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晋南北朝 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考试名词解释

魏晋南北朝考试名词解释

1、熹平石经: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

一称“汉石经”。

其字体为一字‎隶书,故又称“一字石经”。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议郎蔡邕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得到灵帝许可‎。

于是,参校诸体文字‎的经书,由蔡邕等书石‎,镌刻四十六碑‎,立于洛阳城南‎的开阳门外太‎学讲堂(遗址在今河南‎偃师朱家圪垱‎村)前。

碑高一丈许,广四尺。

所刻经书有《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和《公羊传》、《论语》。

除《论语》外,皆当时学官所‎立。

石碑已毁。

宋代以来有残‎石出土,近代人马衡汇‎为《汉石经集存》。

考证其源流的‎有顾炎武的《石经考》、万斯同的《石经考》和张国淦的《历代石经考》等。

魏文帝正始中‎又新立石经﹐称“正始石经”。

2、三体石经(正始石经):《三体石经》建于公元21‎1年,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故名。

石经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

《三体石经》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的演进‎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法门寺: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1987年4‎月,法门寺地宫被‎发掘,出土了佛指舍‎利及一大批唐‎朝稀世珍宝,包括金银器、琉璃器,以及珍贵“秘色瓷”器,还有锦、绫、罗、纱、绢、绮等各类纺织‎品。

据考证,法门寺始建于‎北魏时期约公‎元499年前‎后,唐朝是法门寺‎的全盛时期,法门寺地宫是‎国内迄今发现‎的佛塔地宫中‎最大的一个。

前室发现了《大唐咸通启送‎歧阳真身志文‎碑》和《监送真身使随‎负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衣‎物帐碑》,这两通碑不仅‎是研究法门寺‎历史,而且是研究唐‎朝佛教的重要‎资料。

从地宫发掘了‎四枚佛指骨舍‎利,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是世界上目前‎经过考古科学‎发掘,有文献和碑文‎证实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是当今佛教界‎的最高圣物。

地宫中还有2‎5000多枚‎唐朝货币,其中有13枚‎玳瑁币,是世界上至今‎发现的最为珍‎贵的古代货币‎品类。

古代文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 名词解释

1《典论·论文》:1中国文论史上的第一篇文学批评文章;2曹丕在论著中反对古来“文人相轻”之习气,论及有关文学价值、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文体、文学批评的态度等问题,将文章提到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并提出了“气”说的美学范畴。

2《玉台新咏》:徐陵奉萧纲之命所编的一部诗歌总集。

全书十卷,选录自汉迄梁的诗歌660余首,其中多为五言四句的小诗,成为后来五绝之前身,风格上宫体情调颇明显。

《玉台新咏》之收录对《文选》有所补充。

3《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是由东汉班固创作。

有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四个部分组成,全书共100篇,八十余万字。

主要记载高帝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的历史,目的是宣扬“汉德”。

汉初史实,多承《史记》之义,并进行一些裁剪、订补。

4《后汉书》:南朝范晔所撰,全书纪十卷,列传八十卷。

范晔其人不满现实,不肯媚事权贵这在其著中表现为“贵德义、抑权势”的进步倾向。

书中首列《文苑列传》,记录后汉作家事迹。

他最自负的是书中序论,骈文体式,笔势纵横,整齐密丽,后多为《文选》收入。

5《诗品》:作者钟嵘,成书于齐梁,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讨论五言诗的专著,语言骈散相间,把自两汉至梁代的122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对每一位诗人以扼要品评,指出其诗体的本源。

提出了“自然英旨”、“直寻”的吟咏性情观。

6《文选》:是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诗文总集。

以萧统的文学观为指导,并在其实际主持下完成。

共三十卷,以文体和体裁分类,共分三十七体,收录秦以前至梁代的作家130人,作品514篇(一题数篇按一篇计)。

《文选》不仅收集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起到保存和流布的作用,而且提供了文学范本,对于推动文学沿着自身的轨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文心雕龙》:成书于南梁,作者刘勰,是中国第一部文艺理论著作,全书50篇,分为上下两编。

上篇阐明文学的本源,指出文学创作应该取法的规则;下编主要是批评,涉及到作家作品及时代风气以及批评态度和方法。

古代文学史2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2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一、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称魏晋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文学自觉表现在三个方面: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其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和认识;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比如四声的发现并运用,诗歌中讲究用事、对偶等,证明人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

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

“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

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

这是杨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指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作家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反映了社会动乱,抒发了渴望国家统一的抱负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大抵情辞慷慨悲凉、格调刚健清新,成为后世诗歌创作推崇的榜样,后人把建安诗歌的这种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为“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一称谓包括了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

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

一,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二,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反映社会动乱和抒写报国壮志的充实内容,慷慨悲凉的情辞和苍劲雄浑的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对魏晋南北朝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我国古典诗歌也从此摆脱了四言格局,完善了五言体制,开创了七言新体,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三)——魏晋南北朝文学部分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三)——魏晋南北朝文学部分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三)——魏晋南北朝文学部分1.魏晋风流: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而魏晋风流表现在外的特点是颖悟、旷达、真率.电可以说是追求艺术化的人生。

这种艺术必须是自然的,是个人本性的自然流露。

陶渊明可以说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流的故事集。

而从深层看来,魏晋风流下那种对人生艺术化的自觉追求,那种对个性化的向往,那种无拘无束的氛围,正是文学成长的良好气候。

魏晋风流不仅对魏晋这两代文学产生影响,也对魏晋以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已成为一个美好的影像,映在后人的心里,不断激发出文学的灵感。

2.建安风骨:这是对汉末魏初时期的优秀诗歌创作特色所作出的概括。

建安文学以曹魏集团为中心,主要成就在诗歌。

建安诗人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其内涵主要有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和浓郁的悲剧色彩。

“建安风骨”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浮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

3.三曹:指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他们的创作对当时的文坛有很大影响,故后人合称为“三曹”。

曹操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涛文俱佳,风格清峻通脱。

曹丕擅长诗、文及辞赋,其名作有《燕歌行》、《与吴质书》等,其中《燕歌行》全诗均用七言,句句押韵,在中国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他把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钟嵘称他“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著名的《洛神赋》美不胜收.《与吴季重书》和《与杨德祖书》是两篇有名的散文书札。

《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部分

《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部分

《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部分1.官渡之战* :(北京大学1986年中国史真题)东汉末年曹操和袁绍为争夺黄何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

199年,袁绍以大军攻许。

200年,双方在官渡对峙,曹操夜袭乌巢,火烧袁绍粮草,并大破袁军主力,官渡之战消灭了元军主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 :东汉末年曹操为并吞江南而与刘备、孙权进行的一次决战。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出兵南下。

欲统一全国。

孙权派周瑜率军三万,联合刘备在赤壁与曹军决战,周瑜用火攻,大致曹军。

战后曹操退守中原,孙权据有江东,刘备占领荆州、益州,奠定三国鼎立的新局面。

3.夷陵之战:(20XX年历史学统考真题)三国初年蜀吴之问的一次战役。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乘关羽集中兵力在襄樊一线进攻曹军之际,派吕蒙袭杀关羽,夺回荆州。

222年,刘备企图重新夺回荆州,于是以替关羽报仇为名,调集所有兵力,亲征东吴,孙权任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用火攻大败蜀军。

此役将蜀的势力控制在长江三峡以西,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

4.九品中正制* :(华东师范大学1998年中国通史真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

曹丕称帝后,采纳陈群的建议,制定了九品官人法。

其体内容是通过品评,将士人分为九等,朝廷任命中正官到各地主持品评,被评为上等的人士将被推荐到各级行政机构中去做官。

九品中正的实行结束了西汉以来乡举里选的察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改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5.士家制:(北京大学20XX年中国通史真题)三国曹魏推行的军事政策。

为保证有足够的兵源和防止士兵逃亡,规定士兵及其家属另立户籍,称为“士家” 。

士家集中居住在邺城一带,由军营或郡县管理,社会地位很低。

士家的子孙必须世世代代当兵,娶妻也必须是士家的女子。

士家制度保证了曹魏时的兵源,是曹操称霸北方的重要条件。

6.平定南中:(北京大学1986年中国史真题)二国初年蜀对后方南中叛乱的平定。

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

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
2贾后废黜并杀害太子,引起统治阶级内部冲突,赵王发起政变,杀死贾后,废黜惠帝,自立为王,宗室诸王不满,发动内战讨伐赵王,拥惠帝复位
3八位宗王卷入战争,史称“八王之乱”,最后东海王毒死惠帝,拥立怀帝,“八王之乱”结束
八王之乱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危机,生产无法正常进行,民族、阶级矛盾激化,统治者内战,西晋力量削弱,外族趁机入侵
南方原有的郡县设置则成为“土郡县”,土断时东晋和南朝废除侨置,将侨人的户籍编入土郡县的方法
东晋实行过多次土断,土断过后国家控制的户口大量增加,赋税收入也增多了
胡汉分治
北魏
北魏前期实行“胡汉分治”的政治制度,汉魏的台省和鲜卑的氏族部落制度并行
宗主督护制
北魏
五胡十六国时期,北部未南逃的大地主,他们拥有宗族、部曲,修建坞壁,训练私人武装,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武装首领,依附于他们的农民成千上万,北魏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控,曾在州郡县设置地方长官,但是面对私人武装广泛存在的现实情况,不得不依靠宗族首领或坞主管理地方,于是形成了“宗主督护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北魏建国一个世纪后,对北方的统治巩固,许多遗留问题阻碍了北魏的发展,过去的制度难以存续,主要问题有:经济落后、政令不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皇权加强,官府掌握大量荒地为改革提供条件
袁绍兵多粮多但是内部矛盾重重,人心涣散,曹操兵粮远不及袁绍,但是统治集团内部稳定,他通过五千兵马奇袭袁绍粮仓,在官渡以少胜多消灭袁绍主力军队,取得了统一北方的决定性胜利
几年后袁绍势力土崩瓦解,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曹操为吞并江南而与刘备、孙权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
曹操南征荆州,荆州势力降曹,依附于荆州势力的刘备寻求与孙权结盟,共同抗曹,曹操军队与孙刘大军遭遇于赤壁,曹操军长途跋涉且不善水战,孙军主帅周瑜用计焚毁曹军舰船,孙刘大军水陆并进,大破曹军

名词解释、古诗赏析(秦汉魏晋南北朝)

名词解释、古诗赏析(秦汉魏晋南北朝)

名词解释1、山水诗:是指以自然景物特别是山川河流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

2、永明体:齐永明(齐武帝年号,公元483——493)年间,周颙依据和模拟佛经的读音,把汉字定为四声(平、上、去、入),著有《四声切韵》(书已佚)。

接着沈约等人又根据四声和双声迭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诗歌声律中应该避免的“八病”的主张,并结合建安以来诗歌逐渐讲究对偶、词藻、用典、雕琢的技巧,创造出一种新体诗。

因它产生于永明年间,被称为永明体。

它为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古体通向近体的桥梁。

3、宫体诗:从梁后期到陈代(531——589),诗坛上,特别在贵族和宫廷、中流行着一种轻艳柔靡的诗体,时人号之曰“宫体”。

这种诗以描绘女性体态容貌与生活为重要内容,风格绮丽轻靡。

“宫体”之名,始于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宫”即太子所居之东宫。

《梁书·简文帝纪》载萧纲自己的话云:“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

然给于轻靡,时号‘宫体’。

”4、汉赋:汉赋有大赋和小赋之分。

大赋多写宫观园林之盛以夸炫帝王穷奢极侈的生活;在铺陈夸饰之后,篇末每每加上一个“讽谏”的尾巴,篇幅较长,规模壮阔,好些是长达千言以上的巨制;多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韵文和散文相夹杂,铺陈排比,文辞瑰丽,并喜用冷僻字眼以示高奥典雅;句式不拘,以四言六言为主,也有三言、五言、七言,甚至长达十言以上者。

句段之间常选用恰当的关联词语作为承接的机纽。

小赋多为抒情写志的作品,篇幅比较短小, 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

5、七体:《七发》篇幅宏大,描写铺陈,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是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

自此以后,这种以七段成篇的结构体制,引起后来许多作者的模仿,而形成赋体文学中的一个专体,号为“七体”。

6、四史:《汉书》又名《前汉书》,跟《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列称为《四史》,是我国正史中的名著。

7、《史记》:《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

魏晋南北朝历史考研名词解释

魏晋南北朝历史考研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1.“王与马,共天下”:是就东晋政权的实质而言。

东晋政权是以侨姓士族和吴姓士族为支柱建立的。

东晋建立时,得到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王导等的支持。

王导帮助司马睿争取到吴姓士族即江南地区土著士族的拥护。

司马睿称帝,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功劳最大,所以王导为丞相,以王导族兄王敦任镇东大将军,王氏士族执掌了大权,所以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解析】东晋的世家大族地位相当之高,比如王氏、谢氏等等,他们对东晋王朝的影响可谓是全方位的。

所以考生在回答有关东晋的问题时,注意对这个角度的把握与分析。

2.六镇:北魏前期在都城乎城以北边境设置的六个军镇,自西而东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

主要是为了防御来自北方柔然的侵扰,拱卫首都平城。

北魏前期中期,对六镇极为重视。

北魏边镇置镇都大将及僚属,镇下置戍,镇兵巡行防戍。

六镇将领全由鲜卑贵族担任,戍防军人主要是鲜卑人。

【解析】六镇是北魏边防的重要建制,也包含了北魏同其他民族的交往。

最重要的是六镇从创立到起义,其中的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魏的社会矛盾,考生应注意对六镇具体情况的大致掌51握,尤其是北魏末年民族大起义的影响。

3.土断:土断是东晋、南朝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

目的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故称土断。

土断政策的中心内容是整理户籍,居民不分侨旧,一律在所居郡县编入正式户籍,取消对侨人的优待,以便政府统一对编户齐民的剥削。

土断结果使政府增加了收入和兵源。

侨人则加入了负担调役的行列。

从此由北人变成了南人,客观上加速了南北人民的融合。

【解析】东晋时期南来的人口增多,以及设置侨州郡县,难以掌握实际的人口情况是实行土断的原因,考生需要将土断的政策与东晋实行的其他相关的政策放在一起来掌握,尤其是土断的实行效果和影响。

4.傅粉何郎;何郎指的是三国曾魏时的何晏,才华出众,容貌俊美,而且喜欢修饰打扮,面容细腻洁白,无与伦比。

后人就把“傅粉何郎”作为一个典故,用来形容人面容白净漂亮,甚至也用来形容一些洁白的物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汉大赋:也叫新体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

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

大赋在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一般由小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韵文与散文相间。

代表作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两京赋》等。

2.互见法:是《史记》选取,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

可分为有无互见和详略互见。

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传中未写,在他传中写了,这是有无互见;对某些史实和某些人物的事迹,在一片传中详写,在其它传中略写,这是详略互见。

蔡邕互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重复,有时则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样性。

3 乐府诗: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

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这些采集、保存而流下来的歌辞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乐府诗主要收集在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

4.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文选》,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留下作者姓名。

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

古代抒情诗的典范,羁旅行役,相思怀人之苦,是其一大主题。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被刘勰喻为“五言之冠冕”。

5.建安风骨:也称汉魏风骨,是指建安时期的作家反映社会动乱、民生疾苦和抒写雄心壮志时所形成的悲凉慷慨、明朗刚健的写作风格,是对建安文学成就的经典概括。

代表作家是“三曹”、“七子”和蔡琰。

6.太康诗风: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把逞才作为创作目标,并形成拟古风气。

在诗歌技巧方面,追求“繁缛”的艺术风貌,这也是太康诗风的重要特征。

它发展了曹植“辞采华茂”的一面,对中国是个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7.玄言诗:指盛行于东晋的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一方面是围巾鲜血及清淡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证据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

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谈乎寡味。

艺术价值不高,但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东晋玄言诗人有孙绰、许询等。

8.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最早出现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

自觉地运用“四声”、避免“八病”,形成了“永明体”。

永明体是中国格律诗的开端。

代表作家有谢朓、沈约、王融。

9.宫体诗:开始并盛行于梁陈时期的诗歌体式。

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多写女性与咏物,形式工巧,声律严整。

是对女性的审美观照。

在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比较柔靡缓弱。

它是梁陈时期诗歌的一道奇特风景线。

萧纲,徐擒是宫体诗的代表人物。

简答:1.汉代文学基本态势:①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今古通的艺术追求;②汉代文人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③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④批判与赞颂的更迭;⑤文人的独立和依附;⑤从浪漫到现实;⑥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相互促进。

2.贾谊散文风格:贾谊的散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纵横捭阖。

善于运用不同历史事实的对比来分析利害,在铺张渲染的描写中,造成文章的充沛气势,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

如《过秦论》。

抱有改革政治的热情,又受到压抑,因而笔端常带感情,议论说理毫无顾忌,行文畅达而不浮浅,语言犀利激切,富于文采。

忧时济世的感情溢于言表,富于鼓动性。

3.汉赋的意义:①表现了一种昂扬旺盛的气象,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②丰富了汉字和词汇,锻炼了语言词句,提高了文字的表现功能。

③促进了文学观念的形成4.两汉赋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从汉初到武帝时汉赋的形成时期,主要在藩国发展。

继承楚辞传统,形式是骚体赋。

优秀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和淮南小山的《招士隐》。

同时三体大赋开始出现。

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汉代三体大赋的正式形成。

(2)武帝至东汉中叶,是汉赋的兴盛时期。

形式上主要是散体大赋。

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了散体大赋的最高成就。

西汉后期的代表作家是扬雄等。

班固的《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张衡模拟班固的《两都赋》作有《二京赋》。

(3)东汉中后期到汉末是三体大赋的衰落时期,讥讽时事、言志抒情的小赋星期。

张衡的《归田赋》开先河,之后有蔡邕、赵壹等人。

5.汉大赋的艺术特点:(1)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一般都在千字以上。

(2)善于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

(3)侧重铺写宫苑、京都、宫殿、山川等壮丽事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祭祀等重大活动,以及帝王贵族声色犬马、畋猎驰逐等生活。

(4)主旨则既美且刺。

其效果往往是“劝百讽一”。

(5)多采用主客问答式,赋文一般由序、正文、结尾。

序和结尾一般用散文,正文以韵文为主。

6.乐府诗的艺术手法:基本艺术手法是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

①生活镜头的诗意选取②故事情节完整曲折③人物形象各具特色④叙事详略得当⑤语言是的创作(例子见第一卷P193)善于运用比兴、拟人、夸张、铺陈和烘托手法。

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

句式上打破《诗经》的四言,以杂言为主,逐渐趋于五言。

7.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的标志:①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③对文学的生霉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8.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题:①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让你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人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

如《短歌行》。

②游仙主题主要是想象神仙的世界,表现对那个世界的向往以及企求长生的愿望。

如郭璞的游仙诗。

③隐逸主题包括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的作品,也包括招隐诗、反招隐诗,形成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

如潘岳的《闲居赋》。

9.门阀制度对文学的影响:①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心怀不平。

这些不平反映在文学创作中,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特色。

如左思的《咏史》。

②门阀制度也与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有直接关系,文学乃至文化集中在少数世家大族手中与政治权力一起世代相传。

③重视门第的风气在文学作品中海表现问对宗族关系和伦理观念的强调。

如曹植的《责躬》。

10.曹植的“骨气奇高,辞采华茂”特征:①“骨气奇高”的体现:强烈的抒情化色彩。

曹植一生热中功名,追求理想,遭遇挫折、壮志不衰,转多愤激之情,无论是前期的任侠使气,还是后期诗中的满腔悲愤,都体现了他的个性特色。

诗歌内容充满追求与反抗,富有气势和力量,形成了“骨气奇高”的特征,激越感人。

②“辞彩华茂”的体现:1)语言绮丽自然,韵律色调和谐,注重对偶、炼字和声色之美。

2) 善于以警句开篇, 如《野田黄雀行》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开头。

11.阮籍诗歌的风格特征:阮籍诗的风格是“隐约曲折”。

常常借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

表达方式比较曲折隐晦,再加上阮诗的比兴在意念是往往不是很切近,而是比较悠远、旷放,增强了诗歌的含蓄效果。

如《咏怀》其一,作者面对“黑暗世界”在清风明月中弹琴徘徊,通篇采用象征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思。

阮籍之文长于论着,多发惊世骇俗之论,行文奇偶相生,意蕴深沉。

12.南北朝民歌的风格区别: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风格。

①南朝民歌清理缠绵,更多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

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单一,以抒情为主。

既明快,又含蓄,语短情长。

多用比兴、象征手法等特点,而且大量采用双关的修辞手法。

②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习性。

数量不多,但是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

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以及风俗习惯、风光景色。

简单疏朗、质朴无华,毫无造作矫饰是其艺术的基本特点。

13.谢灵运山水诗的新风:①从写意到摹像。

谢诗不想陶渊明的诗那样一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出整体的自然美,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画,观察与体验十分细致。

②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陶诗之分注重言外的效果,发挥语言的启示性以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去体会那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

而谢诗语言更注重写实性,云再用准确的语言对山水景物作精心细致的刻画,力求真实地再现自然美。

14.为什么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庾信前期作品主要是奉和之作,思想内容轻浅单薄,宫廷趣味浓厚。

但由于这些诗在诗歌形式上的多方面探索,为庾信积累了美感形式上和美感内容上的经验,他的诗已经有了“流连哀思”的审美趣味,以绮艳之辞抒哀怨之情。

这些经验结合后期的生活经历,使他的后期诗歌达到了“穷南北之胜”的高度。

其后期作品主要抒写乡关之思,包括感伤时变,魂牵故国和叹恨羁旅忧嗟身世两方面。

内容丰富,笔调劲健苍凉,艺术上更为成熟。

因此说庾信文章老更成。

15.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家、作品志怪小说①地理博物:如托东方朔的《神异经》、张华《博物志》②鬼神怪异:如曹丕的《列异志》、干宝的《搜神记》、托名陶渊明的《搜神后记》、王嘉《拾遗记》、吴均《续齐谐记》。

③佛法灵异:如王琰的《冥祥记》、颜之推《冤魂志》。

志人小说①笑话:邯郸淳《笑林》②野史:葛洪伪托刘歆所作《西京杂记》。

③逸闻轶事:裴启《语林》、郭澄之《郭子》、沈约《俗说》、殷芸《小说》、刘义庆《世说新语》。

大问题一、《史记》(一)体例: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五种体例,共130篇,526500字“本纪”,历代帝王的政迹“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是专门史,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世家”写历代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是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包括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二)断限:《史记》记事,上起黄帝,下至何年主要有三说武帝太初年间(前104——前101)说武帝元守元年(前122)说武帝天汉年间(前100——前97)说(三)创作宗旨:“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确立以人物为中心的述史体系,为“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立传(四)注本最著名的有三家,号称“三家注”,即南宋裴骃的《书籍集解》、唐司马员的《史记索引》和张守节《史记正义》。

(五)思想内容(1)暴露了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和残暴罪行1.揭露汉代帝王的丑恶面目2.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的丑行3.揭露贪官酷吏残害无辜的罪行(2)热情歌颂反抗暴秦的英雄人物(3)颂扬品质优良的中下层人物(4)歌颂了一系列爱国人物(六)文学成就(1)善于选择、安排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1.精心选取历史人物一生中最重要的、最有代表性的大事2.主义选择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暗示人物的未来3.运用“互见法”(2)善于将历史故事化,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1.描述细致入微2.场面扣人心弦(3)在运用语言方面有很高的成就1.人物语言颇具个性化,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2.叙述的语言简洁、精炼,极富表现力3.引用民谣和谚语,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富表现力二、两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的内容与艺术手法两汉乐府(1)内容:1.平民百姓的痛苦与挣扎 2.士卒役人的控诉与呼叫 3.男女两性的哀怨与情仇4.权贵势要的骄奢与清廉 5.人在旅途的乐生与恶死 6.少壮游子的努力与操守7.江南采莲的嬉戏与愉悦8.动物植物的诉说与寓意(2)艺术手法:1.注重叙事2.长于写人 3.语言朴实4.体制多样 5.浪漫色彩《古诗十九首》(1)内容:第一类,游子之歌 1.思乡情结2.立功扬名3.人情淡薄 4.及时行乐第二类,思妇之词1.珍惜婚姻2.自我宽慰3.相隔愁苦(2)艺术手法:1.长于抒情2.善于运用比兴与写景来抒发感情 3.语言精炼工整,朴素自然,保持了乐府民歌的特色三、陶渊明及其诗歌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