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单元目标解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春》解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解读一、单元目标:单元导语: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物多姿多彩。
这一单元学习写景诗文。
这些诗文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怀。
品读优美诗文是一种令人愉悦的精神享受。
要全身心投入,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传达的微妙情感,揣摩和品位富有特色的语言,积累精彩语句。
课文中多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注意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解读单元导语:本单元的文章是描绘大自然美景的写景诗文,主要是让学生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学会亲近自然、珍惜生命和热爱生活。
主要通过反复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的微妙情感,揣摩和品位富有特色的语言,积累精彩语句。
注意体会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分课目标:(一)春知识与能力:1.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从而感知课文内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抓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的景物描写方法,并运用于练笔中,使景物描写的能力能够有所提高。
3.在语法上,要掌握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4.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二)济南的冬天(三)风雨(四)秋天(五)古代诗歌四首第一篇:朱自清的《春》春朱自清教材特点分析:《春》的作者朱自清抓住春天的特征,用诗一般的语言来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力。
课文鲜明的体现了作者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为学生更好的领略大自然起到了带头作用。
所以我采用赏析和有感情地朗读相结合的方法来对本课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初一的学生接触散文较少,要加强他们的审美创美意识。
让学生在接触散文的初级阶段就喜欢上散文。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从而感知课文内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单元解读与教学重点

2020年秋季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一、单元解读:本单元围绕学习生活选取课文,展示了几则有代表性的读书故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述的是鲁迅少年时在私塾里随寿镜吾先生学习的故事;《再塑生命的人》记叙了身体严重残疾的海伦·凯勒,在老师的帮助下怎样一点点地打开通往世界的道路;《窃读记》描写了家贫然而渴求知识的林海音是怎样千方百计、如饥似渴地阅读、学习的;《<论语>十二则》讲述了关于学习和做人的道理。
本单元是第一个训练默读的单元,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养成一气呵成地读完全文的习惯,保证阅读的完整性,以便整体感知文本的内容。
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重点:学习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通过抓住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点,迅速理解文章大意。
精读“百草园”段落,品味精确、传神的语言描写,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精读“三味书屋”部分,理解“先生”这个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人物的写法。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三、《再塑生命的人》教学重点:继续学习默读,逐步提高阅读速度。
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感悟莎莉文老师这一形象,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通过具体的语言、神态、动作的分析,了解莎莉文老师的形象,体会她强烈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感受海伦对老师的深情。
品味、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文章中有不少直接描写作者心路历程的语句,品味这些语句,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还可拓展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学习其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四、《论语》十二章教学重点: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相比现代文的不同特点。
掌握一些句式和重点词语。
鼓励学生借助文章注释,通过查字典、参考其它资料等方法,自主阅读,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初步了解课文含义。
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为学之道”。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学评一致性三说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追寻童年记忆收获成长智慧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单元目标、单元规划、单元评价设计(一)单元目标1.单元目标确立的依据(1)课标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主要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背诵优秀诗文。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其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在学业质量描述中,其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把握主要内容,并通过朗读、概括、讲述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
能从作品中找出值得借鉴的地方,对照他人的语言表达反思自己的语言实践;能与他人分享自己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借鉴他人的经验调整自己的表达,能根据需要,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2)教材分析(单元+课文)【单元】本单元选取了一组与学习生活相关的作品。
其人文主题是“学习之美”。
透过课文,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求知的快乐、成长的欣喜,还有永恒的童真童趣。
学习本单元重点学习默读,要在默读中把握文章中心和主要内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单元目标解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单元目标解读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课文中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研究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童真、童趣、友谊和爱。
课文的设计包括教读课《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和《论语十二章》,以及自读文章《再塑生命的人》。
此外,阅读拓展课型包括“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
写作课则紧扣阅读教学的内容,教育学生写人要抓住特点,力争做到读和写的统一。
根据《语文课标》的要求,本单元的整体教学应突出以下特点: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在教读《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时,应考虑以上阅读目标。
在理解课文内容上,学生应站在大XXX和小XXX的视角,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感受“乐园”之“乐”和书屋之趣。
教学重点应放在让学生把握课文写了什么和要表达什么。
其次,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语句和重点段落,能够迅速把握文章的结构,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本文的景物描写是精品,应引导学生研究和运用景物描写的方法。
通过“以写带读,以读促写”的教学模式,致力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默读是本学段重点强调的阅读惯,要求学生“有的一定速度”“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在教读课《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及自读课《再塑生命的人》的落实中都应对学生的默读速度有一定要求。
《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共两千五百多字,要求五六分钟内默读完。
此外还应将“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如果遇到生字生词,可以猜读或者暂时跳过去”等默读方法教给学生,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对于七年级的自读课型学生来说,他们刚刚入门,需要在教师的阅读指导下才能更好地达成研究目标。
比如在阅读《再塑生命的人》时,应注重学生阅读方法和策略的指导。
学生自读后,可以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并利用任务单的形式完成对自读内容的检测和反馈。
同时,引导学生总结方法,例如用不同符号圈画批注、抓关键字词句、记录感受等,从而引导学生会利用文章中的旁批和阅读提示来完成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
初中语文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课稿(共4课)(2024秋)

第三单元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说教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
对写作初衷,鲁迅说:“是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
”作为一篇经久不衰的老课文,不管教材编排如何变化,总少不了它的位置。
不得不承认其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和范文形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曲谱写童年往事的优美乐章。
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
本文通过对百草园美丽景物和奇闻趣事的描写及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熟教育的若干侧面。
二、说教法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本课教学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采用朗读和问题导引等方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形象到语言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理解、品味、探究,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三、说学法首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学生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
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习活动。
在与老师同学网络等的合作中质疑解难探究。
其次应依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抓住“神”——主旨,然后掌握“形”——内容。
同时应用学习散文最基本最好的方法是读——抓关键。
最后具体到本文篇幅较长生字词较多,作者是文学大师鲁迅等特点,学生应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自行解决了解作者扫清字词障碍等事情。
同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
“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
”用成人的眼光看来课文中的内容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新奇,确是儿童的乐园。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材解读(共33张PPT)课件

中阶段的默读训练则以小学为基础,进一步开拓,教 学时引导学生借助如下方法进行默读:
(1)动眼不动嘴。所谓的动眼不动嘴是指在默读中 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不要将默读变 成默“朗读”。
教学建议
前置句等;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 名言警句。另外还要了解《论语》的基本情 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特别要体会孔子所倡 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建议
本单元写作侧重训练写人。由于每个人 的生活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在不同人身上表 现出来的,便各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特点 (这就是个性)。写人一定要写出人的个性, 所以,本单元在写法上要注意凸显人物的个 性。
教学建议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 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 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本文从各篇中选取了十二则与为学做人等相 关的比较适合学生学习的文段进行学习。学 习本文,首先要能疏通文义,掌握本文的主要 内容,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 常识。其次要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 用法,词语如“而”“之”等,句式如宾语
生去学习观察和体验,从情感出发。多体会身边
生活中的富有感情的细节,以情感为切入点发掘
身边生活,在平平常常的生活细节中掘金。
就语文学习而言,钱梦龙指出,朗读与默 读 如 “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 准》(2011版)提出了非常明确的默读要求,初中生 要“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 文,每分钟不少于 500字”。本单元教学要结合本 单元的训练重点——默读来进行。具体体现为以 下几个方面:
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基础部分)
第二课时: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探究部分)
第三课时:10.再塑生命的人
第四课时:11.论语(字词意思的理解)
第五课时:11.论语(文章句段的赏析)
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学段及学科
初中语文
教材版本
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单元名称
《第三单元》
单元教材主题内容与价值作用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写学习生活的,从中需要了解到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
单元目标
1.本单元重点学习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2.学会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3.理解文章标题、开头、结尾以及文段中的关键句。
说明
第三单元教学心得体会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生字词是组成课文的基本要素,也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我一般会在教学新课文之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的生字,能正确地读,正确地写,并理解其意思,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课堂上再让学生读几遍生字,一是纠正读音,二是加深记忆,课后还要求学生抄写生字,要求学生字迹工整的抄写生字词。此外,为了更好的积累优美的字词句,我充分利用早晚读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背诵生字词、课文中要求背诵的课文和古诗文。对于古诗文的背诵,我要求两个星期背诵一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背诵。这样背得慢的学生也不会觉得困难了,对于背得快的学生则鼓励他们提前背诵,多背诵。
重点、难点与关键
1.学会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2.理解文章标题、开头、结尾以及文段中的关键句。
2023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学习目标】1.复习课文内容,及其生字词语。
2.学习默读,侧重保持感知的完整性。
3.养成不出声,不分心,不停顿,一气呵成读课文的习惯。
4.练习猜读法和跳读法。
5.学会把握基本内容,了解课文大意。
抓要素,抓关键。
【核心素养】学习默读,侧重保持感知的完整性。
【重难点】1.学习默读,侧重保持感知的完整性。
2.揣摩和品味作品语言,感悟亲情、友情。
【评价任务】学会把握基本内容,了解课文大意。
抓要素,抓关键。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二、复习本单元学习内容1.生字、词语。
学生认读,抽查学生听写。
2.课文复习学生浏览问题,再次回顾本单元重点内容:(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读课文。
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描写了一个充满无限乐趣的"百草园"也叙述了在"三味书屋"跟随寿镜吾老师学习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深深的留恋之情。
学习描写景物要抓住景物特点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动静结合,详略得当。
(2)《再塑生命的人》,自读课文。
文章写了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指引下,摆脱黑暗与迷茫,走向光明和希望的故事。
学习本课,要继续学习默读,逐步提高默读速度,品味摩文章中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分析莎莉文老师的形象,体会她博大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3)《<论语>十二章》,教读课文,是文言文。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回顾朗读文言文方法的基础上,借助课文注释蔬通文意,体会修身与为学之道,熟读成诵。
三、反馈矫正,深化提高。
1.矫正。
教师根据学生复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纠正错误,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形成正确、清晰的印象。
2.深化提高。
①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HZXZX
第三单元单元目标解读
第三单元课文从内容角度看都是围绕学习生活的,让学生从中了解到不同时代少年儿
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
在课型的设计上,《从
百草原到三味书屋》《〈论语〉十二章》设定为教读课,《再塑生命的人》为自读文章。
“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两个板块作为阅读拓展课型,适时穿插其中。
写作课则紧扣阅读教学的内容,教育学生写人要抓住特点,力争做到读和写的统一。
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要求,本单元整
体教学应突出以下特点:
《语文课标》在第四学段的阅读要求中强调“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
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时应考虑以上阅读目标。
在理解课文内容上,学生了解课文大意后,引导其站在大鲁迅和
小鲁迅的视角,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感受“乐园”之“乐”和书屋之趣,教学重点放在
让学生把握课文写了什么和要表达什么。
其次,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语句和重点段落,能够
迅速把握文章的结构,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本文的景物描写是精品,应引导学
生学习和运用景物描写的方法。
这样,采用“以写带读,以读促写”的教学模式,致力于
提高学生的阅读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默读是《语文课标》在本学段重点强调的阅读习惯,要求学生“有的一定速度”“每
分钟不少于500字”。
在教读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及自读课《再塑生命的人》的落
实中都应对学生的默读速度有一定要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共两千五百多字,要求
五六分钟内默读完。
此外还应将“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了
解课文大意”“如果遇到生字生词,可以猜读或者暂时跳过去”等默读方法教给学生,帮
助学生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对于七年级来说,自读课型学生才刚刚入门,需要在教师的阅读指导下才能更好地达
成学习目标。
比如《再塑生命的人》,在自读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生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的
指导,学生自读后让学生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利用任务单的形式完成对自读
内容的检测和反馈。
引导学生总结方法,如用不同符号圈画批注,抓关键字词句,记录感
受等,从而引导学生会利用文章中的旁批和阅读提示来完成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
同时通
SHZXZX 过两篇同类文章的阅读拓展来落实所学,达到语文阅读的由一篇向多篇的拓展,
从而达到在自读教学中逐步由教师引导到学生自主阅读的转变。
作为本单元的重要篇目,《<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应突出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培养,
尤为重视朗读环节,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实际践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过程具有产出性。
教师可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研究、独立疏通文意等活动,要求
学生不断生成并输出自己的认知结果,使学生思维终处于积极活动状态,学习效率高。
《语
文课标》要求,要强化诵读,注重积累、感悟和熏陶,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
加强背诵积累。
《论语》涉及内容较多,篇目过于庞杂,学生读起来不得要领。
教读《<
论语>十二章》时,可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两种,一种是对于课内章节的学习;另一种则是安
排在学生课下阅读论语某个主题如“孝”的拓展阅读。
建议将教学重点放在诵读、品析《论
语》中的语句,引导学生感知其思想内涵,并明确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
从课内《论语》
内容出发,迁移到课外对经典的持续阅读。
在完成基本词句和文章思想内容理解的基础上,
强化学生的感悟和熏陶。
在课外阅读上,《语文课标》强调“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每年阅读两三部名
著”,本单元的“名著导读”设计正是落实这一要求的重要内容。
可设计为导读课,结合
作品特点,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
例如通过引导学生寻找与作品的共鸣,了解作者及写作
背景、知人论世来消除学生与名著的隔膜,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使用
教材,还可将教材中的精彩选篇布置成作业,践行粗读与细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
或者,
还可设计为读前引导阅读课,例如,引导学生通过观书名、读序言、看目录快速了解一本
书,从而完成对《城南旧事》《湘行散记》的导读任务。
在导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做好整
本书的阅读规划。
本单元写作重点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汲取方法,并运用于写作实践。
教师力图突破既
有的模式,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
例如运用小故事、漫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佳作赏析,小组交流讨论,指导学生总结写作的方法和技巧;课
上进行小练笔,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写作方法,积累写作经验。
本单元的“课外古诗词诵读”的内容,老师们可安排学生在课下背诵完成,课上做适
当检查和反馈。
相信通过这一单元“教读”“自读”“拓展读”等各种阅读的学习训练,
学生的阅读方法会有一定进步,阅读习惯更易养成,学习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