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全解析

合集下载

解析六年级语文上册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气概

解析六年级语文上册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气概

解析六年级语文上册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气概解析六年级语文上册《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气概《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的史诗。

作为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气概一直为人们所称颂。

在六年级语文上册中,通过学习《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其中的英雄人物和其所展现的英雄气概,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气概进行深入解析。

一、刘备的仁德之风刘备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角之一,他的仁德之风表现得淋漓尽致。

刘备在面对贫困和自己的身世时,始终保持着仁爱之心,帮助那些困苦的人。

无论是对待臣下还是平民百姓,刘备都待人宽厚仁爱,以身作则,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敬和爱戴。

他在与其他英雄人物的相处中,总是能以宽容和善意对待,不计较个人得失,更关注大局和大义。

刘备不但是一个仁德之人,他也是一个有着坚强意志和乐观心态的人。

在经历了曹操等一系列的挫折之后,他始终保持着对未来的信心,并努力奋斗,最终成为了一个伟大的统治者。

他的坚毅和乐观,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形象。

二、关羽的忠诚与义气关羽是《三国演义》中的另一位英雄人物,他以忠诚与义气而著称。

关羽是刘备的忠实战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三国演义》中令人感动的一段情谊。

关羽对刘备的忠诚和义气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不仅在困难时刻坚定不移地支持刘备,还为了保护刘备的安全,甘愿放弃自己的性命。

关羽以自己的生命表达了对刘备的深深敬意和忠诚,并成为了忠义的代表形象。

三、赵云的勇猛无畏在《三国演义》中,赵云是一个勇猛无畏的英雄形象。

他在战场上以个人勇武的战斗风格和出色的军事才能,赢得了无数次的胜利,成为了刘备麾下最为出色的将领之一。

赵云在战斗中冷静而果断,勇敢无畏,敢于迎难而上,展现了一个真正英勇的形象。

他的战功赫赫,被誉为“猛虎将军”,并被后世所称颂。

四、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作为刘备的谋士,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展示了他卓越的智慧和谋略。

三国演义诸葛亮传原文与解析

三国演义诸葛亮传原文与解析

三国演义诸葛亮传原文与解析【三国演义·诸葛亮传】诸葛亮,字孔明,祖籍徐州琅琊(今山东临沂),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智囊与战略家。

他以卓越的才智和深不可测的智谋,为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让后人称之为“卧龙”。

诸葛亮的一生,史书载于《三国演义》一书中。

该书由明代罗贯中所著,是中国历史长篇小说的经典之作。

在小说中,罗贯中对诸葛亮进行了生动的刻画和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深度了解这位伟大的人物。

诸葛亮出生于东汉末年,天资聪慧,少时饱读诗书,精通经史兵法,被誉为“万历之师”,备受推崇。

他曾在桓帝末年任职中郎,但后来返回乡里,隐居于草庐中,致力于自学自研。

这一段时间被称为“卧龙凤雏之世”,象征着他的隐逸与潜心。

然而,魏国曹操的崛起和蜀汉刘备的登基,改变了诸葛亮的生活轨迹。

在刘备求贤若渴的姿态下,诸葛亮被招为重要谋士,辅佐刘备统一天下的宏伟目标。

诸葛亮以出众的智慧和深思熟虑的策略,在许多重要战役中都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凤鸣山草庐之主和南阳之战中,他制定精确的计划,为刘备取得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诸葛亮的杰出才能以及他对天时、地利、人和的精准掌握,成为刘备攻克蜀地的关键。

除了杰出的军事成就,诸葛亮还以其深沉的情怀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人们的敬仰。

他对百姓大力救济,积极修筑水利工程,改善了百姓的生活环境。

他重视教育,提倡勤俭治国,为蜀汉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诸葛亮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

他对蜀汉的忠诚始终如一,但常常面对各种难题和困境。

他曾因为多次南巡,致使劳累过度,最终在五丈原病逝。

这一段历史情节被罗贯中镜头化,以展示诸葛亮的坚韧和奉献精神。

诸葛亮的一生被评价为“能治国安邦,定天下之术”的楷模。

他提出的观念以及为人处事的原则,至今仍被人们所学习和推崇。

他的崇高品质和智慧,不仅仅是蜀汉时期的杰出代表,也奠定了中国古代智慧之文化的深厚基石。

【解析】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小说中最受欢迎和广泛阅读的作品之一。

三国演义的第四十二回内容讲解

三国演义的第四十二回内容讲解

三国演义的第四十二回内容讲解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小说之一,描述了中国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战乱和英雄豪杰的故事。

第四十二回发生在曹操与刘备争夺荆州的关键时刻,以下是对该回的内容讲解:
第四十二回的主要情节聚焦于荆州之战,展现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方的角逐。

曹操乘势攻占荆州,刘备被迫撤退。

刘备的大将关羽奋勇抵抗,但最终也被曹军所俘。

孙权则趁机表达与刘备的联盟,并派兵占领荆州的东部地区。

同时,卧龙诸葛亮为了救出被俘的关羽,献计于刘备,提出投降曹操,并争取时机解救关羽。

但刘备心急如焚,不肯听从,进而导致危机加深。

此回中,曹操才智过人,巧妙运用计策,使得荆州陷入他的囊中。

而关羽的英勇抵抗也为后来的故事埋下伏笔,凸显了刘备和关羽之间深厚的兄弟情义。

整体而言,第四十二回呈现了三国鼎立的格局,曹操通过荆州之战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使得三方势力更加明朗。

此外,刘备和孙权的关系在这一回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卧龙诸葛亮则以其智谋和忠诚深得刘备的信任。

《三国演义》以其宏大的历史背景、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一回则是故事中一场关键的战役,展现了三国时期英雄豪杰间的明争暗斗,以及各方智谋的较量。

三国演义围樊城水淹七军主要内容-定义说明解析

三国演义围樊城水淹七军主要内容-定义说明解析

三国演义围樊城水淹七军主要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中国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小说,其中围绕着三国斗争展开了一系列精彩的战争场景。

本文主要讨论三国演义中围绕樊城水淹七军的故事情节。

在这一事件中,诸葛亮通过巧妙的计谋,成功地利用水淹七军,给了他们以惨重的打击。

这一事件在三国演义中被描述得淋漓尽致,成为了其中一段精彩的战争场景。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分析水淹七军的背景、原因、过程以及对后续战事的影响与意义,以及这一事件在历史上的价值。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旨在说明全文的组织架构和内容安排。

本文总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概述了整篇文章的主题内容,介绍了三国演义中围樊城水淹七军的历史事件,并说明了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正文部分主要分为背景介绍、水淹七军的原因和水淹七军的过程三个部分。

在背景介绍部分,将介绍围樊城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的战场形势;在水淹七军的原因部分,将深入分析导致水淹七军的各种原因,包括战略布局、军队编组等;在水淹七军的过程部分,将详细描述水淹七军的具体过程和相关事件,包括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最终的结果。

结论部分将总结水淹七军事件的影响与意义,探讨其在历史上的重要价值,并进行全文的总结回顾。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可以使读者清晰地理解整篇文章的逻辑框架和内容展开,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围樊城水淹七军的历史事件。

1.3 目的目的部分:通过本文向读者展示三国演义中围樊城水淹七军的历史事件,探讨水淹七军在三国历史中的重要影响和意义。

同时,也希望通过对该事件的深入分析,展现出三国时期军事战略的精妙之处,以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价值。

通过全面了解水淹七军的过程和影响,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三国时期的军事策略与历史文化,为丰富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做出贡献。

2.正文2.1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三国时期,曹操为了消灭东吴,率军攻打樊城。

三国演义的第二十九回内容讲解

三国演义的第二十九回内容讲解

三国演义的第二十九回内容讲解
《三国演义》的第二十九回名为《借问樊将军,怎生得如此英勇》,主要讲述的是刘备、孙权联合讨伐曹操,以及关羽渡江收服荆州的故事。

在这一回中,刘备和孙权联合军队,共同发动对曹操的进攻。

刘备派遣关羽渡江,攻占荆州,以作为联军作战的基地。

关羽趁曹操军队未能迅速赶到的时机,迅速占领荆州,威震四方。

他在荆州立下赫赫战功,广收荆州名将投降。

关羽的英勇举动使得曹操感到非常震惊和恼怒。

这一回通过刘备与孙权的合作、关羽的渡江收服荆州等情节,展示了三国时期各方势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战略角力。

整体上,第二十九回是《三国演义》中情节紧凑、激烈的一回,充分展现了各方英勇将领的智谋和勇武。

三国演义曹操传原文与解析

三国演义曹操传原文与解析

三国演义曹操传原文与解析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三国演义》。

其中,曹操作为三国时期魏国的重要人物之一,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下面将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传进行原文与解析。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智勇双全、谋略过人而为人所称道。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被塑造得非常丰满和深刻,展现出他的才华和战略眼光。

曹操曾经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句话准确地表达了曹操胸怀天下的雄心壮志。

他以江山社稷为己任,野心勃勃,励志统一天下。

曹操以精明的智谋和过人的胆识,巧妙地运用兵法和政治手段,将魏国发展成强大的国家。

在军事方面,曹操凭借深厚的军事才能,率领魏国军队在战场上屡获胜利。

他善于抓住敌人的弱点,并巧妙地利用战术进行进攻。

曹操的战略眼光使得他在战争中常常能够取得胜利,击败敌人。

同时,曹操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他制定了一系列明智的政策,加强了国家的统治和管理。

他实行军功爵位制,鼓励士兵们努力讨敌,为国家立下丰功;同时,他还注重发展教育,并培养了众多文化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曹操的领导才能和政治智慧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完美展现,展示了他作为一个统治者的光辉形象。

尽管他有时被贴上了狡诈的标签,但他依然是历史上一位令人钦佩的人物。

总之,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一位兼具智慧和勇敢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他的思想、才华和决策的过程,彰显了他作为一个国家领导者的卓越能力。

无论在历史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曹操都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角色。

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四回内容讲解

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四回内容讲解

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四回内容讲解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绘了中国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第四十四回是其中的一部分,以下是对该回的内容讲解:
第四十四回的故事主要集中在三国时期,刘备攻取益州、关羽被困于樊城、曹操南征孙权等多线发展。

刘备攻取益州:
刘备与孙权结成联盟,共同对付曹操。

刘备为了稳定西南局势,决定亲自南下攻取益州。

他派遣庞统等人出使益州牧刘璋,成功地说服了刘璋归降。

刘备得到了益州,加强了在西南的势力,也为后来的蜀汉建立奠定了基础。

关羽被困于樊城:
关羽在刘备南下的同时,负责守卫荆州。

然而,由于关羽对曹操不加防备,导致被曹操的大将夏侯渊偷袭,关羽陷入樊城的困境。

关羽在樊城中英勇抵抗,但最终因粮草匮乏,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曹操南征孙权:
曹操趁刘备南下和关羽被困之机会,亲自率领大军南下攻打江南。

曹操以雄厚的兵力和战略优势,迅速占领了江南的一些城池,威
胁到孙权的势力。

孙权感到危急,不得已与刘备重新联盟,共同对抗曹操。

这一回合展示了三国时期各方势力的角力,刘备的成功攻取益州,关羽的樊城之困以及曹操南征孙权,形成了故事中的紧张氛围。

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为后来三国鼎立的格局埋下了伏笔,也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国演义第十回原文与解析

三国演义第十回原文与解析

三国演义第十回原文与解析第十回文聘孟达大战张绣关张共擒王异诸葛亮乃字孔明,号卧龙先生。

人称其为猛龙之才,颇有深度的智谋。

当时,刘备在长沙权谋之中,与孙权之间存在着矛盾。

为了化解这一矛盾,刘备决定派遣使臣文聘前往荆州向刘表求援。

文聘前往荆州途中,经过了一处名叫新野的地方。

这里是刘备的老朋友张杰的治所。

文聘闻知后,决定前往拜访一番。

文聘见到张杰后,详细陈述了刘备在长沙的困境,并提到了自己此行的目的。

张杰深感刘备的苦衷,于是决定出兵相援。

就在此时,荆州名将孟达闻讯而来,带领大军与文聘并肩作战。

孟达与文聘两人齐心协力,最终打败了敌军的头领张绣,斩杀了王异。

这一战,彰显出了文聘和孟达的武艺之高强和智谋之过人。

他们的联手所取得的胜利,也证明了刘备的决策是正确的。

三国演义第十回描绘了文聘和孟达在对抗张绣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智勇双全的形象。

他们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勇武,成功地击溃了敌军,保护了刘备在长沙的利益。

这一战的成功,不仅表现出了刘备的威严和威望,也体现了刘备身边英勇忠诚的臣子。

他们不畏牺牲,尽心尽力地保护君主,显示出了忠诚和勇气的特质。

在这一回中,作者通过对文聘和孟达的描写,展现了他们作为忠臣的品质和作为武将的才华。

同时,也传达了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忠诚和勇气是跟随伟大领袖的必备品质。

三国演义第十回以其精彩的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紧张激烈的战斗中。

通过文聘和孟达的成功之路,读者们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智谋和胆识,也对刘备的领导能力和魅力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总结起来,三国演义第十回通过对文聘和孟达的英勇表现,展现了他们忠诚臣子和武将的品格。

他们的胜利也是刘备决策的成功证明。

这一回的描写扣人心弦,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阅读这一回的内容,读者能够体会到历史人物的伟大和背后隐藏的智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全解析《三国演义》,原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本长篇历史小说,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齐名。

作者一般被认为是明朝的罗贯中。

小说以东汉末年为历史背景,以刘关张三兄弟、诸葛亮、东汉、曹魏、蜀汉及东吴六大路线为中心,讲述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至魏、蜀、吴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为终结。

小说通篇精巧叙述谋略,虽与史实多有出入,仍誉之“中国谋略全书”;努尔哈赤、毛泽东等亦嗜好阅读三国演义。

起源与版本三国故事在中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

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

元代至治年间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

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现存最早刊本是明朝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全书24卷。

亦有弘治刻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文字粗朴,内容较平易。

至清朝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作者一般人认为《三国演义》的作者为罗贯中。

不过,近年亦有对作者提出争议。

一位名叫张志和的民间学者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发现了一部明代插图孤本黄正甫刊二十卷《三国演义》。

张先生发现虽然该版本封面、序言、目录、君臣附录是明天启三年补订,而正文部分却是早年留下的旧版本。

这也让原先的“嘉靖本为三国演义最早刻本”之说失去依据。

从《三国演义》本身内容看,也有许多地方可看出作者可能不是罗贯中。

如“关云长五关斩六将”部分,关羽寻找刘备的路线明显不符合地理常识,而作为北方太原人的罗贯中不应对邻省地理如此无知。

而蜀国将领黄权在黄正甫版中多次被写成“王权”,显示该书作者可能为南方人。

胡适曾在1930年代说过:“《三国演义》不是一个人做的,乃是五百年的演义家的共同作品。

”“《三国演义》的作者、修改者、最后写定者,都是平凡的陋儒,不是有天才的文学家,也不是高超的思想家。

”特色《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

在对三国态度上,尊刘反曹鄙吴是民间的主要倾向,而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和皇室正统思想。

清人毛氏父子批改三国演义时,把明代流传下来的版本中不实讥望、怪力乱神之处删除勘正。

而书中亦刻画了近二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

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

曹操则被塑造成一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

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主要以个人恩怨为前提。

刘备则被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而当中的战争,手法多样,读者往往感到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

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被认为是波澜起伏、跌宕跳跃,使人读来惊心动魄,将史书上所没有的情节描写得十分细致。

不过,前33回写了从桃园结义到曹操统一北方的24年,71回半写了刘备三顾茅庐到诸葛亮死于五丈原的27年,而以后的46年只用了15回半就草草收场。

《三国演义》故事内容大纲黄巾起义故事背景是在东汉末年至西晋初。

东汉皇朝最后几个皇帝都是昏庸无能,亲信宦官,疏远忠臣,导致朝廷腐败,百姓生活痛苦不堪。

据说汉灵帝在位时,张角曾遇见仙人,幸得天书,学得有效的治病方法,后云游四方收徒,聚众起义推翻腐败的东汉王朝,爆发了大型农民起义——黄巾之乱。

乱世必出英雄,果然出现了像刘备、关羽、张飞、曹操等英雄人物。

全国在大将军何进的带领下起兵剿灭黄巾贼,后又发生十常侍之乱。

汉灵帝已故,汉少帝刘辩即位。

何进欲杀皇宫里所有祸害皇帝的宦官,不料反被宦官诱杀。

众诸侯在袁绍和曹操的带领下,冲入皇宫,将宦官赶尽杀绝,还误杀了不少不留胡须的男人。

少帝与陈留王刘协于慌乱中逃出皇宫。

董卓乱政各路诸侯分头寻找少帝与陈留王,最终由来自西凉的董卓找到。

董卓护驾有功,趁机专权,掌握朝廷。

董卓后来废了汉少帝,拥护陈留王即位为汉献帝。

董卓横行霸道,残害忠良,引起百姓和朝中大臣的愤怒。

曹操欲行刺董卓,不料失败而逃亡。

曹操假传圣旨,召集各路诸侯结盟反董卓。

18路诸侯在袁绍的率领下杀向首都洛阳,迫使董卓劫持皇帝迁都到长安。

董卓后来与其义子,人称武艺最高强的人吕布相争美女貂蝉。

吕布在王允的劝说下,杀了危害国家百姓的董卓。

英雄逐鹿中原长沙太守孙坚于洛阳一口井底中发现了传国玉玺,欲私藏起来。

袁绍闻此事,大怒,欲逼孙坚交出玉玺。

孙坚不肯,逃回长沙,路途中遭荆州刘表袭击。

孙坚为此事与刘表结怨,后发兵进攻荆州,不料死于战中。

在河北,袁绍与公孙瓒正在互相争夺土地,爆发了界桥之战。

同时,许多官位低下的诸侯如刘备等正在建立起自己的实力。

曹操广招贤才,建立起了一支强悍的军队,准备霸占中原。

曹操的崛起曹操奉迎流浪的汉献帝,拥护献帝,于许昌建新都。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剿灭他的对手如吕布、张绣、袁术等,日渐强大起来,称霸中原。

后来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之战中一决雌雄,以寡敌众大败袁绍。

曹操继续挥军北上,消灭袁氏势力、大败乌桓、平定辽东,统一了北方。

曹操所称霸的广阔土地后成为建立魏国的基础。

孙策立业孙策自父亲孙坚战死后,常怀意志重振家业,称霸江东。

他拿父亲所留下的遗物传国玉玺与淮南袁术交换兵马。

孙策一旦掌握兵马,同时又有追随先父的老将、结拜兄弟周瑜、足智多谋的谋士等扶持,发兵进攻江东,经过多年苦战,终于称霸江东,坐镇江东六郡八十一州,为后来建立吴国打好了根深蒂固的基础。

不料,孙策遇刺受重伤身亡,由年幼的弟弟孙权继承基业。

孙权有周瑜、张昭等能臣勇将扶持,稳坐江东,建立起一股强大的实力。

刘备兴起刘备与关羽、张飞曾在桃园结义时立下承诺忠心辅佐汉室,拯救天下苍生,不料只能空怀大志。

刘备讨伐黄巾虽有功,却只得一个小县令的官职。

后来刘备投奔公孙瓒,就任平原太守,曾相约讨伐董卓,于虎牢关前大战吕布。

曹操的父亲曹嵩被徐州陶谦的部下张闿所杀,起兵攻打徐州雪耻。

陶谦求助,刘备来到徐州协助陶谦抵挡曹操大军。

曹操退兵后,陶谦去世前将徐州交于刘备,刘备就任徐州牧。

吕布被曹操打败后,逃到徐州投奔刘备。

刘备慷慨收留吕布,不料吕布恩将仇报,反夺徐州。

刘备同曹操结盟,消灭吕布。

刘备同朝廷大臣密谋除掉专权欲篡位的曹操,不料事情暴露。

刘备在徐州被曹操打败,逃去投奔袁绍,后在汝南建立实力。

曹操再次于汝南大败刘备,迫使刘备逃往荆州投靠刘表。

刘表让刘备镇守新野,以抵抗将要南征的曹操。

刘备三顾茅庐,得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辅佐,如鱼得水。

曹操南征与赤壁之战曹操自封丞相,统一北方后,举兵南征荆州与东吴。

刘备于新野两度杀退曹军,不过失去城池,被迫南往荆州。

刘表已故,荆州由幼子刘琮接管,长子刘琦留守江夏。

刘备协民渡江,来到襄阳城外,求刘琮让他进城,被刘琮拒绝。

刘琮后来投降曹操,荆州落入曹操手中。

刘备不得已南下到江夏投靠刘琦,途中遭曹军追杀,百姓死伤无数。

为抵挡曹操凶猛的来势,刘备派遣诸葛亮前往东吴说服孙权结盟抗曹。

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周瑜与曹操决一死战。

周瑜不容诸葛亮,多次想加害诸葛亮,但都没成功。

周瑜暂时放下杀诸葛亮的念头,专心策划对付曹操。

最终,刘备与孙权的联军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大获全胜,曹操往北逃亡。

刘备、孙权相争荆州赤壁大战后,孙、刘相争荆州。

周瑜领兵与曹军展开大战,取胜后以为自己已经攻下荆州,不料曹军中诸葛亮调虎离山之计,荆州落入刘备手中,吴军苦战一无所获。

孙权不满,派遣鲁肃前往荆州向刘备讨还荆州。

刘备多次在诸葛亮的劝说下推辞交出荆州,说等刘琦死后交出荆州。

刘琦病逝后,刘备又说取得容身之地后再交出荆州。

孙权、周瑜无奈,多次想办法夺取荆州。

周瑜使美人计,欲骗刘备到东吴娶孙权之妹为妻,实为扣留刘备在东吴,逼诸葛亮交出荆州以交换主公。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刘备不但取得孙权之妹为妻,还安全地返回荆州。

周瑜所使出的计谋屡屡被诸葛亮识破,未得成功。

最终,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呕血而死。

马超兴兵复仇在西北方,猛将马超为被曹操杀害的父亲马腾报仇,联合韩遂、羌族兴兵讨伐曹操。

马超于潼关、渭水之战中大败曹操,曹操割须弃袍、仓惶逃脱。

曹操采纳谋士贾诩离间之计,成功地使马超、韩遂二人互相猜疑,最后大动干戈。

马超被曹操打败,逃去投奔汉中张鲁,韩遂归降曹操。

马超最终投降刘备,成为五虎上将之一。

刘备大器晚成周瑜死后,东吴与刘备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恶劣,但未曾大动干戈。

吴军正与曹军开战,在濡须、合淝之战中有胜也有败。

在荆州,诸葛亮劝说刘备发兵进攻西川,夺取巴蜀之地。

刘备打败刘璋,夺得西川,后又从曹操手中夺取汉中。

刘备自封汉中王,拥有巴蜀、荆州,为后来建立蜀国打好了基础。

如今,天下大势已定,已有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拥有巴蜀、荆州,曹操称霸中原、北方,孙权坐镇江东。

曹操病故,其子曹丕篡汉,结束了长达几百年的汉王朝。

曹丕改国号为曹魏,刘备闻曹丕篡汉,为保留汉室香火,在巴蜀称帝,国号蜀汉。

关羽之死孙权仍然一心要荆州,决定发兵拿荆州。

东吴与曹魏和好,孙权受封吴王。

孙权派遣大将吕蒙攻打荆州,吕蒙以白衣渡江之计混入荆州,轻易夺取荆州。

当时正于樊城攻打曹操的关羽,得知自己中了调虎离山之计,不得已退守麦城,并派人前往成都求刘备派援兵。

吴军包围麦城,将关羽困在城中。

关羽欲突围,不料中埋伏被擒。

关羽被押往东吴,宁死不愿投降孙权,被孙权斩首。

刘备痛失荆州、义弟关羽,不禁深感悲愤,欲起兵攻打东吴为关羽复仇。

不料,张飞在睡梦中被部下范疆、张达暗杀,两人逃往东吴。

刘备因过度悲伤而昏死过去,醒后不听诸葛亮劝阻,一意孤行要为弟复仇。

夷陵之战刘备大军一路势如破竹,连败吴军。

孙权拜书生陆逊为大都督,号令东吴三军。

刘备因连胜而大意,把大军布阵于树林中,犯下兵家大忌。

陆逊以火攻,火烧连营,大败蜀军。

陆逊因深怕曹丕会趁吴军追杀惨败的蜀军时,发兵攻打东吴,因此放弃追击蜀军。

果不出陆逊所料,魏军果然进攻东吴,被吴军大败。

刘备败军抵达白帝城,刘备因过度悲伤而病倒,命垂旦夕。

刘备于白帝城临终前托孤于诸葛亮,说如若儿子刘禅昏庸无能,诸葛亮可废掉刘禅,自立皇帝。

诸葛亮誓言要忠心报答刘备待他的恩情,尽心协力辅佐刘禅匡复汉室。

诸葛亮退五路兵马,平定南蛮曹丕趁机联合四路兵马,一同杀向蜀国,当中包括东吴、南蛮、羌族与蜀汉降将孟达。

诸葛亮派马超把守关口,使羌兵不敢进攻,再派魏延制造疑兵,使南蛮多疑不敢进攻,再派孟达生死之交李严写信劝孟达退兵,再派赵云把守关口,抵御魏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