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级工程背后的艰辛与荣光
《超级工程》观后感3篇

《超级工程》观后感3篇《超级工程》观后感1还从来没有什么纪录片能够像《超级工程Ⅱ》令我震撼过,我一口气将影片看了两遍。
不仅仅是为了写这部影片的观后感而一看再看,而是影片拍摄的内容令人震撼、惊叹、感动。
看完影片我心潮澎湃,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我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自豪,我敬佩影片中的每一位工程师,和每一位为超级工程默默无闻付出的工作者。
正是因为他们无私的付出,使我们国家从中国速度到中国高度,再到中国长度创造出无数个世界顶尖的超级工程。
而正是这些超级工程托举着中国之崛起,助推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唐代诗人李白面对当时堪称天险的蜀道发出的感慨。
如今的中国,蜀道已不再难,中国人民遇水架桥,遇山开路,使天堑变成通途。
中国桥梁,代表了中国工程的‘’超级长度‘’。
在江苏,长164.5km 的丹昆特大桥横穿整个阳澄湖,跨越180条道路,是毫无疑问的世界第一座大桥。
中国高铁,代表着中国工程的‘’超级速度‘’。
从上海出发乘坐每五分钟发一辆的高铁,到北京只需要乘坐5个小时,到深圳只需要11个小时,到哈尔滨只需要12个小时就可以到达。
根据空气动力学设计的车身,误差只有1/10毫米级的无缝钢轨克服全球最复杂地形难度的施工经验。
这些优势让中国高铁成为世界顶尖的国家品牌。
目前,中国的超级高铁网络里程达两万公里,名列世界第一。
中国大飞机,代表着中国工程的‘’超级高度‘’。
从‘’运_20‘’重型军用大型运输机首飞成功。
到‘’C919‘’国产大客机的总装下线,再到今年2月13日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AG600‘’,全部四台发动机首次试车成功,由中国自主研发的大飞机‘’三剑客‘’,已经整装待发。
在每一项超级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要涉及到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地质勘探、环境保护、实地测量、高新材料制造、物资运输方式等等。
上到宏观规划下到具体实施方案,都是一个国家国力的综合体现。
在全球范围内,没有一个国家和我国一样,在面对复杂多变甚至被判定为‘’铁路禁区‘’的地理环境下,仍然坚持大力开展铁路线路建设。
中国《超级工程》和《大国重器》介绍

中国《超级工程》第一集:港珠澳大桥这是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这是由33根航母般巨大的沉管打造的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这是最巧妙的东西人工岛修筑方案,港珠澳大桥的建造备受瞩目。
它将连起世界最具活力经济区,对香港、澳门、珠海三地经济社会一体化意义深远。
看不见的危险复杂的海床结构,恶劣的自然环境,超长的跨海距离,工程师们要挑战海上建桥的极限。
伶仃洋上的每一次台风、巨浪、地震甚至是海水侵蚀对它来说都是一次致命的威胁。
这里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与航道之一,抵抗过往船只的撞击,保证航空的安全是工程师们必须接下的挑战。
它,改变生活为了航空的安全,桥梁的高度必须有所限制,而且一段深海航道也不够条件来修建大桥,工程师们提出了一个大胆而疯狂的想法:修建东西人工岛,联通跨海大桥与海底隧道。
港珠澳大桥势必会改变三地生活,香港会加快发展的脚步,澳门会走出来,珠海亦将面临更广阔的世界。
第二集:上海中心大厦这是一个关于上海的梦想,一个二十年前便开始的计划。
632米,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把建筑造到600米以上,它也是世界最高的绿色超级摩天大楼。
这是工程师们关于垂直城市的大胆想象,第一次在超高层建筑中使用双层玻璃幕墙,打造东方“空中花园”,创造更为环保、舒适的未来空间。
Gensler事务所的“龙型”方案从全世界19个顶尖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他们从哲学“极限”观念出发,打造大厦的愿景:“中国,永恒的未来”。
该设计首次将开放式花园引入高层建筑,19种绿色技术实现最高绿色大厦的梦想,解决摩天大楼20多年来造价高、能耗大等一系列负面效应。
它是未来的上海新地标。
关键词一:空中花园Gensler的设计师们将陆家嘴核心区域的开放式花园搬进摩天大楼之中,第一次在超高层建筑中使用双层玻璃幕墙保证了功能的实现,十多层做一次隔断,形成一个高挑、通透的中庭空间,这个空间集写字楼、酒店、零售、娱乐功能于一体,让人们尽享宽敞、舒适、悠闲的高空花园生活。
超级工程观后感三篇

超级工程观后感三篇
一、突出超级工程的重要性
超级工程是当年贵族们极力推行的科技成果,也是当时发展科技方面最贴近终极目标
的成果。
比如陶瓷制造业,中国发展水平相当低,但陶瓷制造业比陶瓷的使用者几乎更高级。
这不只是因为技术的发展,还因为当时的中国具备强大的资源,一旦有了技术支持就
能完成大型、复杂的结构。
由此可见,超级工程的使命不仅仅是完成一个大型结构,而且
是做出一个思维上的突破,突出华夏文明的优势,可以把一些难以被认可的概念,主动发
展出具有独立性、承载文明力量、实现永续发展的新型结构。
二、超级工程意义深刻
超级工程不仅仅是一个实现丰碑式目标的概念,而且它的意义十分深刻。
它可以用来
表述中国文明的传承价值和价值体系,它还可以用来表述中西文明的不同之处、补充两种
文明的建筑式对比。
通过超级工程,中国文明在世界范围内体现了自身的独特性,它也能
反映出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各项爆发性变化。
超级工程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放在一起,让
两者交互融合,为中国在世界文化上占据一席之地奠定了基础,更是助力中华民族团结再
一次腾飞!
三、强调超级工程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超级工程的发展在很多方面都被赋予了意义。
它不仅是一种表达中华
民族大团结的含义,也是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它不仅是一个标志着中国发展的
力量,也在帮助中国形成和实现自己的发展战略目标。
每一个超级工程都可以成为一个新
的经验和经验,给华夏文明许多新的思路,贯彻落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共同体社会文化,在世界上体现中国新时代的帆放出发,未来,超级工程会成为世界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科
技成果!。
超级工程观后感范文(通用5篇)

超级工程观后感范文(通用5篇)超级工程观后感范文(通用5篇)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这时候最关键的不能忘了。
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收集的超级工程观后感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公司组织观看《超级工程》纪录片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完《超级工程》心中有浅浅的自豪感,之所以不“深”是因为有些麻木,毕竟是官方的片子,估计夸张还是有的。
但是看到港珠澳大桥的雄伟,上海新地标的壮丽,北京地铁网络的盘扎,这些超级工程无疑表达了国家的实力还是能让我觉得骄傲。
每集当中所表现的工程,不仅是体量上能够称的上超大规模,从科技含量上要走在世界前列,从建造水平上能代表中国当下最正确。
带给我们不只是视觉上的冲击,更多是对我们工作态度上的一种震撼。
观看影片后,对我们现实工作带来了很大启发,平日里我们总是提出各种困难,各种施工条件不满足施工,各种外在条件不符合要求,无法正常施工,无法保证工期,质量要求太严,无法保证等各种理由。
在超级工程中,里面的各个工程面临的困难非常之多,质量要求非常严,但是他们克服了,那是什么原因,工作态度。
只有一把工程当成自己的一项创造自身价值的工作,才能有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
其次是对“工程”特别是大型工程、超级工程的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
成大事,绝对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几个字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详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在方案之前你需要各种各样的积累,数据理论一个都不能少,而在方案后,工程又会遇到一个又一个问题需要你去解决。
就拿纪录片里的例子来说,为了测试海水对金属的腐蚀,科研人员调用了在实验室被还是浸泡了二十多年的金属材料进行比较。
注意,二十多年实际浸泡,不是推算不是模拟,是实际!当我看到实验室那些泡在水里的钢板时我对工程师们的高瞻远瞩是无比的佩服。
再来是上海中心大厦,设计者在测试玻璃对雨水风暴耐受力时偶然发现了排水系统的缺陷,也就是说,在一个综合性的大工程中,很多时候你会做着做着就发现以前想都没想到过的问题,即使那些设计师、建筑师盖过那么多的楼,但是超级工程里,问题还是会一个接一个出现,你需要不停的被迫发现然后解决。
超级工程观后感

超级工程观后感前几天,我看了一部关于超级工程的纪录片,看完之后,心里那叫一个震撼!这个纪录片展示了好多让人惊叹不已的超级工程,像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上海中心大厦等等。
这些工程可不仅仅是一堆冷冰冰的建筑和设施,它们背后藏着无数人的智慧、汗水和梦想。
就拿港珠澳大桥来说吧,以前我对它的了解也就停留在新闻里的只言片语,知道它是个很厉害的桥。
但看了这个纪录片,我才真正感受到它到底有多牛!这座桥横跨伶仃洋,把香港、珠海和澳门连接了起来。
光是想想建造过程中要面对的那些难题,我的脑袋都大了。
比如说,那复杂的海底地质条件,还有变幻莫测的海洋气候,这都给施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纪录片里有个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在铺设海底隧道的时候。
那些工程师们为了找到最合适的铺设方案,简直是绞尽了脑汁。
他们要考虑海底的淤泥厚度、岩石的硬度,还要担心隧道的密封性和稳定性。
有个工程师说,那段时间他每天做梦都在想方案,头发都快掉光了。
哈哈,虽然听起来有点夸张,但真的能感受到他们的压力有多大。
还有那些建筑工人,他们在烈日下、在狂风中,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有时候为了赶工期,过年都不能回家和家人团聚。
我记得有个工人对着镜头说:“我孩子都快不认识我了,但是没办法,这桥得建啊!”说这话的时候,他的脸上带着一丝无奈,但更多的是自豪。
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的那一刻,看着车辆在桥上飞驰而过,我心里特别激动。
这不仅仅是一座桥,更是我们国家实力的象征。
它让三地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近,让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
以前从香港到珠海要几个小时,现在几十分钟就到了。
这可真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啊!再说说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那造型简直太酷了!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
但你知道吗,建造这么一个庞大的机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从规划到设计,再到施工,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
为了保证机场的运行效率,设计师们精心规划了跑道和航站楼的布局。
施工过程中,要解决大量的土方工程,还要确保建筑的质量和安全。
中国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中的挫折与成就

中国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中的挫折与成就中国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中经历过许多挫折与困难,但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航天工程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艰难过程,经过不懈努力,中国航天工程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世界航天强国之一。
本文将从中国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出发,分析中国航天工程中的挫折与成就。
一、中国航天工程的萌芽期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开始启动航天工程计划。
经过多次探讨和论证,中国国家领导人决定实施航天工程,标志着中国航天工程的萌芽期正式开启。
然而,由于当时的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中国航天工程的起步阶段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
在这一时期,中国缺乏自主的航天技术,需要借鉴和引进国外的技术和经验。
同时,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也比较复杂,许多国家对中国的航天工程持怀疑态度,给中国航天工程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
然而,中国航天工程的萌芽期也埋下了中国航天工程发展的种子,奠定了中国航天工程的坚实基础。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航天工程专家和科研人员积极探索航天技术,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
二、中国航天工程的快速发展期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航天工程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这一时期,中国航天工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就。
1970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此外,中国还成功地实施了一系列航天任务,包括实施载人航天飞行、发射各类卫星、探月、探测火星等等。
这一时期,中国航天工程蓬勃发展,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各类航天任务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世界航天强国之一。
然而在这一时期,中国航天工程也面临了许多挑战和困难。
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中国在航天技术上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例如,火箭技术、遥感技术、航天器设计等方面都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以满足中国航天工程发展的需要。
此外,中国在航天科研人才方面也存在短板,缺乏一流的航天科研团队和科研人才,这也成为制约中国航天工程发展的重要因素。
超级工程第三季第三集知识点

超级工程第三季第三集知识点【引言】超级工程第三季第三集,聚焦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璀璨成果。
通过讲述高速铁路、桥梁工程、隧道工程等领域的壮丽篇章,为我们展现了当代中国科技力量的崛起。
在这一篇章中,我们将详细了解这些超级工程背后的故事,以及它们对中国乃至全球科技发展的影响。
【超级工程第三季第三集的主要内容】第二集主要围绕高速铁路、桥梁工程、隧道工程、科技创新以及背后的中国力量展开。
1.高速铁路:本集展示了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
从无到有,我国高铁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先进、运营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系统。
高铁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还提升了国家经济竞争力。
2.桥梁工程:本集通过介绍我国一座座壮观的桥梁,展示了我国桥梁建设的卓越成就。
其中,港珠澳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等代表性工程,彰显了中国桥梁建设的最高水平。
3.隧道工程:第三集讲述了我国隧道工程的突破性进展。
隧道工程技术在地下空间开发、城市交通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隧道工程建设领域的重要力量。
4.科技创新:节目中展示了我国在高铁、桥梁、隧道等领域所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
这些技术的突破,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5.背后的中国力量:本集通过讲述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示了广大工程建设者们的辛勤付出。
正是他们的努力,铸就了我国超级工程的辉煌。
【高铁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我国高铁从21世纪初开始起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目前,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超过4.2万公里,占全球高铁运营里程的70%以上。
高铁不仅在国内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还积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桥梁与隧道工程的技术突破】在桥梁工程方面,我国已经掌握了各类桥梁的设计和施工技术,包括斜拉桥、悬索桥、拱桥等。
杭州湾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等工程,代表了世界桥梁建设的最高水平。
在隧道工程方面,我国隧道建设技术不断突破,特别是在隧道掘进机(TBM)研发和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超级工程》第三季观后感3篇

全文共计3008字
《超级工程》第三季观后感3篇
篇一
《超级工程》第三季首轮播放。
第三季以农业、能源、交通、中国制造、城市的24小时为分集主题,讲述那些维系国家经济运转的超级工程。
在越来越宏大的主题演变中,体现出贴近百姓日常生活的雄心。
在《超级工程》第三季中有不少十分珍贵的镜头。
在讲述能源的一集中,摄制组拍摄到了一个用1800吨炸药炸开煤矿的震撼镜头,收录了神秘的可燃冰的画面,更是赶在核电站安装核燃料棒前进入其中,采集到宝贵的核电站内部画面。
拍摄这些画面,除了提供视觉上的震撼和鲜为人知的现场场景外,更是为了展示对中国能源现状与未来的思考。
中国如何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全世界22%的人口?这本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超级工程。
纪录片的镜头从古老的哈尼梯田开始,转到东北农场防虫害时的高强度航化作业现场,再到袁隆平研究的海水稻……从自给自足式的古老农耕方式,到高效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再到探索优良育种,为了说清中国老百姓手中那“一碗饭”背后的超级工程进化史,纪录片将中国粮食的过去、现状与未来一一铺开,有充满趣味的知识普及,也有对当下所面对的挑战的思考。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超级工程背后的艰辛与荣光学习中国近代史,借鉴历史经验,为振兴中华,建设现代化的中国献计献策。
反思历史,并正视历史,汲取其中的经验与教训。
当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回顾近百年来中国人的奋斗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与这一时期相比较——困惑与希望的交织,污秽与崇高的辉映,黑暗与光明的搏击,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而又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
而超级工程背后的艰辛与荣光更是这一时期的一笔炫彩。
一、两弹一星<一>、赞词西方游学子,归来敌百师。
一星兼两弹,建国谱天书。
青衫封将印,科技等大儒。
天功开物者,不与圣贤殊。
<二>、发展过程(1)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2)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
(3)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4)1970年4月24日21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20世纪5、60年代,面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他们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苏联的帮助,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三>、背后的艰辛苏联的反复、东风的胜利——中国两弹一星早年的艰辛(1)底子薄、没经验、没技术、没人才中国建国之初,还从未有卫星上天,所以国内也没有航天的概念。
1956年我国成立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负责研制导弹,整个研究院上百号人,有老有小,也有从国外回来的,但除了院长钱学森,谁也没见过导弹什么样。
(2)研究条件艰难为了解开原子弹的科学之迷,科学家们决心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研制出我国的“争气弹”。
那时,由于条件艰苦,同志们使用算盘进行极为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为了演算一个数据,一日三班倒。
算一次,要一个多月,算9次,要花费一年多时间,常常是工作到天亮。
作为理论部负责人,邓稼先跟班指导年轻人运算。
现在我国是有了超级计算机,每秒种几十亿次的计算都不是事儿。
可是在当时,邓稼先和他的团队连计算器都没有,纯靠算盘手算,面对这种任务,邓稼先没有望而却步,而是选择了迎难而上,哪怕花费一年多的时间,夜以继日,终究是攻下了这个技术难题!(3)研究过程中面临许多未知的危险1979年的一次核试验中,出现了一个偶然事故。
倒计时结束之后,天空中并没有出现蘑菇云。
为了查明出事地点与事故原因,先派出100多名防化兵前去搜寻,但始终没有找到。
考虑到事故可能产生的后果,邓稼先决定亲自去找。
他弯着腰仔细寻找着,终于发现了摔碎的弹片,原来是降落伞未能打开、核弹落在戈壁滩的砾石上摔碎了。
事故终于查清了,事先推测的、出现严重后果的可能性也排除了,可邓稼先自己却因此遭受到难以数计的放射性钚辐射的伤害。
二、航空航天<一>、赞词神剑扬威,举国赞,英雄航天。
苍穹处,日月同辉,漫步其间。
高擎红旗展国威,伴星环顾千里短。
如约归,何言乾坤大,任往返。
<二>、发展过程(1)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1970 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 号”成功升空!成为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2)载人航天2003 年10 月15 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表明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3)深空探测——嫦娥奔月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随着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
(4)此后,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相继发射,并成功对接。
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09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三>、背后的艰辛(1)东方红一号,受到“大跃进”影响,但这种设想脱离了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和工业基础,因而缺乏实现的可能。
这颗卫星的质量为173千克,比在中国之前自行发射卫星的苏联、美国、法国、日本这四个国家的第一颗卫为了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付出了大量心血,攻克了很多技术难关,可等到组装卫星的时候,一个“非技术问题”带来的“技术问题”却把大家难倒了,各个研制单位都要在自己研制的分系统中镶嵌毛主席像章,这样卫星就超重了。
(2)神舟飞船首飞,然而“神舟一号”发射得并不顺利,以当时的中国国力,支持载人航天工程恐怕非常困难。
先是一个陀螺仪被卡住了,故障排除之后,由于推迟了发射时间,又传来了两条不好的消息,一是测量船在海上遭遇了风暴,二是发射天空可能出现流星雨。
发射又推迟了两天。
火箭被运到发射基地后,一个操作员出现失误,火箭遭到了磕碰,火箭碰伤了18个地方,位移20厘米。
航天人赶紧检修,排除故障,争取赶上发射进度。
(3)神舟三号,原计划同样在2001年发射,飞船抵达发射场后,检查发现一个插座出现了问题。
专家从北京过来,判断出不是单个的问题,是批次问题,这意味着全部插座都要更换。
(4)“神舟”号飞船的返回技术是中国航天人要攻克的又一难题。
飞船回收着陆时的重量是我国返回式卫星回收状态的10余倍,二是要求高,根据设计要求,飞船回收系统又不能过于笨重。
这里要解决的体积和重量问题是国际航天界的关键技术。
神舟号飞船回收系统又采取了一系列缓冲着陆新技术,实现了返回舱"软着陆"。
为使飞船返回舱准确在预定回收区降落,神舟号飞船采用了先进的控制系统及技术,以保证飞船在轨和回收姿态的确立及正确。
三、高铁<一>、赞词让大雁声留下赞美让高铁串起未来的日子和那一个个珍珠般的车站让和谐号动车披着朝霞踏上新征程拥抱更加灿烂的明天<二>、发展过程从2008年中国第一辆高铁京津城际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至今,短短9年时间,高铁在中国已经像过去的绿皮火车一样,成为极其普通的存在——普通到我们压根没想过,中国高铁到底有多强。
(1)京津城际高铁2010年12月3日,在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试验段,CRH380AL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创造了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铁路运营第一速。
(2)世界首条新建高寒高铁——哈大高铁2012年12月1日,中国首条也是世界第一条新建高寒地区高速铁路哈尔滨-大连高铁投入运营。
(3)世界单条运营里程最长高铁——京广高铁2012年12月26日,全球运营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京广高铁全线开通运营。
全长2298公里的京广高铁,北起北京,南至广州,全线设计时速350公里。
(4)世界上一次性建成里程最长的高铁——兰新高铁2014年12月26日,兰新高铁全线贯通。
全长1776公里,是世界上一次性建成通车里程最长的高铁。
除此之外,它还是首条穿越沙漠大风区的高铁,拥有横穿海拔最低的吐鲁番盆地和海拔最高的祁连山高铁隧道,被誉为“世界高铁第一高隧”。
(5)目前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轨道长超过1.9万公里。
截至2016年,中国高铁总里程已经占到全世界的65%,全世界拥有高铁的国家一共16个,中国高铁里程数高居第一。
中国拥有的高铁数量是其他国家高铁数量的两倍多。
<三>、背后的艰辛(1)上世纪80年代,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大动脉的铁路,只有区区5万公里,不过是现在铁路里程的1/3。
普通人想坐火车,不但一票难求,连上车都是问题。
(2)1980年到1990年间,中国科研人员发表将近3万篇学术论文,大家拼命研究外国的高铁,研究历史、研究原料,还从零开始研究技术工艺。
当大规模建设正规高铁的计划终于落地,就要面对最大的难题:技术问题。
(3)委曲求全的从日本买了辆老年款,时速250公里的E2-1000,技术比700系差一大截。
但中国科研人员花4年时间,边学边开发,终于研究出中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京津城际铁路。
(4)知识产权风险:中国高铁是在引进国外高铁技术后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一列动车有成百上千种专利,出海可能遇到需要交付专利费的问题。
四、北斗导航<一>、赞词一箭飞星射九重,再添北斗导航能。
提升军力国防盛,振奋群情底气增。
华夏安危多保障,民族威望大飙升。
精明度势牵机会,神圣主权掌太平。
<二>、发展过程中国高度重视北斗系统建设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系统发展道路,形成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建设北斗一号系统。
1994年,启动北斗一号系统工程建设;2000年,发射2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建成系统并投入使用;2003年,发射第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进一步增强系统性能。
第二步,建设北斗二号系统。
2004年,启动北斗二号系统工程建设;2012年年底,完成14颗卫星发射组网。
第三步,建设北斗三号系统。
2009年,启动北斗三号系统建设;2018年年底,完成19颗卫星发射组网,完成基本系统建设。
<三>、建设进展(1)工程建设方面:空间段实现全球组网。
当前,北斗一号系统已退役;北斗二号系统15颗卫星连续稳定运行;北斗三号系统正式组网前,发射了5颗北斗三号试验卫星,进一步提高了卫星性能与寿命。
(2)系统运行方面:A.健全稳定运行责任体系;B.实现系统服务平稳接续;C.创新风险防控管理措施;D.保持高精度时空基准,推动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时间坐标框架的互操作;E.建设全球连续监测评估系统。
<四>、背后的艰辛北斗的研制,是中国人自己干出来的。
‘巨人’对我们技术封锁,不让我们站在肩膀上。
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成为巨人。
(1)根据国际电联的规则,频率资源是有时限的,过期作废。
时间不等人!在争分夺秒完成前期所有研制任务后,为节省时间,所有参试人员进驻发射场后大干了3天体力活,搬设备、扛机柜、布电缆,接下来又是200小时不间断地加电测试……这一次,院士、型号老总和技术人员一起排班,很多人因为水土不服而拉肚子、发烧,但大家都带病坚持在岗位上,经受住了次次险情和种种考验。
(2)北斗一号原创性地提出双星定位的卫星实现方法,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建立起国际上首个基于双星定位原理的区域有源卫星定位系统——北斗导航卫星试验系统。
(3)北斗二号突破了区域混合导航星座构建、高精度时空基准建立的关键技术,实现星载原子钟国产化,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
五、港珠澳大桥<一>、赞词又缀长虹赤县天,胸涛起伏不思眠。
藩篱旧日源穷智,帷幄今朝仗大贤缚虎当须深虎穴,屠龙自敢入龙渊。
深珠港澳连成璧,岂让东南一岛悬。
<二>、简介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55公里跨海大桥,7公里海底隧道,港珠澳大桥从设计到建设前后历时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