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融合”的应用创新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路径

合集下载

“一主线三融通”校企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一主线三融通”校企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一主线三融通”校企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曾军英,李洪波,向小亮,邹娟,胡兴(怀化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湖南怀化418008)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双热点,引起广泛的关注。

面临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我校积极投入思考和论证行列中,确立了培养应用型办学定位。

一、构建以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为主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践行“以学生为本、为产业服务”的人才培养理念,准确定位地方本科院校生物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大学四年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不断线,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为基本路径,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模块化体系,设置创新创业能力。

二、构建“三融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从生物工程专业本科教育教学内在规律和行业需求出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融通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层面教育,融通公共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三种能力培养,融通实验教学、生产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三个环节育人,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三融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1.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知识、能力、素质”人才培养规格。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针对行业对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人才培养规格。

知识主要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化工原理、生物化工、工程制图等工程基础知识,以及生物学和生物工程技术及工艺等专业知识。

2.构建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针对行业对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要求,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融“公共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模块体系。

3.构建以技术逻辑体系为导向的“三环节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三融、三层、三师、三结合”模式下高校创新创业型大学生培养路径解析

“三融、三层、三师、三结合”模式下高校创新创业型大学生培养路径解析

“三融、三层、三师、三结合”模式下高校创新创业型大学生培养路径解析吕雪艳【期刊名称】《未来与发展》【年(卷),期】2022(46)4【摘要】随着以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时代发展新趋势的凸显,以高附加值产品生产为主要特征的我国经济发展新特点的凸显,以创新能力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人才需求新变化的凸显,高校创新创业型大学生培养工作继续阔步向前。

2021年《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印发,如何进一步提升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高校可从营造“专创融合、科创融合、思创融合”三融合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完善“创新创业理论基础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创新创业实战课程”三层级课程体系,进一步打牢大学生创新创业实力;建设“理论讲师、实践导师、实战良师”三师级教师队伍,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健全“用学结合,赛学结合,创学结合”三结合创新创业培养机制,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等方面积极作为,探索“三融、三层、三师、三结合”模式下,高校创新创业型大学生培养新路径。

【总页数】5页(P109-112)【作者】吕雪艳【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7.38【相关文献】1.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校企协同创新创业育人路径研究2.三维三层次全开放实验教学模式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中级无机化学实验为例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三层、三师、三融"模式探索4.信息化背景下本科职业院校的"专业+创业"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评《信息时代高校创新创业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5.信息化背景下本科职业院校的“专业+创业”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评《信息时代高校创新创业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加强对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建议

加强对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建议

加强对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建议随着冷链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于冷链物流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为了加强对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以下是一些建议:1. 建立专业化的培训机构:建立冷链物流专业化的培训机构,针对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包括从基础知识到高级技能的培养,以满足行业的需求。

2. 加强实践教学:冷链物流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3. 开设相关课程: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增加冷链物流相关课程,包括冷藏技术、运输管理、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4.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冷链物流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行业,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5. 提供实践机会: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

6. 鼓励学生参加实践项目: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冷链物流实践项目,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7.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冷链物流行业在不断发展,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能够适应行业的变化,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8. 强化职业素养培养:除了专业知识外,学校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责任心等,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9. 建立行业导师制度: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行业导师制度,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10. 加强行业实践研究:学校应该加强与行业的合作,开展冷链物流领域的实践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促进学术与实践的结合。

通过以上建议,希望可以加强对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满足行业的需求,推动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

高职“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职“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职“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摘要:“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我院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利用校企融合、产学研融合、双证融合的平台,根据学院教学和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工学结合教学方式,如工学交替、顶岗实践、订单培养、岗前培训等,进一步深化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彰显高职教育办学特色。

关键词:“三融合”工学结合;实训基地;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共同培养“三融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简称,是我院在云南锡业集团(以下简称云锡)的领导和支持下,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以教育部教高[2006]16号为核心的文件精神,通过对云南有色金属矿业典型企业对人才需求、行业技术水平和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依托云锡产业链延伸长、类型齐全、技术先进、专业技术性强等鲜明特色,结合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群),利用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与新产品研发相结合、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相结合搭建的校企融合、产学研融合、双证融合——“三融合”平台,在专业建设委员会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按照行业企业为主导的原则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体现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三融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沿革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是造就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根本途径。

它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道路”的高职教育指导思想,是实现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重要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指学生在企业实践与课堂学习的有机结合,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基本技能,一部分时间由学校统一组织到工厂实习实训。

两种活动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学中做,做中学”。

学院在自身建设和改革发展中,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以教育部教高[2006]16号为中心的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了“服务云锡,立足红河,面向全省,辐射全国及东南亚”的发展定位。

冷链物流中如何提高冷藏物流跨界融合

冷链物流中如何提高冷藏物流跨界融合

冷链物流中如何提高冷藏物流跨界融合在当今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时代,各个行业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跨界融合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力量。

冷链物流作为保障食品、药品等特殊商品质量和安全的关键环节,也面临着跨界融合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提高冷藏物流的跨界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与电商平台的合作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生鲜食品和药品通过网络销售。

冷链物流企业应积极与电商平台合作,建立紧密的供应链合作关系。

一方面,电商平台可以为冷链物流企业提供稳定的订单和客户资源,帮助其优化运输线路和提高车辆满载率;另一方面,冷链物流企业可以为电商平台提供高效、准确的物流服务,保障商品在运输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

为了实现有效的合作,冷链物流企业需要与电商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

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双方可以实时掌握商品的库存、销售和物流状态,及时调整运输计划和配送方案。

同时,冷链物流企业还应根据电商平台的特点和需求,优化仓储布局和配送网络,提高配送效率和服务质量。

例如,可以在电商平台的主要销售区域设立前置仓,提前储备热门商品,实现快速配送。

二、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农业是冷链物流的重要服务对象之一。

冷链物流企业应加强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从源头抓起,提高农产品的冷链覆盖率和质量安全水平。

首先,冷链物流企业可以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合作关系,为其提供冷链保鲜技术和设备支持,帮助农民延长农产品的保鲜期和销售期。

其次,通过参与农产品的种植、采摘、加工等环节,冷链物流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农产品的特性和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冷链物流解决方案。

此外,冷链物流企业还可以与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合作,共同打造农产品冷链物流品牌。

通过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例如,一些冷链物流企业与水果种植基地合作,推出了“冷链直达”的水果品牌,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路径探析

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路径探析


冷链 物流涉及 的耐低温 的特殊包装材料 、装 载前 预冷 等特殊 的装卸条件 、 温度控制系统 、 制冷技术等冷链物流专业 知识 进 行全面的掌握 。在能力方 面: 较好的汉语 和英语表达能力 ; 具 有较强的组织计划 、综合管理 的能力 ;良好 的沟 通及谈 判能 力; 良好 的组织协调及应变能力。在素质方面 : 热 爱社会主义 祖国, 树立正确 的人生观和价值 观 , 遵 纪守法 , 具备物 流职业 道德和职业操守 , 能够吃苦耐劳和团队合作 。 三、 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的途径 ( 一) 校内构建人才培养平 台 美 国芝加哥大学泰勒教授 曾经 指出 “ 课 程选择取决于 目 标设定” , 即要根据人才培养 目标构 建人才培养平 台。根据冷 链物流人才培养 目标和培养规格设定 的应用型 、 复合 型 、 技能 型人 才的要求 , 将人才培养 方案设计方 面分 为 四大平 台 , 即: 通识教育平台 、 学科教育平 台、 专业 教育平台 、 能力 教育平台 。 在通识教育平 台设置的课程着重进行学生 的素质教育 ,培养 学生热爱祖 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学科教育平 台, 培养学生对基 本的经济学科 和管理学科 的知识 的了解 , 对 物流管理方面 的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的理解 ;在专业教育 平台 培养学生对冷链物流专业知识的掌握 ; 在 能力 教育平台 , 通过 设 置各种校 内实训课程 ,利用校 内的实训软件仿真模 拟锻炼 学生 的各种实践能力 。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方 面, 即要 开设 基础 理论课程 , 如: 英语 、 计算机 、 数学 、 物流管理 学 、 经 济学 、 会 计 学、 统计学 、 商 品学 、 管理信 息系统等 , 还要开设专业课 程和实 践课程 , 如: 供应链管理 、 仓储 与配送管理 、 第三方物 流 、 食 品 冷链物流 、 制冷技术 等课程 , 做到基础理 论知识够用 , 专 业知 识适 用 , 动手能力强 。 注重理论教学 的同时注重校 内的实践教 学, 首先 , 从学时上保证 4 0 %的实践学时数 , 实践教 学四年不 断线 ; 其次 , 加强校 内实验室的建设 , 建设仿 真模拟实验 室或 购买仿真模拟的实习软件。 ( 二) 校外深化校企 合作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 培养零距离上 岗的应 用型人才 , 在加强校 内实践的同时 ,联系众多冷链物流企业建立校外 实 习基地 , 鼓励 学生参 与到校外企业 的实践 中去 。 双方 可以根据 职业 岗位 的特点及要求 , 共 同制定人才培 养方案与教学计划 , 增设企业实习学分 , 共 同组织教学活 动 , 培养受用人单位欢迎 的合格人才 。

“三融合四驱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三融合四驱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三融合四驱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作者:林媚珍邓慧玲滕丽杨木壮姜燕宁来源:《大学教育》2018年第06期[摘要]金融危机后,广州产业结构调整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

为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广州大学从“三融合”人才培养理念、“四驱动”即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教学改革以及学生培养方面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最终构建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MFEO新模式,实现“宽口径、厚基础、重技术、强能力”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大批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三融合四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专业;广州大学[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6-0010-04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此,我们树立了“三融合(思维、知识、能力)”的现代教育理念,提出了全面推动专业特色化建设“一体、二翼、三能、四轮”(专业建设为核心主体,物流规划、不动产管理为两大专业方向,具备区域分析、管理信息技术和专业应用技能三大能力,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教学改革、学生培养四轮驱动)的办学思路,积极探索学科、专业与专业方向三者的关系,建立由两大目标和六个子目标组成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推行“2+2+1”的课程模块耦合方式,采用全过程、多层次的“链条式”实践教学支撑系统,最终构建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MFEO新模式,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具有科学的区域发展观、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娴熟的地理信息技术技能、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实操能力的中高级复合型人才。

(一)以“三融合”为专业创新改革理念,明确专业发展战略规划,促进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三融合”是指“思维融合”、“知识融合”和“能力融合”。

1.“思维融合”即把宏观的空间结构性思维(地理学思维)与微观的管理形态性思维(经济与管理学思维)相融合,论证地理学科培养管理型应用人才的理论基础与拓展空间。

“一带一路”下广东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

“一带一路”下广东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

“一带一路”下广东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广东省农产品出口贸易日益活跃,农产品的冷链物流也变得愈发重要。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培养专业的冷链物流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带一路”下广东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

一、当前形势下广东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需求分析广东省是中国南方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和出口省份,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使得广东省的农产品贸易更加国际化,冷链物流需求与日俱增。

广东省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冷链物流人才短缺,专业技能不足,这极大地制约了广东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

二、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为了解决当前冷链物流人才短缺的问题,广东省应该积极探索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是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

广东省可以与冷链物流企业合作,让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学到更多的东西,提高实践能力。

其次是开设专业化的冷链物流人才培养课程。

广东省可以在相关高校开设冷链物流专业,并提供相关的课程和实训设施,培养更多的冷链物流人才。

再次是加强冷链物流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广东省可以引进更多具有实际经验的专业人才,提高师资力量,让学生能够受益于更专业的教学。

在建立良好的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广东省还需要探索更多的冷链物流人才培养路径。

首先是应与“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挖掘国际冷链物流市场的需求。

广东省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冷链物流项目,提前接触国际市场的需求和规范,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其次是建立冷链物流人才交流平台。

广东省可以与国际上的冷链物流企业及相关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交流机会,增强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竞争力。

再次是加强行业与教育的双向合作。

广东省可以积极引导冷链物流企业参与冷链物流人才培养,建立行业与教育的合作机制,让教育更贴近行业需求。

五、结语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广东省应该充分认识到冷链物流人才培养对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建立合理的培养模式和路径,不断完善冷链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为广东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三融合”的应用创新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路径作者:甘俊伟王喆李进军来源:《物流技术》2022年第03期[摘要]以四川旅游学院为例,以实践能力(应用型)和创新能力(创新型)培养为导向,提出基于“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专创融合”的应用型创新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路径,并介绍了该校在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方面所作的探索以及取得的成绩。

[关键词]三融合;应用创新型人才;冷链物流;培养路径[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52X(2022)03-0130-05Training Path of Application-oriented Innovative Cold Chain Logistics Talents Based on Three IntegrationsGAN Junwei, WANG Zhe, LI Jinjun(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ichuan Tourism University, Chengdu 610100,China)Abstract: In this paper, taking Sichuan Tourism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oriented toward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we proposed an application- oriented innovative cold chain logistics talent cultivation path based on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and edu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specialty and innovation",and then introduced the exploration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university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ld chain logistics talents.Keywords:"three integrations"; application-oriented innovative talent; cold chain logistics; training path0 引言物流業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冷链物流是我国物流业的重要细分领域,“加快发展冷链物流”已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

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发展迅速,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2016-2020年我国冷链物流需求总量年均增长率超过19.2%,2020年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达到3832亿元,预计到2025年突破5500亿元。

后疫情时代,智慧商店、无接触配送、无人零售、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1],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5G等新技术与冷链物流加速融合[2],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驱动冷链物流作业方式加快转型,冷链物流业发展呈现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特征。

产业的高速发展与深度变革对冷链物流人才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需大量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冷链物流人才支撑。

目前我国学历教育中仅专科层次设置有“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专业,本科层次全国10余所地方院校依托物流类专业开设冷链物流方向,但多处于探索阶段[3]。

面对冷链物流产业的加速变革与发展,如何在新工科、新文科视域下,瞄准冷链物流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的特点,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基础牢、上手快、后劲足,具有应用实践能力和应用研究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冷链物流人才成为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亟待破解的关键问题。

1 冷链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我国现有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普遍存在以下三方面的突出问题:第一,产教融合深度广度不够。

普遍存在以实习就业为导向实施产教融合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合作单位类型单一、内容偏窄、深度不够等。

学生局限于对合作单位工作实践的感性认知,不利于宽口径、厚基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第二,科研与教学融合不够。

普遍存在教师科研基础薄弱、学生数理基础不扎实的情况,老师对学生科研指导、带动不够,难以有效将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

部分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专科色彩浓厚,导致学生专业基础不牢固、应用研究能力缺乏、后劲不足。

第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够。

学生开展的创新创业项目与专业吻合度普遍偏低,就双创而双创现象严重,低层次、弱专业性的创业项目较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

导致学生创业能力、创新精神培养不足,无法应用专业知识探索解决行业痛点问题。

对此,本文突出OBE理念,对接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战略,依据“产业需求导向与教育目标导向相统一、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路,提出党建引领下以“产教+科教”双融合为抓手,以专创融合竞赛锤炼检验“反向设计,正向实施”育人成果的三融互促式应用型创新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路径。

2 内涵阐释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正确把握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特征及人才培养目标、规律,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及趋势,突出实践能力(应用型)和创新能力(创新型)培养,科学设计培养路径。

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专创融合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冷链物流人才有机联系、缺一不可的着力点。

2.1 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4]。

产教融合强调通过校企合作整合行业的人财物资源,以扩充高校人才培养所需的教师资源、完善实验条件和提供经费支持等,拓展办学空间。

同时,产教融合有助于高校更加全面、及时了解和掌握产业需求和发展动态,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实现“学做教”合一,培养更加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此外,产教融合也有助于“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培养。

近年来冷链物流业发展迅速,部分教材内容滞后于产业发展实践,加之冷链物流涉及物流、制冷、食品、机械等多个学科,实验实训条件要求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往往难以配置齐全所需的多学科师资和独立建立完备的实验实训室支撑人才培养。

因此,产教融合是开展应用型创新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2.2 科教融合科教融合的本质是“科研-教学-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创新、传授、传播和传承,使师生在学术共同体进行互动式学术探究,取长补短、开拓进取[4]。

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高质量的科研工作有助于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为学生传播最新前沿知识。

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是科教融合的重要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科研是教师科研工作的重要方向。

学生进入项目组深入一线调研、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参与项目讨论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实践动手能力。

因此,科教融合对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极为关键。

2.3 专创融合专创融合是将专业知识学习与创新创业活动开展有机结合。

通过创新创业活动可达到运用、检验专业知识学习成效的目的,同时结合专业知识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有助于提升项目层次、降低项目风险。

引导学生专创融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同时,学生在双创活动中学习新方法、新工具,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因此,专创融合是支撑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

3 人才培养路径探索本文以四川旅游学院为例,提出基于“三融合”推动应用型创新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的思路和做法。

该校由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和四川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于2013年合并组建设立,是四川省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高校,是全国100所“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

学校依托在餐饮、食品、农业领域的行业优势和区域冷链物流人才需求,着力打造具有冷链物流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

该校成功在应用型本科高校走出了一条物流人才培养的差异化、特色化之路,其经验做法不断被省内外高校借鉴。

3.1 坚持党建引领,实施“党建+”工程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探索实践“党建+”工作模式,推动教师党支部的党建工作与应用型创新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

具体包括:推行“党建+教改”,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推行“党建+育人”,促进教师教书育人。

推行“党建+科研”,增强教师创新能力。

通过“党建+”工程,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师资水平,为应用型创新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提供人才支撑。

3.2 实施全方位、多领域产教融合,协同推动应用型创新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服务指向、资源取向及发展导向[5]。

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推进校企、校所(科研院所)、校行(行业协会)、校地之间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深度合作,构建产教融合长效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体而言:一是共建理论课程教学资源。

课程是产教融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程改革的成功最终决定产教融合的成功[6]。

四川旅游学院与企业、行业协会、地方政府围绕冷链物流人才需求,共同制定理论课程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与课程考核方式,开发课程资源,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开发紧贴产业发展前沿的教学内容,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

与企业合作申报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大数据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改革项目),共同开展物流大数据课程开发与建设,培养适应大数据商业环境下的应用型冷链物流人才。

与京东物流(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等企业共建“冷链物流”课程并入选四川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合作出版“冷链物流”教材。

与四川省现代物流协会签订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发CILT 国际物流经理认证课程。

二是合作开展实践教学。

构建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相对接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有效形式[7]。

校企合作构建基于“认识性—技能性—综合性—研究性”的“四阶”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认识性实践教学阶段,学生进入京东物流、苏宁物流等开展新生入学专业教育和行业认知实习。

技能性实践教学阶段,校企协同开设冷链物流相关实验实训课程。

“冷链物流”“供应链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课程实验实训教学环节在京东物流等企业完成,运用课程知识解决企业真实问题。

综合性实践教学阶段,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基于企业现实问题完成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完成。

研究性实践教学阶段,学生以科创项目、学科竞赛等为依托深入企业调研,完成项目方案。

三是共建创新实践基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