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剧《白毛女》观后感(百度上传文档)

合集下载

白毛女观后感1500字

白毛女观后感1500字

白毛女观后感1500字《白毛女》是一部由郭沫若创作的话剧,取材自川北地区的真实故事。

该剧于1945年在延安首演,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

观看完《白毛女》后,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陕北农村。

剧中的女主角,叫白毛女,是一个家境贫寒的青年农村姑娘。

由于家境贫困,她被迫嫁给一个丑陋凶狠的农村豪绅。

然而,在婚后生活的折磨下,她发现自己的丈夫并不是一个好人。

白毛女的丈夫,黑五一,是一个残暴无情的男人。

他虐待妻子,无视白毛女的感受和权益。

白毛女忍受了多年的痛苦生活,但她并没有自暴自弃。

她不断展现出顽强的精神,她努力工作,勤俭持家,与丈夫的对立不断激化。

在剧情的推动下,白毛女遇见了陈国栋,一个来自解放区的青年。

陈国栋以自己的乡土知识和解放区的新事物感染了白毛女,激发了她对人生的向往和追求。

在陈国栋的影响下,白毛女改变了传统观念,坚定了自己追求幸福的信念。

《白毛女》的剧情紧凑、情节跌宕起伏。

剧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展现了真实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

剧中的主题也是深刻而有意义的,通过一个平凡农村姑娘的故事,揭示了广大农民的苦难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观看《白毛女》给我留下的印象,首先是白毛女的坚强和勇气。

她生活在一个封建社会,受到严格的男尊女卑的观念束缚。

然而,她并没有因此而屈服。

相反,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顽强的斗争,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最终获得了幸福。

她的坚强意志和勇敢精神激励着观众,让我深感敬佩。

其次,剧中的陈国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是一个胸怀大志的青年,对社会进步的事业充满热情和信念。

陈国栋通过自己的努力,传播解放区的新知识和新事物,深受农民们的喜爱和尊重。

他是一个具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人,他的形象使观众对解放区的事业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白毛女》的剧中角色形象丰满,刻画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特点。

除了主角白毛女和陈国栋之外,其他角色也各具特色。

黑五一是一个丑陋而残暴的形象,他所代表的是封建社会的旧势力。

舞台剧《白毛女》观后感 百度上传

舞台剧《白毛女》观后感 百度上传

红色舞剧演绎不朽经典——观《白毛女》有感《白毛女》有很多版本,也有很多艺术展现形式,有样板戏、电影、民族歌剧、芭蕾舞剧、交响乐等,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是一个经典,划下了时代的印记。

可是3D舞台剧还是第一次接触。

《白毛女》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同时也是中国民族歌剧的里程碑。

伴随着《北风吹》《杨白劳》的唱段,中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白毛女》从延安迅速传唱至大江南北,历经时代变迁,成为百姓心中当之无愧的经典。

印象中的《白毛女》,还是观看表演艺术家田华和陈强老师的电影而记忆犹新。

电影的代入感强烈,影像至今都清晰闪烁。

那种爱恨分明的强烈情绪和感同身受的情感世界随着电影情节推进,时起时伏,让人感同身受沉浸其中。

本次观看的《白毛女》是在原有中国民族歌剧基础上结合现代声光电手段,新近创作的3D舞台剧(如果确切一点的说:整部剧应该更像是一部3D歌剧电影)。

在不损失原有作品内涵特质和深刻塑造的个人形象下,闪耀着现代艺术创作的新思维和新火花。

3D形式的舞台剧,从技术层面改良传统的舞台剧,符合商业逻辑,也能恰好的为大众文化和艺术服务。

如果还是采用万年不变的布景、千年不改的观赏体验,势必会破坏这项艺术的历史进程,从而跟报纸一样成为一种被逐渐放弃的媒介形式被放逐。

它的浸入式的效果。

让观众走进舞台。

以前如果观众在观看舞台剧时,往往由于距离较远,很难看清表演的细节。

但是3D电影通过立体效果和镜头的拉伸,使观众放佛身临其境,融入舞台表演艺术中。

这更像是一种融合体的艺术表现形式既有电影元素、舞台剧元素、歌剧元素,更有现代声光电元素,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性。

如今对经典舞台剧的保存和传播已成为文艺工作者考虑的重中之重。

“将具有表演艺术高度和艺术家的巅峰状态以3D演出的形式拍摄记录下来,供后辈学习传承,也是刻不容缓。

舞台演员仅凭演出每年最多演出百场,但是电影可重复放映多次。

运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优美的唱腔,推广优秀民族剧目有着重要和大胆革新的意义。

作文《观看演出《白毛女》有感》

作文《观看演出《白毛女》有感》

观看演出《白毛女》有感篇一观看演出《白毛女》有感哎,说起来我那天看《白毛女》的事儿,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本来我以为就是那种老式的戏曲,唱腔咿咿呀呀的,我可能要睡着。

结果呢,还真挺有意思。

特别是那个杨白劳,演得真是绝了,一上场就那副穷困潦倒的样子,衣服都补丁摞补丁,活脱脱一个从农村老家刚出来的。

我当时就笑了,因为我奶奶家就有件老棉袄,跟那戏里的衣服简直一模一样,都是那种颜色发黄、缝缝补补的,都快成文物了。

我记得小时候奶奶经常指着那件棉袄说,这可是她年轻的时候穿的,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呢。

我当时还偷偷摸摸地穿上过,那棉花都板结在一起了,又厚又硬,跟穿了个盔甲似的,可笨重了。

跟戏里的杨白劳一样,那衣服也藏着许多故事。

想到这里,我当时心里五味杂陈的,这戏还真不是光唱唱跳跳那么简单。

篇二观看演出《白毛女》有感讲真,这戏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除了杨白劳那件“文物”棉袄,就是喜儿被逼上山了那一幕。

当时灯光一暗,舞台上就只剩下喜儿一个人,孤零零的,特别凄凉。

那演员演得也特别到位,眼神里全是绝望,看得我心里直揪。

我当时就想起我表姐以前谈恋爱的事儿,她那个男朋友,说是去外地打工赚钱,结果一去不回,杳无音讯,把表姐一个人扔在家里,还欠了一屁股债。

我表姐当时也像戏里的喜儿一样,几乎崩溃了,整天以泪洗面,整个人都瘦了一大圈。

后来她慢慢缓过来了,靠自己努力把债还清,也重拾了生活信心。

所以说,戏里的悲剧,也像我表姐经历一样,让人感同身受。

虽然喜儿变成了“白毛女”,但最后她还是获得了幸福,也给了我不少启发。

篇三观看演出《白毛女》有感总的来说,这次看《白毛女》虽然一开始没抱太大希望,结果却让我收获满满。

那些唱段儿,虽然听不懂具体唱的是啥,但那种情绪,那种力量,还是能感受到。

特别是最后大团圆的结局,全场掌声雷动,我也跟着鼓起了掌。

那天散场的时候,我还特地去买了根冰糖葫芦,那酸酸甜甜的味道,跟戏里的悲欢离合形成了鲜明对比,感觉心里也轻松了不少。

白毛女观后感800字

白毛女观后感800字

白毛女观后感800字《白毛女》观后感《白毛女》是一部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话剧,它以百姓的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中国农村的艰辛与希望。

我对于这部作品的感受非常深刻,以下是我对《白毛女》的观后感。

首先,我被剧中人物的塑造所打动。

作为一部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白毛女一家人的形象非常真实,他们的遭遇和矛盾都能够代表当时农村人民的普遍境遇。

白毛女是一个勇敢坚强的女性,她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庭不惜付出一切努力,她的形象给了我很大的鼓舞。

而白毛女丈夫的软弱和家庭的命运被迫改变,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农民阶级的无助和对悲剧的无奈。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让我更加理解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人们的真实生活。

其次,该剧中的情节发展极富吸引力。

剧中的冲突跌宕起伏,引发了我强烈的情绪波动。

从白毛女丈夫的追赶逃亡,到她在婆家受尽欺压,再到她毅然决然地走上报仇复仇的道路,每个情节都牵动着我的心弦。

白毛女为了家庭不停奔走,她的坚持和勇气让我感动不已。

整个剧情的紧凑和高潮迭起的情节,使我对白毛女的命运充满期待和担忧。

此外,《白毛女》也给我带来了对于中国农村社会的反思。

尽管剧中揭示了一些农村社会的问题,如封建迷信、封建礼教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但整体上,该剧展现了农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于命运的抗争。

白毛女的形象深深地刻画了中国农村妇女的强大和善良,她们是农村社会的中流砥柱。

通过观看《白毛女》,我意识到农民是国家的重要支撑力量,他们为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最后,剧中的音乐和舞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音乐和舞蹈不仅增添了剧情的氛围,更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民间文化的魅力。

其中的《白毛女之歌》更是凸显了主题与情感的融合。

通过音乐和舞蹈的表现形式,观众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起伏,这样的处理手法使剧更具感染力。

综上所述,《白毛女》是一部具有代表性和深刻内涵的话剧作品。

它通过真实的人物形象、紧凑的情节发展、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反思以及生动的音乐和舞蹈,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触动。

白毛女观后感(通用12篇)

白毛女观后感(通用12篇)

白毛女观后感(通用12篇)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

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白毛女》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白毛女观后感篇1萧萧风雪夜,又是一个年三十。

辛苦到头过个年,是穷人家朴素的仪式感。

哪怕没有华服美食,一根红头绳,二斤白面,也是过年的体面。

杨白劳与喜儿,同其他许多贫穷农户一样,无甚多物,也无文化,租地主的地,欠地主的债,到了年关清算能躲便躲能混便混。

一年又一年,农户们在这片土地上劳作,艰难生存,繁衍生息,等终了埋葬在这片土地,新的一代又扛过了父辈的重担。

每年不都是这么回事儿嘛。

农户面对劳作、欠租、躲债的生活大抵都抱有这样的心态。

可今年不一样,黄世仁的一点贪欲打破了这样微妙的平衡。

杨白劳被带走,强按了手印,订下了违心的条约。

喜儿被迫进了黄家。

也许有人会怒其不争。

杨白劳何尝没有反抗?只是他的抗争是一种无力的争,他也清楚自己无法与黄世仁抗衡。

他对于自己所遭受的命运有一种深深的无能为力感。

地主强势追债他无法偿还,地主索要喜儿他无处伸冤。

地主与杨白劳,是相对强势与相对弱势的关系。

杨白劳清楚这种强弱,同时认为这种强弱关系已然定型,坚不可破,纵使心不甘情不愿,也无可奈何。

杨白劳是一生受苦过来的,有着典型的弱者心态。

他不是那种平日里积极自信却只在地主家装孙子的人。

杨白劳是依附在强者身边的弱者,像一块橡皮泥,只能随他人捏成什么形状。

矛盾冲突在这里显得十分明了,地主与杨白劳之徒,形成了对立面。

地主是地主,农户是农户,地主强势,农户弱势,地主陡生欲望,农户保有心愿。

在这样一种对立下,在可能的多种选择下,农户选择了抗争。

杨白劳无力的抗争以自杀告终,而喜儿抗争的方式,是恨,是逃。

她独自一人,面对黄世仁,也是卑弱的。

农户在地主面前似乎总是弱势群体。

官老爷是黄世仁的把兄弟,他二姨正寻求给黄世仁结贵亲。

权贵通过强强联合巩固地位财富,因而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强者在强盛的同时又不断以侵取弱者价值的方式来维持自身所得。

舞剧白毛女观后感

舞剧白毛女观后感

舞剧白毛女观后感舞剧《白毛女》观后感。

近日,我有幸观看了一场由中国国家大剧院演出的舞剧《白毛女》,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历史内涵和精湛的舞蹈表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白毛女》是一部以陕北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现代舞剧,该舞剧改编自经典的同名话剧,通过舞蹈、音乐和舞台效果,生动地展现了中国革命时期的农民起义和人民斗争的艰辛历程。

舞剧以白毛女的悲惨遭遇为主线,展现了她在革命烽火中的坚韧和顽强,同时也反映了农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的无尽磨难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舞剧《白毛女》以其绚丽多彩的舞美效果给观众带来了视觉的享受。

舞台布景以陕北的黄土高原为背景,巧妙地运用了灯光和影像效果,使整个舞台呈现出一种朴素而又壮丽的氛围。

而舞蹈编排更是精妙绝伦,舞者们的舞姿优美而又富有张力,他们通过身体的表现力,将白毛女的悲欢离合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除了舞美效果,舞剧《白毛女》还通过音乐和舞蹈,将故事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

音乐以陕北民歌为主题,充分展现了陕北的独特民俗风情,同时也将白毛女的悲苦命运表现得深沉动人。

舞蹈则通过精湛的舞技和舞姿,将白毛女的坚韧和顽强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为之动容,为之震撼。

在观看舞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革命时期农民的艰辛与不易,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白毛女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女子,她在革命烽火中经历了无尽的磨难和痛苦,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最终在革命的号召下,走上了反抗压迫的道路。

她的坚韧和顽强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深刻认识到了革命斗争的艰辛和伟大。

总的来说,舞剧《白毛女》以其深刻的历史内涵和精湛的舞蹈表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白毛女悲欢离合的展现,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革命时期农民的艰辛与不易,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革命斗争的艰辛和伟大。

这部舞剧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革命斗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观看这部精彩的舞剧,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白毛女观后感

白毛女观后感

白毛女观后感白毛女观后感《白毛女》是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指引下诞生的大型新歌剧。

下面是白毛女,快来围观吧。

白毛女观后感【篇一】芭蕾舞剧《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中的一个共同的命题就是:妇女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应该得到解放。

新华字典对解放的定义是:解除束缚,得到自由或发展。

在旧社会中,因为束缚,妇女没有自由可言,也不知道什么是发展。

她们生活的中心就是男权的世界。

由此表现出来的女性的特质,诸如:柔弱,寡言,逆来顺受等等皆是我们熟知的。

在《白毛女》中一根二尺红头绳就是束缚的象征,在出现的短短几分钟里,却是喜儿最柔美的一瞬。

不仅仅是男性对女性的社会地位的定位如此,女性本身在这样的环境下也默认一切皆合理。

这样的观念的根深蒂固,以至于为了消除掉这样错误(先不论是否真的错误)的观念,剧中采用了一种完全极端对立的方式来展示女性应有的特质:柔弱成为刚强,寡言成为敢于言说,逆来顺受成为勇于反抗等等。

表现在艺术语言上就有如下的改变:大量使用对比高的色彩,以产生强烈的戏剧冲突效果;服装上,主角最终换上共和国新装视为最终走向光明;舞蹈动作上,女性有了大量的十分果断的动作诸如指,怒目,敏捷的身手等等。

通过这样的手法,戏剧完全消除了旧社会的女性形象残留在大众的阴影,使得戏剧告诉观众:这样才是正确的,只有这样的女性才是自由的。

而是否这样的改变就是真正的获得了自由呢?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注意到,强烈的极端对立后的结果就是,使男性特质完全掩盖了女性特质。

有评论解释到八大样板戏中皆是中性化了女性,而在我看来还不够,应该是男性化了女性。

中性只是在男性化过程中的一个体现,并不是结果,它在社会上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

但男性标准却是显而易见的。

以上提到的如刚强、勇于反抗,以至于到军装、发型、舞蹈动作等,均明显的向男性特质靠拢(至少在那个时候之前,一直以来男性表现出来的特质都是如此)。

所以男性化后的女性就带来了这个问题:这是解放还是重新的束缚?为什么最后女性还是必须以男性为标准来生活,为什么女性一定要型行皆似男性才能得到认同和尊重(剧中的确如此表现)?于是整个戏剧进行的过程就是一次循环,以《白毛女》为例:父亲(男性)没有把女儿(女性)保护好,于是女儿被地主(男性)抢走,女儿逃出来过着非人的凄惨生活(没有男性的女性),最后红军(男性)拯救了她。

作文《观看演出《白毛女》有感》

作文《观看演出《白毛女》有感》

观看演出《白毛女》有感篇一观看演出《白毛女》有感说实话,去看《白毛女》这事儿,纯属意外。

我本来打算去看隔壁剧场演的相声,结果票卖光了,朋友急中生智,指着对面剧院的宣传海报说,要不咱去看这个?海报上那个白毛女,妆化得挺吓人,看着就像我前女友生气时候的样子,那眼神,啧啧,当时我就来了兴趣。

进剧场后,第一感觉是有点冷清,观众没多少。

我那朋友还小声嘀咕:这年头看戏的人真少啊,不像咱小时候看猴戏,那叫一个爆满!他说的猴戏,是小时候村口那个老汉带着他的猴子演的,那个猴子那叫一个机灵,会翻跟头,会骑单车,最后还会朝观众鞠躬,简直比现在某些演员敬业多了。

想起来这事儿,我忍不住笑。

然后就开演了。

舞台布景很简单,有点像我小时候玩过家家搭的积木堆,不过这舞台上的积木堆,要华丽多了,至少看起来没那么容易塌。

故事嘛,说实在的,我一开始看着有点懵,这杨白劳、黄世仁的,关系有点复杂啊,比我家的家谱都绕。

这黄世仁,那真是个混蛋,跟隔壁老王一样,坏事儿做尽,还一脸理所当然的样子。

不过,演员演得不错,特别是那个白毛女,虽然妆容吓人,但是眼神里的悲伤和愤怒,挺让人感同身受的。

有个细节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白毛女在雪地里唱歌那段,女演员的声音,高亢凄凉,听着让人心里直发毛。

我当时就想起我以前养过的一只猫,它冬天也总喜欢在雪地里待着,冻得瑟瑟发抖,那个样子,跟舞台上的白毛女,还真有点像。

那猫,后来跑丢了,到现在我还挺想它的。

篇二观看演出《白毛女》有感这《白毛女》啊,看完之后,我琢磨着,这故事其实挺现实的,虽然发生在很久以前。

想想现在,虽然没那么赤裸裸的剥削,但是生活压力大啊,房贷、车贷、娃的奶粉钱,压得人喘不过气。

有时候,我也觉得跟杨白劳差不多,辛辛苦苦一年,到头来没落几个钱,这现实,比黄世仁还狠。

剧中那个喜儿,为了活下去,不得不走上那条路,想想也挺无奈的。

我记得我大学时候,为了省钱,一个月就吃泡面,那滋味,别提了。

后来,实在扛不住了,去兼职,送外卖,一个月下来,终于能吃顿稍微像样的饭,那感觉,真是比中彩票还开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色舞剧演绎不朽经典
——观《白毛女》有感
《白毛女》有很多版本,也有很多艺术展现形式,有样板戏、电影、民族歌剧、芭蕾舞剧、交响乐等,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是一个经典,划下了时代的印记。

可是3D舞台剧还是第一次接触。

《白毛女》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同时也是中国民族歌剧的里程碑。

伴随着《北风吹》《杨白劳》的唱段,中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白毛女》从延安迅速传唱至大江南北,历经时代变迁,成为百姓心中当之无愧的经典。

印象中的《白毛女》,还是观看表演艺术家田华和陈强老师的电影而记忆犹新。

电影的代入感强烈,影像至今都清晰闪烁。

那种爱恨分明的强烈情绪和感同身受的情感世界随着电影情节推进,时起时伏,让人感同身受沉浸其中。

本次观看的《白毛女》是在原有中国民族歌剧基础上结合现代声光电手段,新近创作的3D舞台剧(如果确切一点的说:整部剧应该更像是一部3D歌剧电影)。

在不损失原有作品内涵特质和深刻塑造的个人形象下,闪耀着现代艺术创作的新思维和新火花。

3D形式的舞台剧,从技术层面改良传统的舞台剧,符合商业逻辑,也能恰好的为大众文化和艺术服务。

如果还是采用万年不变的布景、千年不改的观赏体验,势必会破坏这项艺术的历史进程,从而跟报纸一样成为一种被逐渐放弃的媒介形式被放逐。

它的浸入式的效果。

让观众走进舞台。

以前如果观众在观看舞台剧时,往往由于距离较远,很难看清表演的细节。

但是3D电影通过立体效果和镜头的拉伸,使观众放佛身临其境,融入舞台表演艺术中。

这更像是一种融合体的艺术表现形式既有电影元素、舞台剧元素、歌剧元素,更有现代声光电元素,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性。

如今对经典舞台剧的保存和传播已成为文艺工作者考虑的重中之重。

“将具有表演艺术高度和艺术家的巅峰状态以3D演出的形式拍摄记录下来,供后辈学习传承,也是刻不容缓。

舞台演员仅凭演出每年最多演出百场,但是电影可重复放映多次。

运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优美的唱腔,推广优秀民族剧目有着重要和大胆革新的意义。

这是一场新奇的视觉感受!明明看到的是电影,但是还原的却是舞台剧(歌剧唱段)形式。

贴门神、包饺子、追逃、丢鞋,即有无实物表演又有实物表演;把以前的对白和台词改成了唱段,增强了歌剧的感染力;舞台剧的节奏和电影元素结合的恰到好处,虚实结合的拍摄手法,也保持了舞台的节奏和美感。

3D特效技术也极大的扩展了舞台空间,远山、村落、大雪也具有真实而立体的效果,通过特技手段塑造的环境和人物,为展现舞台艺术的魅力,起到了烘托人物内心世界,引导观众理解,进而产生极大共鸣的作用。

可能有人会说舞台剧上使用3D技术的创新,是否会喧有宾夺主之嫌、影响剧情的艺术性。

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个人认为:经典的舞台剧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不会随着时间的长河流逝;如何让“老酒装新瓶”,是一种创新、变革,一种前进中的尝试。

早先的舞台剧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较为难以让年轻观众接受,新生的声光电影已经让年轻的受众群体有了“免疫力”。

但是对于经典之作,尤其是经典的“红剧”,在年轻一代人身上精神继续绽放光彩,就需要一种新的探索。

结合电影的表现和舞台剧场景化(歌剧唱段)展现的精髓,创造一种从视听到内容上形式新颖、感人至深的新剧,不可不谓是用心良苦。

时代在发展,民族在前进,但是红剧的精神永存。

透过对传统经典剧目的再创造和再加工,使原有烙有时代烙印的经典剧目,焕发出新的活力;透过剧情的苦难历程和翻身解放的呐喊“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焕发观众心中的爱憎分明、红心向党的革命精神。

作为丰富人民群众生活、增强革命战斗精神、陶冶革命情操、展现优良传统的经典舞台剧,无疑对加强党性修养、提高党员素质、唤醒革命理想、建设美好社会是一剂良好的催化剂和强心针。

在改革步入深水区的变革时期,对于加强党建和基层建设具有文化和精神意义上的振奋和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