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舌战群儒思路

合集下载

从精彩绝伦的舌战群儒看诸葛亮高超的辩论技巧

从精彩绝伦的舌战群儒看诸葛亮高超的辩论技巧

从精彩绝伦的舌战群儒看诸葛亮高超的辩论技巧诸葛亮舌战群儒纪念邮票《三国演义》最精彩的部分要数赤壁之战,而赤壁之战精彩的又是过程。

其中,诸葛亮舌战群儒那一回看得非常过瘾、解气!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影视形象诸葛亮的辩论精彩绝伦,立论严谨,逻辑性强,攻击力大,堪称辩论精品。

这里就诸葛亮的辩论技巧做点粗浅分析:一、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是最好的批驳对方的技巧。

但东吴的儒生们在辩论中并没有亮出自己的'矛'和'盾',但聪明的诸葛亮为这帮东吴的这帮儒生们创造了'矛'和'盾'。

汉朝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就是正宗的治国学问,东吴的儒生当然也是儒家弟子。

诸葛亮就巧妙利用辩论对手的儒家身份,给他们设置了自相攻伐的'矛'和'盾'。

忠孝仁义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诸葛亮以此为辩论武器这个'矛'和'盾'就是儒家道德,儒家道德的至高点,就是'忠孝仁义',诸葛亮就用这个作为舌战武器,力挫群儒。

首先,以儒家倡导的'忠孝'驳斥东吴主张投降的儒士们不忠不孝。

忠孝是儒家的立身之本,不忠就是叛逆,不孝就是忤逆,可以诛杀的。

所以,诸葛亮在辩论中会敏锐抓住对方立论中的'不忠不孝'痛批猛打,驳得对手体无完肤。

比如薛综以天时立论,认为汉家气数已尽,曹操拥有三分之二天下,是顺应天时,刘备与曹操对抗就是逆天时而动。

其实明白人都知道薛综说得对,包括诸葛亮的知己水镜先生司马徽都说'孔明得其主,不得其时'。

但诸葛亮抓住薛综发问中'不忠不孝'的立论,对薛综严加批驳:《三国演义》第43回:孔明厉声曰:'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

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诚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

诸葛亮的舌战群儒与谈判技巧

诸葛亮的舌战群儒与谈判技巧

诸葛亮的舌战群儒与谈判技巧东汉末,荆州刘表去世,其幼子刘琮降曹,赤壁之战一触即发,形势对刘备与孙权极为不利。

为求生存,刘备遂派诸葛亮为节使,前往东吴面见孙权,联吴抗曹的意图十分明显。

这个正史所载的历史事件,经过罗贯中的妙笔生花,为我们描绘出一则古人谈判的经典案例,其过程蕴含了磋商、妥协、方法、协议等诸多现代谈判元素,名为“舌战群儒”,实则彰显了诸葛亮超一流的谈判技巧和顶级谈判手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今天读来,依然不无裨益。

礼仪上尊重对手我们知道,古人重视礼仪的程度,比今天厉害了去了,什么都可以丢,唯礼数不能丢,在家里尚且要早请安晚问候,遑论谈判场合?古代谈判礼仪,不光是握个手、问个好、分宾主坐定那么简单。

其中每一个细节所折射出的对对手的尊重与否,都影响并决定着谈判的进程和效果,马虎不得。

诸葛亮深谙谈判礼仪。

“(鲁)肃乃引孔明至幕下。

早见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

孔明逐一相见,各问姓名。

施礼已毕,坐于客位”。

这段文字说的是起码社交礼仪,诸葛亮表现得很有耐心,很谦逊,尊重到了每一个人,营造出和谐的谈判气氛。

当张昭一语道破诸葛亮此行之游说目的时,诸葛亮没有否认,明确坦诚:“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

本来,这场谈判可以归类于间接谈判的,因为刘备没到场,孙权则躲在幕后,诸葛亮只是代理人而已。

但诸葛亮的承认,使得谈判的性质,突然严肃、庄重、规范起来,变成了直接谈判。

而直接谈判的形式,通常被认为是尊重对手。

大家想想蒋干盗书的情节,小蒋同志明明是来做说客谈判的,偏偏没胆子承认,在礼仪上已然先输了一筹。

这就难怪周瑜要挖陷阱给老同学钻了,谁让你蒋干不懂得尊重人?敏锐的洞察力谈判的第一回合,是张昭首先发难。

“孔明自思张昭乃孙权手下第一个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孙权”。

诸葛亮难张昭的一段话很长,这里就不引了。

孙权继位东吴,执行了孙策“外问周瑜、内问张昭”的遗训,周瑜当时在外练兵,小团伙里唯张昭最有影响力。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感受和启示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感受和启示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感受和启示诸葛亮舌战群儒,是《三国演义》中的一段经典场景,也是诸葛亮智谋的一次展示。

这一场景发生在刘备进攻荆州时,群儒们纷纷上书劝谏刘备不要进攻,他们认为进攻荆州是不明智的决策。

诸葛亮却通过巧妙的辩驳,使得群儒们无话可说,最终刘备决定进攻荆州。

这段舌战群儒的故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带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首先,诸葛亮舌战群儒展示了他出色的辩才和智谋。

他能够准确把握每个群儒的观点,并且能够运用逻辑和理由一一驳斥。

他的辩论技巧和口才使他在群儒面前占据了上风,这体现了他的智慧和谋略。

这告诉我们,在面对争论和批评时,我们需要学会善于辩论和反驳,用理性和知识来驳斥谬论。

其次,诸葛亮舌战群儒也体现了他对事物的深思熟虑和全面考虑。

在辩论中,他不仅能够驳斥群儒的观点,还能够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来解决问题。

他考虑了进攻荆州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但他也看到了进攻荆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这提示我们,在做决策时,我们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和可能的风险,而不是片面看问题。

最后,诸葛亮舌战群儒还体现了他的果断和勇气。

尽管群儒们都反对进攻荆州,但诸葛亮坚持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辩论说服了刘备。

他的果断和勇气使得刘备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最终收复了荆州。

这告诉我们,当我们确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时候,我们要有勇气坚持,并且要拥有果断的决策能力。

总的来说,诸葛亮舌战群儒不仅展示了他出色的辩才和智谋,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我们要学会善于辩论和反驳,用知识和理性来驳斥谬论;在做决策时,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和可能的风险;当我们确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时候,要有勇气坚持,并且要有果断的决策能力。

这些都是我们可以从诸葛亮舌战群儒中学到的宝贵经验和教训。

诸葛亮舌战群儒,制胜有秘诀

诸葛亮舌战群儒,制胜有秘诀

诸葛亮舌战群儒,制胜有秘诀《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章回,是诸葛亮非凡才智一大亮点,更是他雄辩话术的精彩呈现。

其时,诸葛亮为了与东吴联合抗曹,只身来到东吴。

以张昭为首的谋士们为保全自己的利益,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却被诸葛亮一一化解。

最后,诸葛亮不仅突破了谋士们的围追堵截、为孙刘联合垫定了基础,更为后人留下了舌战群儒的精彩篇章。

不夸张地说,孙权帐下的谋士皆为当时的精英,才智虽略逊于诸葛亮但充分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群体联手、轮番上阵,本不应输,至少不应惨败。

但是,结果却是诸葛亮大获全胜,谋士们灰头土脸。

何以如此?细细品读一番,笔者发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过程中,精巧的辩术可谓层出不穷,其中最给力的有五个秘诀:竖立大旗,占领品德和舆情的制高点众所周知,仁义礼智信,忠孝,君子等等,堪称儒家文化的大旗。

只要在辩论中竖起了这类大旗,并且根基扎实,足以让对方无力扳倒,自然旗开得胜。

及时地引经据典文人墨客心目中,历史上发生过的经典人物和事例是不可动摇的典范,具有权威的说服力。

只须把握时机引经据典,对方肯定无力反驳。

具体地参照对比一切优劣、强弱、成败,都是相对的,要破解无端的攻击,拿出有根有据的事物现象进行参照对比,优劣成败一目了然,一切虚无飘渺的攻击自然烟消云散。

因势利导,借力发力无论是文斗还是武斗,借力发力都是高明之举。

因为任何事物都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看待,并且从不同角度可以看出不同的内涵。

因此,将对方说的内容作为资源,因势利导,借力发力,效果很好。

用反问来反戈一击在正面回复了对方的挑战并在势头上压住对方后,一句让对方无以应答的反问,堪称重重地反戈一击,会使对方彻底溃败。

诸葛亮是如何应用这些秘诀呢?且看:东吴首席谋士张昭率先发难,打击诸葛亮个人和刘备军团的形象——你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刘备三顾茅庐请你出山后欢欣鼓舞,自称“如鱼得水”,匡扶汉室似乎指日可待。

但是你出山以后刘备却不断惨败,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境况都不如你出山以前,管仲、乐毅是你这样的水平吗?诸葛亮淡定发力,先给群儒们上一堂科普课——治病需要一步一步调养,不可让一个柔弱的病人去挑大梁。

诸葛亮舌战群儒辩证方法和辩证技巧

诸葛亮舌战群儒辩证方法和辩证技巧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是我国东汉末年蜀汉丞相,也是蜀汉二十四孝的一位。

他在政治、军事、文学等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被誉为“卧龙先生”、“臣亮”。

在历史上,诸葛亮以其出色的谋略和辩论技巧,以及与群儒舌战的一系列故事而闻名于世。

诸葛亮和群儒舌战的故事,展现了他卓越的辩证方法和辩证技巧,这些技巧至今仍然对我们有启发和借鉴的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辩证方法和技巧。

一、深度:诸葛亮的辩证方法诸葛亮在与群儒的辩论中,往往以逻辑缜密、思维敏锐而出乎意料的方式,化解了对方的质疑和挑战。

他善于用“以柔克刚”的方法,善于探究对方的观点,找准破绽,形成有力的反驳。

诸葛亮的辩证方法中,最为重要的是“以理服人”。

他善于运用诡辩术,借助鲜明的逻辑和明晰的思维,来反驳对方的观点。

在辩论过程中,他不仅能够准确把握对方的观点,还能够找准对方的破绽,以直指问题的核心,形成有力的理据,从而取得最终的胜利。

二、广度:诸葛亮的辩证技巧在与群儒的辩论中,诸葛亮的辩证技巧主要表现在多方面。

他善于用对比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善于找到问题的多方面或多角度,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

他擅长用联想和类比的方式,来寻找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他还经常运用引用典故或历史事件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在辩论的过程中,诸葛亮的辩证技巧往往能够深入到问题的根源,以及深刻地剖析问题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通过这些技巧,他能够更好地阐释自己的观点,使对方无从下手,最终化解对方的质疑和挑战。

总结回顾: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辩证方法和技巧通过对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辩证方法和技巧的深度和广度探讨,我们不难发现,诸葛亮以其深刻的思维和敏锐的逻辑,展现了卓越的辩证能力。

他深刻洞察问题的本质,善于找准问题的症结,形成独到的见解。

在与群儒的辩论中,他通过各种辩证方法和技巧,始终保持着辩证性的原则和追求,最终达到了以柔克刚的目的。

个人观点和理解:从诸葛亮的舌战群儒中,我们可以得出的启示是,辩证方法和技巧在辩论和论证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诸葛亮舌战群儒 教案教学设计

诸葛亮舌战群儒 教案教学设计

《诸葛亮舌战群儒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进行有效的口语表达和辩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英勇胆识,培养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诸葛亮在辩论中的思维敏捷和逻辑严密。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进行有效的口语表达和辩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简介课文《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2)讲解诸葛亮在辩论中的思维敏捷和逻辑严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 课堂实践:(1)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辩论场景。

(2)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进行辩论练习。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诸葛亮舌战群儒》中的精彩片段,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2. 写一篇关于诸葛亮的人物评论,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进行有效的口语表达和辩论。

诸葛亮舌战群儒翻译及原文

诸葛亮舌战群儒翻译及原文

诸葛亮舌战群儒翻译及原文
摘要:
一、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背景介绍
二、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具体过程及辩论观点
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历史影响和启示
正文:
【提纲】
一、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背景介绍
诸葛亮舌战群儒发生在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诸葛亮为了说服东吴的统治者孙权联合抗曹,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与东吴的诸多谋士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这场辩论,堪称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辩论之一。

【提纲】
二、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具体过程及辩论观点
在这场辩论中,诸葛亮针对东吴谋士们的疑虑和反对,提出了一系列有力的观点。

他首先分析了曹魏的实力,指出曹操虽然强大,但内部矛盾重重,民心不附。

接着,诸葛亮阐述了蜀汉与东吴联合的必要性,认为只有团结抗曹,才能保国家安宁,民族复兴。

诸葛亮在辩论中,巧妙地运用了《孙子兵法》中的道理,说明用兵之道在于随机应变,不应拘泥于常规。

他还以自己的智谋和才能为例,证明蜀汉有能力和东吴共同抵抗曹操。

在辩论过程中,诸葛亮语言犀利,论证严密,使东吴谋士们无法反驳。

【提纲】
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历史影响和启示
诸葛亮舌战群儒,最终成功地说服了东吴统治者孙权,促使两国联合抗曹,为三国时期的战略格局奠定了基础。

此次辩论,不仅展现了诸葛亮卓越的口才和智慧,更体现了他高超的战略眼光和为国家民族利益着想的精神。

从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一是要勇于担当,关键时刻敢于站出来为国家民族利益奋斗;二是要善于运用智慧,以理服人,化解国家间的矛盾;三是要有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的判断和决策。

综上所述,诸葛亮舌战群儒不仅是一段精彩的历史典故,更是一次智慧和勇气的较量。

诸葛亮舌战群儒

诸葛亮舌战群儒

诸葛亮舌战群儒第一篇:诸葛亮舌战群儒诸葛亮舌战群儒罗贯中教学目标一、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二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

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课文分析一结构与内容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的一次论辩。

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

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

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镇定自若,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驳的技法,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被传为千古佳话。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东吴内部的情况。

为了抗御曹军,保全东吴,鲁肃向孙权提出联刘抗曹的主张。

孙权遂派他去刘备那里探听情况。

早在隆中即洞察天下形势,建议刘备“外结好孙权”的诸葛亮夙有联孙抗曹之意,所以,与鲁肃不谋而合。

在得到刘备的同意之后,便与鲁肃结伴到柴桑来劝说孙权。

东吴内部主战主降两派意见不一,以张昭为首的众多谋士极力主张投降,而孙权面对这种情形也无可奈何,显得犹豫不决,这就给诸葛亮的劝说设置了障碍,也给读者制造了悬念。

第二部分(第2段到结尾)写诸葛亮舌战群儒。

在这次论辩中,诸葛亮先后与东吴的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

据此,这次论辩可以分为七个小场次。

第一场是诸葛亮与张昭的论辩。

论辩的焦点是诸葛亮自比管乐是否“言行相违”。

这场论辩是由张昭挑起的。

张昭等人认为孙、刘是无法抵抗曹操的,诸葛亮此行的目的是要借东吴的力量抵抗曹操,保全自己。

要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办法之一就是找出诸葛亮的破绽,抓住他的把柄,杀去他的锐气。

所以,他首先提出了诸葛亮是否真的自比管仲、乐毅的问题。

管仲是春秋时齐恒公的大臣;曾辅佐桓公为一代霸主,是历史上杰出的文臣;乐毅是春秋时燕昭王的武将,曾统帅大军克齐70余城,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将。

自比管仲、乐毅,也就是说自己文同管仲,武比乐毅,是文武双全的杰出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怒斥不知君臣之大义,以免扰乱人心
6
陆绩
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
视之
公非袁术座间怀桔之陆郎乎?请安坐,听吾一言:曹操既为曹相国之后,则世为汉臣矣;今乃专权肆横,欺凌君父,是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也。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何云无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
视之
曹操收袁绍蚁聚之穷于夏口,区区求教于人,而犹言不惧,此真大言欺人也!"刘豫州以数千仁义之师,安能敌百万残暴之众?退守夏口,所以待时也。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犹欲使其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由此论之,刘豫州真不惧操贼者矣!
蔑视其无礼
4
步骘
孔明欲效仪、秦之舌,游说东吴耶?
视之
"步子山以苏秦张仪为辩士,不知苏秦、张仪亦豪杰也。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国之谋,非比畏强凌弱,惧刀避剑之人也。君等闻曹操虚发诈伪之词,便畏惧请降,敢笑苏秦、张仪乎?
分析我方优势,敌方败亡的原因,
曹兵败后的形势
(从战略诱以利)
不问不答,将倾听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
孙权问了十个问题,沟通最后结果:权大悦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吾意已决,更无他疑。即日商议起兵,共灭曹操!"遂令鲁肃将此意传谕文武官员。
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
以治沉疴为喻,说明刘备在弱势下仍能取得胜利已属不易,败是由于行仁义,以堵其口。
3
虞翻
今曹公兵屯百万,将列千员,龙骧虎视,平吞江夏,公以为何如?
对比,不以出身论英雄
7
严酸
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
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
举例,有用即人才
8
程德枢
公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耳。
表明事态急近性
刘豫州何不降操
昔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又安能屈处人下乎
沟通结果:孙权听了孔明此言,不觉勃然变色
孤不能以全吴之地,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与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豫州虽新败,然关云长犹率精兵万人;刘琦领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近追豫州,轻骑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士民附操者,迫于势耳,非本心也。今将军诚能与豫州协力同心,破曹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则荆、吴之势强,而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惟将军裁之。
乃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
哑然而笑
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
新野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鲜薄,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惇,曹仁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至于刘琮降操,豫州实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当阳之败,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弃之,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此亦大仁大义也。
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杨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
不申辩有无实学,而论儒之区别。避难就虚。
9-10
张温、骆统
(二人,又欲问难)
简明,避免挑起争论
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
从容自信
吾观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故力辞之。刘琮孺子,听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
以仁义颂刘备,并不轻泄底牌
诸葛亮舌战群儒----沟通技巧
开场情景:诸葛亮手抚羽扇,不发一言-----深知欲速则不达之理
顺序
发难人
诸葛亮
姓名
主要观点
应答举止
主要观点
沟通方法
1
鲁肃
先生见孙将军,切不可实言曹操兵多将广。
不须子敬叮咛,亮自有对答之语
不轻易承诺
2
张昭
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
丰神飘洒器宇轩昂
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11
黄盖
孔明乃当世奇才,君等以唇舌相难,非敬客之礼也。曹操大军临境,不思退敌之策,乃徒斗口耶!
诸君不知世务,互相问难,不容不答耳。
扮无辜
12
诸葛瑾
偷眼看孙权:碧眼紫髯,堂堂一表。孔明暗思:"此人相非常,只可激,不可说。等他问时,用言激之便了
13
孙权
敢求教益
不才无学,有辱明问。
不急于表态
足下近在新野,佐刘豫州与曹操决战,必深知彼军虚实
刘豫州兵微将寡,更兼新野城小无粮,安能与曹操相持。
适当说明
曹兵共有多少?
马步水军,约有一百余万
令其震惊
莫非诈乎
只做不见
非诈也,又不下一百五十万。亮以百万言之,恐惊江东之士也。
再令其震惊
战将,还有多少?
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
三令其震惊
今曹操平了荆、楚,复有远图乎?
即今沿江下寨,准备战船,不欲图江东,待取何地?
驳斥其胆怯
5
薛综
汉传世至今,天数将终。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归心。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
厉声
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公乃以天数归之,真无父无君之人也!不足与语!请勿复言!
明确斗争方向及重点
若彼有吞并之意,战与不战,请足下为我一决。
亮有一言,但恐将军不肯听从。
欲擒故纵
愿闻高论
唯一不待提问说观点
纵有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其不能,何不从众谋士之论,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方案选择
权未及答。孔明又曰:"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疑贰之见,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