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 (1)
腹膜后肿瘤

腹膜后肿瘤概述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是指发生在腹膜后间隙的肿瘤,腹膜后肿瘤主要来自腹膜后间隙的脂肪,疏松结缔组织、肌肉、筋膜、血管、神经、淋巴组织等,并不包括原在腹膜后间隙的各器官(肾、胰、肾上腺及输尿管等)的肿瘤。
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
以恶性居多,约占70%。
良性肿瘤以畸胎瘤、神经鞘瘤、纤维瘤为多见,恶性肿瘤以脂肪肉瘤、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胚胎癌、神经纤维肉瘤和恶性淋巴瘤为多。
由于肿瘤部位深在,又有一定的扩展余地,发病初期无症状,因此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随着肿瘤的增大、压迫或侵及周围脏器及组织时才出现症状,给彻底治疗增添了难度。
分类腹膜后肿瘤(Retroperitoneal tumor)有良性和恶性两大类。
恶性肿瘤约占60-80%(据国外报道约占80%,国内为56%),常见者有脂肪肉瘤,纤维肉瘤,神经纤维肉瘤及恶性淋巴瘤等;良性肿瘤中以纤维瘤,畸胎瘤等为常见。
一般而言,腹膜后肿瘤,囊性者常为良性,实质性者多为恶性。
病因病因不清。
病理改变腹膜后间隙的范围颇广,它上达横膈,下至盆膈。
肿瘤可来源于其中的脂肪、结缔组织、筋膜、肌肉、血管、神经、淋巴管和胚胎残留组织,2/3为恶性肿瘤。
因此,肿瘤的病理分类甚多。
1.良性肿瘤脂肪瘤、纤维瘤、神经节细胞瘤、囊性畸胎瘤以及化学感受器瘤。
2.恶性肿瘤淋巴肉瘤、脂肪肉瘤、纤维肉瘤、恶性神经鞘瘤及恶性畸胎瘤等。
原发性腹膜后常见肿瘤的病理分类组织来源良性肿瘤恶性肿瘤一间叶组织脂肪瘤纤维瘤平滑肌瘤横纹肌瘤血管瘤血管外皮瘤淋巴管瘤间叶瘤脂肪肉瘤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横纹肌内瘤血管内皮肉瘤血管外皮肉瘤淋巴管肉瘤间叶肉瘤二淋巴组织假性淋巴瘤恶性淋巴瘤三神经组织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神经节细胞瘤嗜铬细胞瘤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恶性神经鞘瘤神经纤维肉瘤成神经细胞瘤、节细胞成神经细胞瘤恶性嗜铬细胞瘤恶性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四尿生殖原性中肾瘤恶性苗勒氏混合性瘤五生殖细胞源性良性囊性畸胎瘤恶性畸胎瘤内胚窦癌绒毛膜上皮细胞癌六组织来源不明囊肿、腺瘤未分化癌、异位组织癌、未分化内瘤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分类症状除少数腹膜后肿瘤,如嗜铬细胞瘤能分泌化学介质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易被早期发现外,绝大多数腹膜后肿瘤初起时无症状。
腹膜后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ppt课件

PPT学习交流
14
脂肪肉瘤
• 肿瘤巨大,边界清晰, • CT和MR表现根据组织学亚型的不同而变化; • 密度不均匀,内含软组织密度影,不规则条纹状影及脂肪密度影,脂
肪密度(-20~-40Hu)较正常脂肪密度(-80~-120Hu)高; • 增强扫描软组织部分可明显强化; • 分化差者影像学表现为质地不均的、非脂肪性的软组织肿块,不容易
PPT学习交流
20
平滑肌肉瘤(leiomysarcoma)
• 原发性后腹膜肿瘤中第二位 • 好见于中年和老年人 • 病理由细长或轻度肥胖细胞组成;有时呈束状生长,排列
类似纤维肉瘤。多形性平滑肌肉瘤,形态与恶性纤维组织 细胞瘤相似。 • 肿瘤巨大,直径≥5CM,圆形或结节状,假包膜,边界清 • 易出血、坏死和囊变。
PPT学习交流
21
平滑肌肉瘤
• 巨大肿块,病变中央多见不规则广泛坏死,厚壁 囊性肿块;
• 富血供肿瘤;增强环形强化; • 较小平滑肌肉瘤均匀肌肉密度。 • 肝脏转移:典型牛眼征象; • 钙化少见;
PPT学习交流
22
平滑肌肉瘤
• 特点: 巨大肿块 广泛坏死 环形强化 肝内转移典型牛眼征象
PPT学习交流
腹膜后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
PPT学习交流
1
主要内容
定义与一般情况 ; 分类; 各种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诊断:
定位; 定性; 小结;
PPT学习交流
2
定义
腹膜后间隙:上至膈,下达骨盆入口处的腹膜后潜在腔 隙;
腹膜后间隙病变:非腹膜后器官的病变:肿瘤性; 非肿瘤性;
不包括来自腹膜后固有器官的病变:胰腺、肾、肾上腺 的肿瘤;
PPT学习交流
13
脂肪肉瘤
腹膜后间隙影像诊断PPT课件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生长方式
沿器官间隙生长,对周围脏器无挤压
淋巴管瘤 节细胞神经瘤 淋巴瘤
深入椎间孔:神经源性肿瘤 血供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Target sign (靶征)
T2WI肿瘤中心呈低—等(肌肉)信号,周围有高 信号区包绕,CT呈中心高密度,周围低密度 增强扫描靶心强化相对明显 中心为肿瘤实质区(瘤细胞成分+纤维+脂肪),周 围为粘液组织。 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极少见于恶性病例。 节神经细胞瘤
异常影像表现腹膜后纤维化膜后纤维化腹膜后纤维化
腹膜后纤维化
腹膜后纤维化
腹膜后肿瘤
原发:少见、种类多、85%为恶性,且以肉瘤(脂 肪肉瘤、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横纹肌肉瘤、 纤维组织细胞肉瘤、血管肉瘤等)及恶性畸胎瘤 等最常见。
良性瘤主要为:脂肪瘤、平滑肌瘤、良性畸胎瘤、 异位嗜铬细胞瘤、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淋巴 瘤等。 转移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胶原纤维
T1WI、T2WI均呈低信号 致密胶原纤维增强扫描表现为延迟强化 常见:神经纤维瘤、节细胞神经瘤、硬纤维瘤、 平滑肌肉瘤、MFH、恶性周围神经鞘肿瘤、纤维肉 瘤及腹膜后纤维化等 少见:神经鞘瘤和恶性间质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无强化:良性(脂肪瘤、淋巴管瘤) 快进快出:良性(副神经节瘤、巨大淋巴增生) 快进慢出:
大部分恶性瘤 部分良性:部分副神经节瘤、神经鞘瘤
延迟强化: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女 62岁。右上腹隐痛一月。
右侧后腹膜区见一混杂密度肿块 (位于肝右叶左侧、胰头后方、下腔静脉及右肾 上极前方),
生长在肾周间隙以脂肪密度为主,
内见多房样改变,间隔部分钙化, 增强扫描后均未见明显强化。
2、内胚窦瘤,又称卵黄瘤
属于一种生殖细胞瘤, 常发生在卵巢, 镜检有Schiller-Dural小体,即由柱状瘤细胞围绕毛细血管呈 放射状排列,瘤细胞与血管间有一疏松间叶组织.也可见瘤 组织的网状结构,瘤细胞内外有嗜酸性透明小体. 本病多见于青少年女性,预后较差,3年存活率只有13%。
一般情况
腹膜后肿瘤少见 仅占全身恶性肿瘤中的1%以下 多为恶性肿瘤:60~90%恶性
生长部位深 周围器官多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
诊断困难
除少数内分泌性肿瘤外,大多数病人就诊时肿瘤 已相当大
6
诊断需要的解决问题
病变的部位 病变与其他器官的关系 定性诊断
定位诊断是影像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向 前 膨 胀 生 长, 胰 腺 体 尾 部 受 压、 推 移 改 变。
例1:男 60岁 腹胀来就诊
病理: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轨道征
后腹膜腔左侧肾上腺区见一巨大囊实相间性肿块灶 大小约9*10*13cm,边界较清,其内密度不均,见多个实性分隔
增 强
境界较清,可有假包膜,可见坏死、出血或囊性变 、左肾受压变 形。
病变巨大,平扫呈软组织密度,其内见低密度坏死区,
增 强
肿瘤巨大,直径≥5CM,圆形或结节状,假包膜, 边界清 易出血、坏死和囊变。
增强扫描轻度强化,囊性坏死区不强化;术中见包侵犯肾蒂及肾包膜。
病理:后腹膜平滑肌肉瘤
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发表时间:2011-06-01T11:24:17.7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9期供稿作者:许廉文[导读] 其次确定肿瘤的切除范围,肿瘤能切除者应争取整块切除,禁作分块切除和残留部分肿瘤组织。
许廉文(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中医院 154600)【中图分类号】R7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9-0158-02 【摘要】目的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经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表现、手术治疗疗效。
结果 63例中良性48例,恶性15例。
结论应当重视临床表现争取早期诊断;影像学检查是判断手术范围的重要依据;肿瘤完整切除,必要时联合脏器切除是治疗本病的最佳手段;术后规律复查有助于及早发现复发肿瘤并争取再手术治疗。
【关键词】腹膜后肿瘤诊断手术治疗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是指发生在腹膜后间隙的肿瘤,并不包括原在腹膜后间隙的各器官的肿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
以恶性居多,约占70%。
良性肿瘤以畸胎瘤、神经鞘瘤、纤维瘤为多见,恶性肿瘤以脂肪肉瘤、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胚胎癌、神经纤维肉瘤和恶性淋巴瘤为多。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2年3月~2009年3月共收治腹膜后肿瘤患者63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11例,年龄32~64岁,平均年龄48岁。
63例患者中良性48例,恶性15例,经过手术治疗基本痊愈62例,死亡1例,现将临床诊断治疗分析如下。
1.2临床表现1.2.1症状腹部肿块早期多无症状,在查体时或无意中发现,腹、背部不适或疼痛较为常见。
多数患者先有腹部不适,晚期始有明显腹痛,少数有背痛、腹股沟区痛,阴囊痛及膝痛。
随肿瘤渐增大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如在腹上区可有饱胀感,甚至影响呼吸;耻区易有坠胀感。
肿瘤生长慢适应性较强,症状较轻;肿瘤生长快,突然增大,有出血坏死,则出现胀痛或剧痛。
压迫症状由于压迫脏器而产生的刺激症状,如刺激胃可有恶心、呕吐;刺激压迫直肠可出现排便次数增多或慢性肠梗阻症状;刺激膀胱则出现尿频、尿急;压迫输尿管则有肾盂积水;侵入腹腔神经丛可引起腰背疼痛、会阴部及下肢疼痛;压迫静脉及淋巴管可引起下肢水肿。
科室影像讲座系列之如何诊断和鉴别腹膜后肿瘤

1.3、神经源性良性肿瘤:包括神经纤维瘤、神经 鞘瘤和神经节、副神经节瘤(腹主动脉旁异位嗜铬细 胞瘤),通常位于脊柱两旁,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软 组织肿块,密度可从水样到肌肉密度,增强实性部分 明显强化。
腹膜后肿瘤较为少见,发病率仅占全身肿瘤的0.32.0%,其中以间叶组织肿瘤多见,多为恶性(占80% 以上),以肉瘤多见。腹膜后肿瘤由于生长部位深, 周围器官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所以诊断困难,除 少数内分泌性肿瘤外,大多数病人就诊时肿瘤已相当 大。
二、腹膜后间隙范围
后腹膜腔前界为壁层腹膜,后界为腹横筋膜,上 起隔肌,下止盆隔,两侧以腰方肌外缘为界的潜在间 隙,故亦称腹膜后间隙。
神经母细胞瘤、神经节母细胞瘤、 恶性嗜铬细胞瘤、恶性神经鞘瘤、 神经纤维肉瘤
生殖细胞源性 良性畸胎瘤
恶性畸胎瘤、卵黄囊瘤(内胚窦 瘤)、绒毛膜上皮细胞癌、精原 细胞瘤
淋巴组织 淋巴瘤(惰性)
恶性淋巴瘤、转移瘤
脂肪瘤、淋巴管瘤、纤 间叶组织 维瘤、血管外皮瘤、平 (占20-60%) 滑肌瘤、横纹肌瘤、间
(一)腹膜后间隙交通: 肾前、后筋膜及侧锥筋膜将腹膜后间隙分为三个解 剖区,即肾旁前间隙、肾周间隙和肾旁后间隙。 ➢ 1、肾旁前间隙:位于腹后壁的壁腹膜、侧锥筋膜 和肾前筋膜之间区域,内有胰腺、十二指肠降部、 水平部及升部,升、降结肠等器官。 ➢ 2、肾周间隙:位于肾前筋膜与肾后筋膜之间的区 域,内有肾上腺、肾、肾脂肪囊和输尿管腹段等。
的腹膜外脂肪层使两侧在前方潜在相通。 ➢ 5、盆腔的病变可直接蔓延至腹膜后三个间隙,直
腹膜后淋巴瘤、转移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1
临床与病理
2
影像学表现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与病理
各个部位的恶性肿瘤均可转移至腹膜后间隙,但 以腹膜后器官、消化系统、盆腔、泌尿和生殖系统 的恶性肿瘤的转移最为多见。转移途径可经淋巴扩 散、血行传播、经肠系膜和韧带附着处直接扩散或 种植,但多以一种转移途径为主。就腹膜后肿瘤而 言,淋巴结转移瘤多于原发肿瘤。原发瘤部位不同, 其淋巴结转移途径和腹膜后淋巴结受累情况也就有 所不同。
影像学表现--CT
腹膜后转移瘤最常见的两种表现,即为实质性肿 块或淋巴结增大。实质性肿块表现多样,无特异性。 淋巴转移多位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部分腹膜后转 移瘤系由椎体转移瘤扩展而来,CT上除能显示软组 织肿块外,还能清晰显示椎体骨破坏的情况。
影像学表现--CT
✓增大的淋巴结可呈单一或多个类圆形结节影,边 缘清楚,呈软组织密度。
2
影像学表现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与病理
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病变主要侵 犯淋巴结和淋巴结外的网状组织。腹膜后淋巴瘤多 为全身淋巴瘤的一部分,但也可单发或为首先受累 部位。受累淋巴结多有增大,质地均匀,有时可有 小的坏死灶。
影像学表现—CT
✓表现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初期,淋巴结以轻-中度增大为主,表现为腹膜后
✓增大的淋巴结也可融合,呈分叶状团块,并可包绕 大血管及其主要分支。
影像学表现—CT
影像学表现—CT
女性,50岁,腰酸,消瘦2个月 低分化腺癌
影像学表现—CT
胰腺癌,腹主动脉 旁淋巴结转移
影像学表现—CT
结肠癌,腹主动 脉及下腔静脉旁 淋巴结转移
诊断
伴有明确原发恶性肿瘤的腹膜后单发、多发或 融合在一起的结节状肿块,应考虑淋巴结转移。 若无明确原发瘤病史,影像学上发现上述表现, 也应仔细寻找原发灶,以利于诊断。
腹膜后肿瘤

• extravascular growth-axial CT image (A) shows a right retroperitoneal mass that is predominantly solid with small cystic or necrotic spaces, separate from the inferior vena cava (IVC), found to be a retroperitoneal leiomyosarcoma .Contrastenhanced CT in second patient (B) shows a round, heterogeneous left para-aortic mass with central low attenuation, also with an extravascular growth pattern.
RLS起源于血管壁平滑肌者,根据肿瘤生长方式分为 • 血管内生长 • 血管外生长(最为常见) • 血管腔内腔外生长
• Intravascular growth pattern.70,male,Contrast-enhanced CT images show a focal mass lesion within the infrarenal IVC (arrows) expanding the lumen and demonstrating heterogeneous enhancement. Surgical pathology demonstrated leiomyosarcoma
• Retroperitoneal MFH in 2 different patients. Axial contrast-enhanced CT image (A) 53,female,leg weakness shows a heterogeneous retroperitoneal mass lesion , found to have a pleomorphic type MFH. CT image of a second patient (B) shows a central low-attenuation mass (arrow) in the extraperitoneal space of the right pelvi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腹膜后间隙之间的交通: 尽管腹膜后三个间隙解剖上是完整的,
但它们之间存在潜在的交通,一个间隙的病
变可波及另外的间隙:
1)同侧的三个腹膜后间隙在髂嵴平面下潜 在相通。
2)两侧的肾旁前间隙在中线潜在相通。 3)两侧的肾周间隙在中线是否相通,存在 争议,多数人认为潜在相通。
软组织密度影,不要误认为淋巴结。
二,腹膜后肿瘤的CT定位诊断
腹膜后肿瘤常推压腹膜后脏器和大血管使之 移位, 定位征象主要有: 1,下腔静脉、腹主动脉外移或前移,肾静 脉前移。 2,胰腺和脾静脉前移。 3,胰头和肠系膜上动静脉前移。 4,肾轴旋转、肾脏移位及腰大肌受压变形。 5,十二指肠降部、水平部前移及升结肠、 降结肠前移等。
下方,止于股骨小转子。
腰小肌仅30%的人出现,它起源于第12 胸椎至第5腰椎椎体的侧方,行于腰大肌的 前方,止于耻骨隆突。
CT图像上,腰大肌为腰椎旁成对的对称软 组织密度影,从上到下其形态由三角形渐变
为圆形,体积也变大,在第3—4腰椎水平 直径最大,周围为脂肪组织。
腰小肌位于腰大肌前方,表现为小圆形
肾水平以上的部分形成,均位于膈肌后间隙
内。
奇静脉常可显示,平扫呈小圆形的软组 织密度影,直径约6~7mm,半奇静脉显示 约25%~50%,较奇静脉细。不要把这些 结构误认为淋巴结,增强扫描及连续层面的
观察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3.腹膜后淋巴结的分布及CT表现 腹膜后淋巴结包括腰淋巴结、膈肌脚
后间隙淋巴
结及部分器官的淋巴结。
• 上述两层筋膜在降结肠后融合,形成侧锥 筋膜。这三层筋膜将腹膜后间隙分为三个 间隙。
(1)肾旁前间隙:位于肾前筋膜与后壁腹 膜之间,外侧止于侧锥筋膜、两侧的间隙 潜在相通,其内含胰腺、十二指肠的降部、 水平部及升部,升、降结肠以及供应肝、 脾、胰腺和十二指肠的血管。
肾旁前间隙内的任何结构的病变都可 能引起肾前筋膜和侧锥筋膜的增厚,最常 见的病因来源于胰腺、结肠、十二指肠或 阑尾。而肾脏很少是肾旁前间隙病变的原 因。
(2)肾周间隙:位于肾前筋膜与肾后筋膜之间,内含 肾上腺、肾脏、肾脏血管、肾盂及周围的脂肪囊。 肾筋膜上方与膈筋膜相融合,外侧与侧锥筋膜相融, 下方肾筋膜前后两层与髂筋膜及输尿管周围的结缔 组织疏松融合或相连,因此,此间隙下部与髂窝相 通,内侧肾前筋膜融会于肠系膜根部围绕大血管的 致密结缔组织中,肾后筋膜则与腰大肌和腰方肌筋 膜融合。
(1)腰淋巴结:主要沿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 周围分布,共有30~50个淋巴结,可分三 组:
a,主动脉旁组:又称左腰淋巴结,包括主 动脉前、后和外侧的淋巴结。
b,腔静脉旁组:又称右腰淋巴结,位于下 腔静脉的周围,即下腔静脉前、后和外侧淋
巴结链。
c,主动脉、腔静脉组,亦称中间腰淋巴结, 位于主动脉与下腔静脉之间。
下腔静脉与腹主动脉之间相隔右侧膈 肌脚,膈肌脚的表现变异较大,有时表现为 圆形或类圆形小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不要 误认为淋巴结。
快速静脉团注法,下腔静脉早期出现 层流现象,一般在肾静脉水平及上方容易产 生,不要误诊为下腔静脉血栓或瘤栓,鉴别 的有效方法是重复扫描。
下腔静脉层流现象
(3)奇静脉和半奇静脉: 分别由胚胎时期的右、左上静脉干的
淋巴结的正常直径小于1cm
(2)膈脚后淋巴结:位于膈肌脚后间隙内, 直径小于6mm,有时不易与血管结构如奇 静脉、半奇静脉鉴别。增强扫描可加以鉴别。
(3)其他:这些淋巴结包括:胰腺、腹腔 及肠系膜淋巴结,正常情况下不易看到。
4.腰肌解剖及CT表现 腰肌包括腰大肌、腰小肌。
腰大肌起自第12胸椎至第5腰椎横突的 前面和下面,向下在第5腰椎至第2骶椎水 平与髂肌融合形成髂腰肌,经腹股沟韧带的
腹主动脉前移
胰腺和脾静脉前移
孔处起始、沿腰椎的前缘下行,至第3~4 腰椎水平分为左右髂总动脉。腹主动脉直径
一般小于3cm,由上至下逐渐变细。另外, 可见腹主动脉的主要分支如腹腔动脉、肠系
膜上动脉、肾动脉等。动脉壁一般不能显示。
(2)下腔静脉: 由左右髂总静脉在第4~5腰椎水平汇
合形成。下腔静脉的大小、形态变化较大, 一定程度上起决于呼吸相,可以是圆形、椭 圆形,直径约2—3cm,有时也呈裂隙状。
4)两侧的肾旁后间隙中线不相通,但通 过腹前壁的腹膜外脂肪层使两侧在前方潜在相通源自 5)另外,盆腔的病变可直接蔓延至
腹膜后三个间隙,直肠、乙状结肠的病
变也容易波及腹腹膜后间隙。 6)任何一个间隙的病变,可因为浓
液、胰腺消化酶的作用或肿瘤的侵蚀、
破坏筋膜的屏障作用而直接侵犯其他间
隙。
2.主要血管的解剖及CT表现 (1)腹主动脉: 是胸主动脉的延伸,从膈的主动脉裂
肾周间隙内器官的病变导致肾筋膜增厚,并侵 犯肾周脂肪囊。
(3)肾旁后间隙:位于肾后筋膜与腹横筋膜 (transversalis fascia)之间,内仅含脂肪组织, 内侧止于肾后筋膜与腰大肌、腰方肌筋膜融合 处,外侧与腹侧壁的腹膜外脂肪层相连,下方 在髂嵴水平是开放的。上方、肾旁后脂肪层向 上伸延至隔下腹膜外脂肪层。此间隙因为不含 重叠的器官,因此,病变很少来源于此处。
一,腹膜后间隙的解剖、划分及CT表现
腹膜后间隙是指壁腹膜与腹横筋膜之 间的间隙及其解剖结构的总称,上达膈下, 下至盆腔入口,两侧向外接连腹膜外脂肪。 除疏松结缔组织、脂肪以及淋巴、神经组织 外,还包含很多重要的器官和结构(肾和肾 上腺以及输尿管,胰和12指肠 等。)。
1。腹膜后间隙的划分
• 肾筋膜或称Gerota筋膜,分为前后两层, 分别称为肾前筋膜和肾后筋膜。肾筋膜的 厚度正常约1—2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