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早期中国人对澳洲的认识
汉语中“澳洲”一词含义的变迁

汉语中“澳洲”一词含义的变迁
澳洲是指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洲。
在中国古代,澳洲可能未被正式命名,但“南州”和“南洲”是指澳洲的概念,这是中国古代对澳洲的最早知识。
在中国的古籍和文献中常常
提到南洲,如《山海经》、《说文解字》、《竹书纪年》、《红楼梦》等。
到了现代,随着澳洲社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澳大利亚成为一个重要的发达国家,
并且澳洲的有关新闻、文化和旅游等方面在中国变得越来越有名。
2011年中国国务院出台文件将澳洲定为中国出境游目的地之一,这使得澳洲的知名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澳洲在中国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名称,而且还具有文化、历史、地理和政治等
多方面的含义和影响。
在政治和外交方面,澳洲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友好国家和合作伙伴。
在文化和历史方面,澳洲也与中国有着深厚的关系,澳洲华人和留学生也被视为桥梁,促
进了中澳两国的交流与了解。
总之,澳洲在中国的意义不断发生着变化,但其重要性和影响力愈加明显,这对中澳
两国关系的发展和友好交流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略论早期中国人对澳洲的认识

略论早期中国人对澳洲的认识廖大珂澳洲长期处于孤立的状态,给人以神秘感。
在欧洲人看来,澳洲是由他们发现的。
然而,自本世纪以来,这种观点受到了挑战。
1953年澳大利亚学者C.P.菲茨杰拉德在《是中国人发现了澳洲吗?》一文中,根据在达尔文港附近出土的一尊寿老雕像,推测郑和的船队可能到过澳洲。
(1)著名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论述这一发现时也说:寿老雕像是“1879年发掘者们从修路时须推倒的一棵至少有200年树龄的老榕树的根部,于地下4米深的地方发掘出来。
出土时,小雕像因年久而变黑,具有明代或清初的风格,因此推定它与郑和同时代则是十分合理”。
(2)在国内,近来赵志华先生的一篇论文则提出,《郑和航海图》中的未名陆地是澳洲大陆,因此郑和船队可能到过澳洲海岸。
(3)李万权与赵志华两先生进而认为:“这片未名地可以确信是郑和船队第三次远航澳洲实地探察后才绘在航海图上的”。
(4)以上的推测和论断虽未免过于大胆,且缺乏可靠的证据,但却提出了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澳洲是郑和船队发现的并绘在航海图上的吗?在欧洲殖民者东来之前,中国人是否到过澳洲?其实,早在郑和下西洋之前的遥远的年代,中国人就已经知道在南方的海洋中有一块大陆,并到过澳洲,对澳洲的认识也经历了从模糊到较为清晰的过程,并在中国史籍中留下记载,《郑和航海图》上的未名地不过是在前代记载的基础上绘制的,反映了宋元以来中国人对澳洲的认识。
一.澳洲是距离其他大陆最远的一块大陆,它三面的被广阔的海洋所环绕,只是北面的海洋借星罗棋布的马来群岛才与亚洲大陆相联结。
因此,早在欧洲人东来之前的几个世纪,马来人就已知道澳洲,但却认为它不适合人类居住,将其称为“死亡之地”,(5)后来苏拉威西的布吉斯人(Bugis)为了捕捞海参,卖与中国人,来到澳洲北部沿海,除了在它的海岸进行捕捞活动之外,并没有深入内地。
他们把那里称为“麻那加(Marega)”,意即“海参地”。
(6)古代阿拉伯人受古希腊地理学的影响,也相信南方存在着一个大陆。
汉语中“澳洲”一词含义的变迁

澳洲, 汉语, 含义, 变迁, 起源, 明清时期, 近现代, 当代, 地理, 文化, 多义性, 发展趋势
1. 引言
1.1 汉语中“澳洲”一词的起源
汉语中“澳洲”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据考证,“澳洲”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的地理著作中,用来指代位于南洋大陆南端的一个神秘陆地。当时,这片陆地被认为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人们对其知之甚少,因此用“澳洲”这个词来表示其神秘和险阻的特性。
2.5 “澳洲”一词的文化涵义变迁
在古代,中国人对澳பைடு நூலகம்的文化涵义并不明确,因为古代中国与澳洲的联系并不密切。然而随着近现代的发展,中澳交流逐渐增多,澳洲的文化涵义也开始在中国人心目中逐渐清晰起来。
在明清时期,澳洲被称为“南洋”,是中国人对一片遥远而神秘的土地的称呼。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澳洲常用来象征异域,神秘与未知。随着欧洲人的探索和殖民,澳洲的地理与文化形象逐渐被揭开面纱,被赋予了更多具体的含义。
1.2 “澳洲”一词的最初含义
在汉语中,"澳洲"一词最初的含义并不是指代今天的澳大利亚。根据历史记载和研究,最初的澳洲指的是东南海域的一片神秘土地。在古代中国人的想象中,澳洲被描述为一个遥远而神奇的地方,据说那里富饶美丽,充满了各种未知的动植物,是人们梦想探索的未知之地。
在古代《山海经》等文献中,有关澳洲的描述多为神话传说和传闻,并没有明确指出其实际位置。中国古代人对澳洲的探索和想象,为后来对澳大利亚的认知奠定了基础。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澳洲逐渐成为中国人向往探索的目的地之一,也成为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题材。
2.2 “澳洲”一词在近现代的变迁
“澳洲”一词在近现代的变迁主要体现在其地理和文化涵义上。随着近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世界各国之间联系的增多,人们对澳洲的认识逐渐深入和丰富。在十九世纪,随着殖民主义的影响,澳洲被视为一个遥远、神秘且未开发的大陆,人们对这片土地的了解主要停留在地理上。随着科学探索和交流的加深,人们对澳洲的文化、社会和历史也逐渐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澳大利亚见闻与感想(郑召青)

澳大利亚的见闻与感想诸城市龙源学校郑召青在澳大利亚近一个月的考察学习过程中,我听见、看到了许多新鲜的事情,对澳大利亚有了更深的了解,因而也有了许许多多的感想。
一、澳大利亚概述:澳大利亚的领土分为八部分:六个州和两个领地六个州: 西澳大利亚州Western Australia , 面积最大,首府:珀斯Perth。
南澳大利亚州South Australia , 首府:阿德莱德Adelaide昆士兰州Queensland , “阳光之州”, 首府:布里斯班Brisbane新南威尔士州New South Wales , “第一州”, 首府:悉尼Sydney塔斯马尼亚洲Tasmania , 首府:霍巴特Hobart维多利亚州Victoria,“花园之州”, 首府墨尔本Melbourne两个领地: 北部地区Northern Territory , 首府:达尔文Darwin澳大利亚首都直辖区Australian Capital Territory,首府:堪培拉Canberra 土地面积:769万平方公里,有三个时区人口:1940万,每平方公里2.5人语言:英语货币:澳元dollar三大经济支柱:畜牧业、教育输出业、旅游业澳大利亚是一个社会发展历史很短的国家。
在17世纪英国人发现澳洲大陆之日,正是英国资本主义崛起强盛之时。
经过二百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和开发到1901年宣布成立联邦政府,它已发展为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了,近50多年的发展更是迅速。
现在澳大利亚已是一个文明、法制水平相当高的国家了,在这个国家里不存在地位的尊卑,他们从总理到百姓,走在大街上都是平等的公民;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履行着自己的义务,都在为社会和他人服务,也在其中享受着自己的权利、报酬和社会福利待遇。
在那里好似不存在城乡差别和职业歧视,他们都在工作着,为自己、为他人、为整个社会。
他们的行为准则就是法律,一切的言行都自觉地服从于法律。
严格地遵纪守法使他们的社会井井有条,他们社会安定,人们安居乐业,国家经济蒸蒸日上,三大经济支柱:畜牧业、教育输出业、旅游业。
古代的澳洲文化与交流

古代的澳洲文化与交流澳洲是一个充满神秘和奇特文化的国度,这里的文化源远流长,在古代就已经开始了跨越海洋的文化交流。
在这里,我们将探讨古代澳洲文化和交流的历史。
起源澳洲的原住民已经在当地生活了数千年,其文化和传统源源不断地流传下来。
据学者研究,澳洲原住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至少4万年前,他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也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文化环境澳洲的文化环境非常独特,大陆周围几乎被一片广袤的海洋包围,这给澳大利亚的文化和交流带来了很多限制。
古代的澳大利亚人民缺少跨越大海进行文化交流的便捷手段,因此他们的文化和传统主要依靠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
有限的交流虽然澳洲的文化交流受到了物理环境的限制,但仍然存在跨越海洋进行文化交流的现象。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表明,公元前1600年前后,印度尼西亚人民已经开始跨足印度洋,探寻周边的群岛和大陆,因此有可能在澳大利亚沿海发现与印度尼西亚产生联系的器物和遗迹。
古代印度尼西亚文化的影响古代印度尼西亚人的文化对澳洲原住民的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例如,印度尼西亚的航海技术、渔业、农业以及木材加工都对澳洲原住民的生活和文化有所影响,这些文化元素最终融入澳大利亚的文化体系之中。
文化和传统的传承澳洲的原住民文化传承深厚,他们的文化与土地紧密相关,并因此有了独特的起源和发展。
他们将文化和传统口口相传,通过像地绘、歌唱、舞蹈等方式传递,不断延续至今。
结语这是一篇关于古代的澳洲文化和交流的文章,文章通过描述澳洲的文化环境、起源、文化和传统的传承等方面,探讨了古代澳洲的文化和交流历史。
这篇文章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考和理解,也让读者更加了解和欣赏澳洲的文化。
一个澳洲故事引发的中国思绪

一个澳洲故事引发的中国思绪在历史并不悠久的澳洲,冈德盖是一个脍炙人口的名字,有时候,光怪陆离的世事,就是这么简单,一个关于一条狗的传说,成就了一个地方,成就了那地方的所有。
从高速公路一路驶来,在还没有到达这个马兰比季河冲击平原上绿树环绕的镇子时,你就能看到这尊“食盒上的狗”(Dog on the Tuckerbox)的雕像。
今天,围绕着这尊雕像,周遭已是一个游客必经的景点。
1932年竖立的这个雕像,还有它周围的旧牛车、客栈废墟,见证了100年前来到澳洲大陆的早期定居者,在这片荒蛮丛林里的艰辛生活。
“食盒上的狗”讲述的是一条叫做蕾迪(Lady)的母狗,忠诚地履行她的职责的真实故事,像许多深深打动人心的传说一样,这个故事里有着付出生命的等待和守候。
这种品质,在这个高度物化的世界里,往往让我们在猛然间润湿了双眼。
无论是一条狗还是一个人,当它有感情,有自己的职责和位置,所有的行为,就有了界定贵贱的标准。
故事发生在距离冈德盖8公里处。
1830年至1850年间,当时澳洲的早期移民定居地,物质相当匮乏。
狗的主人比尔是一个在偏僻的乡下定居地赶着牛车售卖货物的小贩,蕾迪是一条非常能干的母狗,也许,她的名字也和她的品质一样高贵。
蕾迪能把拉车的牛群集合起来,在漫长而艰辛的赶车生涯里,她是比尔最好的陪伴。
一天,在赶路时,车队遇上了一头迷路的公牛,公牛大约是受惊了,它愤怒地顶着两只锋利的牛角,猛兽般气势汹汹地向牛车队冲过来,在一瞬间,蕾迪勇敢地挡在公牛和车队之间,但狂怒的公牛依然咆哮着往前冲,它把蕾迪像片羽毛一样轻轻地挑起来,再摔倒在地。
蕾迪的肚子上划了一道大口子,一动不动地躺在地上。
公牛狂奔着冲进路边的山林里不见了。
那天晚上,在篝火旁,比尔小心地缝着蕾迪的伤口。
“你把我们都救了,好姑娘。
”他说道,“这头疯牛能把整个牛车队都毁了。
”蕾迪在牛车底下躺了好几天,等到了第五天,她对着比尔摇了摇尾巴,比尔知道,他的好姑娘又能好起来了。
汉语中“澳洲”一词含义的变迁

汉语中“澳洲”一词含义的变迁“澳洲”一词的含义在汉语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变迁。
下面从演变过程、地理意义、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四个方面来介绍。
一、演变过程“澳洲”这个词最早源于希腊文,意为“南方的未开之地”。
16世纪之后,荷兰、英国等欧洲国家陆续发现了这片未知的大陆,开始将其称为“Australia”或“Australis Terra”等名称。
随着欧洲国家在这片大陆上的殖民扩张,这个名称也逐渐被广泛使用。
在汉语中,“澳洲”的最早记录可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
当时中国商人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建立了一个城市,称为“澳大利亚城”,用以开展贸易活动。
从此开始,中国人开始逐渐熟悉这个名称。
但是,汉语中的“澳洲”一词并非直接来源于当时的英文“Australia”,而是通过日语“おおあづ”(ooazu)和“おおす”(oosu)等音译而来。
在近代的汉语中,“澳洲”这个名称逐渐取代了“澳大利亚”和“南洋”等名称,成为了代表大陆的官方名称。
而在当代的汉语中,“澳洲”这个名称已经成为了广泛认可的代表大陆的名称。
二、地理意义三、政治意义澳洲是由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家组成的一个地理概念,它们组成了南太平洋地区的主要国家和地区。
在政治上,“澳洲”这个词常常指代澳大利亚这个国家,因为它作为这个地区最大的国家,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和代表性。
而澳洲在世界政治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维护全球经济、安全稳定、环境保护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四、文化意义澳洲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多元化的文化特色,在全球文化交流和互动中具有特别的地位。
澳洲许多当地特色的动植物、食物、民间习俗、传统体育文化等,都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对于澳大利亚和整个澳洲地区的认识和印象。
对于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澳洲也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同时也吸收和借鉴了其他文化的元素,以此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总之,澳洲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多彩多姿的地方,在汉语中的表达和使用也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澳大利亚与南太平洋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澳大利亚与南太平洋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澳大利亚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元的文化而著称于世。
作为南太平洋地区的主要国家之一,澳大利亚在历史、文化和社会方面拥有着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从澳大利亚与南太平洋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两个方面探讨这个主题。
历史篇:澳大利亚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黄土地和海疆分别承载着不同的历史脉络。
从现代人类在几十万年前便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居住至今,澳大利亚的历史被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先来看看澳洲原住民的历史,这是澳大利亚历史上最远古的阶段。
原住民文化非常神秘,许多认为其具有超自然力量的习俗和仪式仍在当代得以保留。
然而,白人的入侵和殖民化给原住民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原住民的人口和文化遭到了巨大的破坏。
自1870年左右,在英国殖民者的入侵下,澳洲对于原住民的残酷剥削才逐渐被揭示出来。
白人殖民者破坏了原住民的土地和资源,甚至迫使他们被迫部落化和走向文化的丧失。
这个纪元被称为“白人的澳洲”,因为这是澳洲的西方化和现代化的开端。
相比之下,20世纪后期的澳洲已经不同于白人占领前所带来的残酷和不公,超乎我们的想象,它已经使澳洲和其多元化的理念之间达成了一种平衡。
今天,当我们谈论澳洲的多元文化和社会,我们也必须看到去殖民化和对澳洲原住民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所带来的积极变化。
文化篇:澳大利亚的文化也十分多元化和复杂化。
其中重要的和比较活生生的文化往往是由各种族群之间互动和分合而来的。
相比之下,像澳洲文化和社会的某一方面被定位为“芝士(Aussie)文化”这样的术语已经变得过时和不合时宜。
澳洲的文化是由各类族群历经多年的互动和交融而形成的。
从原住民传统和普通语言,直到英国殖民者引进欧洲文化和价值观,以及众多移民随之带来的其他文化元素,澳洲文化的发展始终具有不断变化和创新的特点。
在这个过程中也蕴含着澳大利亚独有的吸引力和动力,使其成为世界上独具魅力的国度之一。
这个国家不断地吸收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和思想,随之而来的就是新的文化、新的艺术、新的风俗和习惯,而这些则成为了澳大利亚的很多特色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早期中国人对澳洲的认识廖大珂澳洲长期处于孤立的状态,给人以神秘感。
在欧洲人看来,澳洲是由他们发现的。
然而,自本世纪以来,这种观点受到了挑战。
1953年澳大利亚学者C.P.菲茨杰拉德在《是中国人发现了澳洲吗?》一文中,根据在达尔文港附近出土的一尊寿老雕像,推测郑和的船队可能到过澳洲。
(1)著名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论述这一发现时也说:寿老雕像是“1879年发掘者们从修路时须推倒的一棵至少有200年树龄的老榕树的根部,于地下4米深的地方发掘出来。
出土时,小雕像因年久而变黑,具有明代或清初的风格,因此推定它与郑和同时代则是十分合理”。
(2)在国内,近来赵志华先生的一篇论文则提出,《郑和航海图》中的未名陆地是澳洲大陆,因此郑和船队可能到过澳洲海岸。
(3)李万权与赵志华两先生进而认为:“这片未名地可以确信是郑和船队第三次远航澳洲实地探察后才绘在航海图上的”。
(4)以上的推测和论断虽未免过于大胆,且缺乏可靠的证据,但却提出了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澳洲是郑和船队发现的并绘在航海图上的吗?在欧洲殖民者东来之前,中国人是否到过澳洲?其实,早在郑和下西洋之前的遥远的年代,中国人就已经知道在南方的海洋中有一块大陆,并到过澳洲,对澳洲的认识也经历了从模糊到较为清晰的过程,并在中国史籍中留下记载,《郑和航海图》上的未名地不过是在前代记载的基础上绘制的,反映了宋元以来中国人对澳洲的认识。
一.澳洲是距离其他大陆最远的一块大陆,它三面的被广阔的海洋所环绕,只是北面的海洋借星罗棋布的马来群岛才与亚洲大陆相联结。
因此,早在欧洲人东来之前的几个世纪,马来人就已知道澳洲,但却认为它不适合人类居住,将其称为“死亡之地”,(5)后来苏拉威西的布吉斯人(Bugis)为了捕捞海参,卖与中国人,来到澳洲北部沿海,除了在它的海岸进行捕捞活动之外,并没有深入内地。
他们把那里称为“麻那加(Marega)”,意即“海参地”。
(6)古代阿拉伯人受古希腊地理学的影响,也相信南方存在着一个大陆。
阿拉伯帝国建立之后,积极开拓与东方的贸易,阿拉伯人纷纷扬帆东来,到马来群岛进行商业活动,甚至抵达距澳洲只有一箭之遥的香料群岛购买丁香。
(7)他们虽然从马来人那里听到一些关于南方大陆的传闻,但认为那里无所出产,也没有商品可供购买,所以没有登上这块土地。
(8)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擅长航海的民族。
早在汉代,中国的海船已航行在马来群岛和南印度附近的海域。
(9)但是早期的对外交流主要是通过中亚的丝绸之路进行的。
到了唐代,由于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尤其是天宝十年(751年),唐朝在怛罗斯战役中失利,对外陆路交通受阻,于是海上交通就取而代之,蓬勃发展。
中国的海船不仅远航东南亚.印度半岛,甚至可以直航波斯湾。
如,“唐王榭,金陵人。
家巨富,祖以航海为业。
一日,榭具大舶,欲之大食。
行逾月,海风大作,惊涛际天,”因舟破风涛而漂入乌衣国。
“王榭为诗曰:‘基业祖来兴大舶,万里梯航惯为客……’”。
(10)唐代著名的地理学家贾耽亦记载了从广州经由东南亚,直至波斯湾.红海的海上交通航线。
(11)从上可见,当时我国东南沿海人民不仅频频驾驶大舶,活跃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而且还出现了以航海为业的航海世家,他们对于海外的情况已有相当的了解。
这时期出现不少记载有关殊方异物的书籍,如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杜环的《经行记》.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樊绰的《蛮书》.段公路的《北户录》.苏鹗的《杜阳杂编》.义净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以及慧超的《往五天竺传》等,其涉及国家之多,记述之精确程度,远迈前代,反映了我国人民航海活动和对海外知识的发展。
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长足进步和经济中心的南移,极大地刺激了东南沿海人民向海外发展,中国的航海事业也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
“我贾贾日本,挂席穷南海”,(12)中国海船的活动地区较之前代又有扩大,中国海员和商人的足迹遍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各国。
宋时中国海船从广州和泉州等港口出发,乘北风南行,到达南海国际航运贸易枢纽——三佛齐(今苏门答腊东南海岸),然后向西航行至印度半岛.阿拉伯.东非海岸,(13)或向东航行,抵达爪哇,甚至深入到印尼群岛东部距澳洲大陆仅有咫尺之距的昆仑(指香料群岛).黄麻驻(今班达岛).牛论(今班达岛之某地).底勿(今帝汶岛)和勿奴孤(即马鲁古群岛的异译)等地进行贸易活动。
(14)元时,中国的远洋航海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中国帆船不仅向西可以直航东非海岸和马达加斯加岛,而且在印尼群岛东部诸岛的商业活动更加活跃。
如文老古(即马鲁古群岛),“地每岁望唐舶贩其地,往往以五梅鸡雏出,必唐船一只来,二鸡雏出,必有二只,以此占之,如响斯应”;(15)古里地闷(今帝汶岛),“地谓之马头,凡十有二所”,“昔泉之吴宅,发舶梢众百有余人,到彼贸易”。
(16)根据汪大渊的记载,元代已经开辟了从泉州经由勃泥至古里地闷的直通航线,而不必取道三佛齐中转,这样就缩短了航程,便利了与马来东部群岛的交通往来。
(17)1597年,库托也认为:最早发现,并到马鲁古诸岛居住的是汉人,因为在所有东方人中,汉人被看作是造船和航海的先驱;汉人从很多世纪以来便驾驶其帆船在该海上航行,亦在这些岛屿上落脚安身;这样的移民至今还在继续。
(18)从上可证,宋元时期,与澳洲大陆隔海相望的印尼群岛东部海域已是中国商船经常涉足之地。
随着海外交通的发展,中国人对海外的认识和了解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出现了专门描绘海外国家的地理图,如《海外诸蕃地理图》和《诸蕃图》;还有一大批介绍海外情况的著作相继问世,仅流传下来的就有《岭外代答》.《诸蕃志》.《真腊风土记》.《大德南海志》.《事林广记》.《异域志》和《岛夷志略》等。
当时中国人对海洋的认识也更加明确,有了区域上的划分,把今东南亚附近及斯里兰卡以东的海域称为“大洋海”,在大洋海中又把苏门答腊以南的海域称为“南大洋海”,爪哇以东的海域称为“东大洋海”;斯里兰卡及南印度周围的海域称为“细兰海”,西印度以西,直至波斯湾的印度洋水域称为“东大食海”;阿拉伯半岛以西,包括红海的海域称为“西大食海”。
(19)以上说明,宋元时期的中国人对海洋已有相当清晰的认识,对马来群岛以南的海洋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二.由于海外交通的频繁和对外交流的发展,在与马来水手和阿拉伯人的长期接触中,中国人从他们那里听到一些有关南海“女人国”的传闻,最早记载这个“女人国”的是梁时《梁四公子记》:“女国有六……南海东南有女国”。
(20)按,女国,或称女王国.女人国。
女国的传说,自汉代以来就有之。
(21)有关它的地望,各地皆有,一在北沃沮(指朝鲜)海中,一在倭国(日本),或云在扶桑东,一在西北,一在西海,一在中南半岛北部。
但《梁四公子记》所志“南海女国”与上不同,“南海”是中国人对南方海域的称呼,其东南当指今印尼群岛东部以南。
宋代载籍对女人国则有更详细的描述,北宋人刘斧记曰:“闻东南有女子国,皆女子,每春月开自然花,有胎乳石.生池.望孕井,群女皆往焉。
咽其石,饮其水,望其井,即有孕。
生必女子”。
(22)南宋时周去非云:“阇婆之东,东大洋海也,水势渐低,女人国在焉。
愈东则尾闾之所泄,非复人世”;(23)“又东南有女人国,水常东流,数年水一泛涨,或流出莲肉,长尺余。
桃核长二尺。
人得之,则以献于女王。
昔尝有舶舟飘落其国。
群女携以归,数日无不死。
有一智者,夜盗船亡命得去,遂传其事。
其国女人,遇南风盛发,裸而感风,咸生女也”。
(24)赵汝适亦有类似的记载。
(25)从宋人对女人国的记载来看,他们的资料来源主要是转手掇拾阿拉伯人关于“女儿岛”的传闻。
如:伊卜拉希姆·本·瓦西夫(Ibrahim Bin Wasif,10世纪左右)著《印度珍异记述要》:“也有一些像女人,长发,乳部突起,之中没有男性,女性因风而受孕,所生后代与她们类同……女人岛。
该岛位于中国海最边缘。
据说全部岛民皆女人,由风受精繁殖,而且只生女孩;又传说,女人们因吃一种果实而受精……有一次,一个男子落入她们之手,女人们要杀死他,但其中的一个可怜他,把他拴在一根梁上,投入大海,海浪和海风一直把他带到了中国。
他去见中国国王,向国王谈起该岛的情况。
国王随即派船前去寻找;但是航行了三年,却没有找到,连一点踪迹也没有”。
(26)约成书于公元10-12世纪的《印度珍异记》:“下文就是阿布兹-扎赫·巴尔哈蒂(Abu'-Zahr al-Barkhati)船长向我介绍的有关女儿岛的情况。
此船长是锡拉夫的一位赫赫有名的头面人物,他的这些资料是从岛中一位女子口里听来的……他告诉我说:有一位男子乘坐一艘属于他自己的船出发,随船载送着该地区的一大帮商贾。
当他抵达马拉努(Malanu,指沙捞越附近海域)海域的时候,已经靠近了中国海滨,甚至已经隐约看到了中国的一些山巅。
突然间,一阵可怕的大风骤起,将船吹向了相反的方向(飘到了女儿岛)……突然从海岛中铺天盖地般地冲出一群妇女,只有上帝才知道她们的具体数字!她们纷纷扑向男子,每个男子可分得一千多名妇女……这些男子都因为疲惫不堪相继衰竭而死”。
(27)卡兹维尼(Kazwini,1203-1283)的《世界奇异物与珍品志》:“瓦克瓦克群岛(Wakwak)。
此岛与阇婆格岛相毗邻……执政君主本为一女子……中国海中的女儿岛。
人们发现那里都是女子,绝无男子的踪影。
姑娘们靠风受孕,生下来的也是和她们一样的女子。
还有传说认为,她们是靠吃一种树的果子而受孕的,而这种树就生长在本岛之内。
她们吃果受孕之后也生育女儿”。
(28)此女国,女人国.或阿拉伯人所说的女儿岛位于今何地?一些学者或谓其地为今苏拉威西岛布吉斯人(Bugis)居住地,因古代该族女权甚大。
然而,女权为上的母系社会在古代世界各地都是很普遍的现象,仅凭布吉斯人之女权便遽下定论,未免失之于武断。
周去非和赵汝适所说的女人国位于爪哇之极东,阿拉伯人亦称女儿岛位于中国海之最边缘,皆为世人罕至之地。
苏拉威西地当爪哇东北,宋人与苏拉威西已有接触,将其东南的布敦岛(Butung Palau)称为“麻东”,东部的曼涯岛(Banggai)称为“平牙夷”,(29)而且宋人还抵达了苏拉威西以远的香料群岛和帝汶岛。
因此,苏拉威西在宋人的眼中不属于“非复人世”之地。
阿拉伯人则也早已在这些岛屿进行商业活动,并对此留下了较翔实的记载,他们把苏拉威西称为马加撒(Maqasar),(30)而女儿岛不在阿拉伯人活动范围之内。
故女人国或女儿岛为苏拉威西之说恐难以凭信,而且无论是中国人的记载,还是马来人.阿拉伯人的记载,从未将布吉斯人称作“女人国”。
其实,女国.女人国,或女儿岛指得是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地区,马来人也把那里称作Maharani,Maharani又可读作Marani,意曰女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