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开始高速公路的起步到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建设

合集下载

国家高速路等级划分

国家高速路等级划分

国家高速路等级划分国家高速公路是指以高速行驶为目的的公路,它具有安全、快捷、高效等特点,被誉为现代交通的脊梁。

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步,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高速公路网。

根据道路完整体系的规定,国家高速公路分为不同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一类高速公路一类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网的重要部分,也是连接重点城市和区域经济中心的主要交通干线。

这类高速公路具有连续性、高速度、通行能力大等特点,是实现全国交通一体化、重要的国际交通走廊和物流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类高速公路的建设标准与国际接轨,在技术、设计、建设等方面非常高端,具有国际一流的水平。

二类高速公路具有较高的通行能力,不同的是它们的长度、通行条件、服务功能等方面相对较弱。

二类高速公路通常用于连接城市和省际交通,其设计标准和建设质量与一类高速公路相比略有差距,但是仍然具有较强的通行能力和优秀的安全性能。

三类高速公路是建设比较简单的高速公路,主要用于连接县城、区域交通枢纽和服务于当地地区的旅游和产业发展。

这类高速公路的设计标准较低,但是也满足了当地地区的通行需求,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推动。

四类高速公路是一种建设简单、通行能力较小的高速公路,主要服务于地方性交通需求,连接乡村公路、县级公路和城市环路等。

这类高速公路的设计和建设标准较低,但是仍具有高速公路的一些基本特征,例如车速高、交通运行效率高等。

国家高速公路等级划分主要基于不同的工程标准、交通实际需求和运营管理等方面考虑而制定。

通过不同等级的高速公路,为方便人民出行、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交通运输与物流发展,构建起一个相对完善的路网系统,为我国交通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交通运输发展概况

中国交通运输发展概况
一、运输线路不断延伸
经过近50年的建设,运输线路长度成倍增长。1998年末,我国各种运输线路总长度已达297.5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15.4倍。其中,铁路营业里程5.76万公里,增长1.6倍;内河通航里程11万公里,增长40.3%;公路里程127.85万公里,增长14.8倍;民用航空航线里程150.6万公里,增长132.3倍,其中国际航线长度已占民航线路总长度的33.5%,通达33个国家的64个城市;管道运输从无到有,目前输油输气管道已达2.31万公里,90%的原油已通过管道输送。
二、交通运输网布局大为改观
旧中国的交通运输网布局极不合理,铁路、公路偏集于东部沿海及东北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56%的西南、西北地区,铁路和公路里程长度仅占全国的5.5%和24.3%。福建、贵州、甘肃、青孩宁夏、新疆、西藏等七个地区不通铁路,出行十分不便。50年来,随着成渝、宝成、川黔、贵昆、成昆、湘黔、襄渝、天兰、兰青、兰新、包兰、鹰厦、京九、南昆等10多条铁路干线相继建成,一个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铁路网已基本形成。目前,西南、西北地区的铁路里程已占全国的24.0%;公路里程已占全国的30.0%,不仅实现了县县通公路,而且98.7%的乡镇和87.7%的行政村也已通公路。民航运输也逐步形成以北京为中心,连结全国138个城市的国内民用航空网。
前进中的问题及对未来的展望
50年来,交通运输业的建设和生产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和深入,在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生产规模和交通运输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因长期以来交通运输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欠帐过多,运输市场仍满足不了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仅比发达国家差距甚大,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80年代开始高速公路的起步到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建设

80年代开始高速公路的起步到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建设

80年代开始高速公路的起步到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建设,我国的高速公路已经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

截至2012年底,随着我国国、省干道的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达8.5万公里,公路总里程已然位居世界第二位。

一个干支衔接、布局合理、四通八达的全国公路网已初步形成。

以广西为例,“十一五”期间新增高速公路里程超过1600公里。

到2010年底,广西高速公路突破30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比“十五”末翻一番。

基本实现高速公路连接各市、连通周边省和出海、出边、出国的网络化目标,形成东部沿海省区“西进”和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西南省市“东出”必经的高速公路网。

在已建成(或在建)的高速公路中,沥青路面以其良好的性能倍受青睐,在以高速公路为代表的高等级公路路面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方便快捷的运输方式,使得交通量迅猛增长,并大大超出了原设计交通量,而且车辆重载、超载严重,使一些高速公路在建成通车1~3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就出现了车辙、开裂、泛油、坑槽等严重的早期病害[1]。

因此,虽然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的设计寿命为15年,但多数沥青路面在运营后短的2~3年,长的8~10年就需要进行大面积的维修和改造。

公路部门今后的工作重点逐渐从“以建为主”转向“建养并重”,高速公路也将进入大规模维护期,并将持续很长时间。

在诸多需要养护维修的病害中,交通荷载下沥青混合料流动失稳造成的车辙是的主要形式[2],路面的养护维修有很大一部分与车辙密切有关。

而在我国,不管属于热区的南方还是属于寒区的北方,从西部地区到东部沿海,车辙在我国高速公路中普遍存在,尤其是像广西这样的亚热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1.1℃,在高温和交通荷载作用下,特别容易形成各种各样的车辙。

路面出现车辙以后,路面结构整体强度降低,平整度下降,影响道路服务质量,不能保证汽车正常行驶,成为其他病害的诱发源[3]。

路面车辙必须及时地加以修复,这样才能保证其正常的使用品质并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国建国以来的交通成就

我国建国以来的交通成就

铁路交通
普速铁路
我国的普速铁路建设也在不断推进。自1952年成渝铁路的建成通车,我国的普速铁路网逐 渐扩大。截至2021年,我国的普速铁路总里程已经超过14万公里,连接了全国各地的城市 和农村
铁路交通
3
水运交通
水运交通
水Hale Waihona Puke 交通内河航运内河航运是我国水运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我国内河 航运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我国的内河航道总里程已经超过13万公里,形成了连 接南北、贯通东西的水运网络
航空交通
航空运输
航空运输是我国航空交通的另一重要成就。自195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逐渐建立了自己的 航空运输网络。截至2021年,我国的航空运输业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航空运输国家之一, 年运输量超过10亿人次
5
物流业发展
物流业发展
随着交通运输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的物流业也得 到了快速发展
截至2021年,我国的物流业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物 流市场之一,年收入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
3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成就
1
公路交通
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是我国现代交通的标志 性成就之一。自1988年第一条高 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的建成 通车,我国的高速公路网络已经 从无到有,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最 大的高速公路网络。截至2020年 ,我国的高速公路总里程已经超 过16万公里,覆盖了全国大部分 城市和乡村
海运
我国的海运业也得到 了快速发展。自1950 年代初期开始,我国 逐渐建立了自己的海 运船队和港口设施。 截至2021年,我国的 海运船队规模已经超 过3亿吨,成为全球 最大的海运国家之一
水运交通
水运交通
4

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概况

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概况

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概况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

那时,中国的公路交通网络非常落后,大多数道路状况较差,无法满足快速、高效的交通需求。

为此,我国决定大力发展高速公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推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1988年,我国建成了第一条全长46公里的高速公路,连接北京和河北廊坊。

这标志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开端。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需求的增加,高速公路建设逐渐进入快车道。

1992年,我国高速公路的里程达到了890多公里。

到2000年,高速公路里程增至5,800多公里。

2003年,我国通过了《高速公路法》,进一步规范和推动高速公路建设。

此后,高速公路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

2024年,我国高速公路里程突破3万公里,达到了3.31万公里。

在同一年,中国成为世界上高速公路里程最长的国家。

2024年,我国高速公路里程突破5万公里。

2024年,里程增至9.6万公里。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不仅注重数量的增长,也注重质量的提升。

高速公路设施不断完善,路面平整度、通行能力和安全性得到了明显提高。

此外,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还注重环保、节能和科技创新。

采用了先进的材料、工艺和技术,提高了建设质量,降低了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在未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仍将继续稳步推进,目标是到2035年,使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7.5万公里,形成更加完善、便捷的高速公路网络。

总的来说,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蓬勃发展的过程。

高速公路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也需要不断创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高速公路发展现状及展望

高速公路发展现状及展望

高速公路发展现状及展望摘要:高速公路是交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高速公路是伴随着改革开改的坚强脚步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而发展壮大起来的,其迅猛发展又强力推动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速公路蓬勃发展,每年以几千公里的速度递增。

现在高速公路建设已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本文就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提出展望关键词:高速公路建设现状发展措施高速公路作为现代化的公路运输基础设施,其产生和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高速公路不仅是交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虽然比西方发达国家晚了近半个世纪,但是经过近2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公路基础设施总体水平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1.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发展现状从上世纪80年代术开始起步,我国的高速公路的发展经历了80 年代末至1997年的起步建设阶段和1998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起步比西方发达国家晚近半个世纪。

1984年我国内地没有高速公路1988年10 月31日,全长375 公里的上海一嘉定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标志着我国大陆高速公里通车里程实现了零的突破。

此后我国高速公路以平均每年二千多公里的速度递增,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尽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经过20多年的持线快速发展,我国高速公路基础设施总体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到2008 年底,新增高速公路4400 公里,通车总里程达603 万公里,继续雄居世界第二位“2.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1建设成本高,资金控制难度加大是建设成本不断上升,风险加大。

我I 的高速公路建设多分布在山区、沙区和高寒地区,条件艰苦,任务艰巨,造价高昂,建设成本大幅度上升。

在规划的国家高速公路网中,有24万公里待建里程在西部,占全部待建里程的1/2 以上。

在西部地区建设高速公路需要建设大量的桥梁隧道。

高速公路安全管理

高速公路安全管理

2012年6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June2012 第11期总第261期Inner M o ngo lia Science T echnolo gy&Economy N o.11T o tal N o.261浅谈高速公路安全管理赵 楠(内蒙古通辽市交通工程局,内蒙古通辽 028000)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高速公路总体上实现了持续、快速和有序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它在带来高效、快捷、方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交通拥挤、事故损害等诸多安全问题,因此开展高速公路安全管理的研究日趋重要。

关键词:高速公路;安全管理;交通事故 中图分类号:F5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2)11—0035—02 随着高速公路的不断建成和投入运营,如何管好、用好高速公路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于是高速公路管理研究应运而生了,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高速公路安全管理。

由于缺乏经验,各地将普通公路的交通管理模式照搬到高速公路的管理上,但高速公路的交通模式大大不同于普通公路,速度高、交通量大等因素,使高速公路管理出现很多新问题。

在公路管理上,不仅是依靠严格的交通法规,更重要的是依靠科学的交通安全管理。

如何提高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的科学化,协调好人、车、路及管理部门的关系,建立一套符合中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安全的公路交通,是交通管理科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1 我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现状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1997年以后,我国进入了高速公路大发展时期,在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内建成通车,迅速形成现代化的高速公路网络,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已建成65000km高速公路,总里程数居世界第二位。

随着高速公路事业的蓬勃发展,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也随之上升。

近年来,我国机动车数量大约以每年15%的速度增加,而交通事故数量也基本上同步上升,高速公路事故频发,重、特大事故不断,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给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投资回收等带来不良影响,并且使我国高速公路的安全形象收到相当大的损害。

中国主要交通运输网络及分布

中国主要交通运输网络及分布

中国主要交通运输网络及分布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庞大的交通运输网络。

在中国,各种交通运输方式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包括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和城市轨道交通。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主要交通运输网络及其分布。

1. 公路网络中国的公路网络是世界上最长的,截至2020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了519.8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1万公里,普通国道12.5万公里,省道33.1万公里,县道37.5万公里,乡道40.9万公里。

中国的公路网络覆盖全国各地,形成了以国家高速公路网为基础,省际、城际和城乡公路为分支的四级公路体系。

国家高速公路网由“7918”工程组成,即7条放射线、9条纵线和18条横线。

这些高速公路连接了全国各地,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

2. 铁路网络中国高速铁路和普通铁路共同构成了世界领先的铁路网络。

截至2020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4.6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3.8万公里。

中国铁路网络覆盖全国所有省会城市和绝大部分地级市,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为中心的放射状格局。

近年来,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京广高速铁路、沪昆高速铁路、CRH系列高速列车等。

高速铁路的发展大大缩短了长途旅行的时间,提高了运输效率,促进了沿线城市经济的发展。

3. 航空网络中国拥有众多大型机场,形成了覆盖全国和世界各地的航空网络。

截至2020年底,中国共有238个民用运输机场,其中包括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等大型国际机场。

中国的航空网络连接了世界各地,每天都有大量的国内和国际航班在运行。

此外,中国还在加大对航空基础设施的投入,新建和改扩建机场,提高航空运输能力。

4. 水运网络中国拥有丰富的内河和沿海水资源,水运网络发达。

内河航道里程超过12万公里,其中长江、珠江、京杭大运河等航线具有重要的航运价值。

沿海港口则承担着国际贸易和国内物流的重要任务。

中国的主要沿海港口有上海港、深圳港、广州港、青岛港等,这些港口的货物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年代开始高速公路的起步到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建设,我国的高速公路已经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

截至2012年底,随着我国国、省干道的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达8.5万公里,公路总里程已然位居世界第二位。

一个干支衔接、布局合理、四通八达的全国公路网已初步形成。

以广西为例,“十一五”期间新增高速公路里程超过1600公里。

到2010年底,广西高速公路突破30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比“十五”末翻一番。

基本实现高速公路连接各市、连通周边省和出海、出边、出国的网络化目标,形成东部沿海省区“西进”和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西南省市“东出”必经的高速公路网。

在已建成(或在建)的高速公路中,沥青路面以其良好的性能倍受青睐,在以高速公路为代表的高等级公路路面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方便快捷的运输方式,使得交通量迅猛增长,并大大超出了原设计交通量,而且车辆重载、超载严重,使一些高速公路在建成通车1~3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就出现了车辙、开裂、泛油、坑槽等严重的早期病害[1]。

因此,虽然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的设计寿命为15年,但多数沥青路面在运营后短的2~3年,长的8~10年就需要进行大面积的维修和改造。

公路部门今后的工作重点逐渐从“以建为主”转向“建养并重”,高速公路也将进入大规模维护期,并将持续很长时间。

在诸多需要养护维修的病害中,交通荷载下沥青混合料流动失稳造成的车辙是的主要形式[2],路面的养护维修有很大一部分与车辙密切有关。

而在我国,不管属于热区的南方还是属于寒区的北方,从西部地区到东部沿海,车辙在我国高速公路中普遍存在,尤其是像广西这样的亚热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1.1℃,在高温和交通荷载作用下,特别容易形成各种各样的车辙。

路面出现车辙以后,路面结构整体强度降低,平整度下降,影响道路服务质量,不能保证汽车正常行驶,成为其他病害的诱发源[3]。

路面车辙必须及时地加以修复,这样才能保证其正常的使用品质并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如何对路面车辙进行快速、高效、经济的修复,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从材料、设备到工艺的养护维修技术新课题。

本项目以广西坛洛~百色高速公路的车辙修复工程为依托,通过调查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车辙状况,针对南方高温多雨地区的气候特点,分析出现车辙的主要原因,研究开发适合于广西地区的车辙修补技术,形成整套适合
广西地区的车辙修复技术体系。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将切实解决长期困扰业界同仁的路面车辙修复技术难题,使高速公路真正快速、舒适和安全。

通过项目试验工程的修筑及应用,对促使交通行业技术升级也具有重要意义
沥青路面车辙为路面工程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对沥青混合料的车辙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已发展到利用粘弹(塑)性力学理论、损伤力学理论和数值模拟技术来进行混合料车辙研究的阶段。

如国外Monismith从剪切角度研究车辙机理,并提出了一种预估车辙的剪应变方法[6];A.Wijerathe等利用三轴蠕变试验得到的统计公式,用粘弹性非线性分析方法预估了沥青路面的车辙[7];JianFeng Hua 利用有限元软件进行车辙预估,建立了可用于路面车辙分析的粘弹性有限元分析方法与分析模型[8]。

国内彭妙娟利用粘弹性理论进行了沥青路面的非线性力学分析和车辙预估,对沥青路面车辙预估、控制和防治进行了一系列研究[9];许志鸿等利用对沥青路面结构计算中得到的弹性解进行Laplace变换和反演,总结出沥青路面车辙的理论计算方法[10];韦冉研究了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车辙,建立了基于修正的Burgers模型的车辙有限元分析方法[11];张登良等通过试验对高等级道路沥青路面车辙进行了研究,以粘弹性层状体系理论和流变学模型分析为基础,结合沥青混合料的变形特性,提出了包括层减薄量和侧向隆起高度的车辙深度预估方程[12];张久鹏等以粘弹塑性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沥青路面车辙的发展规律,建立了基于车辙等效的轴载换算方法[13]。

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试验方法和研究目的出发,或建立不同的沥青混合料粘弹(塑)本构关系,或开展车辙的数值模拟分析,或分析了沥青路面的车辙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加深了对车辙的认识。

一般认为,沥青路面的车辙由车轮反复碾压形成,它起因于沥青混合料的粘滞流动、土基的变形,包括一定程度的压实作用和材料磨耗。

沥青混凝土路面开放交通之后,在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车辙的形成可分为三个阶段[14]:
⑴开始阶段的压密过程:经碾压,高温下处于半流动状态的沥青及沥青与矿粉组成的胶浆被挤进矿料之间,同时集料被强力排列成具有一定骨架的结构。

碾压完毕交付使用后,此压密过程还会进一步发展。

⑵沥青混合料的流动:高温下的沥青混合料成为以粘性为主的半固体,在轮胎荷载作用下,沥青及沥青胶浆便开始流动,路面受载处被压缩而变形。

⑶矿质骨料的重排及矿质骨架的破坏:高温下处于半固态的沥青混合料,由于沥青及沥青胶浆在荷载作用下首先流动,混合料中粗、细集料组成的骨架在荷载直接作用下,沿矿料间接触面滑动,促使沥青及胶浆向富集区流动,以至流向混合料自由面。

由此可见,车辙形成的最初原因是压密及沥青高温下的流动,最后导致骨架的失稳,从本质上讲就是沥青混合料的结构特征发生了变化。

因此,国内外均从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和材料角度保证沥青混合料的抗永久变形能力,如采用改性沥青、调整集料级配、局部修正设计指标,但是这些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沥青路面车辙病害,沥青路面的车辙依然严重。

影响沥青路面车辙的主要因素归纳为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15]。

内在因素主要反映在沥青混合料本身的质量上,而外部条件则主要包括气候和交通条件。

针对我国高速公路上高温、重载的情况,需要仔细研究沥青路面在这种恶劣条件下的性质。

①沥青混合料的影响
沥青混合料是影响车辙的内在因素。

沥青路面车辙主要是由于混合料的塑性剪切变形不断累积而形成,因而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抗剪强度是防治车辙最有效的途径。

根据莫尔-库仑定理,沥青混合料抗剪强度取决于矿料之间的内摩擦力和沥青与矿料之间的粘结力[16]。

矿料间的内摩擦力主要来源于矿料的嵌挤锁结作用,受集料的级配、颗粒形状、表面特性等因素的影响。

对于矿料一般要求其颗粒形状接近立方体,表面粗糙,同时限制扁平长条颗粒的含量,采用间断级配形成骨架结构。

沥青与矿料之间的粘结力主要和沥青粘度及用量、沥青与矿料的相互作用、填料种类和粉胶比等因素有关。

为了提高沥青与矿料之间的粘结力,一般采用粘度大、感温性好的改性沥青,合理控制沥青用量,保证合适的沥青膜厚度,采用碱性石料提高沥青与矿料的粘结作用,必要时添加抗剥落剂,以及适当增大粉胶比等。

②路面结构类型和沥青面层厚度的影响
沥青路面的抗车辙能力除了受面层材料及其性能影响外,还与基层类型以及沥青路面厚度等因素有关。

基层类型与车辙的关系较为复杂。

一方面,当基层为刚性或半刚性材料时,车辙总量的90%来自沥青混合料面层本身,由基层所产
生的车辙变形所占比例很小;另一方面,对于柔性基层,如级配碎石基层或沥青稳定基层,基层因素也是路面车辙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沥青路面厚度与车辙的关系也很复杂,同样的材料在不同的路面结构厚度组合中会表现出不同的性质[17]。

③气候、交通条件的影响
气候条件主要包括太阳辐射、气温、风速、降雨量和蒸发量等,其中太阳辐射和大气温度是决定路面结构层内温度状况的两个主要因素,而温度主要影响沥青混合料的劲度和强度[18]。

在高温季节,沥青混合料的劲度会急剧下降,抗剪切变形能力明显减弱。

在40~60℃范围内,沥青混合料的温度上升5℃,其变形将增加2倍[19]。

交通条件主要是指车辆荷载、轮胎气压、行车速度、车流渠化、交通分布等。

荷载对沥青路面车辙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重载车、超载车将大大加快沥青路面车辙的发展。

通常,轮胎气压是适应车辆荷载的,荷载越大则轮胎气压越高,例如轮胎气压从524kPa增加到965kPa,相当于增加89kN的轴重,因此增加轮胎气压对沥青路面车辙的影响与荷载的影响是一致的[20]。

行车速度的影响主要反映在荷载的持续时间上,车辆行车速度越慢,荷载作用时间越长,相同交通量所引起的路面车辙越大。

荷载分布的随机性也影响车辙的形成,总的来说车道越宽,该宽度所受到的车辆作用频率越小,相对而言该横断面上各点受到的荷载作用次数越小,可能产生的车辙深度就越小。

沥青路面的维修养护主要分为:①预防性养护;②路面修复(矫正)性养护;
③路面翻修;④路面重建。

根据车辙病害的类型和破坏层次,需采用不同的维修方法。

路面翻修和重建主要是针对路面的损坏已发展到路面的大部分面积,或由于损坏没有及时进行翻修、补强而发展为路面各结构层的全面性、结构性的破坏。

目前沥青路面车辙维修的方法主要包括铣刨填补加铺法、铣刨再生加铺法、微表处填补法和薄层罩面法。

这些方法在施工难度、经济性、适用性、使用效果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

车辙维修前分析车辙发展的规律、车辙的成因、车辙的影响因素以及投资成本,采用的维修方案等环节至关重要[21]。

结合课题研究内容,简述以下三种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