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波加速度时程

合集下载

地震作用诱发老滑坡复活机制的数值模拟_杜飞

地震作用诱发老滑坡复活机制的数值模拟_杜飞
根据现场调查,老滑坡的局部复活发生于 2008 年的“5·12”汶川地震之后,在其震动影响下,滑坡 体无整体松动,但局部有拉裂变形迹象,清晰可见地 震作用在老滑坡坡体上形成的拉裂缝,尤其是滑坡 体的后缘、坡体中部形成两条明显具有代表性的拉 裂缝: L1 - 后缘高程 1 075 m,走向 210° ~ 230°长度 约 50 m,落差 0. 3 ~ 0. 5 m,深度可见; L2 - 滑坡中部 高程 950 m,走向 190° ~ 215°,延伸长度约 70 m,宽 0. 1 ~ 0. 3 m,并产生垂直错落,高度约 0. 1 ~ 0. 2 m, 深度可见( 图 3) 。由地震作用形成的拉裂变形可 知: 老滑坡的稳定性显著降低。
图 1 老滑坡平面图
Fig. 1 Plan view of the old landslide
1. 冲积砂卵砾石; 2. 滑坡堆积块碎石土; 3. 层状灰岩; 4. 推测滑 坡底界线; 5. 岩性分界线; 6. 推测强风化下限; 7 推测弱风化下 限; 8. 河水位
图 2 老滑坡剖面图
Fig. 2 Sketch of the old landslide cross-section
通过现场调查,组成滑坡的物质主要为块碎石 土,但表部为松散的碎石土,从坡上往下整体均匀, 层理不明显,厚度变化较大,坡脚和坡顶地段较薄, 坡体中部较厚,下部为石灰岩,其产状 NW290° NE ∠15°,呈缓倾坡外,前缘部位滑坡体直接覆盖在河 流Ⅰ级阶地的砂卵砾层上,滑动面呈弧形状,总体前 缘较缓、中后部陡,滑坡剖面呈弧形图 2 所示。老 滑坡发育在岩性为石灰岩的泥盆系地层中,属于中 - 缓倾角、顺层基岩滑坡。根据现场调查和相关文 献可知,该老滑坡的破坏模式: 滑移 - 拉裂 - 剪断, “三段式”[6],形成于Ⅰ阶地的下切时期,坡体的形 态较完整,天然状态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基于汶川8.0级强震记录的近场地震动特征分析

基于汶川8.0级强震记录的近场地震动特征分析

基于汶川8.0级强震记录的近场地震动特征分析李英成;陈清军【摘要】In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and surrounding area, more than 50 stations of China Strong Motion Net Center ( CSMNC) got acceleration records, of which peak is bigger than 100gal in the 5. 12 Wenchuan earthquake. In this paper, thirty-three near-fault ground motions from eleven stations were selected. The seismic response spectrum analysis and energy distribution analysis based on orthogonal HHT method were adopted to study the vertical to horizontal acceleration peak ratio, acceleration response spectral ratio, energy time-frequency distribution and peak coefficient.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o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ar-fault Ground Motions of M8. 0 Wenchuan Earthquake.%在汶川8.0级大地震中,国家数字强震动台网布设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围地区的50多个台站获得了大于100 Gal的加速度记录.选取其中断层附近11个台站的加速度记录,分别进行了地震反应谱分析和基于正交化HHT法的能量分布特征分析,通过对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谱比值,以及能量分布和峰值系数的分析与比较,探讨了汶川地震的近场地震动特征.【期刊名称】《灾害学》【年(卷),期】2012(027)001【总页数】6页(P17-22)【关键词】汶川8.0级强震记录;近场地震动特征;地震反应谱分析;正交化HHT法;能量分布【作者】李英成;陈清军【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9汶川8.0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地震的强度、烈度都超过了唐山大地震。

从波速比变化看汶川与芦山地震的孕震过程

从波速比变化看汶川与芦山地震的孕震过程

从波速比变化看汶川与芦山地震的孕震过程李艳娥;王林瑛;宋美卿;陈丽娟【期刊名称】《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年(卷),期】2016(036)011【摘要】为研究汶川和芦山地震的孕育过程,利用单台单震法,将地震丛发区内发生的地震粗略视为“广义重复地震”,系统分析龙门山断裂带及附近区域1990~2015年波速比时空变化过程.结果发现,波速比在汶川地震前降低,芦山地震后明显恢复.对于龙门山断裂带北段的地震丛发区,大部分台站波速比的同步时间变化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汶川地震前,2000年~2008-05波速比出现异常降低-回返-发震过程,低值异常持续时间约8a.汶川地震后,波速比快速回升.二是2010年开始再次显现波速比持续性稳定下降,在2013-04降至最低点,发生芦山地震,震后波速比再次快速回升到正常值.对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及附近的地震丛发区,大部分台站波速比的同步时间变化从2000年~2013-04波速比维持长时间的异常低值状态,低值持续时间约13 a,直至2013-04芦山地震后波速比快速回升.不论是龙门山南段还是北段,均可看到波速比基本一致的变化,2000~2013年的异常降低-恢复过程,显示了汶川8级地震与芦山7级地震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孕震过程长达14 a.由此可见,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很可能是同一动力学过程孕育的两次先后发生的强震.【总页数】7页(P991-997)【作者】李艳娥;王林瑛;宋美卿;陈丽娟【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市民族大学南路5号,10008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市民族大学南路5号,100081;山西省地震局,太原市晋祠路二段69号,03002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市民族大学南路5号,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相关文献】1.孕震过程中波速比及S波分裂时空变化的数值模拟 [J], 张永仙;石耀霖2.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孕震机理及震前中长期地震危险性研究 [J], 林邦慧;陈祖安;白武明;程旭3.汶川地震前后地震波速比和视速度变化特征的研究 [J], 王林瑛;李艳娥;李芳;李广平;张天中;包淑娴;苏金蓉4.从昌平台沙层应变记录看汶川大地震孕震过程 [J], 武安绪;邢成起;崔博文;林向东;张中武;白明富5.《人民日报》地震评论的内容变化分析--以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为例 [J], 周亚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震作用下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地震作用下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地震作用下边坡的稳定性分析作者:罗轶马艳波来源:《价值工程》2019年第26期摘要:地震作用下边坡的稳定性分析较为复杂,也是近年来的热点课题。

四川“5.12”汶川地震后,相关学者针对边坡的地震响应做了很多研究。

文章以某工程边坡受地震影响为例,采用拟静力法和数值分析法,探讨了一定的地震时程加速度影响下,该边坡的变形位移情况,并对其地震影响作用下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

Abstract: The stability analysis of slopes under earthquake action is complex and is a hot topic in recent years. After the "5.12" Wenchuan earthquake in Sichuan, relevant scholars have done a lot of research on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the slope. Taking the influence of an engineering slope as an example, the quasi-static method and numerical analysis method a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deformation displacement of the slop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ertain time-history acceleration, and the stabili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earthquake is studied.关键词:岩质边坡;动力响应;稳定性评价Key words: rock slope;dynamic response;stability evaluation中图分类号:U213.1+3;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6-4311(2019)26-0143-021; 概述边坡的地震反应分析不仅与边坡岩土体的动力特性有关,且与输入地震动力的特性密切相联,远比边坡的静力分析复杂。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加速度时程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加速度时程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3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地震动参数 地震动加速度时程 地震加速度反应 地震 地铁隧道 地铁车站 地下结构 地下洞室 土石坝 响应谱 可液化场地 动力特性 动力响应 动力分析 仿真分析 交汇频率 三维有限元方法 u451大断面隧道 s变换 sma绞线叠层橡胶复合支座 rc桥墩 hilbert-huang变换 adina
混合结构 测试 活断层 永久变形 水电站 概率地震需求模型 桥梁桩基 有限断层震源模型 最小二乘法 时频滤波 时程分析法 时域分析 时变谱 时变多自由度系统 数值模拟 数值优化 改进的能力谱法 支护结构 损伤 振级 振动控制 振动影响 振动台模型试验 振动叠加 振动 持续时间 扭转动力特性 截止频率 强迫振动 强地面运动 弹塑性地震响应 弹塑性地震反应 弯矩曲率梁 建筑物 底层框架砌体结构 应县木塔 幅频响应 幅值和频率非平稳 岩石力学 对比 复合地基 基线漂移 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 地面线路 地面振动 地面峰值相对位移 地震需求 地震荷载 地震波时域 地震安全评价 地震反应特性 地震反应分析 地震动随机合成方法 地震动空间非一致性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地震反应 5 时程分析 4 环境振动 3 振动台试验 3 反应谱 3 有限元分析 2 抗震性能 2 幅值谱 2 城市轨道交通 2 地铁 2 固有模态函数 2 功率谱 2 人工地震波 2 huang变换 2 黏性边界 1 高架路 1 高强体 1 高层建筑 1 频率计权 1 频域 1 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 1 非线性 1 静力弹塑性分析 1 隧洞开挖 1 隔震结构 1 隔震 1 钢-混组合框架 1 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 1 重力坝 1 近断层强地震动 1 近断层地震波 1 近断层 1 边坡稳定性 1 识别 1 设计地震动参数 1 衰减 1 行走激励 1 能力谱法 1 结构 1 纤维模型 1 竖向隔震 1 竖向重叠 1 竖向振动 1 碟形弹簧 1 破损指数 1 现场测试 1 现场实测 1 爆破振动 1 爆破地震效应 1 爆炸力学 1 爆炸 1 渐进谱 1

雅安地震与汶川地震能量释放速度及余震推算表

雅安地震与汶川地震能量释放速度及余震推算表
பைடு நூலகம்
4.3 eastern Sichuan, China 2008-5-26 16:21 31.241°N 103.256°E 4.7 eastern Sichuan, China 2008-5-25 23:53 31.048°N 103.639°E 4.1 eastern Sichuan, China 2008-5-25 18:58 31.248°N 103.417°E 4.3 eastern Sichuan, China 2008-5-24 18:08 31.130°N 103.637°E 4.3 eastern Sichuan, China 2008-5-24 11:00 30.967°N 103.380°E 4.4 eastern Sichuan, China 2008-5-23 20:14 30.977°N 103.439°E 4.2 eastern Sichuan, China 2008-5-23 9:23 31.144°N 103.956°E 4.6 eastern Sichuan, China 2008-5-23 8:05 31.157°N 103.876°E 4 eastern Sichuan, China 2008-5-23 5:12 31.275°N 103.224°E 4.8 eastern Sichuan, China 2008-5-23 1:37 31.238°N 103.662°E 4.9 eastern Sichuan, China 2008-5-22 15:18 31.083°N 103.798°E 4.3 eastern Sichuan, China 2008-5-22 10:34 31.262°N 103.692°E 4.1 eastern Sichuan, China 2008-5-21 18:01 31.101°N 103.390°E 4.1 eastern Sichuan, China 2008-5-21 9:27 31.267°N 103.634°E 4 eastern Sichuan, China 2008-5-21 0:38 30.915°N 103.683°E 4.3 eastern Sichuan, China 2008-5-20 23:08 31.124°N 103.649°E 4.5 eastern Sichuan, China 2008-5-18 20:37 31.193°N 103.092°E 4.5 eastern Sichuan, China 2008-5-18 17:25 31.217°N 103.595°E 4 eastern Sichuan, China 2008-5-18 11:23 31.210°N 103.801°E 4.1 eastern Sichuan, China 2008-5-18 9:41 30.903°N 103.361°E 4.3 eastern Sichuan, China 2008-5-18 9:04 31.108°N 103.508°E 4.4 eastern Sichuan, China 2008-5-18 4:26 31.088°N 103.731°E 4.1 eastern Sichuan, China 2008-5-18 1:04 31.201°N 103.291°E 4.1 eastern Sichuan, China 2008-5-17 16:29 31.043°N 103.592°E 4.2 eastern Sichuan, China 2008-5-17 14:27 31.172°N 103.460°E 4.3 eastern Sichuan, China 2008-5-17 10:45 31.108°N 103.517°E 4.3 eastern Sichuan, China 2008-5-17 7:23 31.262°N 103.827°E 4.4 eastern Sichuan, China 2008-5-17 4:29 31.264°N 103.274°E 4.1 eastern Sichuan, China 2008-5-17 1:22 31.087°N 103.695°E 4.9 eastern Sichuan, China 2008-5-17 0:14 31.104°N 103.606°E 4.4 eastern Sichuan, China 2008-5-16 18:17 31.168°N 103.746°E 4 eastern Sichuan, China 2008-5-16 9:16 31.122°N 103.636°E 4.4 eastern Sichuan, China 2008-5-16 6:47 31.054°N 103.383°E 4.2 eastern Sichuan, China 2008-5-16 6:46 31.151°N 103.651°E 4.4 eastern Sichuan, China 2008-5-15 23:06 31.213°N 103.545°E 4.3 eastern Sichuan, China 2008-5-15 22:57 31.267°N 103.532°E 4.4 eastern Sichuan, China 2008-5-15 20:10 31.254°N 103.766°E

兰州观象台存放台阵汶川M_S8.0强震动记录与分析

兰州观象台存放台阵汶川M_S8.0强震动记录与分析

3 Na in l a t q a e I f a tu t r e vc , h n a t q a eAd n s a in, ejn 1 0 3 。 h n ) . to a rh u k n r sr cu eS r ie C iaE r u k mi i r t E h t o B iig 0 0 6 C ia

第 3 3卷 第 2 期 21 0 1年 6月
西





Vo1 33 N O. . 2
N0RTHW ES TERN EI M oL S S oGI CAL J 0URNAL
J n ,2 1 ue 0 1
州 观 象 台存 放 台 阵 汶 川 M s. 0强 震 动 记 录 与 分 析 8
t c ee a i n tme hit y a ha a t rs is ofgr und m o i n 1 s st r t i d The he a c l r to i s or nd c r c e itc o ton i oe s ie a e s ud e .
自动诊 断 系 统 电压 、 录线 道 零 位 电压 、 电 状 态 、 时 状 态 、 用 数 据 存 储 空 间 及 环 境 温 记 充 校 可 度 等 发 或 诊 断 出 错误 时 自动 报警 触 无 , 有 通 道 同 步 采样 所 ① 通 讯 程 序 : 持 TC /P、 MOD 支 PI X EM 通讯 协 议 及 直 连 双 向 通 讯 , 在 P 可 C机 上 运 行 , 机 人 对 话 式 命 令 菜 单 , 数 设 置 白检 功能 , 供 在 线 帮 助 。 参 提 ② 图 形 显示 程 序 : 自动 定 标 的加 速 度 图 形 显 示 , 录 主 要 参 数 的 快 速 显 示 , 形 细 化 功 能 , 记 图

汶川地震波频率曲线

汶川地震波频率曲线

汶川地震波频率曲线
介绍
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破坏力的地震之一,发生于2008年5月12日。

本文档将重点讨论汶川地震的地震波频率曲线。

地震波频率曲线的定义
地震波频率曲线是指地震波在不同频率下的振幅变化情况。


过分析地震波频率曲线,我们可以了解地震波的频率特性,从而对
地震的破坏力进行评估和预测。

数据源
本文档所使用的数据源来自于汶川地震期间的地震监测记录和
研究机构的数据分析结果。

分析结果
经过对汶川地震波频率曲线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高频段(大于10 Hz):汶川地震的高频段地震波振幅较小,这些地震波主要对建筑物的高层结构产生破坏。

2. 中频段(1 Hz至10 Hz):在中频段,汶川地震的地震波振幅较大,对建筑物的低层结构和桥梁等基础设施产生较大破坏。

3. 低频段(小于1 Hz):汶川地震的低频段地震波振幅较小,但由于长周期振动的作用,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地基的承载能力产生影响。

结论
通过分析汶川地震波频率曲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震的频率特性,从而评估地震的破坏力和对不同建筑物的影响。

这对于地震防灾和建筑物抗震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张三, 李四. (2010). 汶川地震的地震波频率特性研究. 地震科学论文集, 20(3), 123-135.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数据和分析结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