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春考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带答案

合集下载

春季高考语文试卷2024

春季高考语文试卷2024

春季高考语文试卷2024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慰藉(jí)狡黠(xiá)锲而不舍(qiè)B. 炽热(zhì)稽首(qǐ)戛然而止(jiá)C. 殷红(yān)拘泥(nì)长吁短叹(xū)D. 伫立(zhù)遒劲(jìn)相形见绌(chù)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脉搏度假村甘拜下风川流不息。

B. 松弛舶来品一筹莫展再接再励。

C. 精粹明信片凭心而论世外桃源。

D. 气概候车室出奇不意声名鹊起。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他的演讲______,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

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必须保持______,不能慌乱。

这部小说的情节______,吸引了众多读者。

A. 精彩绝伦镇定自若跌宕起伏。

B. 美轮美奂泰然自若此起彼伏。

C. 无与伦比从容不迫波澜壮阔。

D. 绘声绘色安之若素汹涌澎湃。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部电影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吸引了众多观众。

B. 面对困难,我们不能望而却步,要勇往直前。

C. 他在学术研究上一丝不苟,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D. 这位老艺术家的表演出神入化,令人叹为观止。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

B. 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改进了。

C. 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考试正常发挥的关键。

D. 我们要学会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

6.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你好,”他说:“可以借我一支笔吗?”B. 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不来参加活动?C. 今天的天气真好,阳光明媚,微风轻拂。

7.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B.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C.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南宋文学家、书画家。

中职春考职业高考语文复习基础试题:现代文阅读

中职春考职业高考语文复习基础试题:现代文阅读

对口升学语文复习基础试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大凡上了年纪或稍有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一本名著、一部电影、一台话剧、一首歌曲,当年在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虽历经久远年代,但至今仍百读、百看不厌,传唱不衰者,可称之为“经典”。

“经典”作品的产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一代人的骄傲,正因如此,中国人谁没读过四大名著?在读书人乃至普通人家的书橱里,又怎么能少了《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倘若少了其中的一部,似乎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气息,不像真正的读书人家。

而任何一部“经典”作品的诞生,作者都耗尽毕生心血,经不断推敲,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精益求精而成,有的甚至一生磨一书,一生磨一戏,一生磨一歌,创作者为此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

不知从何时起,影视圈掀起了“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

其热情之高,速度之快,集数之多,声势之大,令人瞠目结舌,惊讶不已。

只要触目众多媒体便可得知,今天有位大手笔改编了某某名著,明天又一大导演改编了某某电影。

其实,充其量是把不足两小时的电影拉长为电视连续剧,其中,不乏添枝加叶,胡编乱造,张冠李戴,偏离原著。

何以如此?说穿了,就是金钱驱动,利益所致,改编越长越来钱,导演名声响天下,演员身价百倍升。

至于尊重“经典”原创、注重史料真实、慎重改变情节等等,似乎大可不必在意。

反正诸多“经典”作者早已作古,死人不会与活人打官司,何必较真呢!这就给胡编乱造者吃了颗定心丸。

其实,恰恰相反。

比如,一些关于革命史的文艺作品,广大读者和观众知悉历史,当年参加南征北战的老战士尚健在,这么一来,新编经典越多,笑话越多,弄得那些穿帮的大编导们狼狈不堪,不知如何应对。

这些年,连续新编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山间铃响马帮来》《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反响平平,就是例证。

“经典”作品的改编成功,绝非一日之功,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赢得一片掌声和满堂喝彩的。

也不知缘起何日,各地又冒出了文化“啃老”的怪现象。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高三春季招生考试语文试题(上海)(答案详解)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高三春季招生考试语文试题(上海)(答案详解)
挑战时,荒原愈发展示出无可替代的魅力:有的储存着最后的天然财富,有的是珍稀生物仅有的乐土,有的是洪荒时代的再现,有的是理想的实验室,有的是自然的竞技场。人类终于认识到,为了地球,为了自己,为了今天,为了未来,荒原应该得到珍惜,受到保护。但也有人出于贪婪、无知或无奈,想在荒原消失前尽可能多地掠夺和榨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条件的改善,出现了如全球定位系统、卫星遥感遥测、卫星电话、夜视器、高速摄影摄像、高速宽带网络、直升飞机、高性能越野车等先进仪器和装备。无论出于什么目的,人类进入荒原和在荒原的生存能力已经大为加强,并且在不断提高。
⑥对荒原的破坏当然必须制止,但人类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荒原,却存在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可以有限度地利用,有人主张绝对保持原状;有人以为适度亲近有利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有人反对任何人进入。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⑦争论还不会停止,但无论如何,珍惜荒原、热爱荒原的人已经有了共识:现存的荒原是不可替代的,要像爱护自己的身体那样爱护它们。当你进入时,尽可能少惊动那里的一切;当你离开时,除了你产生的垃圾废物外,请什么也别带走。
藏书
聚而必散,物理之常。父兄藏书,惟恐子弟不读;读无所成,犹胜腐烂箧笥,旋致蠹书之变。陈亚少卿藏书千卷、名画一千余轴,晚年复得华亭双鹤,及怪石异花,作诗戒其后,曰:“满室图书杂典坟,华亭仙客岱云根②。他年若不和花卖,便是吾家好子孙。”亚死,悉归他人。
注:①瓻(chi):盛酒的器具。古人向人借书,以瓻盛酒为酬。②云根:深山高远云起之处。
D.随着人类生存能力逐步提高,荒原终将消失。
5.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走进荒原,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B.荒原——永恒的魅力
C.荒原——科学家的乐园
D.人到哪里,哪里就没有荒原
6.结合文中信息,对第⑥段画线句的两种意见,选一种加以简评。(不超过8个字)

山东春季高考语文试卷

山东春季高考语文试卷

山东春季高考语文试卷山东春季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测试是高考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变化发展关系到高考语文改革的整体进程。

现代文阅读测试却起步较晚。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关于山东春季高考语文试卷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山东春季高考语文试卷第I卷(共36分)一、(每小题3分。

共1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l~2题。

时间愈久,愈爱这一室虚白,像画面上的大片留白,情味隽永。

世界至繁,天地至简,这小小的一室,容得下一个人的万千思绪。

坐在这简单的四壁之间,心无旁骛,独品一刻之(闲/静)。

我们需要的生活,其实比想象的更加简单,所谓“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七尺”。

身无长物,是一种让人(羡衫/艳羡)的状态。

也许我们本来就无须为太多的念头埋单,美丽的风景,看过就好。

庞杂的愿望中往往夹杂着太多的不切实际,付账时常常随着别人的风向,有时忘了自己的。

加法生活里充满了太多多余的对比和(奢想/向往),不如试试减法生活,如这四壁白雪,保留自然给予的一点天真和质朴。

放轻松,抛开重负,世界还是一样美好。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有错误的一项是A.隽(juàn)永万千思绪B.给(jǐ)予心无旁骛C.身无长(zhǎng)物付账D.广厦(shà)千间埋单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闲羡慕向往B.静羡慕奢想C.静艳羡向往D.闲艳羡奢想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要解决长假出行拥堵问题:一是修路架桥并开发更多的旅游资源;二是落实好带薪休假制度,让错峰出游成为现实,事实上,后者远比前者效果更快更好。

B.1962年拍摄的电影《甲午风云》中,管带邓世昌高高屹立在舰桥上,双手握拳高举、头戴“暖式”顶戴花翎——民族英雄的壮烈形象打动了几代中国观众。

C.节日“堵”在路上、“人在囧途”的尴尬、诸多不文明的旅游行为、以“千元大虾”为典型的消费猫腻……黄金周虽已结束,但一个个“假日印记”却格外鲜明。

福建春季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

福建春季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

福建春季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福建春季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福建春季高考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风靡(mí)各大城市的共享单车给大众出行带来了便利,但乱停乱放,妨碍交通,成为城市“烂疮(chuāng)疤”,则与共享的初衷背道而驰。

B.某某快递公司陷入“自噬(shì)”的困境,背后是快速扩张带来的后遗症;加盟模式曾是其业绩突飞猛进的密诀,但也是动摇其大厦基石的蚁穴(xué)。

C.近日,《我是范雨素》一文在网上刷屏,开篇一句“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zú)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的极为拙劣”,便让很多人不禁(jìn)潸然泪下。

D.作为一部主旋律片,《湄公河行动》真实再现了那场发生在金三角的缉(jī)毒战役,片中抓捕过程之惊险,战斗场面之惨烈,令人咋(zé)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后2-3题。

有人曾将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存在的微妙关系,称为“智慧争夺战”。

[甲]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欧洲开启了“人脑项目”,集神经科学、医学和计算机等多领域为一体,试图从科学高地上把握技术。

这种“智慧竞争”不只是人类脑科学研究的自我赶超,更包括心理与情绪在内的自我认知。

让这场智能革命惠及所有的人群,使得人人可以享受智能的红利,这是时代付与我们的使命。

[乙]不管达到临界值,越过人类智能综合的“奇点时刻”能否到来,我们都应当从智慧的延伸中努力升华那独一无二的想象与思考,理性与善良。

[丙]这或许才是人类认识自己、激发潜力的关键所在。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启 B.付与 C.不管 D.独一无二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 B.乙 C.丙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后,各参研参试单位纷纷表示,要发奋努力把大型客机打造成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制造强国的标志性工程。

2024春季高考语文试卷

2024春季高考语文试卷

2024春季高考语文试卷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慰藉(jí)炽热(zhì)锲而不舍(qiè)B. 字帖(tiè)殷红(yān)忍俊不禁(jīn)C. 稽首(qǐ)狡黠(xié)戛然而止(jiá)D. 伫立(zhù)粗犷(kuàng)鲜为人知(xiǎn)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取缔烦燥颠沛流离。

B. 凛冽镶嵌大庭广众。

C. 愧作厄运妇儒皆知。

D. 霹雳竹蔑深恶痛绝。

3.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他______地站在那里,望着远方,若有所思。

在这个喧嚣的城市里,能找到这样一片______的地方,实在是难得。

她的歌声______,让人陶醉其中。

A. 默默安静清脆。

B. 静静宁静悠扬。

C. 悄悄寂静清亮。

D. 呆呆恬静婉转。

4.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B. 他对工作一丝不苟,总是精益求精。

C. 面对困难,我们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能轻易放弃。

D. 老师的话如醍醐灌顶,让我恍然大悟。

5.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

B. 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改进了。

C. 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考试正常发挥的关键。

D. 我又看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那熟悉的山水,那亲切的乡音。

6.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7. 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比喻)B.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拟人)C. 他长得很像他的父亲。

(比喻)D.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夸张、对偶)8.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看上去三、四十岁,苹果脸,短发,一副菜农打扮。

2024年高考上海春季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年高考上海春季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招生统一文化考试语文试卷一积累运用 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子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2)故不积跬步,;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3)李白《蜀道难》中的“,”两句,一仰一俯,拉开纵向的空间,表现了蜀地山势高峻、谷深水急的地形特点。

2.按要求作答。

(5分)(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2分)经过长期的政治实践和探索,到公元前180年前后,黄河流域形成以偃师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

,,,,。

①10万平方米左右的宫城是都邑的重心②呈现出路网和围垣界隔的多宫格布局③二里头遗址面积约300万平方米④专门的手工业作坊区开后世官营手工业先河⑤东西二组中轴线布局的四合院式宫殿宗庙建筑成为后世宫室制度的先河A.③②①⑤④B.③⑤②①④C.①④③②⑤D.①⑤④②③(2)以上语段摘自某报纸,下列版面名称与文章标题与其最匹配的一项是( )。

(3分)A.评论版《奋力谱写新时代文化发展新篇章》B.文化版《黄河文化见证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C.要闻版《闲读杂书:漫谈黄河流域古文化》D.社会版《二里头文化:那些不得不说的秘密》二阅读 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材料一:由两部分组成。

简讯报道一部动画片获评最佳纪录片[丹麦纪录片《逃亡》],影片内容是战争中苦难的人。

随后有五个论坛留言讨论动画片获评最佳纪录片是否合理。

材料二:探讨纪录片与真实的关系,举例实验纪录片《浮生一日》,文章强调真实不仅是客观真实,更涉及到创作者的观看者。

3.从讨论区里的发言内容看,没有出现逻辑错误的网友是。

( )(2分)A.甲B.乙C.丙D.丁4.以下关于纪录片的说法与资料第1段中“真实是一个变量”不一致的一项是( )(2分)A.导演要以独到的眼光捕捉现实生活。

B.纪录片应当激活观众对现实的新感知。

C.导演需要对现实材料进行创造性处理。

春季高考试卷语文和答案

春季高考试卷语文和答案

春季高考试卷语文和答案**春季高考试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语言文字的产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它不仅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语言文字的产生,使得人类能够更加有效地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积累和传承知识,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繁荣。

1. 下列关于语言文字产生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语言文字的产生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

B. 语言文字的产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C. 语言文字的产生使得人类能够更加有效地积累和传承知识。

D. 语言文字的产生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2. 根据文本,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语言文字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B. 语言文字的产生使得人类交流更加便捷。

C. 语言文字的产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唯一标志。

D. 语言文字的产生推动了知识的积累和传承。

3. 文本中提到“语言文字的产生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下列不属于其原因的一项是(3分)A. 人类能够更加有效地交流思想。

B. 人类能够更加有效地传递信息。

C. 人类能够更加有效地积累和传承知识。

D. 人类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科学研究。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4. 作者在文中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象?(6分)5. 文中“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分)6. 请分析文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理解--社科类文本阅读训练中国文化的内涵季羡林我曾经把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

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

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

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

对于深义的文化,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

他说:“在狭义文化的某几个不同领域,或者在狭义和广义文化的某些互不相干的领域中,进一步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得出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这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

这种东西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亦即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特征的东西。

”他举日本文化为例,他认为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

具体表现是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

我不想从民族心态上来探索,我想换一个角度,同样也能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

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

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

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

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

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

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

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专就佛教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

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

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

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

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

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

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

由此也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这一点,中国的学者是感觉到了的。

冯友兰先生说:“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佛教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

如地狱、轮回等。

这是‘鬼学’,讲的是鬼;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

”事实上,孔子就是这种意见的代表者。

“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证明。

他自己还说过:“未知生,焉知死。

”我认为,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在或者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上,这就是它的伦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

(节选自季羡林《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狭义的文化包含于广义的文化中,深义的文化则是普遍地存在于狭义和广义文化的领域中的共同的东西。

B.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民族文化中最本质的东西,正是日本深义文化的特质。

C.中国文化的内涵可以从民族心态或哲学范畴去探究,作者认为深义的中华文化存在于“知”与“行”两部分文化的后面。

D.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潜存于佛道二家背后的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9.下列对佛教文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佛教文化中也有“知”与“行”两个方面,其中“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等是与“知”密切联系的“行”,这些“行”不带伦理色彩。

B.佛教虽然讲的大多是地狱、轮回等所谓的“鬼学”,但自古以来对中国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绝不亚于传统的儒学。

C.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为求生存而做出某些伪装,披上伦理的外衣,这显示了中国纲纪伦常等传统道德的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

D.原始佛教并不强调“孝”,而是特别强调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教义,而后在中国纲纪文化冲击下,不得不歪曲原义以求得生存。

10.大量的引用是本文的特色,请简要说明引用周一良的论述所起的作用。

(2分)11.本文题为《中国文化的内涵》,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关于“中国文化的内涵”的观点。

(4分)参考答案:8.C(A错在后半句与原意不符,B错在将“具体表现”等同于“特质”,D错在“佛道二家”应是“知”“行”两者)9.B(不亚于儒学的是学说思想方面)10.引用周一良的论述,是为了借用“深义的文化”这个概念,引出本文观察中国文化的视角。

(2分,答“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作者想换个角度,同样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1分)11. 中国文化由“知”和“行”两方面构成,最具有中国文化特性的深义文化是“知”与“行”背后的伦理道德(三纲六纪)。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翁敏华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

英语作holiday,含有神圣(holi-ness)的意味;日语作“祭ヮ”,突出节日活动;但是这些都不如“节日”来得形象生动。

2005年11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

几年来,每到端午节,我们心里总有一丝隐痛。

它让我们认识到: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

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西方每每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中国却不是这样。

你看: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节日,其本质就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

我国的岁时节日还非常强调“节物”,比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桃花是三月三的节物,石榴花是端午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

新年的饺子年糕、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九月九的重阳糕,包括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凡此等等,也同样是“节物”。

传统节日,历来还是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是国人沟通人心的一个有效的平台。

在孔夫子时代,人们过年,就是“乡人傩,一国皆若狂”,举国狂欢,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我们能以什么样的名义凝聚在一起,温习、积累和增加我们的缘分?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传统节日更好的名义了。

“缘”,大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命题,他国语言中很难有一个对应的译词来与之匹配了。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缘”字: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

多少年过去,现代人也许早已不再记得传统节日各自的崇拜对象和初始起源了,但是,一种共同血脉的感觉还在,一种“我们感”在这些日子里显得格外强烈:因为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今天过节。

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一年四季中分布匀称,大小交替,大致一两个月必然有一节,也就是说:“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聚一聚,聊一聊,深化一下感情。

江苏省中秋节有一个奇俗叫“摸秋”。

这一天晚上,无论男女,都可以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一个瓜吃什么的。

人性中的一些缺点,比如说小偷小摸,一味的“堵”也不成,有的时候,得给它们一点出路。

它是民间的一种约定俗成:平时不许偷,中秋夜允许他们稍稍地去过一下“偷”瘾。

注意:只许“偷”别人家地里的东西,而且是小东西。

第二天就不行了。

这与西方的“万圣节”,孩子们戴着各种可怕的面具,到各家各户恶作剧,去闹,去讨糖果吃,有异曲同工之妙。

平日里,西方社会是最忌随便打搅别人的。

或许,安顿人们不太光彩的欲望,和谐人们疲惫的身心,原本就是节日的一个题中之义。

在一个个自古及今的节日里,我们善解天意,善解人意。

明天,也许我们又要各奔东西,但至少今天,借助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温暖自己、温暖别人。

8.选出下列对文章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意味着韩国申遗成功触发我们想到中国许多传统文化现在已到了危险的时候。

B.“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的潜台词是:国家意识在时间上的体现便是寄予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

C.“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这句话巧妙地将“缘”字拆分为“丝”“夕”“豕”三个字,作了意味深长的解释。

D.“‘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形象地将过节的“节”解释成竹节的“节”,暗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愿。

9.选出下列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一项A.我国岁时节日“节物”可以从两个维度分类:实用的与审美的。

这二者又是与人及其种植的植物密切相连的。

B.孔夫子时代举国狂欢的节日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C.“摸秋”故事的插入,使得平实的论述一下子生动起来;画龙点睛的议论,有力地升华了节日故事背后的意义。

D.文章由韩围申遗成功引入,从三个方面谈了传统节日的价值,中外比较突出了我国传统节日的特性。

10.根据文章内容,归纳西方的“节”与中国传统节日的异同。

(3分)11.阅读文章,你认为作者提出“过传统节日”主要意义有哪些?(3分)参考答案:8.D(“暗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愿”无中生有)9.B(B项阐述无限夸大)10.(1)西方的“节”含有神圣的意味,不如中国传统节日形象生动;(2)西方的“节”多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中国传统节日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3)中西方节日都有和谐人的身心的特点。

11.①和谐天人,对自然的亲近;②和谐人事,对人情的呼唤;③和谐身心,对生命的关怀。

城市中的礼与乐刘士林礼、乐与城市文明有密切关系,这可从什么是文明,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以及什么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内容等角度加以认识与阐释。

首先,在中国文献中,“文明”最早见于《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是指人们创造的用以区别“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一整套“形式符号系统”,也就是先秦儒家津津乐道的“礼乐制度”,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服务,所以古代中华民族的“文明”主要是指“政治文明”。

其次是“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一直十分密切,这在中西民族是高度一致的。

在起源的意义上,英语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即源于拉丁文的“civitis”(城市)。

在中国周代,建立“城市”的标志是不同于野蛮部落的祭祀与礼仪中心,如《诗经·大雅·緜》记载的“乃立冢土”。

按照礼仪制度组织起来的人类活动,构成了最初的城市生活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