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生物学第十二章 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和体节形成机制
2 神经系统及体节形成

在幼虫期两栖类的附肢损伤后能够再生,特 别是蝾螈在成体期仍能再生出完整的附肢。
第二节、有尾两栖类附肢的再生
一、附肢的起源
附肢的起源: 是由胚胎体壁向外生长形成的。 主要由来自侧板中胚层的体节部分和体节腹侧部产生的疏 松间质形成的中央核,以及位于外部的,来自外胚层的表 皮两大部分组成。 附肢场(limb field): 也称附肢域。包含所有具有形成肢 潜能细胞的区域。
神经系统起源于神经外胚层,由神经管和神经
嵴分化而成。CNS由神经板发育而来。
该过程是有BMP抑制因子诱导而形成,同时FGF、 IGF也参与了神经诱导。
经历三发生及两图式形成:
一、组织发生 二、脊髓发生 三、脑的发生
CNS前后轴图式
图式形成 (Pattern formation)
脊髓背-腹轴图式
前后轴图式形成( Pattern formation )
美西螈的预定前肢场
2、附肢芽形成的可能机制
➤ 细胞增殖起始阶段 主要受中段中胚层的信号诱导,如移去 中肾或在中肾与附肢芽细胞间插入不透膜时,附肢不能生长。
早期附肢芽的诱导作用主要由Wnt蛋白和FGF10引起,Wnt 蛋白调节FGF10处于平衡表达。
FGF10的表达及其在鸡肢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前肢
附肢芽发育
• C-hairy1表达的周期性变化完全是细胞自主性的,而不是 由于细胞迁移或是PSM后部产生的某种分泌性因子向前扩 散引起的。
• Hairy1编码一个bHLH转录抑制因子,是Notch信 号途径的靶基因之一。
• 随后在鸡(如hairy2、hey2)、小鼠(如hes1、 5、7和hey2)和斑马鱼中(如her1、7)等动物
再生的秘诀?????
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高度集中。
在形态上和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迥然不同。
第一,脊椎动物没有像环节动物、节肢动物那种腹神经索样的中枢神经系统,而有一个位于身体背面的脑和脊髓。
从胚胎发育上看,胚胎背部外胚层沿胚胎长轴内褶成沟,然后脱离外胚层而成一条位于外胚层之下的神经管。
神经管的前部发育成脑,后部发育成脊髓。
由于脑和脊髓来自不分节的神经管,因而没有分化为顺序排列的神经节,而内部中央部分总是保留着一个或大或小的管道。
脑和脊髓属中枢神经系统(centra1 nervous system)。
从脑伸出的脑神经和从脊髓伸出的脊神经属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一)中枢神经系统1.脑脊膜和脑脊液中枢神经系统是软组织,外面有骨骼包围,表面还裹以结缔组织软膜,即脑脊膜(meninges),这些都使脑受到很好的保护。
脑脊膜分3层,外层厚而有韧性,为硬膜(dura mater),内层薄而多血管,为软膜(Pia mater),两者之间有疏松网状结缔组织,即蛛网膜(arachnoid)。
脑膜炎就是脑膜发炎之症。
3层脑膜之间充以脑脊髓液(cerebrospinal fluid),有缓冲撞击的作用。
脑的内腔(脑室)和脊髓的中央管中也都有脑脊髓液。
各处脑脊液都是相通的,和血液循环系统也是相通的,其成分和血浆相似,但蛋白质和K+、Ca2+含量少,Na+、Cl-较多。
2.脊髓脊髓(spinal cord)是一条灰白色的长管,位于脊柱的背面,前端和脑的最后部分,即延髓相连,后端终止于脊柱的末端。
每一椎骨的椎体背部是一拱门状构造,称为神经弓,各椎骨的神经弓顺序相接,形成一管,称椎管,脊髓就位于这个管中。
脊髓有2个功能:①传导,周围神经(脊神经)传来的冲动经脊髓而上行入脑,脑的信息也经脊髓、脊神经而达到身体各部;②反射中心,反射弧是由位于脊髓外面的感觉神经元及其传入纤维,和位于脊髓内面的运动神经元及其传出纤维等构成的。
发育生物学——体节与神经系统

Hox complexes have a retinoic acid receptor response element (RARE) in the DNA before paralogue 1. This DNA enhancer element controls expression of many genes in the complex. In retinoic acid teratogenesis, Hox gene expression borders move into more anterior regions.
外胚层被诱导形成神经板
The nervous system is induced during gastrulation. The ventral tissue has not been determined at the time of transplantation, and the neural tissue is induced during gastrulation.
神经系统是背方外胚层由邻近组织,特别是组织者 (organizer)区域发出的诱导形成的。
体节是沿前后轴按照预定顺序形成的
Growth factor FGF and retinoic acid (RA) gradients help to pattern the anteroposterior axis in the mouse embryos
组织者的作用及神经诱导:genes in the organizer
A similar pattern of gene activity in the 2 animals, with homologous genes being expressed.
神经系统发育ppt课件

胞和神经胶质细胞无形
态差异,为无极成神经
细胞。以后发出2突起精选,课件
40
12-11
图
神 经 上 皮 细 胞 的 分 化
精选课件
41
12-11
2、神经胶质细胞的分化
• 神经胶质细胞的分化晚 于神经细胞。
• 分化出成星形胶质细胞
图
和成少突胶质细胞,成
星形胶质细胞分化为原
神
浆型和纤维型星形胶质
经 上
27
3) 原神经基因促进细胞转化为 神经元
• (2) 促进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抑制其发育为神经 胶质细胞
• 原神经基因激活neuroD、math2、Ebf3的神经元分化 相关基因,促进其发育为神经元;而抑制BMP和 CNTF胶质细胞分化因子,抑制其发育为神经胶质细
胞。(图12-7)
• (3) 调节细胞周期:神经细胞分化时会退出细胞周期,
❖ 脑分为:延 髓、
❖ 脑桥、
❖ 中脑、
❖ 小脑、
❖ 间脑、
❖ 端脑六部分。 脑干位于颅 后窝,在斜 坡之上。
精选课件
45
精选课件
46
精选课件
47
精选课件
48
精选课件
49
图7 脑冠状切面
精选课件
50
图8-2 大脑皮质 的6层结构
1 银染法示神经 元的形态
神经胶质细胞,构成一层新细胞层,为外套
层(mantle zone, MZ)或中间层(intermediate zone , IZ)。(图12-9,12-10)
• 2、室管膜层形成:此时原位的神经上皮停
止分化,变成1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称
精选课件
36
图2 神经上皮的早期分化
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脊椎动物是指拥有脊柱的动物,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
这些动物拥有复杂的神经系统,它们的神经系统与智能行为、感官处理和运动控制密切相关。
本文将介绍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探讨其在动物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一、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结构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主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是神经系统的核心。
周围神经系统则由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构成,将传入的信息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并从中枢神经系统传递指令到其他部位。
脑是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主要控制中心,分为脑干、小脑、大脑半球和间脑等部分。
脑干负责基本的生理功能调控,如呼吸和心率控制。
小脑主要参与协调运动和平衡控制。
大脑半球则负责高级的感知、思维和行为表达。
脊髓负责传递大脑发出的指令以及接收来自周围神经系统的感觉信息。
脊髓中存在着许多神经元,负责传递信号和调节反射。
通过脊髓,机体可以对外界刺激作出极快速的反应。
二、脊椎动物的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元,负责传递电信号以及信息处理。
一个典型的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组成。
细胞体是神经元的核心部分,承担着合成和调节蛋白质的功能。
轴突是长且突出的细胞延伸,负责将神经信号传递给其他细胞。
树突则接收其他神经元传来的信号。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形成了神经网络,这是脊椎动物神经系统高级功能的基础。
通过神经网络,信号可以在不同的脑区和神经元之间传递和加工,进而实现复杂的感知、记忆和行为反应。
三、脊椎动物的感知和运动控制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与感知和运动控制紧密相关。
通过感知器官,脊椎动物能够感知来自环境的刺激,如光、声音、味道等。
这些感知信息被感觉神经元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经过处理和集成后产生相应的感觉经验和认知。
运动控制是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运动由大脑发出的指令通过神经元网络传递到运动神经元,促使肌肉收缩和动作产生。
这种神经元网络的调控和运动协调主要由大脑和小脑来完成。
发育生物学试题库(答案参考)

发育生物学试题库(发育生物学教学组)目录:第一章章节知识点与重点 (1)第二章发育生物学试题总汇 (6)第三章试题参考答案 (18)第一章章节知识点与重点绪论1.发育和发育生物学2.发育的功能3.发育生物学的基础4.动物发育的主要特点5.胚胎发育的类型(嵌合型、调整型)6.研究发育生物学的主要方法第一章细胞命运的决定1.细胞分化2.细胞定型及其时相(特化、决定)3.细胞定型的两种方式与其特点(自主特化、有条件特化)4.胚胎发育的两种方式与其特点(镶嵌型发育依赖型发育)5.形态决定子6.胞质定域(海胆、软体动物、线虫)7.形态决定子的性质8.细胞命运渐进特化的系列实验9.双梯度模型10.诱导11.胚胎诱导第二章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1.细胞表型分类2.差异基因表达的源由3.了解基因表达各水平的一般调控机制第三章转录后的调控1.RNA加工水平调控2.翻译和翻译后水平调控第四章发育中的信号传导1.信号传导2.了解参与早期胚胎发育的细胞外信号传导途径第五章受精的机制1.受精2.受精的主要过程及相关知识3.向化性4.顶体反应5.皮质反应第六章卵裂1.卵裂特点(课堂作业)2.卵裂方式3.两栖类、哺乳类、鱼类、昆虫的卵裂过程及特点4.(果蝇)卵裂的调控机制第七章原肠作用1.了解原肠作用的方式:2.海胆、文昌鱼、鱼类、两栖类、鸟类、哺乳类的原肠作用基本过程与特点第八章神经胚和三胚层分化1.三个胚层的发育命运第九章胚胎细胞相互作用-诱导1.胚胎诱导和自动神经化、自动中胚层化2.胚胎诱导、异源诱导者3.初级诱导和次级诱导、三(多)级诱导4.邻近组织相互作用的两种类型5.间质与上皮(腺上皮)的相互作用及机制第十章胚轴形成1.体形模式2.图式形成3.果蝇形体模式建立过程中沿前后轴不同层次基因的表达4.果蝇前后轴建立的分子机制5.果蝇背腹轴形成的分子机制第十一章脊椎动物胚轴的形成1.什么是胚轴2.两栖类胚轴形成过程及分子机制。
中枢神经系统的形成与发育

中枢神经系统的形成与发育中枢神经系统是人类最为复杂的系统之一,它由大脑、脊髓和神经节组成,负责着人类的意识、思维、行动和情感等各种复杂的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的形成和发育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过程,它涉及到许多生物学的原理和机制。
本文旨在介绍中枢神经系统的形成与发育的过程,从胚胎发育到成年后中枢神经系统的不断修复与重建。
一、胚胎发育阶段中枢神经系统的形成始于胚胎阶段,在大约22天的时候,胚胎的背部已经开始出现叶状褶,这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前体。
在这个时候,胚胎中的细胞分化已经分成了三层,最内层为内胚层,中间为中胚层,最外层为外胚层。
内胚层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起源,它后来分裂成神经管和神经嵴。
神经管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过渡阶段,它是一条空心管状结构,长约2.5毫米,是胚胎发育阶段的最早确立的神经系统。
神经管的前端被称为脑,后端被称为脊髓,脑和脊髓的连接处是脑桥。
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了许多因素的作用,如神经生长因子、分化因子等。
二、胚胎神经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中枢神经系统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神经元的增殖和迁移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胚胎神经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前期神经元的增殖在神经管边缘附近,神经细胞开始增殖。
这个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包括细胞间的互动、神经生长因子等。
神经细胞增殖和间歇性的终止是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非常重要。
2、神经元的迁移在神经细胞增殖后,它们将向神经管内部迁移。
这个过程中,神经细胞需要借助支持细胞的支持。
支持细胞会释放趋化因子和粘附分子,吸引神经元迁移。
同时,支持细胞也会向神经元释放一些养分,如乙酰胆碱等,帮助神经元生长。
3、神经细胞的定位在迁移和支持细胞的作用下,神经元定位到神经管内的指定位置。
这个过程中涉及到细胞-细胞互相作用和胶质细胞的支持。
神经元的定位会受到神经生长因子和性激素等因素的调控。
三、突触的形成和精化神经细胞定位后,其突起就可以开始形成突触。
突触是神经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关键。
12-13脊椎动物机体结构和机能的演化-83页PPT文档资料

动 物
鱼纲(Pisces)
脊椎动物亚门
两栖纲(Amphibra)
爬行纲(Reptilia)
鸟纲(Aves)
哺乳纲(Mammala)
基本分类
脊索和背神经管只存在于幼体尾部,成体消失, 尾索动物 有鳃裂。如海鞘。
亚门
头索动物 脊索和背神经管纵贯全身,终身保留,咽鳃裂明 亚门 显。如文昌鱼。
脊椎动物 脊索仅见于胚胎或幼体期,以后由脊柱取代。 亚门
具肌节、有奇鳍、肛后尾、闭管式循环系统,其胚胎 发育和三个胚层的分化也与脊椎动物相似。 B.比脊椎动物原始的特征 无头、无骨骼、无心脏、排泄器官为肾管。 C.比无脊椎动物进化的特征 躯体两侧有一对腹褶,为脊椎动物成对附肢的雏形。
脊椎动物亚门
主要特征:
★头部显著,有发达的感受器,故称有头类 ★背神经管分化为脑和脊髓 ★咽鳃裂见于胚胎期或成年期 ★有两对附肢,是运动器官
脊椎动物,根据不同地层中所发现的化石,以及比较解 剖学和胚胎学方面的研究结果,都可以推断它们是由无脊椎 动物进化而来的。但由于缺少坚硬内骨骼的动物不易形成化 石保存在地层中,所以至今未能找到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 之间的过渡类型的化石证据。幸运的是,文昌鱼不论在生活 习性、胚胎发育、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等方面,都是既具有 某些无脊椎动物的特征,又具有某些脊椎动物特征的雏形, 因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类型,填补了两者之间的空白, 成为整个生物进化史上不可缺少的一个“桥梁”。
东方蝾螈
大鲵 墨西哥无肺蝾螈
竖琴蛙 棘胸蛙
黄 色 毒 蛙 绿树蛙
产婆蟾(助产蟾)
花背蟾蜍
美洲蟾蜍
加德纳岛的塞舌蛙
念珠状卵带
爬行纲——适应于陆生的脊椎动物
主要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组织在最初被诱导形成时,整个神经板细胞
都只表达“前部”神经特异性基因。
在原肠作用过程中,由后部中胚层产生的后部化 因子(posteriorizing factor, 包括 Wnt, FGF, 视 黄酸(retinoic acid,RA)等诱导后部神经命运的 分化。
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前后轴的图式形成
的未分化状态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FGF表达水
平的降低是前部PSM细胞进入成熟程序所需的。 • FGF对于决定PSM中体节形成的前沿位臵具有重 要的作用。
峡部组织者形成的分子机制 b
• 菱脑节在神经管闭合后,后脑沿前-后轴逐渐被划 为8节,称为菱脑节(rhombomere) 。后脑是 CNS中唯一在发育过程中出现分节现象的部分。 • 菱脑节是暂时性结构,到发育后期会逐渐消失。
• Hox基因在后脑沿前后轴的分化过程中起关键的
作用。
后脑分节与图式形成的机制
第十二章
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 和体节形成机制
第一节 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图式形成
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是由外胚层分化而来,
由Spemann组织者产生的BMP抑制因子诱导而
成。一旦预定神经组织与表皮组织分化开来,
接下来要经过图式形成确定神经板不同位臵
的区域特性。
一 中枢神经系统的前-后轴图式形成
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 统是由神经板发育而来 的。神经板随后沿前-后 轴卷为管状,形成神经 管。神经管前部扩展、 膨大形成前脑、中脑和 后脑的原基,而后部的 神经管发育为脊髓。
box(bHLH因子结合位点)。
• RBP-J结合位点的突变会使得Lfng在PSM中的表达显 著降低而且不会出现周期性表达。两个bHLH因子结 合位点的突变同样会阻断Lfng的周期性表达。 • 而在hes7失活的情况下Lfng在PSM中持续过量表达 而不存在周期性变化。这些实验说明hes7可能通过 Lfng启动子序列中的结合位点而抑制其表达。
• C-hairy1表达的周期性变化完全是细胞自主 性的,而不是由于细胞的迁移或是PSM后部 产生的某种分泌性因子向前扩散引起的。 • 随后人们在鸡,小鼠和斑马鱼中又陆续发现 了一些类似的周期性表达基因:它们大部分 都与Notch信号途径有关,包括一些与hairy1 相关的Notch信号途径的靶基因,如鸡的 hairy2,hey2,小鼠的hes1 ,hes5,hes7 和 hes2。
的一个Wnt 蛋白。
• Xwnt8 的过表达产生了无头的胚胎,没有 脊索,比正常的胚胎有更多的肌肉,而大 量反义Xwnt8 基因表达的胚胎则是大头和 增大的脊索,但几乎没有肌肉。 • 这确证了Wnt 蛋白使胚胎体轴腹侧化和后 端化,并且最前端的背侧结构的确需要阻 断Wnt 信号。
在CNS随后的图式形成过程中,同样存在着一些 组织中心,这些特化的细胞群会产生一些分泌性 的信号因子,调节其周围细胞的分化命运。
• 体节是临时性结构,对脊椎动物分节模式 (segmental pattern)的建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脊椎动物体节形成有以下特征:
• A)体节以出芽的方式从前到后依次形成。 • B)每一个体节形成的周期是固定不变的,称为 分节钟(segmentation clock)。 • C) 体节形成的时间和位臵受到严格的调控。体 节形成后便具备了前后区域的分化和前后轴特异
• Lfng基因的表达可能受到Notch信号的正调控和hes7 或其他hairy相关bHLH因子的周期性负调控,从而使
得基因呈现周期性表达的特点。
三
分节钟的分子机制:负反馈调节环路
Hes1/Hes7和Lfng周期性表达的调控模型
四 FGF信号与体节形成
• FGF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胚后部PSM中有很强的表达,由后向前 形成一个浓度梯度。FGF对于维持后部PSM细胞
在神经板期,IsO 的位臵最初是有两个转录因子 Otx2 和Gbx2 在CNS中的表达界限所决定的。 Otx2 在前脑与中脑中表达,而Gbx2 在后脑前部 表达,二者之间的位臵恰好是IsO 的位臵。它们 的表达是相互抑制的,从而确立二者之间的表达 界限。
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前后轴的图式形成
转录因子Engrailed (En) 和Pax2 随后也在IsO前
• Lunatic fringe (Lfng )也是Notch信号途径的靶基因 基因之一,编码一种糖基转移酶,在小鼠和鸡胚中 都存在周期性表达。Lfng的失活或持续表达都会引 起体节发育异常。
• 这些基因的周期性动态表达对于体节的形成至关重 要。
二
周期性表达基因的转录调控
小鼠Lfng基因启动子中含有一个CBF1/RBP-J (Notch信号的转录效应因子)的结合位点,表明 它直接受到Notch信号的调控;同时还含有2个E-
峡部(isthmus)是位于中脑与后脑交界处的狭窄部。峡 部在中后脑的前-后轴图式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前神经褶(anterior neural ridge, ANR),表达FGF8,对
前脑的图式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峡部
图式化信号分子在脑区的表达
在移植实验表明:峡部组织可诱导预定间 脑组织形成中脑,也可诱导预定前部中脑 组织形成后脑。 说明这部分组织具有很强的诱导能力,可 以“组织”周围细胞的图式形成,被称为 峡部组织者(isthmic organizer, IsO)。
性。
一 周期性表达基因
研究发现,c-hairy1基因在鸡胚前体节中胚层中周期 性表达。 c-hairy1最初在PSM的后部和尾芽区广泛表达,随着 前部预定体节的成熟,c-hairy1的表达逐步向PSM前
部推进并固定于新形成的体节的后半部分。其表达变
化周期为90min,与其体节形成周期恰好一致。
hairy1编码一个碱性HLH转录抑制因子,是Notch信号途径 的靶基因之一。
BMP在脊髓最背部的顶板(roof plate)及其上方 的外胚层组织中表达,而Shh在脊髓腹侧的基板 (floor plate)及其下方的脊索中表达。
两种分泌性因子形成两个相反的浓度梯度,调节图 式化基因的表达。不同的区域表达不同的图式化基 因产物组合,从而确立了不同背腹轴位臵神经细胞
的分化命运。
小鼠Hox基因簇结构及其在胚胎中的表达特性
二 脊髓背-腹轴的图示形成
脊椎动物的脊髓具有明确的背-腹轴,在不同的背
-腹轴位臵所产生的神经元类型是不同的。
在鸡和小鼠中,脊髓背部区域依次产生6种中间神
经元(dorsal interneuron,dI1-dI6),腹部则形
成运动神经元和4种腹侧神经元(ventral interneuron,V0-V3)。 BMP和 Sonic hedgehog(Shh) 信号在脊髓的背腹轴 分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神经管和体节, 示已形成的体 节和尚未形成 体节的轴旁中 胚层。
体节出现于身 体的前部,并 依次向后迁移 形成。 神经嵴细胞由 神经管顶部向 腹侧迁移。
随着四肢和腹部肌肉细胞前体的迁出,生骨节、生肌 节和生皮节形成。
• 脊椎动物体节是由前体节中胚层(presomitic
mesoderm,PSM)形成的。体节的形成是一个细 胞增殖与分化周期性进行的过程。
• Wnt活性可能沿胚胎前-后轴形成一个由后 到前的梯度,促进后部特异性神经组织的 分化。 • 而在头部Wnt信号被Spemann组织者产生的 抑制因子(Dickkopfl, FrzB1等)所抑制, 使得脑部组织得以分化。
Wnt 信号在前后神经轴模式
化中起作用的一个线索来自 于Xwnt8 的表达调控: Xwnt8在爪蟾原肠胚整个边 缘区(未来的中胚层)表达
原神经基因的表达与神经细胞分化
第二节 脊椎动物体节形成的机制
• 脊椎动物的轴旁中胚层组织在发育早期形成一系 列重复的分节单位,称为体节(somite)。
• 体节位于脊索和神经管两侧,沿胚胎前-后轴左右 对称分布。每一体节单位后来分化为3个区域,即 生皮节(dermatome)、生肌节(myotome)、 和生骨节(sclerotome),之后它们分别发育成为 真皮(dermis)、骨骼肌和中轴骨骼。
后表达。En和 Gbx2 可诱导FGF8 的表达,而 Otx2 抑制FGF8 的表达。这样,FGF8 就只在IsO 后部后脑一侧表达。 FGF8 进而可诱导邻近的中 脑细胞表达Wnt1。
En, Wnt1, FGF8 和Gbx2 的表达通过正反馈 相互作用维持彼此的表达。
峡部组织者形成的分子机制 a
脊椎动物脊髓背腹轴的图式形成
脊索还表达分泌性的BMP抑制因子(Chordin,
Noggin),这些因子会抑制脊髓腹侧的
BMP活性而调节神经管的图示形成。
Wnt信号对于某些背部神经细胞群的分化也具
有重要作用。
原神经基因(proneural gene)沿脊髓背腹轴 在不同区域表达,其功能 :
1、抑制其周围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 2、促进细胞向神经元方向分化而抑制其分化为神经 胶质细胞 3、调节细胞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