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年曲陌秘传杨班侯太极拳拳谱
杨班侯《太极拳九诀》之第一诀《全体大用诀》详解

杨班侯《太极拳九诀》之第一诀《全体大用诀》详解作者:张才斌(杨钰,字班侯(1837—1892),世称杨班侯,一代宗师杨露禅的第二个儿子,自幼厚武薄文,喜欢舞刀弄枪,在父亲杨露禅的严格要求和精心教授下,具有极高悟性的杨班侯不论三九严寒,还是炎夏酷署,始能竭尽心力,苦学不辍,练就了高深的太极功夫,并根据自已几十年积累的宝贵搏击经验,述记成文,以使太极这一博大精深的、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加广泛的精细传播,受益于后人。
邯郸市太极拳研究会的成员们正是怀着一颗继承与发展的美好愿望,在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邯郸市武协名誉主席、邯郸市太极拳研究会会长王长兴的精心传授及率领下,既练走架功夫,又学搭手技艺,还经常组织人员举办杨式太极拳拳理、拳法研讨会,深入探究太极拳的拳法、哲理,以使学练之人的太极功夫能够得到更为精深的长进。
此文便是整理的邯郸市太极拳研究员会部分成员学习杨班侯《太极拳九诀》之第一诀《全体大用诀》的对抗性实践之释意,现公诸于众,以表我们对世称“杨无敌”的杨班侯先师的缅怀和纪念。
)太极拳技艺虚妙巧奥、博大精深,搏击技法千变万化、巧妙函蓄,无有定规。
它容哲学、力学、兵学、医学和心理学原理于一体,蕴藏着深刻的中华文化内涵,为人类强身、健体、御辱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文只从字面上对其招式含意进行诠解,不当之处,敬请明家给予指正。
太极拳法妙无穷掤、捋、挤、按雀尾生1、太极拳法妙无穷。
太极拳是在太极学说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力学、医学和心理学原理,其动作的细微精巧、虚实变化及道理的深奥玄妙,多有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的困难,令学者不得不拿出“头悬梁”、“锥刺股”之几十年苦钻、细研之心血,方能略体会并感知其沾、连、粘、随及走、化、拿、发之玄妙真谛。
现仅从健身、技击和修德三方面来简说其妙之法术。
其妙之一:健身。
太极拳属以柔为主、劲蕴于内的内家拳,是“用意不用力”、“意、气、形合一”的全身运动。
杨氏太极拳拳谱有哪些拳法招式

杨氏太极拳拳谱有哪些拳法招式在中华武术中,太极拳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武术门派,尤其是随着近年来中国武术国际影响力的增强。
太极拳已经成为中国武术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名片。
杨氏太极拳作为太极拳中最为重要的派别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杨氏太极拳拳谱。
欢迎阅读!杨氏太极拳拳谱:八式太极拳1、卷肱势2、搂膝拗步3、野马分鬃4、云手5、金鸡独立6、蹬脚7、揽雀尾8、十字手杨氏太极拳拳谱:十六式太极拳1、起势2、左右野马分鬃3、白鹤亮翅4、左右搂膝拗步5、进步搬拦锤6、如封似闭7、单鞭8、手挥琵琶9、倒卷肱10、左右穿梭11、海底针12、闪通背13、云手14、左右揽雀尾15、十字手16、收势杨氏太极拳拳谱:二十四式太极拳1、起势2、左右野马分鬃3、白鹤亮翅4、左右搂膝拗步5、手挥琵琶6、左右倒卷肱7、左揽雀尾8、右揽雀尾9、单鞭 10、云手 11、单鞭 12、高探马13、右蹬脚 14、双峰贯耳 15、转身左蹬脚 16、左下势独立 17、右下势独立 18、左右穿梭 19、海底针 20、闪通臂21、转身搬拦锤 22、如封似闭 23、十字手 24、收势杨氏太极拳拳谱:三十二式太极拳1、起势2、右揽雀尾3、左单鞭4、左琵琶势5、进步搬拦锤6、如封似闭7、左右搂膝拗步8、右单鞭9、右云手10、野马分鬃11、海底针 12、闪通背 13、右揽雀尾 14、转体撇身锤 15、捋挤势 16、右拍脚17、左分脚18、右蹬脚19、进步栽锤20、在右穿梭21、肘底锤 22、倒卷肱 23、右下势 24、金鸡独立 25、左下势 26、上步七星27、徒步跨虎28、转身摆莲29、弯弓射虎30、左揽雀尾31、十字手 32、收势杨氏太极拳拳谱:四十式太极拳1、起势2、揽雀尾3、单鞭4、提手上势5、白鹤亮翅6、搂膝拗步7、手挥琵琶8、搬拦锤9、如封似闭 10、斜飞势 11、肘底锤 12、倒卷肱 13、左右穿梭14、左右野马分鬃15、云手16、单鞭17、高探马18、右蹬腿19、双峰贯耳 20、左分脚21、转身右蹬脚22、海底针23、闪通背24、白蛇吐信25、右拍脚26、左右伏虎势27、右下势28、金鸡独立29、指裆锤30、揽雀尾 31、单鞭 32、左下势 33、上步七星 34、退步跨虎 35、转身摆莲 36、弯弓射虎 37、搬拦锤 38、如封似闭 39、十字手 40、收势杨氏太极拳拳谱:四十二式太极拳1、起势2、右揽雀尾3、左单鞭4、提手上势 22、双峰贯耳 23、左分脚 24、转身拍脚 25、进步栽锤 5、白鹤亮翅6、搂膝拗步(二)7、撇身锤8、捋挤势(二) 9、进步搬拦锤 10、如封似闭 11、开合手 12、右单鞭 13、肘底锤14、转身推掌(二)15、玉女穿梭(二)16、左右蹬脚 17、掩手肱锤18、野马分鬃(二)19、云手(三) 20、独立打虎 21、右分脚26、斜飞势27、单鞭下势28、金鸡独立(二29、退步穿掌30、虚步压掌31、独立托掌32、马步靠 33、转身大捋34、歇步擒打35、穿掌下势36、上步七星37、退步跨虚38、转身摆莲39、弯弓射虎40、左揽雀尾41、十字手 42、收势杨氏太极拳拳谱:48式太极拳起势 1、白鹤亮翅 2、左搂膝拗步 3、左单鞭 4、左琵琶 5、捋挤势(三) 6、左搬拦锤 7、左棚捋挤按 8、斜身靠 9、肘底锤 10、倒卷肱(四) 11、转身推掌(四)12、右琵琶势13、搂膝栽锤14、白蛇吐信(二)15、拍脚伏虎(二)16、左撇身锤17、穿拳下势18、独立撑掌(二)19、右单鞭 20、右云手(三)21、左右分鬃22、高探马23、右蹬脚24、双分贯耳25、左蹬脚 26、掩手撩拳 27、海底针 28、闪通背 29、左右分脚 30、搂膝拗步(二)31、上步擒打 32、如封似闭 33、左云手(三) 34、右撇身锤 35、左右穿梭(二)36、退步穿掌37、虚步压掌38、独立托掌39、马步靠40、转身大捋 41、撩掌下势42、上步七星 43、独立跨虎 44、转身摆莲 45、弯弓射虎46、右搬拦锤 47、右棚捋挤按 48、十字手收势。
杨氏八十五式太极拳拳谱

杨氏八十五式太极拳拳谱杨式太极拳发源地是河北永年广府。
杨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杨氏八十五式太极拳拳谱。
欢迎阅读!杨氏八十五式太极拳拳谱第一式预备势第二式起势第三式揽雀尾第四式单鞭第五式提手上势第六式白鹤亮翅第七式左搂膝拗步第八式手挥琵琶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第十式手挥琵琶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第十三式如封似闭第十四式十字手第十五式抱虎归山第十六式肘底看捶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第十八式斜飞势第十九式提手上势第二十式白鹤亮翅第二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二十二式海底针第二十三式扇通背第二十四式转身撇身捶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第二十七式单鞭第二十八式云手第二十九式单鞭第三十式高探马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脚第三十二式转身蹬脚第三十三式左右搂膝拗步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第三十五式翻身撇身捶第三十六式进步搬拦捶第三十七式右蹬脚第三十八式左打虎势第三十九式右打虎势第四十式回身右蹬脚第四十一式双峰贯耳第四十二式左蹬脚第四十三式转身右蹬脚第四十四式进步搬拦捶第四十五式如封似闭第四十六式十字手第四十七式抱虎归山第四十八式斜单鞭第四十九式左右野马分鬃第五十式揽雀尾第五十一式单鞭第五十二式玉女穿梭第五十三式揽雀尾第五十四式单鞭第五十五式云手第五十六式单鞭第五十七式下势第五十八式金鸡独立第五十九式左右倒撵猴第六十式斜飞势第六十一式提手上势第六十二式白鹤亮翅第六十三式左搂膝拗步第六十四式海底针第六十五式扇通背第六十六式转身白蛇吐芯第六十七式进步搬拦捶第六十八式上步揽雀尾第六十九式单鞭第七十式云手第七十一式单鞭第七十二式高探马带穿掌第七十三式十字腿第七十四式进步指裆捶第七十五式上步揽雀尾第七十六式单鞭第七十七式下势第七十八式上步七星第七十九式退步跨虎第八十式转身摆莲第八十一式弯弓射虎第八十二式进步搬拦捶第八十三式如封似闭第八十四式十字手第八十五式收势杨氏太极拳的眼法杨式太极拳十分讲究眼法。
杨班侯太极拳拳谱及招法拆解李海臣

杨班侯太极拳拳谱及招法拆解李海臣杨班候太极拳拳谱1式:起势2式:阴阳鱼3式:揽雀尾4式:如封似闭5式:抱虎推山6式:单鞭7式:单鞭下势8式:提手上势9式:偎身靠10式:白鹤亮翅11式:搂膝打肚掌12式:手挥琵琶13式:丁步十字手14式:海底针15式:上步搬拦腿16式:如封似闭17式:抱虎推山18式:丁步十字手19式:转身三掌20式:如封似闭21式:抱虎推山22式:单鞭23式:单鞭下势24式:搂膝打平锤25式:退步肘底看锤26式:倒撵猴27式:接手打肚掌28式:手挥琵琶29式:白鹅亮翅30式:搂膝打肚掌31式:手挥琵琶32式:丁步叉手33式:海底针34式:扇通背35式:青龙出水36式:凤凰单展翅37式:如封似闭38式:抱虎推山39式:单鞭40式:云手四步(立圆云手)41式:单鞭42式:高探马43式:扇通背44式:十字手45式:右分脚46式:转身十字手47式:左分脚(脚尖向前)48式:左正蹬脚49式:野马分鬃50式:上步载锤51式:转身捧锤52式:勾手推掌(擒拿)53式:丁步十字手(伏虎式)54式:闪步踢脚55式:指挡锤56式:右蹬脚57式:左蹬脚58式:转身蹬脚59式:上步搬拦锤60式:如封似闭61式:抱虎推山62式:转身双按手63式:如封似闭64式:抱虎推山65式:斜单鞭66式:白鹤亮翅67式:上步吊手68式:磨肘锤69式:上步如封似闭70式:抱虎推山71式:单鞭72式:叉手73式:上步玉女穿梭(左)74式:叉手75式:玉女穿梭(右)76式:挑手推掌77式:单鞭78式:云手(四步)平云79式:单鞭80式:单鞭下势81式:金鸡独立82式:倒撵猴83式:提手接手84式:退肘推掌85式:白鹤亮翅86式:上步打肚掌87式:手挥琵琶88式:十字手89式:海底针90式:扇通背91式:青龙出水92式:凤凰双展翅93式:如封似闭94式:抱虎推山95式:单鞭96式:云手(勾手) 97式:单鞭98式:高探马99式:叉手100式:转身摆莲101式:撩手打锤102式:上步如封似闭103式:抱虎推山104式:单鞭105式:上步七星锤106式:退步跨虎107式:转身摆莲108式:上步勾手推掌109式:上步退肘打掌110式:如封似闭111式:抱虎推山112式:单鞭113式:单鞭下势114式:大云手115式:退步跨虎116式:转身摆莲117式:弯弓射虎118式:合太极永年曲陌杨班候太极拳诠释十三势架练法及招法拆解1、起势注:将身立正,两足并立,与肩同宽,垂手,气沉丹田,两手指向前,掌心身上,势如掏水,随气上升与肩平为止,随即翻掌下按,将气降至丹田,全身精神贯注与眼,用意观敌人动静,彼不动,已不动,彼微动,已先动,后人发,而先人至。
杨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分动拳谱

杨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拳谱(2009-08-15 刘振海整理)杨式太极拳是目前流传最广的太极拳流派,它是由河北永年人杨福魁创编的。
杨福魁,字露禅,早年曾在永年县“太和堂”药店学练陈式太极拳,并三下陈家沟拜陈长兴为师学拳;后来他在京城教拳,以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为基础逐渐演化创编了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拳架经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和其孙杨澄甫修改定型为“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
该拳特点是架式中正舒展,动作和顺圆活,速度均匀连绵。
1989年,中国武术研究院组织著名武术家、教练员和运动员,以传统杨式太极拳为基础创编了杨式太极拳竞赛套路40式,受到了广大太极拳教练员、运动员和爱好者的欢迎。
*********************************************************************************预备式一起势两臂平举沉肘按掌二揽雀尾撇转抱球侧弓左弸扣脚抱球弓步双弸坐转捋手弓步前挤坐腿后引弓步前按三单鞭左抹扣脚右抹收提弓步前推四提手上势扣脚打开双提合肘五白鹤亮翅撤步抱球提翻分手六搂膝拗步3转体落托弓步搂推转体托掌弓步搂推转体托掌弓步搂推七手挥琵琶跟转展臂虚步合肘八搬拦捶转体搬拳上步拦掌弓步打捶九如封似闭封合坐引弓步推按十斜飞势扣转抱手弓步分靠十一肘底捶扣转抱手摆脚抹掌虚步藏捶十二倒卷肱2转身打开虚步推掌转身打开虚步推掌十三左右穿梭2扣活抱球弓步架推左转抱球弓步架推十四野马分鬃2提踵合抱弓步分靠提踵合抱弓步分靠十五云手3摆云收脚右云开步左云收脚右云开步左云收脚右云开步十六单鞭右云提勾弓步前推十七高探马跟移打开虚步探掌十八右蹬腿活步提抱蹬脚分掌十九双峰掼耳收腿合手弓步贯拳二十左分脚撇脚落手分脚撑掌二一转身蹬脚丁步合手蹬脚撑掌二二海底针落转摆手虚步插掌二三闪通背立转合手弓步架推二四白蛇吐信转身握拳弓步撇推二五右拍脚盖步合手独立拍脚二六左右伏虎2落脚举手弓步架贯扣落推掌弓步架贯二七右下势仆步穿掌二八金鸡独立2弓步起身独立挑掌独立挑掌二九指裆捶摆脚抹掌弓步指裆三十揽雀尾同动作二三一单鞭同动作三三二左下势仆步穿掌三三上步七星虚步交拳三四退步跨虎退步分撑三五转身摆莲碾脚摆掌转身摆莲摆腿拍脚三六弯弓射虎弓步架冲三七搬拦捶同动作八三八如封似闭同动作九三九十字手转身展掌收脚合手四十收势并脚合。
【武术博览】杨班侯大功架四十二式太极拳(四)

【武术博览】杨班侯大功架四十二式太极拳(四)接上式不停,右手臂内旋,然后双手同时由左向上向右划;左脚向左后(西北方向)撤步,屈膝下蹲,重心在左腿,眼看右手(图109)。
双手由右向左下作捋势,上身随之左转至面向西北,两腿成左弓右蹬势;两手由下向上提,左手握拳反臂向内卷成半圆形,拳心向外,拳眼朝下,高与肩平,右臂也向内卷起成半圆形,右手握拳,拳心向内,拳眼朝上,高与肋平。
左拳眼与右拳眼上下相对,目前视。
此为左披身伏虎(图110)。
重心向右移至右腿,双拳变掌,左臂内旋,右臂外旋,两掌同时由左向下经腹前下落至右胯前(图111)。
两掌同时由右向左划出作捋式,揉裆,重心移至左腿,双手继续向右下捋,上身亦随之右转至面向东南,两腿成右弓左蹬势;两手由下向上提,右手握拳反臂向内卷起成半圆形,拳心向外,拳眼朝下,高与肩平,左臂也向内卷起成半圆形,左手握拳,拳心向内,拳眼朝上,高与肋平,两拳眼上下相对,目前视(图112)。
此为右披身伏虎。
【技击意义】当我与对方互搭右手时,我用右手采捋对方之右腕,向下向回捋带,左脚同时向对方的右侧身后进步,此时,急撤右手变拳向对方胸部进击,并卷起左臂,用左拳向对方右臂后下侧之肋部进击,使左右两拳成相错对击之势。
左右用法相同。
拳诀“上打正胸肋下用”即为此意。
第二十六式回身蹬脚此为重式。
接上式不停,向左拧胯转身,将重心移至左腿(图113)。
两手向上,并向左右分开,画一大圆,由外向内,向上收至胸前交叉成十字手,左手在里,右手在外,眼向右看(图114)。
将右脚收回,屈膝上提,膝与胯平,脚尖上翘,眼仍向右看(图115)。
右脚向右(东南方向)横脚蹬出,其余动作均与前面之右蹬脚相同(图116)。
【技击意义】同前。
第二十七式双峰贯耳接前式。
身向右微转,面向东南,右脚收回,屈膝含胸,两臂下沉,由外向内收至右膝上方,两手叠交于右膝之上,目视前方(图117)。
两手从右膝上向右膝两侧下沉,并向左右两侧分开,由内向外画圆,当两手画至两侧时,双手握拳,两臂内旋,使两拳心向外,拳背相对,继续向前上方画圆至身体正前方,左右两拳成反臂对击之势,两拳高与头平;同时,右脚向前迈出落地,使两腿成右弓左蹬式。
杨家秘传太极拳127式拳谱

第一段(第一至第十八招)1. 預備式2. 起勢3. 右, 左採手4. 左推手5. 左單通臂6. 插手 7. 右, 左轉身掤手, 攬雀尾, 如封似閉 8. 右上步採手 9. 左單鞭 10. 右, 左採肘靠 11. 右進步撲心掌 12. 退步左白鶴亮翅 13. 左摟膝拗步 14. 左手揮琵琶 15. 右, 左轉身採手, 摟膝拗步, 手揮琵琶 16. 右, 左轉身採手, 進步搬攔錘,如封似閉 17. 十字手 18. 抱虎歸山第二段(第十九至第六十二招)19. 右, 左跨虎登山 20. 右, 左轉身三掌, 攬雀尾, 如封似閉21. 右上步採手 22. 左單單鞭 23. 左, 右, 推山入海 24. 左,右橫肘 25. 左, 右肘底錘 26. 左, 右, 倒攆猴. 27. 左右進步撩臂撲心掌 28. 右推手 29. 右單通臂 30. 右肘靠, 左採肘靠 31.右進步撲心掌 32. 退步左白鶴亮翅 33. 左摟膝拗步 34. 右挑簾式 35. 右海底探針 36. 右青龍出水 37. 右轉身撇身錘38. 右, 左轉身掤手, 攬雀尾, 如封似閉 39. 右上步採手 40.左單鞭. 41. 第一趟雲手 42. 左單鞭 43. 進步右高探馬, 右推手, 左採手下勢,右分腳44. 退步左高探馬, 左推手, 右採手下勢,左分腳 45. 左轉身蹬腿 46. 左摟膝拗步 47. 進步右, 左, 摟膝指襠錘 48. 轉身下勢, 右扳手 49. 上步左扳手 50. 右肘底錘 51. 右蹬腿 52. 回身右探馬 53. 下勢左打虎 54. 轉身右打虎 55. 捋手右蹬腿 56. 右, 左, 雙風貫耳 57. 捋手轉身左蹬腿 58. 右轉身伏虎勢 59. 進步陰陽腿 60. 右, 左, 掤連錘, 如封似閉 61.十字手 62. 抱虎歸山(兩次)第三段(第六十三至第一百二十七招)63. 左, 右跨虎登山. 64. 左轉身三掌, 右掤手, 右攬雀尾, 右如封似閉65. 左轉身三掌, 左攬雀尾, 左如封似閉 66. 右轉身採手. 67. 左斜單鞭68. 右, 左, 右野馬分鬃. 69. 右迴身掌.70. 左轉身掤手, 左攬雀尾, 左如封似閉71. 左迴身掌. 72.右轉身掤手, 右攬雀尾, 右如封似閉. 73. 左轉身右斜單鞭74. 右, 左玉女穿梭. 75. 右, 左掤手, 攬雀尾, 如封似閉. 76.右上步採手 77. 左單鞭. 78. 第二趟雲手 79. 左單鞭下勢. 80. 進步, 退步, 金雞獨立81. 左蹬腿, 右, 左倒攆猴. 82. 右, 左, 採手, 分掌. 83. 左單通臂.84. 左肘靠, 右採肘靠. 85. 左進步撲心掌. 86. 退步右白鶴亮翅. 87. 右摟膝拗步88. 左挑簾式. 89. 左海底探針. 90. 左青龍出水. 91. 左轉身撇身錘92. 左肘底錘. 93. 左蹬腿, 回身左探馬. 94. 右, 左, 掤手, 攬雀尾, 如封似閉95. 右上步採手96. 左單鞭. 97. 第三趟雲手98. 左單鞭99. 進步右高探馬100. 進步, 左白蛇吐信 101. 退步右單鞭 102. 進步左高探馬103. 進步, 右白蛇吐信. 104. 左迴身掌105. 轉身右十字腿, 右探身栽捶. 106. 起身左十字腿, 左探身栽捶. 107. 右龍探爪. 108. 右蟒翻身, 白猿獻果. 109. 左龍探爪. 110. 左蟒翻身, 白猿獻果. 111. 右龍探爪, 迴身掌. 112. 左轉身掤手, 攬雀尾, 如封似閉. 113. 進步右掤手, 攬雀尾, 如封似閉. 114. 轉身右單鞭, 下勢. 115. 起身左高探馬116. 上步, 右七星捶117. 轉身左單鞭, 下勢. 118. 起身右高探馬. 119. 上步, 左七星捶120. 退步, 右白鶴亮翅121. 左, 右轉身百練腿.122. 退步, 左, 右跨虎. 123. 左, 右彎弓射虎124. 右, 左, 下勢進步, 掤連捶, 如封似閉125. 十字手 126. 抱虎歸山 (三次) 127. 合太極收勢。
永年曲陌秘传杨班侯太极拳谱

永年曲陌秘传杨班侯太极拳谱永年曲陌秘传杨班侯太极拳谱民国二十五年岁次丙子旧历仲冬之上浣李铭西谨识太极拳姿势之名称及其次序列后李双斌先生注解十三势架1.太极 .注:将身立正,两足并立七八寸许可,垂手气沉丹田,两手指向前,掌心向上,势如掏水,随气上升与肘平为止,即反掌下按,将气复降至丹田,全身精神贯注于眼,用意观敌人动静,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2. 太极起势.注:起手向右前角,左掌合右掌仰,两手距离尺许,向左下转遂蹲身,两手自膝前过去,势如环形转至胸前止(即中定之义),如画阴阳鱼式,即太极生两仪之义。
解:有人用左手打来,我侧身闪过,用左手勾其手腕,用右手托彼之肘,往回一拉,彼即跌倒,又一人用脚向膝下踢来,我即侧身用手自膝前克去。
3,揽雀尾一次注:左手在前做到手护胸,右手贴于腰间,如捉雀尾形势,以待敌人进攻。
4.如封似闭一次注:前势胸前左手为引手,右手从腰间至膝,顺腿插下,防他人起脚,复自左肘外摸上,手指两手相平,距离尺许,掌心均向里,余防此。
解:有人用右手来捉我左手,我即用右手自左肘外翻上押彼之手。
5.抱虎推山一次注:前势两手心向里,势如抱虎,随即反向外一推,如将山推倒之势。
解:有人用手来捉我手,我即用一手押彼之腕,一手托彼之肘,用力一推。
6.揽雀尾二次,右手在前。
7.如封似闭二次8.抱虎推山二次9.揽雀尾三次,左手在前10.如封似闭三次11.抱虎推山三次(注解俱同前)12.单鞭注:两手如前势,向上微转相随向右,左手指向下一押,右掌向前推出,随即转身,右手指向下微撮(以防泄气),左掌自胸前推出,两腿左屈右伸。
解:有人用左手劈胸打来,我即用左手押彼之手腕,用右手掌照臂膀尖下打去,背后又一人用手打来,遂即转身用左手推出。
13.披身注:左腿随势伸开,左手按至脚面旁边,趁势一勾,即翻掌用虎口向前一推。
解:敌人进攻用腿插入我之裆内,我即趁势向后一坐,遂用左手掀彼之脚,彼用扫裆腿亦然。
14.提手上势偎身靠注:右手随腿提起向右边上步,右膊曲肘,左手伏掌帮助右膊用手一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年曲陌秘传杨班侯太极拳拳谱(一)李占英赵存保第一势一、无极式。
源于中国古老的哲学概念,原指天地未分、混沌莫名的时空初始状态,系派生万物的本源。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
” 意思是: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处暗昧的地方,便能做天下的楷模。
做了天下的楷模,就能长久保持美德而不出差错,回复到永无穷尽的真道。
庄子《逍遥游》中说“ 无极之外,复无极也。
” 意思是世界无边无际,无穷之外,还是无穷。
无极以其无味无形、无声无色、无始无终、无内无外、无大无小、无边无际,无升无降、无阴无阳、无可指名,所以称为无极。
在宇宙演化的概念表述中,无极常与太极相对,无极生太极,是太极的本源。
太极拳先辈“ 以象喻人” ,把无极的自然现象和哲学意象,化用为太极拳功的训练,使太极拳练习者身心如“ 无极” 一样大道自然、和合性命、油然归真。
将拳法未动之时预备准备状态化做无极式。
主要目的是:整合气象,空净体势,清明感知,守我之静,待人之动。
两脚八字站立,体重分置两脚,脚跟距离以立势舒展适中、身体中轴可以随时随势灵活转动为度,脚心轻吻地面,与大地吻合,舒适稳定。
身体中心上下一线竖立,自头顶百会穴到会阴穴,上领下沉,保持一条垂直中心线,不偏不倚;顶头虚悬,颈项松正,胸部松舒,背部微圆,尾闾松坠,尾骨内收。
两臂自然垂放于体侧,松肩虚腋垂臂展腕舒指,掌心向内。
周身放松,骨骼、关节、筋腱、肌肉、皮肤,松通中和,颈、肩、腰、胯、膝、踝,节节安置妥当,层层衔接舒适。
神意慈和清净,无思无虑,呼吸自然,气血和顺,立身安舒,机势天成,浑然内外。
功法歌诀:无极初始立中正慈和安舒道感通汪洋机势法自然灵犀净明待人动二、太极起势承无极式,静中生动,阴阳裂变,虚实析分,破暗启明,无极而太极。
恰合王宗岳夫子《太极拳论》所言“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太极拳依据太极学说而创立,文领武备,武演文心,太极拳各式均由此展开,滔滔其势,不离其本。
(一)动作1、举臂托掌。
物来顺应,心意发动,随即双掌自体侧外旋,掌心向前向上托起,如从水中捞起一大铁球,徐徐上托,托也托不动,力不能胜,亦不能懈。
双掌上托,掌根高至乳头齐,肘松沉有定,自然护肋,手动肘不动。
当两掌由下而上托起时,掌中接物之对应点即通脚下,脚心吻合地面,内息下沉,脚掌暗劲轻轻踏向地面,内劲自脚下反弹泛出,经踝、膝、胯,合于会阴,沿脊椎而上,自两肩分开直通两臂掌指,至十指尖返回内合于掌心,凝神前视。
2、坐身下按。
两掌内旋,翻腕俯掌,腋下微虚,略留缝隙,两肩根松开,肘尖松沉指向地面,两大臂自然斜下舒开,不外张,不夹肋,够用即可。
如将浮球按落水中,掌心贴于浮球顶弧两侧。
同时,身下如有弹簧,臀部缓缓向下坐落,两腿适度弯曲,成四平马步。
以胯带身,身带肩,肩带肘,肘带手,节节贯穿,掌根着力将浮球缓缓向水中按去,稳控浮球重心点,不断劲,不使浮球逸出。
(二)要点:1、中通对应。
向上托掌时,接触点与浮球建立有机联系,找脚下对应点“ 说话” ,接触点纹丝不动,不稍离,与身体保持距离不变,接触点走劲,体内中通,两头对接,劲从地生,脚指挥手,“ 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
同时意气沉潜入地,欲上先下,有上即有下,阴生阳动,阳升阴降,以虚御实,同时出入。
翻掌下按时,有下即有上,虚领顶劲,身体中线清扬,骨力向上拔长。
托掌有下採之意,按掌有反弹之感。
体会拳论“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
以下拳势中无不如此。
2、虚领顶劲。
行拳时,顶劲领起来,腰胯松下去,悬顶坠尾,身体中线竖直,立身中正安舒。
领会拳论中“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有准顶头悬,腰之根下株。
上下一条线,全凭两手转” 的含义。
3、翻掌下按时,要用“ 坐身” 带动屈膝按掌,心意在身体中线,顶劲领起,中线下端对正身下弹簧,徐徐下坐,将弹簧压下,尾闾微前钩。
不能以跪膝勉强带动蹲身,致使膝盖前跪,腰身变形,臀部后撅,造成全身重量大部压于膝盖,因负荷过重伤害膝盖。
应用举例:1、彼双手搭来,我用举臂托掌,暗劲从脚下升起,以掌心托彼肘下,在化去彼来力的同时,因应其变化而实施攻击。
2、彼如因我托肘而脚尖虚浮欲下坠,我趁势翻掌向下採捋;彼如欲后撤,我趁势将对方抖弹而出。
所谓:彼不动,己不动;彼欲我,己先动。
功法歌诀:太极起势阴阳分举臂托掌脚下根翻掌下按空中落立正身姿须坐身永年曲陌秘传杨班侯太极拳拳谱(二)李占英赵存保三、阴阳鱼(一)动作前势主上下,此势分阴阳、定前后左右。
将命门处连同两侧左右肾喻为太极图,脊椎为圆心中线,两肾为黑白两条阴阳鱼,暗合“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之易理。
本势以腰为枢机,展开阴阳变转。
承接前势,双掌随身按下,身体重心移于左脚,右脚跟慢慢提起。
同时,腰身左转,两掌随腰身向左前上提,掌心错合斜相对,右掌推左掌,左掌牵右掌,右掌心向里上,左掌心向外下,左掌高不过肩。
右脚跟慢慢落地,重心移于右腿,同时,腰身右转,右掌变阴掌,左掌变阳掌,双掌以腰劲带动由左前侧经身前向右下侧捋去,右掌领左掌,左脚跟慢慢提起。
右脚跟慢慢提起,重心移于左腿。
同时,腰身左转,右掌翻为阳掌,左掌变阴掌,左掌领右掌,复向左前侧捋去,左脚跟慢慢落地,左掌捋至左胯侧。
右脚跟微内碾落地,重心移于右腿,腰身右转。
随腰转左掌顺势翻为阳掌,由下向身前上穿抄起,并将左腿带起,左腿脚尖向下内钩,有护裆之意。
同时,右掌变阴掌随势按至右胯旁。
左脚向前以脚尖先落地,左手内旋,小臂向右合转,左掌心向里,坐掌带回,右掌提起搭于左前臂与腕骨相连处,掌心向前,左脚落实前弓,右腿踏地蹬劲,双掌随左弓步向前挤去,后背撑圆。
(二)要领1 、腰为枢机。
太极拳先贤极为重视腰的作用,王宗岳《十三势歌》中说:“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武禹襄在《十三势说略》中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致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在《太极拳论要解》中说“气如车轮,腰如车轴”,杨澄甫在《太极拳术十要》中说:“腰为第一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
太极拳作为一项神形双修、身心合一的武术运动,要求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腰在人体中承担着承上启下、关联全体的重要作用,就成为阴阳转换的关键环节。
而太极拳又强调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注重心理意识的提携导引和神经系统的遵循反应,那么,作为人体生命活动动力之源的两肾和命门,则是腰这个关键中的中心,太极拳行拳过程中的一切动静变化都与之紧密相关。
腰位于胸腹之间,通常指腹后腔(《辞海》)。
人体的肾脏位于腹腔后壁腰椎两旁,左右各一;命门, “在人身中 , 对脐附脊骨 , 自上数下 , 则为十四椎 , 自下数上 , 则为七椎 , 此处两肾所寄 , 中间是命门所居之宫” ( 《医贯 . 内经十二官论》 ) 。
明·张景岳在《类经附翼》明确指出:“真阴真阳皆藏于肾。
命门总主乎两肾,两肾皆属于命门。
故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
由于肾阳对脏腑起着滋养温润的作用,因此,注重以两肾的运动带动太极阴阳运化、虚实变转,形成水火交融、和谐内外的良好局面,不但有利于康和身心、增强体魄,同时对太极功夫的有效提升,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太极拳阴阳变换在腰,关键在以腰脊命门穴为轴心的左右腰隙 ( 两肾 ) 的抽换,是全身总虚实的枢纽所在,也是太极拳修炼的重要法则。
阴阳鱼式,以命门为圆心,以脊椎为圆心中线,两肾为黑白鱼,一阴一阳,下连胯膝足,上带肩肘手,云龙翻覆,阴阳变转,动静相因,互为其根,相依相和,饱满生动,生生不息。
如欲右脚跟提起,则左肾沉转,左肾托起右肾,右肾下带右胯、膝、踝、足,将脚跟慢慢提起,上推右掌,右掌催左掌,双掌向左前上方而去。
此时,左脚为实为阳,右脚为虚为阴,与脚相对,两掌左阴右阳,是为上虚下实,上实下虚,左虚右实,左实右虚,否则,即成双重。
变右捋式时,则以右肾沉转托起左肾,下带左胯、膝、足,将左脚跟慢慢带起,右脚落地,同时,双掌随势翻转向右下捋去,内运外动,虚灵自然。
前手出而以腰轴作为根据地,腰肾动则前手出,腰为营,手为兵,将令出而兵行,是为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有后必生前,虚实清楚,阴阳顺遂。
正如武式太极拳郝少如先生所言:“转换时,命意源头在腰隙……迈左步时,左腰眼微向上抽,用右腰眼托起左腰眼,而右腿实股须精神贯注,左腿则气势腾挪;迈右步时,右腰眼微向上抽,用左腰眼托起右腰眼,而左腿实股须精神贯注,右腿则气势腾挪。
”两肾抽换、内引外动是太极阴阳学说在行拳走架时的具体运用,充分体现了太极拳“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意上寓下、意下寓上,有前即有后的法则。
2 、掤劲圆满。
“太极是掤劲,处处走螺旋”。
说掤劲,先要辨析一下“用意不用力”这个太极拳练习者熟知的概念。
“用意不用力”是太极拳修炼的一个指导理念,意在实现运转效率的最大化、随曲就伸的有机化、借力打人的有效化、四两拨千的科学化,是相对于习练者习惯于用外显之力、笨拙之力、断续之力、凌乱之力而言的,提倡的是内合之力、通透之力、贯穿之力、合理之力。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太极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棉裹铁,份量极沉”。
而若然真的软弱懈怠、轻薄无力,如何能生出“裹铁”的感觉,又如何能在对阵对敌时立得住、接得来、放得下,若身不能腾挪、心无依、意无主,舍己从人、克敌制胜神奇功夫何来!“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力由脊发,步随身换”,从这些先贤拳论来看,太极拳修炼者所提倡的“用意不用力”,并非不要力、无力,而是指在练拳时强调用意导形,益于身心中和、内力贯通、细敏感知,最终目的依然是为了劲力通透、变化轻灵。
有些拳家将先天之力、自然之力称为“力”,将通过太极修炼得出的力称为“劲”,以示区别,是没有必要的。
劲和力没有本质区别,是一回事,因此,“内力”和“内劲”是相同的,只是表述不同。
神仙凭虚御风、飘然飞行,若问其秘诀,必答曰:要轻,越轻越好,否则,就掉下来了。
太极高手们在讲解要领和实战克敌的感觉时,亦必答:要松,就这么轻轻的对方就出去了。
神仙和太极高手们的回答对吗?答案是肯定的,都对,因为他们都说的是自己当时的真切感觉,并没说假话。
而问题的关键是,神仙的“轻”和太极高手的“松”是怎么来的。
当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以自己成就时的感觉去指导弟子门生的时候,神仙忘记了当初修炼的苦,太极高手们忽略了当初练功的累,当他们无法还原自己的成就过程来有效指导弟子门生的时候,就把大家当成了和他们一样的神仙和高手,也无意中淹没了太极求真途中的原始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