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域文化与节庆习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地域文化与节庆习俗

丛坤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黑龙江哈尔滨 150018)

摘要:东北节庆习俗主要由东北世居民族节庆习俗与中原汉民族传入节庆习俗两部分构成。东北世居民族节日习俗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中原汉民族节庆习俗传入东北后,因社会自然环境的变化发生了变异,形成雅、俗之分,进而塑造了东北人慷慨、豁达、热情、爽朗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民族性格;节庆习俗

中国东北地区现今主要指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部的三市两盟(即呼伦贝尔市、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也可称其为黑龙江流域的右岸。从文化区域划分的角度,有关这一区域的名称近年学界多有争议,黑水说、长白说、辽河说、关东说等等,莫衷一是,几成热点。这一争论既反映出区域文化研究的方兴未艾,同时也反映出部分研究者自身的地方本位主义。但同时也说明东北这一区域的文化形成与发展是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特征的,这是广大研究者的共识。所以在谁也说服不了谁,尚未形成定论之前,我们不妨还是以“东北文化”作为这一文化区的名称为妥,这是本文首先要阐明的观点。

然而,“东北文化”是区域文化概念还是地域文化概念呢?很多人在使用这一概念时恐怕并未认真思考这一问题。由于在中国国家现代化的艰难进程中,伴随着殖民\反殖民、革命\反革命、民族自治\民族融合、中央\地方的对立统一,在地理区域上,呈现出政治、民族、行政维度并存的局面。还有历史形成的齐鲁、中原、巴蜀、岭南。吴越、荆楚、燕赵等传统地域文化维度,东北地区因历史原因则更为复杂。从地域文化研究的层面来说,不同的维度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相关研究的内容、结构和分期。

区域文化与地域文化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不可分割的命题,也可把其看作两个不同的视角,其预设也有所不同。地域文化研究突出自然环境和历史传统,其

论述的地域范围是清楚的,但疆界是模糊的、动态的,一般不受行政区域甚至国家疆域的限制(如东北亚文化区);而区域文化论述的范围依从区域与国家的行政区划(辖地),具有人为的规定性。笔者认为“东北文化”应属于地域文化概念,它的研究重心在文化形态和文化风貌上,而非对东北区域文化现象的全面梳理。【1】

长期以来,东北地区都被视为文化荒漠,直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东北考古有计划大规模的展开,大批珍贵的地下文物破土而出、东北地区远古绮丽的文化风貌愈来愈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人们才对东北文化进行重新的审视,认识到东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曾多次出现过繁荣昌盛时期,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做出过重要贡献。东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已成毋庸置疑的事实。

尽管东北文化有其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色,但对外来文化并不排斥,反而有很强的融合性。清末以前,它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文化有机地融汇在一起。东北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主要是通过历代移民和流人这个渠道进行的。据考古发现,早在殷周之交,汉族已迁徙至东北地区。据流人史专家李兴盛先生考证,第一个进入黑龙江的有姓名可考者为西汉时的徐自为。【2】此时汉人大量迁徙东北地区,形成东北移民的一个高潮。另据黑龙江泰来塔子城(清称绰尔城)出土的辽大安七年(1091)刻石上,就有47个汉人姓氏,足以说明在公元11世纪末迁徙至黑龙江疆域的汉人已不在少数。此后,史料对金代内地往东北地区的移民就有了比较明确的记载,如宋建炎元年(1127)金军攻破开封后,将北宋徽、钦二帝以及后妃、公主、宗室、外大臣、诸色工匠、教坊人等男女14000余人,强行掳至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明代东北地区的汉族移民数量更多,而且达到了东北疆域的极边地区。如在黑龙江下游特林修建的永宁寺碑碑文后署名者,就有许多是居住在那里的汉族手工业者。有清一代,朝廷虽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但并未能阻止山东、直隶等地的灾民和无业贫民涌入东北,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潮--闯关东。从顺治八年至1949年,先后有2500万山东移民进入东北地区。成为今天东北人口的主体部分。

研究东北文化不可遗漏的另一族群是东北的少数民族。现今东北地区共有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回族、达斡尔族、锡伯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

和柯尔克孜族等10余个世居民族,这些民族与东北地区绵延数千年的历史息息相关,他们或曾在中华历史这幕大戏中担纲过重要角色,或人口虽少却以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声波海内外,他们是东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缔造者。

本文的主要议题是东北的节庆习俗,以上对东北地区人口构成历史的粗线条勾勒只是为了议题的展开加以必要的铺垫。节庆习俗属于地域文化范畴。它的形成与区域内的民族、宗教、生产、生活及其地理环境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从其性质上可分为宗教节日习俗、生产节日习俗、年节习俗、岁时习俗和娱乐节日习俗等。东北节庆习俗与中原节庆习俗相比较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东北地区世居民族独具特色的节庆习俗;二是东北地区现存主要节庆习俗从传统上虽属于中原汉文化序列,但因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发生了很大变异。

东北世居民族都各自有着传统的节日习俗,这些习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这些民族的历史积淀,并以巨大的传承力顽强地制约着本民族的行为和意识。举凡东北地区的民族节日有:满族的添仓节、虫王节、药香节,蒙古族的那达慕、黑灰节、打鬃节、打印节,朝鲜族的回甲节、回婚节,回族的圣纪节、开斋节、古尔邦节、达斡尔族的阿聂、抹黑节,锡伯族的抹黑节、回迁节,鄂伦春族与鄂温克族的白那查,赫哲族的鹿神节、烧包袱、乌日贡,柯尔克孜族的诺鲁孜节、掉罗勃左节等等。

东北世居民族节日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如赫哲族的鹿神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举行。活动以祭祀虎神为中心。节日当天全村人要跟着萨满跳鹿神舞,故称鹿神节。鹿神节的形成与赫哲人的原始信仰有关,活动的目的是求神驱鬼,消灾祈福。古代赫哲人认为万物有灵,山有山神,江有江神,他们为林中的虎、狼,江中的鳇鱼都专门刻制了神偶供奉于家中,鹿神节庆是渔猎民族生产与生活的生动写照。

抹黑节是东北锡伯族、达斡尔族及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的正月十六,男女老幼黎明即起,青年人双手沾满油和锅底灰,你追我逐,争着往对方脸上涂抹。被抹者不但不恼,反而分外高兴。即使老年人不参加追逐,也要在额头抹上一点黑灰,以示吉利。此节日一说是为了预庆丰收,一说是当日为“鬼日”,脸上抹黑是为了不让鬼怪认出自己。这一节日以参与性强而极富特色。

回甲节是朝鲜族一个很有民族特点的传统节日。它是指老人“花甲”(六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