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东北民间民俗
东北地方民俗

东北地域文化与节庆习俗1东北世居民族都各自有着传统的节日习俗,这些习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这些民族的历史积淀,并以巨大的传承力顽强地制约着本民族的行为和意识。
举凡东北地区的民族节日有:满族的添仓节、虫王节、药香节;蒙古族的那达慕、黑灰节、打鬃节、打印节;朝鲜族的回甲节、回婚节;回族的圣纪节、开斋节、古尔邦节;达斡尔族的阿聂、抹黑节;锡伯族的抹黑节、回迁节;鄂伦春族与鄂温克族的白那查;赫哲族的鹿神节、烧包袱、乌日贡;柯尔克孜族的诺鲁孜节、掉罗勃左节,等等。
2东北世居民族节日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如赫哲族的鹿神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举行。
活动以祭祀虎神为中心。
节日当天全村人要跟着萨满跳鹿神舞,故称鹿神节。
鹿神节的形成与赫哲人的原始信仰有关,活动的目的是求神驱鬼,消灾祈福。
古代赫哲人认为万物有灵,山有山神,江有江神,他们为林中的虎、狼,江中的鳇鱼都专I'lN制了神偶供奉于家中,鹿神节庆是渔猎民族生产与生活的生动写照。
3抹黑节是东北锡伯族、达斡尔族及蒙古族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六,男女老幼黎明即起青年人双手沾满油和锅底灰,你追我逐,争着往对方脸上涂抹。
被抹者不但不恼,反而分外高兴。
即使老年人不参加追逐,也要在额头抹上一点黑灰,以示吉利。
此节日一说是为了预庆丰收,一说是当日为“鬼日”,脸上抹黑是为了不让鬼怪认出自己。
这一节日以参与性强而极富特色。
4回甲节是朝鲜族一个很有民族特点的传统节日。
它是指老人“花甲”(六十岁)生日时,子孙亲友及全村都来为老人祝寿,活动十分隆重热闹。
来祝寿的客人身穿节日盛装,过生日的老人穿上新衣服,坐在宴席正中。
由长子夫妇开始依次跪拜,敬酒祝寿。
席问载歌载舞,尽情欢乐。
回甲节既反映了朝鲜族尊老敬老的传统,也体现了朝鲜族擅长歌舞,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
5蒙古族历史上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的打鬃节与打印节就充分体现了草原文化的这一特点。
打鬃节时间不一,当马驹长到一周岁时,要进行首次剪鬃,届时举行隆重的剪鬃仪式。
东北风俗习惯礼仪

东北风俗习惯礼仪过年风俗1、东北过年的习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小年祭灶: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
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
老东北过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
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3、扫尘:腊月二十四,为扫尘之时,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在年前将房间里外打扫干净,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也叫除旧迎新,彻底清理粉刷干净迎接新年。
4、春节的准备:杀猪:在农村,旧时没有冰箱,最好的杀猪季节为春节前,一是喜庆,二是此时天气最冷,可以保存较长时间,杀猪的时候要宴请左右邻居好几桌人热热闹闹的,现在也有二十六买猪肉之说。
5、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
农村的风俗习惯1.烟筒贴在墙上面在北方农村里都有盘火炕的习惯,烟道一般都在墙里,然后顺着房檐砌上一个高高的烟筒,这样的烧起火炕来更容易把烟吸走。
而东北一些农村里烟筒特别的奇怪,许多都是重新挨着墙砌一个烟筒,或者是在山墙上凸出来一块用来盖烟筒,这样的烟筒好像贴在墙上面一样。
其实这样的设计也是有根据的,夏天的时候能防止雨水顺着窗户流到屋子里面湿了墙根,更重要的是烟筒到了冬天里能减少火炕散发到室外的热量,使得屋子里更暖和。
2.出行靠爬犁在东北一些山林之间农村来说,爬犁比车更重要。
当大雪封山的时候车很容易被陷进去,这时候就需要用到爬犁了。
虽说自己生活在北方农村,可对于爬犁还是很新鲜的。
爬犁的结构非常简单,下面两根木条用来滑行,上面是一块木板用来载人载物。
近点的距离拉货一般都由人拖拽,远点可以通过畜力。
爬犁看似简单却非常实用,即使到了现在依然流行3.大姑娘会爬树听朋友说过这样一件事,他们那里的姑娘都会上树。
东北风俗习惯礼仪

东北风俗习惯礼仪于地域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各个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东北风俗习惯礼仪,供大家参考。
过年风俗1、在农村腊八之后人们开始杀猪宰鸡,把猪肉切成块,放在大缸中送到仓房里冻起来,以备节日期间食用。
2、过年时,将酸菜、肥肉和血肠放在大锅里炖,这便是人们常说的“杀猪菜”。
3、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饺子中包上硬币或者花生、果仁,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福气多多。
4、在东北,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挂红灯笼,尤其是在大年三十晚上,灯笼要保持彻夜通明,意味着益寿延年。
5、高跷和秧歌这一传统项目向来都是东北人的挚爱,一到过年会有高跷和秧歌表演。
风俗习惯1.烟筒贴在墙上面在北方农村里都有盘火炕的习惯,烟道一般都在墙里,然后顺着房檐砌上一个高高的烟筒,这样的烧起火炕来更容易把烟吸走。
而东北一些农村里烟筒特别的奇怪,许多都是重新挨着墙砌一个烟筒,或者是在山墙上凸出来一块用来盖烟筒,这样的烟筒好像贴在墙上面一样。
其实这样的设计也是有根据的,夏天的时候能防止雨水顺着窗户流到屋子里面湿了墙根,更重要的是烟筒到了冬天里能减少火炕散发到室外的热量,使得屋子里更暖和。
2.出行靠爬犁在东北一些山林之间农村来说,爬犁比车更重要。
当大雪封山的时候车很容易被陷进去,这时候就需要用到爬犁了。
虽说自己生活在北方农村,可对于爬犁还是很新鲜的。
爬犁的结构非常简单,下面两根木条用来滑行,上面是一块木板用来载人载物。
近点的距离拉货一般都由人拖拽,远点可以通过畜力。
爬犁看似简单却非常实用,即使到了现在依然流行3.大姑娘会爬树听朋友说过这样一件事,他们那里的姑娘都会上树。
对此比较好奇,都是农村里调皮的男孩子才会干的事情。
原来这是山村林区里面的传统,农村素来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林区里面有着不少的山货,每逢山货成熟的时候全家老小都会进林子采摘,姑娘们也是这样学会爬树的,摘一些野果,松籽,山菇等等补贴家用。
东北有哪些文化习俗

东北有哪些文化习俗东北有哪些文化习俗说到中华文化,东北文化总是不得不提,因为东北是中华文化的起源地、发源地之一。
这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店铺为你推荐东北有哪些文化习俗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东北有哪些文化习俗四大香即使是在东北,你要随便问一个人,什么是四大香?恐怕大多数人都回答不出来。
因为这四大香对于今天的东北人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香了,时代变了,人们的追求也就变了,但在东北老人的头脑中,四大香还是占有一定位置的。
这四大香指的就是:开江的鱼、下蛋的鸡、回笼的觉、二房的妻。
这四大香不难理解,是指四种叫人向往的梦想,实际上也是一定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一些事物的错误理解。
开江的鱼。
初春料峭冰雪融化,这个时候捕捞上来的鱼据说最好吃,做这种鱼要用开江的水做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可为什么开江的鱼是最好吃的呢?这个就谁也说不明白了。
其实鱼最好吃的时候应该是鱼肥的时候,肥鱼才好吃,瘦鱼是不好吃的。
而开江时的鱼是最瘦的,经历了一个寒冷而漫长的冬天,在冰下的鱼生活得很苦,没什么可吃的,活动范围又小,处于饥饿状态,身体里储存的养分已经消耗殆尽,这个时候捕捞上来的鱼是最没滋味的了。
而这个时候人们也是刚刚从冬天里熬过来的,所有能吃的东西都吃没了,饿的也剩下皮包骨了,身上的油水也熬干了,所以好不容易看到开江了,就迫不及待地下网捕鱼,捕上来的鱼甚至都来不及拿回家去,就地就煮了,水自然就用江里的水了,连点调料也没有,但对于苦熬了一个冬天的人们来说,难道还有比鱼更好吃的嚼裹吗?绝对没有!所以人们就误认为开江的鱼是最好吃的。
今天再也没什么人吃开江的鱼了,另外,现在市场上出售的鱼也没有野生的了,全是饲料养出来的,甚至都是添加了激素的了。
下蛋的鸡。
下蛋的鸡到底好不好吃只有比较才知道。
鸡肉好不好吃最重要的有两点,一个是要嫩,一个是要鲜。
而要满足这两点要求就必须符合下面三点要求:一、必须是当年的鸡,这样的鸡嫩。
二、必须是母鸡,公鸡性会成熟早,发生性行为就早,发生性行为之后的公鸡味道就不鲜美了。
黑龙江的民间习俗

黑龙江的民间习俗
黑龙江是中国的一个省份,其民间习俗丰富多样,包括许多传统习俗和活动。
以下是一些黑龙江的民间习俗:
1.冰雪宴:在黑龙江省,冰雪宴是一种传统的冬季美食,通常包括
由冰雪制成的各种食品,如冰棍、雪糕、冰沙等。
2.冬吃冰点:在冬季,黑龙江人喜欢吃冰点,如糖葫芦、冰葡萄等,
这些食品已经成为该地区的特色。
3.冻饺子和冻豆腐:在黑龙江的严寒冬季,人们会将饺子和豆腐放
在室外冷冻,然后储存起来以备冬季食用。
4.东北秧歌:秧歌是黑龙江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通常在春节、庙
会等喜庆场合表演。
5.东北二人转:二人转是黑龙江的传统曲艺形式,通常由两个人表
演,唱腔独特,内容幽默风趣。
6.冰上渔猎:在黑龙江的冬季,渔民会在冰面上捕鱼,这是一种传
统的捕鱼方式。
7.冰雪建筑:由于黑龙江的冬季漫长且寒冷,因此当地人会建造冰
雪房屋以抵御严寒。
8.冬泳:在黑龙江的某些地方,人们有冬泳的习俗,即在冰冷的河
水中游泳,以锻炼身体和意志。
9.冰上集体婚礼:在黑龙江的一些地方,人们会在冰面上举行集体
婚礼,这是一种独特的婚礼形式。
10.满族传统习俗:在黑龙江的一些地区,满族人保留了许多传统的
习俗,如“杀年猪”、“挂灯笼”等。
以上是一些黑龙江的民间习俗,这些习俗反映了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东北的民风民俗

东北的民风民俗本文是关于作文大全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东北的民风民俗有民谣道出东北过年的习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小年祭灶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
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
老东北过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
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扫尘腊月二十四,为扫尘之时,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在年前将房间里外打扫干净,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也叫除旧迎新,彻底清理粉刷干净迎接新年。
蒸馒头旧时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类,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也有称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
请财神每家为了来年财源广进,春节都要请财神,有的是送上门的,说是请都要花钱买,但是绝对不能说买。
贴窗花、挂年画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祭神祭祖春节时,老东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有蜜供、萨其马等,这些不仅是东北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也是东北人家中必备的食物。
东北人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
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就和“吉庆有余”、“连年有余”相联系。
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传下家谱的就要给祖宗供奉丰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烧纸送“钱”祭祖,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结束,在结束前女婿是不允许看丈母娘家家谱的。
守岁与“年夜饭”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菜必须要有鱼(年年有余),有鸡(大吉大利),其他的随自己喜欢的定。
东北风俗_精品文档

东北风俗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区,位于中国的东北边境,与俄罗斯、朝鲜接壤。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东北地区形成了独特的风俗文化,其中包括婚俗、饮食习惯、节日庆典等方面的传统。
一、婚俗在东北地区,婚礼被视为家庭中最重要且庄严的仪式之一。
东北婚礼通常会持续两天,分为迎亲和婚宴两个环节。
迎亲是婚礼的第一天,新郎一家会亲自去新娘家迎亲。
迎亲队伍通常会由一辆豪华轿车引领,其后是一队整齐划一的婚车和伴郎伴娘。
迎亲队伍到达新娘家后,新郎会向新娘家长敬献礼物,并经过一系列的仪式交换鞠躬和问候。
之后,新娘会披上红色的嫁衣,坐进豪华轿车和新郎一起返回新郎家。
第二天是婚宴,东北人非常重视婚宴的盛大和规模。
婚宴通常在宴会厅举行,由双方家庭共同准备。
宴会厅会装饰得豪华而华丽,新人会在婚宴上与亲友们互相敬酒、喜庆。
婚宴上还会有一些特殊的节目表演,如舞狮和蹴鞠等。
二、饮食习惯东北地区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业特色而闻名,当地菜肴以辽河鲜鱼、珲春大米等为特色,饮食习惯也充满了独特的风情。
东北人嗜食辣味,他们喜欢在饭菜中加入辣椒和胡椒等调料,以增添食欲和增添味道。
同时,东北人也非常喜欢吃肉类食物,他们以猪肉、牛肉和羊肉为主要食材,这种饮食习惯与东北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有关。
东北的饮食文化也有着丰富的面食和粥类。
东北人喜欢吃馒头、饺子、面条等传统面食,同时也会将大米煮成各种粥品。
这些面食和粥类不仅美味可口,而且富含营养,是东北人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节日庆典东北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庆典活动,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和中秋节。
春节是东北地区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从除夕夜开始,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放鞭炮,举办年夜饭,拜年等。
此外,东北还有独特的庙会活动,如冰灯节、滑雪比赛等活动。
这些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吸引了许多游客和民众参与其中。
中秋节也是东北地区的重要节日之一,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一系列与月亮和赏月相关的活动。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

人口
有人口581,3万(2000年)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分布于新疆、辽宁、青海、甘肃、吉林等地区。1206年(13世纪)以“成吉思汗”(铁木真)为首的蒙古部落统一蒙古诸部后,建立蒙古汗国,并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
“蒙古”一词最早见于唐代
语言
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
宗教
“白衣民族”
饮食
主食:米饭(打糕、冷面)
副食
肉食——牛肉、鸡肉、海鱼(明太鱼),最爱吃狗肉。
喜欢吃素,不喜欢羊、鸭、鹅及油腻食物。传统副食品泡菜、大酱汤
礼仪与禁忌
尊老习俗
与长者同行,忌走在前面,非超不可,应说明原委;路遇认识的长者,须恭敬地问安并让路
尊老风俗
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喝酒、吸烟,家宴无法回避,应举杯背席而饮
“长者为尊西为大,敬烟敬茶献哈达”
“口利”或“口到”习俗
节日
小年(二十三)、大年(春节)、那达慕大会(最具特色的传统盛会,每年的七八月间,源于摔交、射箭、骑马)、敖包祭祀
那达慕“游戏”“娱乐”
萨满教、祖先崇拜、佛教并存
民族服饰
男——长袍马褂、白袜、青鞋(单、夹、皮、棉)
女——旗袍
满族的常服还有坎肩、兜肚
满族的帽子——便帽(耳朵帽、四喜帽、帽头)与礼帽
满族的鞋:旗鞋(分寸鞋、高底鞋)
束装紧袖
男女老少均喜佩荷包
饮食特点
主食:主要是蒸煮食品,用面粉制成各种饽饽——“驴打滚”、“萨其马”最有名
以面食为主
副食
肉食类:猪肉、羊肉。“白肉血肠”最著名,其次“坛肉”
蔬菜类:大白菜、酸菜(酸菜、猪肉粉条为主料的火锅)
饮品:白酒(白干)黄酒(黄米)米儿酒。关东烟(红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民间民俗——-有趣的东北四大怪东北: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古称辽东、关东、关外、满洲,是中国东北方向国土的统称。
节日:和全国都一样,过年吃饺子,放鞭炮,贴春联,串门什么的。
晚上守岁之后还要吃一次饺子.饮食:特色——酸菜。
这个是别的地方没有的。
就是在入冬的时候买许多白菜(也有大头菜,但不如白菜好吃),洗干净,放进缸里,撒上盐,密封.一直到一个月左右。
东北人爱吃炖菜。
这是特色因为天气冷。
东北菜量大,味道重。
东北人喜欢吃面条,生蔬菜蘸大酱.最喜欢吃饺子。
各种馅的。
还有杀猪菜。
比如血肠。
杀猪菜都要用刚刚杀死的猪做。
生活:用芴噜草做铺盖。
既暖和,又可以用来防潮。
在晚饭后,老年人喜欢聚集在一起,扭秧歌.还看二人转。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东北人性格豪爽,重感情.最有趣的事东北四大怪,是什么呢?人们都知道东北有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最后一怪:加一个“反穿皮袄毛朝外” 。
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是东北气候环境使然。
东北风大雪多,冬天室内外温差大,如果将纸糊在窗棂里侧,呼啸的大风就会将纸“推”离窗棂,窗户纸被吹破.且窗棂在外,下雪时容易积雪,外面气温低了容易结霜,室内火盆一烤,融化的水就会流到窗户纸和窗棂的结合处,将窗户纸浸透脱离窗棂,造成窗户纸的破损。
而将窗户纸糊在外侧,遇风时有窗棂做撑架,不至于将窗户纸吹离窗棂。
遇雪时雪花打在窗户纸上也会滑落,融化的雪水也不至于浸透窗户纸,可以延长窗户纸的寿命。
这是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
人们还用麻油、苏籽油等涂在窗户纸上,以增加室内亮度,增强窗户纸的防水防潮性能,延长窗户纸的寿命.现在已经没有人再糊窗户纸了。
第二怪“姑娘叼个大烟袋”:应该是来自满人的风俗。
满族人是非常讲究礼节的,新媳妇过门,得给婆家长辈及客人一个个敬烟。
大姑娘为了过结婚这一关,早点学会也正常.只是学会了吸烟就很容易上瘾,叨个烟袋也就不奇怪了。
又因为过去生活单调,农闲时,人们无所事事,就凑在一块唠嗑抽烟。
到了冬季,东北农民开始“猫冬”,没事时就互相串门.到了谁家,打招呼的话就是“来,抽着”。
在过去的东北农家炕上,都有两个“笸箩”:一个是妇女做针线活用的“针线笸箩”,一个便是装旱烟的“烟笸箩”。
现在除少数乡村的个别姑娘会抽烟外,已经没有这种习俗了。
但抽的都是烟卷,已经不用烟袋了。
如今东北的婚宴上,新娘子照例向每个成年客人敬烟,不论客人平时抽不抽烟,这是喜烟,一定要抽,为的是沾点喜气.很多新娘子都曾被这样为难过。
点烟时他们不吸,而是向外吹,有的都急出汗,当然,小舅子、小姨子们也会为难新郎.外人到了关东地区,看到大姑娘嘴上叼个大烟袋时,都会感到很惊奇。
在关东,大姑娘一般指没过门的女孩。
大姑娘为什么会叼上了大烟袋呢?还是让我们看一看关东人的生活吧。
每到春夏时节,关东的黑土地上一片翠绿,那就是家家种的“关东烟”的烟苗.每到深秋,关东农家小院里一片金黄,那是家家在晒烟叶。
这时,风中飘荡着阵阵烟草的奇香。
到了严冬,温暖的关东人家的炕头上,老人们笑咪咪地坐在一起,抽着关东烟儿。
据民间传说,烟草别名叫“相思草”。
传说很早以前,在关东松花江上游的漂河北岸,住着两户人家,一家姓董,一家姓黄。
董老汉有个儿子叫董强,黄老汉有个女儿叫黄燕.两家处得和和睦睦,两个孩子也很要好。
转眼几年过去,两个孩子都长大了.黄燕长得十分俊俏,心里只有董强哥哥.一天,黄燕上山去采药,一去就不见回来,这可急坏了黄老爹和董强。
董强告别两位老人,上山去找黄燕。
董强走啊走,找啊找,后来碰上个打猎的告诉他,黄燕被一伙强人抢去,逼她做小,她不从,跳了漂河。
董强急忙赶到漂河岸,可哪里有黄燕的影子呢?董强只在岸边捡到一只黄燕的鞋.董强含泪修了一座坟,把鞋埋在里边,坐在坟边想着过去的那些岁月……渐渐地董强睡着了。
膝胧中,董强见黄燕来了,说:“如果思念我,就到山里的四方台去.那里有一种小草,挖回来,栽上……我就能回来……”董强醒了,原来是一场梦。
董强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挖回了黄燕说的那种草。
董强栽上草后,每天给小草浇三瓢漂河水,七天施一回栖油饼。
到了白露时节,董强割下这种草的叶子,用草绳扎着晾好,搓成碎末装在粗苇子管里。
用火点着,轻轻抽一口,可等烟散尽了,董强什么也没看见……董强又抽第二口。
这回抽猛了点,烟呛到肚子里了,顿觉得浑身一阵舒服,十分解乏……董强又抽第三口.渐渐地黄燕出现了,董强忙用手一摸,黄燕不见了。
从此,董强只要一想黄燕,就抽这种草末.董强把这事告诉了乡亲们。
大家觉得新奇,都种开了这种草,并起名叫“相思草”,也叫“黄叶”或“黄烟"。
因这种小草长在漂河边,人们还叫它“漂河烟"。
一年冬天,乾隆皇帝来关东巡视。
他到集市上私访,见老百姓们在买“相思草”,就向当地人打听:“那是什么?”“相思草”“怎么叫这个名呢?”老百姓一五一十地把故事讲了一遍,又加了一句“可好抽了!"“是吗?”“嗯哪。
"乾隆非常好奇,就买了一点儿,一卷一抽,果然味儿奇香.抽完了,感到解乏又解困。
乾隆随后加封此物为“关东烟”,并列为朝廷贡品.从此,关东大地普遍种上了这种烟草,关东烟的名字传遍了各地.传说终归是传说,烟在关东人的生活中确实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关东人的亲密伙伴.抽烟的作用:首先,烟有防蛇、防蚊虫的作用。
早期的长白山区,为开发而来的各族先民及在大山里淘金、放排、挖参、狩猎的人们,劳作歇息时抽烟,吐出的烟雾能使毒蛇惧怕,不敢靠近人。
同时,烟袋油子一一种积存在烟杆和烟锅里的“膏”,也能放出强烈的气味,使毒蛇闻而生畏.这就大大帮了山里人的忙,无形中要求入山的人必须会抽烟.在“入草”前(进入老林子里作业),人们还要在腿布带于上抹点儿烟袋油子,以防蛇咬。
同时,烟灰还是一种民间常用的止血药。
在老林于里作业,万一受了外伤,人们就顺手捏一点儿烟灰抹上,既杀菌又止血。
挖参的人,更离不开烟。
每当发现了人参,把头就喊“打火堆"、“点蚊烟”。
这时,小打(小伙计)要给把头点上一支烟,让把头叼着,边挖边抽.小打在一旁给把头扇扇子。
风把烟一刮,烟味飘散在把头的周围,蚊子就不敢来叮咬,把头就会专心地去“抬参”(挖人参)了。
大山里的花脚蚊子很多又很厉害,用手哄赶都哄不过来,只有用烟来驱赶.关东的孩子从小就和烟“打交道”.有的人家没有老人,两口子要下地干活或上山干“山利落"(打山货),没人看孩子怎么办?于是关东的百姓就让“烟”来“看”孩子。
方法是这样:新下来的烟,很有劲儿。
大人抽一口,照准孩子的小脸猛地吹一口,孩子渐渐地就熏醉了,很快人睡了。
这时大人要赶紧上山下地干活。
等烟劲儿一过,孩子醒来时,大人也从地里或山里回来了.抽烟,还可保存火种.在老林子里挖参、狩猎,常常需要长时间的呆在山上,火种就显得十分宝贵。
当年,在没有火柴时,人们往往是把火绳点燃后放在窝棚里,避免风吹雨淋.有人抽烟便得经常注意留心火种的情况,抽烟使火种不灭不断.在东北,冬天的雪很大,天气很冷。
行帮之人常常呆在大车店、把头屋、工棚大房子、地窖子、花子房、跑腿子窝棚等地方“猫冬".冬夜寒冷又漫长,人们于什么呢?抽烟.抽烟是一种“营生”。
大伙边抽边唠,消磨那漫漫的长夜、寂寞的光阴……这样,烟和关东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行帮外出,狩猎钻山,赶大车的在外,抽烟又可以解除一点寒冷,顺便烤烤手、暖暖嘴。
烟在关东,已遍布家家户户.每年给朝廷的贡品中,包括上等的“黄烟",这是促使关东黄烟大量种植的原因.关东早年的特产,主要是大豆、木材、烟叶和麻。
关东烟叶有独特的香味,很受内地老百姓的喜爱.明清时关东烟叶就运销内地,年运量有百万斤左右.在关东,因为有了烟,因而也就产生了丰富有趣的“烟文化”.奇妙的烟具:抽烟要用烟具,关东的烟具具有自己的独特形态。
首先是烟袋杆与别处的不同,比较长。
东北最长的烟袋杆有“一掏”(五尺)长.这种长烟杆,实际上起到了过滤烟毒的作用,可使烟油子沾附在长长的烟杆中,在短期内不至于给人造成危害。
长烟杆还可使上了岁数的老婆婆可以坐在炕头去够炕梢的烟懂箩.烟杆的作用,本来是防止烟锅燎了嘴、烫了手,后来发展成这样长的用具,可见人们是把这种用具按照生活需求来加以发展,并决定其长度的,真是又实用又有趣.东北民间的大秧歌里,总有一个老婆婆舞动着大烟袋在跳舞.那个大烟袋简直可以当武器,给人的印象是火爆有趣.一般说来,关东的烟杆分三寸长、五寸长、半尺长、一尺长、二尺长的不等,这主要是根据抽烟人的行业和习惯来决定。
炕头上的烟筐箩:烟笸箩,就是装烟叶的用具.在关东百姓家,家家炕上都放着一个烟值箩.值萝本来是农家用柳条编的,用来盛米面粮豆的一种用具,要比烟笸箩大得多。
烟值箩的取材是各式各样的,有纸糊的、柳条编的、泥旋的、石抠的、木刻的,大小不一,千奇百怪,是关东民间的一种生活工艺。
烟笸箩只有碗大小,放在炕上和火盆摆在一块,来了客人都用得着,就像现代家庭中的烟灰缸或烟盒一样,是必备的家庭用具。
巧手的主人还要在烟笸箩上涂上色,刷上漆,抹上油。
还有的在上面画上自己喜欢的画,有“王小捕鱼"、“四郎探母”、“吉祥有余”、“长命百岁”等各种图案。
抽烟人的姿态:烟使抽烟人的姿态成为一种交际文化,并形成一种规范.对尊贵的客人,要让其拿着烟,坐炕头上抽去。
炕头的位置,属于老人、师傅、长辈、把头、掌柜的等尊贵的人.晚辈抽烟只能在地上或炕梢的位置坐。
如果到谁家去串门,进门后先间好,然后要主动把放在炕上的烟值箩拉过来,给主人的烟锅里紧紧地按上一锅烟(也有随身带着烟的),然后用自己的帽子或小手中擦擦烟嘴,再把嘴这头递过去,说声“请——!"如果主人接了,你才能划火给主人点上。
对方笑了,点点头,你才能坐下。
如客人来到家里,给客人卷纸烟时要注意,即把烟卷弄好后,千万不能用嘴舔折口,而要捏着烟卷递给客人,说:“来,抽着!”如果对方说:“我有。
”这时,你不能把烟强给客人,而要把这支客人不要的烟点着,亲自抽掉。
吐烟雾时,不能直对着客人的脸吹。
这些规矩,体现在点烟的程序和抽烟的姿态上。
与其说是烟文化,不如说是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美德在烟文化中的体现。
据说,老丈人相女婿时,如果毛脚女婿不懂这一套规矩,老丈人就会一气之下拒绝这门亲事。
定情信物——烟口袋:烟口袋一般是用狗皮、鹿皮、兔子皮、猫皮、老耗子皮、驴皮、狼皮、松鼠皮等制作。
巧手的姑娘常常把烟口袋做得十分精美,送给自己的心上人。
烟口袋用什么皮料,这要看情人是干哪一行的.烟口袋,又叫烟荷包.巧手姑娘像江南姑娘给情人绣荷包一样,装点和打扮着烟口袋.有的在上面绣上鸳鸯、凤凰、荷花、兰草;有的写上福寿、画上财宝等;更有手艺精巧的姑娘还要给烟口袋绣上花包、抽上穗、镶上边、拿上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