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先世界千年:中国古代十大超级工程

领先世界千年:中国古代十大超级工程
领先世界千年:中国古代十大超级工程

领先世界千年:中国古代十大超级工程领先世界2000多年的工程,也就数:秦朝“铁路”,万里长城......

10.亚洲最宽的人工护城河--襄阳护城河

天下护城河,以襄阳护城河宽度为最。据史料记载,早在宋代,襄阳护城河的平均宽度就超过了180米,最宽处达到250余米,也正因为有护城河的庇护,襄阳城声名显赫,被称为华夏第一城池。

襄阳,位居中华腹地,扼守汉水中游。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视襄阳为“恢复中原之基本”。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襄阳护城河

9.世界最早的铁路系统——秦朝轨路

两千年来,我们一直认为秦始皇帝的车同轨是指的车辙宽度相同,但是,在今天河南山区里发现的秦轨路,却对这种说法提出了一个疑问

秦朝轨路

秦轨路的原理和现代铁路相似,而且还是复线的,只不过它不是用蒸气机车牵引的火车,而是用马力拉动的马车。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竟然已经有如此先进的交通设施,不得不令人惊叹,我大秦始皇帝所创造的奇迹!

现代的铁路不是铁铸造的,而是辄制的铡轨,秦始皇的轨路也不是铁铸造的,而是用木材制造的。作轨道的木材质地坚硬同,经过防腐处理,至今已经保存完好,不过枕木要已经腐朽不堪,显然没有经过防腐处理,而且材质也不如轨道坚硬。但历经两千余年,今天还能够看出其大致模样。

这条轨道的路基非常结实,枕木就铺设在路其上,这种枕木的材质比较软,专家认为这样的选择不仅仅是为了减少工程量,或单纯地为了广泛地开辟木材开源,而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比软软的枕木可以和非常坚硬的路其密切结合,从而使轨道平稳,车子在上面可以快速平稳地行驶。从中我们也可以看也古人极高的智慧。

8.世界年代最久且仍在使用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公元前250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

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米尔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a8249401.html,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都江堰

7.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

6.中国历史最久的军事城堡——海龙囤遗址

海龙囤遗址位于中国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白沙村龙岩山,是中国已发现的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堡。海龙囤遗址始建于唐朝,扩建于南宋及明朝,之后焚毁于明朝。

海龙囤遗址与周围养马场、养鸡池、炮台坡、打眼岩遗址等配套完好,是一个集军事防御、杨氏行宫、军训和给养为一体的军事体系。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军事、政治、技术、工艺等,颇具价值。

自明以后,文人学士、官绅百姓游览凭吊者,络绎不绝。特别是《骠骑将军示谕龙岩囤严禁碑》,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反映当时军事要塞管理制度的稀有档案。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米尔军事论坛 https://www.360docs.net/doc/8a8249401.html,

海龙囤遗址

5.中国最古老的灌溉系统——坎儿井

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而新疆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孜”。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

坎儿井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

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4.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春秋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京杭大运河

3.世界最长的军事防御工程——万里长城

https://www.360docs.net/doc/8a8249401.html, 军情第一站

万里长城转自米尔军情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a8249401.html,

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的军事性工程。长城始建于周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是最早的关于长城的典故。

国家文物局2012年宣布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分布于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等15个省区,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43721处。此前,国家文物局曾于2009年首次公布明长城调查数据,中国明朝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

2.世界最大规模的宫殿建筑群——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占地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宫殿型建筑。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朱棣于西元1406年开始建设,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两代24位皇帝在此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它是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

北京故宫

1.世界最大的帝王陵寝——秦始皇陵

https://www.360docs.net/doc/8a8249401.html, 爱国交流理性平台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墓之首。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园。秦始皇陵筑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都城的皇城和宫城。

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现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

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400多个。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

秦始皇兵马俑是可以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它们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

中国古代科学家5位

中国古代科学家5位 1、张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2、沈括(1033-1097),字存中,北宋科学家杭州钱塘人。沈括的科学贡献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地质、气象、生物、医学等各领域。梦溪笔谈》全面总结了宋朝以前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在世界上享有极高声誉。在数学上,他发明了“隙积术”和“会圆术”,“隙积术”比国外计算高阶等差级数的公式早500 多年,“会圆术”是我国球面三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沈括提出的地磁有偏角存在现象,比哥伦布1492年横渡大西洋时“首次”发现磁偏角现象要早400 年。李约瑟教授称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赞许他的著作《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3、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顺德邢台人。元代天文学家,水利专家。先后制造了简仪、高表、仰仪、正方案等近20种天文仪器,很多仪器其设计的科学性和使用的准确性,在当时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大大提高了观测精度,对元、明时期天文研究的影响极为深远,郭守敬曾领导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郭守敬根据观测的结果,于公元1280年3 月,制订了部准确精密的新历法《授时历》。这部新历法设定一年为365.2425天,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运行时间只差26秒。国际天文学会组织将美国在月球上发现的一座环形山和太阳系国际编号为2012的小行星,均以郭守敬的名字进行了命名。 4、徐光启(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上海徐家汇(今属上海市)人,明末著名的科学家,第一个把欧洲先进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天文学知识介绍到中国,终生从事研究天文、历法、水利、测量、数学、农学,较早接触并容纳西方文化,有《农政全书入《崇祯历书》和《几何原本》等著译,可谓我国近代科学的先驱者。 5、宋应星(公元1587—约1666年),字长庚,南昌奉新北乡(今宋埠乡)人。中国明朝著名科学家、诗人。着有《天工开物》。《天工开物》共有上、中、下3 卷,分为乃粒(粮食作物耕培)、粹精(谷物加工)、作咸(制盐)、甘嗜(制糖)、膏液(榨油)、乃服(养蚕与纺织)、彰施(染色)、五金、冶铸、锤锻、陶埏(陶瓷)、燔石(煤、石灰、矾石、硫黄、砒石)、杀青(造纸)、丹青(颜料与墨)、舟车、佳兵(兵器)、蘖(酒母、酒)及珠玉18部分,并附有123 幅图画。此书几乎论述了工农业所有部门的技术,反映了我国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许多生产技术和经验,对研究明代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具有很高的价值,被欧洲学者称为“技术的百科全书”。 现代科学家5位 1、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梁启超长子。1924年,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获建筑硕士、美术学士学位。他代表中国参加了联合国大厦的设计,被普林斯顿大学赠予名誉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

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及落后西方的原因

补充问题: 1. 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的原因 (1)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长期相对稳定的政治格局为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 (2)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为科技进步奠定了基础,也对科技发展提出了要求。 (3)各民族间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4)教育和科举的发展促进了科技进步。 (5)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刻苦钻研、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富于智慧和创新精神。 (6)明清以前,中国历代统治者大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2.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衰落,整体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落后的社会生产关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地束缚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2)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3)中国封建统治者历来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朝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压制了手工业的发展,不利于科学技术成果的产生和推广。 (4)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不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与发展。 (5)明清时期,欧洲的科技迅速发展。 3. 宋元时期科技的发展特点,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有何影响。 特点:宋元科技具有开创性、开放性;继续领先于世界。 影响:科技发明应用于农业、手工业生产,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促进我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明朝出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传播;促进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4. 明清科技发展的特点。 传统的科学技术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出现《本草纲目》等几部综合性科技著作;西方科技开始传入中国。 中国不能产生,而西方能产生近代科技的原因? 中国:见2。 西方:①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物质基础和动力。 ②文艺复兴运动和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思想——思想基础。 ③资产阶级革命——政治保障。 ④工业革命的促进。 5. 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与局限性给我们的启示: A. 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搞上去,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B. 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要建立知识创新体系,鼓励知识创新。 C. 要充分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明确科学技术的作用。 D. 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明确在激烈的科技竞争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极其重要的。 E. 要全面行使国家职能,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

中国古代十大科学家

中国古代十大科学家 1、张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2、张仲景(公元150 —219 )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 医圣" ,奉" 伤寒" 、" 金匮" 为医经(唐宋以后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中医" 四大经典" ,张仲景一人就完成了两部。他所确立的" 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至今依然是" 道经千载更光辉". 3、祖冲之(429 -500 ),字文远,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л)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 到3.1415927 之间。他提出约率22/7 和密率355 /113 ,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提出在391年中设置144 个闫月。推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81481日,误差只有50秒左右。为了纪念祖冲之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祖桓,祖冲之的儿子,字景烁,生卒年代无可考。 祖冲之的杰出成就主要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他研究过《九章算

中国领先世界的先进技术

中国领先世界的先进技术 1、激光技术。我国激光技术世界第一,领先全世界100年(上市公司大族激光)。 2、反卫星武器技术。我国已经发明寄生虫卫星(简称寄生星)多年。现在开始向美国的一颗商业卫星部署寄生星。寄生星只有中国才有,世界任何国家都没有研制出来。是我国镇国之宝(上市公司中国卫星) 3、巨型水电站建设技术。我国建设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代表世界水电技术的最高水平(长江电力) 4、航空母舰是我国发明的。当时为了保密,没有向全世界公布。 5、常规潜艇技术,超越俄罗斯,无法被探测。 6、航天技术,长征系列火箭,太空舱,月球登陆车。 7、IGCC,煤电热联产技术,包括煤制气,煤制油技术,以及正在成熟的合成气燃气轮机。 8、高速铁路技术,引进德国、法国、日本、英国技术,根据中国地理现状以及50年铁路建设经验,进行改进,已经是全球第一的水平。 9、量子通信,下一代通信模式,全球独此一家,已经在合肥建有全球唯一的城域示范,任何手段都无法窃听这种通信模式,怀疑在北斗二代上也有应用。10、超级稻及其他农作物杂交技术。超级稻被西方世界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上市公司隆平高科)。 11、陶瓷技术。陶瓷技术是我国传统的领先技术,已领先西方世界50年。 12、建桥技术。我国是造桥王国,有“世界桥梁博物馆”的美称。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桥,也是世界跨度最大的桥(桥梁建筑霸主中国中铁)。 13、高原铁路建设技术。青藏铁路是世界高原铁路技术难度最大的技术(世界唯一高原铁路施工商中国中铁)。 14、排灌机技术。安装在骆马湖的抽水机直径8米,计划再安装直径12米的机器。代表世界最高水平。西方媒体称再过20年也造不出比中国更先进的设备。 15、智能机器人技术。我国的水下螃蟹系统,是世界独有的。 16 、打水井技术。我国在西北能打世界最深的水井。 17、丝绸技术。丝绸是我国的传统技术。现在仍然世界领先。 18、治理沙漠技术。我国治理沙漠技术世界领先。 19、防治人畜瘟疫技术。我国在50--60年代已经基本消灭人畜瘟疫,当时和现在都是世界最高水平。 20、防治SAS病技术猪流感疫苗技术。我国防治SAS病技术世界第一水平。 21、汽车发动机技术世界一流(比亚迪)。 22、治疗性乙肝疫苗技术,世界唯一(重庆啤酒下属子公司)。 23、太阳能发电技术,世界领先,包括零排放冶炼多晶硅技术,代表公司,无锡尚德。 24、生物燃料技术,包括秸秆生产乙醇、丁醇,节约粮食,拓宽能源应用范围。 25、常温中低速磁悬浮地铁,已经批准在北京和深圳开建,比普通地铁节能3倍,更安静,更安全,更能适合复杂地况,将来地铁建设可能不需要象普通地铁那样要求严格的工况标准。

中国古代的十大科学家

关于古代科学家的资料 中国古代十大科学家1、张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2、张仲景(公元150 —219 )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 医圣" ,奉" 伤寒" 、" 金匮" 为医经(唐宋以后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中医" 四大经典" ,张仲景一人就完成了两部。他所确立的" 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至今依然是" 道经千载更光辉". 3、祖冲之(429 -500 ),字文远,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л)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 到3.1415927 之间。他提出约率22/7 和密率3 55 /113 ,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提出在391年中设置1 44 个闫月。推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81481日,误差只有50秒左右。为了纪念祖冲之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

高中历史第1单元第2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知识要点新人教版必修2

第1单元第2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知识要点新人教版必修2 课程标准: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历史悠久,素称发达。②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③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④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⑤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知识要点归纳 一、素称发达的古代手工业 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出来 夏商周时期,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二、高超的冶金技术 1.冶铜技术 新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 夏:铸造比较讲究 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 春秋至秦汉:广泛采用鎏金、镶嵌工艺 2.冶铁技术 西周:已有铁器 战国:铁农具推广 汉代:铁农具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3.炼钢技术 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炼钢技术领先世界 三、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3.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又烧制出白瓷 4.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我国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出一批名窑。 6.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 7.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高速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明中后期又烧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为有名,到了清代,还发明了珐琅瓷。 *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 四、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2.商代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 3.战国时期:锦、绢、罗、纱等丝织品产量大,质量高。 4.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汉唐时期丝绸外销数量激增 5.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明中期以后,民营丝织业日益兴盛,开始使用花楼机,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丝织品工艺精巧,如“妆花缎”,后又增加了新品种金宝地 1

中国《超级工程》

中国《超级工程》 第一集:港珠澳大桥 这是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这是由33 澳门、 走出来,珠海亦将面临更广阔的世界。 第二集:上海中心大厦 这是一个关于上海的梦想,一个二十年前便开始的计划。632米,这是中国人第

一次把建筑造到600米以上,它也是世界最高的绿色超级摩天大楼。这是工程师们关于垂直城市的大胆想象,第一次在超高层建筑中使用双层玻璃幕墙,打造东方“空中花园”,创造更为环保、舒适的未来空间。 Gensler事务所的“龙型”方案从全世界19个顶尖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他们从哲学“极限”观念出发,打造大厦的愿景:“中国,永恒的未来”。该设计首次将开 20 关键词二:绿色、环保 它不是最高的建筑,它是最高的绿色建筑。大厦内部具有水循环使用系统,高空风力发电系统等等19种绿色技术可以每年节省25%的能源费用。但最大的绿色变革是它的双层玻璃幕墙。双层幕墙之间的空腔能形成一个温度缓冲区,避免室内直

接和外界进行热量交换,降低采暖和制冷的能耗。 关键词四:危险的高度 上海特有的软土地基是建筑师们噩梦般的存在。要打造这个预估重量达到80万吨,接近70个埃菲尔铁塔重量的庞然大物,究竟什么样的基桩才能承载起它的重量? 31条 新中国第一条地铁的前世今生 地铁一号线是中国的第一条地铁,它是贯穿北京东西的交通主动脉,大部分线路与“神州第一街”长安街重合,每天运送客流超过百万。但鲜为人知的是最初它的修建却出于战备考虑,周恩来总理曾一语道破,“如果为了交通,只要买200辆公

共汽车就能解决。北京修建地铁,完全是为了备战。”第一条地铁于1965年开工,1969年建成通车。由于战备的功用大于交通,通车后并不对外运营,只能凭单位介绍信参观乘坐。在那个朴素的年代里,地铁车站获得了“地下宫殿”的美誉。 永恒的历史命题:保护北京古建筑 分。6 SL5000,这是世界上最大型的海上风力发电机,海上巨无霸。它的机舱上可以起降直升机,它的风轮高度超过40层楼,把它制造出来已经是一个奇迹。 与一架波音737客机价值相当的自行式履带吊车与中国最大的海上双臂式起吊 船共同承担起SL5000的海上安装任务。

中国古代科学家

张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张仲景(公元150 —219 )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系统地总

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 医圣" ,奉" 伤寒" 、" 金匮" 为医经(唐宋以后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中医" 四大经典" ,张仲景一人就完成了两部。他所确立的" 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至今依然是" 道经千载更光辉". 祖冲之(429 -500 ),字文远,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л)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 到3.1415927 之间。他提出约率22/7 和密率355 /113 ,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提出在391年中设置144 个闫月。推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81481日,误差只有50秒左右。为了纪念祖冲之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

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的原因

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的原因 作者:陈普琴学院:生命科学班级:2014级生物科学01班时间:2014.11月摘要:回顾我国古代发展,科技一直领先世界。问及原因,是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是我国的大统一;是文化的交流;更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关键词:封建制度、统一、文化交流、教育事业、实践。 17世纪明清之前,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形成几个文化发展的高潮:商代文化在古代世界有特殊地位,秦汉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到了隋唐时期,其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泽被东西,影响深远;宋元时期,我国古代文化达到了高度繁荣的程度。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影响。 那么,我国古代创造领先世界科技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中国最早建立封建制度,是当时社会制度最先进的国家。与此用时中国古代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这为科技的进步创造了条件。封建制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进而推动我国科技的发展。相似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与发展为科技发展连续性与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我国古代科技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通过各民族集体的智慧得到了不断地进步。 其次统一是历史的主流,社会相对稳定。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这使百姓得到了相对安定的生活,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从而使国家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由于中国民族的统一,政府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的重视与支持,也使中国古代科技能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有了统一的前提,进一步的,各民族间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持续与不断加强,共同创建了龙古代文化。明之前,统治者大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外文化交流不断,中华民族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精华,科技得到进一步发展。 同时,我国古代教育也不断地发展,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确立,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革,原来“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层面逐渐被打破,部分知识分子开始聚众讲学,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为中国古代的文化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许多教学经验至今仍在延用。我国科技就因为这些伟大的教育家而不断突破前进。 我们知道中国农业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也知道实践产生科技的创新与进步。当然,所有的科技创造都来源于人类自己,来源于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造。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刻苦钻研、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富于智慧和创新精神。在与自然界长期斗争中积累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成为了古代科技发展的源泉。 最后,一些著名科学家们的个人努力与不懈的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观因素。他们取得的卓越成就极大地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比如震惊世界的四大发明,将中国古代的科技推向高潮,面向世界。

近代中国与世界

1.历史的由来:英语历史意为“一个人的点查记录”;汉语的“历史”是历和史两个单音节词的合成词,意为“对过去的事情所做的客观的记录”。 2.历史的主要含义:历史,或简称史,历史的第一个含义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 3.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考古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社会学等,参见历史学。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4.学习历史的原因:连横在《台湾通史·序》中写道:“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龟鉴也。代之盛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虚,均於是乎在。故凡文化之国,未有不重其史者也。古人有言:‘国可灭而史不可灭’。然而台湾无史,岂非台人之痛欤?” 5.“世界”一词,来源于佛经,追溯其源头乃出于佛教。“世”为时间意,即迁流之义,时间上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迁流。“界”为空间意,指方位。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 6.(1)中国传统社会的“天下观”:“天下观”是古代中国思想界利用空间概念建构出的一套世界秩序观。它具有鲜明的人文和政治含义,既体现了“天下一家”的高级旨趣,又显示了森严的尊卑等级特征。 (2)“天下观”的具体含义:一、古代中国对世界秩序在空间上的一个构想 二、一种人文与政治的构想 1、体现了“天下一家”、“王者无外”的一元观念 2、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和尊卑秩序的思想 华夏 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7.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一、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土地兼并 日益严重; 广大人民生活困苦 二、社会经济:以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农业经济,构成社会经济的主体。 三、军事上:鸦片战争前清朝政府的武装力量,八旗兵约有20万,绿营兵约有60万(1812年),另外还有临时招募的乡勇。除京都以外,驻地高度分散。当西方军队已经使用用中国发明的火药制成的枪炮时,清朝士兵仍沿用数百年来的旧式“冷兵器” 四、思想上:严酷的统治思想、科举考试的束缚 五、对外政策上:长期以来,中国一直以“天朝大国”自居,形成盲目自大、闭目塞听的局面。至十八世纪中期,西方殖民者开始对我国东南沿海进行侵扰,对此,清朝实行了更加严格的闭关自守、限制贸易的对外政策。但是,这项政策没有将

中国领先世界的三大技术 有此后盾可傲视全球

中国领先世界的三大技术有此后盾可傲视全球2013-4-22 11:27 来源:战略论坛评论 1 条【字体:大中小】 (一)近来,中国有三大技术突破领先世界一是3D打印技术。所谓3D打印技术实际是由计算机控制的依照3D设计图纸直接“打印”出零部件的技术。据介绍,传统的制作方式是“去除型”,如锻造切割制造技术,是在毛坯基础上将多余的材料切割下来;而3D打印则是“增材型”,采取叠加技术,层层粘贴,直至完成所要的部件。这种方法,一是快,二是省,三是精密。据介绍,近年来,中国军事科技之所以突飞猛进,以先进战机为代表的各种尖端武器密集亮相,与中国掌握爆出了领先世界的3D打印技术有绝大关系。 二是激光制造技术。3D打印加激光切割、打磨,可以使部件完美无缺。据介绍,早在2000年前后,中航激光技术团队就已开始投入“3D激光焊接快速成型技术”研发,解决了多项世界技术难题、生产出结构复杂、尺寸达到4米量级、性能满足主承力结构要求的产品。 目前,中国已具备了使用激光成形超过12平方米的复杂钛合金构件的技术和能力,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掌握激光成形钛合金大型主承力构件制造、应用的国家。在解决了材料变形和缺陷控制的难题后,中国生产的钛合金结构部件迅速成为中国航空力量的一项独特优势,目前,中国先进战机上的钛合金构件所占比例已超过20%。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也开始应用这一技术。在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下设的激光制造工程中心,通过激光立体成型技术为将于2014年投产、2016年投入运营的国产客机C-919制造了钛合金翼梁,长度超过5米。除制造外,这些部件即使出现问题,也可以使用同样的技术进行修复,而无需重新制造,这将可以节省大量用于更换受损部件的费用。凭借激光钛合金成形技术,中国在航空材料科学领域第一次走在了世界先进水平的前列,正因为如此,今年1月18日,国务院向“飞机钛合金大型复杂整体构件激光成形技术”颁发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据介绍,中国激光制造技术的成功应该归功于29岁就成为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最年轻的研究员林学春及其于2005年带头创建的“全固态光源实验室”。在他的带领下,实验室

中国古代鲜为人知的科学家

中国古代鲜为人知的科学家、发明家 鲁班,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鲁国人(都城山东曲阜,故里山东滕州),“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 李冰,人名,在中国较为普遍出现。当代主要指战国时期水利家李冰,他主持修建了世界 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另外也有,如艺术家、主持人、教授、主持人、企业家、政府官员等同名名人。 李春,隋代造桥匠师。现今河北邢台临城人士。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初(595~ 605)建造赵州桥(安济桥)。唐中书令张嘉贞著《安济桥铭》中记有:“赵州蛟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但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另有同名演员、运动员等。 曾公亮(998年-1078年)字明仲,号乐正,汉族,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军火家。 喻皓(生卒年不详)工人建筑师。生活在(五代末北宋初)浙江杭州一带。北宋初年,曾当过都匠(掌管设计、施工的木工),尤其擅长建筑多层的宝塔和楼阁,晚年写成《木经》三卷,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木结构建筑的手册,可惜后来失传了。 苏颂(1020~1101)字子容,泉州(今福建)南安人。北宋著名科学家。他主持创制了当时先进的天文钟之一———水运仪象台,能表示天象,又能计时。苏颂所著《新仪象法要》,详细地介绍了水运仪象台的构造,欧洲人认为他是现代天文钟的祖先。 贾宪北宋数学家,创制“贾宪三角”。他最著名的数学成就,是创制了一幅数字图式,即“开方作法本源图”,实际上是一个指数为正整数的二项式定理系数表,被称为中国的帕斯卡三角形。 钱乙(1032~1113)祖籍浙江,后到郓州(今山东省东平县)定居。其著作《小儿药证真诀》是中国最早的儿科学专著,被视为中医儿科学的经典著作,钱乙被后人视为“儿科之圣”、“儿科鼻祖”。

中国古代度量衡领先世界

中国古代度量衡领先世界 1、最早的度量衡器具商代骨尺 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骨尺是目前中国所见最早的测长工具。出土的商代骨尺的长度分别为16.95、15.78、15.8厘米,相当于中等身高者伸开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距离,是商代一尺长度之参考。尺面十等分刻度线表示寸,而寸再十等分为分。 布手知尺的原型商代骨尺 图1布手知尺的原型商代骨尺 2、记载最早的度量衡标准器栗氏量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11年)齐国制造的标准量器“栗氏量”,可谓应用了当时数学、物理学以及冶金等方面的最新成就而制造。栗氏量器已不存,但《考工记》中对栗氏量作了详细的叙述:“栗氏为量,改煎金锡则不耗,不耗然后权之,权之然后准之,准之然后量之,量之以为鬴〔fu釜〕,深尺,内方尺而圜其外,其实一鬴。其臀一寸,其实一豆。其耳三寸,其实一升。重一钧。其声中黄钟之宫。概而不税。其铭曰:‘时文思索,允臻其极,嘉量既成,以观四国,永启厥后,兹器维则’。” 这段文字简要地阐述了制造标准量器的技术要求:铜量铸作的工艺过程、量器的形制、各器的规格、尺寸、容积以及校准的方法等。“金锡”是指青铜,即铜和锡的合金。古代度量衡器多用青铜制造。

青铜冶炼精纯之后,便可以铸成量器。 栗氏量包括鬴、豆、升三量,鬴是主体,呈圆筒形,深一尺,底面是边长为一尺的正方形外接圆。圈足深一寸,容一豆;两侧有耳,深三寸,容一升,即“以度审容”。 栗氏量不仅有尺度、有容积,还要求有一定的重量,即“重一钧”,这样便可以从一件器物上得到度量衡三个单位的量值。根据《考工记》记载,第一步“权之”,把铜锡金属按比例熔炼成青铜合金,用天平称出它的重量m;第二步“准之”,用排水法求得青铜合金的体积v,从m和v可以求出其密度ρ(ρ=m/v);第三步“量之”,根据设计要求做出一定容量的量器模型,同样用排水法求得模型本身的体积。体积乘以密度则为此金属量器的重量。如果容量不符合设计要求,可以调节模型的厚薄,然后用模型翻砂成型,经过浇铸,修整成器,使它达到设计要求。这种用水来测定物质比重的方法与阿基米德所用方法同出一理,可是中国劳动人民用这种方法却比阿基米德至少早了一百多年。 3、现存最早的以度审容的标准量器商鞅方升 商鞅方升在公元前344年设计制造,现藏上海博物馆。由于栗氏量已失传,商鞅方升是现存最早“以度审容”的标准量器。 现存最早的以度审容的标准器商鞅方升 图2现存最早的以度审容的标准器商鞅方升 商鞅方升内口长12.4774厘米,宽6.9742厘米,深2.323厘米,

古代中国知识与思想的世界

古代中國知識與思想的世界 第一講「詩言志」的傳統 書曰:「詩言志,(哥)[歌]詠言。」故哀樂之心感,而(哥)[歌]詠之聲發。誦其言謂之詩,詠其聲謂之(哥)[歌]。故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純取周詩,上采殷,下取魯,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諷誦,不獨在竹帛故也。漢興,魯申公為詩訓故,而齊轅固、燕韓生皆為之傳。或取春秋,采雜說,咸非其本義。與不得已,魯最為近之。三家皆列於學官。又有毛公之學,自謂子夏所傳,而河間獻王好之,未得立。 《漢書.藝文志》 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詩,獻之大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故曰王者不窺牖戶而知天下。 《漢書.食貨志》 男女有所怨恨,相從而歌,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間求詩。鄉移於邑,邑移於國,國以聞於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戶盡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 何休《春秋公羊傳注》宣公十五年 厲王虐,國人謗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

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王不聽,於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 《國語.周語上》 吾聞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聽於民,於是乎使工誦諫於朝,在列者獻詩使勿兜,風聽臚言於巿,辨祅祥於謠,考百事於朝,問謗譽於路,有邪而正之,盡戒之術也。 《國語.晉語六》 故今詩三百首之完成,當可分為三期。第一期當西周之初年,其詩大體創自周公。其時雖已有風、雅、頌三體,而風僅二南,其地位遠較雅、頌為次,故可謂是詩之「雅、頌時期」。此時期即止於成王之末,故曰「成、康沒而頌聲寢」也。成、康以後,因無頌,因亦無雅,蓋雅、頌本相與以為用,皆所以為治平之具,政教之本;今治平已衰,政教已熄,故成、康以後,歷昭、穆、共、懿、孝、夷之世皆無詩也。其第二期在厲、宣、幽之世,此當謂之「變雅時期」。其時已無頌,而繼大小雅而作者,皆列為變雅。蓋詩本主於頌美,而今乃兼美刺,故謂之變也。豳詩之在西周初期,當附於南、雅、頌之末,至是乃改隸於二南而目為變風焉,此殆因有變雅,故乃謂之變風也。其第三期起自平王東遷,列國各有詩,此時期可謂之「國風時期」,亦可謂之「變風時期」。至是則不僅無頌,而二雅亦全滅,而風詩亦變。至於益變而有商、魯之頌,其實則猶之同

中国工业排名世界第一的前20个项目

中国工业排名世界第一的前20個项目 中国工业排名世界第一的前20個项目 (2014年初統計) 2010年,中国工业生产能力就已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制造第一大国。2013年底,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如果我们要把中国排名第一的所有工业品都罗列出来,那将是让人眼花缭乱且不胜其赘的一大串名单。现在就让我们看看中国排名第一的前20个主要工业产品情况: 1.生铁2013年中国的生铁产量为6.58亿吨,排名世界第一,占全球总产量的59%;与1978年中国生铁产量3479万吨相比,增长了17.9倍,翻了将近9番。 2.煤炭2013年中国煤炭产量为36.6亿吨,为全球最大产煤国,产量占到全球总产量的一半;为1978年 6.1亿吨的6.6倍。 3.粗钢2013年中国的粗钢产量为 7.17亿吨,占全球15.5亿吨粗钢产量的46.3%,排名世界第一,超过第2至第20名的总和;与1978年的3178万吨相比,增长了21.6倍,翻了10番半。 4.造船2013年,中国的造船完工量6021万吨,虽然受全球主要是欧美市场萎缩的影响比上年下降21.4%,但仍位居世界第一位,占到世界总造船量的41%。中国造船 5.水泥2013年中国水泥产量为21.84亿吨,排名世

界第一,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是1978年6524万吨的33.5倍。 6.电解铝中国的电解铝产量为1988.3万吨,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总产量的65%以上。7.化肥2013年中国化肥产量6840万吨,是世界最大化肥生产国,占世界总产量的35%;是1978年869.3万吨的7.9倍。8.化纤2013年化纤产量7939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70%;平板玻璃产量7.14亿重量箱,超过世界总产量的50%;工程机械销售总额达590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43%。9.汽车2013年中国汽车产量1927.18万辆,连续四年蝉联世界第一,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5%,稳坐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大国的宝座;是1978年14.91万辆的129.25倍。10.彩电2013年中国的彩电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出货量的比重达到48.8%。彩电装配 11.手机2013年中国的手机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出货量的比重达到70.6%。12.集成电路2013 年中国的集成电路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出货量的比重达到90.6%。13.黄金更有趣的是,随着黄金投资热在中国兴起,2010年中国还生产了340吨黄金,排名世界第一。14.贸易总额201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87万亿美元,超过了美国的3.82万亿美元,首次成为世界第一大进出口贸易国,与1978年的167.6亿美元相比,增长了惊人的230倍。15.科技人力资源截至2009

中国十大科学家-推荐下载

李四光 (1889—1971) 湖北省黄冈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领导人。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为中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邓稼先(1924—1986) 安徽怀宁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他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 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 步奖特等奖;邓稼先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等问题试工作护装置

钱学森(1911-2009)浙Array江杭州人。中国共产党优秀 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 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 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之一。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 院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 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2011年12月8日,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北 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1年12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的 钱学森图书馆正式建成对外开放。

绍兴人,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 学。1940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 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 微物理学奖金。曾任法国国家科 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导师, 并获法兰西荣誉军团军官勋章。 1948年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物理 系教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 究所(后为原子能研究所)副所 长、所长,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 处秘书长,二机部(核工业部) 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名 誉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等。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56年参加中国第一次12年科学规划的确定,与钱伟长、钱学森一起,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中国科技界的“三钱”。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 被誉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中国两弹之父”。杰出科学家。

古代中国知识与思想的世界

古代中國知識與思想的世界 第十講醫學體系的建立 黃帝內經十八卷。 外經三十(九)卷。 扁鵲內經九卷。 外經十二卷。 白氏內經三十八卷。 外經三十六卷。 旁篇二十五卷。 右醫經七家,二百一十六卷。 醫經者,原人血脈經(絡)[落]骨髓陰陽表裏,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施,調百藥齊和之所宜。至齊之得,猶慈石取鐵,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瘉為劇,(以死為生)[以生為死]。 五藏六府痺十二病方三十卷。 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 五藏六府癉十二病方四十卷。 風寒熱十六病方二十六卷。 泰始黃帝扁鵲俞拊方二十三卷。 五藏傷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 客疾五藏狂顛病方十七卷。 金創瘲瘛方三十卷。 婦人嬰兒方十九卷。 湯液經法三十二卷。 神農黃帝食禁七卷。 右經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 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辯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故諺曰:「有病不治,常得中醫。」 容成陰道二十六卷。 務成子陰道三十六卷。 堯舜陰道二十三卷。 湯盤庚陰道二十卷。 天老雜子陰道二十五卷。 天一陰道二十四卷。

黃帝三王養陽方二十卷。 三家內房有子方十七卷。 右房中八家,百八十六卷。 房中者,(性情)[情性]之極,至道之際,是以聖王制外樂以禁內情,而為之節文。傳曰:「先王之作樂,所以節百事也。」樂而有節,則和平壽考。及迷者弗顧,以生疾而隕性命。 宓戲雜子道二十篇。 上聖雜子道二十六卷。 道要雜子十八卷。 黃帝雜子步引十二卷。 黃帝岐伯按摩十卷。 黃帝雜子芝菌十八卷。 黃帝雜子十九家方二十一卷。 泰壹雜子十五家方二十二卷。 神農雜子技道二十三卷。 泰壹雜子黃冶三十一卷。 右神僊十家,二百五卷。 神僊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於其外者也。聊以盪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無怵惕於胸中。然而或者專以為務,則誕欺怪迂之文彌以益多,非聖王之所以教也。孔子曰:「索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不為之矣。」 凡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 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鵲、秦和,蓋論病以及國,原診以知政。漢興有倉公。今其技術晻味,故論其書,以序方技為四種。 《漢書.藝文志》 晉侯夢大厲,被髮及地,搏膺而踊,曰:「殺余孫,不義。余得請於帝矣!」壞大門及寢門而入。公懼,入于室。又壞戶。公覺,召桑田巫。巫言如夢。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公疾病,求醫于秦。秦伯使醫緩為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公曰:「良醫也。」厚為之禮而歸之。六月丙午,晉侯欲麥,使甸人獻麥,饋人為之。召桑田巫,示而殺之。將食,張,如廁,陷而卒。小臣有晨夢負公以登天,及日中,負晉侯出諸廁,遂以為殉。 《左傳》成公十年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李时珍——中国古代卓越的药物学家。 (公元1518年)生于湖北一个世医家庭。少年时代,常跟父亲和哥哥采集草药,或帮父亲抄写药方,听父亲讲解药物学知识。当时科举盛行,他14岁中了秀才。但他热爱医药事业,对八股文不感兴趣。因此,考举人三次落榜后,放弃了科举入仕的道路,一心做医生。 在行医当中,他发现当时的本草书收药不全,名称混乱,多有谬误。于是,下决心编写一部新的本草书。他详细研究了古代有关的本草学、医学等各类书籍,长期深入民间向广大劳动群众学习,到深山老林采集药材,开辟药园栽培药物,通过27年的埋头苦干,终于在61岁时写成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该书不仅对我国古代本草学作了一次历史性总结,也将以前的化学知识予以系统化,并使之达到一个新的认识水平。该书载药1 892种,其中无机物达266种,而且药物的分类更详细,对一些较为混乱的物质命名加以更正。 葛洪--中国古代的炼丹家 中国是炼丹术出现最早的国家。虽然炼丹家以追求炼制长生不老之仙丹为目的,但采用的方法和使用的原料使他们成为最先开始进行化学实验和化学研究的人。在我国历史上研究炼丹术的人中,最著名的要算晋朝的葛洪(约281~361)。 葛洪自号抱朴子,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贵族家庭。13岁时,父亲去世,家境每况愈下。但是,他发奋读书,无钱买纸笔,就用木炭练字。他博览群书,对经书、史书、医书、百家之言等都认真学习研究,因此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他一生对炼丹感兴趣。虽做过“关内侯”的官,但最终还是辞官不做,专事炼丹、制药,兼做医生。他长期远离尘世,从事炼丹研究,了解了许多化合物如铜青(硫酸铜)、矾石(明矾)、密陀僧(氧化铅)的性质,并进行包括炼丹、炼汞等在内的许多化学转变。除炼丹外,他还把炼丹中观察到的化学变化详细予以记载。他一生著作颇多,有《抱朴子》内外篇共一百六十篇,还有《金匮药方》一百卷,《时后要急方》四卷。其中《抱朴子·内篇》是他的主要炼丹著作。 张衡 张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曾任尚书和河间相等职。 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和政治家,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 在地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地动仪”(公元132年),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及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在天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浑天仪”(公元117年),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观察星象的天文仪器,著有《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书,画出了完备的星象图,提出了“月光生于日之所照”的科学论断。在文学方面,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