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自主神经系统
初中生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初中生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是苏科版初中生物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教材以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为主线,分步要求学生掌握反射的概念、结构、类型、意义等基本内容,从整体上来说,这一节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内容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针对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物与生活的联系点,通过生物课堂教学与生活的嫁接,通过学生的有效课堂体验,加强对知识的感性认识,通过与反射有关的课堂探究活动,给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动脑分析的机会,实验探究的机会,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在知识与方法并重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探究能力。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及各种生命活动的调节时刻都离不开神经系统的作用。
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生活中,很多时候都离不开反射,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要求学生从生活的周围来寻找反射的例子,将概念讲清、讲透;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的前后衔接,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实现教学效果1、知识目标(1)明确说出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理解反射的概念并能判断、举例。
(3)分析膝跳反射,描述反射弧的五个基本结构。
(4)区别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人类特有的反射。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文字、图片、视频等综合信息的能力。
(2)尝试分析反射概念要点。
(3)分析反射的类型,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4)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往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逐步建立起热爱生命、关爱健康的生活理念。
4、学习重点:反射、反射弧的结构5、学习难点:反射弧的结构6、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牙签解剖针7、学习方法:游戏法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法比较法环节一游戏体验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让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游戏。
这个游戏叫“正反口令”教师适当解释游戏规则,邀请5位同学参与活动(活动的人数不易太多)教师要求学生站在讲台前一侧,下面同学容易观察到的地方,排成一排开始游戏活动,在游戏过程中出错的同学自动离场淘汰,看看谁能坚持到最后【师】:好,同学们“Are You Ready?”【生】:示意已经作好准备【师】:好,听好老师口令,立正、稍息、向右转、向左转、向前一步走、向右转,举右手、放下【师】:好,***同学坚持到了最后,我们祝贺他!请同学们思考,我们刚才做的这个活动主要在你们什么系统的参与调节下完成的?【生】:神经系统【师】:人体的神经系统是由哪些结构组成的。
第十五章 抗精神失常药

构,其2,10位被不同基团取代则获得本节述
及的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
6 7 8 9 5
S
4 3 2 1
R2
N R1
10
氯丙嗪是吩噻嗪类药物的典型代表,也是应用
最广泛的抗精神病药物。
氯丙嗪(chlorpromazine)
又名冬眠灵(wintermine)。药理作用广泛而
禁忌证 有癫痫史者禁用(↓惊厥阈)。昏迷
者(特别是应用中枢抑制药后)禁用。严重肝
功能损害者禁用。青光眼禁用(升高眼内压)。 乳腺增生症和乳腺癌患者禁用。伴有心血管疾 病的老年患者慎用,冠心病患者易致猝死应加 注意。
其他吩噻嗪类药物 奋乃静(perphenazine)
作用较氯丙嗪缓和,对心血管系统、肝脏及造 血系统的副作用较氯丙嗪轻。除镇静作用、控 制精神运动兴奋作用次于氯丙嗪外,其他同氯
配合物理降温使正常人和发热病人体温降至
34℃或更低 —— 可用于低温麻醉
再配合异丙嗪、哌替啶等
人工冬眠
4)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
氯丙嗪可加强麻醉
药、镇静催眠药、镇痛药及乙醇的作用。上述药 物与氯丙嗪合用时,应适当减量,以免加深对中 枢神经系统的抑制。
2.植物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 1)对α受体具明显阻断作用 还(-)血管运动中枢 直接扩张血管 血管扩张 BP↓
硫利达嗪(thioridazine,甲硫达嗪)
镇静作用强,抗精神病疗效弱于氯丙嗪,但锥 体外系反应少,老年人易耐受。各药特点见表 15-1。
表15-1 吩噻嗪类作用比较
药 名 氯丙嗪 奋乃静 氟奋乃 静 三氟拉 嗪 抗精神病作 镇静作 用 用 ++ +++ ++++ +++ +++ ++ + + ++ 镇吐作 用 ++ +++ +++ +++ + 降压作 锥体外系反 用 应 +++ + + + ++ ++ +++ +++ +++ +
第15章_长期毒性作用及其试验方法A

2012-7-8
28
不同动物的剂量折算系数
动物种属 标准 K(剂量折算系数) 小鼠 大鼠 豚鼠 兔 猫 猴 狗 人
1 7 12.3 27.5 29.7 64 124 388 体重 K(kg体重剂量折算系数) 1 0.71 0.62 0.37 0.30 0.32 0.21 0.11 任何 R(动物体型系数) 0.059 0.09 0.099 0.093 0.082 0.111 0.104 0.1 体重 W(标准体重kg) 0.02 0.2 0.4 1.5 2 4 12 70 注:有些资料记载的动物体型系数(R)为此表中R 值的1000 倍,如小鼠R 为59,大鼠R 为 90,这不影响药物剂量的折算。
2012-7-8
10
第二节
试验设计原则及方法
2012-7-8
11
试验设计原则及方法
一、一般原则和要求
1.二种动物:啮齿类(大鼠) + 非啮齿(比格犬) 2.三个剂量:高、中、低三个档次,高剂量组充分 反映药物的毒性,低剂量组不出现毒性反应。 3.至少4组:溶剂 ( 或赋型剂 ) 对照组或已知药 物毒性对照组。 4.给药途径应与临床拟用途径相一致。 5.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执行“药 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2012-7-8
8
基本概念和目的
蓄积作用 (accumulation action) 作用量积蓄—为可用化学方法检测出。 功能性蓄积—(药物或其代谢物)不一定能用化学 手段检测出来,但却有慢性毒性症状出现;或者说 由于贮存在体内的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的量极微而现 有的方法尚不足以测出,但由于多次接触引起轻微 损害的累积而出现慢性毒性症状。
(1)半数致死量(LD50)法
运动生理学——第十五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规律

第十五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规律
本章导读
绪言 第一节 赛前状态(竞技比赛出现较多
第二节 进入工作状态和稳定状态
第三节 运动性疲劳
第四节 恢复过程
第十五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规律
绪 言
人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工作能力和某些 器官的机能发生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在运动之 前就已经开始,直持续到运动结束后一段时间, 根据它们的发生顺序分别叫做赛前状态--进入工 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和恢复过程:
4、各种外界因素:场地、气候、心理状态。
(三)“极点”和“第二次呼吸”
1、“极点”与“第二次呼吸”产生现象
在一定强度和一定持续时间的运动过程中, 会出现一种非常难受感觉胸闷,呼吸困难、 心率急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而不 协调,精神低落甚至想停止运动等主客观 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极点”。
2、特点:
无氧代谢功能、产生HL、氧债积累、工作 时间短、强度大。
注意:氧债能力随训练程度呈现差异,一般 人约为10升,训练有素耐力型运动员可达 15-20升,有文献报道22.8升,
成人安静时需氧量每分钟约为200-300ml
分析阐述:
图中运动员的每分钟需氧量平均为6升,其 最大摄氧量能力仅为5升,要从5升/分的 “家底”支付6升/分的氧消耗。体内每分钟 尚以产生7克乳酸作代价来透支1升氧(即出 现1升氧债)。如果运动员要坚持下去,每 坚持1分钟必然增加1升氧债,直到氧债能 力竭衰为止。
应该指出各种机能并不是在运动结束后开 始恢复,不过故分解过再合成,所以能 量物质不可能完全恢复只有在运动结束后 强烈的消耗停止,合成过程超过分解过程 人体机能才能逐步彻底得到恢复。
一、能量物质的恢复过程
人体形态学教学大纲

第一节 心脏 掌握心脏的位置、外形、心脏各腔的形态结构。了解心壁的构造。掌握心传导系统的 组成(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左、右束支、蒲肯野氏纤维 Pukinje’s fibers)和功 能。掌握左、右冠状动脉的起始、重要分支(前室间支,旋支、后室间支、窦房结支和房 室结支)及三大主干(前室间支、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的分布区域。了解冠状窦的位置与开 口。了解心包的构成。
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严格的科学作风和严密的科学方法,加强 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因学时有限,部分章节是以学生自学为主, 主要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拓展视野。
三、课程的具体内容及其学时分配
人体形态学课程共 54 学时,教学过程包括理论讲授、实习、自学、课前预习与课后 复习等环节,由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和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共同承担。人体解剖学部分占 33 学时(理论 24 学时、实验 9 学时),组织胚胎学部分占 21 学时(理论 15 学时、实验 6 学 时),详见下表。
第三节 肺和胸膜 一、掌握肺的形态、位置和分叶。 二、胸膜和胸膜腔:掌握胸膜和胸膜腔和概念。了解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 三、纵隔:了解纵隔的概念,纵隔的区分及其组成。
第七章 泌尿系统 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基本功能。
第一节 肾 掌握肾的位置、形态和结构。了解肾的被膜及肾蒂的结构。
第二节 输尿管 了解输尿管的形态、分部、狭窄。
第六章 呼吸系统 了解呼吸系统组成、功能。
第一节 鼻、咽、喉 一、鼻:了解外鼻的形态结构、鼻腔的分部。掌握鼻旁窦的位置和开口。 二、咽(见消化系统) 三、喉:了解喉的位置,了解喉的软骨、连结、候肌的位置和作用。掌握喉腔的分部。
李中莹先生的重塑心灵篇

1.NLP的中心学问是“模仿”
NLP的起源是研究卓越人士特别成功的原因,把结果化成一套一套的技巧程序,使其它人也可以成为卓越人士。所以,NLP的基础是“模仿”,不只是模仿他人,还模仿自己:去发现自己的大脑和身体如何工作,运用同一模式去使某些事的效果更好。
-----------------------------
2.2意识与潜意识
1.脑的功能
我们的脑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低脑由延髓、脑桥和中脑组成,它们负责我们生存的最根本需要,意识对它们的运作不能有直接的介入。延髓负责呼吸和血压,对心脏跳动也有影响。它也负责吞噘和呕吐的反射。脑桥负责新皮质(第三层)与小脑(第二层)的联系。皮质做决定,小脑控制我们身体动作的能力。中脑与我们视觉与听觉能力的基本模式有关。
注:①大脑分为低脑、中脑和新脑是近年脑神经学中最流行的说法,由脑神经学家保罗·麦克莱恩首先提出。低脑又名爬虫类脑;中脑丈名哺乳类脑;新脑又名新哺乳类脑。
②第一层中有一个部分称为‘‘中脑”,与第二层之名称“中脑”同名:这两个名称完全一样,容易混淆。
2.头脑的能力
我们头脑的能力,从运用的角度看,有两个状态:意识和潜意识。在潜意识状态中能被运用的能力远远超过意识状态中能被运用的能力。 意识状态是当我们看、听、说和思想时,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正在看、听、说和思想。意识状态的能力十分有限(与潜意 识状态相比较),一般来说,它包括以下两点:
⑤心理状态的各种功能,包括情绪和感觉的转变和运用。
⑥其他尚未能清晰解释的功能。
潜意识所控制的身体功能和能力中,有一部分可以提升至意识的层次。这部分也就是每一个人可以发挥潜能或者增加头脑能力的部分(见图2—3)
15章动物的运动知识点(全)

第十五章动物的运动第1节动物运动的方式一、生活环境大体分为水、陆、空,不同环境的动物,运动方式表现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二、动物在水中的运动-------游泳为主1、漂浮运动(非主动运动):水母、海蜇2、倒退运动(生物能动能):水母、乌贼、鱿鱼、扇贝应用:火箭升空3、游泳: ①附肢划水:虾(还能爬行)、海龟②纤毛:草履虫③趾间的蹼:蛙、鹅、鸭、天鹅、野鸭④鳍:鱼(身体呈纺锤形---减小阻力)4、鱼在水中游泳的动力:主要来自躯干和尾部的肌肉收缩,除此还有鳍的摆动和鳃的喷水三、动物在陆地的运动----爬行、行走、奔跑、跳跃1、爬行:靠肌肉收缩或者附肢的运动把贴近地面的身体推向前进举例:*蛇,肌肉收缩拉动鳞片脱离地面,使得身体向前*蜗牛,蜈蚣、蚰蜒、马陆有多对步足区别:蚯蚓是蠕动,因为没有骨骼2、行走:用四肢将身体支撑起来,并通过四肢的交替前伸和后蹬使整个身体向前举例:猫、狗、大象、马区别:人是完全依靠两条腿平衡走路的动物3、奔跑:行走加快时,在某一瞬间四肢都会离开地面,身体腾空举例:狗、豹、鸵鸟4、跳跃:依靠后肢的弹跳,使身体腾空运动举例:青蛙、袋鼠、山雀5、常见森林动物--猴子---攀援蝗虫运动方式:爬行、跳跃、飞行四、动物在空中的运动-----飞行1、飞行方式1)滑翔:能够朝向一定的方向飞行、能够双翅伸展不动、身体从某一高处向前下方飘行、省力滑翔机是一种没有动力装置的飞行器2)鼓翼飞行:是鸟类飞行的基本方式起飞时:展翅并加速鼓翼降落时:减慢振翅和收翅,并伸出双脚着地2、飞行器官:①鸟-----翼②昆虫----翅③蝙蝠-----翼膜.翼手3、能飞行的特点:身体流线型--减少阻力、发达的胸肌--提供动力、前肢特化成翼4、会飞的都是鸟(❌)如:昆虫、蝙蝠鸟都会飞(❌)如:企鹅、鸵鸟五、动物运动的意义1.获取食物、2.逃避敌害和迁移到适宜的栖息场所3.完成求偶和交配、4.有利于动物的存活、(有利于物种进化,有利于健康(❌)5.有利于生殖和繁衍种族6.扩大了生存空间,增加了利用资源的机会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1.人和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构成。
运动生理学——第十五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规律

第一节 赛前状态(竞技比赛出现较多)
(一)概念
赛前状态——人体在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 或系统产生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为什 么说是条件反射性)
(二)机制
在大脑皮质的主导作用下,运动员在训练或 比赛前,就能预先动员各器官、系统的潜力, 为即将来临的肌肉活动做好准备,率先克服 神经系统和各器官机能的惰性,使身体更快 地发挥出最大的工作能力。
(三)特征
出现脉博快,收缩压升高,呼吸频率加快,
肺通气量和氧吸收量加大,汗腺活动加强, 血糖增高等等外部出汗、尿频现象.
4、各种外界因素:场地、气候、心理状态。
(三)“极点”和“第二次呼吸”
1、“极点”与“第二次呼吸”产生现象
在一定强度和一定持续时间的运动过程中, 会出现一种非常难受感觉胸闷,呼吸困难、 心率急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而不 协调,精神低落甚至想停止运动等主客观 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极点”。
人的最大速度为100%那么起跑后: 第1秒钟速度为55%, 第2秒钟速度为76%, 第3秒钟速度为91%, 第4秒钟速度为95%, 第5秒钟速度为99%
(一)产生进入工作状态的原因:
人体运动是有惰性的,这种惰性包括物理 上和生理上的惰性要克服这些惰性就需要 有一定时间,因而产生进入工作状态。
2、超限抑制产生:当刺激的强度超过大脑皮 层工作能力的界限时,条件反射的反应强度不 仅不增高,反而降低。
对比赛淡漠,浑身无力(外刺激强度过大,运 动量过大)。如举例跳高、篮排足球类项目等。
(六)赛前状态的调节 1、适宜的准备活动 2、增加比赛实践经验 3、合理安排赛前的活动 4、气功、心理训练(射击) 举例女排,美国与中国女排录音,赛前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神经元数目不同
躯体运动神经低级中 枢至骨骼肌只有一个 神经元;
内脏运动神经低级中枢发 出后在周围部的内脏运动神经 节要交换神经元,再由节内的 神经元发出纤维到达效应器。 即需要两个神经元
4.分布形式不同
躯体运动神经以神经干的形式分布
内脏运动神经的节后纤维常攀附脏器或血管形 成神经丛,由丛再分支至效应器。
骼肌血管
Ach
胆碱能受体 (cholinergic receptor)
(1)毒蕈碱受体(muscarinic receptor):M1-5,G蛋白偶联,M样作 用; 分布: 副交感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 交感节后胆碱能纤维所支配的汗腺、骨骼肌血管。 Antagonist:阿托品(atropine)
rage)”现象,正常时,由于下丘脑的这种活动 受 到大脑皮层的抑制而表现不出来,提示下丘脑与 情绪反应有关;
⑵ 下丘脑存在防御反应区(defense area):位于 近中线两侧的腹内侧区。刺激该区出现交感神经活 动亢进现象和防御反应;
⑶ 电刺激下丘脑外侧区,动物有攻 击厮杀行为;
⑷ 电刺激下丘脑背侧区,动物有逃 避行为;
⑸ 下丘脑疾病患者常发生情绪异常。
(四)边缘系统: ⑴边缘系统由三部分构成:
边缘叶:是大脑半球内侧面环绕在脑干周 围的弯曲环周结构,包括海马、穹隆、扣带 回、海马回等。
大脑皮层:岛叶、颞极、眶回
皮层下结构:隔区、杏仁核、下丘脑、丘 脑前核等;
边缘系统的功能: ① 参与摄食行为调节:如杏仁核易
化饱中枢,抑制摄食中枢; ② 参与情绪反应调节:如刺激杏仁
2、脑干网状结构:存在着许多与内 脏功能有关的神经元,其下行纤 维支配脊髓,调节脊髓的自主神 经功能。
3、中脑:中脑是瞳孔对光反射中枢 所在部位,瞳孔对光反射消失提 示病变侵犯到中脑,预后不良。
(三) 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可分为前、后、 内、外四个区。
1、体温调节
(2)烟碱样受体(nicotinic receptor):N1-2,离子通道偶联,N样作 用; 分布: 植物性神经节突触后膜N1受体;六烃季胺阻断 骨骼肌终板膜N2受体;十烃季胺阻断 筒箭毒阻断N1、 N2受体
肾上腺素能纤维 (NE)
交感神经的大部分节后纤维 α1、2 ; β1-3受体
第四节 高级中枢对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影响
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 交感心跳快而强,皮肤内脏血管缩, 气管舒张唾液粘,抑制胃肠与胆囊, 止尿宫缩汗腺泌,扩瞳糖原分解强。 注:止尿指促进肾小管的重吸收,逼
尿肌舒张,内括约肌收缩。
对机体整体生理功能调节中的作用: ⑴ 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比较广泛,常作 为一个整体起作用,尤其在应急(如: 剧烈运动、紧张、失血或寒冷)状态 下表现更为突出:出现心跳加强加快、 皮肤内脏血管收缩、循环血量增加、 血压增高、支气管舒张、肾上腺髓质 激素分泌增多、糖原分解加速和血糖 升高等现象。
作用:整个系统的活动在于调动机体的 潜能以适应环境的急变,维持内 环境的稳态。
⑵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比较局限,在 安静时作用较强。整个系统的活动在 于保护机体、休整恢复、促进消化、 蓄积能量、加强排泄和生殖功能等方 面。如,心脏活动的抑制、瞳孔缩小
、 消化功能增强以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
三、 内脏的感觉传入
第十五章 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第一节 内脏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和躯体 运动神经在形态、结构上 的差异:
1. 躯体部分大都是单神经 支配骨骼肌
内脏器官大部分受交感和 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2.
躯体运动神经末梢只释放 一种递质,乙酰胆碱;
内脏运动神经末梢释放多 种神经递质。
See you next time!
机体内的各种活动常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的节律称为生物节律(biorhygym)。
人体许多生理功能都有日周期节律,例如血细胞 数、体温、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等一日一个波 动周期。
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可能是生物节律的控制中心。
5.对情绪反应的调节: ⑴ 间脑以上去大脑猫出现“假怒(sham
下丘脑腹内侧核 动物拒食 动物食欲增加而肥胖 放电频率较低
此外,饱中枢活动加强时,可抑制摄食中枢的活动。
3、水平衡的调节
水平衡包括水的摄入与排出两个方面,人体通 过渴觉引起摄水,而排水则主要取决于肾的活 动。损坏下丘脑可引致烦渴与多尿,说明下丘 脑对水的摄入与排出调节均关系。
4、对生物节律的控制
(一)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在脊髓高位离断的病人,脊休克过去以后, 也可见到血管张力反射、发汗反射、排便反 射的恢复。但是,这种反射调节功能是初级 的,不能很好适应生理功能的需要。
(二)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延髓: ⑴ 是生命中枢所在部位,如:呼吸、 循环系统等的基本中枢;延髓受 损可迅速引起死亡。 ⑵ 延髓发出的传出纤维支配头面部 的全部腺体、心脏、支气管、食 管、胰腺、胃、肝脏和小肠等。
刺激皮层内侧面4区一定部位,会引起直肠和膀胱运动的变化, 刺激4区底部,会引起消化道运动及唾液分泌的变化。
刺激6区一定部位可引起竖毛和出汗,也会引起上、下肢血管的 舒缩反应,而且在区域分布上与躯体运动代表相一致, 即引起上肢血管反应的区域与上肢躯体运动代表区相对 应。
刺激19区(视觉联络区),既引起眼外肌运动,又引起瞳孔的反 应,这些都说明新皮层与内脏活动有关。
核 不同部位,可出现恐惧、逃避、 攻击等行为;
③ 参与性行为调节:有杏仁核、梨
状皮层、下丘脑视前区等参与;
④ 参与学习和记忆功能调节:如海 马,切除颞叶而损伤了海马的患 者丧失近期记忆功能;
⑤ 参与内脏活动的调节:是内脏活 动的高级中枢。反应复杂。
(五) 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刺激皮层运动区,除引起运动反应外,也引起内脏活动的改变。
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包括温度感受 部分和控制产热和散热功能的整合作用 部分。
有人认为,体温调节中枢内有些部位能感知温 度当血温超过或低于一定水平(这水平称为调 定点,正常时约为36.8℃)时,即可通过调节 产热和散热活动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
2.摄食行为调节:
摄食中枢
饱中枢
所在部位:下丘脑外侧区 给予刺激:动物多食 破坏中枢:动物拒食 饥饿状态:放电频率增多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低级中枢部位
脊髓 T1~L3
脑干和脊髓 S2~4
神经节位置
椎旁节和椎前节 器官旁节和器官内节
节 前 、 后 神 经 一个节前纤维与许多 一个节前纤维与较少
元的比例
节后神经元突触
节后神经元突触
分布范围
较广
不如交感神经广泛
作用
激动、兴奋(耗能) 安静、平和(储能)
特点: 1) 内脏感觉传入纤维较少,为传入纤维总数的 10%,
其中细纤维占多数。
2) 内脏感觉传入纤维行走于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纤维 内,但传入途径较为分散。
第神经系统的递质
(二) 自主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
交感神经: 节前
Ach 副交感神经:
节后
NE
Ach,汗腺和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