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特征_黄松筠

合集下载

论《东北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的认知度调查及东北文化推广研究》调查报告

论《东北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的认知度调查及东北文化推广研究》调查报告

论《东北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的认知度调查及东北文化推广研究》调查报告作者:宋艺焱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02期摘要:东北的白山黑水间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

当前东北地区针对东北文化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开展了“三引三回”活动、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等工作。

文化传承发展的重点在青年,青年大学生在东北文化发展中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组成员通过采用纸质版与电子版两种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在查阅有关东北地域文化的书籍和关注近几年东北地区的文化建设的实事动态后,在全校对东北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的认知度展开调查。

在促进东北文化建设上从大学生自身、学校、文化品牌建设等几方面进行多方面探讨。

关键词:东北地域文化;低俗化;草根化;娱乐化;文化品牌建设;现代精神一、定义东北地域文化或称为东北文化,是中华文化在东北地区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态,在相似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共同文化特征。

地域文化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地域文化是文化在特定的地区范围内的一种独特表现形态,同时它“也是一个文化的时空概念,指具有相似的文化特征某个区域及其文化生成的历史空间”东北地域文化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等多样民族文化的不断交流與融合,使得东北地区逐渐形成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东北地域文化。

二、文化特征(一)低俗化就当前的调查结果来看,东北文化低俗化的观念在东北大学生群体当中还是占有相当大的优势,造成这种现象有很多原因。

首先,大学生经常观看一些有影响力受大众欢迎的娱乐节目,近几年各大卫视相继推出娱乐性较强的电视节目,例如《欢乐喜剧人》、《笑傲江湖》,同时在诸多网络直播平台上等等传播渠道宣传推广之下,少不了一些东北喜剧人自身所携带的挥之不去的“东北腔”和谈吐言行中的“东北味道”,这些在使得东北文化获得全国南北方民众民众了解和欢迎的同时,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包括广大的娱乐市场和经济效益,但另一方面却是因其过度的娱乐化,以及粗鄙、低俗、肤浅的文化内容,也使东北文化饱受诟病,对东北文化整体形象的树立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当代东北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认知度调查及东北文化推广研究调查报告

当代东北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认知度调查及东北文化推广研究调查报告

当代东北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认知度调查及东北文化推广研究调查报告【摘要】本研究旨在调查当代东北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的认知度,并探讨东北文化推广的策略。

通过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数据,分析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东北文化的了解仍停留在表面层面,存在认知度不高的问题。

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教育背景、家庭文化传承等。

针对调查结果,本文提出了一些文化推广策略,并给出了提升文化认知度的建议。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调查结果,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及评估了文化推广效果。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东北大学生的文化认知情况,为东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当代东北大学生、东北地域文化、认知度、调查报告、文化推广、调查方法、结果分析、影响因素、策略探讨、认知度提升建议、结论总结、研究展望、推广效果评估1. 引言1.1 研究背景当代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地域文化之一,其独特的民俗文化、语言文化、饮食文化等深受人们喜爱。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东北地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认知度和传承程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和挑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交流,许多传统的东北地域文化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遗忘。

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东北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使得当代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的认知度逐渐降低。

对当代东北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的认知度进行调查研究,并探讨如何有效推广和传承东北地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希望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代东北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的认知情况,分析影响因素,探讨有效的文化推广策略,提出可行的文化认知度提升建议,从而促进东北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促进地域文化的多元共融。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的关键是为了探究当代东北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的认知程度,分析其认知程度的差异以及影响因素,进而探讨如何通过文化推广活动提升东北地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

具体来说,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当代东北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的基本认知水平: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当前大学生对东北地域文化的认知水平,包括知名景点、传统节日、饮食文化、方言特色等方面。

东北历史文化地理特点与地方文化传承

东北历史文化地理特点与地方文化传承

东北历史文化地理特点与地方文化传承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地域,其历史文化地理特点与地方文化传承具有独特的魅力。

在过去的几千年中,这一地区经历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历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地理板块和传统文化。

在今天,这一地区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被重新挖掘和传承。

本文将从东北历史文化地理特点和地方文化传承两个方面探讨这一地区的文化魅力。

一、东北历史文化地理特点东北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地域,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华文明时期。

在商周时期,东北地区就开始出现较为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东北地区的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东北文化。

东北地区的特点之一是其所处的地理环境。

这一地区的山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河流纵横交错。

由于地处边疆,其周围有高山和河流自然屏障,为其保障了安全。

此外,东北地区还出现了具有独特色彩的地质奇观,如长白山、张广才挂壁等景观。

而东北地区的文化多元性也是其特点之一。

在汉族文化的基础上,东北地区还保留着满族、朝鲜族等多种少数民族文化,这些文化之间相互融合,呈现出丰富的文化风貌。

同时,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和习俗也十分独特,这些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二、东北地区文化传承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东北地区的传统文化逐渐被重新挖掘和传承。

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东北地区的文化活动得到了发扬光大。

其中最典型的便是满族的文化传承。

满族是东北地区最典型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文化历史悠久,文化传统丰富。

满族传统文化有独特的服饰、建筑、习俗等方面,如金川永利宫、呼罗珊娃娃、帽儿山等传统文化。

在近几年,满族文化正成为发扬传统文化、推动东北地区文化创新的重要窗口。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传承方式就是红色文化。

东北地区曾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摇篮,无数共产党员献身其中。

如今,东北地区通过挖掘红色文化成果来推进传统文化保护和创新,同时还创造了“黑土地功臣路线”的旅游资源,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关东文化特点刍议

关东文化特点刍议

时下学术界所说的关东文化,一般是指明清以来在东北地区所形成的区域文化。

“关东”这一特指东北地区的地理概念发端于明初建山海关之后。

在明朝的大部分时间里,明人所称“山海关东”的东北地区处于一种比较稳定的汉族、女真族、蒙古族三族鼎峙的状态。

到明万历年间由于努尔哈赤的兴起、满族的形成及清朝的建立,明朝人开始用“关东”一词专指东北。

清朝入关后,从顺治朝起直至清末,均用关东指称东北。

清末民国以来,随着中原以至大江南北的大批移民进入东北,“关东”之称更深深地注入民间意识之中,成为人们的习惯用语。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全国有了统一的行政建制,“关东”一词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据此,我们在研究关东文化时应该注意两点:一是特指东北的“关东”一词之出现和使用是明清以来以至现当代一段时期的事情,它延续的时间约近600年左右,特别是在晚明及入清以后才成为特指东北的习惯用语。

二是它的发展是以汉族为主体,是和大批汉族移民迁居东北的移民潮相适应的,在民间广泛使用的“闯关东”之词,就是这一历史潮流的浓缩和概括。

文化的核心是人。

从明清以来东北地区人口演变的趋势来看,关东文化的稳定的人种群应是以关内各省移来的汉族为主体,包括满、蒙、朝鲜、达斡尔、鄂伦春、赫哲等少数民族在内的复合群体。

这一群体的形成是从明代开始酝酿,至清代中后期开始形成,到清末以来,由于帝国主义的扩张和侵略,又加入俄罗斯和日本的人种,随着历史的演变,其中相当的一部分已融入关东文化的人种群中。

因此,我们对关东文化的发展可以作出如下的概括:从远古直至明代以前东北地区历史的发展、民族间的斗争与迁徙,是关东文化深厚的历史渊源;从明王朝的建立与山海关的修筑到满族的兴起与入关,是关东文化的酝酿时期,它以汉、女真、蒙古三族鼎峙、角逐为主要内容,以满族崛起并统一东北进而入主中原为结束;从清廷在东北实行招民垦荒到封禁政策的实施,伴随着关内直、鲁两省大批移民冲破封禁政策进入东北,迫使清朝统治者不得不解除封禁政策,是关东文化形成并定型的时期,它从清廷入关开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结束;从20世纪初至东北解放为止,是关东文化的多元碰撞、曲折发展时期,它以《马关条约》、《中俄密约》为契机,伴随着广大汉族人民对东北地区的开发与东北近代化城市的兴起,日、俄帝国主义将其侵略魔爪伸向东北,在长期的侵略与反侵略以及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吞并全中国阴谋的斗争中,关东文化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既融进了外来的因子,又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呈现出独具一格的特点,并一直保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

东北民俗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调查与研究

东北民俗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调查与研究

各个少数 民族 的民风 习俗 , 随着 历史 的不 断发 展演进 、
社会 的不 断发展 、 时 代的不断 变迁 , 同时 受到政 治 、 经济 、 文 化、 生活等各种 因素的影 响也不 断的发生着 变化 和发展 。在 发展 的过程 中, 各 个 民族 的相互 交往 和融 合是 一定 的 , 是毫
这些 民俗 多姿 多 彩。各 民族都 有 各 自的特 点 , 不 管 是在 饮 食、 服饰 、 礼仪 , 还是生产 、 生活等各方面都有 自己的特点。
我们知道 , 满族妇女 的 民族服 装是旗 袍 , 它 的样 式 特别 的好 看 , 就是因为这样 , 它得到 了大家的喜爱 , 成为 了中 国传 统的女装 。满足有很多 的习俗对现在都 还有很 大的影 响 , 比 如传统的礼俗 、 祭俗 、 婚俗 、 葬俗 、 居住习俗 、 育儿 习俗等 。东 北 地区的绘 画 、 剪纸 、 歌舞、 曲艺 、 民间故 事 、 民 间体 育等 习 俗, 都是受 到满族 的影 响 , 从 满族 的渊 源 民族 哪里 流传 下来
的。
境下 , 人们 的生存 压力 不大。在农 耕社 会 中 , 耕 作过 程操 作
简单 , 环节不多 , 自然 形 成 的生 产方 式 较为 粗放 。“ 靠 山吃 山, 靠水 吃水 ” , 生 活在不同 区域 的人们分别 以农 牧 、 狩猎 、 捕 鱼、 畜牧 业为主 , 生存 条 件使 得东北 人形 成 了强武 弱文 的特 点, 尤其是 以狩猎 、 捕鱼 为 主的少数 民族 , 更是 精于骑 射 , 骁
东j E 民俗文化 的主要特 征是 , 它 的主题是一少 数 民族 的民俗 和汉族 民俗融合在 一起 的, 这 就形 成了东 北 民族 的性 格 , 它
既有不怕拼搏 、 积极进 取 的不 断 的开拓精 神 , 同时 又有脚 踏

黑龙江区域文化的鲜明特色与发展战略

黑龙江区域文化的鲜明特色与发展战略

黑龙江区域文化的鲜明特色与发展战略黑龙江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地方。

这里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独特的区域文化,其中包括乡土地方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等。

黑龙江区域文化的鲜明特色和发展战略,将在以下文章中进行深入探讨。

1.乡土地方文化黑龙江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乡土地方文化。

在这片土地上,农耕文化、渔猎文化、林业文化等各种乡土地方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

农耕文化的代表作品有诗歌《向蓉行》、《北国之春》,其深厚的土地情怀和朴实的表达方式,成为黑龙江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少数民族文化黑龙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这里有汉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各民族之间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满族的关东民歌、蒙古族的马头琴音乐等,都是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的代表作品,这些文化作品在丰富着黑龙江的文化底蕴,也是黑龙江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

3.传统文化黑龙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这里有许多古老的传统文化,如舞龙舞狮、长调小调等,这些传统文化是黑龙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黑龙江区域文化的鲜明特色之一。

这些传统文化在丰富着黑龙江的文化底蕴的也成为黑龙江文化的一大亮点。

二、黑龙江区域文化的发展战略1.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要发展区域文化,必须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

这包括影视制作、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领域,通过发展这些文化产业,提升黑龙江文化的软实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2.加强乡土文化保护乡土文化是黑龙江地区文化的精髓所在,必须加强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这包括对古村落、古建筑、传统手工艺等乡土文化的保护,也包括对乡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只有加强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才能使黑龙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少数民族是黑龙江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

这包括举办文化节庆、开展文化交流、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等,通过加强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也有助于黑龙江区域文化的发展。

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变

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变

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变2016-12-29吉祥满族满族联谊会一、早期的渔猎一农耕一游牧文化东北东部为山区、中部为平原和西部为草原,这样的自然条件使得东北地区很早就形成了相应的生产方式和文化特质,两千多年来,东部渔猎文化、中部农耕文化和西部游牧文化的地域结构一直没有改变,直至清朝大量移民的涌入才得以改变。

早期的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带,各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形成多元统一的文化格局,可以说,早期的东北地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少数民族特色。

东部的长白山地、松花江与黑龙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主要活动着以渔猎经济为主的民族,如高句丽、肃慎、女真等,中西部则主要活动着以牧业经济为主的东胡、乌桓、鲜卑、契丹、蒙古族、达翰尔族等民族。

中部地区为草原与森林的交错地带,也是农业、牧业、渔猎三大经济区的汇合地带,农业民族、游牧民族、渔猎民族在这里交互融合。

满族建立清朝后,大量满族人迁入关内,造成了东北人口锐减、经济凋零、村镇废弃、文化荒芜,极大地延缓了东北地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清朝封禁时期的“流人”文化为保护“龙兴之地”,保护满洲的民族文化不被汉化,康熙七年,清政府用柳树修筑了一条长城(柳条边),将柳条边外设为蒙古族游牧区和满族渔猎区,严防关内汉族居民进入禁地,自此开始了对东北地区多年的封禁政策。

封禁政策严重阻碍了东北地区的开发进程,同时也关闭了东北与中原的文化交流大门。

封禁期间,东北文化的发展主要依赖以流人为主体的文化。

东北、云贵、新疆等地是当时朝廷指定发遣流人的地区,其中以东北为最多。

沈阳、开原、宁古塔(黑龙江宁安)、船厂(吉林市)、卜魁(齐齐哈尔)、爱辉、三姓(依兰)等地是东北的主要流放地。

清朝政府通过“文字狱”等禁锢思想,将大批政治犯和思想犯遣送到荒凉寒冷的地区。

这些人既被称为流人。

很多流人都是中原或江南的文化人。

流放之际,他们携带了大量的汉文典籍,有的还以教书谋生,极大地推动了东北当地的教育发展,此间创办的沈阳萃升书院、宁古塔龙城书院、铁岭银冈书院,就是典型的流人文化载体。

东北满族文化的根脉与特色

东北满族文化的根脉与特色

东北满族文化的根脉与特色东北满族文化自古以来在中国文化的历史中就拥有了独具特色的地位,其文化传统与其他地域的文化有明显区别。

这些区别蕴含着满族社会和历史的独特性,也是东北满族文化的根脉和特色所在。

一、东北满族人的历史和文化特征东北满族人是中国第二大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东北三省的市县中。

从历史上看,满族曾经是中国的领导人,在清朝时期,满族人作为皇室的官员占据了中国的大量政治和经济资源。

至今,满族人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东北满族文化中,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其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的体现方式有许多,比如满族的著名武术项目满洲道场、满洲刀、龙狮舞等等。

这些都体现了满族人民的坚毅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此外,满族还有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吊脚楼。

吊脚楼是一种典型的满族建筑,其特点是在房屋下方悬挂着一些木柱,使得房子与地面隔开一段距离。

这种建筑风格既能达到通风、保温、防火的目的,也能够当作穿街过巷的街道。

吊脚楼将满族文化与建筑完美结合,利用自然环境和人工工艺,创造了独一无二的东北满族文化景观。

二、东北满族文化的传承东北满族文化如何得以传承下来?其本质原因是满族的文化自身就具有了天然的生命力。

一方面,满族文化是正在不断繁衍和发展的,它不断吸收外来文明,适应时代的要求,发扬自身的经验和智慧。

另一方面,满族文化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文化、宗教文化、艺术文化等结合起来,形成了其独特、多样、绚烂、深刻和具有强烈生命力的文化风貌。

随着时代的变迁,满族文化中的一些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比如满洲道场、满洲刀、龙狮舞等,已经通过各种手段得以传承。

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他们通过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组织等多种途径,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包括艺术、经济、科技、体育、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带给他们知识和乐趣,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和发展能力。

三、如何保护和传承东北满族文化当前,保护、传承和发展东北满族文化已成为民族复兴的重要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特征黄松筠内容提要自夏商周以来,中国东北地区居住着众多的民族,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地域文化。

这一地域文化有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具有独特的历史特征:即典型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多民族文化聚合的构成方式、多元文化类型共处的并存形式、民族文化融合中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地域文化内部的地域性与不平衡性。

这些特征与我国诸多的地域文化相比,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

关键词东北地区地域文化多民族文化不平衡性中国东北是相对于中国中原的地理方位上的概念,这一特定的地理区域,在近现代史上,是指今日的辽、吉、黑三省和内蒙古的东部三盟而言。

自夏商周以来,这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居住着众多的不同民族,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地域文化。

这一地域文化有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具有独特的历史特征:即典型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多民族文化聚合的构成方式、多元文化类型共处的并存形式、民族文化融合中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地域文化内部的地域性与不平衡性。

这些特征与我国诸多的地域文化相比,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

因此,对东北地域文化历史特征的探讨,不仅有助于对东北地区历史文化的深入认识,而且对于我国地域文化的研究也是不无益处的。

一、地域文化的内涵与划分标准近年来地域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成果颇丰。

2004年在山东举行的14省区地域文化研讨会上,学者们对地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地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出了许多的有益见解,但有些提法也很值得商榷,有的提法甚至存在着概念上的混乱,有必要予以澄清。

这是探讨东北地域文化历史特征时无法回避的问题。

研讨会的与会专家认为:地域文化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因素等多重要素综合作用下,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逐步孕育和形成的0¹。

这种提法,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问题在于:有的学者在谈到/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众多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0的时候,紧接着就说:/但起关键作用的主要有两个因素:地理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人文因素。

0人们不仅要问:起关键作用的因素竟然/主要有两个0,那么,究竟哪一个因素起主要作用呢?这是探讨地域文化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无法准确地认识地域文化的内涵与实质。

人所共知:/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0º笔者认为:在促成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众多要素0中,起首要作用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因素。

这种提法,并不否认人文社会因素的重要作用,而恰恰是为了说明社会人文因素是在怎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发挥作用的。

所谓地域文化,实际上是探讨在特定的地域,人们是在怎样特定的自然地理的环境下,以怎样的方式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过着怎样的经济生活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生活,从而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

诚然,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政治的、军事的等诸多社会人文因素,对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曾予以很大的(有的时候可以说是十分重大的)的影响,但不能因此说社会人文因素对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曾起过主要的作用。

把社会人文因素与地理自然环境因素并列为/起关键作用0的因素,这不仅无助于认识地域文化的内涵、实质以及它的形成和发展,反而只能徒添一些混乱。

所谓/地域文化划分标准的多重性0一说,即是其中的一例。

关于地域文化划分标准,研讨会的5综述6把与会学者所提出的三种观点,概括为/划分标准的多重性0,即/以地理相对方位为标准划分0(如岭南文化、西域文化、关东文化)、/以地理环境特点为标准划分0(如草原文化、绿洲文化、海岛文化)、/以行政区划或古国疆域为标准划分0(如齐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

»164人们所说的/划分标准0,一般是指事物的/分类标准0,它是按照事物的内容进行区分的。

5综述6所列举的三种说法,唯有第二种/以地理环境特点为标准划分0,是依据地域文化的内容(草原、绿洲、海岛)进行划分和命名的,可以闻其名而知其实。

其余两种的/以地理相对方位0和/以行政区划或古国疆域0进行划分,实际上只是对地域文化的/命名0,而不是/分类0。

这后两种中,按地理相对方位命名,毕竟含地理上的概念,可以使人们凭借自己的自然地理知识想见其地域文化的内容;而第三种的/以行政区划或古国疆域0进行命名,人们无法从古国疆域中直接了解其内容,完全不符合按内容进行分类的原则。

以/古国0命名的地域文化,我们也只能主要依据其疆域之内的自然地理特点(如齐国的背负大海、巴蜀的群山环抱与成都盆地、楚国的面对大江与环抱云梦洞庭)来认识其地域文化的特色与风貌。

二、典型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东北地区的地形地貌,总体上看来,东部的长白山地与小兴安岭相连,小兴安岭的北端又与大兴安岭相接,偏西南走向,南端至西辽河上游,从而形成了一个坐北向南的马蹄形的高山山地。

大兴安岭的西侧是蒙古草原,长白山地的南端是其余脉千山山脉及面向渤海和黄海的辽东半岛丘陵。

而马蹄形的高山山地和辽东半岛丘陵所环抱的东北地区中部,便是总面积多达35万平方公里的我国最大的平原)))松辽大平原。

其中,松嫩平原是世界上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

辽河、松花江、黑龙江是这一地区由南至北的三大河流。

南部的渤海、黄海的海岸线,全长2718公里。

东北地区的气候,分别属于暖温带、温带、亚寒带气候。

南部与北部的气温相差很大。

东北具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矿藏储量丰富(如石油、煤、铁、有色金属、黄金、金刚石、石墨等),植被茂密(森林总面积约1800万公顷,约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西部是蒙古草原的组成部分)、盛产粮食作物(大豆、小麦、玉米等,是中国的大粮仓之一),经济作物(甜菜、亚麻以及温带水果等)以及经济价值很高野生动植物资源闻名中外(如紫貂、水獭、鹿茸、人参、蕨菜、木耳、蘑菇、松子等),内河湖泊的淡水鱼类与沿海的渔类水产也十分丰富。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自夏商到清末的四千余年间,由于东北社会一直处于/间歇性发展的历史循环0¼之中,丰富的自然资源一直被完好地保护到近现代,这在我国诸多的地域文化中也是少见的。

上述独具特色的东北地形地貌,又可以概括为中部平原地区、东部山地地区、西部草原地区和南部辽东半岛丘陵地区的四大地理板块。

和这四大地理板块相联系的是农耕经济、渔猎经济、游牧经济和农、牧、渔综合经济的四大经济类型。

和这四大经济类型相联系的,是东北地区的汉族、东胡、秽貊、肃慎的四大族系。

这一历史事实不仅揭示了地域文化的共性,也展现了东北地域文化的鲜明个性。

东北地域文化,无疑是中国地域文化的百花园中夺目的奇葩之一。

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特征,不仅表现在与东北自然地理条件相关的上述方面,还体现在多民族文化聚合的构成方式、多元文化类型共处的并存形式、民族文化融合中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地域文化内部的地域性与不平衡性等以下四个方面,现论述如下:三、多民族文化聚合的构成方式所谓多民族文化聚合,是就地域文化的构成方式而言。

而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特征,应首举多民族文化的聚合。

民族这一概念,是由几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所组成的。

其中,共同的地域是其首要因素。

正是在共同的地域之上,主要是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同,因而有着共同的经济生活,从而产生了共同的语言,随之又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文化习俗。

可见,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心理素质)))共同的文化习俗这一序列,是顺理成章、合乎逻辑的。

在这一链条上,共同的地域无疑是首要的环节。

人们日常所说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0,这与在学术上对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进行的探讨和认识,在实质上所揭示的是同一内容。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地域文化往往是某一民族的文化或某些民族文化的聚合。

特定的地域文化,它可以按区域内部的地理方位加以划分,分别加以叙述;也可以按照居民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依其经济类型(如渔猎经济、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划分为不同经济区域,予以说明;更可以按照居民的不同族属,划分为不同的族系,从不同的民族文化角度进行必要的考察。

以上按照地理方位、经济类型、民族族属的不同划分和所进行的考察,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视角来观察同一事物的不同层面,所得到的认识有助于综合地反映事物的本质。

不同民族文化的聚合,必然会导致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

但是聚合与融合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说东北地域文化是由诸多民族文化的不同因要素所构成,是对不同时期东北地域文化的横断面作静态的考察,展现东北地域文化的构成要素;后者是讲民族文化的不同要素的相互作用,从东北地域文化的横断面作动态的考察,揭示东北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历史进程。

165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特征从历史上看,东北地区的多民族文化的聚合,是由肃慎系民族、秽貊系民族、东胡系民族和汉民族四大族系文化所构成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一个族系所包含的民族,无论在称谓上或文化特色上,都经历了各自的发展变化。

但是,自商周特别是自战国后期以来,一直到晚清的两千多年中,这四大族系的分布区域、经济类型和文化特色,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

从民族分布来看,肃慎系民族主要分布在东部的长白山地和黑龙江下游,秽貊系民族主要分布在中部的松嫩平原,东胡系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的蒙古草原,汉民族主要分布在南部的辽西、辽东地区。

从经济类型来看,肃慎系民族是以渔猎经济为主要生活来源,后来农业经济所占的比重日益有所增加;秽貊系民族是以渔猎兼营农牧的综合型经济为主要生活来源,后来农业经济所占的比重也是日益有所增加;东胡系民族是以游牧经济为主要生活来源,也兼营农业;汉民族以农业经济为主要生活来源,也以畜牧和渔猎为其经济生活的补充。

从民族文化的特色,特别是从民族性格来看,肃慎系民族的粗犷豪放,勇武为荣,武功文治,开放好学;秽貊系民族的好让不争,讲究礼仪,性情凶急,勇猛好斗;东胡系民族的骑射为本,骁勇剽悍,粗犷豪放,坦诚率直;汉民族的温文尔雅,礼义为重,重文讲武,宽大为怀。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东北四大族系文化上述的不同要素表明,东北地域文化的构成,或者说多民族文化的聚合,它作为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特征,不仅揭示了东北地域文化的构成方式,也概括了东北地域文化的基本内容。

由四大族系的民族文化,长期以共存的方式来构成地域文化的基本内容,这在我国诸多的地域文化中是颇具特色的。

四、多元文化类型共处的并存形式所谓多元文化类型的共处与并存,讲的是东北地域文化的存在形式。

这种多元文化类型的并存,体现在东北地域文化的诸多层面。

就东北地区的内部而言,它是由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或加以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共九个部分的不同地域所组成的,每个不同的地域都有着自己的文化特色。

也就是说,从地理方位上看,这一文化是以多元的内容为其存在形式的。

从经济类型上看,东北地域文化包含有渔猎经济类型、游牧经济类型、农业经济类型、渔猎农牧综合经济类型,因而在经济类型上看也是多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