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理论指导:瞳孔和瞳孔对光反应
瞳孔及对光反射改变

瞳孔及对光反射改变瞳孔的大小受动眼神经中的缩瞳纤维(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双重支配,前者使瞳孔缩小,后者使瞳孔开大。
瞳孔对光反射的传入神经是视神经,它的纤维在进入外侧膝状体前折回中脑四叠体的上丘,再至顶盖前区,然后与双侧缩瞳核联系,由动眼神经传出至瞳孔括约肌。
因为缩瞳核接受来自双侧的纤维,所以任何一侧瞳孔受光刺激都可出现双侧的瞳孔缩小。
同侧的反射称直接光反射,而对侧瞳孔缩小称间接光反射。
1.临床表现正常人瞳孔直径为2.5~4.5毫米,呈园形、两侧瞳孔基本等大,相差一般不超过0.5毫米,光反射灵敏。
瞳孔直径如超过6毫米或小于2毫米为不正常。
两侧瞳孔不等大,尤其伴有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时为病理性。
2.症状鉴别(1)在正常人中小孩瞳孔较大,老人较小。
睡眠时瞳孔缩小,醒后又变大,此为生理现象。
(2)某些药物中毒时可致瞳孔缩小,如有机磷,巴比妥娄,吗啡及鸦片的衍生物等。
(3)某些精神症状,如焦虑、惊恐、疼痛等可致瞳孔散大。
阿托品、可卡因及肉毒素中毒等也致瞳孔散大。
(4)眼局部病变时可影响瞳孔的形状、大小及光反射,如角膜、虹膜等病变。
3.定位诊断(1)动眼神经核下性损害它累及了缩瞳核的纤维,引起瞳孔改变。
症状常为单侧,早期刺激性病变时瞳孔缩小,光反射减弱或消失,进一步形成破坏性症状时,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
它常伴动眼神经麻痹。
(2)交感神经病变其通路中任何部位病变均可出现,表现为霍纳(Horner)综合征,病变侧瞳孔缩小,眼球凹陷,眼裂变小及半侧面部无汗。
(3)脑干病变当四叠体及顶盖前区病变时常出现双侧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会聚运动障碍。
在桥脑病变时出现双侧瞳孔变小,如针尖样。
(4)对光反射的检查①一侧视神经病变,出现同侧的直接光反射和间接光反射减弱或消失,对侧正常。
②一侧动眼神经病变,出现同侧直接光反射减弱或消失,间接光反射正常;而对侧的直接光反射正常,间接光反射减弱或消失。
4.定性诊断(1)瞳孔及光反射改变多与动眼神经损害相关,病因较多,请参看复视及眼球活动障碍。
意识障碍分级、瞳孔观察

意识障碍意识障碍是指个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缺乏正常反应的一种精神状态。
任何原因引起大脑髙级神经中枢功能损害时,都可出现意识障碍。
表现为对自身及外界环境的认识及记忆、思维、定向力、知觉、情感等精神活动的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
意识障碍一般可分为:1.以觉醒度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1)嗜睡:是最轻度的意识障碍。
病人睡眠时间过度延长,但能被唤醒,醒后可勉强配合检查及回答简单问题,停止刺激后病人又继续入睡。
(2)昏睡:病人处于沉睡状态,正常外界刺激不能唤醒,需大声呼唤或较强烈的刺激才能使其觉醒,x醒后可作含糊或答非所问,停止刺激后立即进入熟睡状态。
(3)浅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
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压眶)等强的疼痛刺激可有回避动作及痛苦表情,但不能觉醒,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眼球运动、吞咽反射、咳嗽反射等可存在。
(4)深昏迷:意识完全丧失。
病人对外界任何刺激均无反应,全身肌肉松弛,无任何自主运动。
机体仅维持循环与呼吸的基本功能,呼吸不规则血压可下降,大小便失禁或潴留。
2.以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1)意识模糊:其程度较嗜睡深。
表现为情感反应淡漠,定向力障碍,活动减少,语言缺乏连贯性,对外界刺激可有反应但低于正常水平。
(2)W妄:是一种急性的脑高级功能障碍,病人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及反应能力均有下降,表现为认知、注意力、定向与记忆功能受损,思维推理迟钝,语言功能障碍,错觉、幻觉,睡眠觉醒周期紊乱等,可表现为紧张、恐惧和兴奋不安,甚至可有冲动和攻击行为。
3.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1)去皮质综合征:双侧大脑皮质广泛损害而导致的皮质功能丧失。
(2)无动性缄默症:又称睁眼昏迷。
为脑干上部和丘脑的网状激活系统损害所致,而大脑半球导致其传导通路无损害。
(3)植物状态:指大脑半球严重受损而脑干功能相对保留的一种状态。
颅脑外伤后植物状态12个月以上,其他外伤持续3个月以上称持续植物状态。
瞳孔的变化1.在自然光线下,正常瞳孔直径为2〜5mm,而病理情况下,瞳孔的大小则可出现变化。
瞳孔评估评分标准

瞳孔评估评分标准瞳孔评估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用于评估瞳孔的大小、对光反应以及其他相关指标,以判断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瞳孔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情况。
本文将详细介绍瞳孔评估的评分标准,包括瞳孔的大小、对光反应、对近距离刺激的反应等方面。
1. 瞳孔大小评分标准:瞳孔的大小通常使用毫米为单位来进行评估。
在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瞳孔直径约为2-6毫米。
根据瞳孔的大小,可以将评分划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0分:瞳孔直径小于2毫米;- 1分:瞳孔直径在2-4毫米之间;- 2分:瞳孔直径在4-6毫米之间;- 3分:瞳孔直径大于6毫米。
2. 对光反应评分标准:对光反应是评估瞳孔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进行对光反应评估时,通常使用手电筒或者其他光源来刺激患者的眼睛。
根据瞳孔对光的反应情况,可以将评分划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0分:无对光反应;- 1分:有对光反应,但反应迟钝;- 2分:有对光反应,反应正常;- 3分:对光反应过度。
3. 对近距离刺激的反应评分标准:对近距离刺激的反应是评估瞳孔功能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在进行对近距离刺激评估时,通常使用近物来刺激患者的眼睛。
根据瞳孔对近距离刺激的反应情况,可以将评分划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0分:无对近距离刺激的反应;- 1分:有对近距离刺激的反应,但反应迟钝;- 2分:有对近距离刺激的反应,反应正常;- 3分:对近距离刺激的反应过度。
4. 其他评分标准:除了瞳孔大小、对光反应和对近距离刺激的反应外,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瞳孔形态、对散瞳剂的反应等指标进行评分。
具体评分标准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制定。
总结:瞳孔评估评分标准是一种用于评估患者瞳孔功能的重要方法。
通过对瞳孔大小、对光反应、对近距离刺激的反应等指标进行评分,可以客观地判断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瞳孔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情况。
评分标准的制定应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优化和完善,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瞳孔对光反射的原理

瞳孔对光反射的原理
瞳孔对光反射的原理是人类眼睛对外界环境光线进行调节和适应的一种生理反应。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瞳孔是位于虹膜中央的一个黑色圆孔,它负责调节和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
当环境光线强度较弱时,人的瞳孔会扩大以吸收更多的光线,此时瞳孔会变大。
这样能够增加眼睛接收到的光线量,使得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能够更好地接收到光线,提高对环境的感知能力。
相反,当环境光线过强时,瞳孔会收缩以减少光线的进入。
这是为了防止过多的光线进入眼睛造成视觉的不适和损伤。
这种收缩反应是通过虹膜内的平滑肌调节瞳孔的大小来实现的。
瞳孔的反射是通过两种神经通路来完成的。
其中一条是来自视网膜的光线信号通过视神经传送到大脑视觉中枢,再经过中枢神经系统的分析和处理,最终控制着平滑肌的运动,使瞳孔尺寸产生相应的变化。
另一条通路是来自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信号,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调节,使得瞳孔能够在遇到光线变化时迅速作出反应。
总结起来,瞳孔对光的反射是一个调节光线进入眼睛的过程,通过瞳孔的大小变化来适应环境光线的强弱,从而保护视觉系统的正常功能,并确保人眼对外界环境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瞳孔对光反射的名词解释生理学

瞳孔对光反射的名词解释生理学瞳孔是眼睛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在生理学中起到了许多有趣和重要的作用。
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对光反射的调节。
光反射是指眼睛对光线的反应,而瞳孔作为光线进入眼球的通道,它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光线的进入量。
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瞳孔会有不同的变化,以确保我们在各种光线环境下都能看清东西。
瞳孔的大小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
具体来说,这是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交感神经系统是我们体内的一部分,它负责激发身体的应激反应,比如在恐惧或者惊讶时瞳孔会放大,这是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周围的环境。
副交感神经系统则是负责放松身体,使其保持平静和放松的状态。
当我们处于轻松的状态下,眼睛的瞳孔会收缩,以减少光线的进入量。
除了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瞳孔对光线的反射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例如,当我们集中注意力时,瞳孔会自动收缩以进一步减少光线的进入量,这有助于提高我们对焦点上物体的清晰度。
相反地,当我们在黑暗环境下,瞳孔会自动扩大,以让更多的光线进入眼球,以提高我们的视觉感知。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瞳孔对情绪的反应。
当我们体验到强烈的情绪时,比如恐惧、兴奋或者愤怒,瞳孔会扩大,这是身体适应反应的一部分。
这种扩大的瞳孔可以让更多的光线进入眼球,以加强我们的感知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激动或者紧张时,瞳孔会表现出放大的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瞳孔对光反射的名词解释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会有一些差异。
例如,人们常常使用"瞳孔放大"来指代瞳孔扩大,以增加光线进入眼球的量。
反之,"瞳孔收缩"则指的是瞳孔缩小,减少光线进入眼球的量。
这种不同的表述方式是为了更准确地描述瞳孔对光反射的调节机制。
总结一下,瞳孔对于光反射的调节在生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的大小会根据光线的强度、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以及个体的情绪状态等因素来变化。
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和其他一些生理因素的影响,瞳孔可以保证我们在各种光照环境下都能够清晰地看见事物。
瞳孔及瞳孔对光反射名词解释

瞳孔及瞳孔对光反射名词解释
瞳孔是人类和动物眼睛中的一个小孔,它位于虹膜的中央,是通过调节瞳孔大小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数量的。
瞳孔的大小可以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而改变,这是一个自动的过程,通常不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控制。
瞳孔的大小还可以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光的强度、情绪、药物等。
瞳孔对光反射是指瞳孔对光线的反应,这是一个生理反应,也是眼睛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当光线进入眼睛时,瞳孔会自动缩小,以防止过多的光线进入眼睛,从而保护视网膜。
当光线变暗时,瞳孔会自动扩大,以增加进入眼睛的光线数量,从而提高视觉效果。
瞳孔对光反射的机制是通过两个神经元来控制的。
第一个神经元是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它们可以感受到光线的强度和方向。
第二个神经元是迷走神经,它负责控制瞳孔的大小。
当感光细胞感受到光线时,它们会向大脑发送信号,告诉大脑眼睛正在接受光线。
大脑接收到这个信号后,会通过迷走神经向瞳孔发送信号,控制瞳孔的大小。
瞳孔对光反射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帮助医生进行眼科检查。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瞳孔的大小、形状和反应来判断眼睛的健康状况。
例如,瞳孔扩大或缩小不正常,可能是因为某些疾病或药物的副作用引起的。
此外,医生还可以通过瞳孔对光反射来诊断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脑震荡、中风等。
总之,瞳孔及瞳孔对光反射是眼睛中非常重要的生理机制,它们不仅可以保护我们的视网膜,还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眼科检查和诊断一
些神经系统疾病。
我们应该注意保护眼睛,避免长时间注视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保持良好的眼部卫生习惯,让我们的眼睛更加健康。
瞳孔对光反射的名词解释

瞳孔对光反射的名词解释瞳孔对光反射,也称为瞳孔对光反射(Pupillary Light Reflex, PLR),是一种生理反应,指的是瞳孔在受到光刺激后的自动收缩或扩张的过程。
以下是对瞳孔对光反射的名词解释。
1.瞳孔(Pupil):瞳孔是位于虹膜中央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开口,是光线进入眼睛的通道。
瞳孔大小的调节主要受到虹膜肌肉的控制。
2.光刺激(Light Stimulation):光刺激是指光线对眼睛的照射。
光刺激可以引起视觉感知,同时也会通过刺激瞳孔对光反射来调节瞳孔大小。
3.反射(Reflex):反射是一种无意识的生理反应,由感觉器官接受刺激后,通过神经传递,使相应的肌肉或腺体作出自动的动作或分泌。
4.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自主神经系统是一种控制人体内脏器官和其他无意识功能的神经系统。
瞳孔对光反射主要由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5.交感神经(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交感神经是自主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主要负责应激反应和体力活动。
交感神经对于瞳孔扩张起到重要作用,它通过刺激虹膜下括约肌使瞳孔扩张,允许更多光线进入眼睛。
6.副交感神经(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副交感神经是自主神经系统的另一部分,主要参与维持身体的平衡和恢复机体的能量。
副交感神经对于瞳孔收缩起到重要作用,它通过刺激虹膜收缩肌使瞳孔收缩,限制光线进入眼睛。
7.瞳孔对光反射(Pupillary Light Reflex, PLR):瞳孔对光反射是指瞳孔对光刺激产生的自动收缩或扩张的生理反应。
这一反射是通过视神经和自主神经之间的神经传递来实现的。
8.视神经(Optic Nerve):视神经是人眼中传递视觉信号的神经。
光线经过眼睛的光感受器(视网膜)后,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的视觉中枢,从而产生视觉感知和调节瞳孔大小的反射。
《眼科与视功能检查》——7.瞳孔对光反射课件

瞳孔检查
瞳孔对光反射
课程:《眼科与视功能检查》
主讲人:
瞳孔
瞳孔:即人眼虹膜中央的圆孔,为光线进入人眼的通 道,它的开大和缩小受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其变化 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
正常的瞳孔位于虹膜中央,圆形,边界整齐,正常成 人瞳孔在自然光线下直径为2~ 6mm,平均为2.5~ 4mm。
收缩速度:缓慢缩小记为“-”,迅速缩小记为“+”。
瞳孔对光反射
正常参考值
定义
原理
意义
分类 检查步骤 记录
正常值
OD 直接对光反射3+:间接对光反射3+。
OS直接对光反射3+:间接对光反射3+。
谢谢观看
2.间接对光反射:笔灯照亮一侧眼,观察对侧瞳孔大小及其收缩和恢复的速 度和幅度。同样方法观测另一眼。
瞳孔对光反射
检查步骤
定义
原理
意义
分类 检查步骤 记录
正常值
瞳孔对光反射
定义
原理
意义
分类 检查步骤 记录
正常值
记录
注意直接、间接对光反射是否存在,是否对称,收缩幅度是否正常并记录。
收缩幅度: 0=瞳孔完全没有缩小,1=瞳孔轻度缩小,2=瞳孔中度缩小,3=瞳 孔明显缩小。
瞳孔对光反射
定义
原理
意义
分类 检查步骤 记录
正常值
瞳孔对光反射正常对维持正常的视觉功能意义重大,所有的被检者,除了年龄非常小、 过度紧张等难以配合的情况,均应进行瞳孔对光反射的检查。
瞳孔对光反射
检查步骤
定义
原理
意义
分类 检查步骤 记录
正常值
1.直接对光反射:笔灯照亮侧眼, 然后移开,பைடு நூலகம்察瞳孔大小及其收缩和恢复 的速度和幅度。同样方法观测另一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瞳孔指虹膜中间的开孔,是光线进入眼内的门户;它在亮光处缩小,在暗光处散大。
虹膜由多单位平滑肌构成;在瞳孔周围的是环形肌层,受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纤维支配,收缩时使瞳孔缩小,故又称瞳孔括约肌;虹膜的外周部分是辐散状肌纤维,受由颈部上行的交感神经纤维支配,收缩时使瞳孔散大,故又称瞳孔散大肌。
瞳孔的大小可以控制进入眼内的光量。
一般人瞳孔的直径可变动于1.5-8.0mm之间。
假定人由光亮处进入暗室时瞳孔直径可增加5倍,那么瞳孔的受光面积应增大25倍;可见瞳孔的变化,有保持在不同光照情况下进入眼内的光量较为恒定的作用。
但暗室中较强阳光照射的光照强度实际减弱约100万倍,因而单靠瞳孔大小的改变,远不足以使进入眼内的光量保持恒定。
事实上,人眼在不同的亮度情况下是靠视网膜中不同的感光细胞来接受光刺激的,在暗光处起作用的视杆细胞对光的敏感程度要比在亮光处起作用的视锥细胞大得多,因此在暗处看物,只需进入眼内光量适当增加即可。
由此可见,通过改变瞳孔大小以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瞳孔大小随光照强度而变化的反应,是一种神经反射,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引起此反射的感受器就是视网膜,传入纤维在视神经中,但这部分纤维在进入中枢后不到达外侧膝状体,而在在中脑的顶盖前区换神经元,然后到同侧和对侧的动眼神经核,传出纤维主要是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纤维,效应器也主要是瞳孔约肌。
瞳孔对光反应的特点是效应的双侧性,即如果光照的是一侧眼睛时,除被照眼出现瞳孔缩小外,同时未受光照拐殊途同归瞳孔也缩小,后者我为互感性对光反射。
临床上有时可见到瞳孔对光反应消失、瞳孔左右不等、互感性瞳孔反应消失等异常情况,常常是由于与这些反射有关的反射绵弧某一部分受损的结果,因而可以藉瞳孔反应的异常帮助进行神经病变的定位诊断。
房水和眼内压房水指充盈于眼的前、后房中的液体,其成分类似血浆,但蛋白质含量较血浆低得多,而HCO3-含量却超过血浆;因而房水的总渗透压也较血浆为高。
房水的生成部位在睫状体脉络膜丛,生成后由后房经瞳孔进入前房,再由巩膜和角膜结合处的前房角进入巩膜静脉窦,最后汇入静脉系统。
房水不断生成,不断回收入静脉,使它在后房和前房之间流动不息。
据测定,正常时房水的生成速度每分钟约为2mm3;由于它的生成和回收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使得眼内政党时的房水量保持恒定,又由于眼的前、后房容积也是相对恒定的,于是使其中静水压(即眼内压)也保持相对的稳定。
据国内调查资料,我国成年人眼内压正常值为2.27-3.2kPa(17-24mmHg),平均2.67kPa(17-24mmHg)。
眼内压的相对稳定,对保持眼球特别是角膜的正常开头和折光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当眼球被刺穿时,可能导致房水流失,眼内压下降,引起眼球变形,角膜也不能保持正常的曲度。
人眼的总折光能力与眼内折光体都有一定关系,但最主要的折射发生在空气与角膜接触的界面上。
这约占总折光能力的80%.因此,角膜的曲度和形状的改变将显著地影响眼的折光能力,严重地影响视力。
房水也对它所接触的无血管组织如角膜和晶状体起着营养的作用。
房水循环障碍时会造成眼内压过高,临床上称为青光眼,可导致角膜、晶状体以及虹膜等结构的代谢障碍,严重时造成角膜混浊、视力丧失。
房水生成的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了。
通常认为,除了在睫状体脉络膜丛处的毛细血管靠被动滤过(类似在一般毛细血管的动脉端生成组织液,见第四章),使血浆中的水分和盐类透出血管壁生成房水外,还有主动过程的参与,否则就难于解释房水何以有较血浆中浓度高的HCO3-等盐类离子。
用组织化学的方法证明,睫状体上皮细胞含有较多的碳酸酐酶,此酶的作用是使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CO2和H2O,迅速生成H2CO3,并解离出HCO3-,后者经膜上的主动转运过程进入房水,造成它的房水中的高浓度,这个高浓度造成的负电位和高渗透压还能进一步促使血浆中的Na+和水分子进入房水。
临床上可以使用碳酸酐酶抑制剂(如乙酰唑胺)减少房水生成,降低眼内压,其作用机制与上述的房水生成机制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