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亚里士多德的运动观导言
亚里士多德时间、空间与运动概念的述评

亚里士多德时间、空间与运动概念的述评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是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
在物理学方面,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贡献是创造了这门学科的名称,〝物理〞一词的现代拉丁文〝Physica〞,是他从希腊字φυσικ〔自然〕一词推演而来的。
«物理学»是亚里士多德的重要著作之一。
运动是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中的核心观念。
他说:〝既然自然是运动和变化的根源,而我们这门学科所研究的又正是关于自然的问题,因此必须了解什么是运动。
因为不了解运动,也就无法了解自然。
〞亚里士多德相信:〝自然发生着和存在着的事物必然有推动者在推动着它的运动。
〞因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宇宙运动的观点:运动是永恒的,必然有一个永恒的第一推动者,整个宇宙在第一推动者推动下和睦的运动着。
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不是孤立的:〝如果没有空间、虚空和时间,运动也不能存在。
〞〝离开事物就没有运动,因为变化中的事物总是或为实体方面的或为数量方面的或为性质方面的或为空间方面的变化。
〞〝离开了上述,事物不会有任何运动和变化,因为上述事物之外再无任何存在。
〞关于运动的本性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有四个本性:〔1〕连续性;运动不能有间断,间断就意味着停留,停留就意味着终断。
〔2〕过程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潜能的事物〔作为潜能者〕的实现即是运动。
例如,能质变的事物〔作为能质变者〕的实现就是性质变化,能够增多的事物及其反面—能够减少的事物的实现就是增和减,能产生的事物和能灭亡的事物的实现就是生与灭,能移动的事物之实现就是位移,这就是运动。
〔3〕物质性;在亚里士多德的观念里,运动的种类不是单一的,而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运动可概括为四种:实体方面的变化、性质方面的变化、数量方面的变化和位置方面的变化。
〔4〕时空性;〝时间是关于前和后的运动的数。
〞运动的连续向表现为先后,而先后正是时间流逝的本质特征。
对于运动的定义,亚里士多德还有更明白易懂的表述法:运动是能主动的事物和能被动的事物,作为能主动者和能被动者的实现。
牛顿第一定律亚里士多德

牛顿第一定律亚里士多德牛顿第一定律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有很大不同。
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它阐明:如果外力对物体的作用为零,则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物体的运动包括匀速直线运动、静止状态以及均匀圆周运动。
这表明物体有其内在的运动性或惯性,外力的作用仅仅是改变这种运动状态。
而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认为,运动必须有外力的作用。
如果外力消失,运动也会随之停止。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平稳运动”概念类似于匀速直线运动,但他认为要维持这种运动,仍需要不断施加外力。
两者的区别在于对运动状态的解释不同:1. 牛顿第一定律说明物体有其固有的运动性或惯性,外力只是改变这种运动状态,而不需要外力的作用也可以保持运动。
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必须有外力的作用,如果外力消失,运动也随之停止。
2. 对于匀速运动,牛顿定律说明它是一种自然状态,无需外力也可持续。
而亚里士多德认为匀速运动还需要不断施加外力才能维持。
3. 牛顿第一定律导出了动量守恒定律,而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并不承认动量守恒。
牛顿第一定律的提出,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它改变了人类对运动的传统理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比而言,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无法正确解释许多运动现象。
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物体运动的本质规律,它概括了经典力学的基本框架,其影响几乎贯穿整个经典理论物理。
了解它与亚里士多德理论的区别,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物理学发展的轨迹,牛顿定律在物理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希望通过对两者的分析对比,能帮助大家更深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及其在科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理解定律,也就理解了经典力学之基;理解历史,也就理解了科学之道。
亚里士多德的运动论

亚里士多德的运动论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着重讨论了事物的运动问题,从而建立起他颇具特色的运动学说。
概括地讲,他的运动学说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运动的本质;运动的种类和形式;运动的条件;运动和运动者。
运动的本质、种类和形式亚里士多德从潜在和现实这两种状态的区分出发给运动下定义:“潜在的事物作为潜在存在的现实就是运动”。
“运动是能运动东西的现实,并且被那运动的东西所运动。
但运动东西的实现活动,不外是把能运动东西的运动潜能实现”。
简言之,运动就是能运动物潜能的实现,一旦把这种能力实现出来,变成现实,就是运动。
例如,能够质变的东西作为能质变的现实,就是性质变化,能生灭与毁灭物的现实,即是生成与毁灭。
运动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运动和变化差不多。
但严格地讲,二者是有区别的,因为运动只是变化的一种。
变化有四种可能的方式:从存在到存在;从存在到不在;从不在到存在;从不在到不在。
第四种方式可以排除,因为它既无对立也无矛盾,而变化总是对立面间的变化。
在剩下的三种方式中,从不在到存在的变化是生成,从存在到不在的变化是毁灭,只有从存在到存在的变化才是运动,因而生成与毁灭都不是运动。
其次,运动分为三类。
运动是从存在到存在的变化,而存在的方式有十种。
在这十种存在方式中,“实体、关系、活动和承受等都不能运动,那就只剩下在性质、数量和地点方面的运动了,因为这三种中的每一种都有对立存在”。
性质方面的运动叫质变,如白的变成黑的;数量方面的运动无共同名称,分别叫做增加和减少;地点方面的运动叫移动,即变换地点。
与此相对应,不运动也有三种情况:根本就不能被运动;在较长时间内很难运动或不易开始运动;本性上虽能被运动,但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方式下,这个本来能被运动的东西却没被运动。
“静止就仅仅是指这最后的一种不运动而言;因为静止是与运动相对立的,所以,它可以说是运动接受者的短缺”。
再次,运动有两种形式。
在《论天》中,亚里士多德将运动的形式分为两种:环形运动与直线运动。
亚里士多德的力学观点

亚里士多德的力学观点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科学家和自然哲学家,他对力学和物理学领域提出了一些观点,尽管他的理论已经过时,但对科学发展和哲学思考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亚里士多德的一些力学观点:
1.四元素理论: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四元素理论,认为世界由地、
水、火和空气四种基本元素构成。
他认为,这些元素具有自然
属性,地球元素朝下趋于静止,而火元素则向上升。
这一理论
对他的力学观点产生了影响。
2.天体和地球的不同规律:亚里士多德认为,天体和地球遵循不
同的自然规律。
他将地球作为一个特殊的、不受相同规律支配
的领域,与天体的运动和规律不同。
3.力和运动: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力”的概念,认为一切物体都有
其自然位置,如果物体不在其自然位置,就需要外力才能维持
运动。
他认为,物体趋于它们的自然位置,如地球元素朝下,
而火元素朝上,这就解释了物体的运动。
4.抵抗运动: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在空气中运动时会遇到阻力,
而且这种阻力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
这一观点对后来的力
学理论产生了一些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力学观点在古代被广泛接受,但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伽利略和牛顿的力学理论的出现,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逐渐被推翻。
尽管如此,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哲学和科学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方法和观点在哲学和自然科学领域有重要地位。
评亚里士多德的自然观念

评亚里士多德的自然观念评亚里士多德的自然观念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是希腊古典哲学的三大代表之一,与柏拉图、苏格拉底并称为古希腊哲学的三贤。
亚里士多德笃信“中庸之道”和“万物皆有目的”,他强调通过理性和经验观察,可以探索自然万物的本质和规律。
亚里士多德的自然观念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物种分类、运动、空间、时间和原因。
下面将分别从这五个方面阐述亚里士多德的自然观念,并给出五个例子证明。
一、物种分类亚里士多德对生命形式的分类方式是很有影响的,他创立和完善了阶梯分类法,即物种分类的根据是生命形式的共性,在形态、结构、生物学特征等方面进行比较,按照相似性和差异性将生命形式划分到多个层次中去。
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和猿类有许多共性,可以把它们划分到灵长目下。
而比起其他哺乳动物,人类和猿类更亲近,亚里士多德认为这是因为它们都有类似于手的构造体,这意味着它们是有意识地运用外部工具的动物。
这一分类方法被后来的生物学家范德文和林奈等人广泛采用,可以说是对20世纪动物分类学产生了很大作用。
二、运动亚里士多德的观念认为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在亚里士多德的体系中,运动被认为是物体向其本性状态的变化,即定位到形成、毁灭的运动。
运动分为两类,即本质运动和非本质运动。
例如,火的本质就是向上升的运动,如果我们取走这种本身的运动,那么火就不再是火了。
这一观念影响了后来机械论哲学的发展,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由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这是一种“运动-运动”或者“力-力”观念。
三、空间在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中,空间是物体存在的场所和范畴,即物体发生运动的场所和范畴。
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月亮和太阳之间的空间是一个不同于大地空间的、非像星空那样的物质、中性空间,是为了容纳及展现各个天体运动的。
这一观念对后来人类的天文学和物理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四、时间在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中,时间是衡量运动的,是本质运动的衡量标准。
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主要观点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对力与运动有着自己的主要观点。
以下是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的主要观点:
1.自然的运动和强加的运动: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可以经历两种类型的运动。
自然的运动是物体根据自己的本性倾向于发生的运动,例如火焰向上升起、石块往下落。
而
强加的运动是外力施加在物体上导致的运动,例如人推动一辆车或拽动一根绳子。
2.运动与势能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是一种实际存在的现象,并且他引入了“势能”的概念来解释运动。
他认为,物体具有势能,即物体在运动之前具有实现特定
状态的能力。
例如,一个静止的石头具有自由下落的势能,当释放时,它会朝向自然
的运动方向下落。
3.四个因素: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物体运动的“四个因素”,即材料因素、形式因素、目的因素和运动因素。
材料因素是构成物体的物质基础,形式因素是物体的特定形状或结构,目的因素是物体的目的或目标,而运动因素则是推动或引导物体运动的力。
4.动力和导致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将动力(动力的哲学概念)理解为引发运动的原因。
他认为运动必须由一个外在的动力因素来推动,否则物体将会停止运动。
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对力与运动的观点强调了自然的运动和外力的作用,以及物体
的势能和四个因素对运动的影响。
他的理论在古代对物理学和自然哲学的发展具有重
要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科学思想。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亚里士多德
的理论在现代科学观念中已被超越和修正。
亚里士多德对运动的理解

亚里士多德说:“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他认为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运动,外力停止,运动也就停止;这种说法从公元前四世纪诞生一直到公元后十六世纪近两千年的时间都没有人质疑;现在我们知道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实际上引起亚里士多德错误观点的“罪魁祸首”是:摩擦力;而摩擦力这一概念直到公元后十六世纪才由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提出;人们才正确认识力与运动的关系;另外,亚里士多德认为较重物体的下落速度会比较轻物体的快,这个错误观点后来也被伽利略被推翻;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运动观,力对于保持物体运动是必要的;他主张,物体只能在推动者推动之后开始运动意识到这一点,他提出了抛物线的问题,好比扔石头后,石头会持续运动一段距离;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见解,石头之所以运动,是由于运动影响了空气中的微尘,运动力通过微尘传送到物体;但是,运动力随着物体与推动者之间距离的增加而减少,石头最终回复静止,完全不依赖与任何相反的力或阻抗;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变化必定开始于一个外部物体作用;例如,在桶上凿洞,洞里的水就会流走,但是他也认为所有自然物都有内在的运动趋向,否则,他们将不会运动;这既适用于无生命的自然物,也使用于生物;这就是它们作为自然物的自然所意味的东西—它们具有自然的运动趋向;亚里士多德认为,四因有其自然位置:火向上运动,地向下运动,它们在到达其自然位置后归于静止;它们的本性要求它们这样运动;人造物因其质料,因其所由组成的物质而非形式,只具有静止的趋向;概言之,变化需要内形式和目的外推动力和外力两种要素;亚里士多德说,无生命物有自身“被动的开始”,但没有“引起运动的开始”;位置和时间是运动的前提;位置的存在由下列事实得到证明,即运动包括位移;例如,水蒸发为空气,这样的位移是以空间为先决条件;位置是物体在其中存在的界限;有意思的是亚里士多德认识到,这意味着虽然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有位置,但是宇宙作为整体却没有位置,所以,惟一可以假定的宇宙运动方式就是旋转;亚里士多德对空间也做了很多的思考与论证,最后他得出了自己的核心思想,位置所处空间不在事物之外存在,事物之外的位置所处空间只是有运动的事物的几何和测量的维度;所以,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谈论宇宙的位置处所空间是毫无意义的;亚里士多德的空间概念绝不是牛顿的空间概念,它不是一个物体可在其中运动的空匣子;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事物和它的外围界限是合为一体的;物体本身的属性决定着周围世界的几何属性;所以几何是不可能同物体实际分开的;物理上的位置处所是由思想确定的;是包围着该事物的,对该事物进行测量的场所中的一个点,这个场所本身什么都不是,不可能独立存在;所以希腊人的物理世界一书的作者说:“亚里士多德在构造他的空间概念时把几何同事物结合在一起的做法与广义相对论不无相似之处;这种理论也拒绝牛顿的空间模型,空间类似一个匣子,物理运动于其中;”正如作者自己已经注意到的,尽管把亚里士多德空间连续的研究同广义相对论相比较十分有意思,但是,二者从根本上是不同的;广义相对论是对牛顿空间的发展与完善,而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则是对德谟克里特理论批判反思的结果;相对论无论就基础而言,还是就方法而言,都不是亚里士多德的继续,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对后世相对论的诞生却有不可磨灭的意义;亚里士多德对速度的一个观点是,运动的速度一定是运动物体的动力和它通过介质时的阻力的比例关系;“运动的速度受到所通过介质的差异和影响;”他认为,这由于“介质”对运动物体的妨碍作用,如果物体同介质作相反的运动,妨碍作用最大;静止时,妨碍作用次之;另外,不易被分开的介质,即比较致密的事物妨碍作用也比较大,为此,他还推出一个公式;他的另一个观点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运动物体的重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成正比:“较大的动势—重的向下,轻的向上—的物体,假设结构上的其他方面相同通过同一距离的速度也比较大,并且它们的速度的比等于这些物体的重量之比,这里涉及落体运动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落体越重,通过同一介质内的同一距离所用的时间越少;因此,这是物体的重量等于下降的力;他对运动的基本主张是:没有无运动的时间;在时间上,运动是永存的;就事物的运动来看,不存在自动的运动;任何运动都必有动力来源,有推动者;所以运动是一个推一个的运动链;既然运动是链,无穷倒退又是荒谬的,所以必有一个推动者;它自身不动,但是一切运动的来源;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运动的空间运动;而且是空间运动中的圆周运动;在空间圆周运动中,只有天体的圆周运动是永恒的,自然同一的,它是一切运动之源;至今,所有人都知道了他的这个论点是错误,但是不可否认他的这些论点都是他通过思考由日常经验得出的;亚里士多德是伟大的,他的许多成就都为世人所传唱,同时大家也牢牢的记住了他所犯的错误;对他在物理学和自然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其局限性,应进行历史的分析;对物理学的发展来说,亚里士多德初步提出以物质独立的自然学科,重视对近身事物的具体观察,强调思维逻辑的作用,首先引运动及其与时间、空间、与周围物体的关系及物质本原为研究对象以形成一门用数学方法考察具体物理定律,从而引起众多的讨论与研究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欧洲文艺复兴以后物理科学在实验基础上的奠定起了某些先导的作用;这一成就不应抹煞;另一方面,他在理论和方法上的重大缺陷,又造成了被教会加以神圣化的条件,成为继后物理学发展的严重障碍;当伽利略等纠正了他的错误,把物理学牢固地建立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恢复与发展了他重视逻辑推理和运用数学工具的传统以后,物理学在西欧的社会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条件下得出了迅速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对运动的理解

亚里士多德对运动的理解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亚里士多德说:“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他认为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运动,外力停止,运动也就停止。
这种说法从公元前四世纪诞生一直到公元后十六世纪近两千年的时间都没有人质疑。
现在我们知道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实际上引起亚里士多德错误观点的“罪魁祸首”是:摩擦力。
而摩擦力这一概念直到公元后十六世纪才由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提出。
人们才正确认识力与运动的关系。
另外,亚里士多德认为较重物体的下落速度会比较轻物体的快,这个错误观点后来也被伽利略被推翻。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运动观,力对于保持物体运动是必要的。
他主张,物体只能在推动者推动之后开始运动意识到这一点,他提出了抛物线的问题,好比扔石头后,石头会持续运动一段距离。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见解,石头之所以运动,是由于运动影响了空气中的微尘,运动力通过微尘传送到物体。
但是,运动力随着物体与推动者之间距离的增加而减少,石头最终回复静止,完全不依赖与任何相反的力或阻抗。
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变化必定开始于一个外部物体作用。
例如,在桶上凿洞,洞里的水就会流走,但是他也认为所有自然物都有内在的运动趋向,否则,他们将不会运动。
这既适用于无生命的自然物,也使用于生物。
这就是它们作为自然物的自然所意味的东西—它们具有自然的运动趋向。
亚里士多德认为,四因有其自然位置:火向上运动,地向下运动,它们在到达其自然位置后归于静止。
它们的本性要求它们这样运动。
人造物因其质料,因其所由组成的物质而非形式,只具有静止的趋向。
概言之,变化需要内(形式和目的)外(推动力和外力)两种要素。
亚里士多德说,无生命物有自身“被动的开始”,但没有“引起运动的开始”。
位置和时间是运动的前提。
位置的存在由下列事实得到证明,即运动包括位移。
例如,水蒸发为空气,这样的位移是以空间为先决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亚里士多德的运动观导言
亚里士多德一方面被称为古希腊最渊博的学者,是百科全书式的大思想家;另一方面,随着科学的发展,尤其是伽利略和牛顿奠定经典力学的基础之后,亚里士多德的许多自然哲学的理论都被认为是错误的。
例如他认为物体越重下落越快;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这些论断都被证明是错误的结论。
对月亮以上世界和月亮以下的世界的划分,四元素说,自然运动以及合目的性等都被看做是形而上学的玄思。
亚里士多德给人的两种印象很难调和,人们不免像库恩那样产生这样的疑惑:开创了近现代许多学科并做出巨大贡献的亚里士多德,为什么在自然哲学领域却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
对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说:“虽然他许多世纪以来乃是一切哲学家的老师,但从来没有一个哲学家曾被完全没有思想的传统这样多地歪曲过,这些关于他的哲学的传统说法,过去一直被保存着,到今天情形还是如此。
人们把与他的哲学完全相反的观点归之于他。
……亚里士多德则直到最近几乎还未被认识,所流行的乃是关于他的一些最错误的偏见。
”
“既不能有运动的运动,也不能有产生的产生,一般地说,不能有变化的变化”;“实体没有运动,因为没有任何与实体对立的存在”;“无论是变化的事物还是变化所经过的时间,都没有任何第一的部分”;“不具部分的事物是不能运动的”;“运动是潜能事物的实现,只是当它不是作为其自身,而是作为一个能运动者活动着而且实现的时候”;在没有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这些论断的真实含义之前,就断定他的运动学说没有意义甚至是完全错误的,显然太武断了。
此外,对亚里士多德空间方面的运动的解读,也不能把经典力学的概念如力、重量、运动等强加到亚里士多德头上,而只能放到他的自然观中去把握其主旨。
否则,对亚里士多德的批判只能是穿凿附会,无的放矢。
例如,亚里士多德说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而这样的运动是受迫运动,是以天然运动为背景的。
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区分了“完全”和“无限”,亚里士多德总是把运动放到“完全”即自然总体中去考察。
亚里士多德说实体、关系以及行动和遭受不能有运动,而把运动限定在质、量和空间方面的运动,“因为这三者都有一对对立”。
所以,在空间方面的运动中存在着“对立”,物体在发生空间的位移运动时必然在“变”,既然在运动过程中有“对立”被产生,并且“对立”也在不断被转化,
所以与天然运动相对立的受迫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而牛顿则是把运动放到“无限”即虚空中,不涉及运动物体和其他事物的关系,物体只运动而没有改变。
所以惯性定律所反映的只是一个抽象的同一性,即黑格尔所说的“按照同一律表述运动与静止,说运动就是运动,静止就是静止,两个规定彼此是外在的东西”,运动与静止被割裂了。
在《物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把“质”和“量”方面的运动看做是“对立”,而唯独空间方面的运动是“矛盾”,运动与静止是相互转化的。
只有运动与静止相互转化,运动才是现实的,不是“无限”,而是“完全”,并以此来解决芝诺运动悖论。
亚里士多德说的重量与经典物理的重量含义也不同,他说的重量是内在的“质”,而不是“量”,所谓重量也是置于自然整体的背景中考虑的,是该物与自然总体的一种内在关系。
“既然一切感性的物体皆或重或轻,又,既然重的物体本性趋向中心,轻的物体本性趋向上层”。
在经典力学中,物体是因自身具有质量而在引力的作用下表现为重量,所有的物体都是“重”的,没有轻的物体。
重量只是“量”,所以事物之间的重量可以叠加。
伽利略让一个重物和轻物拴在一起,认为两物的总重量大于其中重物的重量,根据亚里士多德越重的物体下落越快的结论,两物在一起比单独重物下落要快。
而从运动学上考虑,下落慢的轻物要拖动下落快的重物,所以它们的合速度反而比单独重物下落的速度小,与第一种考虑是矛盾的。
然而亚里士多德说的重量是“质”,而不是“量”,重量作为“质”不能机械叠加,伽利略的第一个推论不成立,那么他的这个反驳并没有使亚里士多德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其实,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以运动为研究主题,他所说的运动的涵义要广泛得多,既有质方面的运动、量方面的运动和空间方面的运动,也有实体自身的绝对产生。
他对“对立”和“矛盾”做出区分,赋予运动和产生不同的涵义,运动是从对立一方向对立另一方的延伸,运动是外在的;而产生是内在的变化。
“实体的产生”这种内在的运动才是《物理学》的真正主旨,亚里士多德以变化的终结规定变化的起点和过程,运动是现实的变化过程,以这种内在的运动来解释自然万物的生成变化规律。
而伽利略牛顿开创的近代物理学以来,运动只是指空间方面的位移,只有机械运动而没有内在的变化,物理学的每一领域都对应某种粒子,如热力学中的分子、电磁学中的电子、原子物理学中的各种粒子,他们
把某一层次的变化归结到某种粒子的机械运动上,只有粒子的运动和粒子之间的组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成和变化。
亚里士多德以运动规定静止,静止是运动的缺失;以形式规定质料,动力因被目的因统率,变化没有一个真正的开端,而变化却有一个终结,终结即是目的的实现,是回归自然,而自然是“自明”的。
在现代科学的图景中,世界只是一个动力系统,是因果联系的无限延伸的链条,运动没有目的,科学研究就是向前追溯原因,从所谓的物质组成基砖和原始动力上探求世界的终极原因,例如寻找最基本的粒子,建立统一场论把各种性质的力统一起来。
他们的努力只不过是在黑格尔所批判的“坏的无限”中转圈子。
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首先对爱利亚学派进行了回应,以证明运动是可能的;其次指出了自然哲学家用以解释运动而提出的“对立”(如爱和恨、聚和散)的不足,把“对立”限定在某一特定的“类”上,只有这样运动才具有必然性。
然后由属性的运动过渡到实体的绝对产生;进而通过“自然”、“四因说”、“无限”、“连续”、“时间和空间”等阐明他的内在的运动观,层层深入,循循善诱人。
他以四因说和潜能和现实来阐述他的运动观,就是要把运动落到实处,避免使运动抽象化、形式化。
然而他的运动观没有被继承,近代以来所继承的运动观恰恰是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机械运动观。
本研究以《物理学》为基础,同时参考《形而上学》《论天》以及其他自然哲学著作,对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学说进行一个系统梳理,力图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学说不仅对解读他的质料形式理论和实体学说有意义,而且他的关于空间方面的运动理论对近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仍有启发作用。
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对立和缺失”解读《物理学》第一卷,分析对立和缺失的涵义,并由属性的运动过渡到实体的产生。
第二章“从运动到产生”从“无限”和“完全”、“对立”和“矛盾”两个角度来解读“运动”和“产生”在《物理学》中的不同内涵,主要涉及《物理学》的第三卷、第五卷的相关内容。
第三章“实体自身的运动”根据《物理学》第二卷、第三卷和第六卷的相关内容,从“自然”、“潜能和现实”、“运动中的变化与同一性”、“运动是普遍性和活动性的统一”、“运动终结和起点的区别”等不同角度分析亚里士多德的运动观。
第四章“位移运动”回应伽利略和牛顿对亚里士多德运动理论的批判,并且从亚里士多德的“自然”
概念出发,结合黑格尔在《自然哲学》中的部分内容对惯性、惯性定律、重力等作一个重新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