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

合集下载

谢昭隆郑子太极拳教学图解(汇总版)

谢昭隆郑子太极拳教学图解(汇总版)
本教材取自谢昭隆先生著作郑子太极拳示范教材谢昭隆先生无私奉献每周一篇
谢昭隆郑子太极拳教学图解(汇总版)
本教材取自谢昭隆先生著作「郑子太极拳示范教材」,谢昭隆先生无私奉献,每周一篇。每招每式以连环图说,加上简单易懂的文字说明,
伴您一步一步的进入健康养生的太极拳殿堂。配合腰胯、下肢、上肢的个别详细动作说明,让您在学习路上,有明师伴您一起成长!敬请关注。
每招正式拳架名称以「」列出,连接式则直接列出招式名称。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登场的是脚步格式图、脚掌着力图及手部动作示范。

心炁门郑子太极拳法

心炁门郑子太极拳法

心炁门郑子太极拳法在没有接触太极之前,太极对我的定义就是拳架套路!学太极就是练拳架套路,反复的练,什么松沉,什么健康养生,什么技击通通在拳架里。

简单说“一切都从拳架中求”!后来学了心炁门郑子太极才知道,太极是有完整训练体系的!拳架只是完整训练体系中的一环,在没有练拳架之前必须先经过基本功的训练,然后再把这些基本功融入到拳架这个容器当中。

经过反复的训练打磨这个容器并随着功法不断的融入,这个容器的内涵度,深邃度会越来越丰富。

开始所求的一切才能求到!才会有“拳打万遍其理自现”!没有完整训练体系的拳架套路只是烈火煮空锅吧了!拳架中有前后,左右的移动;有旋转;有看似水平平稳,实则它有松沉到脚底或者有脚底踩上来的上下起伏;有炁机发动。

所以在学习心炁门郑子太极拳架之前我们是把拳架分成了四个模块,分别通过不同的功法来训练,在各自训练出应有的感觉,体会之后,再把这些训练出来的体会,变化融入到拳架中重新组合打磨。

并且后续所学的任何功法都要融入到拳架这个容器中,所以但凡在心炁门郑子太极完整训练体系指导下练习拳架者,他的体会,身体感受及变化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产生变化和改变!不会今天是这个感觉,明天还是这个体会。

他的功体水平会不断的提高,不会停留在相同水平面。

拳架模块心炁门郑子太极三十七式拳架分为四大模块。

1:拳架前进,后退的移动在心炁门郑子太极完整训练体系中拳架前进,后退的移动是通过行功来训练的。

也就是说当你打拳架时,但凡有前后左右的移动都必须用行功的方式把身体重心移动过去。

是一切沉入脚底后的踩过去,而不是身体的带过去。

当然在初期想要完全做到踩过去还是有困难的,但必须有这个训练意识和动作,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再加之功法的训练会做的越来越好。

在基础班时行功训练分为8到12动,到拳架时就要一步到位踩过去。

为了能够很好的把行功融入到拳架中,初期在拳架前后左右移动时可以把动作放慢点,逐步的从8到12动切换到一步过去。

所以虽然标准的郑子太极37式拳架是七分钟,但我们初练时最好保持在十五分钟左右。

《郑子太极拳》word版

《郑子太极拳》word版

X子太极拳十三篇卷上》《释名义第一》拳为兼体用益智怯之运动.太极其阴阳之母,包罗万象,以之名拳意图深矣.易日,太极生两仪,两仪即阴阳,阴极生阳,阳极生阳,而刚柔消息之机,无所不消其极焉.夫拳,壮者好用之以斗,斗之输赢,以视拳技之高低为决.好斗者,未有不以刚猛之力制人,迅疾之法制入,是为阳极,刚之至也.如抗之以刚,必至两全其美,非妙手也.彼以刚为用,我以柔化之,彼以动为攻,我以静待之.柔静之至,是为阴极.阳极而遇阴极,未有不败,此即老氏所谓荏弱胜坚强也.余故曰,学太极拳必自学吃亏始.学吃亏之至,拔苗助长,那么为占廉价之极也.譬如齿固刚,而舌柔,齿与舌或有时而龃龉,那么舌固吃其亏于一时.然齿均以刚摧,而舌终以柔存,可以见矣.固然,历来学拳,无不欲胜人而占自制者,本日学亏损,谁宁为之.要知学吃盈者,是任人用力袭击,而我不以丝毫力量抵抗,反引而去之,使其力落空,而攻击之效能全掉,那么我稍一放手,彼未有不跌出寻丈之外者.此拳论所谓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直至从心所欲,如是可为占廉价之极矣.且是拳之精奥妙用,无一分歧于太极之道理.薪火相启,自X氏三丰始,世济其美.曼青得杨师澄甫传授心法,而始知是拳之为用,全根于太极,阴阳相生刚柔相克之真谛,无一不可见之于事实,以太极名拳,尽有以也.习是拳者,不独足以摧刚制动,为拳之上乘.更可以使弱者强、病者兴、衰者旺、懦者立.诚强身强种,而强国之要道也.谋国事而欲苏平易近瘼者,其可忽乎.《通玄实第二》太极之名著于易,并出于医经及道躲,其说甚广,其用甚宏.仲僧所谓局限天地之化而不过者,其理不出乎阴阳,其气之变化不出乎五行,此为吾国文明与哲学之胚胎.若舍阴阳而论太极,是为流言蜚语,不足计也.如必欲去阴阳五行,而论吾国哲学医学及道学者,何如去四那么及代数,而论算术,其可得乎?今科学之提高,由电子而进乎原子时期,试问能离乎阴阳之作用吗?太极拳之合乎哲学与科学者,无它,其立论纯乎哲理,其立场所乎科学,是皆可证诸体用之实,何待雄辩.然太极拳之原论甚精,究竟亦奇,姑由约就浅,而欲阐明其万一耳.以其运动而论,所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者,皆运而后动也.即犹电车汽车然,藉气之力,运以后劲.与肢体及部分之动,谓之运动,那么截然不同.又所谓腹内松净,及周身轻灵,与牵动四两拨千斤者,皆谓不消力也.不用力者,不受人袭击之力,此掌握在我,是为体,那么较易耳.以四两拔千斤,是为用.四两何以拔千斤,此权其重心,使之倾到.然虽无四两牵而拔之,亦必自倒.以此之类,质诸并世之运动家,宁谓合乎哲学,抑为科学哉.又所谓气敛入骨,而为纯钢,无脆不摧.欲进此一解,那么费辞矣.十八年春,有宗马可尼之学者,曹仲氏,研究太极拳之学于余,余告以气沉丹田,曰:气沉丹田,将奚利.曰,气沉丹田,固有益,然不及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那么有益于身体莫大矣.曰:愿闻其详.曰:人之腹部蓄水独多,犹天地之间之有水也.水之害,大那么若大水横流,小那么如决堤冲堰,以及洪水与霪雨天之类.在人身为病,大那么若收缩、黄疸、湿痹,小那么若痰饮、疮痍、疥癣,及肺脾与肠之湿热熏蒸之类,不乏其人.欲去水之为病,莫若运动.禹之治水,以疏通利导为功,若比之自然之阳光蒸化水分,接收阴翳,削减云雨,那么不速也.于人身苟能若此,那么可谓有夺天之功矣.唯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有此效而特著.何也?气沉丹田,即犹注热气于炉中,可以祛阴湿冷气之效而已.能与心相守勿离,犹置火于釜底,使釜中之水甚至于滚沸,逐渐可以化气,不独不为害,且有利于血液之轮回,其功大矣.曹子曰:善哉,吾素以哲学为哲学,今那么知哲学,即将来之科学也.曰:然那么更不进乎此矣,气敛入骨,而为纯刚,即气由丹田循尾闾而上透达脊骨.曹子闻而奇之,去而之西国医专士之家,举以告之.曰:气沉丹田有近似者,最近几年有法兰西医师之人体剖解,而发明腹部肠与肠相连之网膜中囊者,唯运动家那么囊之皮独厚,以拳或棒击之,其囊能上下抵挡之.中国人所谓丹田,或即此囊乎.然而从尾闾上脊骨,那么无此径路,不可通也.曹子返,而语余,余曰:其人之常识为见闻所限,不欲更求益矣.所谓运动家,其囊之皮独厚,能上下抵御,固哉斯言,囊所包者气耳,积气厚,可以通膜,其膜亦必厚于人也.不独上下抵御,前后左右,皆可行也,是气也,而达乎膜矣,非囊之能上下击人也.由尾闾上脊骨,若有径路可通,那么人尽知之,又何贵乎学哉.气与心相守于丹田,不独水可以化气,精亦可以化气.精能化气,其气之热譬如电然.电之能透度乎水土及金属,莫之能击,况尾闾及脊骨乎.尾闾与脊骨,为多节之区,虽无径路,不无枢机,不无隙缝,不过为筋膜及硬骨所弥缝耳.以精气与心火,锲其关键而灼之,益之以丹田之气,煽拂而鞭策之,使精气化热,而度尾闾脊骨,而达乎顶,布乎四肢.使热气灌溢乎骨中,闭而不出,少顷那么精所化之气仍归乎水,既而渐为腻液,腻液复化为有质之体,是为骨髓,贴乎骨内.犹若镀镍镀金焉.前人所谓功夫日长一纸,下谓此也.久之骨髓逐步挖谦,那么骨顽强,所以喻之为纯钢,无坚不摧.亦以是也,是皆不离乎阴阳五行,而有以逮乎此矣.然犹有可以见证者,吾师澄甫之臂,其重过于凡人不啻十倍,以之击人,未有不摧.然余不能逮乎师,较人也重数倍,可以验之矣.虎之骨,其有以异乎他兽者,亦以其骨髓布满如石,了无余缝,如特强,亦可以验之矣.此不过言太极拳之合乎哲学与科学之一斑耳.曹子曰:嘘气,练气补脑而已,更有进乎此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那么可以通乎灵矣.此余所未能也.曹子曰:止矣,可以闻而知之,有此理必有此事,留证于异日可矣. 《专气致柔第三》太极拳之特父老,乃气沉丹田也.气沉丹田,即老氏所谓专气致柔之着手功夫.所渭荏弱者,生之徒,坚定者,死之徒也.可见养生之道,致柔而已.欲致柔,务先专气,专气以止于至善之地者,丹田也.气能沉于丹田,即易所谓水火既济,坎离订交.离心火,炎上,坎肾水,润下,南辕北辙,性各坚决,与柔弱正复相反.人之腹中水独多,居十之七,火二,君相而已.易后天卦,离为君火,即心火,为实火也.内经命门火,即相火,为虚火也.五脏六腑以及周身,因君相二火之煽拂,无一处非火之所不能到.火盛那么病,国医所谓某处有火,西医所谓某处发炎.可见火虽散乎周身,亦不灭水之力之聚也.如人身贫乏水分,那么便枯槁.短少火力,那么消化不良.水火既不可缺,又不可过于强项.若任其性,炎上润下,即易所谓坎离未济,其本事久长之用乎?老氏读易得问,师其意曰:专气致柔,即气沉丹田与心火相守之法.丹田者,丹�也,心在烦忙中.水在上,是以火温水,不致就下为患,反得化气之妙用.水在上,火鄙人,是以水济火,不致炎上为害,反得温养之化工,谓之坎离既济.坎离既济,那么专气致柔之功成矣,不令水火各走各路矣.或谓水火既济,那么知之矣,何用专气方能致柔?曰:专气之用莫大焉.姑约言其尤者,一、丹田者,不过一气囊耳,如气不沉丹田,那么囊不开,然虽有丹田不能用也,纵欲以心火相运,注乎丹田,亦不可得也.二、心若不与气相依,那么迷茫无所注其心力,又安知其能到丹田与否.是以专气沉于丹田,尤须与心相守,方可致柔矣.太极拳论,所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遍周身之类,无一非气沉丹田,而后可以言命运运限行气之功也,此专气作用之一斑耳.曰,专气,那么知之矣.对身材裨益之终究,又何如?曰:老氏已自解之焉,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婴女者,人类之苗种也,生生之意未已,是以柔而且弱,亦犹草木之抽芽矣,及其壮而至于老,不复有生生之意,那么刚烈矣.若木强而易折,去死不远.以去死不远之人,其复能婴儿乎?婴儿之体,浑一纯阳而已.纯阳即气旺,气旺那么血足,气旺血足,那么筋柔.筋柔者,婴儿之特点也.以去死不远之人,犹有还童之视者.专气致柔而已.挽狂澜于既倒,续慧命之将尽,亦不出乎水火既济之功而已.余是以论其事实,在太极拳开卷曰,气宜鼓荡,神宜内敛,终之曰,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那么滞.有气那么无力,无气那么纯刚,那么可以知之矣.鼓荡即以我之气与空气相摩荡,那么有进乎运气行气,气遍周身矣.神敛更有进乎专气之功矣.专气之至,能达乎练精化气.练精化气,未能达乎浑一纯阳之候.至于意在精神不在气,无气那么纯刚,至矣,尽矣.太极拳可达乎浑一纯阳之候矣,与老氏专气致柔之说相终始.能如是,那么延年益寿之说,抑亦末矣.《变化气质第四》读圣贤书,而能笃行、鞠问、慎思、明辨.极为至者,所谓以六经作吾注脚,能负气质之变化,那么余无疑矣.至于学太极拳,亦能变化气质,那么未之有闻也.余习太极拳,垂三十年矣,接踵无间者,且二十有一载,亦不自知其气质之已变化与否.谨述所自,质诸有道.余之少也,虽有临危不惧之资,然轻躁悍锐,舍命轻生,非所恤也.勤学很有制极之志,然体力不继,精神不逮,以至屡辍屡迁,无所成绩.今者已愈鹏举头白之年,孔明食少之日,复何道哉.然帝城与繁华,原非希冀,愿惟朝闻可夕死之道,其或可有仰止者乎,是以未敢自暴弃也.学拳廿余年以来,能自见之者无他,振敝起衰去病,那么余有之矣,可以长久不倦矣.屡辍屡迁,其或可以改矣.至于沉寂温穆之功,非敢谓有所得,然轻躁悍锐,那么或将有所去矣.若谓变化气质之说,必欲化波折为兰蕙,变鸱�为风凰,那么非余所敢企也.然余以为精神不逮,体力不继者,虽少必衰,壮必病.衰病之侵人,虽欲自爱向上,且不可复得,遑论变化气质乎.不能自爱而向上,为图保养计,营菟裘计,为娇妻美妾弱子计,那么汉忠贪吏.知不可为而为之者,有以也,以是余知不为玉碎,宁为瓦全者多矣.体力与精神之不能撑持者,恐亦占其半矣,此余之所谓变化气质者,中人常人之事耳.进之可渐为正人,退之可渐为小人而已.余故曰太极拳其能变化气质者乎,正有待证于达人已耳.《陆地泅水第五》运动之最柔者,莫过于游泳,亦本日各国粹术家所公认.以此可知,柔即运动之妙法也.然游泳之流弊甚多,譬如沙眼及淋浊之感染,喉腔及耳鼻注水,乃至发炎,或心脏虚弱,以致溺毙之类,所在多有,此游泳之短也.然游泳之特长,其体用有二:一、在乎能久泅,是为体;二、在乎有长力,是为用.善泅及有长力者,皆为气之作用所致.善泅者,必能宿气,宿气愈久那么拍浮之能力愈增.有长力亦即宿气所致,宿气愈久,那么呼吸量亦随之加强,呼吸之量加强,即力气之上进也.所谓有长力者,即实力之增加耳.故久泅及兼以实力之增进者,其能善浮者无疑矣.然合其体用之特长,不曰柔乎?此即老氏所谓专气致柔之法也.太极拳之有以异乎其他运动者,以其能有专气致柔之专长耳.以能专气致柔而论,那么游泳不如太极拳,以其易于增加长力无流弊而论,那么太极拳又胜乎游泳远矣.太极拳别名长拳,所谓如长江大海口若悬河者,正描述其绵绵接续之意.绵绵不休者,专气致柔而已矣,此与游泳之作用,无以异也.鱼其善游者也,生乎水而长乎水,其能知水之作用乎?人其善行者也,生乎空气,长乎空气,亦不知空气之作用也.然那么,鱼离乎水那么死,人离乎空气那么不生,此那么同也.然水与空气虽不同,那么需之者一也.人与鱼虽不同,易地而处那么一也.是知人之有空气,即鱼之有水也.我游乎陆地之上,作游泳不雅,亦无不可.是以我之陆地游泳之说作矣.人在陆地上,游乎空气之中,而却忘其为空气者久矣.空气之作用,更何论矣!大矣哉!空气也,无所不容,包罗万象.至矣哉!空气之作用也,无所不载,无所不育,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轩岐以及乎老聃之说,分析至为精详,而人未能加以深究也.无缚鸡之力者人也,有扛鼎之力者亦人也,人与人同,而力之不同何相远若此?力之本系乎气,力大者气壮,气壮者,积气之所致也.积气犹积水然,积水浅,那么载力微,虽一盂一盘未易浮也.积水深,那么万钧之航,犹平常然不为重也.有扛鼎之力者,亦不过积气稍深耳.苟能知积气之方,如积水,那么其力可达乎无限,扛鼎犹小言之矣.积气者,即积之于丹田.丹田者,气海也,在脐下一寸三分,其能喻之谓海,那么其有容量可知矣,有载力可知矣,其大且深那么亦可以知之矣.是无他,气若能归海,穷年累月而弗辍,三年有成,那么必大有可观者矣.然那么,此不过夺六合之气,若万牛之一毛,而有于我而已.其积之之方,将从何动手,而可使然也?曰:学太极拳之运动,其积气之法,命运之方,那么可以溢乎筋络,达乎骨髓,充乎膜膈,形乎外相,是为专气致柔矣.专气致柔之运动,最符合太极拳之原那么者,游泳而已.其能用力一分,那么见一分之力.勤奋一刻,那么见一刻之功.其进也一日千里,正未可量.我是以取喻于太极拳,欲学者可以方物,易于贯通.空气非空,正犹水然.每运动,即觉气之鼓荡如游泳,吞吐浮沉,以及乎进退如游泳.苟能逮乎此境,那么已非凡人所能到也.初学着手,可随时顶风翻掌,拂臂舒拳,可以知风与空气有若水者.极为至也,那么知空气重于水,且重于铁也.空气重于铁,即我友曹仲氏,昔年以天下科学家之新得,告于余曰:空气可使重于铁之实验,其法以一铁匣,将空气用极大之压力拆入,旋行将此匣以作炸弹之用,那么炸力远胜于炸弹.余疑之,至今未释.近自原枪弹创造试用后,那么空气重于铁之说,何足怪哉?太极拳之运动,为积气而成,其力量较之积水载重为尤甚.此即专气致柔,而能禁止至刚之真谛.作陆地泅水观,思过半矣.《心膂并重第六》内经以任督同举,书亦常以心膂并称,而尤以道家对于心膂与教养之关系言之详矣.太极拳乃内家拳也,宋末X真人三丰,祖述黄老有为然后无为之说,合周易理景象形象之义以演成.究其要者,仍不出乎任督.任督居奇经八脉之首,任心主之,督膂主之.膂即属于肾,以体用分而言之,那么膂为体.心为用,合而言之,那么心肾交,而体用全矣.太极拳之所以超乎别的拳术及运动者,亦以之所以致也.心为一身之主,圣贤之学之要,日,求其放心.禅者日,主人翁在家否,仆人翁者,心也.皆与道家所谓心肾订交者,大同而小异耳.然殊途同归,亦能各得其所,唯太极拳却有进乎是焉.正犹所谓,不如见诸行事之为深切者明矣.吾以是,而故意膂并重之论作,欲以明乎有体斯有效之实者矣.心者,非谓肉团之心也,乃心灵之心也,心灵之心,与肉团之心,本非二,亦非一也,即肉团之心能有作用,而灵乎统统者,乃心灵之心也.膂脊骨也,膂有廿四节,为人身最多节之主骨.五脏六腑系焉,五体躯干好以支撑,此犹余事耳.谈修养与卫生之道,舍此皆末事也.太极拳之务本之功,亦在于斯而已.初学入门者,即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勿忘勿助,此即所谓求其放心,乃主人翁在家也.久之其气自能越乎尾闾,冲开夹脊,度乎玉枕,而达乎颠顶,降于丹田,此即任督通,而心肾交矣.然此非一晨一夕之故,尤不可牵强,纯乎自然.苟能臻此,那么不独太极拳之有无以复加之望,其精神庶乎可以不死矣,永生祛病更无论矣.固然,心难言之矣,有学问及修养者,固不累人,如前哲所谓心传,及正心,与不动心之说.诚若日月经天,自能取法,何待赘述.唯膂之一字,意犹未尽,约而言之.前人所谓态度严肃者,此修养之事也.危字之解纷歧,皆未敢作伤害之危字解,余谓危坐者,确有危险之实存乎其间,脊多节若串珠然,累叠而起,略不将意,那么倾侧,或曲凸而倒矣,那么不复有力,得能支撑其躯体矣.其为病,小那么为骨疽骨痨,大那么即如天柱之折矣,岂不危哉.善建养者,知其所以然,弗使渐为不振,由委靡而致为病也,故有临深履薄之戒日.正襻危坐,正那么不病矣,危那么恐其易乎不正,以致其病也.余乃为寄望太极拳者告,曰,竖起脊梁.竖起者,正若串珠垒叠,弗令其倾侧而已.若慌X自持,过犹不及,皆病也,只要知其为危可矣,无以加矣.《劲与物理第七》太极拳气与劲之使用,在意源源不绝,循环往复,圆而神通,靡有贫际.宇宙之间,大若行星之运转,微如雨露之降整,厥形皆圆,此自然之现象也.引而伸之,其体与用,及其内容精蕴,实与吾拳有心心相印者,今试阐发其事实于后.妇止星可谓大莫能容,以其体圆,那么积气能够载之,而能运转.倘其体没有圆,虽积气之力无所不载,亦不克不及浮无量数之星球于上空,而能运转才也.因球形乃一容积最年夜,里积最小之体积也.至雨露虽微,而一滴中,露有没有量数水份子,个个极力向外成长,其成果各得均匀,相互牵引,其概况虽有X力,然其内仍有散力,故不掉为圆,此即圆之成果.太极拳之所谓圆者,以其师法太极,其缘由及体用,适与上述天然界之妙蕴相符合,特举图如左.以上图视之,圆周内各点,与中心间隔皆为分歧,朱子所谓"一中同少"者是也.更有进乎此者,圆周各点,所背荷之力,强强亦各相等,不然不成其为圆球矣.但是皮球之圆,圆也,铁球之圆,亦圆也,不管其沉重分歧,然以力触其,可知其面面皆同,面面皆动也.触其一点,那么万点皆同,万面皆应也.此即太极拳之所不容人摸着与触到者,以其体圆,乃不知得力之地点也.球体中之份子力,一经运转,便相互牵引,即所谓向心力取离心力者也.以上图,由一中央向外开展之力,曰离心力,由圆周各点向中间牵引之力,曰向心力,两力得能相称,否那么那么不得成圆形矣.比方以石或铁,系乎绳之一端,又一端执乎手,荡而掷之为圆圈,手之所执为中间,铁石受掷之力向外,曰离心力,因绳牵引之力为向内,曰向古道热肠力.此时绳虽弱量,那么别见有严重之气魄,其气焰之强弱,视其运转之早速为推移.此即太极拳推脚,所谓似推锯式之较手也.倘我所得受向心力较大,而还之以离心力亦大.然我所得受之背心力虽大,却得运而往之,此我得体圆之功效也.但借之以离心力,那么彼不克不及运而来之,必弹出于觅丈以外.此单于向心力、离心力,两点而言,亦仅见圆力作用之一斑耳.别的圆中又有圆之作用,包含无量数之等边三角形,三角者,真为组成圆形之根基形体,圆之作用,与其所包含之三角形,极有干系.正在物理,如圆锥体,螺旋钉之是也,于此可见圆之物体,不但坚忍,不容易被中力摧誉之悲观攻势感化罢了,且能以其所包罗之无量数三角形体,到处可以与积极之守势之才能.如令其旋转向前进犯,那么无一分一厘之面积,非主动攻击之作用.譬之拍乒乓球,对方如以扭转之球势打击,应之者不如其法,那么攻势如破竹也,必致失利.以其攻势之间隔最稀且速,即包括无量数三角形之感化故也.太极拳与上述之圆形,所包含无量数三角形之做用最多,而其功效最为隐箸,以其师法于圆,非实在如球体也.其用守势者,取法以圆.其用攻势,那么无处非三角形,而且无一分一里非三角形扭转式之攻势也.以之进击于敌体,那么万易遁遁者,以此故也.进而言之,其取打击者,偶然尤可以跨越圆形之作用者,忽一变而为等腰三角形者,其作用之转变尤广,攻势尤猛.然独不出其圆X畴之外也.于此可见太极拳,无施非攻,无处非守.即所谓走即是发,发即是走,寓积极于消极之中.彼不知我,我独知人,豪杰所向披靡,此之谓乎!以上所述者,圆体以包含无量数三角形,向外取攻势之作用,倘有时遇正面之外力攻陷者,成向内凸之三角形者,其作用何如,图如左.如图,适受无左右上下侧重之外力正面攻下时,余姑不言以左右上下而躲避之法,婉言受其攻陷,在太极拳正哄骗其猛袭霸占,此即易所谓坎陷,为最险之卦,亦即以太极名拳之第一义也.其意将攻陷之外力,使其落空,敌知已落空陷中,非即反身逃遁不可.际其欲抽身时,即以我腹部之吸力,一变而为攻发之力,此即拳论所谓提放.放即发也,而复为圆形,那么敌不及措手,已弹出于寻丈之外矣.太极拳之拿手即在此,所谓发劲是也.反是那么为走,又谓之化.走者,急转,化者,缓转.其转那么一也.将受攻之点,稍一走化,其外力自然滑脱而化去矣.同时将对方之力绕一化去.那么无量数之三角轮转,角角即为攻击,即所谓化等于打,走即是打也.打即发劲之发也,反此,那么用劲以攻人发人何如?发劲,那么必于人身全部重心中,寻得一线之劲,即如球体之物理上用力方面,须经由过程中心之直线进步,那么球体不及旋转,必将如放箭及枪弹之能穿过之类,此即太极拳发劲之原那么.若令下跃或平跃而出,以及下跌,皆视其直线之地点,应心而发,未有不到手者.吾师澄甫,常常告余日:"发劲须找到一向线,方可发.发时如放箭似的."是言已穷发劲之能事,惟此直线其理易明.欲用之者,然非参透及经历者,未易得心.学者须于此处出力,勉之.或谓,以上所述各点之道理,既知之矣,设有人力大如牛,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者,其一发攻势,悍然不顾,如闪电似的,一飚而至,那么迅雷不及掩耳,其将何如?曰:此问诚为切要,余以上述各点,正所以击贪猛如此者,比击鼠首狐瞅者尤易易耳,其法皆已具有于上,不赘.其理余再从而申说之.球形之体积,其所占之空间,比任何划一面积之形体为大,不能出乎二要素,一即空间,一立即间.其速度与效能,若不能掌控时候与空间者,其慢袭者,正如所谓:"送肉中计",其所欲得者,。

六首太极拳古歌诀探释

六首太极拳古歌诀探释

六首太极拳古歌诀探释六首太极拳古歌诀探释【提示】本文所探释的六首太极拳古歌诀,在清末之后的出版物中,最早出现于民国时姚馥春、姜容樵两先生所著、1930年出版的《太极拳讲义》一书中的《乾隆抄本》中,是属于此书出版之前民国时一般流传的所有太极拳古拳谱中所没有的拳谱;杨、武两家所收藏的拳谱中也没有这六首古歌诀。

六首古歌诀的写作年代,根据歌诀中出现的很多清末之后已不普遍使用的词语如“顺项贯顶”、“束肋下气”、“胸背开劲”等等,应该与《王宗岳拳论》等所有太极拳古拳谱存在着时代间隔而比《王宗岳拳论》等所有太极拳古拳谱还要早。

这六首古歌诀与《王宗岳拳论》等太极拳古拳谱相同都存在着大量的互文、分承等约明中叶之前文字写作使用中曾存在、约明末时已经在文字写作使用中淘汰的古代修辞,反映这六首古歌诀应该是明中叶之前的作品。

近代民国时个别太极拳史考证者认为这六首古歌诀中的五首是对于《王宗岳拳论》等太极拳古拳谱“敷衍陪衬的诗歌,大概是后进太极拳家的作品,把王宗岳的著作归纳在几首诗歌中以便记诵的。

”事实上,①即使是明末清初之人也是不可能写出这种包含有约明末时已经被淘汰的古代修辞之作品的,因此这六首古歌诀不可能是民国时之人的作品。

②这六首古歌诀虽然可以看作是《王宗岳拳论》等很多太极拳古拳谱部分内容的浓缩,但显然《王宗岳拳论》等太极拳古拳谱的很多内容是这六首古歌诀所无法“归纳”的;相反,倒如赵斌、赵幼斌、路迪民先生所著之《杨氏太极拳真传》一书所论析的,包括《王宗岳拳论》的很多太极拳古拳谱是对这六首古歌诀按句针对发挥性的注释。

至于这六首古歌诀的作者,由于《王宗岳拳论》等很多太极拳古拳谱很可能是属于对这六首古歌诀的注释,而王宗岳所作的拳谱上又有“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老师遗论”之语,这“以上”显然很可能就是指这六首古歌诀。

如果“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老师遗论”真的是指这六首古歌诀,那么,这六首古歌诀的作者就应该是张三丰。

然而被《清史稿》称为是明中叶人氏之王宗岳显然是不可能直接传承于张三丰,“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老师遗论”之说应该是王宗岳和他的前人因口耳相传之传承所得的,口耳相传是否符合历史真实则没有可靠的历史予以证实。

郑子太极拳自修心法

郑子太极拳自修心法

郑子太极拳自修心法太极拳运动之大纲。

有三。

分天地人为三阶。

人阶为舒筋活血之运动。

地阶为开关达节之运动。

天阶为知觉作用之运动。

次目有九。

每阶下各系三级。

是为三阶九级:人阶三级:一. 为自肩至腕之舒筋法:(一阶一级):其法以舒腕为先。

肘次之。

肩又次之。

毫不用力。

由至柔而渐进。

皆以曲中求直。

厥形为圆。

二. 为胯至肿:(一阶二级):自胯至膝至肿。

俱要松柔。

其力量在足心。

而受于地。

足要分虚实。

手亦然。

三. 为自尾至顶:(一阶三级):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者。

脊柔筋使然。

其要在尾闾中正。

及顶头悬耳。

地阶三级:一. 气沉丹田:(二阶一级):肩稍沉。

肘稍垂。

则气可引至胃脘。

胸微陷。

背微弓。

则气可沈至丹田矣。

二. 气达乎四肢:(二阶二级):气沈丹田后。

似可由心驱遣。

便使气至胯至膝至肿。

复至肩至肘至腕。

三. 越尾闾达乎泥丸:(二阶三级):气沉丹田。

待功纯。

火候到。

不期然而然。

自然越过尾闾。

不可丝毫勉强。

越过尾闾。

复冲开夹脊。

度玉枕。

达泥丸。

天阶三级:一. 听劲:(三阶一级):惟柔乃能与对手黏连相随。

能黏连。

则我之气与彼气相接触。

欲测其气之动静。

故曰听。

二. 懂劲:(三阶二级):彼微动。

我可听而得知。

我先动则懂而知之。

然微动易测。

未动难知。

苟能于未动。

听而知之。

其庶乎阶及神明矣。

三. 为阶及明:(三阶三级):气能得化境。

而乎精神之作用。

其所谓无力之力。

神力也。

目之所注。

神之所到。

气己随之。

气能运身。

不待心动。

而神可以挟气而行。

是为神力。

亦可谓之神速。

郑曼青散手论散手即散打。

无定法。

推手大。

乃着熟功夫。

着熟即是学听劲。

由听劲而渐悟懂劲。

即懂劲。

无所谓着与不着。

散与不散。

黏与不黏。

随与不随。

此皆费辞。

不得中肯綮。

散手之方在五行。

所谓进退顾盼定也。

苟能懂劲且知方。

则用全矣。

郑曼青推手论揽雀尾。

即推手之基本动作。

又释程序篇谓天阶为知觉作用之运动。

曰听劲。

曰懂劲。

曰阶及神明。

此三级也。

亦皆基于推手。

循序而进。

由听劲以至于阶及神明。

另存小谈郑子太极拳法(用涌泉带动身体旋转力量大其余全放松)

另存小谈郑子太极拳法(用涌泉带动身体旋转力量大其余全放松)

另存小谈郑子太极拳法(用涌泉带动身体旋转力量大其余全放松)(要求全虚全实用涌泉带动身体旋转力量大幅度大老师常说除了脚底其他都不是你的但一般人都习惯用腰胯去转脚底完全不用力如果碰上涌泉旋转的人那就毫无抵抗力了)(可以以形带炁不靠压低身体也要能松节节贯穿力沉脚底动作外形很小却依然要做得很大)(用涌泉带动身体旋转力量大其余全放松)(左脚跟不能抬太高否则心脏会不舒服这些动作很细微但稍微调整效果就有极大的改变以形带炁不靠压低身体也要能松节节贯穿力沉脚底动作外形很小却依然要做得很大)前段时间老师让写文章说说自己为什么要学拳架。

这个问题我当时思考了很久,但实在无从下手。

我仅知道拳架是个容器,可以以形带炁,其他的就不知道怎么说了,估计都写不到100个字,所以没有动笔。

经过三天的学习,现在终于有一些体会可以分享了!一、太极起源太极拳是谁创建的?受到影视剧的影响,估计很多人都认为是张三丰所创,我曾经也是这样认为的。

后来认识再深入一些,知道是由陈家沟陈王廷所创,这也是大家所公认的一个版本。

这次上完课之后才明白原来这些都不对!太极拳不是简单的一套拳法,而是医学、武学、文学的综合体,是学科的集合,所以不可能由一个人所创。

如果是,这就好比一个人医学能获诺贝尔奖,文学水平堪比钱钟书,体育还拿了奥运冠军。

这可能吗?肉体凡胎,人生几十年而已,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成为三大领域的专家?所以说太极可以创派,但不可能创拳!太极拳有陈杨吴武孙等不同的派系,但起源都是一样的。

即便是太极拳之初,也是对前人思想的整合,而不是无中生有。

后期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侧重点,所以才发展出了不同的派系。

在杨伟师兄的分享里,他说“太极本没有套路,古时那些修道练炁之人,在修练的过程中,炁走到不同的经络产生了不同的肢体动作,后来他们把这些动作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今天的套路。

所以太极拳又称炁功拳!”读完他的文章,我恍然大悟,原来太极拳是根据炁的流动一招一式凑起来的,先有炁,再有拳。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卷下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卷下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卷下》绪论三篇释大旨太极拳全套,计百二十余动,此中以复式为多,反复不已,颇耗心神。

无神裨于体用,余甚疑之。

意其作用,不过有三,一恐学者无恒心,故事衍演,以稽当时日,聊资善诱。

一以此拳式中,有基要行动,欲其重复多练,以促其进度。

一或以十三式拳套太短,嫌不足为运动之数目者。

若以此三点言之,亦皆未得方法,倘无恒者,欲使之有恒,非易事也,久久之中断,同也。

若以有基要拳式,另为提出,嘱其多练可也,若嫌拳套太短,多练一套可也。

余谓反复过量,既偶然义,又操心神,无益。

余故每欲将此拳,删繁就简,由易而难,旋因人事烦复,久未得偿是愿。

二十六年,中日战役,余主湖北省国术馆事,因以练习军警学民之国术课程,太极拳为占主要地位。

不能不手为删削,以资广为奉行也。

庶可收强种强国,振敝起衰之效,旋复甚得同仁及学者之赞成,故是书之作之有自也,是诚因时而制宜,非敢矜奇以创新也。

尚希国内贤哲鉴原,有以教诲之也。

窥本末杨师澄甫之分释太极拳诸要点,以下:一、每于练功架,或打手时之讲授曰:练太极拳者,不脱手,入手非太极拳。

且戒之曰,健候老师长教师之教人,每引拳论曰,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全一气,又曰,其根在脚,发乎腿,主宰于腰,行乎手指。

谓手需要相随,不可主动。

于此可以见本末之不相离也。

且行功心解,首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亦可以证手之不得主动明矣。

太极拳之所认为太极拳者,内外合一,云云而已,离乎此而论太极拳者,非我之所知也。

二、沉肩垂肘坐腕。

谓肩不可耸,亦不可塌,肘勿翘起,亦勿夹松。

能自然,便自沉自垂。

唯坐腕最难,要手背不露筋络,相传谓佳丽手,如是始可矣。

手指非并亦非撑,非直亦非直,要从开中求合,曲中求直,方可。

尤要者,须气注乎掌心劳宫穴,而后达乎手指尖。

三、含胸拔背。

含胸者,不可挺胸,又不可陷胸,须要松胸,方为正当。

拔痛匪易言也,是为气通三关之候也,其详见于后。

四、气沉丹田。

丹田在腹中,位于脐下一寸三分,近脐去脊命门稍远。

郑曼青:太极拳自修要略

郑曼青:太极拳自修要略

郑曼青:太极拳自修要略太极疗 2017-10-01郑曼青郑曼青,杨澄甫较出名第子之一,擅长诗、书、画、医、拳五艺之长,人称“五绝老人”,据称是他那一辈人中唯一有真实实战记录的人。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开篇有记:“名画家郑君曼青,精岐黄,杨师澄甫南来,从学太极拳六年。

师德配侯夫人,抱疾垂危,得君投剂而起,师感之,悉以口诀相授,他人所未闻也。

至蜀,复遇奇士与究,道益晋。

一日,与美利坚驻华战士十五人较,败其六,余震慑不敢角,一时传为佳话。

”研究郑曼青的资料,可以帮我们更好地理解太极拳。

太极拳自修要略练功架时,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二句要论,尤须注意其根在脚,全身重量,只许放在一只脚上。

主宰于腰,不独手与脚要随腰转动,自颠顶及踵与眼神,皆须随腰转动,故相传所谓“练太极拳不动手”,即是谓手足不能自动,惟腰为主。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此二语不可忽视。

顶头倘有摆动,秘传所谓“虽练三十年不得成功”。

然尾闾不得中正,神亦不能贯顶。

顶头悬者,正犹总其发若辫子,悬于梁上之意耳。

“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如无虚实,即无阴阳。

无阴阳,便非太极。

如两手必分阴阳,阴阳便是虚实。

两脚亦然。

惟左手必与右脚相合,右手必与左脚相合,因系同一交叉神经故耳。

此为左右上下手足之分虚实也。

所谓“总此一虚实”者,即其根在脚,将全身重量必须放在一只脚上。

若两脚同时用力,便是双重。

双重即如少林拳马步,此为太极拳最忌之大病也。

切记!切记!“周身节节贯串”,则气可以通矣。

气通不独于体有裨,于用亦大有益。

发劲提放,尤赖节节贯串,方能达力学杠杆之作用。

不然则枝枝节节,散漫而不能应心听用矣。

“气宜鼓荡”,即以丹田之气,与空气互相鼓荡。

余曾发明陆地游泳一说,见拙著《十三篇》,即以空气比水而已,渐渐觉往来回漩,却有压力,久之愈觉压力甚大。

此即所谓“虚则实之”。

然若与有大力之人较手,则反视若与空气相搏,此所谓“实则虚之”。

能是,可得妙用无穷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张义敬评注前年,美国加州罗邦桢先生赠我《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一册,为太极拳前辈郑曼青所著。

该书内容分为两部分,前面3/5的篇幅是《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

顾名思义,是为无条件从师者提供方便,为推广、普及而采取的措施。

是从杨式太极拳老架中删去了很多重复动作.而保留了三十七式。

也称《简易太极拳》。

可以看作相当于我们50年代推广的《简化太极拳》。

后面2/5的篇幅,名为《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全是谈的太极拳理论。

除了作者自己几十年耕耘的心得之外,还包括他得自杨家的秘传口诀。

所以,这一册《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实际上是上述两书的合订本,共约200页。

两书成书的时间不同,《郑子太极拳十三篇》,成书于抗战期间,1940年出版。

至于“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从书中于右任的题词看,可能是1948年出版。

我所得到的是1977年7月的再版书了。

在读了《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之后,感到该书对太极拳在养生和技击两方面的原理,都阐发得非常深刻。

其中还有不少论点,是发前人所未发,异常珍贵。

虽该书在海外久已享有盛誉,而在大陆上有机会读到的人,为数就寥寥无几了。

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恐怕还不知道有这样一本好书,于是产生了想向读者介绍的念头。

该书用文言行文,这就使我在介绍之前,很费了一番思量,如以白话译介,必然占去刊物过多的篇幅。

不得已,采用了节录压缩的方式,重点地保留了该书的内容,也保留了作者的文章风格。

这样更真实,也更有利于读者细心发掘。

但篇幅毕竟大量压缩了,必有遗珠之憾,读者谅之。

读其书而不知其人,当然不可。

所以,该先知道作者,至少是略知梗概。

然后再重点介绍《郑子太极拳十三篇》。

郑曼青其人郑岳,字曼青,以字行,是杨澄甫晚年的入室弟子。

按辈份,是我的师叔,是雅轩老师的师弟。

也是将杨式太极拳传到台湾及推向海外的一位主要人物。

他曾在台湾及纽约成立时中太极拳社,教授弟子众多。

郑曼青又是国画大师,弱冠即在北京两所大学里任教授、又曾任上海暨南大学及美术专校教授。

他多才多艺,有“永嘉五绝”之誉(指诗、书、画、医、拳)。

他精岐黄,抗战时,曾在重庆来龙巷悬壶济世,医道大行。

他对《易经》、诗词等,均造诣极深。

在台湾专集出版,刊行于世者,有《玉井草堂诗集》二册、《论语释旨》、《学庸新解》、《老子易知解》、《易全》(上下)、《曼髯三论》(诗书画)、《郑子太极拳十三篇》、《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曼髯书画》二册,和中医书籍多种。

从上面这些书目,可见他是名符其实的学者。

治学范围之广博,近世还不多见。

从这一本《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对其治学的深度,也就可以概见其余了。

自民国廿几年起,从他学拳的人就极多。

在他任湖南国术馆馆长时,就在学员中普及太极拳。

在此后终其一生的教学中,主要就推广经他缩编而成的三十七式太极拳,较之我们推广《简化太极拳》,时间上还早。

因之他是简化太极拳的先驱者。

在近代杨式太极拳的历史上,郑曼青有着不可忽视的功绩,如所周知,《太极拳体用全书》的大量发行,对杨式太极拳的推广、普及,可以说起了正宗教材的作用,该书虽署名杨澄甫著,可实际上是郑曼青代笔的。

我们不应忘记他在宏扬太极拳方面,做过的卓越贡献。

由于几十年来的隔绝,50岁以下的人,知道“郑曼青”这大名的不多了,我知道的也很有限,除了上述种种,还知道他是永嘉人,1975年在台湾去世,享年不详,估计80岁左右,也很可能还不满80岁。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有他的爱徒或知己好友,能写出他多才多艺,并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来。

目前在东南亚一带教拳的黄性贤先生,以及在美国创办环球太极拳社的罗邦桢先生,就是郑曼青的高足,在海外很有盛名。

开篇有陈微明、京山邓克愚、东武李寿(jian)三篇序言及自序一篇,不同于一般与拳无关之颂扬文字,更非借名人以自眩,可以当作武林遗事或武术史料看,故抄而存之。

陈微明序名画家郑君曼青,精岐黄,杨师澄甫南来,从学太极拳六年。

师德配侯夫人,抱疾垂危,得君投剂而起,师感之,悉以口诀相授,他人所未闻也。

至蜀,复遇奇士与究,道益晋。

一日,与美利坚驻华战士十五人较,败其六,余震慑不敢角,一时传为佳话。

日本既降,君来海上,出所述师授口决!读之,义极精,条别粲然,虽不出太极拳论之原理,而指示学者俾有可循之途。

与拙作太极拳答问,互相发明。

君不吝惜,公之于世,诚学太极拳者之宝筏也。

爰书数言,以告真赏。

丁亥四月陈徽明。

邓序予友郑君曼青,世称永嘉五绝。

予则独服其拳术之精,允得杨师澄甫之心传。

一日在渝,同应英吉利驻我国大使薛穆之邀,赴大使馆表演太极拳术,时英军访华团在馆,悉少壮军人,意气豪迈,见曼青矮小而少之。

予日:“君等皆身材魁伟,实力雄厚者,得欲与曼青一试乎?”众皆连声诺诺。

其中孔武有力者,以安君为最;即趋前询以试法,曼青日:“悉如君意。

”乃于寻丈外,汹涌而来,攘左臂而擅右拳,曼青侧身左让其锋,则安君已颠仆数步之外;旋复攘右臂揎左拳,又从右颠仆如前状;最后变用双拳搏击式,向曼青迎头猛击,势殊惊人,甫见曼青头乍后仰,伸右掌于安君左腋下扑之,则安君已两脚离地,仰后翻跌于寻丈外,迫至场边,骤见曼青飞步随之,迅提其臂,得不仰出场外。

众皆惊喜赞叹,余人睹状不敢较。

请作表演,曼青即棚右臂,作虚抱式。

予日:“谁能推之使稍移动,为胜。

”某君首推之,不能动摇。

又加一人.并力推挤良久,仍未尝稍动分许。

蒲乐遭君转请作他种表演,曼青伸臂仰掌日:“请固握予掌,以力压之.弗使翻动,为胜。

”则有数人,三握而三仰跌出。

又伸臂舒掌,请以猛力斫之。

安君首以立掌击之.至十数下,缩手而退,蒲君复举拳连砍数十下,而曼青行无所事。

时曼青衣白荸衫;蒲君能作华语,卷其袖日:“君之臂是铁否?”四座掌声齐发,成叹吾国国术之妙,为不可几及。

丽英国人士:知有太极拳艺者,亦以此为刨举。

郑君倘不得杨师之心传,其能运用如是之神妙乎!兹本其心传,以著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且多发前入所未发,行将付梓,属序于予.因追述此一事,以应之。

京山邓克愚。

李序中日战兴,于避寇巴山,得琛郑君曼青.居处近,过往亦密,相与研究太极拳推手及玄功,最相契合。

于是,始悉曼青之造诣精深,沦理超妙,。

盖原本杨师澄甫。

而余忝在同门之列。

乙酉春,我同盟国美利坚陆军驻渝者百余人,每周有联欢会,闻曼青与英吉利驻我国大使馆之文武官员,作友谊比赛,数胜之,乃邀请与会。

曼青介余及其弟子郭琴舫、张纪培等五六人,参加表演太极拳推手毕,美战士选精于技击者十余人,请与较,曼青许之。

一经交手先后不措者五人。

忽一人体重二百三十余磅,于寻丈外舞拳跳跃,向头部击来,曼青摺肘接之,应手跌出逾二丈,撞壁而倒,声震屋瓦;又奔跃来,曼青举手送之,复跌出,其人摇头呼:“负负!”四座欢呼,掌声齐作。

中有一人奇之日:“何以如两人举而掷之?”张君纪培善英语,即以太极拳之运气,以无力打有力解之,而余以曼青手法身法有过人处,每发人出,其声其状,似以钱投鼓,直至撞壁而止,此非具有内劲不办。

今者以其所著郑子太极拳十三篇见际,凡数万言,不独畅师旨而已,且多发前人所未发者。

诚度世之金铖,卫生之鸿宝也。

爰书数言为同道者告。

丁亥九月东武李寿钱谨识。

敬按:邓、李两人因是当时的参与者,均如摄相机一样,对事件作了生动的记录,绘声绘影,是不可多得的太极拳傲手掌故。

也可见郑氏真是身手不凡,能饮誉海内外,为杨式太极拳扬名显威,绝非偶然。

近人有说太极拳太软了没有用的,可于此开开眼界。

自序(摘要)作者先说明他热爱太极拳的原因,是“弱年患肺病,吐血咳嗽不已,习太极拳不数月,病竞霍然”。

于是对拳“乃益重视之,驾乎眠食之上”。

早晚练拳,未曾间断。

继而说他为什么著作本书,“今体维摩病瘸之心,发尼父推已之愿,’善与人同,达兼天下,欲虚赢者戡而为强,衰病者兴而有作,以引为己任,足书之作,其可缓乎!”接下去,他说《太极拳体用全书》是应他和同门匡克明之请,才于1934年5月出版发行。

但“杨师澄甫,以家传绝业,来肯轻易教授,正恐传非其人,故仅述体用之梗慨,以传乎世耳。

今者澄师已归道山,欲求益,不可复得,因罄举所秘,笔诸于书,聊欲广古之上医医未病之旨,与世之学者,验养气之功。

庶自强以强国,我民族其振兴乎!”三十五年(1946年)重阳,永嘉郑曼青自序于秣陵(南京)敬按:在陈徽明序中,有“至蜀复遏奇士与究,道益晋”(晋即进)一句。

为了避免将来的考证学家,对这一句得不到结论而成悬案,特下一按语,是指抗战时期,郑曼青住重庆,曾去成都与其师兄李雅轩交流拳艺一事。

从这寥寥ll字,可以看出前贤的谦逊和对李氏的推祟。

《释名义》作者在《释名义》一篇中说,拳为兼体用益智勇之运动。

太极为阴阳之母,无所不包,以之名拳用意深矣。

易日,太极生两仪,两仪即阴阻j阴极生阳,阳极生阴,而刚柔动静之机,无所不用其极焉。

敬按:这“无所不用其极焉”一句,大堪玩味,这正是拳论中“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的同义语。

也正是杨、吴两式太极拳追求大松大软,高度松柔,然后才能极重极刚的行功指南。

这说明,真正的太极拳是走极端的,能极轻才能极重,能极柔才能极刚。

这样追求极轻极柔的练法,需要高度智慧,所以难度大得多,因而很多人不易接受。

好斗者,未有不以刚猛之力制人,迅疾之法制入,是为阳极,刚之至也。

如抗之以刚,必至两败俱伤,非高手也。

被以刚为用,我以柔化之,彼以动为攻,我以静待之。

柔静之至,是为阴极。

阳极而遇阴极。

未有不败。

此即老氏所谓柔弱胜刚强也。

余故日,学太极拳必自学吃亏始。

从来学拳,无不欲胜人而占便宜者,今日学吃亏,谁宁为之。

要知学吃亏,是任人用力袭击,而我不以丝毫气力抵御,反引而去之,使其力落空,而攻击之效能全失,则我稍一撒手,彼未有不跌出寻丈之外者。

此拳论所谓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直至从心所欲,如是可为占便宜之极矣。

敬按:这一段话,说得轻巧,但太极拳之所以难学,恰正是这化劲的本事,不容易精细。

懂劲两字,说来筒单,.实际上无底。

所以追求一生,有味极了。

学太极拳不独足以摧刚制动,为拳之上乘。

更可使弱者强、病者兴、衰者旺、懦者立,诚强身强种,而强国之要道也。

谋国是而欲苏民瘼者,其可忽乎。

《通玄实》在《通玄实》一篇中,作者说,太极拳立论纯乎哲学,其立场合乎科学,都是可以在体与用中得到证实的。

然而太极拳之原论甚精,事实亦奇,以其运动而论,所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者,皆是运而后动也。

即犹电车汽车然,藉气之力,运之后劲。

与肢体及局部之动,谓之运动,则大相径庭。

敬按:这“运而后动”,极为准确地说明了太极拳与其它拳之肢体运动、规律大不相同。

运而后动,是依先后次序、“周身节节贯串”地动,这是追求松柔、完整的主要方法,也是祛病健身的主要手段之一。

一般练太极拳的人,都只说气沉丹田,未予深究,然不及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则有利于身体莫大矣。

人身为病,若膨胀、黄疸、湿痹、湿热熏蒸之类,均与腹部蓄水过多、气化不利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