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域文化与节庆习俗

合集下载

东北地方民俗

东北地方民俗

东北地域文化与节庆习俗1东北世居民族都各自有着传统的节日习俗,这些习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这些民族的历史积淀,并以巨大的传承力顽强地制约着本民族的行为和意识。

举凡东北地区的民族节日有:满族的添仓节、虫王节、药香节;蒙古族的那达慕、黑灰节、打鬃节、打印节;朝鲜族的回甲节、回婚节;回族的圣纪节、开斋节、古尔邦节;达斡尔族的阿聂、抹黑节;锡伯族的抹黑节、回迁节;鄂伦春族与鄂温克族的白那查;赫哲族的鹿神节、烧包袱、乌日贡;柯尔克孜族的诺鲁孜节、掉罗勃左节,等等。

2东北世居民族节日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如赫哲族的鹿神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举行。

活动以祭祀虎神为中心。

节日当天全村人要跟着萨满跳鹿神舞,故称鹿神节。

鹿神节的形成与赫哲人的原始信仰有关,活动的目的是求神驱鬼,消灾祈福。

古代赫哲人认为万物有灵,山有山神,江有江神,他们为林中的虎、狼,江中的鳇鱼都专I'lN制了神偶供奉于家中,鹿神节庆是渔猎民族生产与生活的生动写照。

3抹黑节是东北锡伯族、达斡尔族及蒙古族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六,男女老幼黎明即起青年人双手沾满油和锅底灰,你追我逐,争着往对方脸上涂抹。

被抹者不但不恼,反而分外高兴。

即使老年人不参加追逐,也要在额头抹上一点黑灰,以示吉利。

此节日一说是为了预庆丰收,一说是当日为“鬼日”,脸上抹黑是为了不让鬼怪认出自己。

这一节日以参与性强而极富特色。

4回甲节是朝鲜族一个很有民族特点的传统节日。

它是指老人“花甲”(六十岁)生日时,子孙亲友及全村都来为老人祝寿,活动十分隆重热闹。

来祝寿的客人身穿节日盛装,过生日的老人穿上新衣服,坐在宴席正中。

由长子夫妇开始依次跪拜,敬酒祝寿。

席问载歌载舞,尽情欢乐。

回甲节既反映了朝鲜族尊老敬老的传统,也体现了朝鲜族擅长歌舞,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

5蒙古族历史上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的打鬃节与打印节就充分体现了草原文化的这一特点。

打鬃节时间不一,当马驹长到一周岁时,要进行首次剪鬃,届时举行隆重的剪鬃仪式。

探寻满洲民俗文化东北地区独特的传统习俗与节日

探寻满洲民俗文化东北地区独特的传统习俗与节日

探寻满洲民俗文化东北地区独特的传统习俗与节日探寻满洲民俗文化——东北地区独特的传统习俗与节日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生活和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满洲地区,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民俗文化,其中包括了许多精彩纷呈的传统习俗和节日。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寻这些传统习俗与节日的起源、传承与特点。

一、传统习俗1. 祭祀活动祭祀活动在满洲地区非常普遍,尤其是对祖先进行的祭祀。

每到重要节日、节气之时,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家庭院或祭坛上供奉祭品,例如水果、饭菜、酒等,以祈求祖先保佑后代子孙平安健康。

2. 婚俗满洲地区的婚俗多样,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新娘会在婚前进行一系列的仪式,例如拜堂、过门等。

婚礼当天,新郎新娘还会进行酒仪式,并举办盛大的宴席,宴请亲友庆贺。

同时,还会有一些特殊的传统习俗,例如乞巧、闹洞房等。

3. 舞蹈满洲人民喜欢跳舞,舞蹈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满洲舞蹈以舒展优美、动作矫健为特点,能够很好地展现东北地区的独特风情。

常见的满洲舞蹈有“哈达舞”、“摇兔舞”等,这些舞蹈既是一种文艺表演形式,也是一种传统习俗的一部分。

二、节日文化1. 大年初一大年初一是中国传统的春节,也是满洲地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满洲地区的春节习俗与其他地区的有所不同,如满洲人过春节不点燃鞭炮,而是互赠酒篮,向亲友祝贺新年。

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节日饮食,如吃饺子、元宵等。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传统的祭祖节日,满洲地区的满族人民非常重视清明节的庆祝活动。

他们会亲自前往祖墓扫墓、焚香、祭拜,以缅怀祖先,并且在墓前拜祭,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之情。

3. 秋分满洲地区的秋分节又称为"寒食节",人们会在此日祭拜祖先、扫墓、敬烈火并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人们会在庆祝祖先的同时,也会欣赏秋天的美景,品尝秋日特产,例如柿子、板栗等。

结语满洲地区的民俗文化是东北地区独特的传统习俗与节日的代表之一。

东北地方风俗作文素材

东北地方风俗作文素材

东北地方风俗作文素材东北地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份,是中国最大的区域之一。

东北地方风俗既有浓厚的民俗文化传统,也有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和建筑文化。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东北地方的风俗。

一、节日风俗在东北地方,各种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都非常热闹。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东北人过春节更是有着一套自己的独特方式。

一般来说,春节期间,东北人喜欢吃饺子。

每个家庭都会举办饺子宴,全家人一起包饺子,团圆其乐融融。

此外,春节期间还有烧香拜神、走亲访友等传统习俗。

除了春节,端午节也是东北人民喜欢过的节日。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需要吃粽子,这是用粽叶包裹糯米和肉馅的传统食品。

此外,东北地区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节日,如中秋节、清明节等,每一个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和风俗习惯。

二、婚庆风俗东北地区的婚嫁风俗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东北人讲究结婚要大办,婚礼上会有很多场面,如迎亲队伍的热闹、新娘出门前的哭泣等等,这些一切都是希望新婚夫妇能有个好的开始。

此外,东北人结婚还少不了办酒席,而且酒席是非常讲究的,一般都会有七八道菜,有鱼有肉有酒,场面非常热闹。

三、饮食风俗东北人的饮食文化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东北菜以其味道浓郁,营养丰富而著称。

比如粗粮主食、烤全羊、红烧肉等都是常见的东北菜。

此外,东北人还喜欢喝酒,白酒是东北地区最常见的酒类,不管是聚会还是喜庆事,总少不了白酒。

四、服饰风俗东北地区的服饰风俗也有着独特的民俗特色。

比如东北人的传统服饰,就是民族特色浓郁的长袍马褂。

尤其是在一些重要节日或喜庆活动上,东北人总喜欢穿上鲜艳的红马褂,以示喜庆和祥和。

此外,东北地区的冬天气候寒冷,因此东北人的冬季服饰以皮毛为主,毛帽、皮大衣等是最常见的服饰。

五、娱乐风俗在东北地区,人们有着十分丰富的娱乐活动。

冬天,东北人喜爱在冰雪天地上滑雪、滑冰、滚雪球等活动,而在夏天,人们则喜欢打家常、唱歌跳舞、野外烧烤等。

此外,东北地区还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目,如二人转、单弦、锣鼓、社火等,这些节目都富有东北地方的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

东北地方民俗

东北地方民俗

东北地域文化与节庆习俗1东北世居民族都各自有着传统的节日习俗,这些习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这些民族的历史积淀,并以巨大的传承力顽强地制约着本民族的行为和意识。

举凡东北地区的民族节日有:满族的添仓节、虫王节、药香节;蒙古族的那达慕、黑灰节、打鬃节、打印节;朝鲜族的回甲节、回婚节;回族的圣纪节、开斋节、古尔邦节;达斡尔族的阿聂、抹黑节;锡伯族的抹黑节、回迁节;鄂伦春族与鄂温克族的白那查;赫哲族的鹿神节、烧包袱、乌日贡;柯尔克孜族的诺鲁孜节、掉罗勃左节,等等。

2东北世居民族节日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如赫哲族的鹿神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举行。

活动以祭祀虎神为中心。

节日当天全村人要跟着萨满跳鹿神舞,故称鹿神节。

鹿神节的形成与赫哲人的原始信仰有关,活动的目的是求神驱鬼,消灾祈福。

古代赫哲人认为万物有灵,山有山神,江有江神,他们为林中的虎、狼,江中的鳇鱼都专I'lN制了神偶供奉于家中,鹿神节庆是渔猎民族生产与生活的生动写照。

3抹黑节是东北锡伯族、达斡尔族及蒙古族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六,男女老幼黎明即起青年人双手沾满油和锅底灰,你追我逐,争着往对方脸上涂抹。

被抹者不但不恼,反而分外高兴。

即使老年人不参加追逐,也要在额头抹上一点黑灰,以示吉利。

此节日一说是为了预庆丰收,一说是当日为“鬼日”,脸上抹黑是为了不让鬼怪认出自己。

这一节日以参与性强而极富特色。

4回甲节是朝鲜族一个很有民族特点的传统节日。

它是指老人“花甲”(六十岁)生日时,子孙亲友及全村都来为老人祝寿,活动十分隆重热闹。

来祝寿的客人身穿节日盛装,过生日的老人穿上新衣服,坐在宴席正中。

由长子夫妇开始依次跪拜,敬酒祝寿。

席问载歌载舞,尽情欢乐。

回甲节既反映了朝鲜族尊老敬老的传统,也体现了朝鲜族擅长歌舞,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

5蒙古族历史上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的打鬃节与打印节就充分体现了草原文化的这一特点。

打鬃节时间不一,当马驹长到一周岁时,要进行首次剪鬃,届时举行隆重的剪鬃仪式。

哈尔滨人文风俗

哈尔滨人文风俗

哈尔滨人文风俗哈尔滨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人文风俗。

在这个以冰雪之美而著称的城市,人们不仅热爱大自然,也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

以下将从节日庆典、美食文化以及民俗传统等方面,介绍哈尔滨的人文风俗。

一、节日庆典1. 冰雪节:冰雪节是哈尔滨最具特色的节日之一,自从1985年开始举办以来,已经成为哈尔滨最重要的旅游品牌。

每年12月底至次年2月底,哈尔滨各个公园、广场都会举办盛大的冰雪活动,包括冰雪雕艺术展览、冰灯展示、滑雪等等。

冰雪节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让他们领略到了独特的冰雪文化。

2. 龙江风情节:每年的7月底至8月份,哈尔滨都会举办龙江风情节。

这是一个展示哈尔滨人文历史和多元文化的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可以欣赏到传统舞蹈、歌曲演唱、民俗表演等精彩节目。

此外,还有各种美食展示和手工艺品市集,让游客们在品味美食的同时,感受到哈尔滨的魅力。

二、美食文化1. 哈尔滨红肠:哈尔滨红肠是哈尔滨最有名的特色美食之一。

制作红肠的方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红肠色泽鲜艳,肉质酥软,味道鲜美。

无论是烧烤还是炒菜,红肠都能为菜肴增添独特的风味。

2. 锅包肉:锅包肉是哈尔滨的一道传统名菜,源于北京烹饪技艺。

它的特点是肉质酥嫩、口感丰富,酱汁香甜。

吃锅包肉时,一定要先将肉沾上特制的面粉糊,再放入锅中炸至金黄酥脆。

哈尔滨的锅包肉因其独特的口感和味道而备受赞誉。

三、民俗传统1. 冰雪婚礼:因为哈尔滨冰雪资源丰富,所以在冰雪节期间,很多新人选择在这里举办婚礼。

在冰雪场地上举办婚礼,不仅能够感受到浪漫的冰雪氛围,还能够拍摄独特的婚纱照。

这一传统已经成为了哈尔滨的特色之一。

2. 冰灯艺术:哈尔滨的冰灯艺术也是传统民俗的一部分。

每年冰雪节期间,哈尔滨的市区会燃放数以万计的冰灯,这些冰灯造型各异,美轮美奂。

在夜晚,冰灯会散发出璀璨的光芒,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游客们可以在冰灯园区中漫步,欣赏冰雕艺术的奇妙魅力。

辽宁、吉林、黑龙江春节习俗

辽宁、吉林、黑龙江春节习俗

辽宁、吉林、黑龙江春节习俗
辽宁、吉林和黑龙江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三个省份,虽然各地的春节习俗可能会有一些差别,但在整个东北地区依然有一些共同的传统习俗。

1. 贴春联和门神:春节前,家家户户都会贴上红色的春联和门神,春联上写有吉利的对联,门神在门口扮演守护的角色。

2. 贴年画:人们还会贴上各种各样的年画,以祈求新一年的平安和吉祥。

3. 祭祖:在春节期间,家人会进行祭祖活动,向祖先们表示敬意,并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平安幸福。

4. 守岁:夜晚,在年夜饭后,家庭成员会围坐在一起守岁,直到过了子时,象征着旧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

5. 包饺子:春节期间的饭桌上一定少不了饺子。

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传统意义上将来年的好运包进饺子中。

6. 烧香拜神:烧香是为了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和幸福,也是为神明祈福。

7. 舞狮子和舞龙:春节期间,人们会表演舞狮子和舞龙的节目,以庆贺新年的到来。

8. 放鞭炮:在除夕之夜和新年的第一天,人们会放鞭炮,象征驱走一年的晦气,迎接新的一年的好运。

这些都是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地区春节期间常见的习俗。

当然,还有其他地方特色的习俗,但这些是比较普遍和典型的习俗。

民俗风情体验东北的传统民俗

民俗风情体验东北的传统民俗

民俗风情体验东北的传统民俗东北地区是中国独特的地域,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民俗文化。

无论是丰收庆典还是婚嫁习俗,都彰显出东北人民的独特风情和朴实生活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来体验东北的传统民俗。

一、丰收庆典东北地区以农业为主,丰收庆典是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

每年秋季,当丰收的季节到来,农民们会举行盛大的庆典来感谢大自然的赐予。

在庆典仪式中,人们会穿上传统的农民服装,戴上花环和冠冕,手持农具,载歌载舞,高喊口号,表达对丰收的欢庆之情。

鞭炮声此起彼伏,火树银花点缀着夜空,整个村庄都沉浸在庆典的欢乐氛围中。

二、劳动节庆祝劳动是东北人民的传统美德,而劳动节是表彰劳动者的重要节日。

在东北,劳动节庆祝活动常常包含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的比赛与表演。

例如,锄禾比赛,农耕装备破土锄。

农民们高吼着,在田地中比拼速度与力量,象征着他们对农事的热爱和认真投入。

此外,东北民谣与舞蹈也是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载歌载舞,展现东北地区特有的激情和豪放。

三、东北婚嫁习俗东北地区的婚嫁习俗充满浓厚的地方特色,展示了东北人民对家庭的重视和喜庆的态度。

婚礼上,新郎会携手新娘来到新房,接受家人和亲友的祝福。

传统的迎亲队伍通常伴随着锣鼓声和爆竹声,热闹非凡。

在宴会上,寿面和红烧肉是必不可少的菜肴,寓意着幸福与长寿。

新婚夫妻还会举行敬茶仪式,以表达对双方父母的敬意和感激。

四、农历新年庆祝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东北地区,农历新年庆祝活动通常持续15天之久,期间有着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舞狮子和舞龙的表演。

人们身着色彩鲜艳的狮子和龙装,伴随着锣鼓声,在街头巷尾翩翩起舞,以祈求新年的好运与吉祥。

此外,走亲访友、贴对联、包饺子、放鞭炮等活动也是东北人民在新年期间常常参与的传统习俗。

五、冰雪节庆祝东北地区的冬天寒冷而漫长,然而,东北人民却在寒冷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冰雪节庆祝活动。

在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人们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冰雕和雪雕艺术品,仿佛置身于一个童话世界之中。

哈尔滨的民俗文化与传统节日

哈尔滨的民俗文化与传统节日

哈尔滨的民俗文化与传统节日哈尔滨,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独特的传统节日。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不仅代表了哈尔滨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氛围。

本文将从民俗文化和传统节日两个方面,来介绍哈尔滨独特的文化魅力。

一、民俗文化1. 冰雪文化哈尔滨以其严寒的冬季和雪花纷飞的景象而闻名遐迩,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冰雪文化。

哈尔滨的冰雕艺术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誉。

每年冬天,哈尔滨的中央大街和索菲亚教堂周边都会举办冰灯展览,数百个巨型冰雕作品照亮夜空,吸引了大量游客。

此外,哈尔滨还举办冰雪嘉年华和冰雪运动比赛等活动,让人们更好地享受冰雪带来的乐趣。

2. 龙江文化龙江是哈尔滨的别称,由于市区内流经松花江和哈尔滨江,因此被称为龙江。

龙江文化是哈尔滨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在哈尔滨的龙江风情街区,可以感受到浓厚的龙江文化氛围,街道两旁的建筑仿古风格独特,街头巷尾充满了传统的北方特色。

3. 饮食文化哈尔滨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汇集了东北地区的特色美食。

例如,俄式饺子是哈尔滨人民的最爱,这种口感饱满、馅料丰盈的饺子充分展现了俄罗斯风味与哈尔滨风情的结合。

此外,哈尔滨的冰城糕点也备受瞩目,如马迭尔冰棍、哈尔滨蛋糕等,都是哈尔滨人民品味冰雪之都的独特方式。

二、传统节日1. 冰雪节冰雪节是哈尔滨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都会在哈尔滨市举办。

这个节日通常从1月5日开始,持续一个月左右。

在冰雪节期间,哈尔滨的中央大街和太阳岛绽放出美轮美奂的冰雕和灯光秀,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此外,还有冰雪雪车、冰灯游行和各种冰雪运动比赛等活动,让游客们享受到冰雪带来的无限乐趣。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哈尔滨的重要节日之一。

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瞻仰扫墓,祭拜祖先,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与怀念之情。

此外,哈尔滨的清明期间,还会举行传统的祭祖祭神仪式和民间艺术表演,展现了哈尔滨人们对家人和祖先的深深敬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地域文化与节庆习俗丛坤(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黑龙江哈尔滨 150018)摘要:东北节庆习俗主要由东北世居民族节庆习俗与中原汉民族传入节庆习俗两部分构成。

东北世居民族节日习俗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中原汉民族节庆习俗传入东北后,因社会自然环境的变化发生了变异,形成雅、俗之分,进而塑造了东北人慷慨、豁达、热情、爽朗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民族性格;节庆习俗中国东北地区现今主要指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部的三市两盟(即呼伦贝尔市、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也可称其为黑龙江流域的右岸。

从文化区域划分的角度,有关这一区域的名称近年学界多有争议,黑水说、长白说、辽河说、关东说等等,莫衷一是,几成热点。

这一争论既反映出区域文化研究的方兴未艾,同时也反映出部分研究者自身的地方本位主义。

但同时也说明东北这一区域的文化形成与发展是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特征的,这是广大研究者的共识。

所以在谁也说服不了谁,尚未形成定论之前,我们不妨还是以“东北文化”作为这一文化区的名称为妥,这是本文首先要阐明的观点。

然而,“东北文化”是区域文化概念还是地域文化概念呢?很多人在使用这一概念时恐怕并未认真思考这一问题。

由于在中国国家现代化的艰难进程中,伴随着殖民\反殖民、革命\反革命、民族自治\民族融合、中央\地方的对立统一,在地理区域上,呈现出政治、民族、行政维度并存的局面。

还有历史形成的齐鲁、中原、巴蜀、岭南。

吴越、荆楚、燕赵等传统地域文化维度,东北地区因历史原因则更为复杂。

从地域文化研究的层面来说,不同的维度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相关研究的内容、结构和分期。

区域文化与地域文化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不可分割的命题,也可把其看作两个不同的视角,其预设也有所不同。

地域文化研究突出自然环境和历史传统,其论述的地域范围是清楚的,但疆界是模糊的、动态的,一般不受行政区域甚至国家疆域的限制(如东北亚文化区);而区域文化论述的范围依从区域与国家的行政区划(辖地),具有人为的规定性。

笔者认为“东北文化”应属于地域文化概念,它的研究重心在文化形态和文化风貌上,而非对东北区域文化现象的全面梳理。

【1】长期以来,东北地区都被视为文化荒漠,直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东北考古有计划大规模的展开,大批珍贵的地下文物破土而出、东北地区远古绮丽的文化风貌愈来愈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人们才对东北文化进行重新的审视,认识到东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曾多次出现过繁荣昌盛时期,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做出过重要贡献。

东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已成毋庸置疑的事实。

尽管东北文化有其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色,但对外来文化并不排斥,反而有很强的融合性。

清末以前,它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文化有机地融汇在一起。

东北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主要是通过历代移民和流人这个渠道进行的。

据考古发现,早在殷周之交,汉族已迁徙至东北地区。

据流人史专家李兴盛先生考证,第一个进入黑龙江的有姓名可考者为西汉时的徐自为。

【2】此时汉人大量迁徙东北地区,形成东北移民的一个高潮。

另据黑龙江泰来塔子城(清称绰尔城)出土的辽大安七年(1091)刻石上,就有47个汉人姓氏,足以说明在公元11世纪末迁徙至黑龙江疆域的汉人已不在少数。

此后,史料对金代内地往东北地区的移民就有了比较明确的记载,如宋建炎元年(1127)金军攻破开封后,将北宋徽、钦二帝以及后妃、公主、宗室、外大臣、诸色工匠、教坊人等男女14000余人,强行掳至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

明代东北地区的汉族移民数量更多,而且达到了东北疆域的极边地区。

如在黑龙江下游特林修建的永宁寺碑碑文后署名者,就有许多是居住在那里的汉族手工业者。

有清一代,朝廷虽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但并未能阻止山东、直隶等地的灾民和无业贫民涌入东北,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潮--闯关东。

从顺治八年至1949年,先后有2500万山东移民进入东北地区。

成为今天东北人口的主体部分。

研究东北文化不可遗漏的另一族群是东北的少数民族。

现今东北地区共有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回族、达斡尔族、锡伯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和柯尔克孜族等10余个世居民族,这些民族与东北地区绵延数千年的历史息息相关,他们或曾在中华历史这幕大戏中担纲过重要角色,或人口虽少却以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声波海内外,他们是东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缔造者。

本文的主要议题是东北的节庆习俗,以上对东北地区人口构成历史的粗线条勾勒只是为了议题的展开加以必要的铺垫。

节庆习俗属于地域文化范畴。

它的形成与区域内的民族、宗教、生产、生活及其地理环境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从其性质上可分为宗教节日习俗、生产节日习俗、年节习俗、岁时习俗和娱乐节日习俗等。

东北节庆习俗与中原节庆习俗相比较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东北地区世居民族独具特色的节庆习俗;二是东北地区现存主要节庆习俗从传统上虽属于中原汉文化序列,但因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发生了很大变异。

东北世居民族都各自有着传统的节日习俗,这些习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这些民族的历史积淀,并以巨大的传承力顽强地制约着本民族的行为和意识。

举凡东北地区的民族节日有:满族的添仓节、虫王节、药香节,蒙古族的那达慕、黑灰节、打鬃节、打印节,朝鲜族的回甲节、回婚节,回族的圣纪节、开斋节、古尔邦节、达斡尔族的阿聂、抹黑节,锡伯族的抹黑节、回迁节,鄂伦春族与鄂温克族的白那查,赫哲族的鹿神节、烧包袱、乌日贡,柯尔克孜族的诺鲁孜节、掉罗勃左节等等。

东北世居民族节日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如赫哲族的鹿神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举行。

活动以祭祀虎神为中心。

节日当天全村人要跟着萨满跳鹿神舞,故称鹿神节。

鹿神节的形成与赫哲人的原始信仰有关,活动的目的是求神驱鬼,消灾祈福。

古代赫哲人认为万物有灵,山有山神,江有江神,他们为林中的虎、狼,江中的鳇鱼都专门刻制了神偶供奉于家中,鹿神节庆是渔猎民族生产与生活的生动写照。

抹黑节是东北锡伯族、达斡尔族及蒙古族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六,男女老幼黎明即起,青年人双手沾满油和锅底灰,你追我逐,争着往对方脸上涂抹。

被抹者不但不恼,反而分外高兴。

即使老年人不参加追逐,也要在额头抹上一点黑灰,以示吉利。

此节日一说是为了预庆丰收,一说是当日为“鬼日”,脸上抹黑是为了不让鬼怪认出自己。

这一节日以参与性强而极富特色。

回甲节是朝鲜族一个很有民族特点的传统节日。

它是指老人“花甲”(六十岁)生日时,子孙亲友及全村都来为老人祝寿,活动十分隆重热闹。

来祝寿的客人身穿节日盛装,过生日的老人穿上新衣服,坐在宴席正中。

由长子夫妇开始依次跪拜,敬酒祝寿。

席间载歌载舞,尽情欢乐。

回甲节即反映了朝鲜族尊老敬老的传统,也体现了朝鲜族擅长歌舞,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

【3】蒙古族历史上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的打鬃节与打印节就充分体现了草原文化的这一特点。

打鬃节时间不一,当马驹长到一周岁时,要进行首次剪鬃,届时举行隆重的剪鬃仪式。

仪式上首先聘请德高望重,剪技高超的老牧人掌剪,首席剪鬃者先致剪鬃祝辞,向被剪鬃的第一匹马驹泼洒奶酒,在马驹的脑门涂抹奶油,然后开始剪鬃。

第一剪剪下的马鬃要送至吉雅神前供祭。

然后开始一匹匹地打马鬃。

直至所有马都打完鬃后就在草地上举行欢宴,祝福马群兴旺。

打印节一般在青草发芽时举行,打印节一到,人们从远处把马、牛、羊赶到指定的草场上。

通常由一位骑艺精湛、烙技娴熟、通晓马性、德高望重的牧人执印。

执印者要在印具上涂抹奶油并在印把上栓一条哈达。

参加套马者排成一列,待印具在火中烧红,主持人便宣布打印开始。

此时众骑手早已急不可待,个个策马挥杆,把马群团团围住,争先恐后套马。

草原上顿时人呼马嘶,蹄声雷动,烟尘蔽日,场景极为壮观。

骑手每套一匹烈马,执印者便在马的左跨中心部位打一印记,打印的目的最早是用于计税,后来普遍用于辨识。

每个部落,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印记,从不重复或混淆,极易识别。

在节日当天,人们云集而来,观赏套马。

姑娘们则趁此良机选择意中人,而小伙子则尽力在姑娘面前表现自己套马的技艺。

打印节这一种古老的记忆文化,在草原上一直流传至今。

【4】东北民族虽各有其节庆习俗,随着历史发展,文化融合不可能避免。

表现在节庆习俗上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特别是一些人口较少的民族,在现代化步伐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其节庆风俗正处于消失的边缘。

中原汉文化节庆节俗传入东北约在辽金时期。

洪皓《松漠纪闻》中记载,女真人初兴时,“皆不知记年”,“是以草一青为一岁”。

但是至与辽、宋发生战争以后,却“浸染华风”,了解了元旦、元夕等节日。

《松漠纪闻》中曾记载道:“女真旧不知岁月,如灯夕皆不晓。

己酉年(1129),有中华僧被掠至其阙,遇上元,以长竿引灯球表而出之以为戏。

女真主吴乞买见之大骇,问左右曰:‘得非星邪?’左右以实对......后数年至燕,颇识之,至今遂盛。

”这表明是北迁僧人首先传播了上元节张灯的习俗。

随着东北地区汉族移民的增多,汉民族逐渐成为东北地区的主体民族,因而汉族节庆风俗也自然成为东北地区主要节庆习俗。

元旦、上元、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九、除夕等岁时节日不仅汉族过,其他民族也逐渐加入其中。

但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这些中原节日传入东北后其习俗却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受东北特殊气候的左右,以农耕为主的汉族移民逐渐掌握了农忙、农闲的生产节奉。

并根据生产节奉对岁时节庆活动做了调整,遇到农忙季节的节日就淡化一些,而农闲季节则加重了节日的分量。

如春节,在东北虽然从形式上也是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贴年画、守岁、放爆竹、拜年、回娘家、祭祖等,但整个春节的节日氛围要更为浓烈,更具“年味”。

在时间上,从腊八开始就拉开了过年的序幕。

正如民谚:“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每家杀猪都要广请亲朋好友。

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往往一顿酒席过后,一头猪的四分之一就吃掉了(俗称一角肉)。

从这一天开始,各家就开始包饺子、蒸馒头(俗称干粮),忙着过年的准备了。

各家包饺子都要请亲戚邻居帮忙,这既是一个劳动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交聚会的难得机会,进而沟通信息,增进亲情友情。

其次,从春节的饮食方面上看,东北与中原也大有不同。

因特殊的寒冷气候,东北人春节食品是以冻品、干菜、渍菜为主。

冻饺子、冻馒头、冰肉、冻鱼,豆角干、茄子、酸菜和腌雪里红。

还有冻犁、冰糖葫芦。

寒冷的效能让东北人发挥得淋漓尽致。

正月期间,亲戚无论远近,进门上炕就开始尽情享用。

对儿童来说过年就意味着可以尽情的打爬犁、抽冰尜、打雪仗、堆雪人,冰雪给他们以无尽的欢乐。

黑龙江木兰正月十五的滚冰节在冰雪文化史上更具开拓意义。

大人当然有大人的乐趣,那就是看二人转、扭秧歌、踩高跷。

这些习俗凸显了东北人慷慨、豁达,热情、爽朗的性格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