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风俗习惯礼仪

合集下载

东北春节风俗赏雪景燃放鞭炮

东北春节风俗赏雪景燃放鞭炮

东北春节风俗赏雪景燃放鞭炮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东北地区的民众最为盛大和热闹的时刻。

在东北,春节的风俗习惯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赏雪景和燃放鞭炮两个方面。

一、赏雪景东北地区的冬天格外严寒,因此较多地区的春节时依然会有大量的雪花覆盖。

这也成为了东北人民独特的春节习惯之一——赏雪景。

东北的雪花纷纷扬扬,如同天空中飘落的花瓣,令人陶醉其中。

在这个季节,人们喜欢到户外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在春节期间,东北的公园、山林、湖泊等自然景点都成为了人们聚集的地方。

家庭、朋友、亲人一起组成小队伍,踏雪寻宝一般,走过雪山、穿越湖泊,享受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快乐。

或者在大街小巷的树林间穿行,观察着闪烁的灯光和美丽的雪花景色。

此外,也有一些地方会在雪地上制作雪雕艺术,吸引了很多游客。

这些雪雕在春节期间变得特别壮观,是东北人民自豪的象征之一。

不论是千姿百态的孔雀,还是栩栩如生的小熊,都足以令人叹为观止。

二、燃放鞭炮在东北,春节的另一个重要习俗就是燃放鞭炮。

这是一个非常盛行的传统,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人们都会在除夕夜或者春节期间举行鞭炮燃放活动。

鞭炮的声音能够唤醒冬天的沉寂,也能够驱逐邪气、辟邪驱恶。

每年的春节,人们会购买各种各样的鞭炮来进行燃放。

大大小小的烟花爆竹在夜空中绽放,绚丽多彩的火花跳跃着,将整个城市装扮成了世外桃源。

对于东北人来说,燃放鞭炮也是一种庆祝的方式。

在鞭炮声中,人们互相问候,互赠年货和红包,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

家庭成员们围坐在一起,听着鞭炮声,分享生活中的喜悦和快乐。

然而,随着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安全意识的增强,燃放鞭炮的习俗在东北地区逐渐减少。

许多地方都已经提倡“文明过年”,鼓励人们选择更环保、更安全的方式庆祝春节。

结语东北春节的风俗习惯独树一帜。

赏雪景和燃放鞭炮作为其中两个重要的习俗,代表了东北人民对自然美和新年的热爱与期待。

无论是走过雪山、观赏雪景,还是燃放鞭炮、分享快乐,这都是东北春节独有的一面,也是人们对新年的热切祝福。

清明节东北的习俗

清明节东北的习俗

清明节东北的习俗清明节是春季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

在东北地区,人们一般会提前几天开始准备清明节的祭祀活动。

在东北地区,人们也会扫墓祭祖,祭奠先人,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子孙兴旺。

在东北地区,清明节前夕,人们会将祭品准备好,包括酒、鲜花、水果、糕点和纸钱等,并携带至祖先的坟墓去祭祀。

祭祀时,人们会先在坟前焚烧纸钱,并磕头三次,然后将酒泼洒在坟前,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此外,人们也会在坟前祭拜,然后将鲜花和糕点等供品摆放在坟前,表示对祖先的尊敬和思念。

在东北地区,除了扫墓祭祖外,人们还会进行一些寓意深远的习俗活动。

比如,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清明节前夕进行“打树花”活动。

这是一种民间传统的风俗,人们在田野、农村或者坟地上,用树枝、绿柳、条幅和各种鲜花等制作出各种形状和图案,以示祭祀和纪念先人。

这种活动既有祭祀的寓意,也有促进农作物生长的作用。

此外,在东北地区,清明节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就是“哭坟”。

在清明节这一天,家人们会聚在一起,集体前往各自先人的坟地,然后高声痛哭,这种传统的习俗被称作“哭坟”。

据说,这种哭坟的风俗可以让人们释放心中的悲伤情绪,也可以让亡者在天之灵得到安慰和抚慰。

另外,清明节的习俗还包括一些传统的食俗。

在东北地区,清明节当天人们会吃一种特别的食品,叫做“青团”。

青团是一种用青菜和糯米制作而成的食品,寓意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吃青团,也是民间的一种纪念和缅怀先人的方式。

而在一些地方,人们还有清明节野餐的习俗。

他们会在田野、森林或者郊外,携带食品和饮料,进行野餐活动,以迎接春天的到来。

这些习俗都有着深厚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民俗味道。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东北地区的一些地方在清明节时还会举办龙舟比赛。

龙舟比赛是中国许多地方传统的节庆活动,也是清明节不可或缺的活动之一。

在东北的一些地方,人们会组织龙舟比赛,以感恩祭祀和纪念先人,也是一种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

东北风俗习惯演讲稿

东北风俗习惯演讲稿

东北风俗习惯演讲稿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东北地区的风俗习惯。

东北地区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地域,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习俗,而这些习俗也是东北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承载着他们的情感和历史。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东北地区独特的风俗习惯。

首先,我们来谈谈东北人民的饮食习惯。

东北地区的气候寒冷,因此他们的饮食习惯也与此相关。

东北人喜欢吃辛辣的食物,比如辣椒、姜等调料在他们的餐桌上总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东北人还喜欢吃大鱼大肉,烤红肠、烤鸭等都是他们喜爱的美食。

在节庆日,东北人还有吃饺子的习惯,据说吃饺子可以象征着团圆和美满,因此在春节等重要节日里,吃饺子是东北人的传统习俗。

其次,我们来说说东北人的婚嫁习俗。

在东北地区,结婚是人生中的大事,因此结婚的习俗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比如,东北人结婚时喜欢办酒席,酒席上的菜肴丰富多样,还会有很多的节目表演,让宾客们在喜庆的氛围中共同分享喜悦。

此外,东北地区的婚礼上还有很多有趣的习俗,比如新娘要踩过门槛,新郎要破门而入等等,这些习俗都是东北人民传统的风俗。

再来说说东北人的节日习俗。

东北地区有很多重要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等。

在这些节日里,东北人会有很多特有的习俗和活动。

比如,在春节,东北人会贴春联、包饺子、走亲访友,庆祝新年的到来;在清明节,人们会扫墓祭祖,表示对已故亲人的思念和怀念;在中秋节,家人团聚吃月饼、赏月,共度佳节。

这些节日习俗都是东北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后,我们来谈谈东北人的社交习俗。

东北人性格豪爽,喜欢交朋友,因此他们的社交习俗也是非常热情和真诚的。

东北人喜欢在闲暇时聚在一起喝酒、唱歌、跳舞,共同度过愉快的时光。

在东北,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多的是以朋友相待,不拘小节,真诚相待。

这种热情豪放的社交习俗也是东北人民的一大特色。

总的来说,东北地区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反映了东北人民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

这些习俗不仅是东北人的文化传承,也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满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盘点

满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盘点

满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盘点满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盘点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的风俗习惯就有很多。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满族人的风俗习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满族人的风俗习惯:服饰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

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由于寒冷的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

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

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

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

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

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

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

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

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

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军装”,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具有了礼服和常服的性质,其式样、面料也更加繁多。

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穿坎肩。

坎肩一般分为棉、夹和皮数种,为保暖之用。

样式有对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种。

而作为有清一代“时装”的满族女式旗袍,则多有发展。

当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辛亥革命后,旗袍样式由肥变瘦;在20世纪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30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并突出曲线美;40年代又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

赫哲族都有哪些民族礼仪

赫哲族都有哪些民族礼仪

赫哲族都有哪些民族礼仪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牡丹江市和哈尔滨市一带。

赫哲族有着独特的民族礼仪,既体现了他们的民族特色,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下面将介绍赫哲族的几种主要民族礼仪。

1. 赫哲族婚礼赫哲族婚礼是赫哲族人生中最重要的仪式,也是他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婚礼通常在春天或夏季举行,参加人数众多,规模盛大。

婚礼前,男方家长会派人前往女方家庭提亲,提亲成功后,男方要准备一系列的嫁妆,包括马匹、牲畜和其他贵重物品。

婚礼的日子由新郎家长在民族信仰和传统习俗的指导下选定。

在婚礼当天,新娘会身着传统的赫哲族服装,由亲友抬着前往新房。

婚礼现场,有丰盛的宴席和各种娱乐活动,比如赫哲族的歌舞和民间艺术表演。

2. 赫哲族祭祀仪式在赫哲族的传统信仰中,祭祀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赫哲族相信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灵性,他们会定期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以祈求丰收和福祉。

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是岁次祭祀,每逢岁次更替时举行。

祭祀仪式通常在山水之间或寺庙举行,由族长或祭司主持。

在祭祀仪式中,赫哲族人会献上供品,包括肉类、水果和酒水。

祭祀过程中,族人们会舞蹈、歌唱,表达他们对神灵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这些仪式不仅有助于维护族群的凝聚力,还传承和弘扬了赫哲族的传统文化。

3. 赫哲族的节日庆典赫哲族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各自的庆典活动。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冬祭节,也被称为“冬天拜”。

每年冬至过后的第一个星期五,赫哲族人会按照传统习俗举办盛大的祭祀仪式和庆典活动。

冬祭节是赫哲族人祈求大自然保佑丰收和平安的重要日子。

在节日期间,赫哲族人会穿上节日盛装,举行盛大的祭祀,同时也会进行一系列的娱乐活动,比如马术表演、射箭比赛等。

4. 赫哲族的葬礼仪式对赫哲族人来说,葬礼是人生最后的仪式,也是对逝者最后的告别。

赫哲族的葬礼仪式通常分为几个环节:安葬、告别和追悼。

在安葬环节中,赫哲族人会选择一个整齐干净的地方,将逝者火化或土葬。

满族人风俗习惯

满族人风俗习惯

满族人风俗习惯1. 满族人概述满族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份,以及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族群总人口超过1000万。

满族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包括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

2. 衣着满族人的传统服饰主要是锦缎长衫和小褂配裙裤,常用的颜色有红色、绿色、黄色等。

锦缎长衫是满族束腰衫的一种,外面穿长衫,里面穿西式衬衫,下穿短裤,女性外穿对襟褂子裙或折叠襟裙。

满族男子盛装主要是马褂、马褂裤、高筒靴、轮口帽等,而女子盛装则是马褂、裙裤、绣鞋等。

对于男女来说,都非常重视头部物品的装束和饰品,比如花翎子、宝珠子等。

3. 生活习惯3.1 常见食品满族人的主食是大米、小米、玉米等谷物,蔬菜和肉类也是经常食用的食品。

满族人尤其喜欢吃肉类,常见的肉类有牛肉、羊肉、猪肉、鸡肉等,各类各样的肉制品也非常流行,比如漏肉、腊肉、腿肉等等。

在饮品方面,满族人比较喜欢喝酒,尤其是大麦、高粱等酒精含量较高的酒类。

白酒、黑啤酒等也是很常见的饮品。

同时,米酒、苕水等传统饮品也非常受欢迎。

3.2 礼仪满族人礼仪非常讲究,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规矩。

比如在与长辈交流时,要尽可能地避免直呼姓名,而应该称之为叔叔、爷爷、祖宗等尊称。

在传统节日或重要的场合,满族人会穿上盛装,并进行脸谱表演,还会进行吉祥的祈福仪式。

3.3 家庭结构与婚姻满族人的家庭多数都是以夫妻为核心,夫妻双方皆享有平等地位并共同育儿、撑起家庭。

传统时期,满族人的婚姻不强调门当户对,但结婚仪式非常隆重,比如要设宴招待客人,男方要送媒人到女方家中送礼物,女方要送女儿红,再由媒人牵着狗来到男方家,父母会向子女祝福,其举止规矩,庄重隆重。

4. 传统民俗文化4.1 脸谱表演满族人喜欢通过脸谱表演来庆祝各种节日活动,如春节、中秋节等等。

脸谱分为白、黑、红、黄四种颜色,并用细碎的胡麻和面粉粘贴在脸上,代表着不同的人物、角色。

4.2 鬃牛舞鬃牛舞是满族人跳舞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的歌曲咏叹着荣誉、爱情、团结、忠诚等主题,讲述着满族人的历史和文化。

满族风俗习惯有哪些及基本介绍

满族风俗习惯有哪些及基本介绍

满族风俗习惯有哪些及基本介绍满族风俗习惯有哪些及基本介绍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满族风俗习惯,希望对你有帮助。

满族风俗习惯基本介绍满族进入辽、沈以前,具有精于骑射的特长。

7岁左右的儿童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女子执鞭不亚于男子。

满族的服饰,男子剃去周围头发,束辫和垂于脑后,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

女子在头顶盘髻,佩戴耳环,穿宽大的直统旗袍,足着高底花鞋。

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

曾有一个时期各地妇女穿旗袍甚为流行。

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

住房一般有两间正房,门向南开,外屋有灶,里屋北、西、南3面有炕。

满族的饮食,过去喜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豆包);逢年过节吃饺子,农历除夕必吃手扒肉。

满族的具有独特风味的“萨其玛”至今仍是广大人民吃的点心。

满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十六、七岁即可订婚,由父母包办。

结婚时,新娘要在南炕上坐帐一日,称为“坐福”。

满族居民过去忌在西炕或北炕上死人;人死入棺后由窗户抬出;一般行土葬。

满族重视礼节。

过去,平时见长辈行“打干”礼,男子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妇女双手扶膝下蹲。

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

满族以西为上,室内西炕不得随便坐人和堆放杂物。

最主要的禁忌是不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据说主是因为狗在满族先人的长期渔猎中起到了帮手作用,人们不忍食其肉、用其皮,于是逐渐形成这个习俗。

清代以来的300多年间,满、汉长期杂居共处,关内的满族已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与汉族无差异;居于关外各地的满族人民,只是在满族聚居的偏僻乡村中,仍有一部分满族居民使用满语,保持满族的一些固有习俗。

同时,从汉族习俗(包括汉语词汇)中也可找出一些满族习俗的成份,但满族群众模仿汉俗,比汉族群众模仿满俗的更多。

满族是一个既善于又善于创造的民族,为发扬祖国文化作出了贡献。

东北饮食文化习俗

东北饮食文化习俗

东北饮食文化习俗东北地区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拥有独特的饮食文化习俗。

东北人的饮食习惯多受到气候和地域的影响,不仅有丰富多样的菜肴,还有独特的饮食习俗。

本文将从东北的四大菜系、传统节日饮食习俗以及宴会礼仪等方面介绍东北饮食文化习俗。

一、东北的四大菜系1. 辽菜辽菜是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菜系之一,主要流行于辽宁省。

辽菜以其鲜美独特的口味而闻名,注重色、香、味的搭配。

其中,炖、烤、煮、蒸等烹饪方法被广泛应用。

辽菜的特色菜品有“杂鱼羹”、“炒鸡丁”、“红烧肘子”等。

2. 鲁菜鲁菜是山东省的传统菜系,也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

鲁菜以其独特的烹调方法和口味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瑰宝。

鲁菜注重原汁原味的烹调方式,注重火功和刀工的运用。

鲁菜的代表菜品有“红烧带鱼”、“三鲜脆饼”、“回锅肉”等。

3. 黑龙江菜黑龙江菜,顾名思义是黑龙江省的特色菜系。

这个菜系中融合了北方和俄罗斯的烹调风格,给人一种独特而奢华的感觉。

黑龙江菜以其丰盛的食材和丰富的味道而被广泛喜爱。

著名的黑龙江菜有“红烧狮子头”、“松花鱼”、“东北水饺”等。

4. 吉林菜吉林菜是吉林省的传统菜系,有浓郁的满族和朝鲜族的风味。

吉林菜以煎、炸、炖、煮等多样的烹调方法为主,注重火候和原汁原味的保留。

吉林菜以其丰富的味道和独特的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著名的吉林菜有“锅包肉”、“地三鲜”、“水煮肉片”等。

二、东北传统节日饮食习俗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东北地区也有独特的饮食习俗。

东北人在春节期间,会准备一桌丰盛的年夜饭,传统菜品包括腊肉、饺子、鱼等。

其中,腊肉象征着红红火火,饺子寓意团团圆圆,鱼象征着年年有余。

2.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东北人也有独特的饮食习俗。

中秋节时,东北人会准备月饼、柚子、葡萄等食品,与家人共同品尝。

此外,还有传统的赏月活动,大家一边品尝美食,一边赏月,共度一个浪漫的夜晚。

3.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东北人重要的节日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风俗习惯礼仪
由于地域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各个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

那么你对东北的风俗习惯了解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东北风俗习惯,盼望对您有所关心,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过年风俗
1、东北过年的习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小年祭灶: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

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

老东北过年要祭灶———盼望“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

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3、扫尘:腊月二十四,为扫尘之时,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在年前将房间里外打扫洁净,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也叫除旧迎新,彻底清理粉刷洁净迎接新年。

4、春节的预备:杀猪:在农村,旧时没有冰箱,最好的杀猪季节为春节前,一是喜庆,二是此时天气最冷,可以保存较长时间,杀猪的时候要宴请左右邻居好几桌人热喧闹闹的,现在也有二十六买猪肉之说。

5、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
的横木上。

农村的风俗习惯
1.烟筒贴在墙上面
在北方农村里都有盘火炕的习惯,烟道一般都在墙里,然后顺着房檐砌上一个高高的烟筒,这样的烧起火炕来更简单把烟吸走。

而东北一些农村里烟筒特殊的惊奇,很多都是重新挨着墙砌一个烟筒,或者是在山墙上凸出来一块用来盖烟筒,这样的烟筒似乎贴在墙上面一样。

其实这样的设计也是有依据的,夏天的时候能防止雨水顺着窗户流到屋子里面湿了墙根,更重要的是烟筒到了冬天里能削减火炕散发到室外的热量,使得屋子里更温和。

2.出行靠爬犁
在东北一些山林之间农村来说,爬犁比车更重要。

当大雪封山的时候车很简单被陷进去,这时候就需要用到爬犁了。

虽说自己生活在北方农村,可对于爬犁还是很新奇的。

爬犁的结构特别简洁,下面两根木条用来滑行,上面是一块木板用来载人载物。

近点的距离拉货一般都由人拖拽,远点可以通过畜力。

爬犁看似简洁却特别有用,即使到了现在依旧流行
3.大姑娘会爬树
听伴侣说过这样一件事,他们那里的姑娘都会上树。

对此比较奇怪,都是农村里淘气的男孩子才会干的事情。

原来这是山村林区里面的传统,农村素来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林区里面有着不少的山货,每逢山货成熟的时候全家老小都会进林子采摘,姑娘们也是
这样学会爬树的,摘一些野果,松籽,山菇等等补贴家用。

对于没有见过的人来说不行思议,而在这些地方是极其正常的事情。

4.治病靠跳大神
各地农村里都有一些奇异故事,而东北很多农村由于在山林之间更为普遍。

过去人们认知有限,若是生了什么病都认为有什么不洁净的东西,会请来神婆跳上一跳。

在东北的官方学名叫做萨满,民间的说法叫做跳大神。

现在这样看病的方式基本已经消逝了,而跳大神作为一种民俗活动至今还能看到。

5.冬天舔晾衣绳
在北方农村里信任有不少孩子冬天里有舔钢管和晾衣绳的经受,尤其在东北这种状况最为普遍。

到了冬天室外各种铁制品上都会蒙上一层白霜,似乎糖一般。

虽然大人一在的告诫不能填,可奇怪心的驱使,或被舔过的人哄骗是甜的,总不断有孩子进行尝试。

等舌头被粘住了在懊悔,什么甜的一股子铁锈味,甚至还会扯掉一层皮。

这似乎是特别的成人礼,舔过之后仿佛长大了一样。

习俗礼仪
1.回家过年
东北人是很注意春节的,也很讲团聚.所以无论身在何方,到了春节父母都盼望儿女们能围坐在四周全家人团团聚圆吃顿年夜饭.这可能是年迈父母一年最大的盼头.
2.节前预备
根据东北传统习俗在过了腊八之后就进入春节的预备工作了.基
本上有以下几项
打扫灰尘(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也叫除旧迎新.屋里屋外彻底清理粉刷洁净迎接新年)
杀猪(为了春节前后两个月的肉吃,杀猪的时候要宴请左右邻居好几桌人热喧闹闹的)
蒸馒头(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
置办年货(也就是选购春节用品为了人丁兴盛所以每年春节都要买几个碗筷无论家里已经多出多少.还要给小孩子买新衣服,春节期间出去给长辈拜年的礼物等等.........)
下面就是春节的活动了
3.请财神
每家为了来年财源广进,春节都要请财神.有的是送上门的.说是请都要花钱买,但是肯定不能说买
4.贴春联
关于春联的传奇有许多这里就不说了.以前都是写的那时候要是有个毛笔字写的好的到春节就忙了.现在大家图好看也懒了都买.贴上春联喜气洋洋.春联也有忌讳的,就是家里死了人没有过三周年的三代以内的个体家庭都不允许贴春联.至于贴春联时间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一般贴春联的时候包括,对联,福字,挂钱.还有井水联,牲畜联,行车联,还有抬头见喜一类.还有很重要的是门神.
5.祭祖
这项其实也是蛮重要的.有传下家谱的就要给祖宗供奉丰富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结束,在结束前女婿是不允许看丈母娘家家谱的.
6.年夜饭
年夜饭肯定要团聚就不用说了.一桌子的菜基本是老爸妈讨论了好多天为了合每个春节回家的孩子们定的所以我每年吃的都特殊香.菜必需要有鱼(年年有余),有鸡(大吉大利).其他的随自己喜爱的定.
主食是饺子,饺子的说道许多.最好是猪肉芹菜的.要选两个饺子一个放硬币,一个放糖.看谁能吃到,谁吃到了就祝愿来年一年财源广进,幸福甜美.其实这个祝愿很好,谁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气.饺子煮好了要从锅心涝第一下几个丢外面去.据说是为了敬给过路鬼魂.
还有在农村用柴做饭的.第一口柴要去比较富有的家庭偷.所谓偷就是拿拉
7.放鞭炮
年夜饭做好还没吃之前要放烟花鞭炮.这是孩子门最喜爱的节目了.其实烟花春节一般要放两次的除夕和元宵夜.鞭炮就多了,除夕晚饭和年夜饭前.初一早中晚饭前都要放,还有逢五的日子.还有春节后家里车第一次发动.等等.........
8.拜年
年夜饭吃完也小孩子要给长辈拜年爸妈,爷爷奶奶,叔叔伯伯都要给磕头.然后大人都要预备红包.年纪大的成年人也要给父母拜年,祝
愿老人长寿,健康.
然后就是从初一开头要带上礼物给亲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户拜年.要许多天.
9.元宵灯会
元宵节也是很重要的,吃元宵,看灯会.其实春节每家都要挂大红灯笼的,一个两个不限.要始终挂到元宵节或者2月2.才能结束.
10.龙抬头
这天是农历2月初2.龙抬头的日子.过了这一天年就算彻底过完了.呵呵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一天最繁忙的就是理发店了.
还有许多习俗例如鬼五人七(就是逢五是鬼日子必需吃饺子,逢七是人日子必需吃面)
东北风俗习惯礼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