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高三复习PPT
合集下载
16.2《六国论》课件 (共5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弥、愈:更加。
判:确定,断定。 译文: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 有满足,六国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犯六国就越急迫。所以, 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 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至于:以致
颠覆:灭亡。 以:用。 固:本来。 然:这样。 事:侍奉。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较:与……比较。 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而:因果承接。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译文: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 的土地比较,(前者)实际数目多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 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所亡:所丢失的土地。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于:跟,对。 再:两次。 而:连词表并列。却:使……退却,使动。 赵尝五战于秦:介词短语后置句。
译: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 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割:割让。
然后:这样以后。 安:安稳。 寝:休息,睡觉。 而:可是,转折连词。
译文: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这样以后才能得 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 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通“餍”,满足。 奉:献,送。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终:最后。 迁灭:灭亡。 与:亲附、亲近。
译: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后也随着五国 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
判:确定,断定。 译文: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 有满足,六国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犯六国就越急迫。所以, 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 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至于:以致
颠覆:灭亡。 以:用。 固:本来。 然:这样。 事:侍奉。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较:与……比较。 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而:因果承接。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译文: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 的土地比较,(前者)实际数目多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 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所亡:所丢失的土地。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于:跟,对。 再:两次。 而:连词表并列。却:使……退却,使动。 赵尝五战于秦:介词短语后置句。
译: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 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割:割让。
然后:这样以后。 安:安稳。 寝:休息,睡觉。 而:可是,转折连词。
译文: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这样以后才能得 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 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通“餍”,满足。 奉:献,送。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终:最后。 迁灭:灭亡。 与:亲附、亲近。
译: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后也随着五国 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
《六国论》优秀课件PPT

第贰部分
2023//55//1188
7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辛 读 争 皇 三 父 青二寒三级级思 并 发 方 年 当 勤 书 诵 城 人 子 丝 窗四究级 同 奋 知 已 年 为 从 苏 咸 皆 同 根 多 圣五级儿 读 需 二 苏 第不洵震中进根少人与书用十老 一晚名惊举京白年语女籍功七泉 。,。,。,。,。,。,。,
四级
,以论证为主,其特点五级 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 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 借古讽今。
2023/5/18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2.背景解读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单大击军压此境处,编直逼辑澶母州版城文下本(今样河式南濮阳),威胁汴京开封。于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六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国
论 三级 四级 五级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
2023//55//1188
1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目 录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三级
四级
01 学习背景
03 五级 课堂检测
02 课文解读
04 延伸拓展
2023/5/18
2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二级 是,宋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宋每年要送给三辽级大量的钱物,人民的血汗就在这种屈
四级
辱的盟约之中付诸东流。苏洵反对这种屈辱的求和五级,认为这和战国时六国贿赂秦相比, 有过之而无不及,故以《六国论》向北宋统治者陈述政见,希望北宋统治者能改弦更张, 勿重蹈覆辙。
2023/5/18
3.古单代文化击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五级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
2023//55//1188
7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辛 读 争 皇 三 父 青二寒三级级思 并 发 方 年 当 勤 书 诵 城 人 子 丝 窗四究级 同 奋 知 已 年 为 从 苏 咸 皆 同 根 多 圣五级儿 读 需 二 苏 第不洵震中进根少人与书用十老 一晚名惊举京白年语女籍功七泉 。,。,。,。,。,。,。,
四级
,以论证为主,其特点五级 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 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 借古讽今。
2023/5/18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2.背景解读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单大击军压此境处,编直逼辑澶母州版城文下本(今样河式南濮阳),威胁汴京开封。于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六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国
论 三级 四级 五级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
2023//55//1188
1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目 录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三级
四级
01 学习背景
03 五级 课堂检测
02 课文解读
04 延伸拓展
2023/5/18
2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二级 是,宋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宋每年要送给三辽级大量的钱物,人民的血汗就在这种屈
四级
辱的盟约之中付诸东流。苏洵反对这种屈辱的求和五级,认为这和战国时六国贿赂秦相比, 有过之而无不及,故以《六国论》向北宋统治者陈述政见,希望北宋统治者能改弦更张, 勿重蹈覆辙。
2023/5/18
3.古单代文化击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五级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
《六国论》优秀PPT课件

• 1、暴霜露 “曝”,曝露 •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倘若 • 3、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满足 •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通“勿”,不要
21
古今异义
•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形容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
•
动词,获得
35
文言虚词
•而 •之 •以 •为 •其 •则 •与
36
文言虚词
•
而
•
(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
•
(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
(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
在苏洵看来,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
开门见山,直陈观点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
分
7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小邑 得百倍
大城 失百倍
数量上
对 大欲 得难
有限
大患 献易 无厌
程度上
比 奉繁
侵急
不尽
不灭
道理上
赂 秦 力 亏 , 破 灭 之 道
8
不赂者以赂者丧
齐、燕、赵并不“赂秦”,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48
2024/10/15
49
12
• 老泉论六国之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
而卒亡于此,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
《唐宋文举要》甲编卷八引
通“勿”,不要
21
古今异义
•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形容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
•
动词,获得
35
文言虚词
•而 •之 •以 •为 •其 •则 •与
36
文言虚词
•
而
•
(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
•
(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
(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
在苏洵看来,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
开门见山,直陈观点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
分
7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小邑 得百倍
大城 失百倍
数量上
对 大欲 得难
有限
大患 献易 无厌
程度上
比 奉繁
侵急
不尽
不灭
道理上
赂 秦 力 亏 , 破 灭 之 道
8
不赂者以赂者丧
齐、燕、赵并不“赂秦”,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48
2024/10/15
49
12
• 老泉论六国之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
而卒亡于此,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
《唐宋文举要》甲编卷八引
16.2《六国论》课件(共33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寝:休息,睡觉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 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 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P2:赂秦而力亏
抱薪救火:抱着柴火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满足 奉:献,送 弥、愈:更加 判:确定,断定 至于:由上文引出下文结果
形→动,保全 名→状,每日 / 每月 名→动,侍奉 名→动,坚持正义 形→动,招致 使动,使……退却 名→动,坚持到底 名→动,礼遇,礼待
知归纳识
智谋和力量
⑤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前例、旧事
⑥ 至于颠覆
终究,到…结局
⑦ 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
实际上 指父亲的父亲 指速度快 理解事物的能力 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表示另提一事 表示又一次
词类活用
⑴ 不能独完 ⑵ 日割月削 ⑶ 以地事秦 ⑷ 义不赂秦 ⑸ 始速祸焉 ⑹ 李牧连却之 ⑺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⑻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6.苏洵《六国论》中归纳燕、赵、齐三国灭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 不赂者以赂者丧 ”。
7.苏洵《六国论》中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抗秦到底的句子是
“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是 “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P3分论点2 对 得出
比 教训
P4反向假设 反 (转)
P5表明目的 借古讽今
(合)
时代背景
•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 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 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 60余次,败多胜少。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 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 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P2:赂秦而力亏
抱薪救火:抱着柴火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满足 奉:献,送 弥、愈:更加 判:确定,断定 至于:由上文引出下文结果
形→动,保全 名→状,每日 / 每月 名→动,侍奉 名→动,坚持正义 形→动,招致 使动,使……退却 名→动,坚持到底 名→动,礼遇,礼待
知归纳识
智谋和力量
⑤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前例、旧事
⑥ 至于颠覆
终究,到…结局
⑦ 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
实际上 指父亲的父亲 指速度快 理解事物的能力 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表示另提一事 表示又一次
词类活用
⑴ 不能独完 ⑵ 日割月削 ⑶ 以地事秦 ⑷ 义不赂秦 ⑸ 始速祸焉 ⑹ 李牧连却之 ⑺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⑻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6.苏洵《六国论》中归纳燕、赵、齐三国灭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 不赂者以赂者丧 ”。
7.苏洵《六国论》中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抗秦到底的句子是
“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是 “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P3分论点2 对 得出
比 教训
P4反向假设 反 (转)
P5表明目的 借古讽今
(合)
时代背景
•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 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 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 60余次,败多胜少。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六国论》课件

兵器 军队 战争,武力 战争,武力 兵法,战略
率 • 率赂秦耶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子路率尔而对曰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全都 顺着 直接的,草率的 带领
得
•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获得
•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得到的土地
• 此言得之
正确,合宜
• 则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能够
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 捕获,抓住
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
《六国论》重点知识梳理
复习目标
1 背诵课文 2 写对易错字 3 积累三个重点实词:兵、率、得
三个次级实词:始、速、视
4 弄懂一个特殊句式:状语后置 5 重点句子翻译
然后得一夕安 寝 . 与 嬴 而不助五国也
兵 • 非兵不利 • 而秦兵又至矣 • 斯用兵之效也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 伐兵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注】威公,即齐桓公。
1.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 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句意:功业的完成并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是由 一定的原因引起;祸乱的产生不是发作时所产生,也 会有一定的根源和预兆。
2.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既得其尸于井
找到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清楚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实现,满足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必须
得 虑而后能得
处事合宜
始
•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起初
•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才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开始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起初
速
《六国论》复习ppt课件

重视团结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03
呼吁人们重视团结与合作的重要性,共同应对挑战,实现共同
发展。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战略思维差异
东方战略思维特点
注重整体性和长期性,强调“和为贵”和“中庸之道”,注重谋 略和智慧。
西方战略思维特点
注重分析性和短期性,强调竞争和实力,注重科技和创新。
东西方战略思维融合
探讨如何将东西方战略思维的优点结合起来,形成更加全面和有 效的战略思维方式。
《六国论》复习ppt课件
汇报人: 2023-12-31
目录
•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 文章结构与内容梳理 • 重点词句解析与赏析 •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观引导 •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建议 • 互动环节与课堂小结
01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时代背景:战国时期形势分析
战国七雄并立
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并立,相 互争霸。
风格特点
语言简练明快,逻辑严密清晰;同 时,作者以史为鉴,借古讽今,表 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深刻的历史 洞察力。
03
重点词句解析与赏析
典型句式、修辞手法举例分析
并列句式
文章中大量使用并列句式,如“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何哉?”通过并列事实,强调齐 国的灭亡与其他五国有共同之处
。
反问句式
提问与回答
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进 行回答和解析,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 容。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内容要点
回顾课文
《六国论》的背景、作者、主题、论点、论据等 。
重点讲解
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深入解析,帮助学生 加深理解。
知识点梳理
对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方便学生记 忆和复习。
《六国论》pptPPT课件

纵横家的特点
纵横家善于辞令和权谋之术,他们游说列国君主,以智谋和口才为手段,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纵横家 在战国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他战国策士及其故事
孟尝君与鸡鸣狗盗之徒:孟尝君是战 国四公子之一,以广招宾客、食客三 千而闻名。其中有两个门客模仿鸡和 狗的叫声,使孟尝君得以逃脱赵国的 追杀并顺利回到齐国。这个故事展示 了战国策士的智慧和机智。
六国合纵抗秦策略及失败原因
合纵策略的形成与实施
阐述六国合纵策略的形成背景、目的及实施过程。
合纵策略的成效与局限
分析合纵策略在抵抗秦国东扩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合纵策略的失败原因
探讨六国合纵抗秦最终失败的原因,如内部矛盾、秦国策略等。
文章主旨思想
01
阐述作者苏洵的历史观和政治主张
通过《六国论》一文,表达作者对历史变迁的看法和对政治策略的见解
心得1
心得2
通过阅读《六国论》,我了解到六国灭亡 的原因及作者对当时政治格局的独到见解 。
文章运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入的剖析, 让我对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体会1
体会2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作者对国家 兴衰的关切之情以及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 理。
通过思考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我对如何 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 的理解。
THANKS
感谢观看
冯谖客孟尝君:冯谖是孟尝君的门客 之一。他三次弹铗而歌,要求更好的 待遇和尊重。在孟尝君满足他的要求 后,冯谖为孟尝君谋划了“狡兔三窟 ”的策略,使孟尝君在失去相位后仍 能保全自己并恢复相位。这个故事体 现了战国策士的远见和谋略。
平原君与毛遂自荐:平原君是赵国的 一位重臣,他广招门客以应对各种政 治危机。毛遂是平原君的门客之一。 在赵国被秦国围攻时,平原君计划联 合楚国共同抗秦。毛遂自荐随同前往 楚国游说楚王出兵救赵。最终毛遂凭 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说服了楚王 出兵救援赵国。这个故事展示了战国 策士的勇气和胆识以及他们在国家危 难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纵横家善于辞令和权谋之术,他们游说列国君主,以智谋和口才为手段,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纵横家 在战国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他战国策士及其故事
孟尝君与鸡鸣狗盗之徒:孟尝君是战 国四公子之一,以广招宾客、食客三 千而闻名。其中有两个门客模仿鸡和 狗的叫声,使孟尝君得以逃脱赵国的 追杀并顺利回到齐国。这个故事展示 了战国策士的智慧和机智。
六国合纵抗秦策略及失败原因
合纵策略的形成与实施
阐述六国合纵策略的形成背景、目的及实施过程。
合纵策略的成效与局限
分析合纵策略在抵抗秦国东扩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合纵策略的失败原因
探讨六国合纵抗秦最终失败的原因,如内部矛盾、秦国策略等。
文章主旨思想
01
阐述作者苏洵的历史观和政治主张
通过《六国论》一文,表达作者对历史变迁的看法和对政治策略的见解
心得1
心得2
通过阅读《六国论》,我了解到六国灭亡 的原因及作者对当时政治格局的独到见解 。
文章运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入的剖析, 让我对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体会1
体会2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作者对国家 兴衰的关切之情以及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 理。
通过思考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我对如何 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 的理解。
THANKS
感谢观看
冯谖客孟尝君:冯谖是孟尝君的门客 之一。他三次弹铗而歌,要求更好的 待遇和尊重。在孟尝君满足他的要求 后,冯谖为孟尝君谋划了“狡兔三窟 ”的策略,使孟尝君在失去相位后仍 能保全自己并恢复相位。这个故事体 现了战国策士的远见和谋略。
平原君与毛遂自荐:平原君是赵国的 一位重臣,他广招门客以应对各种政 治危机。毛遂是平原君的门客之一。 在赵国被秦国围攻时,平原君计划联 合楚国共同抗秦。毛遂自荐随同前往 楚国游说楚王出兵救赵。最终毛遂凭 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说服了楚王 出兵救援赵国。这个故事展示了战国 策士的勇气和胆识以及他们在国家危 难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六国论复习课件.ppt

情节的事情。)
• 2、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D)
• A、暴霜露 “暴”同“曝”。读pù,晒, 引申为“暴露”,意为“冒着”
• B、暴秦之欲无厌
“厌”同“餍”。读yàn,满足。
•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
“无”通“毋”,读 wù 不,不要。
•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不尽
不灭
道理上
道
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齐 与嬴不助五国
不赂者 燕 以荆卿为计
不能独完
赵 洎牧以谗诛
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第五段得出了什么结论?
第四段-----第五段------
承上亡之故事
课堂练习
• 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韩、魏、燕、赵、楚、齐、秦是战国时期的七个强国。 从土地面积看,楚国最大,秦、赵、齐次之,魏、燕又次之, 韩国最小。从地理位置看,秦在今陕西、甘肃和川北地区, 韩、魏、赵与秦为邻,楚稍远之,齐、燕离秦国最远。秦孝 公任用商鞅变法后,国富民强,跃居七雄之首,他急切地向 外扩张,大大威胁着六国。六国虽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但 由于各有打算,联合实际上是貌合神离,同床异梦,很不巩 固。如离秦国远而国力又强的齐、楚,对外在抗秦最前线的 韩、魏、赵并不予全力支持,甚至还自相攻伐。而离秦国最 近的魏、韩屈于秦国压力,多次割地求和,助长了秦国的气 焰。六国最终在秦的“远交近攻”配以反间计的策略下,被 秦国逐个击破,先后灭亡。据《史记》记载,前230年秦灭 韩,前228年秦灭赵,前225年秦灭楚,前222年秦灭燕, 齐国最后也于前221年被灭。
举:拿出去。 予:给。 厌:满足。
奉:送,给。此处指割地给秦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 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小石潭记》
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19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 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 来” “以致”等。
2.用,任用。
(《触龙说赵太后》)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
23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10
词类活用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月:每天 、每月,名作状。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名作状,按理来说。以事 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礼待,名为动。 义不赂秦 义,坚持正义,名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 完好保全;形容词作动词.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坚持到底。形容词作动词 牧连却之 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译为
曰:“羊数詈君,其⑥言不堪 ⑦没有⑧听连到词,,还表是选怕择你关的系主,人?等
入耳,君竟无所怨,其⑦无 “到是哪…一…天还它是们…追…逐”嬉戏的时候,
闻邪,其⑧畏主人邪?及其 ⑨嬉逐,愿为一雪其⑩耻。 君其⑪许之!”犬笑曰:“欲 加之罪,其⑫无辞乎?”护羊 愈谨,狐与狼愤然离去。
⑨我愿代意词为,你“它一们雪”前,耻代。指你羊一定要 ⑩答应代我词!,”“那凶”狗笑着说:“想要 ⑪ 加害副于词羊,,表还祈怕使找语不气到,罪“名一吗定?” ” 或于是“可凶要狗”守护羊群更加谨慎,狐 ⑫ 狸离和去副狼了词的。,奸表计反没问有语得气逞,,“悻难悻道地”
一、处在谓语动词前,连接前后分句,格式为“以 + 动词”的“以”为连词。 1、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 2、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句中“以”分别用在动词“待”与活用的动词“光”前,连接前后分句,“以” 为连词。 二、处在同一性质的短语或词之间,“以”为连词。 3、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3句中“以”连接两个动词短语“亡郑”“陪邻”,表示承接关系,4句中 “以”连接 两个形容词“夷”“近”,都是连词。(其实⑸句也属于“以 + 动词”格式。) 三、处在状语与中心词之间,“以”为连词。 5如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齐桓晋文之事》) 6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句中“以” 分别用在状语“明”、“拥火” 与中心词“教”、“入”之间, 表修饰 关系,都是连词。(这种形式实属“以 + 动词” 格式。)
21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
22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②皆以美于徐公。
论 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
(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 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六国论》属于政论还是史论?
7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朝代) 散文家,著有《嘉祐集》。苏洵精于古 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为文见解精辟, 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 酣畅,很有战国纵横家的味道。与其子 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 “三苏”。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
汝子
(《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国论》)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 (《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20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 可译为“因为”。
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苏洵《六国论》)(2011四川卷)
7.有如此之势,____而__为__秦__人__积_ 威之所劫,,日_削__月__割___,以趋于
亡。
(苏洵《六国论》)(2013年浙江卷)
6
文化常识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四川眉山三苏祠对联: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
得
临川人张奇游学得(获得)一书,乃安石所著。曰: “吾得(应该)珍宝事之”,后读之,快然自足,多有 所得(心得), 以为安石所言得(得当)之。
12
请你试一试
13
使 教你学实词
燕太子丹使(派遣)荆轲刺秦王。荆轲使(出使)于秦, 见秦王,献图而图穷匕首见。荆轲持匕首刺王,后为王 所擒。王曰:“此事由何人使(主使)? ”荆轲不答, 死。杜牧论曰:“使(假如)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 秦。”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⑵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以为:把它设为。)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 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8
9
古今异义 1、其实: 古义:它的实际数量 今义:实际上 2、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 古义:以至于。 今义:表示到达某种
程度 4、智力: 古义:智谋与力量 今义:指人类思考
能力与认知水平 5、故事: 古义:旧事,前例 今义:文学体裁的一
种 6、再 古义:两次 今义:又,又一次 7、不行:古义:到```地方去 今义:不可以
《六国论》
复习与训练
1
我们一直试图知道历史的真相,但
不幸的是历史总是笼罩着一团迷雾,让
我们无法看清全部。
历史永远没有真相,只留下一个个
道理。历史不给任何人这样简单有利的
机会,它只让你去把握道理,懂得道理,
高明者自然就会阐述历史的这番或那番
道理。
马未都
2
史论贵立论精警,如贾谊《过秦论》“仁义 不施__而__攻_守__之_势__异_也____”;杜牧《阿房宫赋》 “呜呼! _灭_六__国__者_六__国_也__ ,非秦也;族_秦__者_秦__也___, 非天下也”;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 _非_兵__不__利_,,战_不__善__,_,_弊_在__赂__秦_。_赂_秦__而__力_亏_,破 灭之道也”,皆借古讽今,发人深省。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4
解释下面文段中的12个“其” ①狐狸副对词狼,说表:感“叹羊语肉气一,定“可很”鲜、美
字。
“啊多!么如”果你有意品尝,不妨叼一
狐谓狼曰:“羊肉其①鲜乎! 君其②有意,叼其③一而啖 之,得饱其④口福。”狼曰: “其⑤如猛犬何?”狐谓于犬
②只尝连尝词,,饱表饱假口设福关。系”,狼“如说果:” ③“那代有词凶,狗“其守中护”着羊群怎么办?” ④于是代狐词狸,挑“你拨的离”间地对凶狗说: ⑤“羊代多词次,在“那背”后骂你,那些话太 ⑥难听代了词,,你“它竟的然”不生气,是果真
24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
来
……”“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鸿门
宴》)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
(《劝学》)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陈情表》)
25
如何判别具体语境中“以”的词性
数
伶人之技,雕虫小技也。而庄宗即位,独喜伶人。欲战,令伶 人察国之财,方知钱财之数(数目)少矣,于是休养生息,令 数(密,细密)罟不入 池。国力渐富,出征,兵卒百万,蒙 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久攻不下,而军心思归,庄宗数 (屡次)令伶人压之。且重征百姓之税,每需百姓数(几)年 之产,终败北。后人叹曰:“事皆有其数(规律),然庄宗未 知。若庄宗知之,则胜负之数(天数,命运),未能易量。”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 "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②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
(《屈原列传》)
17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 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
以省略。
①夜以继日
(成语)
②秋以为期
(《诗经•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