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三峡》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三峡》课件

猿鸣三声泪沾裳。”
几声。不是确数。
打湿衣服
冲荡,急流冲荡。
实在,的确
连续不断。属,连接; 引,延长。凄异:凄 凉怪异。
通“啭”鸣叫。
课文研读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 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 中间 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国 山

秀河

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
声泪沾裳。”—— 凄寒
随堂检测
1.区分下列红色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
古义:如果 今义:自从
②或王命急宣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随堂检测
2.根据题干要求,写出相应的句子。
(1) 写三峡两岸山长又多的句子: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 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 过万重山”
学习目标
1
识读生字,扫清文字障碍,准确、流利地朗 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2 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3 对照注释,理解词语含义,学习文言文翻译 的方法,能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4 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 情。
通“缺” 空缺
半夜 太阳 漫上
宣布, 传达。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 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 夜分,不见曦月。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精品教学课件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精品教学课件
quē
zhàng
xiāng


tuān
yăn
zhŭ
zhuăn
shù
cháng
字 词 学 习
字 词 学 习
阙处 重岩叠嶂 襄陵 曦月御 风 沿溯 素湍 绝巘长啸 属引 涧 飞漱
quē
zhàng
林寒涧肃
高猿长啸
课 文 赏 析
一、默读课文,注意字音。
阙( ) 叠嶂 ( ) 襄( )陵 沿溯( ) 曦( ) 素湍( )绝 ( ) 漱 ( )属( )引 哀转( )裳( )
字 词 学 习
课 文 总 结
三峡的山
连绵 高峻
三峡的水

春冬

水势盛大 迅疾
清澈
凄清肃杀
思想感情
赞美和欣赏之情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三峡
课 文 总 结
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 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 ;文章第四段与诗 相对应,都是写 文章第一段和诗中的“ ”相应。
连绵
高峻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课 文 赏 析
2、这一层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山的特点?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相结合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课 文 赏 析
读“三峡春冬水” 领略“三峡春冬”之美
三峡“春冬之时”水有何特点?结合文中的语句说说。
清澈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课 文 赏 析
《三峡》郦道元
2、《三峡》选自《水经注》。本文作者是郦道元,他是我国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10《三峡》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0《三峡》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小组合作,解决部分问题。 ➢(3)小组提交问题,集体解决。
课文翻译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
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不见曦月.( 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
精析:以“霜旦”的“霜”暗指秋季,写林寒涧肃、猿鸣凄 凉,让人感受到深秋萧瑟的气氛。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翻译:所以渔人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 裳沾” 。
1.语言简练,生动传神。 全文仅一百五十多字,气象万千的三峡景观却一览无 余。语言简练,让人叹服。语言虽简练但生动逼真,如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仅八个字就写出了江水的迅疾;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山水画,使读 者如身临其境。
➢ 夏天:突出水势,写出水的大、急快。气 势磅礴,一泻千里。突出“奔放美”。
➢ 春冬:突出水色,写出水的清、绿。清澈 见底,奇异峻秀。突出“清幽美”。
➢ 秋天:水枯气寒,猿鸣凄凉。突出“凄婉 美”。
重点探究
1.第1段主要采用了何种写法来写“山”?突出了“山” 的什么特点?
第1段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写 “山”。从正面写出了山连绵、高峻的特点。“自非亭午 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烘托出山峰之高、江面之窄。全 段突出了山连绵高峻、雄伟峭拔的特点。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 州)人,北魏地理学家。他曾先后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和 洛阳担负中央官吏,并多次出任地方官。他十分重视实地 考察和调查研究,经过长期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水经注》 这一地理名著。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0《三峡》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0《三峡》课件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峻茂” 。
下列几段文字与文中哪些内容相 关?
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 已过万重山。”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下列几段文字与文中哪些内容相 关?
拓展延伸
三峡歌 (宋 陆游) 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雨,一夜猿啼中。
拓展延伸
【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比较阅读
【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 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 以疾也。 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 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 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 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 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沿溯阻绝 溯: ②或王命急宣 或: ③ 虽乘奔御风 奔: ④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悉: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
回答问题
[甲] 第一段描写三峡夏季的风景,侧面描写
水流湍急的语句是“
”第二
段描写春秋冬三季的风景,结尾引用渔歌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
注释:①自:在
②略无:完全没有.略,完全,全部
③阙:同”缺”,中断
翻译: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 点空缺的地方.

202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三峡》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

202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三峡》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三峡》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6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三峡》课文原文及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八年级语文《三峡》教案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义,感知课文内容。

(重点)2.掌握景物的特点和描写方法,把握作者的情感。

(重难点)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培养语感;自主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三峡的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

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吧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疏通字词1.走近作者及作品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我国古代卓越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出生于官宦世家,曾任御史中尉、河南尹等职。

他是一位奇才,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涉猎天文地理等广泛领域,所撰《水经注》是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

《三峡》便是其中的一篇,是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性散文。

22.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它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3.学生自读课文,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郦(lì) 阙(quē) 溯(sù) (yǎn) 属(zhǔ)4.指名朗读。

5.听录音,从整体把握课文。

6.教师点拨。

(1)通假字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2)一词多义①自:A.自三峡七百里中(于。

这里是“在”的意思) B.自非亭午夜分(如果)②绝:A.沿溯阻绝(断) B.绝多生怪柏(极) C.哀转久绝(消失)7.翻译课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三峡》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三峡》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三峡》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三峡》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阙通:缺;重岩一作:重峦)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溯同:泝;暮到一作:暮至)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并尝试背诵课文2、积累文言词汇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4、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激情教学重点:1、深入解读文章内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激情教学难点:1、理解和掌握大量的文言语汇2、围绕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直至当堂成诵教学构思:充分突出主体性教学,通过让学生主动去探究、讨论、辨析,发表自己的见解,来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求知欲;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点评与小结,使学生完成由掌握知识到发展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的过渡。

通过朗读品味,培养学生赏析文章的方法以及良好的审美趣味,力求把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及素质教育的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李白诗《早发白帝城》导入。

简单了解三峡知识。

作者介绍: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

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懂得重点字词意思,读通读顺文章。

1、学生自由通读,选一名同学试读,其他帮助正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三峡》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三峡》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三峡》教案及反思《三峡》课文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并熟读成诵。

2、学习抓住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

3、欣赏三峡的壮丽风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1、钱币被称为“国家的名片”,钱币上的风景往往都是一个国家最值得去的地方,你们有没有留意过人民币背面的风景?有谁知道十元人民币背面选的是哪个地方?——的瞿塘峡。

瞿塘峡,两岸如削,岩壁高耸,大江在悬崖绝壁中汹涌奔流,郭沫若过此发出了“若言风景异,三峡此为魁”的赞叹。

你们知道,“三峡”指哪三峡吗?2、欣赏三峡风光,带着问题:“峡”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长江在这一段要称为“峡”呢?明:大家看这个“峡”字是“山”和“夹”相合而成。

看这几幅由高空拍摄的三峡照片,两山相夹,一水流过,形象地给我们说明了“峡”的含义。

(二山夹一水称之为“峡”)3、三峡山高峡窄,水深流急,真可谓“万山磅礴一水通,惊涛轰鸣气势雄”。

我们虽然不能亲自到三峡一游,但读郦道元的《三峡》一文,定能领略三峡壮丽的自然风光,发出“江山如此多娇”由衷赞叹!二、简介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

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1、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四生朗读课文,师强调生字词的读音,齐读每一层。

3、自由读、互读,注意字音和句子的停顿。

第10课《三峡》课件(共2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0课《三峡》课件(共2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阙,同“缺”,空隙、缺口。
• 嶂:形势高险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 隐:遮蔽。
•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
• 亭午:正午。亭,正。
• 夜分:半夜。
• 曦月:日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原文翻译
• 在七百里的三峡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全然没
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挡了
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
• A.第①段总体描写三峡概貌,写出了三峡的雄伟气象,为下文
具体景物的描绘提供了大背景。
• B.第②段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乘奔马、御风飞行
作比,表现出江水一泻千里的气势。
• C.文章结尾写渔人的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
裳”,进一步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凉冷落。
• D.文章抓住季节特点,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绘了三峡雄奇
合作探究
• 从作者对三峡“春冬之时”的描写可看出,三峡的景色迷人。但
作者结尾却引用了“猿鸣三声泪沾裳”,让人感觉到一丝悲凉。
你觉得作者引用恰当吗?说说你的理由。
• 合适。与“良多趣味”一致,春冬三峡给人美感。引用
诗句写秋天三峡给人以悲凉之感。说明三峡四季给游客
以不同的感受。
感谢聆听
里传来猿叫的回声,声音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
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
泪沾裳。”
全文结构
• 第一段:总写三峡山高、岭连、峡长的特点。
• 第二段:三峡夏水暴涨,水势湍急。
• 第三段:三峡春冬之时,潭水清澈。
• 第四段:三峡秋水干涸,猿鸣凄凉。
思想内涵
•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作
• 王命:皇帝的命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三峡
课题三峡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
调节。





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用字遣词简练精确的特点。

2.学习采用多种艺术手法突出景物特点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体味三峡的壮丽风光,体会语言的简练、
精彩、优美。

2.学习怎样抓住景物及季节特征描写,理解文章内
容,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

3.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
力和探究问题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注重学生的情感熏陶,让学生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雄
奇、清幽秀丽,尤其是感受三峡的奔放美、清幽美、凄婉
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作者
简介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zhuō)县(现在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

郦道元先后在平城(北魏首都)和洛
阳担任中央官吏,多次出任地方官。

郦道元十分注重实地考察和调
查研究,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名著。

写作
背景
本文选自《水经注校证》卷三十四(中华书局2007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
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
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

该书
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它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史称“四大名注”。

读准字音阙.处(quē)襄.陵(xiānɡ)绝(yǎn)属.引(zhǔ)沿溯.(sù)飞漱.(shù)御.风(yù)猿.鸣(yuán)曦.月(xī)素湍.(tuān)长啸.(xiào)郦.道元(Lì)林寒涧.(jiàn)肃重岩叠嶂.(zhànɡ)
通假

略无阙.处(通“缺”,空隙,缺口)
古今异义至于
..夏水襄陵(古义:是一个动词“至”和一个介词“于”今义: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良.多趣味(古义:甚,很今义:良好)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做名词,飞奔的马)
回清.倒影(形容词做名词,清波)
空谷
..传响(名词做状语,从空旷的山谷)
清荣峻茂
....(形容词做名词,指“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每至晴初霜.旦(名词做动词,下霜)
文言省略句:
句式清荣峻茂(分别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
有时朝发白帝(“白帝”前省略了介词“于”,意思是“从白帝城”)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

在这数不胜数的瑰宝当中,长江三峡就是一颗最亮的珍珠。

去过三峡的同学,一定会因那两岸夹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一定会因为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

让我们的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一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吧!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参考译文:
1.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天空和太阳。

2.除非正午和半夜,其他时间都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3.即使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4.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
悬泉瀑布急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高峻美)。

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奔放美)。

春、冬:素湍绿潭,清荣峻茂(清幽美)。

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凄婉美)。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

写景时动、静结合。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文章着重描写山高峰峻以及由此带来的江水四季变化。

夏季是水旺的时候,秋季是水枯的时候。

夏、春冬、秋的记叙次序,是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来安排的。

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并不是一般性的略写处理,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三段文字,是以“水”为线索贯穿起来的。

【品语言,赏美景】
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

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

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

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使文章摇曳生姿。

除了写景,作者的情感也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作者见到三峡春冬之景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因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先从山写起。

另一方面,先写山的高峻挺拔,为下文写水的水势作了铺垫。

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是按水势由涨到落的顺序安排的,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而春冬之时的水势较为平缓,最后写秋天山涧的水枯。

【把握文章主旨】
仔细品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有张有弛,动静结合。

从全文看,七百里山势写的是静态,文气平静舒缓;夏水暴涨写的是动态,文气激烈紧张。

先弛后张,前后节奏反差强烈,扣人心弦。

以局部为例,“素湍”“回清”是动,“绿潭”“倒影”是静,一起一伏,动静相间,其妙无穷。

2.语言简练,生动传神。

全文仅一百五十多字,气象万千的三峡景观却尽收眼底。

春夏秋冬四季齐全,山水草木面面俱全。

语言简练,但生动逼真,让人叹服,如“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仅八字就写出了江水的迅疾;“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展现出一幅美妙的山水画,使人如临其境。

3.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文章紧扣三峡雄伟秀丽的总特征和四季景色的不同特点下笔。

写山,突出其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写一处景物,突出景物特点。

(200字左右)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我认为,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唯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

面对《三峡》这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
方法指导:
根据古文描述情景
根据古文描述情景,就是在理解古文意思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的艺术再创造。

情景描述有助于理解古文的内容和情感,是体会古文意境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正确理解古文,抓住古文的主要景物。

在此基础上,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忠实古文原意的基础上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所描述情景的意境。

素材积累:
郦道元的故事
郦道元在少年时代,就对地理考察有浓厚的兴趣。

十几岁时,他随父亲到山东,经常与朋友一起到有山水的地方游览,观察水流的情景。

当时,他们游历过临朐县的熏冶泉水,又观看了石井的瀑布。

瀑布奔泻而下的水流,激起了层层波浪和飞溅的水花,那铿锵有力的巨大音响,在川谷间回荡。

后来,他在山西、河南、河北做官,经常乘工作之便和公余之暇,留意进行实地的地理考察和调查。

他或跋涉郊野,寻访古迹,追溯河流的源头;或走访乡老,采集民间歌谣、谚语、方言和传说,然后把自己的见闻,详细地记录下来。

日积月累,他掌握了许多有关各地地理情况的原始资料。

通过实地的考察和对地理书籍的研究,郦道元深切感到前人的地理著作所记载的地理情况都过于简略,那些历史上的地理著作,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

郦道元决心动手写一部书,以反映当时的地理面貌和历史变迁的情况,遂成《水经注》一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