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介绍

国家大剧院介绍国家大剧院(National Theatre),位于北京市中心,是一座现代化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场所,是中国的国家级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独特,引人注目,成为北京市的地标建筑之一。
它是中国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国艺术界的重要舞台。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和自然元素,融合了现代化的建筑技术和概念。
整座建筑呈半圆形,由钢结构和玻璃幕墙构成,外观看起来宛如一个华丽的水晶宫。
建筑的中央是一座巨大的圆形舞台,既能容纳大型歌剧、舞蹈和戏剧表演,也可以进行一些小型音乐会和演讲。
舞台上方悬挂着一个巨大的横幕,可以根据演出需求来调整大小和位置。
国家大剧院内部的设计也非常精致和现代化。
观众席分为三个区域:正厅、二楼和上层包厢。
正厅的观众席设计成两层楼高,可以容纳约2000名观众。
观众席的设计注重舒适度和视野。
每个观众席都配备了舒适的座椅和足够的腿部空间。
此外,国家大剧院还有一些豪华的包厢,供一些特殊的嘉宾和贵宾使用。
国家大剧院主要承办各种艺术表演,包括歌剧、舞蹈、戏剧、音乐会等。
它不仅是中国戏曲的重要舞台,还吸引了许多国际知名的艺术团体和演员前来演出。
每年,国家大剧院都会举办一系列的艺术节和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游客。
国家大剧院还提供艺术教育和培训服务。
它设有专门的艺术培训班和工作坊,为有才华和兴趣的年轻人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国家大剧院还与一些国内外的艺术学院和机构合作,进行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
除了艺术表演之外,国家大剧院还有一些餐厅和商店,提供各种饮食和购物选择。
观众可以在看表演之前或者之后在这里休息和品尝美食,购买一些艺术品作为纪念品。
总的来说,国家大剧院是一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艺术表演场所,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优质的艺术享受,也为中国的文化艺术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举办各种艺术表演和文化活动,国家大剧院成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推广者和交流平台。
无论是中国的观众还是国际艺术界的人士,都能够在这里体验到精彩纷呈的艺术表演,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国家大剧院结构设》课件

国家大剧院的视听设备和舞台 技术设备
国家大剧院拥有先进的视听设备,包括高清投影仪和立体声音响系统,以提 供震撼人心的视听效果。舞台技术设备包括可移动的舞台、灯光和音效设备, 用于创造不同的舞台效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国家大剧院的室内空间布局和 设计细节
国家大剧院的室内空间布局精心设计,以提供舒适的观剧体验。设计细节包 括舞台和座位的布局、灯光和装饰的选择,以及各种设施的安排。
国家大剧院的设计理念和建筑特点
国家大剧院的设计理念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引领着建筑设计的创新。其建筑特点包括流线型外观、巨大的玻璃幕墙 和室内外空间的融合。
国家大剧院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国家大剧院由三个主要结构组成:音乐厅、戏剧厅和歌剧院。每个结构都提供了优质的音响效果和视觉体验,用于 演出音乐会、戏剧和歌剧表演等不同类型的艺术节目。
国家大剧院的环保和节能设施
国家大剧院致力于环保和节能,采用了多项绿色技术和设备,如太阳能发电、 雨水回收和节能灯具,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国家大剧院结构设的未来发展和影响力
国家大剧院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化设施之一,将继续发展和扩大其影响力,为更多人提供世界级的艺术体验,以及 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国家大剧院结构设
本课件将介绍国家大剧院的背景和意义,设计理念和建筑特点,主要结构和 功能,视听设备和舞台技术设备,室内空间布局和设计细节,环保和节能设 施,以及未来发展和影响力。
国家大剧院的背景和意义
国家大剧院是中国的国家级文化设施,旨在提供高质量的艺术表演和文化交 流平台。它代表着中国对艺术的重视和文化的繁荣。
国家大剧院建筑结构分析

大剧院在白天外观. 大剧院的夜间照明.
·主体结构
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钢结构 超椭球体壳为一个超大空间壳体, 壳体是经过精确数字计算得出的 系数为2.24的超级椭球,它集建 筑、材料、设备等高科技于一身, 其外围护装饰板面积约 36000m2。巨大的壳体是建筑 与结构的融合体、墙面与顶面浑 然一体没有界限。整个钢壳体由 顶环梁、钢架构成骨架,148榀 (其中102榀不露明,46榀露明) 弧形钢架呈放射状分布,钢架之 间由连杆、斜撑连接,壳体钢架 从外观看似是落在水中,实际上 下部是支撑在3m宽>2m高的巨 大混凝土圈梁上。设计考虑到方 便施工及加工周期问题,壳体钢 结构构件尽量标准化,并易于装 配。
板与结构墙连接方式:预制 板四周及中间为了加强板的强度 及预埋件需要都设置了加强肋, 在四周每边预埋钢板板通过转接 件与结构墙固定的角钢连接。
·石材
国家大剧院室内、外装修使用的石材有几大特点:品种多、 全部国产稀有品种规格偏大。
又如大剧院以兰花草手法处理的建筑符号贯穿于整个装修内, 在柜台(售票、咖啡、服务等柜台)_石材装饰板上也充分体现出来, 具体做法先将太白青石材磨光后用1mm钢板做成兰花草图案的模 具铺在磨光石材上进行烧毛处理,这样处理后石材板上未做烧毛 处理的是黑亮色兰花草叶效果颇具艺术感。
剧场内的弧形楼梯.
钛板外侧水平环向沿板 缝设有清洗轨道,钛板缝中 布置了由下部引上的清洗水 管,并在相应位置预留了接 管点,可直接用软管清洗。 清洗保洁人员可通过室内歌 剧院顶部的预留人孔,上达 壳体玻璃与红木吊顶内,然 后沿检修马道至壳体顶部的 排烟窗,由排烟窗上至壳体 外部,利用可沿轨道滑行的 活动梯子,进行日常的维护 和清理工作。
大剧院建筑屋面呈半椭圆型,由钛金属 板覆盖,前后两侧有两个类 似三角形的渐开式 玻璃幕墙切面,整个建筑漂浮于人造水面之上.
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

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国家大剧院,又称国家大剧院大剧院,是位于中国北京市中心的一座大型剧院,是中国的国家级文化艺术设施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剧院之一。
它是中国著名建筑师贝聿铭的代表作品,其独特的建筑设计思想为世人所称道。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思想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理念的结合,贝聿铭通过将自然的元素融入建筑之中,创造了一个别具特色的艺术空间。
这一设计思想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也体现了对艺术与自然的敬畏和推崇。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思想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借鉴。
贝聿铭在设计国家大剧院时,充分考虑了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城市景观,力求将建筑融入自然之中。
他将大剧院设计为一座“水上建筑”,以其被称为“悬浮岛”的外形和用水包围的设计远近闻名。
这种设计不仅使大剧院在城市中独具特色,也为周围的公共空间提供了一个宜人的环境。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思想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大剧院的外形呈现出了流畅而富有张力的线条,其建筑风格既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又吸收了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视觉效果。
而且在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上,大剧院也以其宽敞明亮、功能齐全的特点,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观演环境。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思想还体现了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在大剧院的建筑内部,设计师们精心打造了一系列艺术装饰和装置,以展示中国当代艺术的风采。
大剧院还致力于举办各种艺术文化活动,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文化艺术享受的机会。
这样的设计思想不仅使大剧院成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高地,也丰富了公众的文化生活。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思想还体现了对于现代城市发展的思考和探索。
作为中国首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大剧院不仅在外观上给人以震撼和美感,更是一种城市形象的传递与表达。
大剧院所展现的现代建筑理念和艺术氛围,为北京这座古老城市增添了一道现代的风景线。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思想体现了对自然、传统文化、艺术和城市的多方面关注,并通过独特的设计手法将这些元素融入到建筑之中,使之成为了中国现代建筑的一个代表作品。
国家大剧院完美讲解

2023/11/22
中国国家大剧院
建筑内部——从北入口走入大剧院,依次经过北 水下廊道、橄榄厅、公共大厅、三大剧场。剧院 入口并不高,墙壁上雕刻着高低起伏的不规则线 条,勾勒出光影的律动,与故宫外墙一致的暗红 色调,不求一鸣惊人,自然平和又不乏热情。
2023/11/22
中国国家大剧院
2023/11/22
上。
2023/11/22
中国国家大剧院
2023/11/22
中国国家大剧院
2023/11/22
中国国家大剧院
外形简洁
视觉冲击 力强
建筑风格 多样化
缔造 传奇
国家大剧院此刻应运而生,这个有着标志性意义, 象征着我国文化艺术的重量级建筑在首都天安门广 场的西侧怦然出世。半粒闪耀的银蛋,一座典型的 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
2023/11/22
中国国家大剧院
2023/11/22
中国国家大剧院
4、对于地板,国家大剧院采用了20多种天然石
材,这些石材全部来自国内各省市,虽然有的区 域使用的是同一种石材,但由于石材切割的方向 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纹理,效果自然也就不同, 如此丰富的地砖也给大剧院带来无比美妙的艺术 气息。还有一点不得不提,无论使用何种石材, 大厅中的地砖反光力极强,以至于在室内看穹顶, 亦有倒影显露在地砖上,室外的感受再一次在室 内得到了重拾。
2023/11/22
中国国家大剧院
2023/11/22
中国国家大剧院
5、为保证大剧院周围的水池冬天不结冰,
夏天不长藻,大剧院采用了“中央液态冷热 源环境系统”, 这套装置的基本构造就是从 地下水部分和人工湖部分分别抽出一部分水 在各自的管道中循环,两个管道在墙体内都 呈螺旋状交错在一起,这样,既能互相传递 温度,又不会因为水源直接交换而引起浪费、 污染。这个装置使人工湖内的水温不致过冷 或过热,冬季不会因过冷而结冰,夏季不会 因过热而长藻,一举两得。
国家大剧院组织架构

国家大剧院组织架构国家大剧院(National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是中国北京市的一座大型现代建筑,也是国家一级文化艺术机构之一、国家大剧院以其独特的造型和艺术精神成为北京市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从组织架构来看,国家大剧院主要由主管机构、院长办公室、副院长办公室、办公室、艺术团、院本部和院部机构等部门组成。
一、主管机构主管机构是国家大剧院的最高管理机构,负责对整个大剧院的工作进行领导和指导。
二、院长办公室院长办公室是国家大剧院的决策和执行机构,由院长领导,负责领导和协调大剧院的各项工作。
三、副院长办公室副院长办公室是国家大剧院的副级决策和执行机构,由副院长领导,负责协助院长办公室开展工作,包括财务管理、项目策划、演出管理等方面。
四、办公室办公室是国家大剧院的综合管理和服务机构,负责大剧院的综合协调、物资管理、行政事务管理和对外联络等工作。
五、艺术团艺术团是国家大剧院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乐团、舞团和戏剧团等。
艺术团由国内外优秀的音乐家、舞蹈家、演员组成,他们为大剧院的各类演出提供专业的艺术表现力。
六、院本部院本部是国家大剧院的核心管理部门,负责大剧院的日常运营和管理工作,包括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宣传推广等。
七、院部机构院部机构包括演出部、剧目管理部、市场部、文化教育部、国际交流部等。
演出部负责演出项目的策划、组织和执行;剧目管理部负责剧目的选择、策划和管理;市场部负责票务销售和市场推广;文化教育部负责开展艺术教育和文化活动;国际交流部负责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此外,国家大剧院还设有院长助理、副院长助理等职务,他们主要负责协助院长和副院长开展工作。
总的来说,国家大剧院的组织架构分为主管机构、领导办公室、综合管理机构、艺术团队和院部机构等部门。
这样的组织架构使国家大剧院在管理和运营方面更加高效和科学,能够实现艺术表演的顺利进行,并能够满足人们对艺术欣赏和文化交流的需求。
中国国家大剧院 的美

中国国家大剧院的美体现在多个方面:
1. 外观设计:大剧院的外观呈椭圆形,仿佛一颗巨大的水滴,独特的造型使其成为北京城市风景线的一大亮点。
超过18000块巨型玻璃组成的外壳,使建筑在夜晚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
2. 内部空间设计:大剧院内部空间设计独特,设有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以及艺术展厅、餐厅、音像商店等配套设施,同时还有多功能空间如展览厅、艺术教育中心等,能够满足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需求。
3. 内部艺术品:大剧院内部有众多艺术品和雕塑,如“一桌二椅”艺术装置,原型取于国家大剧院2013年原创京剧《天下归心》的舞台美术设计。
这些艺术品和雕塑为整个建筑增添了更多的艺术气息。
总的来说,中国国家大剧院的美不仅体现在外观设计和内部空间上,同时也体现在其内部的艺术品和雕塑上。
国家大剧院建筑方案

国家大剧院建筑方案国家大剧院是一座位于中国首都北京市中心的现代化建筑,旨在举办各种艺术表演和文化活动。
本文将介绍国家大剧院的建筑方案,包括其设计理念、建筑结构、功能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
设计理念国家大剧院的设计理念基于“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倡导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以及与现代城市的和谐共生。
该建筑方案旨在创造一个独特而富有艺术感的空间,通过独特的建筑形式和材料运用,传达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和演艺事业的繁荣发展。
建筑结构国家大剧院的建筑结构采用了钢结构和玻璃幕墙的组合,使建筑在外形上兼具现代感和艺术美感。
整体建筑包括一个大剧院、一个音乐厅和一个戏剧院,共同构成了一个宏伟而完整的演艺综合体。
大剧院是国家大剧院的核心部分,其设计灵感源自中国传统剧院的宏伟气势和精致装饰。
大剧院的内部舞台大厅可容纳数千名观众,采用了世界上领先的音响和灯光设备,并拥有超现实的舞台效果。
这个设计旨在打造一个优秀的演出环境,为艺术家和观众提供极佳的观赏体验。
音乐厅是国家大剧院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灵感源自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音乐厅内部设计精美,采用了天然木材和布艺装饰,营造出温馨而雅致的氛围。
音乐厅的空间布局和声学设计均符合国际标准,为各类音乐表演提供完美的演奏效果。
戏剧院是国家大剧院中的第三个功能区,用于演出话剧、舞剧和其他戏剧作品。
戏剧院的设计理念与大剧院和音乐厅类似,充分展示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设计风格。
戏剧院内部空间布局灵活,可以适应各种剧目的演出需求。
功能布局国家大剧院的功能布局合理,将各个功能区划分清晰。
大剧院、音乐厅和戏剧院通过共享大型停车场、舞台设备库和排练室等公共设施实现紧密的合作。
此外,国家大剧院还设有休闲区、咖啡馆和餐厅等附属设施,为观众提供便利和舒适的体验。
建筑材料国家大剧院采用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建筑材料,以保证建筑的结构安全和外立面的美观。
钢结构和玻璃幕墙是建筑的主要材料,其优点包括结构牢固、透光性好和耐久性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国家大剧院建设历程筹划建设国家大剧院的历史可追溯到49年前。
1958年——党中央觉定为迎接建国十周年庆典在首都北京建一批大型公共建筑即建国十大建筑后因文革原因国家大剧院工程一直未能上马1990年——文化部组建国家大剧院筹备处进行前期工作1993年——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三种建设方案的论证第一种120000㎡三个大剧院一个小剧场第二种97000㎡两个大剧院一个小剧场第三种105000㎡三个大剧院最终建议方案总建筑面积100000㎡三个大剧院一个小剧场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有计划地建设国家的剧院1997年9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建设国家的剧院1997年12月——有国内5家设计单位提出了7个设计方案1998年4月——国务院批准国家大剧院工程立项建设,同时开始其建设方案的估计竞赛邀请17家,自报名19家,共提出44个方案第一轮:5个入围第二轮:(1998年11月)评选结果五个入围,其中三个中外联合进行方案修改最终提出三个方案最终:决定采用巴黎机场设计公司方案,清华大学配合修改在调整方案时,考虑国家大剧院与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的关系,连续两次将用地范围扩展,一直扩到人民大会堂南侧路。
这样大剧院比第一次方案南移70m,对改善周围环境起到了关键作用。
中国国家大剧院英文:National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地址:中国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2号邮编:100031中国国家大剧院简介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西长安街以南,由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总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10.5万平方米,地下附属设施6万平方米。
总投资额26.88亿人民币(大剧院最新公布的造价数字是31亿元人民币)。
主体建筑由外部围护钢结构壳体和内部2091个坐席的歌剧院(含站席2398)、1859个坐席的音乐厅(含站席2017)、957[1]个坐席的戏剧院(含站席1040)、公共大厅及配套用房组成。
外部围护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其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基础埋深的最深部分达到-32.5米。
椭球形屋面主要采用钛金属板饰面,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
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00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
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3.32米。
但其实际高度要比人民大会堂高很多,因为国家大剧院60%的建筑在地下,其地下的高度有10层楼那么高。
国家大剧院工程于2001年12月13日开工,于2007年9月建成。
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
国家大剧院建筑屋面呈半椭圆形,由具有柔和的色调和光泽的钛金属覆盖,前后两侧有两个类似三角形的玻璃幕墙切面,整个建筑漂浮于人造水面之上,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
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
国家大剧院庞大的椭圆外形在长安街上显得像个“天外来客”,与周遭环境的冲突让它显得十分抢眼。
这座“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计划以一颗献给新世纪的超越想象的“湖中明珠”的奇异姿态出现。
早在20世纪50年代政府对长安街的规划就设想了国家大剧院的建设,周恩来首次提出建设国家大剧概貌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由外部围护结构和内部歌剧院、音乐厅、剧场和公共大厅及配套用房组成。
在地面层坐落着三幢建筑:歌剧院、音乐厅和剧场,它们由道路区分开,彼此以悬空走道相连,恍若在水面上的地面建筑是一个巨型壳体,覆盖、庇护、包围和照亮着所有的大厅和通道。
建筑物在水面中的倒影构成了大剧院的外部景观。
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外环绕人工湖,人工湖四周为大片绿地组成的文化休闲广场。
人工湖面积达35500平方米,人工湖水深为40厘米,3.5万平方米整个水池分为22格,分格设计既便于检修,又能够节约用水,还有利于安全。
每一格相对独立,但外观上保持了整体一致性。
为了保证水池里的水“冬天不结冰,夏天不长藻”采用了一套称作“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控制”的水循环系统。
国家大剧院结构由三个功能区组成。
北入口、地下车库;功能区包括歌剧院、戏剧院、音乐厅等;南入口、餐厅、机房等服务区。
大剧院南部入口与北部入口“水下走廊”一起延伸至地下6m之处,观众通过水下长廊进入大剧院。
北侧主入口为80米长的水下长廊。
南侧入口和其它通道也均设在水下。
观众进入大剧院时会发现他们的头顶之上是一片浅浅的水面。
在入口处设有售票厅,水下长廊的两边设有艺术展示、艺术品商店等服务场所。
国家大剧院北入口与北京地铁1号线天安门西站相连,[2]国家大剧院南门比邻地铁二号线和平门站,并有能容纳1000辆机动车和1500辆自行车的地下停车场。
根据安德鲁的设计大剧院从长安街后退了70米,空出70米全部变成绿地。
国家大剧院内有四个剧场,中间为歌剧院、东侧为音乐厅、西侧为戏剧场,南门西侧是小剧场,四个剧场既完全独立又可通过空中走廊相互连通。
公共大厅的地板铺着20多种颜色不一、花纹各异的名贵石材,公共大厅天花板由名贵木材拼贴成一片片“桅帆”,木质的红色深浅不一,明暗相间。
来自法国的著名画家阿兰·博尼用超过20种不同的红色点染大剧院的各个部分。
整个大剧院的墙面丝绸铺设面积达到4000平方米。
歌剧院主要演出歌剧、芭蕾、舞剧,有观众席2416席;音乐厅主要演出交响乐、民族乐、演唱会,有观众席2017席;戏剧场主要演出话剧、京剧、地方戏曲、民族歌舞,有观众席1040席;[3] 小剧场观众座位556席,上演室内乐、小型独奏独唱、小剧场话剧、现代舞等。
各剧院都设有化妆间、指挥休息间、练琴房、演员候场区、换装间、服装整烫间、道具间、演员休息厅。
舞台技术用房设有音响控制室、灯光控制室、调光器设备间、音响设备室、摄像机房等。
在歌剧院的屋顶平台设有大休息厅,在音乐厅的屋顶平台设有图书和音像资料厅,在戏剧场屋顶平台设有新闻发布厅。
大剧院共有五个排练厅,位于四个剧场之间,可以共用也可以分别使用。
一个大排练厅主要用于合成排练;两个中排练厅一个主要用于舞蹈排练,一个用于乐队排练;两个小排练厅主要用于分部排练。
大剧院设有集中音像制作中心,有大录音棚一间、同期录音演播室一间,以及电视转播机房和音像后期制作室。
大剧院设有一间大绘景间,设置布景吊挂和绘景设备,还设有布景、道具整修间和布景仓库,以及为集装箱运输用的升降平台2台。
灯光在国家大剧院壳体结构上,安装有506盏“蘑菇灯”。
与长安街上其他建筑物在夜晚灯火通明的景象不同,国家大剧院壳体上面的“蘑菇灯”散发的是点点光芒,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
歌剧院歌剧院是国家大剧院内最宏伟的建筑,以华丽辉煌的金色为主色调。
歌剧院主要上演歌剧、舞剧等、芭蕾舞及大型文艺演出,歌剧院的观众厅观众厅设有池座一层和楼座三层,有观众席2091席(不包括乐池)。
歌剧院有具备推、拉、升、降、转功能的先进舞台、可倾斜的芭蕾舞台板、可容纳三管乐队的升降乐池。
歌剧院舞台采用“品”字形舞台形式,由一个主台、两个侧台和一个后台构成,舞台具备推、拉、升、降、转五大功能,可迅速地切换布景。
其中,主舞台有6 个升降台,既可整体升降又可分别单独升降。
舞台的左、右侧台各有6台可以横向移动的车台,通过主舞台升降台互换位置,可以迁换场景。
后舞台下方距地面15米处,储存有一个芭蕾舞台台板,主舞台升降台下降后,芭蕾舞台可移动到主舞台台面上,用于芭蕾舞演出。
台面用的是俄勒冈木,并用三层结构来增加弹性,保护了芭蕾舞演员的足尖。
这也是国内面积最大的无缝隙专用芭蕾舞台板,台面可倾斜至5.7度。
由于穹顶高度的限制舞台和部分观众席位于地下。
舞台上方栅顶高度为32米。
吊杆、灯光桥、灯光渡桥通过钢丝绳悬挂在空中。
61道电动吊杆,78台轨道单点吊机,24台自由单点吊机,灯光桥、灯光渡桥、灯光吊架将1588盏用于演出的灯具点缀在歌剧院舞台的上方,灯光反应快,可以在几秒钟内变换造型。
舞台顶部还设置了60多道吊杆和幕布,可以制造不同的演出场景。
乐池面积为120平方米,可容纳90人的三管编制乐队,也可升至观众席水平位置变成观众席。
在乐池中,还特别为指挥设计了专用升降台,指挥可以以这种特别的方式出场、谢幕。
歌剧院在墙面上安装了弧形的金属网,声音可以透过去,而金属网后面的墙是多边形,这样就形成了视觉的弧形和听觉空间的多边形,做到了建筑声学和剧场美学的完美结合,其混响时间为1.6秒,符合歌剧及舞剧等的演出要求。
歌剧院设有6个单人化妆套间,6个单、双人化妆间,18个中化妆间,2个乐队指挥休息套间,6个乐队用大化妆间,8间练习琴房。
歌剧院舞台尺寸台口宽度:18.6M;台口高度:14M主舞台台宽:32.6M;主舞台台深:32.6M台上净高:32M;左右侧台宽:21.6M;左右侧台深:25.8M后舞台台宽:24.6M;后舞台台宽:23.6M音乐厅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位于歌剧院东侧,以演出大型交响乐、民族乐为主,兼顾其它形式的音乐演出。
音乐厅的观众席围绕在舞台四周,设有池座一层和楼座二层,共有观众席1859个(包括合唱区)。
演奏台设在观众厅一侧,演奏台宽24米、深15米、能容120人的乐队演奏。
演奏台设有3个升降台,在演奏台前部设有钢琴升降台。
四周围的数码墙有如站立起来的钢琴琴键,其凹凸的尺寸和形状是由数论精确计算得出,使声音均匀、柔和地扩散反射。
在演奏台后设有可供180人合唱队使用的观众席合唱区。
安放于音乐厅的管风琴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管风琴,有94音栓,发声管达6500根之多。
出自德国管风琴制造世家——约翰尼斯-克莱斯,与著名的德国科隆大教堂管风琴系出同门,能满足各种不同流派作品演出的需要。
音乐厅的天花板,形状不规则的白色浮雕像一片起伏的沙丘,又似海浪冲刷的海滩,有利于声音的扩散。
为了达到声效的完美,在顶棚的下面还悬挂了一面龟背形状的集中式反声板,它的作用是将声音向四面八方散射。
音乐厅的顶部、墙壁、地面、舞台、坐席与管风琴的色调搭配和谐优美,处处传递着音乐殿堂的非凡气质,其混响时间为2.2秒,实现了建筑美学和声学美学的完美结合。
音乐厅设有2 个乐队指挥休息套间,2个单人化妆套间,4单人化妆间,6个中化妆间,7个乐队、合唱队用大化妆间,10间练习琴房和1间管风琴练习琴房。
戏剧场戏剧场是国家大剧院最具民族特色的剧场,营造出颇具中国特色的剧场氛围。
戏剧场主要供戏曲(包括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曲)、话剧及民族歌舞使用。
观众厅设有池座一层和楼座三层,共有观众席957个(不包括乐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