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诊断学重点

1、X线特性

(1.穿透性:基本特性,x线成像的基础。

(2. 荧光效应:荧光物质发光——透视检查的基础。

(3. 感光效应:胶片上溴化银感光——摄影(X线摄片的基础)。

(4. 电离作用与生物效应:防护,放射治疗

2、造影检查-造影剂(高密度造影剂):

钡剂(硫酸钡)用于食管及胃肠造影。纯净,消化道梗阻时禁用!!!

碘剂(泛影葡胺、碘海醇)用于胆道、尿路、血管、椎管的造影以及作CT增强检查等。过敏试验!!!

3、肺野是含有空气的肺在成像介质上所显示的透明区域。

4、肺门影:出入肺的大血管、支气管及淋巴组织的总合投影,并以血管为主。

位于肺中野内带,右肺门呈“>”状,左肺门呈屈肘样。

(肺门影是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及淋巴组织的综合投影,肺动脉和肺静脉的大分支为其主要组成部分。)

5、肺纹理:主要为肺动脉分支的投影,x线表现为自肺门向肺野呈放射分布的干树枝状影。

6、支气管阻塞的原因、后果及影像表现要点

原因:肿瘤、异物、分泌物淤积以及肿瘤、增大淋巴结的外在性压迫。

后果:部分性阻塞引起阻塞性肺气肿,完全性阻塞引起阻塞性肺不张。

影像表现要点:密度↓+体积↑=肺气肿(横膈下移,纵膈向健侧移动)

密度↑+体积↓=肺不张(横膈上移,纵膈向患侧移动)

7、肺部病变

8、继发型肺结核:x线表现两上肺及下叶背段,渗出、增殖、纤维和空洞等多种性质的病灶。

9、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中央型肺癌X线表现:1.阻塞性肺气肿 2. 阻塞性肺炎 3. 阻塞性肺不张 4. 肺门区肿块。 5.横“S”征:肺门肿块与不张肺相连,形成“S”状或反“S”状边缘

10、大叶性肺炎基本x线表现:a早期无阳性表现或仅表现局部肺纹理增重;b典型表现肺段、肺叶的大部或全部渗出实变;c吸收消散期表现为散在斑片状阴影

11、胸膜病变

一、游离性胸腔积液

A少量积液:胸壁内缘窄带状均匀致密影,肋膈角变平,变钝。

B中量积液:肺下野显致密影,肋膈角消失,膈影不清,致密影上缘模糊,呈外高内低的斜形弧线。

C大量积液:患侧肺野均匀致密,有时仅肺尖部透明,纵膈常向健侧移位,肋间隙增宽。

二、气胸:空气进入胸膜腔形成。X线表现:被压缩肺与胸壁之间出现透明的含气区,其内肺纹理消失,并可见被压缩肺的边缘呈纤细的线状致密影,肺组织向肺门方向压缩

12、后前位摄影心影可分为横位心、斜位心和垂位心三种类型。

13、心脏形状改变:a二尖瓣型(梨形心)b主动脉型(靴形心)c普遍增大型(牛型心)

14、后前位心脏大血管左缘:主动脉球部----肺动脉段-----左心室

心脏大血管右缘:升主动脉与上腔静脉--------右心房

15、普通检查:立位透视、摄影,用于急腹症(5种常见急腹症: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胃肠道穿孔、肠梗阻)。

造影检查(透视+摄影)消化道造影(项目、准备、程序)消化系血管造影

16、胃的形态的四种类型:牛角形胃鱼钩形胃无力形胃瀑布形胃

17、龛影—溃疡造影充盈的胃肠轮廓局部向外突出形成的影像(切线位易于显示)

18、钡斑—溃疡溃疡灶于近地侧时,其内存积的硫酸钡所显示的高密度区域(为溃疡灶轴位投影,于胃肠道轮廓内,多在气钡双对比充盈像中显示)

19、充盈缺损在消化道造影充盈像中,消化道局部向内突入,而不被造影剂充盈,所形成

的胃肠道内腔轮廓的缺损。多见于消化道腔外病变压迫、消化道腔壁病变(肿瘤、痉挛)、消化道腔异物

20、常见急腹症胃肠道穿孔X线表现:膈下游离气体,膈下线状或镰刀状充气低密度影等。

肠梗阻x线表现:梗阻近端肠管积气扩张。立位像胀气肠内见液面

21、消化道癌的X线表现概要;充盈缺损/腔内龛影/粘膜破坏、管腔狭窄,常伴近侧段扩张。管壁僵硬,蠕动减弱或消失

22、胃溃疡X线表现:直接–龛影+ 周围透明带

间接–粘膜辐射状集中(纠集征)痉挛性切迹–B形胃

蠕动异常(激惹征)分泌增加(潴留征)

23、小儿长骨、短骨的一端或两端有骺软骨,且未完全骨化。其结构可分为骨干、干骺端、骺板及骨骺四部分

24、骨质疏松: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正常。x线表现:1.骨密度减低2.骨皮质分层和变薄3.骨小梁变细、稀疏4.脊椎骨质疏松表现:椎体内纵形条纹影,终板内凹,椎间隙呈鱼口状

临床意义1.广泛性骨质疏松:老年、绝经期后妇女、营养不良、代谢或内分泌障碍。

2.局限性骨质疏松:废用、感染、恶性骨肿瘤。

25、骨质软化;骨质软化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矿物质含量减少,有机成分正常

x线表现;1.骨密度减低。 2.骨小梁和骨皮质边缘模糊。 3.承重骨发生各种变形临床意义维生素D缺乏,钙磷代谢异常(进少出多)

26、脊椎结核X线表现1.脊椎后突变形2.骨质破坏 3.椎间隙变窄4.椎旁软组织肥厚

27、骨肉瘤常见的恶性骨肿瘤。多见于青年,男性多。好发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肱骨上端。

临床表现:局部进行性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局部皮温增高、浅静脉怒张,病变进展迅速。骨肉瘤的X线表现:1. 骨质破坏 2. 肿瘤骨 3. 软组织肿块4. 骨膜增生,层状或与皮质垂直的“放射针”样。增生的骨膜在肿瘤上、下边界附近呈三角形,称Codman三角。

28、X线-----对比度CT-------密度分辨率磁共振---信号超声---回声

医学影像诊断学 考试名解 绝对重点

黏膜线 自截肾 充盈缺损 IVP 烟雾病 占位效应:头颅内占位性病变,如肿瘤,血肿囊肿引起脑室脑池脑沟受压移位,中线结构偏移,这种CT现象为占位效应 腔隙性脑梗死:脑穿支小动脉闭塞引起的深部脑组织较小面积的缺血性坏死,好发部位为基底核区和丘脑去。 出血性脑梗死:少数缺血性脑梗死在发病24---48小时后可因再灌住而发生梗死区出血,转为出血性脑梗死 模糊效应:脑梗死2—3周因脑水肿消失而吞噬细胞浸润,使组织密度增加及CT平少病灶为等密度称为模糊效应 DANDY——W ALKER综合症:第四脑室中侧孔先天性闭塞,为先天性脑发育畸形,由于小脑发育畸形和第四脑室中侧孔先天性闭塞引起第四脑室囊性扩大和饥发性梗阻性脑积水STURGE__WEBER综合症:脑颜面血管瘤病即脑颜面三叉N血管瘤病是先天性N皮肤血管发育异常 白质坍陷症:脑外脑膜瘤生长于颅骨骨板之下,并嵌入脑灰质,使脑灰质下方呈指状突出的脑白质受压面表现为白质坍陷症。 大脑镰疝:一侧大脑半球的扣带回经镰下孔被挤入对侧分腔,引起病侧大脑半球内侧面受压部的脑组织软化坏死。 海马沟回疝:位于小脑幕以上的额叶或颞叶内侧的肿瘤,出血,梗死等病变引起脑组织体积肿大,导致颞叶的海马沟回经小脑幕孔向下膨出,可导致中脑侧移,使对侧中脑的大脑脚抵后于该侧小脑天幕锐利。 脑膜尾征:脑膜瘤多以宽基底与硬膜相连,边界清楚,MRI增强后肿瘤出现明显强化,邻近脑膜发生鼠尾状强化称为脑膜尾征。 龛影:由于胃肠道壁产生溃烂,达到一定深度,造影时被钡剂填充,当X线呈切位投影时,形成一突出于腔外的钡斑影像。 憩室:由于钡剂通过胃肠道管壁的薄弱区向外膨出形成的囊袋状影像,或是由于管腔外邻近组织病变的粘连、牵拉造成管壁全层向外突出的囊袋状影像,其内及附近的黏膜皱襞形态正常 充盈缺损(filling defect):是指充钡胃肠道轮廓的局部向腔内突入而未被钡剂充盈的影像 鸟嘴征:贲门失弛缓时,食管下端自上而下逐渐狭窄呈漏斗状或鸟嘴状 环形征:食管平滑肌瘤,当钡剂大部分通过后,肿瘤上.、下方食管收缩,肿瘤处食管似被撑开,肿瘤周围钡剂环绕涂布,其上、下缘呈弓状或环形,称之为环形征 A环:食管裂孔疝时,疝囊的上界与食管间有一收缩环,也即上升的下食管括约肌收缩形成的环称A环,与其上方的食管蠕动无关。 B环:胃食管前庭段上行时,因其上皮交界环位于膈上,官腔舒张时,显示为管腔边缘的隔状切迹,即食管胃环 胼胝性溃疡:溃疡周围有坚实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者称为胼胝性溃疡 葫芦胃:胃溃疡引起的瘢痕性改变可以导致胃变形与狭窄,小弯侧的溃疡可使小弯缩短,使幽门与贲门靠近,也可使胃体呈环状狭窄 皮革胃:胃癌在壁内弥漫性浸润生长,使胃壁弥漫性增厚但不形成腔内突起的肿块,累及胃的大部分或全胃,胃壁僵硬,胃腔狭窄

放射诊断学重点

1、X线特性 (1.穿透性:基本特性,x线成像的基础。 (2. 荧光效应:荧光物质发光——透视检查的基础。 (3. 感光效应:胶片上溴化银感光——摄影(X线摄片的基础)。 (4. 电离作用与生物效应:防护,放射治疗 2、造影检查-造影剂(高密度造影剂): 钡剂(硫酸钡)用于食管及胃肠造影。纯净,消化道梗阻时禁用!!! 碘剂(泛影葡胺、碘海醇)用于胆道、尿路、血管、椎管的造影以及作CT增强检查等。过敏试验!!! 3、肺野是含有空气的肺在成像介质上所显示的透明区域。 4、肺门影:出入肺的大血管、支气管及淋巴组织的总合投影,并以血管为主。 位于肺中野内带,右肺门呈“>”状,左肺门呈屈肘样。 (肺门影是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及淋巴组织的综合投影,肺动脉和肺静脉的大分支为其主要组成部分。) 5、肺纹理:主要为肺动脉分支的投影,x线表现为自肺门向肺野呈放射分布的干树枝状影。 6、支气管阻塞的原因、后果及影像表现要点 原因:肿瘤、异物、分泌物淤积以及肿瘤、增大淋巴结的外在性压迫。 后果:部分性阻塞引起阻塞性肺气肿,完全性阻塞引起阻塞性肺不张。 影像表现要点:密度↓+体积↑=肺气肿(横膈下移,纵膈向健侧移动) 密度↑+体积↓=肺不张(横膈上移,纵膈向患侧移动) 7、肺部病变

8、继发型肺结核:x线表现两上肺及下叶背段,渗出、增殖、纤维和空洞等多种性质的病灶。 9、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中央型肺癌X线表现:1.阻塞性肺气肿 2. 阻塞性肺炎 3. 阻塞性肺不张 4. 肺门区肿块。 5.横“S”征:肺门肿块与不张肺相连,形成“S”状或反“S”状边缘 10、大叶性肺炎基本x线表现:a早期无阳性表现或仅表现局部肺纹理增重;b典型表现肺段、肺叶的大部或全部渗出实变;c吸收消散期表现为散在斑片状阴影 11、胸膜病变 一、游离性胸腔积液 A少量积液:胸壁内缘窄带状均匀致密影,肋膈角变平,变钝。 B中量积液:肺下野显致密影,肋膈角消失,膈影不清,致密影上缘模糊,呈外高内低的斜形弧线。 C大量积液:患侧肺野均匀致密,有时仅肺尖部透明,纵膈常向健侧移位,肋间隙增宽。 二、气胸:空气进入胸膜腔形成。X线表现:被压缩肺与胸壁之间出现透明的含气区,其内肺纹理消失,并可见被压缩肺的边缘呈纤细的线状致密影,肺组织向肺门方向压缩 12、后前位摄影心影可分为横位心、斜位心和垂位心三种类型。 13、心脏形状改变:a二尖瓣型(梨形心)b主动脉型(靴形心)c普遍增大型(牛型心) 14、后前位心脏大血管左缘:主动脉球部----肺动脉段-----左心室 心脏大血管右缘:升主动脉与上腔静脉--------右心房 15、普通检查:立位透视、摄影,用于急腹症(5种常见急腹症: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胃肠道穿孔、肠梗阻)。 造影检查(透视+摄影)消化道造影(项目、准备、程序)消化系血管造影 16、胃的形态的四种类型:牛角形胃鱼钩形胃无力形胃瀑布形胃 17、龛影—溃疡造影充盈的胃肠轮廓局部向外突出形成的影像(切线位易于显示) 18、钡斑—溃疡溃疡灶于近地侧时,其内存积的硫酸钡所显示的高密度区域(为溃疡灶轴位投影,于胃肠道轮廓内,多在气钡双对比充盈像中显示) 19、充盈缺损在消化道造影充盈像中,消化道局部向内突入,而不被造影剂充盈,所形成

《放射诊断学》

《放射诊断学》 •第一章绪论 o一、X线的特性节 o二、密度对比概念和影像形成原理节 o三、X线检查方法节 o第一节X线检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节 o第二节X线诊断原则 o第三节介入放射学 o第四节X线防护 •第二章骨及关节系统X线诊断 o一、副鼻窦炎(Paranasal sinusitis)节 o二、乳突炎(Mastoiditis)节 o一、良性骨肿瘤(Benign tumors of bone)节 o二、恶性骨肿瘤(Malignant tumors of bone)节 o三、转移性骨肿瘤(Metastatic tumors of bone)节 o四、骨肿瘤良性与恶性的鉴别节 o五、骨肿瘤样病变节 o一、化脓性骨髓炎和化脓性关节炎(Pyogenic Osteomyelitis &Pyogenic Arthritis)节 o二、骨及关节结核(Tuberculosis of bone and joint)节o三、其它关节疾病节 o四、佝偻病(Rickets)节 o五、颈椎病(Cdrvical spondylosis)节 o一、骨折(Fracture)节 o二、关节脱位(Dislocation of Joint)节 o三、异物定位(Localization of Foreign Body)节 o一、骨骼异常表现节 o二、关节异常表现节 o三、头颅异常表现节

o四、椎管内占位性病变节 o五、副鼻窦异常表现节 o六、乳突异常表现节 o一、长骨节 o二、四肢关节节 o三、脊椎节 o四、头颅节 o五、气脑及脑室造影正常表现节 o六、颈内动脉造影(Internal carotid angiography)正常表现(图2-15)节 o七、脊髓造影的正常表现(图2-16、17)节 o八、副鼻窦(Paranasal sinuses)及乳突(Mastoid)节o第一节检查方法 o第二节正常X线表现节 o第三节基本病变X线表现节 o第四节骨与关节外伤节 o第五节常见疾病X线诊断节 o第六节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节 o第七节副鼻窦炎及乳突炎节 •第三章呼吸系统X线诊断 o一、胸膜腔积液(Pleural effusion)节 o二、气胸及液气胸节 o三、胸膜增厚粘连钙化(Pleural thickening adhesion andcalcification)(图3-45 3-46)节 o一、纵隔增宽和移位节 o二、纵隔肿瘤(mediastinal tumor)节 o一、肺炎节 o二、肺肿脓节 o三、肺结核节 o四、硅肺节

放射诊断学教学大纲

放射诊断学教学大纲 (一)放射学总论 教学内容: 1.医学影像学定义和放射诊断发展史 2.X线特性和X线机的组成 3.X线成像原理、图像特点和诊断原则 4.X线一般常用的和特殊的检查方法 5.C T成像原理、图像特点 6.M R成像原理、图像特点 7.各系统影像检查的应用范围与限制 8.计算机X线成像 9.图象存档和传输系统 10.放射科见习(参观放射科) [二重点要求内容及深度]: 第2、3、5、6项 [一般了解内容及深度]: 第1、4项 [学时]:4学时 (二)呼吸系统(1) [教学内容] (一) 1.胸部透视:方法、优缺点、适应症 2.胸部照相:常规体位、特殊检查、体层、高千伏摄影、CT检查。 3.正常胸部X线表现:肺部及肺纹理、肺的分野及分带、年龄性别特点、气管支气管及肺叶、纵隔、胸膜、心膈角、肋膈角、胸廓。 4.读片顺序。 5.基本病变:支气管阻塞的表现;肺部基本病变的表现;胸膜病变的表现。 6.支气管扩张:病因;病理形态;平片及C T表现。 7.大叶性肺炎:强调病理四期与X线表现相连关系,结合症状与X线表现特点使学生认识本病特征。 8.小叶性肺炎:临床特点,强调与病理应密切结合,X线表现病变部位及形态的特征。 9.支原体肺炎,过敏性肺炎X线特点。 10.急性肺脓肿与血源性肺脓肿,病理及X线表现。 (二) 1. 讲解结核菌侵人肺部后的病理改变,及与机体免疫能力的关系,肺结核的转归及活 动性、稳定性的判定。 2·原发型肺结核的两型,X线表现与病理特点。 3·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急性粟粒型肺结核、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4·浸润型肺结核(干酪性肺炎、结核球)。 5·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6·胸膜炎型:胸膜渗液、气胸及液气胸、胸膜肥厚包裹粘连钙化。 [重点要求内容及深度]

医学影像诊断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影像诊断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影像诊断学是一门研究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方法和技术的学科。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广泛,医学影像诊断学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关注和重视。下面就医学影像诊断学的重点知识做一个总结。 一、医学影像学的分类 根据影像学的来源和性质,医学影像学可以分为X线影像学、CT影像学、MRI影像学、超声影像学、核医学影像学等多个学科分支。不同的医学影像学具有不同的成像原理、适应症、禁忌症、优缺点等特点。 二、医学影像学的影像学表现 医学影像学的影像学表现是指不同疾病在不同影像学检查中所呈现出的特征性影像表现。临床医生可以通过对影像学表现的分析和判断来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常见的影像学表现有密度增高、密度减低、分界不清、形态改变、局部异常扩散等。 三、医学影像学的诊断原则 医学影像学的诊断原则是指在医学影像学检查时应注意的基本原则。包括影像学检查的适应症、禁忌症、检查前的准备工作、检查方法的选择和操作技巧、影像学表现的分析和判断、诊断的准确性和可

靠性等。医学影像学的诊断原则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四、医学影像学的常见疾病 医学影像学的常见疾病包括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骨科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个方面。医学影像学在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医学影像学的新技术 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的应用也不断涌现。其中包括数字化医学影像、三维重建、影像导航、虚拟内窥镜、分子影像等多种技术,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医学影像学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医学影像诊断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了解医学影像诊断学的重点知识,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应用医学影像学技术,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医学影像学整理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影像学 第一章、影像诊断学总论 1、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应用医学成像技术对人体疾病进行诊断和在医学成像技术引导下应用介入器材对人体疾病进行微创性诊断机治疗的医学学科。 内容:x线诊断(CR、DR、DSA诊断)、超声诊断、CT诊断及MRI诊断(简答回名解+内容) 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血管造影时,通过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清晰显示的成像技术。 3、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填空):屏蔽保护、距离保护、时间保护 4、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是一种科技含量高,实际应用价值极大的复杂系统,其将数字化成像设备、高速计算机网络、海量存储设备和具备后处理功能的影像诊断工作站结合起来,完成对医学影像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后处理及显示等功能,使得图像资料得以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 1、星形细胞瘤:属于神经上皮组织起源的肿瘤,为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成人多发生于大脑,儿童多见于小脑。 影像一般规律:密度逐渐不均,边界逐渐不清,水肿逐渐明显,强化逐渐明显。 2、脑膜瘤:最常见的颅内脑实质外肿瘤。多发于中年女性。好发于脑表面有蛛网膜颗粒的部位,幕上多见,大脑凸面和矢状窦旁最多见,其次为蝶骨嵴、嗅沟及前颅窝底、鞍结节、小脑桥脑角等。 组织学分:为脑膜皮行、纤维型、砂粒体型、过度型型、血管瘤型等15型 CT表现:等或高密度,边界清楚,球形或分叶形,与大脑廉小脑幕颅骨相连,常有钙化,明显均一强化。 MR表现:等T1等T2信号,边界清,有包膜,强化明显,有“硬膜尾征”。 3、垂体瘤:鞍内最常见的肿瘤,绝大多数为垂体腺瘤。>1.0cm为大腺瘤,<1.0cm为小腺瘤。大腺瘤CT表现:蝶鞍扩大,葫芦状等或高密度占位,邻近组织受压或侵及,强化明显,常有出血。 大腺瘤MR表现:等T1等T2信号,其它表现同CT。 垂体微腺瘤MR表现:增强早期呈不强化的低信号区。间接征象为垂体高度>8mm,上缘隆突,垂体柄偏移,鞍底下陷。 4、转移瘤:常见。以肺癌最多见,其次为乳腺癌、肾癌、前列腺癌、绒癌及胃肠道癌肿等。好发部位为大脑中动脉分布区的灰白质交界处,也可见于小脑和鞍区。常为多发病灶,但有1/3为单发病灶。水肿多较明显,水肿程度与肿瘤类型有关。可有坏死出血、囊变等。 MRI特点:T1WI等或略低信号,小病灶信号多均匀,大病灶信号多不均匀,黑色素瘤,胃肠道分泌粘蛋白的肿瘤多为短T1高信号。T2WI多为长T2高信号,来自结肠的转移性腺癌、肺和乳腺癌多为短T2低信号。水肿明显,与病灶不成比例。强化明显,强化形式多样。脑外伤 1、脑挫裂伤:指颅脑外伤所致的脑组织器质性损伤。脑挫伤是外伤引起的皮质和深层的散发小血、脑水肿和脑肿胀;脑裂伤则是脑与软脑膜血管的断裂。两者多同时发生,故称脑挫裂伤。 CT表现:损伤区局部呈低密度改变;散在点片状出血;蛛网膜下隙出血; 占位及萎缩表现;合并其他征象。

影像诊断学知识重点

第一章影像诊断学绪论 X 成像特性: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电离效应. X线影像的形成基于三个基本条件 (1)穿透性:穿透人体组织 (2)人体组织存在密度和厚度的差异,吸收量不同,穿透身体的X线量有差别 (3)有差别的剩余X线是不可见的,经过显像,在荧屏或胶片上就形成了具有黑白对比、层次差异的X线影像。 人体正常组织结构的密度不同: 高密度骨和钙化X线吸收多白影 低密度脂肪和含气体的脏器(肺、鼻窦)X线吸收少黑影 中等密度软骨、肌肉、体液实质脏器等 X 线吸收中等灰影 病变组织密度与邻近组织密度不同,存在自然对比,可产生不同的病理影像。 X 线图像特点 1、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组成,是灰阶图像。 2、图像的白影、黑影与人体组织的厚度及组织结构密度的高 低有关3、是穿透不同组织结构相互叠加的影像. CT 值--系CT 扫描中X 线衰减系数的单位,用于表示CT 图像中物质组织结构的线性衰减系数(吸收系数)的 相对值。用亨氏单位表示,简写HU。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人体中的氢原子核(质子)在磁场中受到射频脉冲的激励而发生核磁共振现象,产生磁共 振信号,经过采集和计算机处理而获得重建断层图像的成像技术。 1>MR 水成像是指人体静态或缓慢流动液体的MR 成像技术 1. MRCP MR 胆胰管水成像 2.MRU MR 泌尿系水成像 3.MRM MR 脊髓成像 2>MRA MR 血管成像:利用血液的流动效应,是血管内腔成像的技术 3>MRC MR 电影成像技术—磁共振电影:运用快速成像序列,使运动器官能快速成像,藉以评价器官的运动功能 第二章骨骼与肌肉系统 ※小儿长骨特点:有骺软骨,且未完全骨化。分为骺、骺板、干骺端及骨干几部分组成 骨龄:在骨的发育过程中,骨的原始骨化中心和继发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骨骺与干骺端完全愈合的时间都有 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以时间来表示即是骨龄。 脊柱四个生理弯曲:颈椎段前突;胸椎段后突;腰椎段前突;骶、尾骨后突; ※骨基本病变表现 (一)骨质疏松(六)骨内与软骨内钙化 (二)骨质软化(七)骨质坏死 (三)骨质破坏(八)矿物质沉积 (四)骨质增生硬化(九)骨骼变形 (五)骨膜异常(十)周围软组织病变 骨质疏松: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的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两者的比例仍正常。骨质软化: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钙化不足,骨内钙盐含量降低,骨质变软。

(完整版)医学影像诊断学重点记忆

中枢: 1、X线、CT、MRI在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时选择的原则。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一般物理学检查不易达到诊断目的,影像学检查具有重要意义。X线平片能显示颅骨和脊椎的骨质改变,但对颅内和椎管内病变的显示能力极其有限。血管造影虽能对颅内占位性疾病提供大致的定位和初步的定性诊断信息,然其创伤性限制了它的应用,目前主要用于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脊髓造影显示椎管内疾病的作用已被MRI取代。CT可解决大部分颅内疾病的诊断。MRI可以较CT提供更多的信息,尤其对颅后窝和椎管内疾病的显示更具优势。CT血管成像、MRI血管成像能显示脑血管的主干及其较大分支,对脑血管疾病起到筛选和初步诊断作用。DWI、PWI、MRS及CTPI等功能成像技术,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已展示出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成像技术的优选和综合应用: (一)外伤: 1、颅脑外伤:首选CT,其次MRI。 2、脊柱外伤:首选X线,然后CT,严重者,考虑行MRI。 (二)肿瘤:CT、MRI (三)炎症和脱髓鞘疾病:CT、MRI (四)血管性疾病 出血急性期:CT敏感 亚急性期和慢性期:MRI敏感 脑梗死:先行CT检查,超急性期MRI检查 血管畸形:CT、MRI,CTA、MRA,DSA (五)先天畸形首选MRI 2、正常脑及脊髓CT和MRI的密度和信号特征如何描述? 在平扫CT图像上,脑灰质的密度较脑白质高,灰质的CT值为+32~+40Hu,白质的CT 值为+28~+32Hu,明显高于脑脊液。未钙化的硬脑膜、动脉、经脉和肌肉的密度与脑灰质相近。颅骨内外板和其他致密骨的密度最高,钙化组织(如大脑镰、脉络丛和松果体钙化)的密度次之。脑脊液(脑室系统和脑池)呈低密度,头皮等富脂肪组织的密度较脑脊液的密度为低,乳突气房和含气的副鼻窦腔的密度最低。在增强后CT图像上,脑灰质、脑白质、硬脑膜(大脑镰和小脑天幕)和肌肉等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脑内血管明显强化,呈高密度影。 由于成人脑灰质的含水量较脑白质多,而含脂量较脑白质少,所以成人脑灰质的T1和T2弛豫时间均长于脑白质。在T1加权图像上,脑灰质的信号强度较低,脑白质的信号强度较高。在T2加权图像上,脑灰质的信号强度较高,脑白质的信号强度较低。在质子密度加权成像上,灰质和白质的信号强度非常接近。脑内一些铁质沉积比较多的结构如苍白球、红核、黑质和齿状核等在高场T2加权图像上可呈低信号区;而在低场质子密度加权和T2加权图像上除红核的信号强度较低,与白质相似外,苍白球、黑质和齿状核的信号强度与灰质一致。脑脊液的T1和T2弛豫时间长于脑实质,故在T1和T2加权图像上分别呈低信号和高信号区。头皮含大量脂肪组织,在所有程序成像时均呈高信号区。颅骨板障内所含脂肪也较多,且其内血流缓慢,故也显示为高信号区。颅骨内、外板、硬脑膜、乳突气房和含气的副鼻窦腔不含质子或所含甚少,它们在T1和T2加权图像上均为无信号区或信号甚低区。肌肉在T1加权图像上信号强度中等呈灰色;在T2加权图像上信号强度相对高些。脑垂体的信号强度一般高于脑白质者。动脉因其内血流

医学影像诊断重点简答题

4、防护实践正当化、防护的最优化和个人剂量限制是X线防护的3大基本原则。除此之外, 实际工作中还要遵循下列原则:①时间防护,应尽可能减少在X线场内停留的时间,缩短照射时间,减少受照射的剂量;②距离防护,X线机工作时,应尽可能使工作人员远离X线源,病人与X线球管的距离不能小于35 cm;③屏蔽防护,即在X线源与人员间放置一种能吸收X线的物质,如铅玻璃、混凝土墙壁、铅围裙等,从而减弱或消除X线对人体的危害。 6、优点:①CT是断面图像,可对人体各个部位进行成像,能够显示X线平片不能显示的组 织结构和X线平片不能反映的病变,明显扩大了影像检查范围和提高了影像诊断质量。 ②CT有很高的密度分辨力,能测出各种组织的CT值,对组织和病变的密度进行量化比 较,以确定组织成分,推测病变性质。③CT图像清晰,解剖关系明确,彼此之间没有组织重叠,并可进行不同方位的图像重建,从而真实地反映被检部位解剖组织学及病理解剖学的状态。④CT增强扫描,可在CT平扫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而且可通过对比增强的动态变化反映脏器的功能状态。⑤CT为无创性检查,方便、迅速,易为患者接受。 7、①高软组织对比分辨力,无骨伪影干扰;②多参数成像:可获得T1 WI T2 WI和PWI, 便于比较对照;③多方位成像:可获得冠状面、矢状面和横断面的断层像;④流空现象:不用对比剂即可使血管及血管病变如动脉瘤及动静脉发育异常成像;⑤质子弛豫增强效应:使一些物质,如脱氧血红蛋白和正铁血红蛋白于MRI上被发现;⑥用顺磁性物质做增强扫描:如钆作对比剂可行对比增强检查,效果好,副反应少。 4、垂体微腺瘤的CT表现:①垂体增大,高度≥8mm;②垂体上缘膨胀,正常为凹面;③垂 体柄向对侧移位;④瘤体偏于一侧呈T1 WI局限性低信号,T2WI高信号。Gd-DTPA增强检查,早期病灶呈充盈缺损,低于正常垂体,延迟病灶强化,高于正常垂体。 5、脑膜瘤的CT表现:①发生部位:常见于矢状窦旁,大脑凸面,蝶骨嵴。②密度:平扫呈 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圆形或半月形,边界清楚、光滑;增强后呈明显均匀强化。③以广基底与颅骨内板或脑膜相连。④骨改变:局限性骨质增生或破坏。⑤占位表现:中线移位等。 7、星形细胞瘤的分级及CT:表现依肿瘤细胞的成熟程度,星形细胞瘤分为Ⅰ~Ⅳ级。Ⅰ级 为良性,与脑实质分界较清。CT表现为:①脑实质内低密度病灶,与脑实质分界较清; ②占位表现较轻;③增强后无强化或轻度强化。Ⅱ级为良恶性之间,Ⅲ~Ⅳ级恶性程度 较高,呈浸润性生长,与脑实质分界不清,易发生液化坏死。CT表现:①脑实质内不均匀低密度区,与脑实质分界不清,不规则;②增强后呈斑片状或明显环形强化,环壁厚薄不均,有时可见壁结节;③占位征象及水肿明显。 13、髓外硬膜内肿瘤的常见类型及MRI:髓外硬膜内肿瘤多为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瘤、神 经纤维瘤)和脊膜瘤。MRI表现:①椎管内局灶性软组织块影,范围较局限;②脊髓受压变形、移位,肿块侧蛛网膜下腔增宽,对侧狭窄;③T1 WI呈等信号,T2 WI略高于脊髓;④Gd-DTPA增强呈明呈强化;⑤相应椎间孔扩大,肿瘤可沿神经孔向外生长,呈哑铃状。 3、鼻咽癌CT:①早期小的粘膜下肿瘤可表现为一侧咽隐窝变浅或咽鼓管变平;②肿瘤较大 可见患侧鼻咽腔侧壁切迹变平消失,咽鼓管后壁隆起增厚,鼻咽腔变形;③病变可向周围侵犯,并可突入眶内或颅内;④常可见颈深部淋巴结肿大,双侧乳突炎(咽鼓管开口闭塞导致);⑤增强扫描病变呈不均匀中或重度强化。

放射诊断

照影检查:对于人体缺乏自然对比的脏器,认为将高于或低于靶器官物质引入体内,使之产生对比显影,引物的物质叫对比剂。 骨折:是指骨或软骨结构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中断,根据发生的原因分为创伤性、疲劳性、病理性骨折。 介入放射学: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以影像诊断学和临床诊断学为基础,结合临床治疗学原理,利用导管导丝等器材对各种疾病进行治疗诊断的一系列技术。 脑膜尾征:脑膜瘤附着处的脑膜受肿瘤浸润,邻近脑膜增生增厚,出现线条样强化,超出肿瘤与硬脑膜相连的范围。向周围延伸。MRI增强扫描时常有显著增强, 空洞:肺内病变组织液化坏死后经支气管引流后形成空洞,分为厚薄空洞和虫蚀空洞。 空腔:为肺内生理性腔隙的病理性扩大,如肺大疱,含气支气管囊肿和囊状支气管扩张等,影像表现为边界清楚光滑,壁厚约1mm或更薄的类圆形透亮区。 肺实变:肺泡内的气体被渗出物、蛋白、细胞或病理组织替代后形成实变,多见于各种急性炎症、浸润性肺结核等。 艾森曼格综合症:室间隔缺损时较大时,可引起左右心室增大,左心房轻度增大,肺充血,,循环阻力增加,右心室负荷加重,引起肺循环高压,临床出现晚发绀。 肺不张:肺内气体的减少及肺体积的缩小,发病机制为近侧气管,支气管阻塞或肺舒张受限。肺充血:是由于肺血流量增加引起,出现血管内膜增生,导致管腔狭窄,最终发生肺动脉高压,多见于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的缺损。X线表现为肺主动脉扩张,肺纹理增粗。 肺少血:主要见于先天性右心系统阻塞性疾病,如肺动脉瓣狭窄,X线表现为肺门血管阴影和肺野内血管纹理稀少变细,使肺门影变小而轮廓清楚。 肺淤血:肺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致使肺静脉压升高及血管扩张,并依次引起肺毛细血管扩张及淋巴回流受阻,最终导致肺动脉高压,多见于二尖瓣狭窄 肺气肿:是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含气空腔过度充气和异常扩大,可伴有或不伴有肺泡壁的破坏,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 肺间质水肿:肺毛细血管内的血浆大量的渗透到肺间质组织内引起肺水肿,X线表现为肺门及肺纹理轮廓模糊不清,肺野密度增高,肺野内见到细小网状影以及间隔线。 肺动静脉高压:肺收缩压大于30,平均压为20,常由于肺动脉血流量增加、心排血量增加和胸肺疾病等,X线表现为肺动脉段膨出,肺门及附近的血管阴影增粗。 支气管气象:肺实变时,实变扩展到肺门附近,较大的含气支气管与是变得肺组织常形成对比,在实变区可见含气的支气管分支影,称为支气管气象/空气支气管佂 分叶征:肿瘤的结节或肿块的边缘呈深浅不等的凹陷,肺肿瘤组织在生长的过程中因肿瘤细胞的倍增时间不同,导致肿块的不均匀增长,同时由于较大血管、支气管对病灶生长的阻挡,小叶间隔纤维性增生限制了肿瘤的生长,表现为分叶的深浅不同。 毛刺症:结节或肿块的边缘不光滑,可见多少不等、长短不一的毛刺,较僵硬。病理基础为肿瘤使结缔组织反应性增生,导致的纤维性条影向周围肺实质内辐射形成 血管集束征:CT表现为肿块邻近的肺小血管受牵拉向病灶聚拢移位,小血管可以在病灶处中断或贯穿病灶,多见于恶性肿瘤。 胸膜凹陷症:病变的邻近的胸膜被牵拉凹陷,病变内部的瘢痕收缩为其主要的病理基础,可见于炎症和肿瘤性病变。 充盈缺损:指在钡剂造影时,由于病变向腔内突出形成肿块,即在管腔内形成占位性病变,所以造成局部造影剂缺损。常见于肿瘤或增生性炎症引起的肿块。 半月终合症:进展期的胃癌2型的X线表现为不规则龛影,多位半月形,外缘平直,内为不整齐而有多个尖角,龛影位于胃轮廓之内,龛影外围绕以宽窄不等的透明带即环堤,轮廓

医学影像诊断学学习指南

医学影像诊断学学习指南 一、学习内容与要求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总论、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乳腺、消化系统和腹膜腔、泌尿生殖系统和腹膜后间隙、骨骼肌肉系统。 本课程教学希望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达到以下的目的: 1.根据各系统的特点掌握该系统的影像检查方法的评价。 2.掌握各系统的医学影像诊断要点及相应疾病的比较影像学。 3.熟悉各种影像中的脏器形态、密度和信号,掌握在不同图像中人体解剖及疾病的影像特点与辨别方法。 二、理论教学内容 共分8个章节,160学时。 第一章总论 一、目的和要求 目的:掌握不同成像技术的特点和临床应用。 要求:熟悉X线、CT、MRI、DSA等成像原理与特点并了解相关防护知识。 二、主要内容 1.不同成像技术的特点和临床应用:(1)X线图像的特点和临床应用;(2)CT图像的特点和临床应用;(3)MRI图像的特点和临床应用。 2.不同成像技术和方法的比较及综合应用:(1)不同成像技术和方法的比较;(2)不同成像技术和方法的综合应用。 3.医学影像诊断原则与诊断步骤:(1)医学影像诊断原则;(2)医学影像诊断步骤。 4.正确书写影像诊断报告 三、学习重点 重点:X线、CT、MRI、DSA成像原理与X线特性。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 一、目的和要求 目的:掌握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X线、CT、MRI诊断要点。 要求:掌握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医学影像解剖和常见病的影像表现并了解其鉴别诊断。 二、主要内容 1.正常影像学表现:(1)正常X线表现;(2)正常声像图表现;(3)正常CT表现;(4)正常MRI表现。

2.异常(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1)异常X线表现;(2)异常声像图表现;(3)异常CT表现;(4)异常MRI表现。 3.观察、分析和诊断。 4.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5.颅内肿瘤:(1)神经上皮瘤;(2)脑膜瘤;(3)垂体腺瘤;(4)颅咽管瘤;(5)松果体瘤;(6)听神经瘤;(7)脑转移瘤。 6.颅脑损伤:(1)脑挫裂伤;(2)弥漫性脑损伤;(3)颅内血肿;(4)硬膜下积液;(5)脑外伤后遗症。 7.脑血管疾病:(1)脑梗死;(2)颅内出血;(3)脑血管畸形;(4)颅内动脉瘤。 8.颅内感染性疾病:(1)颅内化脓性感染;(2)颅内结核;(3)颅内寄生虫病。 9.颅脑先天畸形及发育障碍:(1)头颅先天性畸形;(2)脑先天性发育障碍;(3)神经皮肤综合征。 10.新生儿脑疾病。 11.脑变性疾病:(1)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2)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12.脱髓鞘疾病:(1)先天性髓鞘形成缺陷;(2)获得性髓鞘脱失。 13.脊髓和椎管内疾病:(1)椎管内肿瘤;(2)脊髓外伤;(3)椎管内血管畸形。 三、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如外伤、血肿、胶质瘤、垂体腺瘤、颅咽管瘤、听神经瘤、脑梗塞、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脑膜瘤、转移瘤、椎管内肿瘤和脱髓鞘等疾病的X线、CT、MRI诊断要点。 第三章头颈部 一、目的和要求 目的:掌握头颈部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要点。 要求:熟悉头颈部正常医学影像解剖,掌握头颈部常见疾病的X线、CT、MRI 表现,了解其鉴别诊断。 二、主要内容 1.颅底:(1)正常影像学表现;(2)异常(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3)观察、分析和诊断;(4)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5)颅底先天发育畸形;(6)颅神经病变;(7)颅底肿瘤和肿瘤样病变;(8)颅底骨折。 2.眼和眼眶:(1)正常影像学表现;(2)异常(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3)观察、分析和诊断;(4)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5)眼部炎性病变;(6)视网膜母细胞瘤;(7)泪腺肿瘤;(8)脉管性病变;(9)神经眼科病变;(10)皮样囊肿及表皮样囊肿;(11)眼部异物;(12)眼眶及视神经管骨折。 3.鼻和鼻窦:(1)正常影像学表现;(2)异常(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3)观察、分析和诊断;(4)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5)后鼻孔闭锁;(6)鼻窦炎性病变;(7)鼻和鼻窦肿瘤;(8)鼻和鼻窦骨折。 4.耳部:(1)正常影像学表现;(2)异常(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3)观察、

医学影像诊断学考试重点

诊断 第一章总论 1.X线的特性 (1)X线具有穿透性 (2)X线具有荧光作用 (3)X线具有感光效应: (5)X线在均匀、各向同向的介质中,直线传播 (6)X线不带电,它不受外界磁场或电场的影响 2.CT值 X线穿透人体时,不同的组织密度值代表不同的线性衰减系数μ,一般用它的相对值表示,称为CT值。单位为HU 第二章呼吸系统 前后肋骨相差4个肋间, 如第6前肋相当于第10后肋的高度 ※1.肺野 充满气体的两肺在胸片上表现为均匀一致较透明的区域。 划分:为了便于标明病变位置,人为地将一侧肺野纵行分之为三等分,称为内、中、外三带,又分别在第2、4肋骨前端下缘划一水平线,将肺野分为上、中、下三野。 ※2.肺门: 是由肺动、静脉、伴行支气管等构成。构成肺门的影像主要是血管影,在正位片上肺门位于两肺中野内带2-4前肋间处,左侧比右侧高1-2cm。 3.肺纹理 (1)定义:肺纹理是自肺门向外呈放射分布的树枝状影。 (2)组成:由肺动静脉、支气管、淋巴管等组成、构成肺纹理的主要影像是肺动脉的分支影。 4.纵隔 以第4、8胸椎椎体下缘划两条水平线,分成上、中、下纵隔。 以气管心脏升主动脉前缘之前为前纵隔,食管前缘之后为后纵隔,两者之间为中纵隔。 5.膈 右膈顶较左膈顶高1~2厘米。 肋膈角:指膈肌与侧胸壁之间的夹角。 6.阻塞性肺气肿: X线表现:(局限性和弥漫性) 肺体积增大,肺野透明度增加,肺纹理稀疏 7.阻塞性肺不张: X线表现: 阻塞远端的肺组织体积缩小,密度增高,周围结构呈向心性移位。 8.肺实变:(炎性实变) X线表现:密度略高,较均匀的云絮状影,边缘模糊,可扩散至整个肺叶。

最新医学影像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医学影像学:以影像方式显示人体内部结构的形态与功能信息及实施介入性治疗的科学。 2、介入放射学:以影像诊断学为基础,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导丝及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或取得组织学、细胞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的学科。 3、造影检查:将对比剂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间隙,产生人工对比,借以成像。 4、核磁共振成像:利用人体中的氢原子核(质子)在磁场中受到射频脉冲的激励而发生核磁共振现象,产生磁共振信号,经过信号采集和计算机处理而获得重建断层图像的成像技术。 5、骨龄:在骨的发育过程中,骨的原始骨化中心和继发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骨骺与干骺端愈合的时间及其形态的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以时间来表示,即骨龄。 6、骨质疏松: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骨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骨皮质变薄,哈氏管扩大和骨小梁减少。 7、骨质破坏: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骨组织的消失。 8、骨膜三角:如果引起骨膜增生的疾病进展,已形成的骨膜新生骨可被破坏,破坏区两侧残留的骨膜新生骨呈三角形,叫骨膜三角或Codman三角。 9、骨质坏死:骨组织局部代谢的停止,坏死的骨质叫死骨。

10、青枝骨折:儿童骨骼柔韧性较大,外力不易使骨质完全断裂而形成不完全性骨折,仅表现为局部骨皮质和骨小梁的扭曲,看不到骨折线或只引起骨皮质发生皱折、凹陷或隆起,即青枝骨折。 11、阻塞性肺不张:支气管阻塞后,肺部分或完全无气不能膨胀而导致的体积缩小。 12、肺实变:终末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内的空气被病理性液体、组织或细胞所代替。 13、空洞:肺组织发生坏死、液化后,坏死物质经支气管排出而形成的病变状况。 14、空腔:肺内生理性腔隙的病理性扩大。 15、钙化:属于变质性病变,受到破坏的组织发生分解而引起局部酸碱度变化时,钙离子以磷酸盐或碳酸盐的形式沉积下来,多发生在退行性变或坏死组织内。 16、双泡征:十二指肠降段梗阻,其近侧的胃和十二指肠球部胀气扩大,在立位或侧卧水平位投照,胃和十二指肠内各有一个气液平面,即“双泡征”。 17、假肿瘤征:闭袢性肠梗阻,肠腔内充满液体,在腹平片上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叫“假肿瘤”征。 18、充盈缺损:钡剂填充胃轮廓时,由于来自胃壁的肿块向腔内突出造成局部钡剂不能充盈。这时钡剂勾画的轮廓是肿块突向腔内的边缘。

影像诊断学重点

1.支气管气像(air bronchogram): 大片状的肺泡变实病灶常可见含气的支气管影,此征象称为空气支气管征或支气管气像。 2.横“S”征 右上叶肺不张时,肺叶体积缩小并向上移位,水平叶间裂随之上移,呈凹面向下,其与肺门肿块向下隆起的下缘相连,故形成反置的或横置的S状,称为反S征或横S征。 3.骨膜三角(Codman三角) 骨膜受刺激后发生水肿、增厚,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最终形成骨膜新生骨,此时若病变朝着较差的方向进一步的进展,即新生骨被破坏,破坏区两侧的残留骨膜新生骨呈三角形或袖口状,此三角即为骨膜三角。 4.前肾旁间隙 位于后腹膜与肾前筋膜之间,于胰腺平面两侧可交通,其余平面内侧与脊柱近似平行,外侧止于侧锥筋膜和肋腹壁。下方在髂嵴稍下平面与肾周、后肾旁间隙相通。其内主要为消化器官,包括胰腺、十二指肠降段、水平段及升段,升、降结肠以及供应肝、脾、胰腺和十二指肠的血管。 5.疲劳骨折 长期、反复的外力作用于正常骨的某一部分,可逐渐发生慢性骨折,到临床诊断时常已有骨痂形成,称疲劳骨折,是应力骨折的一种。好发于跖骨和胫腓骨,也见于肋骨、股骨干和股骨颈等处。 6.骨质疏松、骨质软化、骨膜反应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是指单位体积内骨组织的含量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都减少,但两者比例仍正常。骨质疏松使骨的结构脆弱,骨折的危险性增加。组织学变化是骨皮质变薄、哈弗管和伏克曼管扩大和骨小梁变细、减少甚至消失。骨质软化(osteomalacia)是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钙化不足,因而骨内钙盐含量降低,骨质变软。组织学显示为钙化的骨样组织增多,常见骨小梁中央部分钙化而外面围一层未钙化的骨样组织。 骨膜反应(periosteal reaction)是骨膜受到各种刺激(外伤、炎症、肿瘤等),发生水肿、增厚,内层的成骨细胞活动增加而导致骨膜新生骨的过程。组织学上,可见骨膜外层水肿、增厚,内层成骨细胞增生,形成新生的骨小梁。

影像诊断学重点整理

医学影像学复习 总论部分 ●医学影像学定义: 指通过各种成像技术使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成像,借以了解人体解剖与生理功能状况及病理变化,以达到诊断目的的技术,属活体器官的视诊范畴,是特殊的诊断方法。 发展史 ●X线:伦琴于1895年发现。 ●CT:Computer Tomography,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90年代螺旋CT用于临床。 ●超声:出现于上世纪50年代。 ●MRI:出现于上世纪约80年代。 CT成像原理 ●体素:图象处理时将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等地立方体,称之为体素。 ●象素:CT扫描重建的数字矩阵中的每个数字经数字/模拟转换器转为由黑到白不等灰度 的小方块,称之为象素。 螺旋CT特点 ●使用滑环技术,解除电缆束缚 ●速度快,时间小于或等于1秒 ●容积扫描 普通CT图像与传统X线图像相比,空间分辨率低,密度分辨率高 CT值:单位HU;组织的吸收系数与(骨、水、空气)三种组织之相 对值 ●骨组织:+1000 HU,水:0 HU,空气:-1000 HU ●CT图像上由白依次变黑的顺序是骨、肌肉、脂肪、空气 窗宽与窗位 ●因为CT机能分辨2000的CT值,人的肉眼只能分辨黑白的16个灰阶,因此人为 引入的概念 窗宽:是指图像(由黑到白)所包含CT值范围 窗位:是指图像上所包含CT值范围的中心值 ●CT图像要有适当的窗宽窗位才有利于病变的观察 ●用于观察肺组织:窗宽1500HU、窗位-700HU CT图象后处理技术 ●CTA:CT angiography ,是静脉内注入对比剂后行血管造影CT扫描的图象重组技术, 可立体地显示血管影像。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强磁场内发生共振所产生的信号经图像重建的一种成像技 术 ●目前MRI多用氢核或质子来成像 ●MRA是利用了流体的流空效应 组织特点 ●水的T1、T2都长或T1低信号,T2高信号 ●脂肪的T1、T2均短。 ●病变组织如肿瘤常比周围组织含水量高,故T1、T2常较长

医学影像诊断学总结考试要点

绪论 1、X线的特性及应用:与用于临床诊断的基本原理:穿透性、荧光性、电离作用,感光作 用、(摄影作用?) 用于透视的原理包括:穿透性、荧光性 2、空间分辨率:是指密度分辨率大于10%时,影像中能显示的最小细节。CT差于平片 密度分辨率:指能分辨组织之间最小密度差异。CT高与平片 HRCT(高空间分辨率)临床应用: 观察组织的细微结构图像,对显示小的组织结构如肺间质、内耳、听小骨及小病变优于普通CT 3、窗宽(window width):CT图象上所示的CT值的灰度范围理解应用 窗位(window level):灰度范围的中心CT值 4、自然对比(natural contrast):根据人体组织密度即比重的高低,人体组织可概括分为骨 骼、软组织、液体、脂肪及存在于人体内的气体四类。这种人体组织自然存在的密度差别为自然对比。 人工对比(artificial contrast):those organs or spaces lack of natural contrast, can be rendered to be visible by means of contrast agents to create an articifial contrast 5、X线产生影响对比的基础:组织密度和厚度的差别 6、人体组织CT值(Hu)排列顺序(从高到低):骨骼、软组织、液体、脂肪及存在于人体 内的气体 7、透视的优点:简便易行、可同时观察器官的形态变化和动态活动,可多方位观察 缺点:敏感性不高,影像细节显示不够清晰,不利于防护和不能留下永久记录 8、MRI 的禁忌症:体内金属异物、高热患者、危重患者、孕妇、幽闭恐惧症者 9、流空效应:由于信号的采集需要一定的时间,快速流动的血液不产生或只产生极低的信 号,与周围组织、结构间形成良好的对比,这种现象即流空效应。 神经头颈部 1、急性脑梗死影像检查选择什么方法?CT灌注成像,DWI(MRI弥散加权成像) 2、CT对急性期出血比较敏感! 3、脑出血 A临床表现好发于55-65,多数有高血压、头痛病史。患者感距离头痛、头昏、恶心、呕吐,一侧肢体无力,意识障碍,血压明显升高,脑膜刺激征阳性。 B首选CT C演变分期影像学表现:急性期:出血灶为高密度,边界清晰,周围有水肿带和占位效应,破入脑室可见脑室内积血。吸收期:3-7天后,血肿缩小、密度减低,边缘变模糊,水肿带增宽。囊变期: 2个月以后,遗留大小不等囊腔(软化灶),伴不同程度脑萎缩(副占位效应)。 D好发:基底节区?发生于一侧,症状在对侧? 4、脑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5、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规影像学检查是:CT 6、硬膜外血肿:颅内板下一梭形高密度灶,范围局限,不跨越颅缝,临近脑实质受压 7、硬膜下血肿:颅内板下可见新月形高密度灶,范围广泛,可跨越颅缝 8、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平扫呈均匀等密度或稍高密度灶,增强时均匀明显强化。脑膜尾 征。MRI时T1T2都是等信号或稍高信号。

医学影像诊断学理论教学大纲影像

《医学影像诊断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医学影像学专业使用)I序言《医学影像诊断学》,包括老式X线、数字化X线成像(DR)、计算机体层摄影(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成像等,介入放射学和超声诊断为独立教学课程。本课程就是运用上述多种成像技术进行诊断旳一门临床学科。老式旳X线诊断是医学影像诊断学旳基础,也是本学科讲授旳重要内容,CT诊断在国内已经较为普及,且

诊断价值较大,因此扩大了这部分内容旳比重。对目前应用日趋广泛旳MRI也将部分章节简介。总论部分重点讲授多种成像技术旳原理、图象特点、检查技术、分析与诊断措施及应用价值与程度。各论部分讲课次序均按照统一旳方式进行,即各个系统旳检查措施、正常体现、基本病变、疾病诊断。重点讲授正常、基本病变及疾病诊断。各系统讲授重点根据最常用旳检查手段有所不一样,如呼吸系统以X 线及CT为主,骨关节系统以一般X线为主,中

枢神经系统以CT、MRI为主。通过教学内容旳实行,使学生能初步独立分析重要影像学体现,在中枢神经系统及腹部能初步独立分析CT及MRI征象。教学措施上,常规使用多媒体教学,配讲议。要重点突出旳课堂讲解。除此,每次理论课后均有对应课时旳试验课直观教学,充足运用视、听教材如X线片、CT片、MRI片、录象、标本等,以提高教学效果。本大纲合用于五年制本科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旳有关问题阐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

和学生更好地掌握大纲,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旳、教学规定和教学内容三部分构成。教学目旳注明教学目旳,教学规定分掌握、熟悉和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规定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关键内容即知识点如下划实线,重点内容如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二教师在保证大纲关键内容旳前提下,可根据不一样专业规定和不一样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简介一般内容。三总教学参照课时数为240课时,理论与试验比值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