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方剂药物组成及功用主治 Microsoft Word 文档

合集下载

常用中成药组成、功能、主治

常用中成药组成、功能、主治

第一节解表剂一、辛温解表剂1.桂枝合剂-桂枝汤【主治】感冒风寒表虚证,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塞干呕。

2.感冒清热颗粒(口服液)【功能】疏风散寒,解表清热。

【主治】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

3.正柴胡饮颗粒【药物组成】柴胡、防风、生姜、赤芍、陈皮、甘草。

【功能】发散风寒,解热止痛。

【主治】外感风寒所致的感冒,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喷嚏、咽痒咳嗽、四肢痠痛;流感初起、轻度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二、辛凉解表剂1.银翘解毒丸--银翘散【功能】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

2.桑菊感冒片(颗粒、合剂)--桑菊饮【功能】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热感冒初起,头痛,咳嗽,口干,咽痛。

3.双黄连口服液【药物组成】金银花、黄芩、连翘。

【功能】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症见发热、咳嗽、咽痛。

4.羚羊感冒胶囊(片)【药物组成】金银花、连翘、羚羊角、牛蒡子、荆芥、淡豆豉、桔梗、淡竹叶、薄荷素油、甘草。

【功能】清热解表。

【主治】流行性感冒属风热证,症见发热恶风、头痛头晕、咳嗽、胸闷、咽喉肿痛。

5.连花清瘟胶囊【功能】清瘟解毒,宣肺泄热。

【主治】流行性感冒属热毒滞肺证,症见发热、恶寒、肌肉酸痛、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咽干咽痛、舌偏红、苔黄或黄腻。

三、解表胜湿剂1.九味羌活丸(颗粒、口服液)【功能】疏风解表,散寒除湿。

【主治】外感风寒夹湿所致的感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重而痛、肢体酸痛。

2.荆防颗粒(合剂)【药物组成】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柴胡、前胡、桔梗、茯苓、枳壳、甘草。

【功能】解表散寒,祛风胜湿。

【主治】外感风寒挟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身疼痛、恶寒无汗、鼻塞流涕、咳嗽。

3.午时茶颗粒【药物组成】广藿香、紫苏叶、苍术、陈皮、厚朴、白芷、川芎、羌活、防风、山楂、炒麦芽、六神曲(炒)、枳实、柴胡、连翘、桔梗、前胡、红茶、甘草。

中医医院外科常用中药外治方剂目录Microsoft Word 文档 (2)

中医医院外科常用中药外治方剂目录Microsoft Word 文档 (2)

中医医院外科常用中药外治方剂目录1太乙膏《外科正宗》组成:玄参白芷归身肉桂赤芍大黄生地土木鳖阿魏轻粉柳槐枝血余炭铅丹乳香没药麻油功用:消肿清火解毒生肌2.回阳玉龙膏《外科正宗》组成:草乌甘姜赤芍白芷南星肉桂功效:温经活血散寒化痰3.冲和膏《外科正宗》组成:紫荆皮独活赤芍白芷石菖蒲主治:治痈疽、发背,阴阳不和,冷热不明者4.红油膏(经验方)组成:凡士林九一丹东丹功用:防腐生肌5.生肌白玉膏(经验方)组成:尿浸石膏90%制炉甘石10%麻油功效:润肤生肌收敛6.黄连膏《医宗金鉴》组成:黄连当归生地黄柏姜黄麻油黄蜡功能:润燥清热解毒止痛7.生肌玉红膏《外科正宗》组成:当归白芷白蜡轻粉甘草紫草血竭麻油功效:活血祛腐解毒镇痛8.黑布膏(经验方)组成:黑醋五倍子蜈蚣蜂蜜功效:收敛止痒止痛9.金黄散《医宗金鉴》组成: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功效:清热除湿散瘀化痰止痛消肿10.玉露散(经验方)组成:芙蓉叶功用:凉血清热退肿11.青黛散(经验方)组成:青黛石膏滑石黄柏功效:收湿止痒清热解毒12.升丹《医宗金鉴》组成:水银火硝白矾雄黄朱砂皂矾功效:提脓祛腐13.白降丹《医宗金鉴》组成:朱砂雄黄水银硼砂火硝食盐白矾皂矾功效:腐蚀平胬14.黑虎丹《外科诊疗学》组成:磁石(醋煅)母丁香公丁香(炒黑)全蝎炒僵蚕炙甲片炙蜈蚣蜘蛛(炒炭)麝香西黄冰片功用:消肿提脓15.生肌散《经验方》组成:制炉甘石滴乳石滑石血珀朱砂冰片功效:生肌收口16.八宝丹《疡医大全》组成:珍珠牛黄象皮琥珀龙骨轻粉冰片炉甘石(银罐内煅红,研细)功效:生肌长肉收口17.平胬丹《外科诊疗学》组成:乌梅肉(煅存性) 月石扫盆(轻粉)冰片功用:腐蚀平胬18.海浮散《外科十法》组成:乳香没药主治:疮有恶肉不去19.清凉油乳剂《医宗金鉴》组成:风化石灰1升清水4碗功用:清热润肤20.红灵酒(经验方)组成:当归肉桂红花花椒樟脑细辛干姜95%酒精功用:活血温经消肿止痛1。

中药方剂的成分及功能主治

中药方剂的成分及功能主治

中药方剂的成分及功能主治1. 金银花泡茶•成分:金银花•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具有抗菌消炎的功效;–可以治疗感冒、咽喉肿痛、咳嗽、发热等症状;–对于外伤引起的肿胀疼痛也有一定缓解作用。

2. 当归煲瘦肉汤•成分:当归、猪瘦肉、枸杞子•功能主治:–补血活血,有益于女性的月经调理;–可以改善面色苍白、易疲劳的症状;–对于产后恢复和体虚乏力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3. 黄连和苦参煎剂•成分:黄连、苦参•功能主治:–清热燥湿,对于湿热引起的口舌生疮、湿疹、痤疮等有一定疗效;–对于湿热性痢疾、泻痢等肠胃疾病也有一定防治作用;–具有一定抗菌作用。

4. 三七草煮水•成分:三七草•功能主治:–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用于缓解痛经、瘀血等症状;–对于外伤引起的瘀血淤血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一定效果。

5. 百合鹌鹑蛋煲瘦肉汤•成分:百合、鹌鹑蛋、猪瘦肉•功能主治:–具有润肺止咳的效果,对于慢性咳嗽、气管炎等有一定疗效;–对于心脏病、高血压等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可以改善贫血症状,增强机体免疫力。

6. 枸杞子泡水•成分:枸杞子•功能主治:–具有滋补肝肾、明目等功效;–对于肝肾虚弱、视力模糊等症状有一定缓解作用;–对于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7. 菊花泡水•成分:菊花•功能主治:–清肝明目,对于眼睛疲劳、视力模糊等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对于头晕目眩、血压偏高等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具有一定镇静、安神的功效,对于失眠、焦虑等有一定帮助。

以上列举的中药方剂是常见的一些成分及其主治功能,这些方剂在中医药中有着长期的应用历史,但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使用时需根据个体情况和中医医师的建议进行调配和选用。

(完整word版)中药方剂汇总,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中药方剂汇总,推荐文档

中药方剂汇总四方剂学P89-105 为方剂表格字体缩小些后打印了用方剂分类总结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内经》: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 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伤寒明理论。

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所治病证的病机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治咳喘(喘)--------- 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治痢疾——白头翁汤(热毒壅滞肠中,深陷血分)芍药汤(湿热疫毒下注大肠,壅滞气机,气血不和)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旋覆代赭汤(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机上逆)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阴血不足)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四物汤(营血虚滞,血行不畅)治月经不调一一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治便秘一一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济川煎(肾虚精亏,肠燥便秘)治“四逆”一一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乌梅丸(脾肾虚寒蕴热,蛔虫内扰)温脾汤(脾阳不足,运化失常,寒积结于肠胃)治腹痛一一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小建中汤(中焦虚寒,气血阴阳俱虚,阳虚为主,)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发热(甘温除热)一一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 虚发热)当归补血汤(血虚气弱,阳浮于外)小建中汤(中焦虚寒,气血阴阳俱虚,阳虚为主,)——青蒿鳖甲汤(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治胁痛一一一贯煎(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郁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治头痛一一川茸茶调散(风邪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中风——镇肝熄风汤(阴虚阳亢,气血上逆)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络阻,筋脉肌肉失养)治崩漏一一黄土汤(脾阳不足,脾不统血)归脾汤(脾虚血少,脾不统血)固冲汤(脾气虚弱,冲脉不固)理中丸(脾阳不足,脾不统血)治失眠一一朱砂安神丸(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天王补心丹(心肾阴亏,虚热内扰)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内扰)治痰饮一一苓桂术甘汤(中阳不足,饮停心下)真武汤(肾阳不足,水泛为饮)治带下一一完带汤(肝郁脾虚,湿浊下注)龙胆泻肝汤(肝胆湿热下注)治咳嗽痰血——咳血方(木火刑金)百合固金汤(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药物在方中的作用1.大黄--大承气汤(配芒硝)――荡涤肠胃热结(相须为用,攻润相济,清泻热结力强,燥、实并治)温脾汤(配附子)――攻下积滞『制性存用』(以温制寒,温中阳下积滞以除冷积)桃核承气汤(配桃仁)――逐瘀泄热(逐瘀泄热,瘀热并治。

常用中药方剂 组成及功效

常用中药方剂 组成及功效

(外感风寒表实证)芍药,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外感风寒表虚证)(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止嗽散荆芥桔梗紫菀白部白前甘草陈皮宣利肺气,疏风解表(风邪犯肺,肺气不利之咳嗽)银连翘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幸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发热)桑菊饮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苦菊梗甘草苇根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邪客肺络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辛凉宣肺,清热平喘(外感风邪,肺热咳喘证)败毒散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菊梗人参甘草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气虚外感风寒湿证- 逆流挽舟)泻下剂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峻下热结(①阳明腑实证②热结旁流证③里热结实之热阙,痉病及发狂)温脾汤大黄附子人参芒硝甘草干姜当归攻下寒积,温补脾阳(阳虚寒积腹痛)麻子仁丸(脾约丸)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温肾益精,润肠通便(肾虚便秘)十枣汤芜花甘遂大戟攻遂水饮(①悬饮②水饮)黄龙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当归人参甘草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增液承气汤玄参麦冬细生地大黄芒硝滋阴增液,泻热通便(阳明温病,热结阴亏证)和解剂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和解少阳(①伤寒少阳证;②妇人中风,热入血室③疟疾,黄疸等少阳证)蒿芩清胆汤青蒿脑淡竹茹仙半夏赤茯苓青子芩生枳壳陈广皮碧玉散清胆利湿,和胃化痰(少阳湿热证)四逆散甘草枳实柴胡芍药透邪解郁,疏肝理脾(①阳郁阙逆证;②肝脾不和证)逍遥散甘草当归茯苓白芍药白术柴胡疏肝解郁,养血健脾(肝郁血虚脾弱证)痛泻要方炒白术炒芍药炒陈皮防风补脾柔肝,祛湿止泻(脾虚肝郁之痛泻)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寒热平调,散结除痞pǐ(寒热互结之痞证)清热剂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清热生津(气分热盛证)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半夏麦门冬人参甘草粳米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伤寒,温病,暑病之余热未清,气阴两伤之证)清营汤犀角生地黄元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清营解毒透热养阴(热入营分证)犀角地黄汤犀角生地黄芍药牡丹皮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热入血分证)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泻火解毒(三焦火毒证)凉膈散川大黄朴硝甘草山栀子仁薄荷叶黄芩连翘泻火通便,清上泻下(上,中二焦火热证)普济消毒饮黄芩黄连陈皮甘草玄参柴胡桔梗连翘板蓝根马勃黍粘子白僵蚕升麻人参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大头瘟)导赤散生地黄木通清心利水养阴(心经火热证)龙胆泻肝散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甘草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①肝胆实火上炎证;②肝胆湿热下注证)泻白散地骨皮桑白皮清泻肺热,止咳平喘(肺热咳喘证)清胃散真生地黄当归牡丹皮黄连升麻清胃凉血(胃火牙痛)玉女煎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清胃热,滋肾阴(胃热阴虚证)芍药汤芍药当归黄连槟榔木香甘草大黄黄芩管桂清热燥湿,调气和血(湿热痢疾)白头翁汤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热毒痢疾)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细生地知母丹皮养阴透热(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当归六黄汤当归生地黄黄芩黄柏黄连熟地黄黄芪滋阴泻火,固表止汗(阴虚火旺之盗汗)祛暑剂新加香薷饮香薷银花鲜扁豆花厚朴连翘祛暑解表,清热化湿(暑温夹湿,复感于寒证)六一散滑石甘草清暑利湿(暑湿证)清暑益气汤西洋参麦冬石斛hu 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jīng米西瓜翠衣清暑益气(暑热气津两伤证)温里剂理中丸(人参汤)人参干姜甘草白术温中祛寒,补气健脾(①脾胃虚寒证;②阳虚失血证;③中焦虚寒证—胸痹,小儿慢惊,病后喜唾tuo4涎沫yan2mo4,霍乱)小建中汤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胶饴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中焦虚寒,肝脾失调,阴阳不和证)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温中补虚,降逆止呕(①胃寒呕吐证;②肝寒上逆证;③肾寒上逆证)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回阳救逆(心肾阳衰寒厥证)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芍药细辛温经散寒,养血通脉(血虚寒阙证)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益气温经,和血通痹(血痹)表里双解剂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甘草黄芩黄连解表清里(协热下利证)大柴胡汤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黄和解少阳,内泻热结(少阳阳明合病)防风通圣散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石膏黄芩桔梗滑石甘草荆芥白术栀子疏风解表,清热通便(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补益剂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脾胃气虚证)参芩白术散莲子肉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白扁豆白茯苓人参甘草白术山药益气健脾,渗湿止泻(脾虚夹湿证)补中益气汤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①中气不足证;②气虚下陷证;③气虚发热证)玉屏风散防风黄芪白术益气固表止汗(表虚自汗)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敛汗生脉(①温热,暑热,伤气耗阴证;②久咳肺虚,气阴两虚证)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补血和血(营血虚滞证)当归补血汤黄芪; 当归补气生血(血虚发热证)归脾汤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 ;甘草当归远志益气补血,健脾养心(①心脾气血两虚;②脾不统血)八珍汤人参白术白茯苓当归白芍药熟地黄; 川芎甘草益气补血(气血两虚证)炙甘草汤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复脉定悸(①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②虚劳肺痿)泰山磐石散人参黄芩白术炙(zhi)甘草当归川芎(xiong)白芍药熟地黄川续断糯米黄芩砂仁益气健脾,养血安胎(堕(duo4)胎,滑胎)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 泽泻牡丹皮茯苓滋阴补肾(肾阴不足证)大补阴丸(大补丸)熟地龟板; 黄柏知母滋阴降火(阴虚火旺证)一贯煎北沙参麦冬当归身; 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滋阴疏肝(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益胃汤沙参; 麦冬; 冰糖 ;细生地; 玉竹养阴益胃(胃阴不足证)肾气丸干地黄;薯蕷(山药) 山茱萸 ;泽泻茯苓牡丹; 桂枝附子补肾助阳(肾之阳气不足证)地黄饮子熟干地黄; 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附子 ;五味子管桂白茯苓麦门冬石菖蒲远志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喑痱)龟鹿二仙胶鹿角; 龟板;人参; 枸杞子滋阴填精,益气壮阳(真元虚损,精血不足证)。

66种常见的中医方剂功用及主治

66种常见的中医方剂功用及主治

66种常见的中医方剂功用及主治中医方剂学由总论和各论组成,总论中方剂的治法、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较重要。

1.《医学心悟》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2.方剂的变化形式:(1)药味增减的变化——逍遥散和黑逍遥散(2)药量增减的变化——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3)药味加减与药量增减变化的联合应用——大承气汤与小承气汤;半夏泻心汤与生姜泻心汤。

Wellness accessories3.君药和主要功效来命名的是:龙胆泻肝汤、桃核承气汤、半夏泻心汤、黄连解毒汤、苏子降气汤。

4.火郁发之:清胃散、普济消毒饮。

5.以泻代清:凉膈散。

6.辛开苦降:左金丸、麦门冬汤、小陷胸汤、半夏泻心汤。

7.应用高良姜的方剂:天台乌药散8.生姜、干姜同用的方剂:厚朴温中汤、实脾散。

9.桂枝汤:桂枝与芍药用量相等;药后“啜热稀粥”。

10.小青龙汤:治疗外寒里饮证。

其中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全方体现“散中有收”。

11.九味羌活汤:细辛善止少阴头痛,白芷善解阳明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

12.银翘散:“辛凉平剂”13.麻杏石甘汤:石膏倍于麻黄。

14.败毒散:佐药人参——扶助正气,鼓邪外出。

15.大承气汤:主治①阳明腑实证。

②热结旁流证。

——体现“通因通用”③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16.大黄牡丹汤: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17.大陷胸汤: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18.温脾汤: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阳虚寒积证。

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等。

19.麻子仁丸:主治肠胃燥热,脾约便秘证。

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20.济川煎:主治: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肾虚便秘)。

大便秘结,小便清长等。

21.小柴胡汤:用量最大的是柴胡;人参的作用是①扶正祛邪;②益气实里。

22.蒿芩清胆汤: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主治——少阳湿热证。

23.四逆散:主治——①阳郁厥逆证。

②肝脾气郁证。

柴胡为君,透邪升阳以舒郁;与白芍疏肝理脾;与枳实一升一降,舒畅气机,升清降浊。

中药常用方剂9祛湿剂Microsoft Word 文档

中药常用方剂9祛湿剂Microsoft Word 文档

九、祛湿剂燥湿和胃1、平胃散【处方1】苍术(去粗皮.米泔浸二日)五斤,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炒香)、陈皮(去白),各三斤二两。

甘草(炒)三十两。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呕哕恶心,噫气吞酸,面色萎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或发霍乱,及五噎八痞,膈气反胃,并宜服。

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冷、湿四时非节之气。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以水一盏,入生姜二片,干枣二枚,同煎至七分,去姜、枣,带热服,空心,食前。

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别名】受拜平胃散(《杂类名方》)、节金饮子(《普济方》卷一九七)、神效平胃散(《保命歌括》)。

【处方2】苍术120克(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厚朴90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陈橘皮60克(洗令净,焙干)甘草30克(炙黄)【制法】上药四味,捣罗为散。

【功能主治】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治湿困脾胃,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嗳气吞酸,常多泄泻,肢体沉重、怠惰嗜卧,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入生姜2片,大枣2枚,同煎至18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备注】方中重用苍术燥湿运脾为君;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为臣;陈皮行气化滞为佐;炙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

诸药合用,共成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

【摘录】《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2、不换金正气散【处方1】苍术、橘皮、半夏曲、厚朴(姜制)、藿香,各二钱。

炙甘草,一钱。

【功能主治】解散寒邪。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红枣二个,煎至一钟,食前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处方2】厚朴(去皮.姜汁制)、藿香(去枝.土)、甘草、半夏(煮)、苍术(米泔浸)、陈皮(去白),各等分。

【炮制】上为散。

【功能主治】治四时伤寒,瘴疫时气,头疼壮热,腰背拘急;五劳七伤、山岚瘴气,寒热往来,五膈气噎,咳嗽痰涎,行步喘乏,或霍乱吐泻,脏腑虚寒,下痢赤白,并宜服之。

中药常用方剂Microsoft Word 文档

中药常用方剂Microsoft Word 文档

中医常用方剂一、治燥剂轻宣润躁1、杏苏散:【处方】苏叶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去核)橘皮杏仁【功能主治】轻宣凉燥,化痰止咳。

治外感凉燥,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嗌塞,苔白脉弦。

【用法用量】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微透汗;汗后咳不止,去苏叶、羌活,加苏梗;,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热甚,加黄芩,泄泻腹满者不用。

【备注】方中杏仁苦辛温润,宣肺降气,苏叶辛苦芳香,解肌发表,并为君药;桔梗、枳壳一升一降,调理气机,前胡降气化痰,宜肺散风,同为臣药;半夏、橘皮、茯苓健脾燥湿、理气化痰为佐;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甘草调和诸药,是为使药。

合用共奏轻宜凉燥,化痰止咳之功。

【摘录】《温病条辨》卷一2、桑杏汤【处方】桑叶3克杏仁4.5克沙参6克象贝3克香豉3克栀皮3克梨皮3克【功能主治】清宣燥热,润肺止咳。

治秋感温燥,灼伤肺津,身不甚热,干咳无痰,咽干口渴,舌红,苔薄白而燥,右脉数大者。

【用法用量】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顿服之。

重者再作服。

【备注】方中桑叶轻宣燥热,杏仁宣降肺气,共为君药;豆豉宣透胸中郁热,栀子皮轻,清上焦肺热,同为臣药;沙参、梨皮、象贝生津润肺,止咳化痰,均为佐使药。

对于秋感温燥初起,见证如上所述者,甚为适合。

【摘录】《温病条辨》卷一2、翘荷汤【处方】薄荷4.5克连翘4.5克生甘草3克黑栀皮4.5克桔梗9克绿豆皮6克【功能主治】清上宣肺。

治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耳鸣目赤,龈胀咽痛者。

【用法用量】上药以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顿服之。

日服二剂,甚者日三服。

耳鸣者,加羚羊角、苦丁茶;目赤者,加鲜菊叶、苦丁茶、夏枯草;咽痛者,加牛蒡子、黄芩。

【备注】方中薄荷、连翘、栀皮清宜上焦之燥热;桔梗、甘草宣肺利咽;绿豆皮味甘性寒,与连翘、桅皮合用,能清热解毒。

诸药同用,则燥热得清,诸症亦解。

【摘录】《温病条辨》卷一3、清燥救肺汤【处方】桑叶石膏甘草人参桑白皮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知母地骨皮【功能主治】清燥润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中药方剂药物组成及功用主治
1、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主治:阳郁厥逆证,肝脾不和证。

2、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肺虚,气阴两虚证。

3、四物汤:生地黄、川芎、当归、芍药
功用:补血活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

4、补阳还五汤: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川芎、地龙、桃仁、红花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

5、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伤寒少阳证,妇人热入血室。

6、血府逐瘀汤:生地黄、桃仁、红花、当归、甘草、赤芍、桔梗、枳壳、柴胡、川芎、牛膝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

7、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
功用: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虚证。

8、银翘散: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穗、牛蒡子、豆豉、薄荷、生甘草、桔梗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9、五苓散: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蓄水证,水湿内停,痰饮。

10、止嗽散:桔梗、荆芥、紫苑、百部、白前、甘草、陈皮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

11、四君子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

12、保和丸: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萝卜子
功用:消食和胃。

主治:食积。

13、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
功用: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

14、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咳嗽。

15、玉屏风散:生黄芪、白术、防风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

16、小蓟饮子:生地黄、小蓟、滑石、木通、蒲黄、藕节、淡竹叶、当归、山栀子、炙甘草
功用: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主治:血淋、尿血。

17、理中丸:人参、干姜、甘草、白术
功用:温中散寒,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证。

18、酸枣仁汤:酸枣仁、茯苓、知母、川芎、甘草
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虚烦不眠证。

19、清胃散:生地黄、当归身、牡丹皮、黄连、升麻
功用: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

20、五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功用: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主治:疔疮初起,发热恶寒,疮形如栗,坚硬根深,状如铁钉,以及痈疡疖肿,红肿热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