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感觉器官 一、名词解释 视力: 老视: 瞳孔对光反射: 暗适应

合集下载

生理学08感觉器官重点

生理学08感觉器官重点

感觉器官一、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1.适宜刺激:不同感受器对不同的特定形式的刺激最为敏感,感受阈值最低,将这种特定形式的刺激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眼的适宜刺激是波长370~740nm的电磁波,耳的适宜刺激是16~20000Hz的疏密波。

2.换能作用:将各种形式的刺激转为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

感受器电位不是动作电位,而是去极化或超极化局部电位。

例如,视杆细胞的迟发感受器电位是超极化电位。

3.编码作用:感受类型的识别,是由特定的感受器和大脑皮层共同完成的。

感觉的性质决定于传入冲动所到达的高级中枢的部位。

4.适应现象:指当一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其感觉神经产生的动作电位频率,将随刺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的现象。

适应现象不是疲劳。

适应是所有感受器的一个功能特点。

二、眼的功能折光成像和感光换能作用分别由折光系统和感光系统完成。

折光系统包括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其中晶状体的曲度可进行调节。

主要的折射发生在角膜。

感光系统包括视网膜和视神经。

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是真正的感光细胞。

三、眼的调节看近物时眼睛的调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晶状体曲率增加:视区皮层→动眼神经中副交感神经纤维兴奋→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驰→晶状体弹性回缩→晶状体前后变凸。

当物距大于6m时,反射入眼的光线近似平行光线,正好成像在视网膜,无需进行调节;当物距小于6m时,需要调节折光系统的曲度。

视调节过程是眼内特定肌肉的运动过程,应该由“动眼”神经兴奋所致,而引起肌肉收缩的递质多为乙酰胆碱,因此,晶状体变化是动眼神经中副交感神经纤维作用的结果。

2.瞳孔缩小:副交感神经纤维兴奋→瞳孔环形肌收缩→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以及减少眼球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这种视近物时引起的瞳孔缩小的反射称为瞳孔近反射,属于视调节反射。

而瞳孔对光反射是光线强弱变化引起的反射性瞳孔变化。

3.双眼向鼻侧聚合:使视近物时两眼的物像仍落在视网膜的相称位置上。

专升本生理学第9章感觉器官

专升本生理学第9章感觉器官

第九章感觉器官一、名词解释1.视野2.远点3.近点4.瞳孔对光反射5.视力6.暗适应7.明适应8.眼震颤答案:1.视野是指单眼固定地注视正前方一点不动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2.通常将人眼不做任何调节时(即折光能力的改变)所能看清的物体的最远距离称为远点。

3.近点是指眼经过充分调节后,所能看清眼前物体的最近距离。

4.瞳孔的直径由于入射眼光量的强弱而变化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光照强度大时,瞳孔缩小; 光照强度小时,瞳孔放大。

5.视力也称视敏度,是指眼分辨物体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即眼对物体形态的精细辨别能力。

6.人突然从亮处进入暗处,最初眼前漆黑一片,看不清物体,但经过一定时间后逐渐恢复了暗处的视力,这种过程叫暗适应。

7.当人长时间在暗处而初来到明亮处时,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不能看清物体,只有稍待片刻,才能恢复视觉,这种现象称为明适应。

8.人体旋转时可出现眼球不自主的节律性运动,称为眼震颤。

二、填空题1.味觉的感受器是______,四种基本味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 。

舌尖部对______ 感受味最敏感; 舌根部对______ 味最敏感。

2.椭圆囊的适宜刺激是______ ,球囊的适宜刺激是______ ,壶腹嵴的适宜刺激是______ 。

3. 进入眼内的光线,在到达视网膜之前,需通过4种折射率不同的介质,依次为______、______ 、______ 和_____ 。

4.视近物时,眼的调节包括______ 、______ 和______。

5.视近物时晶状体______ ,视远物时晶状体______ 。

6.老视眼的产生原因主要是______ ,表现为近点______ 移,所以看近物时需戴适当焦度的______ 透镜。

7.光照愈强、瞳孔愈______ ;光照愈弱,瞳孔愈______ ,称为______ 反射。

其反射中枢在______ 。

8.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包括______和______ 。

感觉器官—眼(人体解剖生理学)

感觉器官—眼(人体解剖生理学)
特点:具有双侧效应(互感性对光反射)。
意义:可调节进入眼内光线量 应用:
临床上通过观察缩瞳的程度、速度和双侧效应 等,帮助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部位、全身麻醉 的深度和病情危重程度。
3、双眼球会聚
辐辏反射 指当双眼凝一个由远移近的物体时,双眼视轴 同时向鼻侧会聚现象
作用: 可以使双眼看近物时,物像成像于视网 膜 的相称点上,产生单一视觉和防复视的产生
一般分三种感光色素(红、绿、蓝) • 三原色学说
假定视网膜上存在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含不同的感光色素, 分别对红、绿、蓝的光线特别敏感。当它们同等受到刺激时 ,即形成白色;其中一种单独受到刺激时,导致相应的色觉 ;三种细胞受到不同比例光的刺激时,则引起不同的色觉。
2.色觉 色觉是感光细胞受到不同波长的光线刺激后,产生的视觉信
(2)巩膜 后5/6
巩膜
特点: 1)乳白色
2)角膜缘
3)巩膜静脉窦
巩膜静脉窦 角膜 巩膜
血管膜(中膜)
(1)虹膜 : 最前部 1)圆盘状,中央有瞳孔 2)两种平滑肌纤维 瞳孔括约肌:副交感N 瞳孔开大肌: 交感N
虹膜 瞳孔 虹膜
虹膜
虹膜
瞳孔
瞳孔括约肌 瞳孔缩小 瞳孔开大肌 瞳孔放大
瞳孔括约肌
泪腺分泌泪液 结膜囊
上、下泪点 上、下泪小管
泪囊 鼻泪管 下鼻道
四、眼球外肌
上睑提肌 上斜肌 上直肌
内直肌
下直肌 下斜肌
外直肌
作用:(右眼) 上直肌 —向上内 下直肌 —向下内 内直肌 —向内 外直肌 —向外 上斜肌 —向下外 下斜肌 —向上外
(同心圆排列)
瞳孔开大肌
(放射状排列)
两侧瞳孔不等大
(2)睫状体 睫状体

人体解剖生理学试题及答案(三)

人体解剖生理学试题及答案(三)

人体解剖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六章感觉器官一、名词解释1、视野:单眼固定不动,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的大小。

2、视力:视力是指分辨物体微细结构的能力。

3、暗适应与暗视觉:指从亮处进入暗处,最初看不清物体,以后视觉逐渐恢复的过程称为暗适应。

由视杆细胞和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及神经节细胞等组成的系统,对光的敏感度高,可在黑夜或弱光环境中发挥作用,但只能分辨物体的轮廓,不能分辨细节,没有彩色感,这种视觉称为暗视觉。

4、明适应与明视觉:从暗处进入亮处,视紫红质大量分解,改由视锥细胞细胞视物,视觉逐渐恢复的过程称为明适应。

由视锥细胞和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及神经节细胞等组成的系统,它们对光的敏感性较差,只有在强光条件下才能被激活,但视物时可以辨别颜色,且对物体细节有高分辨能力,这种视觉称为明视觉。

5、近点:晶状体做最大调节后,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称为近点。

6、近视:在无调节状态下,平行光线进入眼内,经屈光间质屈折后,在视网膜前形成焦点者称近视。

7、黄斑:在视神经乳头的外侧约3.5mm处,稍偏下方,有一黄色的小区域,叫黄斑,此处感光最灵敏。

9、行波学说:基底膜的振动以行波方式从蜗底向蜗顶传播,同时振幅也逐渐加大,在基底膜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以后则很快衰减。

不同频率的声波,•其行波传播的远近和最大振幅出现的部位不同:高频声波传播近,最大振幅位于蜗底部;低频声波传播远,最大振幅位于蜗顶部。

二、选择题1、眼的折光系统中折光率最大的是 AA、晶状体B、角膜C、玻璃体D、房水2、看近物时的视觉调节过程包括 BA、晶状体变凸,眼轴会聚,瞳孔散大B、晶状体变凸,眼轴会聚,瞳孔缩小C、晶状体扁平,眼轴会聚,瞳孔缩小D、晶状体扁平,眼轴会聚,瞳孔散大3、眼尽最大能力调节时所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称为: DA、节点B、前主焦点C、远点D、近点4、下面哪种非正视眼矫正用凹透镜? AA、近视眼B、远视眼C、散光眼D、老视眼5、视网膜中央凹的视敏度最高,其原因是 AA、视锥细胞多而直径最小,单线式联系B、视锥细胞多而直径最小,聚合式联系C、视锥细胞多而直径较大,聚合式联系D、视杆细胞多而集中,单线式联系6、视神经的轴突是由哪个部位离开眼球的? CA、中央凹B、黄斑区C、视神经乳头D、周边部7、关于视杆系统下面哪项是错的 CA、由视杆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等组成B、对光敏感度较高C、能分辨颜色、司昼光觉D、分辨力较低、感受弱光刺激8、按色觉三原色学说,三种视锥细胞分别敏感的颜色是 DA、红、蓝、紫B、红、黄、黑C、绿、蓝、白D、红、绿、蓝9、视物精确性最高的部位在 BA、视神经乳头B、黄斑中央凹C、生理盲点D、视网膜周边10、视近物时,眼的调节不会出现 DA、晶状体变凸B、瞳孔缩小C、双眼会聚D、眼轴变短11、当睫状肌收缩时可使 DA、角膜曲度增大B、瞳孔缩小C、晶状体曲度减小D、晶状体曲度增大12、对暗光敏感的视杆细胞位于 CA、视神经乳头B、黄斑C、视网膜周边部D、视网膜中央凹13、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为:BA.色素上皮细胞B.视锥和视杆细胞C.双极细胞D.神经节细胞14、老视发生的原因主要是:BA.晶状体透明度改变B.晶状体弹性减弱C.角膜曲率改变D.角膜透明度改变E.房水循环障碍15、对视杆细胞而言,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A.分布在中央凹B.含有视紫红质C.对光的敏感度较高D.能辨别明暗16、关于对视锥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EA.愈近视网膜中心部,视锥细胞愈多B.中央凹处分布最密集C.视网膜周边部,视锥细胞少D.对光的敏感度较差E.与颜色的辨别无关17、在中央凹的中心,对光的感受分辨力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CA.此处感光细胞兴奋性高B.感光细胞中感光色素含量高C.其信息传递系统成单线联系D.其信息传递系统成聚合联系E.此处视锥细胞的感光色素大量处于合成状态18、根据听觉的行波学说,声波频率越高,基底膜振动幅度最大部位就越靠近 AA、蜗底部B、蜗顶部C、耳蜗中段D、耳蜗全段19、中耳结构不包括 DA、鼓室B、听小骨C、咽鼓管D、基底膜20、声音传入内耳的主要途径是:BA、骨传导B、外耳→鼓膜→听骨链→卵圆窗→内耳C、外耳→鼓膜→鼓室空气→圆窗→内耳D、外耳→鼓膜→听骨链→圆窗→内耳21、耳蜗顶部的基底膜受到损害时,可能出现的感官障碍是 AA、低频声音B、中频声音C、高频声音D、各种频率的声音22、飞机上升或下降时,乘客做吞咽运动,其生理意义在于调节 DA、基底膜两侧的压力平衡B、前庭膜两侧的压力平衡C、圆窗膜两侧的压力平衡D、鼓室压力与大气压之间的平衡23、关于基底膜振动,正确的叙述是 BA、声音频率越高,最大振动越近顶部B、声音频率越低,最大振动越近顶部C、声音频率越低,最大振动越近底部D、声音频率越低,最大振动越近中部24、声波感受器是 AA、耳蜗基底膜毛细胞B、球囊斑毛细胞C、半规管壶腹嵴毛细胞D、椭圆囊斑毛细胞25、声音由外耳传向内耳的最佳通路是 CA、颅骨→骨迷路→内淋巴B、鼓膜→鼓室→圆窗的途径C、鼓膜→听骨链→卵圆窗D、咽鼓管→鼓室→卵圆窗26、听觉的感受器是 AA、耳蜗螺旋器B、内淋巴与蜗管C、外淋巴与卵圆窗D、鼓膜与听骨链27、耳廓和外耳道的主要作用在于 AA、传音作用和增压作用B、集音作用和共鸣作用C、感音换能作用D、对声音信息只有整合作用28、与声波传导无关的结构是 DA、鼓膜B、听小骨与卵圆窗C、内耳淋巴D、膜半规管29、听骨链的主要功能是 CA、集音作用B、共鸣作用C、增压效应D、减压效应30、连接中耳和咽部的管道是 BA、蜗管B、咽鼓管C、前庭阶D、鼓阶31、鼓阶与前庭阶两者间的压力平衡经过哪一结构? CA.咽鼓管B.蜗管C.蜗孔D.圆窗32、飞机上升和下降时,嘱乘客作吞咽动作其生理意义在于:DA.调节基底膜两侧的压力平衡B.调节前庭膜两侧的压力平衡C.调节圆窗膜内外压力平衡D.调节鼓室与大气之间的压力平衡33、柯蒂器位于下列哪一结构上:CA.前庭膜B.盖膜C.基底膜D.圆窗膜34、基底膜由底部到顶部:BA.逐渐变窄B.逐渐变宽C.逐渐变薄D.逐渐变厚E.宽度不变35、耳蜗底部受损时,出现的听力障碍主要是:AA.高频听力B.低频听力C.中频听力D.中、低频听力三、是非题(对)1、正常眼看6米以外物体时,不需任何调节就可产生清晰的视觉。

生理学感觉器官的功能ppt课件

生理学感觉器官的功能ppt课件
(暗处,耗能)
异构酶
(暗处,耗能)
全反型视黄醛+视蛋

醇脱氢酶
全反型视黄醇(VitA)
2.视杆细胞的感受器电位
无光照 cGMP含量高 cGMP依赖性Na+通道开放 外段膜Na+持续内流 (内段膜Na+泵泵出Na+)
暗电流 突触末梢兴奋性递质
光照
视紫红质分解变构

激活盘膜上的转导蛋白(G蛋白)

磷酸二酯酶
意义 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不致因光 量过强而受到损害,也不会因光线过弱而影 响视觉。
过程
强光
视网膜感光细胞
视神经
中脑的顶盖前区
动眼神经缩瞳核(双侧)
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纤维
瞳孔括约肌收缩 瞳孔缩小
3.双眼会聚
当双眼注视一 个由远移近的物体 时,两眼视轴向鼻 侧会聚的现象。
是由于两眼球 内直肌反射性收缩 所致。
意义:两眼同时看一近物时,物像仍可落在两眼视网 膜的对称点上,避免复视。
(四)眼的折光能力异常
正视眼:通过调节,可以分别看清远、近不 同的物体。
非正视眼:若眼的折光能力异常,或眼球的 形态异常,使平行光线不能聚焦于 安静未调节的视网膜上。 包括:近视眼、远视眼和散光眼。
1.近视(myopia)
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轴性近视)或折光系 统的折光能力过强(屈光性近视)→远处物体发出 的平行光线被聚焦在视网膜前方,因而在视网膜上 形成模糊的图像。
2.色盲与色弱: ①色盲
指一种对全部颜色或某些颜色缺乏分 辨能力的色觉障碍。
②色弱 指对某些颜色的分辨能力比正常人稍差。
三、与视觉有关的若干生理现象
(一)视敏度(visual acuity)

生理学-感觉器官的功能

生理学-感觉器官的功能
生理学
Physiology
第8版
主讲人:
感觉器官的功能
考查内容
1、感受器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2、眼的视觉功能:眼内光的折射与简化眼,眼的调节。视
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及其依据,视紫红质的光化学 反应及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作用,视锥细胞和色觉的关 系。视力(或视敏度)、暗适应和视野。 3、耳的听觉功能:人耳的听阈和听域,外耳和中耳的传音 作用,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人 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4、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平衡感觉功能。前庭反应。
外感受器 按部位分
接触感受器:触、压、味、温度
内感受器:本体、内脏感受器等
按刺激性质分:光感受器、机械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化 学感受器、伤害性感受器。
6
第一节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
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非适宜刺激:也可引起一定的反应,但刺激强度要比适宜刺
X(mm) = 15(mm)
X = 300× 15 = 0.45 ㎜
300(mm) 10005(mm)
10005
15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眼的调节: 视远物时不需调节,视近物调节:晶状体变凸、瞳孔
缩小、眼球会聚。 (1)晶状体的调节(图) 视近物→视网膜上模糊的物像→视皮层→睫状肌收缩
→悬韧带松驰→晶状体变凸(曲率↑)→屈光力↑→物 像前移→物像落到视网膜上 视远物→视网膜上模糊的物像→视皮层→睫状肌松弛 →悬韧带紧张→晶状体变扁(曲率)→屈光力 →物 像后移→物像落到视网膜上
特点:具有双侧效应(互感性对光反射),即不仅光照侧瞳孔 缩小,而且对侧瞳孔也缩小。

学前儿童卫生学(第八节 感觉器官)(眼)

学前儿童卫生学(第八节 感觉器官)(眼)

(二)视觉的形成
相机照相
眼球成像
(二)视觉的形成
(三)幼儿眼睛的特点
1、五岁以前有生理性远视
幼儿眼球的前后距离较短,物体往往成像于视网膜的后面,称为生理性远视。 随着眼球的发育,眼球前后距离变长,一般到5岁左右,就可成为正视(正常视 力)。
2、晶状体有较好的弹性
小孩晶状体的弹性好,调节范围广,使近在眼前的物体,也能因晶状体的凸 度加大,成像在视网膜上。所以,小孩子即便把书放在离眼睛很近的地方看,也 不觉得眼睛累,甚至只有5厘米的情况下仍能看清。但长此以往,就容易形成习 惯,尤其上小学以后,运用视力的机会多了,就会使睫状肌疲劳,形成近视眼。 所以要教育孩子从小注意保护视力。
虹膜
(3)、内膜(视网膜):
内膜是眼球壁的最内层,是视觉器官最 重要的部分。视网膜上有无数感光的神经细 胞,能接受光的刺激,并形成物像。 视锥细胞能接受强光和色光的刺激,辩色 能力发生障碍时称“色盲”; 视杆细胞主要在弱光下起作用。视杆细胞 中含有一种感光的色素叫视紫红质。维生素 A与视紫红质的合成有关,如果人体缺乏维 生意A,视紫红质合成不足,在弱光下看不 清东西,即“夜盲症”。 视网膜的神经细胞发出神经纤维,这些纤 维向眼球后部集中,形成视神经,视神经从 眼球后端穿出,此处没有感光细胞称盲点。 视网膜后部中心称为黄斑,是视觉最敏感的 地方。
具有丰富的色素和血管,包括虹膜、睫 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 虹膜呈环圆形,在中膜的最前部分,位 于晶状体前。中央有一圆孔(2.5—4.0mm), 称瞳孔。由环形的瞳孔括约肌和瞳孔开大肌 调节睡孔的大小。光照下瞳孔缩小,称对光 反射。 睫状体前接虹膜根部,后接脉络膜.外侧 为巩膜,内侧则通过悬韧带与晶状体相连。 睫状体分泌的房水,与眼压及组织营养代谢 有关;睫状体也经悬韧带调节晶体的屈光度, 以看清远近物。 脉络膜位于巩膜和视网膜之间。脉络膜的 血循环除营养视网膜外层,其含有的丰富色 素起遮光暗房作用。 睫状体 脉络膜

9感觉器官(生理专升本)名称解释和简答

9感觉器官(生理专升本)名称解释和简答
的转换,而且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信息,也转移 到了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称为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4.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答案:当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器时,随
着刺激时间的延长,感觉传入纤维上的动作电位频率 会逐渐下降,这一现象为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5.远点 • 答案:人眼不做任何调节时能看清物体的最远距离为
。佩戴适宜的声波经外耳道传递到鼓膜,再经 听骨链到卵园窗膜,进入内耳。这是是声波的主 要传入途径。同时鼓膜振动引起鼓室内空气的振 动,再经圆窗膜,进入内耳。
②骨传导:声波直接经颅骨和耳膜骨壁进入内耳。
18.眼震颤 答案:人体旋转时可出现眼球不自主的节律性运动,是一种特殊
的前庭反应。眼震颤主要是半规管受刺激所引起。
1.简述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 答案: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感受器的编码作用、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2.试述晶状体的调节作用。
• 答案:视远物时,睫状肌松弛,睫状小带拉紧, 晶状体变扁平,使曲率半径增大,折光力减弱, 使远处来的平行光线折射成像在视网膜上。视近 物时,可反射性的引起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纤维兴 奋,睫状肌收缩,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变凸, 使曲率半径减小,折光力增强。
到的空间范围。
9.暗适应 答案:人从亮处突然进入暗室,最初看不清任何物体,
经过一定时间后逐渐恢复了在暗处的视力。
10.瞳孔对光反射 答案:瞳孔的大小随光照强度的改变而变化称为瞳孔对
光反射。
11.色盲 答案:指缺乏分辨颜色的能力。
12.近点 答案:眼通过调节后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
13.眼的调节 答案:随物体距离不同导致眼的折光系统发生相应的改变,使所
1.感受器 答案: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主要感受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