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方与地域文化问题

合集下载

当代东北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认知度调查及东北文化推广研究调查报告

当代东北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认知度调查及东北文化推广研究调查报告

当代东北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认知度调查及东北文化推广研究调查报告【摘要】本研究旨在调查当代东北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的认知度,并分析东北文化推广的现状和问题。

通过对东北地域文化的特点进行介绍,结合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东北文化的了解较为肤浅。

针对推广东北文化的方式和策略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研究发现,推广东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影响十分重要,可以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本研究认为推广东北文化势在必行,对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维护东北地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研究,可以加深对东北地域文化的认知,促进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弘扬。

【关键词】关键词:东北地域文化,当代大学生,认知度,调查,推广,策略,建议,文化影响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文化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和独特的传统文化底蕴。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东北地域文化逐渐受到冲击和影响,有些传统文化元素逐渐淡化或被遗忘。

与此随着经济条件和文化交流的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的认知度在逐渐减少。

对当代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的认知度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东北文化的了解程度、态度和观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认知度的调查,可以为东北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为推广东北文化提供依据。

研究东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篇调查报告的研究目的旨在探究当代东北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的认知度,了解他们对东北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其感知的态度和观点。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旨在揭示目前大学生对东北文化的认知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推广东北文化提供参考和依据。

本研究旨在探讨东北地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和价值,以及推广东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和意义。

浅析黑龙江的地域文化

浅析黑龙江的地域文化

浅析黑龙江的地域文化【摘要】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黑土地养育了龙江人。

一方文化成就了一方人,龙江精神成就了一代代龙江人。

如果有一种精神是龙江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那便是龙江人的闯的精神。

随着文化大融合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文化从地球上消失或即将消失,它们被人们遗弃或被其他的文化所同化。

然而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就会没有自己的精神,没有精神的民族不可能引领时代的潮流。

龙江人的文化包含龙江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作用下的文化,改变或脱离这些原有的文化,城市的历史文化将大大丧失,其特征也会逐渐被磨灭。

黑龙江是个多种文化共存的地方,自然环境和特定历史在人文精神塑造过程中都曾起到过至关重要作用,如何处理好原有文化间的融合,并保留各自的特色是构建龙江发展的精神支持的关键。

【关键词】地域精神民族精神新龙江人的精神文化大融合【正文】地域辽阔的黑龙江,四季交替分明,文化底蕴深厚,物产资源丰富,建筑风格别异,因此北国冰城,黑土地,北大仓,东方小巴黎等多种美誉。

黑龙江的黑土地域文化是区别于其他北部省份的特有的文化,其既包含于中华文明,又带有其鲜明的个性,其特征多受影响于萨满文化,中俄交流文化,以及文革时期的南北融合文化,以及龙江人特有的闯关东文化。

地域文化是以地域为基础,以历史为主线,以景物为载体,以现实为表象,在社会进程中发挥作用的人文精神。

黑龙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发展历程上与中国的其他地区都有着极大的区别,从而使黑土区域文化也具有了独特的气质。

黑龙江位于中国东北边缘,与俄罗斯接壤,中国最北端的漠河和最东端抚远三角洲都在黑龙江省境内。

冬季由于蒙古高压的原因,气候寒冷;夏季由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温度较高,是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

黑龙江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大小兴安岭森林丰茂、东部煤炭储备巨大、大庆油田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最大的油区、农业上有“北大仓”的称号……恶劣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物产使得黑土区域文化具有了强烈的粗犷豪放、不拘小节的气质。

当代东北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认知度调查及东北文化推广研究调查报告

当代东北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认知度调查及东北文化推广研究调查报告

当代东北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认知度调查及东北文化推广研究调查报告【摘要】本研究旨在调查当代东北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的认知度,并探讨东北文化推广的策略。

通过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数据,分析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东北文化的了解仍停留在表面层面,存在认知度不高的问题。

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教育背景、家庭文化传承等。

针对调查结果,本文提出了一些文化推广策略,并给出了提升文化认知度的建议。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调查结果,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及评估了文化推广效果。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东北大学生的文化认知情况,为东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当代东北大学生、东北地域文化、认知度、调查报告、文化推广、调查方法、结果分析、影响因素、策略探讨、认知度提升建议、结论总结、研究展望、推广效果评估1. 引言1.1 研究背景当代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地域文化之一,其独特的民俗文化、语言文化、饮食文化等深受人们喜爱。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东北地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认知度和传承程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和挑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交流,许多传统的东北地域文化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遗忘。

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东北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使得当代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的认知度逐渐降低。

对当代东北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的认知度进行调查研究,并探讨如何有效推广和传承东北地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希望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代东北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的认知情况,分析影响因素,探讨有效的文化推广策略,提出可行的文化认知度提升建议,从而促进东北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促进地域文化的多元共融。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的关键是为了探究当代东北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的认知程度,分析其认知程度的差异以及影响因素,进而探讨如何通过文化推广活动提升东北地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

具体来说,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当代东北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的基本认知水平: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当前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的认知水平,包括知名景点、传统节日、饮食文化、方言特色等方面。

当代东北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认知度调查及东北文化推广研究调查报告

当代东北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认知度调查及东北文化推广研究调查报告

当代东北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认知度调查及东北文化推广研究调查报告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域文化中心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

东北地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民俗、风土人情等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东北地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逐渐被淡化和边缘化。

东北大学生作为有机会深入了解东北地域文化的群体,对东北地域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度直接影响着东北地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深入了解当代东北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的认知度,探讨东北地域文化的推广策略,提升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的认知度,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本调查旨在通过对东北大学生的调查研究,探讨当代东北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的认知水平,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提出有效的推广策略和途径,促进东北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2 目的和意义当代东北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认知度调查及东北文化推广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分析当代东北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的认知水平,探讨东北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承和推广情况,为推动东北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促进东北地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在推动当代东北地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方面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当代东北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的认知度进行深入调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代青年对东北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情况,为进一步推广和传承东北地域文化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措施。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也可以揭示东北地域文化在当代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和价值,为推动东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供参考依据,为东北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2. 正文2.1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我们设计了一份涵盖东北地域文化各个方面的问卷,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向东北大学生进行发放。

问卷包括了对东北地域文化的了解程度、对传统东北文化的认同程度、对传统东北美食、音乐、舞蹈等方面的喜爱程度等内容。

浅谈东北地区文化

浅谈东北地区文化

浅谈东北地区文化——二人转的魅力是土俗内容论文摘要:二人转是东北地区广泛流行的民间艺术,具有表演形式简单、演出季节性强、表演风格热烈火爆、粗犷豪放等特点,这是东北地区平原广阔、地广人稀、气候寒冷、环境闭塞以及文化积淀贫瘠等多方面地域文化特征的反映。

论文关键词:二人转地域文化东北地区1.二人转的今昔近些年,各种流行文化现象随着时代出现、风靡,而后消失。

然而,有一种文化现象却像滚雪球般地在全国蔓延,这就是东北文化。

到网上点击“东北”,一个个热门的关键词喷薄而出,长白山、松花江、长春电影制片厂、一汽、哈药六厂、大连实德、雪村、赵本山、酸菜、二人转,等等。

当华夏大地刮起强劲的东北风,东北文化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时,我们必须提及东北文化缩影的二人转。

二人转,俗称“蹦蹦”,是东北地区独特的民间戏曲艺术形式,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最初的二人转,就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的东北民歌小调。

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

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成。

其表演形式,有一人表演的单出头、二人表演的“双玩艺儿”和两人以上表演的拉场戏三种。

其中以“双玩艺儿”为主,两个演员一扮女角,俗称“上装”或“包头的”;一为男角,俗称“下装”。

演出时,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分别饰演不同人物,即所谓“跳进跳出”、“分包赶角”、“千军万马,全靠咱俩”,因此称作“二人转”。

2.二人转的形成因素东北地区历史上是少数民族游牧地区,几千年的时间里,这里虽有很多少数民族繁衍生息却依然是未开发的蛮荒僻野。

虽然历史上这里不时有少数汉族人流入,有人定居,但是相对于辽阔的大平原而言,仍然是寥寥无几。

所以这里四野茫茫,地广人稀,广袤的大平原上,不知相隔多远,才能稀疏地见到几户人家,居民相对集中的村镇非常少,因此很难有固定的戏园子可供大戏班演出的舞台,居民更少有请得起大戏班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经济实力。

地域文化试题答案

地域文化试题答案

地域文化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现象。

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地域文化的特点?A. 独特性B. 稳定性C. 流动性D. 多样性答案:C2. 下列哪个地理区域的文化特色以京剧艺术最为著名?A. 黄河文化区B. 长江文化区C. 岭南文化区D. 燕赵文化区答案:D3. 茶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以福建的哪种茶叶最为出名?A. 龙井茶B. 铁观音C. 普洱茶D. 碧螺春答案:B4.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域各国进行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它起源于哪个朝代?A. 汉朝B. 唐朝C. 宋朝D. 元朝答案:A5. 以下哪个节日不是中国传统节日?A. 春节B. 端午节C. 圣诞节D. 中秋节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1. 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域文化区,以下哪些特色属于东北文化?A. 冰雪文化B. 热炕文化C. 京剧文化D. 满族文化答案:A, B, D2. 中国的四大菜系包括以下哪些?A. 川菜B. 粤菜C. 苏菜D. 鲁菜E. 闽菜答案:A, B, C, D3. 下列哪些因素对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A. 地理环境B. 气候条件C. 历史传统D. 宗教信仰E. 经济发展答案:A, B, C, D, E三、判断题1. 地域文化是固定不变的,不会随着时间和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错)2. 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东亚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3. 京剧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戏剧形式之一,它的表演艺术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元素。

(对)4. 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都是以家庭团聚为主要活动的节日。

(错)5. 黄河文化是中国最早的文化之一,它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

(对)四、简答题1. 简述中国地域文化的特点。

答:中国地域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多样性、历史传承性和地域性。

多样性体现在中国广阔的疆域内,不同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历史传承性则表现在地域文化往往有着悠久的历史,世代相传;地域性则是指文化现象与特定地理环境的紧密联系,如山水文化、农业文化等。

黑龙江地域文化

黑龙江地域文化

黑龙江地域文化黑龙江地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有活力的一部分,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黑龙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发展历程上与其他地区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从而使黑龙江地域文化具有了独特的气质。

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曾多次出现过繁荣昌盛的时期,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做出过重要贡献。

一黑龙江的概括与自然地理中国四个极点东极抚远、西极喀什、南极三亚、北极漠河,东北两个极点都在黑龙江境内。

黑龙江省是中国最东北的省份,面积为45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7%。

省会哈尔滨。

共划12个地级市、1个地区、18个县级市、46个县、1个自治县、64个市辖区。

黑龙江省的地势大致是西北部、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部、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构成。

西北部为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山地,北部为西北一东南走向的小兴安岭山地,东南部为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脉,土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4.7%;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上的丘陵地带约占全省的35.8%;东北部的三江平原、西部的松嫩平原,是中国最大的东北平原的一部分,平原占全省总面积的37.0%,海拔高度为50—200 米。

二黑龙江的悠久历史发展历程黑龙江地域有自己极为独特的历史沿革。

从旧石器时代晚期,黑龙江地区就有人类活动。

从商周到清代,其中鲜卑、契丹、女真、蒙古和满族,都曾入主中原,先后建立过北魏、辽、金、元、清等王朝,对推动多民族融合与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科技的交流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形成了黑龙江特有的历史积淀。

多民族的文化优势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大省,满、赫哲、鄂伦春、达斡尔、锡伯、鄂温克、柯尔克孜、蒙古、朝鲜、回、汉等众多民族聚居在这里,漫长的社会历史和各自不同的民族差异,形成了黑龙江省古老、独特的渤海文化、金源文化和满族文化。

在近代历史中,东北人民一次又一次的抵抗沙俄日本等外来侵略者,显示出具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民族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东北民俗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调查与研究_白璐

东北民俗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调查与研究_白璐

2014年第9期辽宁行政学院学报No.9,2014(第16卷第9期)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Vol.16.No.9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社会人文东北民俗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调查与研究白璐(中共鞍山市委党校,辽宁鞍山114000)[摘要]自夏商周以来,中国东北地区居住着众多的民族,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地域文化。

这一地域文化有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具有独特的历史特征:即典型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多民族文化聚合的构成方式、多元文化类型共处的并存形式、民族文化融合中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地域文化内部的地域性与不平衡性。

这些特征与我国诸多的地域文化相比,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

[关键词]东北地区;民俗;文化;东北地域[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53(2014)09—0114—02中国东北在近现代史上,是指今日的辽、吉、黑三省和内蒙古的东北三盟而言。

自夏商周以来,这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居住着不同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笔者试从东北民俗文化的形成,东北民俗文化对东北人性格的影响,东北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这三方面谈东北民俗文化的不成熟看法,不仅有助于对东北地区历史文化的深入认识,而且对于我国地域文化的研究也是不无益处的。

一、东北民俗文化的形成东北的民俗是有四个大的族系民族习俗共同构成的,东北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民俗,这些民俗多姿多彩。

各民族都有各自的特点,不管是在饮食、服饰、礼仪,还是生产、生活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我们知道,满族妇女的民族服装是旗袍,它的样式特别的好看,就是因为这样,它得到了大家的喜爱,成为了中国传统的女装。

满足有很多的习俗对现在都还有很大的影响,比如传统的礼俗、祭俗、婚俗、葬俗、居住习俗、育儿习俗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方言问题
概要:东北的地域文化中有突出的喜剧感,东北人爱笑爱闹,向来不缺乏体会幽默的能力。

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恣意放纵的笑是被用作超越日常生活的感性武器,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通过笑促成的“狂欢的世界感受”引领人们进入到一种特殊的时空中,在这里,人们悬置了对社会世界的常规判断,摆脱了日常生活的无奈与凡庸,重新获得了存在的勇气。

“笑的世界”提供给人们一种新的看世界的眼光,它凭借与生活世界间的对象化距离或者说张力来修正人们的实践感,使人们的精神在这种“情感的符号形式”种得到暂时的舒缓和解脱。

东北人正因为拥有这种独具风格的笑的艺术使得他们对生活的认同有别于其他地域的民众。

作为一种文化体系,东北民间的笑谑艺术对于构建东北人的日常思维乃至促成他们日常生活的在生产来说都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粗犷战争艺术问题拼酒
Gross war art problem drink
构成东北民间笑谑艺术的重要媒介首先是东北方言,它反应了某一社会群体对其经验和情景的最初设定。

我们可以把前科学的方言看作是人们对外面世界的最初的知识构建。

方言的语汇和句法暗示着特定群体隐含的世界观,或者说一种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

东北方言的总特征是剪辑硬朗、粗犷大气、生动诙谐并富于节奏感,这与东北人普遍的爽朗、率真、昂扬、亲切、俏皮、无保留性等性情倾向十分吻合。

当然,东北方言也是最适于传递那些属于东北人的感情和直觉相伴随的日常观念。

这是一种诞生于亲密关系和群体中的语言,咩有娇柔叫做,缺乏分化的社会距离感,有时会让人觉得这种语言交往能消解掉彼此的角色感,因为它太不拘于礼节了。

比如东北人见面打招呼:“你嘎哈呢?”,“上那嘎达去啊?”——当你在感受问候者的真诚亲热时,是否经常也感受到一种因被瞬间拉近距离而造成的唐突感呢?没错!这种语言作为“日常经验的概念化代理人”确实在强化我们日常观念的同时,也以“图画”的方式调动起我们特定的感情与直觉。

在东北方言中,中性的、不含有感情色彩的或者价值偏好色彩的日常概念是相对较少的,许多次回合表达方式都有其特定的情绪底色,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东北人日常的理想诉求。

东北地区平原广阔燎原,冬季漫长寒苦,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养成了人们直爽任侠的性格,说话办事直来直去,“一竿子捅到底”,绝不拐弯抹角,闪烁其词;说话声调高、大嗓门、毫无顾忌。

从文化积淀的角度看,东北历史上开发较晚,文明之化较浅、积淀贫弱。

长久以来,渔猎游牧等粗放型经济格局居于主导地位,远比农业及商业文明深厚,所以农业和商业的叶缘伦理激成本经营概念相对淡薄。

几千年来,多少少数民族在这土地上渔猎游牧、纵横驰骋,因此,勇猛彪悍、粗犷乐观是生存所鼓励的习性品质。

东北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相对封闭性,历史上还是罪犯流徙之地和流民逃难之所。

汉人大批涌入关外是在清朝初期,最先来此的是“削藩”后被清政府流放的一批罪人。

后来大量涌入东北的,则是从直隶山东等省为躲避天灾人祸而“出于闯关东”的难民。

这些人俄日生活所迫而越边垦荒、流浪闯荡,不免形成好勇斗
狠、极端重视前沿情境(frontier situation)中的结盟等习性。

东北地区还是战争频繁之地。

历史上的土著民族间为争夺水草、猎物等生存资源的斗争异常残酷;辽金元清奉系军阀于中原汉族之间的政权之争;近代俄罗斯日本灯过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等,都使东北成了战祸深重的地域。

为求生存,东北人那自然形成了一种尚勇斗狠、强武弱文的文化心态。

事实上,在这样文化和地域环境中生存的人们,少有南方民众的温婉细腻、善谋生计,也不像中原民众那样憨厚朴实、脚踏实地。

他们行歌迷然是粗粗拉拉、求大尚侈、敢怒敢骂,有时难免粗野低俗。

这些特质在他们的日常语言中都有鲜明的反映。

让我们举一些有代表性的东北方言词汇:
诅咒辱骂类:瘪独子、兔崽子、完蛋玩意儿、装大瓣蒜、装灯儿…..
轻蔑调侃类:傻袍子、二愣子、忽悠…..
对某种心智的褒扬:瓷实、刚刚的、七尺咔嚓、尿性、好使….
对某种心智的贬抑:墨迹、得涩、养了二证、罗国八项、倩儿灯、德儿喝的…. 对某种心态的描述:欢实、憋屈、腻歪、揪心巴拉、眼泪吧差…..
对维护脸面失败的描述:掉链子、熊、掉价….
东北语言,不是那种适合以抽象态度进行思考的语言.也就是说,在嬉笑怒骂中,这种语言限定了我们的感觉方式,是我们被日常生活的可靠性情感所牵引,从而抑制了我们的如是性结构进行反思.我们,接受赫勒的观点:“语言是日常生活的同质媒介,它使或者它能够使日常生活的异质领域同质化.”比如在对人们心智品行下判断的语境中,仗义、勇敢、果断要远比善辩、理性、沉着更被孤立,前者被赋予了特别的人格塑造上的理想主义色彩,并以为是美德。

这点由于东北人的习性有关。

东北人不善辞,在东北人的日常交往中,够朋友讲义气,比“理”重要的多,他们所讲究的交往的精神力量也在于此。

比如他们用拼酒来考量一个陌生人与他们可能达成的亲密程度。

俗话说“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宁可伤身,不伤感情”。

就是说,那些不能喝酒或者坚持不多喝酒的人会引起东北人的反感,认为他不真诚,虚伪、心眼儿太多、不可交。

今后要办什么事,都不会一帆风顺的。

总之,不能认同这种人,也难以获得他们的忠诚与信任。

东北方言作为生活语言兼文学语言的诙谐性正是来自于它与刻板严肃的正规话语之间的巨大差距。

它鲜活生动、乖张俏皮、遇有煽动性和形象性感
充满了诗的冲动,当然他也是相当粗糙的。

下面列举一些东北常用的方言词汇:
1,老么卡哧眼儿例:瞧你长的那样,老么卡哧眼儿,那个能看上你,形容又老又丑的人
2,皮儿片儿例:老王家那小子把家里造的皮儿片儿的,同皮皮片片:乱七八糟的。

3,魂儿画儿=魂画例句:你这脸上抹啥了,造的魂儿画儿的
4,破马张飞例:你这是嘎哈啊,破马张飞的,能不能消停点儿
6,舞马张枪例:同上
7,毛愣三光例:你能不能稳当点儿啊,别成天毛愣三光的让人不放心
8,七吃咯嚓例:麻利,干净利落
9,得儿喝的例:你别成天得儿喝的行不,正经点儿吧
10,甩(水)裆尿裤例:你看看你儿子,整天甩裆尿裤地,你媳妇也不好好整整
11,披哩扑笼当有人经过的时候,河边那些小青蛙全都披哩扑笼地跳进了水里. 12,递溜蒜卦意思是说不整洁整齐,乱七八糟的意思! 例:你看你收拾的行李,~的,怎么拿啊!?
13,暴土杨长例:前两天大风刮的我家前面暴土扬长的,都出不了门儿了。

14,杨了二正例:你也别成天杨了二正的摇哪儿烂走了,赶紧找点正经事干
这种话的长处就是恰如其分的反映了人们真是的意向和情感,直录事物和生活的直接印象,较少收益是形态的前提和影响,甚至他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消解语言中的意识形态内容。

事实上,这样的语言还造就了一个集体,一个在语言方面坦诚直率、无拘无束的群体。

“广场上的人群,尤其是节日、集市、狂欢街上的人群,据是这样的集体”东北方言恰好有这种亲昵、笑骂交错、不拘行迹的“广场话语”的潜质。

他确实具有改变语境的力量,也能[1“营造出广场的直率气氛,引导众人都去谈论某一话题,形成非官方的世界观。

”]东北方言所蕴含的趣味是不可质疑的,但我们也必须正是这种趣味的负面性,正确理解与运用,一起东北方言基地与文化能够超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