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诸葛亮的锦囊妙计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锦囊妙计_750字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锦囊妙计_750字
故事起源于三国时期,当时蜀汉的主帅诸葛亮正在进行一场重要的战争,他需要攻下敌军的主要城池,但是却没有太好的方法。
这时,他找来了自己的幕僚合纵军师,向他求教。
合纵军师曾经听说过一种锦囊妙计,可以化解所有的难题,但是需要用一些特殊的材料制作。
于是他向诸葛亮提出了建议,让他把自己的想法和计划写在纸上,并将它装进一个精制的锦囊里,然后派人送到敌营去。
诸葛亮照着合纵军师的建议做了,写了一封信,放在锦囊里,并命令一个勇士带着锦囊前往敌军营地。
勇士潜入敌军营地后,找到了敌军主帅,并将锦囊交给了他。
敌军主帅很好奇,打开看了看,结果发现里面只有一张空白的纸。
他极度愤怒,认为诸葛亮在玩弄他们,于是下令把勇士处决掉。
不过,当他回到自己的帐篷,发现锦囊里面还有一张小小的纸条,上面写着:“天无绝人之路,诸葛亮能够和你和平解决问题,希望你也能够和我们和平解决问题。
”
这个锦囊妙计最终导致了和平解决这个战争的结果,因为敌方主帅受到了诸葛亮的威胁,不得不同意和平条约。
这个故事也因此成为了“锦囊妙计”的代名词,形容在危急时刻用智慧化解难题。
诸葛亮锦囊妙计

诸葛亮锦囊妙计诸葛亮锦囊妙计刘备利用周瑜、曹仁厮 ... 之际乘虚袭取了南郡、荆州、襄阳,以后又征服了湖南长沙等四郡。
周瑜想想十分气恨,正愁无处报复夺还荆州。
不久,刘备突然丧偶,周瑜计上心来,对孙权说:“您的妹妹美丽、刚强,我们以联姻抗曹名义向刘备招亲,把他骗来南徐幽禁,逼他们拿荆州来换。
”孙权大喜,即派人到荆州说亲。
刘备认为这是骗局,想要拒绝,诸葛亮笑道:“送个好妻子上门何不答应?您只管去东吴,我叫赵云陪您去,自有安排,包您得了夫人又不失荆州。
”接着,诸葛亮暗暗关照赵云道:“我这里有三个锦囊,内藏三条妙计。
到南徐时打开第一个,到年底时打开第二个,危急无路时打开第三个。
”赵云贴身藏了,领了五百士兵护卫刘备前去东吴。
到了南徐,赵云打开第一个锦囊,心中有数,即令士兵们去商店购买结婚用品,并大肆张扬:“刘备要与孙权妹妹结亲了。
”并劝刘备去拜见乔国老。
乔国老将此事告知吴国太。
吴国太大怒,召见孙权骂道:“男女婚嫁是大事,怎么我做母亲的不知道?”传令在甘露寺相亲,一见刘备仪表堂堂,完全同意将女儿嫁给刘备。
孝顺的孙权只得依了母亲,结果周瑜安排的假戏变成了真事。
孙权让人把消息告诉柴桑的周瑜,周瑜心里叫苦不迭。
周瑜一计不成,又心生一计,写信给孙权,说:“刘备出身很苦,从没享乐过。
现在利用声色犬马迷住他,离间他们上下之间的关系,我们再出兵攻取荆州。
”孙权依计而行。
果然,刘备迷恋新婚的甜蜜生活,暂时不想回荆州。
赵云劝告也无用,非常焦急,想想到了年底,便打开第二个锦囊,立即心领神会,向刘备报告:“曹操兴兵50万报赤壁之仇,荆州危急,主公要赶快回去。
”刘备大惊,只得将实情告知夫人。
夫人表示愿跟他回去。
刘备说:“你哥哥孙权阻止怎么办?”孙夫人想了一会儿说:“借口到江边祭祖离开此地。
”夫妻商议停当,于次日就去江边祭祖,出了城沿江一路朝荆州方向飞奔而去。
等孙权知道真相,刘备他们已走远了。
孙权大怒,先后派两起人马追赶。
快到柴桑地界,又有周瑜派出的一支军队拦住去路。
锦囊妙计的故事,简短,清晰,还要有三条妙计的内容

锦囊妙计的故事,简短,清晰,还要有三条妙计的内容解答:荆州被刘备所占,周瑜无可奈何,便心生一计,要孙权以妹妹为饵,诱刘备来吴,囚禁之,以交换荆州.诸葛亮早知其计,便授予跟刘备前往招亲的赵云三个锦囊妙计:第一个锦囊妙计借孙权之母、周瑜之丈人以助刘备,终于弄假成真,使刘备得续佳偶.周瑜虚以美人赚之不得,便实以美人赚之.他致书孙权说:莫如软困刘备于吴中,“盛为筑宫室,以丧其志;多送美色玩好,以娱其耳目,使分开关、张之情,隔远诸葛亮之契——各置一方,然后以兵击之,大事可定矣”.周瑜的真美人计,又被诸葛亮的第二个锦囊计破了,它以荆州危急,借得孙夫人出头,向国太谎说要往江边祭祖,乃得以逃出东吴.尽管周瑜早为防备,孙权派人追捕,第三个锦襄妙计又借得孙夫人之助,喝退拦路之兵.这时,诸葛亮早派船在刘郎浦接应,布置关公、黄忠、魏延三支军马杀退周瑜的追兵.正是: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前番在南郡,送了城池折了兵,只是恼怒,暂时气昏,这番赔了夫人又折兵,是嗔羞交加,更见伤心!眼白白望着刘备夫妇平安归去,怎不令周瑜又气得金疮迸裂,昏迷不省.第一个锦囊:见乔国老,并把刘备娶亲的事情搞得东吴人尽皆知;第二个锦囊:用谎言(曹操打荆州)骗泡在温柔乡里的刘备回去;第三个锦囊:让孙夫人摆平东吴的追兵,她是孙权妹妹,东吴将领惧她三分.我有点忘了,在意林上看到过的,好像十多年了,外婆珍藏着一根头发,给后辈们讲的故事,呵呵,印象挺深刻,谁还记得顺便告诉下名字.随着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所灭,相继出现了一批蛮族国家.先后有法兰克、伦巴德、奥多亚克、勃艮第、汪达尔·阿兰、东哥特、西哥特、盎格鲁撒克逊等王国建立.王国之间战争不断,其中盎格鲁·萨可逊、法兰克王国存在的时间比较长.作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兰克人,在486年打败高卢军队,由克洛维建立起墨洛温王朝的统治第一个锦囊一到东吴就拜会乔国老;孔明竟教孙乾往江南说合亲事.孙乾领了言语,与吕范同到江南,来见孙权.权曰:“吾愿将小妹招赘玄德,并无异心.”孙乾拜谢,回荆州见玄德,言:“吴侯专候主公去结亲.”玄德怀疑不敢往.孔明曰:“吾已定下三条计策,非子龙不可行也.”遂唤赵云近前,附耳言曰:“汝保主公入吴,当领此三个锦囊.关于诸葛亮的三次锦囊妙计在中,诸葛亮一向是智慧过人,所向披靡.他从初出茅庐一直到五丈原病死这五十余回书中,使用过无数成功的计策.但锦囊妙计只用过三次. 第一次是在第五十四回及五十五回.当时刘备、诸葛亮趁曹操赤壁之战失利,大肆扩充地盘,先后占领荆州大部地区,引起东吴孙权的警惕.为了限制刘备势力的发展,鲁肃奉命向刘备讨还未出隆中,已定三分天下.新官上任三把火,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烧出蜀汉半壁江山.六出祁山,一心匡扶汉室;七擒孟获,稳定蜀汉后方.遗计除魏延,托孤之臣,忠心不改.从前有一座山,住着猪妈妈和她的三个儿子.老大叫胖胖,很懒一天到晚睡大觉,老二叫嘟嘟,很贪吃,老三叫东东,是个很勤快的孩子.有一天猪妈妈要三个孩子自己盖房子住,老大说:“盖间稻草房子算了,又舒服,又通风.”他到田里挑回两捆稻草,开始盖房子.花了一上午的时间,房子盖好了,老大高兴极了,吃过东西就美美的在新房子里睡觉了.老二还俗和尚一个和尚因为耐不得佛家的寂寞就下山还俗去了.不一个月,因为耐不得尘世的口舌,又上山了.不一个月,又因不耐寂寞还是去了.如此三番,老僧就对他说,你干脆也不必信佛,脱去袈裟;也不必认真去做俗人,就在庙宇和尘世之间的凉亭那里设一个去处,卖茶如何?这个还俗的人就讨了个小娘,支起一爿茶店.老僧的指《孔融让梨》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疲乏:“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这个故事告诉孩子,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智永退笔冢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之后就有十几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石(那么重).后来(智永)把笔头全部都埋了,称之为“退笔冢”.【鲁智深】梁山泊第十三位好汉,十员步军头领第一名.鲁智深原名鲁达,是经略的提辖,因为见郑屠欺侮金翠莲父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被官府追捕,逃到五台山削发为僧,改名鲁智深.鲁智深忍受不住佛门清规,醉打山门,毁坏金身,被长老派往东京相国寺,看守菜园,因将偷菜的泼皮踢进了粪池,倒拔垂杨柳,威名远扬.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了林做自己的主人 .小牛见母牛在农民的皮鞭下汗流浃背地耕田,感到很难过,就问:“妈妈,世界这么大,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在这里受苦,受人折磨呢?” .母牛一边挥汗如雨,一边无可奈何地回答说:“孩子,没办法呀,自从咱们吃了人家的东西,就身不由己了,祖祖辈辈都这样啊!”大道理:习惯一开始是你的主人,如果你被它奴役的时间长了,你就会1.藏羚羊给老猎人下跪这是听来的一个西藏故事.发生故事的年代距今有好些年了.可是,我每次乘车穿过藏北无人区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那只将母爱浓缩于深深一跪的藏羚羊.那时候,枪杀、乱逮野生动物是不受法律惩罚的.就是在今天,可可西里的枪声仍然带着罪恶的余音低回在自然保护区巡视卫士们的脚印难以到达的角落.大公无私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平公惊奇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1、一个学生早上迟到了,老师问他:“你怎么这么晚才来呀?”学生回答说:“我在路上被一个强盗给拦住了.”老师:“天呀!你没事吧孩子?”学生:“我没事,我的家庭作业本被抢走了!”2、老师布置堂上作文,写一篇课文的读后感.下课了,老师看阿呆的作文,只见上面写着:读后感到有点头疼.3、作文簿发下后,老师在文末批曰:“请看《前出内容仅供参考。
三国演义名著阅读中考考点整理

三国演义名著阅读中考考点整理中考名著《三国演义》考点大集合文体: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概况: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主要内容:以魏、蜀、吴三国的兴衰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主题思想: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罪行,寄托了人们渴求的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愿望,表现了重义守信、平等互助的人际关系。
人物性格:曹操:阴险狡诈,妒忌贤才。
诸葛亮:深谋远虑,忠心耿耿。
精彩章节:草船借箭,桃园三结义,青梅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过五关斩六将,兵败走麦城,空城计,白帝城托孤。
艺术特色: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广泛地搜集了相关的神话、戏剧和传说,参考了陈寿的《三国志》和斐松的注解。
根据知识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了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的“七实二虚”的历史小说。
中考语文 | 名著阅读:《三国演义》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
《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主要内容《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它从东汉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记起,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全国统一为止,前后共97年,以刘备、关羽、张飞和诸葛亮等为中心人物,又贯穿了群众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把蜀汉当作魏蜀吴之间矛盾的主导方面,集中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军事、政治、外交斗争,描摹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通过这些描写,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黑暗,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群众对政治集团的爱憎与向背以及他们反对战争割据,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
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三个故事

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三个故事
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三个故事
一、锦囊妙计捉住关公
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当时蜀国将军魏延打算攻打刘备,他准备好十万大军,准备攻打刘备。
然而,他没有想到,诸葛亮已经早有准备,他先派张飞带领一支军队去把魏延围在一座山头,封锁了逃跑的道路。
诸葛亮又把一只大熊笼子拿出来,放在魏延面前,声称只要魏延自己走进笼子,就可以获得自由,否则就会死在里面。
魏延自己也看出,诸葛亮的计策实在是奇妙无比,他只得接受,便自己走进笼子,被诸葛亮送到蜀国,从而被捉住。
二、洛阳夹道战术
这个故事发生在蜀国与吴国之间,当时蜀国的大将黄忠和关羽被吴国的大将周瑜所包围,双方都不愿动手。
诸葛亮及时提出了一个计策:先让黄忠带着士兵,去攻打吴国的主要城市洛阳,以引诱周瑜出兵,然后再从夹道中攻打吴军。
黄忠果然如此行事,他率领军队攻打洛阳,周瑜听闻后,也派军队去拦截,于是,双方激烈地战斗在一条夹道
上。
经过诸葛亮的谋略,蜀军最终取得了胜利,打败了吴军,从而使蜀国不败。
三、大雾引出江东
这个故事发生在蜀国与吴国的大战中,吴国大将周瑜派遣江东的两位将领黄盖和凌统,率军入侵蜀国,准备攻打刘备。
此时,诸葛亮对此状况感到十分焦急,他发明了一种神奇的计策:他在江东的海上,制造了一片大雾,使江东的两位将领黄盖和凌统无法知道自己的方位,无法继续前进。
后来,诸葛亮派张飞率领蜀国大军,从江东前往攻打江东,他们击败了黄盖和凌统,使江东之地完全沦陷,从而使蜀国得以保全。
以上就是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中,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谋略和机智勇敢,使蜀国得以保存,并多次取得了胜利,得以保护西山南面。
锦囊夜读的故事

锦囊夜读的故事
话说三国时候啊,有个超级聪明的家伙叫诸葛亮。
这诸葛亮啊,那可是智慧的化身。
他手底下有个小弟,叫姜维。
姜维这小伙子呢,也很有上进心,一直想变得和诸葛亮一样厉害。
有一天晚上啊,姜维就去找诸葛亮了。
他看到诸葛亮手里拿着个锦囊,就特别好奇。
姜维就问:“丞相啊,您手里拿的这锦囊是啥宝贝呀?”诸葛亮就微微一笑,说:“这可是我的秘密武器呢。
这里面装着的都是我平时总结的一些计谋、兵法之类的东西。
”
姜维一听,眼睛都亮了,就求着诸葛亮:“丞相,您能不能让我也看看呀?”诸葛亮想了想,觉得姜维这小子还挺有上进心的,就把锦囊递给了他。
姜维接过锦囊,就像得到了稀世珍宝一样。
当天晚上,他就躲在自己的营帐里,借着微弱的灯光,打开锦囊开始读起来。
锦囊里的字那是密密麻麻的,都是诸葛亮的心血啊。
姜维读得那叫一个入迷,一会儿皱眉思考,一会儿又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从那以后啊,姜维就经常在夜里读那个锦囊里的内容。
他的本事呢,也一天比一天大。
周围的士兵们都很奇怪,这姜维怎么突然变得这么厉害了呢?只有姜维自己知道,这都是锦囊夜读的功劳啊。
这个故事就告诉咱,只要有上进心,像姜维一样努力学习别人的智慧,就肯定能变得更厉害呢。
锦囊妙计的故事锦囊妙计锦囊是旧时封藏XX文件或诗稿的织锦口

锦囊妙计的故事锦囊妙计锦囊是旧时封藏XX文件或诗稿的织锦口锦(jǐn)囊(náng)妙(miào)计(jì)。
锦(jǐn)囊(náng)妙(miào)计(jì)。
锦囊是旧时封藏机密文件或诗稿的织锦口袋。
旧小说里描写足智多谋的人把对付敌方的计策写在纸条上。
放在锦囊里。
以便当事人在紧急时拆阅。
比喻有准备的巧妙办法。
中文名,锦(jǐn)囊(náng)妙(miào)计(jì)。
出处,《三国演义》。
近义词,神机妙算。
读音,jǐn náng miào jì。
瑜问曰:“子敬讨荆州如何?”肃曰:“有文书在此。
”呈与周瑜。
瑜顿足曰:“子敬中诸葛之谋也!名为借地。
实是混赖。
他说取了西川便还。
知他几时取西川?假如十年不得西川。
十年不还?这等文书。
如何中用。
你却与他做保!他若不还时。
必须连累足下。
主公见罪奈何?”肃闻言。
呆了半晌。
曰:“恐玄德不负我。
”瑜曰:“子敬乃诚实人也。
刘备枭雄之辈。
诸葛亮奸猾之徒。
恐不似先生心地。
”肃曰:“若此。
如之奈何?”瑜曰:“子敬是我恩人。
想昔日指□相赠之情。
如何不救你?你且宽心住数日。
待江北探细的回。
别有区处。
”鲁肃*蹐不安。
过了数日。
细作回报:“荆州城中扬起布幡做好事。
城外别建新坟。
军士各挂孝。
”瑜惊问曰:“没了甚人?”细作曰:“刘玄德没了甘夫人。
即日安排殡葬。
瑜谓鲁肃曰:“吾计成矣:使刘备束手就缚。
荆州反掌可得!”肃曰:“计将安出?”瑜曰:“刘备丧妻。
必将续娶。
主公有一妹。
极其刚勇。
侍婢数百。
居常带刀。
房中军器摆列遍满。
虽男子不及。
我今上书主公。
教人去荆州为媒。
说刘备来入赘。
赚到南徐。
妻子不能勾得。
幽囚在狱中。
却使人去讨荆州换刘备。
等他交割了荆州城池。
我别有主意。
于子敬身上。
须无事也。
”鲁肃拜谢。
周瑜写了书呈。
选快船送鲁肃投南徐见孙权。
先说借荆州一事。
呈上文书。
权曰:“你却如此糊涂!这样文书。
《三国演义》41-60回检测及答案-周玉芬

一、填空1.曹仁兵败新野,曹操怒发三军至新野下寨欲取樊城,刘晔建议派去招降刘备。
2.刘备携民来到襄阳城下,刘琮拒绝刘备入城,开城门放吊桥欲让刘皇叔领兵入城。
刘备不愿入襄阳,只好前往江陵。
3.却说文聘引军追赵云到,赵云得援助,顺利将阿斗送到刘备手中。
二、判断题。
将错误之处用横线画出并订正。
1.孔明、刘琦来接应刘备,刘备大喜,合为一处,商议破曹之策。
留下关羽引五千军守夏口。
刘备、孔明、刘琦共投江夏。
()订正:2.判断:孙权想借曹刘大战之机夺取荆州城.因荆州不仅地势险固,而且土地富饶物产丰富。
孙权派鲁肃到江夏,借吊唁刘表为名见到了刘备和孔明。
孔明请求鲁肃带他前往江东商议孙刘联盟之事。
()订正:三、简答题1.请简述刘备携民渡江的情节。
(第41回)(这是最能体现刘备明君“仁德”之心的事例)答:火烧新野后,曹操亲率大军南征荆州,刘备被迫向襄阳撤退,新野、樊城之民“虽死,亦愿随使君!”(1分)于是,刘备不顾众将反对,坚持认为“。
今人归我,奈何弃之?”(1分)他沿途收留难民,扶老携幼,含辛茹苦,上演了“携民南行”的悲壮一幕。
(1分)如此撤退,显然有违于“兵贵神速”的军事原则,结果很快被曹操的大军追上(1分)。
但也因此,刘备赢得了民心。
(1分)2.赵子龙单骑救主(第41回)答:刘备撤向江陵时,将一家老小托付赵云。
(1分)混战之中,赵云不见了刘备的夫人公子,单枪匹马去寻找,在逃难百姓中寻得甘夫人,送至长坂坡(1分);在枯井旁寻得糜夫人和阿斗,糜夫人为存子嗣,而死,赵云推倒土墙掩盖枯井。
(1分)赵云独自一人,怀抱阿斗,进出,左右冲杀,连斩了曹操五十多员大将。
(1分)在景山顶上望见,急问左右是谁,当得知是赵云时,感叹说:“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
”赵云因此得以杀出重围。
(1分)3.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第41、42回答:曹操十万大军进攻荆州,刘备带领几千士兵和数万百姓南逃,赵云负责保护刘备家小。
(1分)曹军四下涌来,赵云把刘备小儿子阿斗裹在怀中,出生入死,终于杀出重围,回到刘备身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诸葛亮的锦囊妙计
原、董卓,他们与袁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这则秘密后来由公孙瓒揭示出来。
那是在公孙瓒与袁绍交恶的时候,公孙瓒向天下公布了十宗罪。
袁绍犯下的第一宗罪就是:"何氏辅政,绍专为邪媚,不能举直,至令丁原焚烧孟津,招来董卓,造为乱根,由此可见。
"由此可见,丁原、董卓的行动事实上是要听命于袁绍的指挥。
于涛最后的关于"丁原、董卓的行动事实上是要听命于袁绍的指挥"的观点,笔者认为有点勉强,但是说"丁原、董卓,他们与袁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却是不争的事实。
袁绍对董卓入京是什么态度呢?《三国志·袁绍传》中说招董卓进京原本就是袁绍的主意。
而当时的很多朝廷重臣对招一向名声不佳的董卓入京是持反对态度的。
只是到了后来袁绍察觉了董卓的政治野心,与董卓分道扬镳。
从丁原最后被杀的结果分析,丁原和袁绍应该处于同一阵线,自然也会站到董卓的对立面。
两人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最后丁原被杀也是意料中事。
在一个如此错综复杂的局面下,让吕布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真是难为了这个以武力见长而头脑拙劣的吕布,他的想法未必有袁绍、曹操等人那么清晰。
更何况连大将军何进的部下都投靠了董卓,部分公卿也支持董卓。
以笔者之臆想:在吕布的心中,董卓很可能成为正义的代表,而丁原这个上司也就成为了叛逆,被董卓唆使去杀害丁原,自然变成了义举,属于弃暗投明。
而从吕布杀丁原投董卓之后丁原旧将的反应看,对吕布的举动也没有出现过什么反抗,究其原因,不外乎三个:
一是和吕布一样认为董卓属于正义的代表,吕布杀丁原是义举。
二是丁原这个旧主的管理水平太差,不能得到大多数部下的拥护和支持。
三是形势所逼,不得已而为之。
这三个理由估计连吕布都心中有数,而吕布在这次行动中能成为受益者,估计还与他在军中的威望有关(后来不管吕布怎么折腾,这帮人都是一直跟随他,称得上忠心耿耿了)。
总之,不管出于其中的任何一个理由,吕布的行为都属于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
虽然吕布把丁原杀了,但是笔者还有一个疑问:既然就算吕布不杀丁原,丁原也未必就能善终,那么,吕布的行动是不是间接地保护了其他众多的并州将领和士兵免受杀戮呢?他的行为是否存在这样的可能性:这是为顺应当时复杂局面而采取的正确选择?
诸葛亮的锦囊妙计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向是智慧过人,所向披靡。
他从初出茅庐一直到五丈原病死这五十余回书中,使用过无数成功的计策,但锦囊妙计只用过三次。
第一次是在第五十四回及五十五回。
当时刘备、诸葛亮趁曹操赤壁之战失利,大肆扩充地盘,先后占领荆州大部地区,引起东吴孙权的警惕。
为了限制刘备势力的发展,鲁肃奉命向刘备讨还荆州,但遭到拒绝。
东吴大都督周瑜向孙权献计:趁刘备的甘夫人病故,用孙权的妹妹孙仁为诱饵,将刘备"赚到南徐,妻子不能勾得,幽囚在狱中"。
但是,这个诡计被诸葛亮一眼识破。
他将计就计,让刘备"择日便去就亲",并派赵云前去保护,并给了赵云三个锦囊,教赵云"依次而行"。
结果,刘备一行人按照锦囊中的策划,私会乔国老,智激孙夫人,其后又再气周公瑾,使得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
第二次是在第九十九回。
诸葛亮北伐大战司马懿时,派魏延、王平等大将正面迎击魏军先锋张郃,又给姜维、廖化一个锦囊,教他们两人"引三千精兵,偃旗息鼓,伏于前山之上,如见魏兵围住王平、张翼,十分危急"时"只开锦囊看视,自有解危之策"。
结果,姜维、廖化两人按"锦囊计"的安排,不救被魏军围困的王平、张翼,而是竟袭司马懿大营,造成魏军阵脚大乱,张嶷等人趁机大败魏兵。
杀得魏军"死者极多,遗弃马匹器械无数"。
第三次既在第一百零四回,诸葛亮临终之时,给了杨仪一个锦囊,并对他说:"我死,魏延必反;待其反时,汝与临阵,方开此囊。
那时自有斩魏延之人也。
"后来魏延果真造反,杨仪则用此计,魏延被马岱杀死。
作者在这里还用了一首诗来称赞诸葛亮:"诸葛先机识魏延,已知日后反西川。
锦囊遗计人难料,却见成功在马前。
"
说起来也真的有点奇怪:小说中诸葛亮的这三次"锦囊计"能够成功,他凭的是什么呀?未卜先知?对刘备、司马懿、魏延的了解?客观地说,对于这三次"锦囊计"能否成功,就算换了是历史上的诸葛亮也不一定拿得准,今人对诸葛亮的共识,我看功劳要算在《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头上,为了塑造诸葛亮这个智慧的化身,罗老先生可谓煞费苦心!看看小说中那一幕幕由罗老先生杜撰出来的精彩篇章:火烧博望坡、舌战群儒、七星坛祭风、三气周瑜、空城计、这三次锦囊妙计等,实在是太多了!篇章的确是特别精彩、特别过瘾,但也让人有点望而生疑:如此神化诸葛亮这个人物,有没有什么不妥?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元明传来之讲史》中谈到《三国演义》的时候说到:"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壮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笔者认为这个批评倒是非常中肯的。
这的确也是罗老先生在对诸葛亮的塑造上的过失:有点过头了。
首先,这三次锦囊妙计明显地存在着一些过分夸张的成分,而且对诸葛亮近似神化的渲染,过分地突出了武侯在整部作品当中的地位;其次,诸葛亮的计策乃是所谓的"锦囊妙计",事先秘而不宣,使得不论是计策的执行者还是中计者,都显得如同玩偶一般,任其摆布,间接地弱化
了其他角色,甚至是主要角色的形象,这或许也是中国古典小说作家对于主要正面人物进行塑造和描述时的一种习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