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5篇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5篇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1(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
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
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
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难点: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分析。
【教学方法】导学练【教学过程】一、早期农业的出现1.“神农”的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长江流域—种植水稻2.农耕格局思考1: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思考2: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自然条件、技术、水利、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素质)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1、表现:(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说明:①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
②“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2)工具材质:石器→青铜→铁器工艺:打制→磨制→炼铸造(3)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2、评价: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11篇】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精选11篇】高中历史教学案例设计篇一一、诗歌——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1、时代背景: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叶,资产阶级革命和改变成功后,欧洲各国没有出现启蒙学者所描绘的美好景象,人们普遍对社会失望,对现实不满;人们开始寻找新的精神寄托,催生了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2、代表拜伦: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具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反对封建专制和资本主义的丑恶。
代表作《唐璜》被誉为“讽刺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雪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具有乐观主义精神,代表作《西风颂》;雨果:法国人,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把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顶峰;3、影响:①其行动有力支持了当时席卷全欧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②其文学为欧洲文坛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把文学思潮与风云变幻的社会变革密切结合,是近代人们对科学理性、物质主义带来的异化现象的一次彻底的检视和清算,_了西方资本主义旧的价值理性,以强烈的反叛精神构建了一个新的文化模式。
二、小说——现实主义文学1、时代背景: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尖锐;在文学上,人们已不满足于浪漫主义的幻想和激情、抽象的_和呐喊,而要求真实地描写现实生活、揭露并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罪恶。
2、主要代表:巴尔扎克自称法国社会的“书记员”,《人间喜剧》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托尔斯泰:俄国人,是人们公认的世界文豪,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是一部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赞扬了人民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具有非凡的艺术成就。
法国: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罗曼。
罗兰的《约翰。
克利斯朵夫》等;英国:狄更斯的《大卫。
科波菲尔》、萧伯纳《苹果车》;俄国: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
奥涅金》奠定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果戈里的小说《死魂灵》。
(以上后3点一般了解)3、评价: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腐朽和丑恶的本质,描绘出极为广阔的资本主义社会复杂丰富的生活图景。
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以高中历史课程中的一个单元为案例,旨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增强国家意识、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的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
在此基础上,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他们将对中国近现代史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学生在心理和认知发展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有利于本教学设计的实施。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史实,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事件,以及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
(2)了解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
(3)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4)提高历史文献资料的查阅、筛选、整理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史料解读、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辨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4)结合实地考察、历史影片欣赏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和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珍视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国家意识、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为未来的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3)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认识到和平的宝贵,珍惜当下,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何成刚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何成刚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历史的重要概念和基本知识,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
2.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2.中华民族的奋斗与崛起。
3.世界历史的发展与演变。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结合互动。
2.小组合作学习。
3.视觉辅助教学。
四、教学计划: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25课时)1.第一课: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教学内容:介绍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影响,包括黄河文明、长江文明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互动,通过图片、地图等视觉辅助教学。
课堂活动:学生自主分组,小组合作对比研究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第二课: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发展教学内容:介绍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包括君主制、官僚制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互动,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
课堂活动:学生分组,小组合作展示各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通过讨论比较各个时期的特点。
3.第三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思想家教学内容: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和思想家,包括孔子、老子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互动,通过讲故事、演示等形式引入思想家。
课堂活动:学生分组,小组合作研究思想家的重要思想和理论,通过展示和讨论加深理解。
4.第四课:秦汉帝国的统一与创新教学内容:介绍秦汉帝国的统一和创新,包括秦始皇、汉武帝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互动,通过图文并茂的PPT展示秦汉帝国的统一和创新。
课堂活动:学生自主分组,小组合作研究秦汉帝国的重要制度和政策,通过讨论和展示加深理解。
5.第五课: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经济文化繁荣教学内容:介绍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经济文化繁荣,包括唐朝的繁荣时代、宋朝的科技进步、元朝的文化交流、明朝的海外贸易、清朝的艺术繁荣等。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5篇)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5篇)高中历史教案案例篇一(一)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目标:慕尼黑会议;德吞并捷克;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奇怪的战争;德攻占丹、挪、卢、荷、比;敦刻尔克撤退;法国溃败和戴高乐的自由法国运动;不列颠之战;德军侵入巴尔干;突袭苏联;二战扩大;苏联卫国战争开始;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2.思想教育目标:①慕尼黑会议是英、法牺牲小国以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的一次大阴谋,英、法纵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世界大战首先在帝国主义国家英、法和德、意之间全面爆发,英、法尝尽苦果。
②二战初,德、意和英、法之间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中国等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苏联进行的是反法西斯卫国战争。
3.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思考题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复杂情况下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慕尼黑阴谋,法国的溃败,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2.难点:二战初期性质的复杂性。
(三)教学时数:4课时(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谈话法,投影,录像(五)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德、意、日三国勾结,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导入新课]由于德、意、日三国勾结,疯狂地对外侵略扩张,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加速了发动侵略战争的步伐,终于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讲授新课]一、慕尼黑会议(板)(挂93页图)1936年,德国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将军队开进菜茵非武装地区。
1938.3希特勒出兵吞并了奥地利,这两次行动都是违反巴黎和约的规定的,但都没有得到英、法的抵制和制裁,这使希特勒的野心越来越大,他的下一个目标,便对准了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西北部的苏台德区居民大部分是德意志人,他们在捷克属于少数民族,希特勒唆使当地的纳粹党羽提出苏台德区“自治”的要求,接着又提出苏台德区与德国合并,捷政府拒绝了合并要求。
希特勒便在德捷边境集结军队,进行战争威胁,而对德国的侵略行为,捷、英、法分别是什么态度呢?(P92小一)英法政府既害怕战争,又妄想祸水东引,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把希特勒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使其两败俱伤坐受渔翁之利。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新课标高中历史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历史素养为主要任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史等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使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理解历史规律,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适用于高中一年级或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历史课程,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
但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要求更高,需要学生从知识层面上升到思维层面,学会分析、综合、评价历史事件,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其历史素养。
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世界历史的大致进程,能够准确叙述历史事件、人物、地点、时间等基本知识点。
(2)学会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剖析,提高对历史现象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3)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史料搜集、考证、比较、概括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历史问题的探讨和研究。
(4)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独立思考和评价。
2、过程与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历史,提高历史素养。
(3)注重历史学习方法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如时间线梳理、思维导图、史料分析等。
(4)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和实地考察,拓宽历史视野,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敬畏生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3)培养学生具有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勇于探究,形成独立思考和客观评价的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计划12篇

高中历史教学计划12篇高中历史教学计划1一、基本情况分析:1、学生状况分析:本学期本人教授高一5、6两个班,学生的基础较好,认知能力强。
总体来说,作为高一新生,对于历史的学习还停留在初中阶段的认识水平。
2、教材简析:高中历史必修一以古今中外政治文明历程为主题,着重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分九个单元,30课进行阐述。
教材的编写采取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每个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
每个单元分为若干课,每课涉及一个比较具体的历史问题。
对于专题史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高屋建瓴。
二、教学目的及任务: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历史必修课的学习探究,除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外,还要重视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历史进程,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
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质量目标:在期中考试中,争取学生的合格率为90%,优秀率为25%。
在期末考试中,争取学生的合格率为95%,优秀率为30%。
四、重点工作: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夯实知识基础,稳步提高学习成绩五、具体措施:1、做好初高中衔接,放慢讲课速度,让学生学会高中历史的基本学习方法。
2、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纲化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有的.放矢。
3、抓好课堂效率,扩大提问范围,关注每一位学生,观察学生上课状态。
上课力求精干、实在。
上课要求每个人在教材上做好笔记,课后进行知识整理。
4、因材施教。
5、做好知识的巩固,注重课后反馈,每节课后完成练习,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总复习和考核,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
6、注重授课语言的精确,准确适用以下词汇“了解”“掌握”“重点学习”“知识迁移”高中历史教学计划2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高考变化的新特点,认真研究教学和备考工作,力争在高考中有新的突破。
关于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计划5篇

关于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计划5篇关于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整合,使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成为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一个逐渐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的过程。
通过历史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二、总体教学目标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整合人民版历史教材,在改革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渐建构带有清河中学学校特色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争取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教学措施1、深入钻研新课程教材,依据历史课程目标,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精心地设计历史教学课堂。
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2、认真教好每一堂课。
上课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把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引入课堂,采用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法,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激活学生思维。
同时重视基础知识,搞好学科内专题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注重知识迁移,培养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采用“情境教学”,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愉快中学到知识,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习题要。
教师要立足校情、学情、优化习题。
做到习题要,反馈要及时。
要通过习题讲评评出方法、规律,同时还要强化学生对试题的掌握。
进行复习时,重在理清每一专题的框架,尽量使每一专题重点突出,逻辑清晰。
关于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计划2一、指导思想1.认真贯彻级部颁发的《20__级高二第一学期级部工作计划》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把“巩固内涵、全面发展”的教育主题具体落实到历史教学的细节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第13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高一新教材岳麓版《历史》第一册)
一,课前知识认知
1、教学内容分析
(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
①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②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分析:设置这一专题让学生的近现代人类类社会生活历史研究的趋势。
尤其,近现代西方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传统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发展的冲击,是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变化对人民群众的影响最直接最广泛的表现。
(2)此专题内容是经济成长历程模块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落实素质教育要求。
首先,通过本节教给学生鲜活的历史、有激情的历史、平民的历史。
其次,人类社会一切政治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变化根本目的和根本体现都是人类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学习本课内容能帮助学生树立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观点,培养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判断。
再者,此专题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平和的心态实施为生活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学情调查
(1)学生在此前历史学习中已经大体了解了近现代社会进步在中国和世界的不同影响和表现,这些知识为本课学习铺就了良好的知识背景。
(2)当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尚较欠缺,创造性、自主性思维有待进一步引导开发,利用本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加强训练,能更好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课堂学习方式设计
加大学生自主的研究性学习,辅助以模仿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等方式。
二,课堂系统
1、导入:
教师身穿整洁的西装革履,脚穿一双老板鞋,头戴中国传统瓜皮帽进教室。
(同学们哄堂大笑)
师:同学们在笑什么?
生:老师的服饰是“土洋结合”、“不伦不类”。
师:那么,你们看看哪样是“土”的,哪样是“洋”的?怎么搭配才合适呢?
生:(七嘴八舌)瓜皮帽+长跑马褂+老板鞋;西式礼帽+西装+衬衫+领带+皮鞋等等
师:同学们,你知道除了服饰之外,社会生活还有哪些方面出现了中国传统向西方的学习和变化吗?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吗?让我们来学学历史课本第13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吧,它会给你答案的。
2、教学过程设计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划分的5个小组吗?现在,我们5个小组展开竞赛,用8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总结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在人们“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记得“不动笔墨不读书”呀!开始!
生:紧张的阅读课文,对比课本图片,在草稿上列出变化
“竞尚洋装”:长跑马褂——西装革履,中西合璧的中山装、旗袍
“断发”和不缠足运动:结辫陋习——断发——染彩发
缠足——放足——高跟鞋
“异味争尝”:中餐——西餐、“一品香”、张裕葡萄酿酒公司
洋房和里弄:四合院——里弄住宅、花园洋房
读报刊和看电影:《申报》、《点石斋画报》、阅报会;
电影《定军山》、《难夫难妻》、《歌女红牡丹》;阮玲玉礼仪的革新:纲常礼教、跪拜、作揖、包办婚姻、厚葬风气——鞠躬、握手、自由结婚、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
(说明:这些是课本表面知识,主要是归纳和比较能力,各小组之间展开竞争,由程度较低的同学完成即可。
教师在此可以进一步增加图片、影视材料的直观教学资料。
)
清代服装清代汉族妇女服装
等
师: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小节目来加深一下礼仪变化的理解。
课本上礼仪的革新一目介绍到:乾隆时,清政府与欧美等国使臣围绕着觐见礼节问题展开争执。
现在,我们班的同学分成两方,南部的同学站在乾隆的立场上想一想怎样才能符合乾隆的心意;北部的同学站在欧美使臣的一方,想一想怎样向乾隆皇帝解释西方的觐见礼节。
然后,南北各推举一名同学进行辩论。
到底谁能说服谁呢?3分钟准备,开始!(学生讨论后,用3-4分钟组织辩论,教师注意规范辩论即可)
生:表演
乾隆:“…………”
欧美使臣:“…………”
………………………………
师:同学们,我们高中都开设了哪些知识性学科课程呀?
生: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
师:这些大家都很熟悉。
那么,你考虑过没有,近现代这些学科的进步对我们社会生活的变化有什么影响吗?下面,我们按照和我们社会生活变化关系较密切的几个学科
学科小组研究任务
总结语文作品中社会生活变化的相关描写
语文学科
小组
生:
☆语文学科小组的总结:写清国在日本留学生的辫子:“油光可鉴,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孔乙己穿的旧长袍,“排出九枚大钱”要“一碟茴香豆”等☆政治学科小组的思考: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了这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等
☆历史学科小组的分析:工业革命强化了人们的时间观念和效率观念,社会生活趋向简洁、方便;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教师展示清政府服饰的等级规定)
清代官员的服饰
清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许滥用的。
服饰大致有下列五种:一,顶戴,二,蟒袍,三,补服,四,腰带,
☆物理学科小组的归纳:交通工具的新发明方便了人们出行,例如:火车的发明、汽车的发明、轮船的制造等
电的发现和广泛使用极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相关发明例如:电灯、电视、电影等
现代电子技术的突飞猛进更是深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例如:手机的发明,网络的创设和扩大等
☆化学学科小组的发现:原来化学离我们这么近,比如:我们现在衣服的多数面料
都是建立在化学工业发展的基础上的,女同学穿的丝袜等等
在此,教师可补充前几年这方面的高考题:
(1)、中国古代的衣物面料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麻织品——丝织品——棉织品
(2)、明清时期,中国百姓的衣食方面有什么重大的变化?
衣:棉织品成为百姓的主要衣料;
食: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传到中国,逐渐成为中国百姓的主食之一,养活了更多的人口。
☆生物学科小组的感慨:生物学的进步帮助人们从封建迷信中解放出来。
如:达尔文“进化论”的发表和传播打破了上天造人的迷信;人死后精神也同时消失推动了丧葬风俗的简化、文明。
师:现在我变成了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的主持人,同学们变成了嘉宾。
“那么,在节目即将结束的时候,请各位嘉宾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自己的核心观点。
首先请语文学科小组的代表总结。
”(教师依次请其他组代表发言)
生:“文学艺术的创作要源于现实,高于现实。
”
“社会生活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
”
“近代中国要‘向西方学习’,向先进学习。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类进一步认清世界,也更进一步认清自己。
”
“封建迷信害死人。
”等
三,课后活动
1、课后活动建议
①在各小组内可以有不同分工,比如:家住农村的同学、家住城镇的同学、能够上网寻找资料的同学等。
②信息来源:询问父母长辈;上网查询;到图书馆借阅相关礼仪风俗的书籍阅读;寻找仍能看到的一些实物证据等。
(特别要求:希望一些历史领悟力较好的同学能够结合教材及其它资料获取的信息,分析这种变化背后的时代原因。
)
2、教学设计反馈
①调查变化:
粗瓷大碗——绿色的军用水壶,绿色的军用饮水瓷缸
——文革时的白色印有红色“忠”字的瓷缸——玻璃杯
——磁化保健杯——保温杯、一次性矿泉水纯净水杯等等
②变化原因A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带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B国家政治经济政策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化
③启示A国家富强,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课后作业也可选择:假如你是《申报》的编辑,请你写一篇关于中山装的出现的报道)
姓名:翟宏斌
职称:中教二级
工作单位:临潼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