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之修辞策略(一)

合集下载

从精彩绝伦的舌战群儒看诸葛亮高超的辩论技巧

从精彩绝伦的舌战群儒看诸葛亮高超的辩论技巧

从精彩绝伦的舌战群儒看诸葛亮高超的辩论技巧诸葛亮舌战群儒纪念邮票《三国演义》最精彩的部分要数赤壁之战,而赤壁之战精彩的又是过程。

其中,诸葛亮舌战群儒那一回看得非常过瘾、解气!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影视形象诸葛亮的辩论精彩绝伦,立论严谨,逻辑性强,攻击力大,堪称辩论精品。

这里就诸葛亮的辩论技巧做点粗浅分析:一、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是最好的批驳对方的技巧。

但东吴的儒生们在辩论中并没有亮出自己的'矛'和'盾',但聪明的诸葛亮为这帮东吴的这帮儒生们创造了'矛'和'盾'。

汉朝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就是正宗的治国学问,东吴的儒生当然也是儒家弟子。

诸葛亮就巧妙利用辩论对手的儒家身份,给他们设置了自相攻伐的'矛'和'盾'。

忠孝仁义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诸葛亮以此为辩论武器这个'矛'和'盾'就是儒家道德,儒家道德的至高点,就是'忠孝仁义',诸葛亮就用这个作为舌战武器,力挫群儒。

首先,以儒家倡导的'忠孝'驳斥东吴主张投降的儒士们不忠不孝。

忠孝是儒家的立身之本,不忠就是叛逆,不孝就是忤逆,可以诛杀的。

所以,诸葛亮在辩论中会敏锐抓住对方立论中的'不忠不孝'痛批猛打,驳得对手体无完肤。

比如薛综以天时立论,认为汉家气数已尽,曹操拥有三分之二天下,是顺应天时,刘备与曹操对抗就是逆天时而动。

其实明白人都知道薛综说得对,包括诸葛亮的知己水镜先生司马徽都说'孔明得其主,不得其时'。

但诸葛亮抓住薛综发问中'不忠不孝'的立论,对薛综严加批驳:《三国演义》第43回:孔明厉声曰:'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

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诚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

从诸葛亮舌战群儒谈学生的口语交际

从诸葛亮舌战群儒谈学生的口语交际

从诸葛亮舌战群儒谈学生的口语交际从诸葛亮舌战群儒谈学生的口语交际《三国演义》第43回是“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这是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时的一次极为重要的“外事”活动,其精彩的发言,雄辩的才能让我们倾叹不已,虽然我们远不具孔明之才,但应该说这对初中阶段学生的口语交际还是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一、口语交际需要定向——话题一致,目的明确。

“咬定青山不放松”,诸葛亮出使江东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共同抗击曹军,舌战群儒就是让张昭等人闭口,不要成为孙权与刘备结盟的障碍。

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学生的口语交际明确提出:“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不卑不亢;“负责”就是说话诚恳有据,实事求是讲诚信。

诸葛亮能够自始至终围绕这一出使任务,紧紧扣住中心话题,既“自信”,又“负责”,并逐一驳倒那些自命不凡的“儒家”。

二、口语交际需要资本——心中有粮,说话不慌。

“腹有诗书气自华”,诸葛亮的博学多识、经天纬地之才在舌战群儒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他能够纵论古今,游刃有余,“兵来将当,水来土淹”,“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口语交际需要设计——胸中有数,沉着应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说做事情应该把事先的准备工作做充分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讲得就是这个道理。

诸葛亮在舌战群儒前必是做了极其充分的事先准备,脑海里必是翻来覆去进行了多场的“沙盘作业”,因此他能够胸有成竹地应对,取得预设的效果。

四、口语交际需要智慧——辨析判断,拓展深化。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口语交际需要智慧关键在于能够准确地抓住对方说话的要点,正确地判断对方说话的用意,然后相机答复或还击。

譬如孔明听张昭讽自己一归刘豫州就弃甲抛戈、望风而窜,就以刘备的“大仁大义”和“胜负乃其常事”对之;听薛综说人心归曹则痛斥其无父无君;针对陆绩说刘备帝王之胄无可稽考则用献帝赐爵对之等等,让对方“无一言回答”、“不能对”、“默然无语”。

舌战群儒的语言艺术

舌战群儒的语言艺术

“舌战群儒”的语言艺术阅读之味在于“品”。

学习了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语言的艺术”这一单元,我们分“名人的语言艺术、经典中的语言艺术、生活中的语言艺术”三个主题,进行了拓展阅读与交流。

同学们通过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片段“舌战群儒”充分体会到了诸葛亮的论辩艺术。

舌战群儒讲的是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遭到东吴谋士的责难。

面对群儒潮水般涌来的诘难,诸葛亮或引经据典,或转换话题,或厉声责问,或反唇相讥,可谓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下面我们跟随电视配音共同品味经典人物的语言艺术。

虞翻:曹丞相屯兵百万,对江夏虎视眈眈。

请问孔明先生对自己渺茫的前景有何展望?诸葛亮:曹操招降纳叛,收袁绍、刘表等乌合之众,虽有百万,不足惧也。

虞翻:哦,兵败于当阳,计穷于夏皇,仓皇逃窜,几乎无藏身之地。

现只身过江,求助于我东吴,哈哈,竟然说不惧也,真是大言欺人也。

哈哈~~ 诸葛亮:这不是虞翻虞仲翔吧。

你笑得太早了!试想刘皇叔以数千仁义之师,怎能抵挡百万残暴之众?然而我全军上下一致齐心抗敌,虽历遭惨败,仍浴血拼斗,而你江东兵精粮足,又有长江天堑,却有人劝说其主卑膝投降,不顾天下耻笑。

与此相比,刘豫州真不愧为不惧曹贼之人。

赏析:对虞翻的“刘备大败,犹言不惧曹,实为大言欺人”之语,诸葛亮以刘备寡不敌众,退守夏口,以待天时相应,是为防守,随即便有“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犹欲使其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之语来反攻。

诸葛亮的语言艺术首先体现在“先守后攻”。

薛敬文:请问,孔明以曹操为何等人也?诸葛亮:曹操乃汉贼也,又何必问?薛敬文:呵,公言差矣!汉祚至今、天数将终。

今曹操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万众归心。

刘玄德不识天时,以卵击石,安得不败?哈哈诸葛亮:薛敬文,何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你)人生天地之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今曹操祖宗为汉臣,食汉禄。

子孙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

不是汉贼又是什么?此等国贼,本应天下共讨之,天下共诛之。

而公等身为汉臣,却在此为曹贼张目,岂不是无君无父之人?(你)此位不足与语!请勿复言!赏析: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各个击破,是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第二大语言特色。

诸葛亮舌战群儒,制胜有秘诀

诸葛亮舌战群儒,制胜有秘诀

诸葛亮舌战群儒,制胜有秘诀《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章回,是诸葛亮非凡才智一大亮点,更是他雄辩话术的精彩呈现。

其时,诸葛亮为了与东吴联合抗曹,只身来到东吴。

以张昭为首的谋士们为保全自己的利益,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却被诸葛亮一一化解。

最后,诸葛亮不仅突破了谋士们的围追堵截、为孙刘联合垫定了基础,更为后人留下了舌战群儒的精彩篇章。

不夸张地说,孙权帐下的谋士皆为当时的精英,才智虽略逊于诸葛亮但充分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群体联手、轮番上阵,本不应输,至少不应惨败。

但是,结果却是诸葛亮大获全胜,谋士们灰头土脸。

何以如此?细细品读一番,笔者发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过程中,精巧的辩术可谓层出不穷,其中最给力的有五个秘诀:竖立大旗,占领品德和舆情的制高点众所周知,仁义礼智信,忠孝,君子等等,堪称儒家文化的大旗。

只要在辩论中竖起了这类大旗,并且根基扎实,足以让对方无力扳倒,自然旗开得胜。

及时地引经据典文人墨客心目中,历史上发生过的经典人物和事例是不可动摇的典范,具有权威的说服力。

只须把握时机引经据典,对方肯定无力反驳。

具体地参照对比一切优劣、强弱、成败,都是相对的,要破解无端的攻击,拿出有根有据的事物现象进行参照对比,优劣成败一目了然,一切虚无飘渺的攻击自然烟消云散。

因势利导,借力发力无论是文斗还是武斗,借力发力都是高明之举。

因为任何事物都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看待,并且从不同角度可以看出不同的内涵。

因此,将对方说的内容作为资源,因势利导,借力发力,效果很好。

用反问来反戈一击在正面回复了对方的挑战并在势头上压住对方后,一句让对方无以应答的反问,堪称重重地反戈一击,会使对方彻底溃败。

诸葛亮是如何应用这些秘诀呢?且看:东吴首席谋士张昭率先发难,打击诸葛亮个人和刘备军团的形象——你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刘备三顾茅庐请你出山后欢欣鼓舞,自称“如鱼得水”,匡扶汉室似乎指日可待。

但是你出山以后刘备却不断惨败,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境况都不如你出山以前,管仲、乐毅是你这样的水平吗?诸葛亮淡定发力,先给群儒们上一堂科普课——治病需要一步一步调养,不可让一个柔弱的病人去挑大梁。

【名著细读】《三国演义 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名著细读】《三国演义 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名著细读】《三国演义·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作品简介】《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本文节选自第四十三回,诸葛亮一人舌战东吴群儒,面对东吴谋士的发难,他淡定自若,口若悬河,最终赢得了论辩的胜利。

原文解析诸葛亮舌战群儒(节选)时值刘备新败,退守夏口,曹操大军压境,东吴上下主降之风日盛。

诸葛亮为联合孙权、共拒曹操,奉命出使东吴劝说孙权,与东吴的主降派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

①肃乃引孔明至幕下。

早见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

孔明逐一相见,各问姓名。

施礼已毕,坐于客位。

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道此人必来游说。

(诸葛亮只身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群臣。

以首席大臣张昭领衔的强大阵容,他们峨冠博带,衣冠楚楚,严阵以待。

除了主公交给的任务,这些江东才子还有自己的目的:他们主和,而猜测孔明主战,正可借机击败他,以便推行自己的主张。

)②张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

此语果有之乎?”(东吴第一谋士张昭首先诘问,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是真的吗?自比管仲、乐毅,也就是说自己文同管仲、武比乐毅,是文武双全的杰出人才。

张昭认为这是诸葛亮的自吹自擂,故提出此问,为下面的攻击张本。

)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诸葛亮回应道:这是我(诸葛亮)一生当中不值一提的一次比较。

口气颇为倨傲,似乎对张昭发问的目的毫不在意。

)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

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张昭以“荆襄属曹”为据,企图证明诸葛亮非“管乐之才”。

抛出第二问:“是何主见?”这一问看似寻常,实际上却很尖锐;它与第一问紧密相连,企图运用诱问法使诸葛亮的言论和行为之间出现悖谬,以完成攻击的准备。

《三国演义》中的外交策略:以舌战群儒为例

《三国演义》中的外交策略:以舌战群儒为例

05
舌战群儒的文学价值
章节副标题
《三国演义》的文学地位
中国古典文学的杰出代表 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塑造了一系列经典人物形象 展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
舌战群儒的文学手法
对比手法:通过对比不同人物 的观点,突出诸葛亮的智慧和 辩才。
情节安排:通过巧妙的情节安 排,使得舌战群儒成为《三国 演义》中的经典篇章。
《*** 三国演义》 中的外交策略: 以舌战群儒为 例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X
目录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舌 战 群 儒 的 背 景 03 舌 战 群 儒 的 过 程 04 舌 战 群 儒 的 策 略 分 析 05 舌 战 群 儒 的 文 学 价 值 06 舌 战 群 儒 的 历 史 评 价
诸葛亮的论据
刘备的正义:刘备是汉 室宗亲,维护正统,反 抗曹操的暴政
曹操的野心:曹操挟天 子以令诸侯,意图篡位 称帝
东吴的利益:东吴与刘 备联手可以共同对抗曹
操,维护自身利益
诸葛亮的智慧:诸葛亮 用智慧和谋略,成功说
服了东吴的群儒
诸葛亮的论战技巧
掌握主动:在论战中占据有利 地位,掌握话语权
引经据典:运用历史典故和经 典言论,增强说服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逻辑严密:言辞严谨,逻辑性 强,让对手无法反驳
心理洞察:了解对手的心理和 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攻击
舌战群儒的结果
诸葛亮成功说服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权,促成了孙刘联盟的建立
诸葛亮通过舌战群儒展现了卓越的智慧和口才,赢得了众人的敬佩
孙权最终下定决心抗曹,并任命周瑜为大都督,率领吴军与刘备军联合抗击 曹操

浅谈《诸葛亮舌战群儒》一文中的心理对决

浅谈《诸葛亮舌战群儒》一文中的心理对决

品读浅谈《诸葛亮舌战群儒》一文中的心理对决谢玉麟 抚州职业技术学院摘要:这场激辩宣泄了曹军逼近、存亡之际的东吴群儒的焦躁心理,扫清了孙刘联合抗曹的心理障碍,使尴尬的会场变成了惺惺相惜的阵地。

这场激辩展现了一群知识精英在救亡图存中的担当品质,是赤壁军事对决之前的必不可少的心理对决。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与群儒;心理对决;造就孙刘联合的赤壁对决文中的孔明如一个神医,为心病的群儒逐一号脉看病,给“高烧”的群儒对症下药,使他们重拾理性的头颅,而不怠慢军国大事。

这场心理对决发生在赤壁军事对决的前夕,27岁的诸葛亮单刀赴会,深入虎穴,在谈判桌上猛攻击对方怯战、短视的心态,逼使东吴谋臣张昭等人战胜内心的恐惧,重归理性,接受孙刘联合拒曹的战略,携手抗曹,谱写了丰碑。

这场心理对决,淋漓尽致地再现了赤壁大战前诸葛亮的青春豪情、风采,以及东吴谋士的理性和胸襟。

文中张昭、虞翻、步骘、薛综、陆绩、严畯、程德枢诸君,依次出场,与孔明进行心理对决。

在出场辩论时,他们个个趾高气昂、揶揄攻击,言语、腔调、气势咄咄逼人,但他们都被孔明驳服了。

个个哑口无言,没了神气,成了孔明舌下败将,斗败的公鸡,乖乖地接受了孙刘联合抗曹的决胜大计。

本文作者罗贯中构思精致,行文潇洒,不愧是一篇传世名作,不容漏读,请看下文的赏析。

一、与张昭的心理对决,紧扣心胸、韬略张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

此语果有之乎?”昭又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

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昭再曰:“何先生自归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乃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

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张昭一开始就是嘲笑孔明的神机妙算,嘲笑孔明不如管仲、乐毅的能耐;嘲笑孔明不是曹操的对手;嘲笑孔明政绩差。

诸葛亮舌战群儒中任选一组辩论,分析双方的观点及依据,总结

诸葛亮舌战群儒中任选一组辩论,分析双方的观点及依据,总结

诸葛亮舌战群儒中任选一组辩论,分析双方的观点及依据,总结《三国演义》以洋洋洒洒以六七十万字的篇幅,描摹了自黄巾之乱到三国归晋近百年间,塑造了一千余个人物形象。

这其中,如刘关张、诸葛亮、曹操、周瑜、司马懿等核心角色在中国人心中均达到了耳熟能详的程度;而其中最为新锐者,莫过于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所评出的“三绝”:“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

”这里的诸葛亮为“三绝”之首,是谓“智绝”。

毛宗岗又对这一“智绝”加以详解:“历稽载籍,贤相林立,而名高万古者莫如孔明。

其处而弹琴抱膝,居然隐士风流,出而羽扇纶巾,不改雅人深致。

在草庐之中,而识三分天下,则达乎天时;承顾命之重,而至六出祁山,则尽乎人事。

七擒八阵,木牛流马,既也已疑鬼疑神之不测,鞠躬尽瘁,志决身歼,仍是为臣为子之用心。

比管、乐则过之,比伊,吕则兼之,是古今来贤相中所第一奇人。

”在毛宗岗眼中,“识三分天下”、“六出祁山”、“七擒八阵”、“木牛流马”均是其“贤相中第一奇人”的注脚。

其实关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之功业,另有一幅绝妙之联加以描绘: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不过无论是毛宗岗的《读三国志法》还是这一幅囊括数字方位五行的对联,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三国演义》中所诸葛亮的两场重头戏——也是两场舌战:舌战群儒与骂死王朗。

从《三国演义》中两次舌战爆发的背景来看,舌战群儒发生在周瑜前夕,直接推动了孙刘联盟的建立;骂死淮海战役王朗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际,身为曹魏三公的王朗直接“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魏军士气大挫。

这两次舌战,从影响上看,未必输于“七擒”、“木牛流马”或是“水面偏能用火攻”之事;从意义上看,则远远戏剧性不只是戏剧化诸葛亮的口才那么简单。

更进一步说,从提出《隆中对》开始到星落五丈原,诸葛亮一生奋斗的策略、蜀汉一朝立国的两条路线,均能各项规定在这两场舌战中找到指引;这两场舌战未被毛宗岗列在“智绝”的脚注中,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之修辞策略(一)
论文关键词:修辞策略;劝说技巧
论文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因其丰富的人物个性、诗词歌赋和战争所运用的战略战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文学价值,和军事价值。

在其中的人物塑造中,诸葛亮杰出的军事和辩论才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不灭的印象。

本文从传统修辞学的角度分析了在他江东之行劝说孙权联合抗曹,与江东的众谋士舌辨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为当今的修辞辩论技巧提供一些借鉴和方法。

一、引言
《三国演义》是我国家喻户晓的文学著作取材于历史,但又不为历史所限制。

它以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惟妙惟肖的人物刻画,惊心动魄的战争描写深深打动着中外的读者。

在许多广为流传的故事中,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一片段向读者展示了诸葛亮非凡的才华和气度,他运用其清醒的辩论策略和技巧一一驳斥了以张昭为代表的江东众谋士的降曹思想,为孙刘联合扫清了道路。

在传统的西方修辞学中,修辞的概念始于演讲与辩论,被伊索克拉底和亚里士多德认为是“劝说的技巧”(theartificerofpersuasion),本文以传统修辞理论分析了诸葛亮在其辩论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修辞策略,意在开拓些以逻辑为基础的巧妙有力而又行之有效的辩论技巧,为现在的演讲与辩论提供些方法和策略。

二、西方传统修辞学理论概述
传统修辞学起源与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主要以论辩和演讲的方式用来影响法庭、集会上的听众,或者称赞、颂扬某些人或事。

修辞被当作一种劝说的特别技巧。

著名的修辞学家柏拉图—苏格拉底、伊索克拉底和亚里士多德所创建的修辞理论对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理论依据。

柏拉图(Plato)在其书中列出有关篇章结构的文章:以引言开头,进入说明,直接或间接的论据、或然性、证明和补充说明、驳斥指控和辩护。

他对修辞学的主张在演说者须知晓真理;基本勇于应该界定;词类应恰当安排等等。

伊索克拉底(Isocrates)则坚持修辞的生成性(Genesis)和分析性(Analysis),这种特性后来成为现代修辞学的重要内容.他和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是“劝说的技巧”,在辩论中,为了说服别人,要采取一定的战术策略,并且这些战术策略要随听众和场合的变化而变化。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西方修辞最著名的一位修辞学家,他的著作《修辞学》(Rhetorique,rhetoric)是最古老和最有影响的修辞学专着,为西方古典修辞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世界修辞学提供了经典著作。

亚里士多德对修辞提出一系列三分法描述:演讲者,主题,和听众。

演说要想打动听众,需要三个因素:一是内容,二是文辞;三是演说技巧。

他认为劝说的成功取决于演说者的人格,和是否将听众置于一种合适的心态,以及由演说词所提供的表面证据。

劝说的风格特征包括:清晰(clarity),适体(Propriety),和正确(correctness).他还将演讲的过程同辩证法结合在一起,认为修辞学是一种反诘的方法,是一种工具,人们借助这种工具来面对或然性和可能性(problematicity)的问题。

三、诸葛亮舌战群儒之修辞策略
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曹操统兵百万来讨伐江东,在此生死存亡的关头,诸葛亮随鲁肃来到江东劝说吴主孙权联合抗曹,吴主孙权并不了解诸葛亮的雄韬武略,对他的才能持有怀疑的态度,因此才想出用江东的谋士试探诸葛亮。

而且江东的众谋士对诸葛亮是只听到传闻但未见其人,对他也是半信半疑,有些人认为他更是徒有虚名。

相反,诸葛亮却心怀坦然,他十分了解江东吴主和他属下的心理,对他来说,来江东有两个任务:一是要说服孙权不能降曹的利害关系,二是要自下而上使江东所有人的意见保持一致,也就是不能让孙权的谋臣产生任何动摇孙权意志的举动,所以他已经想到了对策,可谓胸有成竹,对全局已有了成熟
的判断和掌握。

在与吴主孙权和众谋士的辩论中,他采取了一系列必要的修辞策略:(一)先徐后速法
《孙子兵法·九地篇》中说:“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入脱兔,敌不及拒”。

意思是知己知彼而后动,欲速则不达。

在与众谋士的辩论中,诸葛亮没有急于求成,主动向众谋士讲明降与战厉害关系,而是蓄势待发,等待他们来发问,然后一一驳斥他们的偏见和错误思想从而证明自己的才能,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远见卓识。

这样,循序渐进地从心理上使众谋士消除对曹操的恐惧,了解抗曹生降曹灭的道理,加深对联合抗曹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