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望谟县郊纳乡“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案)

合集下载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12.07•【字号】黔府办发[2009]146号•【施行日期】2009.12.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黔府办发〔2009〕146号)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省发展改革委关于《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

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客观、深入的分析研究,紧紧围绕“十二五”时期我省面临的发展环境,明确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提出相应的政策方向和重大举措,扎实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二○○九年十二月七日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省发展改革委)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09年9月28日召开全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下发了《关于做好“十二五”规划前期工作的通知》(发改电〔2009〕257号),正式部署启动了全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的部署和省政府的要求,为做好我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制定如下工作方案:一、编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意义“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实现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历史性跨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是加快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

望谟县郊纳乡水秧村冷水组应急避难场地

望谟县郊纳乡水秧村冷水组应急避难场地

望谟县郊纳乡水秧村冷水组应急避难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郊纳乡人民政府2011年12月望谟县郊纳乡水秧村冷水组应急避难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望谟县灾后重建的相关指示、要求和精神,按照《望谟县灾后重建综合治理总体规划》。

尽快完成望谟县灾后重建任务,切实加强郊纳防灾减灾避灾的能力。

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第一章建设背景、项目概况(一)建设背景1、2011年6月6日,望谟县发生短期强降雨,引发了打易镇、复兴镇、新屯镇、打尖乡、乐旺镇、郊纳乡等6个乡镇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全县人畜伤亡及财产损失惨重,共造成21人死亡,31人失踪。

其中农作物受灾面积5500公顷,洪水冲走轿车30余辆,摩托车500余辆,倒塌房屋100余户,300余间,被淹房屋800余户,2400余间,新增地质隐患户18户。

据不完全统计,此次洪灾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3.4亿元。

郊纳乡是本次山洪泥石流较为严重乡镇之一。

郊纳乡全乡受灾人口19569人。

造成5人死亡,5人失踪;造成55户245间民房被洪水冲走或被泥石流淹埋,570户2187间呈地质隐患,31户162间严重受损。

乡内3所学校停课。

农作物受灾面积6480亩,成灾面积2332亩,其中绝收面积4148亩,农林牧渔业直接经济损失56万元;全乡27条通村公路全部被损毁,公路路面损坏721350平方米,塌方143144立方米,冲毁3座桥梁,3座便民桥,直接经济损失1368.64万元。

初步统计,全乡经济损失1.2449亿元。

2、2011年9月25日,贵州省长赵克志主持召开省政府第49次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望谟县灾后重建综合治理总体规划》,会上,赵省长要求要抓紧启动实施《望谟县灾后重建综合治理总体规划》,落实建设资金,按规划要求时限,确保完成综合治理任务,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2011年10月17日至18日,贵州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晓东,副省长辛维光在黔西南州望谟县考察指导灾后重建工作并出席综合治理启动大会。

黔西南州 十二五 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

黔西南州 十二五 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

黔西南州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第一章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背景分析“十一〃五”以来,全州上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克服了百年不遇的雪凝灾害、国际金融危机和特大旱灾的影响,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等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五年来,全州上下遵循“提升第一产业,做大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要求,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培育旅游产业,旅游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增强,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旅游在改善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示范效应突出,为“十二〃五”时期全州旅游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旅游业“十一·五”发展回顾(一)旅游业“十一〃五”发展主要成效。

“十一〃五”时期,黔西南州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贵州乡村旅游规划(2006~2020)》等相关规划的指导下,按照《黔西南州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在《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州党发…2007‟19号)中提出的把黔西南州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大州的目标,进一步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体制,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不断壮大旅游产业,五年来,全州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1.旅游业迅速发展,作用显著提高。

据《黔西南州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十〃五”末期(2005年),全州旅游接待人数为130.5万人次,旅游收入为4.1亿元;到“十一〃五”末期(2010年),全州旅游接待人数达586.45万人次,旅游收入为30.03亿元,与2005年相比,全州旅游接待人次与旅游总收入分别是2005年的4.49与7.32倍。

“十一〃五”时期,全州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率高达31.15%,与全省同期相比,高出了2.47个百分点。

“十〃五”末期,全州旅游收入为4.1亿元,仅仅相当于生产总值的4.00%,“十一〃五”末期,全州旅游收入为30.03亿元。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贵州省“十二五”民族事业发展十大推进计划的实施意见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贵州省“十二五”民族事业发展十大推进计划的实施意见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贵州省“十二五”民族事业发展十大推进计划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11.21•【字号】市府发〔2011〕32号•【施行日期】2011.11.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贵州省“十二五”民族事业发展十大推进计划的实施意见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省属驻市有关单位: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各项民族政策,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省“十二五”民族事业发展十大推进计划的通知》(黔府办发〔2011〕30号)精神,现就我市“十二五”时期抓好民族事业发展十大推进计划的组织实施,制定以下意见:一、民族事业发展十大推进计划目标任务分解(一)29个民族地区贫困乡镇扶持推进计划。

1.扶持对象:在“十二五”期间,全省500个贫困乡镇我市入围的29个民族乡。

2.扶持内容:农业产业发展、乡村道路建设、水利设施建设、沼气建设、学校设施建设、卫生设施建设、文化设施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等。

3.支持部门:市农委、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扶贫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文体局、市科技局、市城乡建设局等部门。

4.共同推进单位:各县、特区、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

(二)50个特色民族文化村寨(社区)建设推进计划。

1.扶持对象:“十二五”期间全省500个特色民族文化村寨我市入围的42个特色民族文化村寨和我市确定的8个特色民族文化村寨(社区)。

2.扶持内容:农业产业发展项目、民族文化建设项目(包括民族文化陈列室、表演场、歌舞队、民族传统节日打造、民居改造、民族特色工艺等)、基础设施项目(包括通村油路、村庄整治、小水利、医疗卫生设施等)、乡村旅游发展项目等。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3月31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是我州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进一步扩大经济总量、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全面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

为了部署好这一时期的发展,根据《中共黔西南州委关于制定黔西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本纲要。

本纲要主要贯彻州委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州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责和编制专项规划、实施年度计划、制定各项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总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坚持加速发展、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全力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十一五”时期发展回顾“十一五”时期,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遵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努力实现贵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总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发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奋力克服百年不遇的凝冻灾害、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和前所未有的特重旱灾等带来的严重影响,按照“一二三四”科学发展思路,抢抓机遇、突出重点、加快发展,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

主要表现在:综合经济实力节节攀升。

预计全州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12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24亿元,为规划目标的135%,年均增长13%以上,翻1.4番,占全省生产总值份额达到7%,比2005年提高约1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州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

望谟县工业园区发展规划

望谟县工业园区发展规划

望谟县工业园区发展规划(2011 — 2020年)总论望谟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黔西南州东部。

长期以来,资源、地理位置的限制是造成望谟县工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资源环境和区位条件的限制导致望谟县产业的初始选择范围狭窄。

“十二五”期间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望谟县在交通条件和经济区域环境上将大幅度得以改观,随着“两高两铁”开工建设,随着“泛西江经济区域”的战略推进,望谟县区位劣势亦将转化为区位优势。

望谟生态环境优越,布依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农业经济基础好,发展工业具备一定基础条件且发展潜力巨大。

未来5到10年,是望谟县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望谟县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

遵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工业强省发展战略部署,全面贯彻落实《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园区发展的意见》(黔府发﹝2010﹞17号)文件精神,望谟县委、县政府为进一步抢抓发展机遇,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和承接产业转移,结合望谟县城的规模扩展,提出了加快规划建设望谟县工业园区“一区四园”的战略决策,依托生物资源大力发展轻工业,依托“两江一河”黄金水运航道,建设望谟物流港,打造贵州通江达海第一港,构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努力实现望谟工业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新突破。

本规划是根据望谟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由望谟县工业局委托贵州省轻纺工业设计院承担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力求在借鉴国内外先进工业园区发展经验和深入研究分析望谟工业发展环境条件的基础上,结合望谟县情,以分析发展产业资源条件入手,并以现场踏勘工业园区建设用地条件为第一手资料,汇聚产业、规划、建筑、给排水、供配电、供热、环保等专业技术人员集体智慧,编制完成《望谟县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集聚发展。

充分发挥望谟县在“十二五”期间的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动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资源和要素向产业园区集中,扩大产业集群规模,提高产业园度,形成以主导产业为主、上下游产业配套、集群式发展的格局。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黔府发[2012]12号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黔府发[2012]12号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正文:----------------------------------------------------------------------------------------------------------------------------------------------------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黔府发〔2012〕12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贵州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贵州省人民政府二〇一二年五月四日贵州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我省老龄事业,根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全省老龄事业发展现状(一)“十一五”期间我省老龄事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围绕“六个老有”的目标,积极主动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全省老龄事业“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老龄事业呈现出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全省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保障标准不断提高,福利制度不断完善。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城镇所有从业人员,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退休职工达到67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连续五年提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了省级统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扩大到27个县(市、区),有50多万农村老年人领取到养老金;建立了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参加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老年人达到502万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享受城乡低保的老年人达到173万人,保障标准不断提高;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序推进,70%的城市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并向农村延伸,养老服务机构和社会老年服务设施建设稳步发展。

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黔西南州“十二五”消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2011年发布)

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黔西南州“十二五”消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2011年发布)

【法规标题】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黔西南州“十二五”消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2011年发布)【发布部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发文字号】州府办发〔2011〕117号【适用区域】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发布时间】2011-11-20【生效时间】2011-11-20【关键词】其它消防管理【有效性】有效【更替信息】【注:此文档于2018年12月由一点通平台导出】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黔西南州“十二五”消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2011年发布)州府办发〔2011〕117号各县、市人民政府,州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顶效开发区管委会:《黔西南州“十二五”消防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州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日黔西南州“十二五”消防事业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全面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提速增效的重要时期,更是深入实施“科技强警”战略,推进全州消防事业实现持续、创新、科学发展的攻坚时期。

根据《中共黔西南州委关于制定黔西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二五”期间,我州将建成中国经济强州和贵州西部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西南腹地出海和连接东南亚的大通道、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西江上游经济区的能源和原材料深加工开发基地、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祖国西线优秀旅游目的地和最佳人居环境,贵州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和新高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紧紧围绕消防事业发展需要,切实增强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明确今后五年消防安全工作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推动消防工作责任制的落实,推进消防安全管理创新,努力打造“金州”消防铁军,大力实施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为推动全州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为“十二五”时期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营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贫困原因分析
郊纳乡在望谟县来说,既不是西北角,也不靠麻山地区,不沾南环经济走廊和龙滩电站建设的边,更不是桉树发展建设乡镇。是望谟县经济发展的一个边缘带,无论在何种角度上,都得不到政策和项目上的倾斜,项目和资金投入极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极为缓慢。虽然在近两年来,全乡通村公路率已达到了100%,但通组公路率仍然还较低,仅为78%,还需要一定的项目和资金才能解决郊纳乡所有群众的行路难问题。而郊纳乡由于地处边远,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更为落后,思想意识低,科技进不去,人居环境条件差。为改变我乡各种贫困状况,加快我乡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我乡将利用好“十二五”规划发展期间,大力发展种养业,促进农民增收;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建立社会公益事业,解决学生上学难和看病难问题;改善生态建设,使人居环境得到美化;实施农民实用技能培训,让科技进村入户。
(一) 经济效益10
(二) 社会效益11
(三) 生态效益11
十二、“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措施12
(一)建设特色农业乡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2
(二)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条件13
(三) 加强公共事业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14
十三、 保障措施15
(一) 组织保障15
(二) 政策保障15
四、主要任务:
(一)增强经济实力。加快早熟蔬菜、油菜、油茶、核桃种植和黑山羊、商品猪、本地鸡养殖;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加强阳光和雨露工程,有效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基本概况
1、地理位置
郊纳乡位于望谟县东北角,距县城58公里,东、西、南面分别与本县的新屯镇,乐旺镇,打易镇相邻,北面与紫云县的大云乡、猴场镇接壤,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是郊纳乡地貌的主要特征。总面积113.2平方公里。
2、地质地貌
郊纳乡地势较高,坡度在均25度以上,地貌以山地为主,山高谷深,海拔800-1500米之间。属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
(三) 资金保障16
(四) 制度保障16
(五) 技术保障17
(六) 实行“十二五”规划项目管理17
建 议………………………………………………………...21
郊纳乡“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序言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郊纳乡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特制定本规划。
三、总体目标
“十二五”规划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抓好这五年工作,对加快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按照中央、省、州、县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有关安排和部署,结合我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正视困难,化解矛盾,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着重解决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促进我乡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结合本乡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8、人口构成
全乡辖23个行政村112个村民组171个自然寨3671户19007人,其中,农业人口18755人,占98.67%,劳动力为10499人,现有贫困总户数1012户;贫困人口5061人。居住着汉、苗、布依、侗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9890人,占总人口的53.2%。每年外出务工人数达3000人次以上。
3、气候
郊纳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海拔1070米,年平均气温18℃左右,日照时间长,干湿季不甚明显,无霜期长,降雨分布均匀,雨季开始较早,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冰雹,倒春寒。
4、水文
有5条河流从本乡境内通过,河流急、且流量大,沿河水田面积少,河流利用率低。
5、土地资源
全乡国土面积113.2平方公里,人均占有8.93亩,耕地面积28977亩,人均占有耕地1.35亩(其中稻田5499亩,人均占有耕田0.30亩,旱地23478亩,人均占有耕地1.05亩),有林面积90384亩,其中经济林面积15300亩,用材林面积68184亩,荒山荒坡面积117871.5亩,不可用土地面积3465亩;退耕还林面积8177.6亩;受益农户949户,全乡森林覆盖率56%。
贵州省望谟县郊纳乡“十二五”发展规划
(草案)
(2011—2015年)
望谟乡郊纳乡人民政府
二0一0年八月
序言1
一 、基本情况1
1、 地理位置1
2、 地质地貌1
3 气候1
4、 水文1
5、 土地资源1
6、 生态环境状况2
7、 社会经济发展情况2
8、 人口构成2
9、 贫困原因分析2
二、总体要求3
三、总体目标3
二、总体要求:
十一五时期,我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抢抓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各种优惠政策、上级扶持和对口帮扶的机遇,突出“四基”,加强社会发展、对外开放、民主法制建设、廉政建设,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全力实施“三产强乡、科教兴乡、生态立乡”三大战略,努力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把努力增加综合经济实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推动全乡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实现郊纳历史性跨越而努力。
四、主要任务4
五、重点工作4
(一)全面发展农业,促进农民增收4
(二)科学规,抓好小城镇美化、亮化工程5
(三)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5
六、编制依据6
七、规划期限6
八、 规划项目范围6
九、 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6
十、 建设内容及投资估算8
(一) 总投资估算8
(二) 按项目投资概算10
十一、市场分析与效益评价10
6、生态环境状况
全乡林地面积较多,森林覆盖率达56%以上。被称为“全国植树造林百佳乡”,乡内山绿水清。但在近两年来,由于修建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生态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特别是沿河一带生态环境被破坏得非常严重。
7、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2010年上半全乡生产总值(GDP)为323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3% 。农民人均纯收入1350元,现有贫困人口5332人,占总人口的28.9%,大部分贫困人口都居住在环境较为恶劣的深山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