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综述

合集下载

阿司匹林含量测定方法综述

阿司匹林含量测定方法综述
阿司匹林含量测定方法 综述
PPT文档演模板
2021/1/3
阿司匹林含量测定方法综述
摘要
• 阿司匹林片为常用的解热、镇痛药,收载于(中国药典 2005年版)二部。原含量测定方法为酸、碱中和滴定法。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解热、镇痛药物中,含阿司匹林或以阿 司匹林为主药的较多。除了中国药典的原含量测定方法以 外,针对各个剂型有多种含量测定的方法。如采用高效液 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可消除其他含有酸、碱的物质对其 测定的干扰,可更有效的控制制剂的质量。方法操作简便, 专一性强,结果准确。也有用数学模型进行计算的如近红 外漫反射技术,其原理是根据标样集中样品的近红外光谱 运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光谱特征值(如吸光度)与待测成 分之间的数学关系(简称数学模型)。
• 张 丽,反相高效波相色谱法测定阿司匹林血药浓度,中国药房,2003,14
(5):289 编辑(胡峰明)
PPT文档演模板
阿司匹林含量测定方法综述
讨论

阿司匹林及其制剂有多种分析方法,但有 其共同点。HPLC分析中,检测柱一般多采 用C18柱,检测波长为280左右。滴定法都 是根据药物中含游离羧酸的酸性进行滴定, 或水解后用酸回滴。其他以数学模型等方 法进行的测量,也都是基于阿司匹林的化 学结构和性质。
PPT文档演模板
阿司匹林含量测定方法综述
3.0 HPLC法测定阿司匹林片的含量
• 【仪器与试药】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CLASS—LC工作站。色谱柱:
ODS C18色谱柱(150mm x 4.6mm,填料:Kromasil,粒度:5um)。
• 试药: 阿司匹林对照品,甲醇(色谱纯试剂),冰醋酸、盐酸(分析纯试
PPT文档演模板
阿司匹林含量测定方法综述

阿司匹林综述(1)

阿司匹林综述(1)

药学综合性、设计性试验(药物分析部分)阿司匹林AspirinC9H8O4180.16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

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脑血栓形成,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

《中国药典》收载的品种有阿司匹林片、阿司匹林肠溶片、阿司匹林肠溶胶囊、阿司匹林泡腾片和阿司匹林栓,以及国家食品药品地标收载的小剂量的阿司匹林肠溶片,这些药品成分相同,作用类似,市场应用广范。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仪器设备、新方法的应用,形成了阿司匹林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的各异性。

其理化性质如下:(1)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带醋酸臭,味微酸;遇湿气即缓慢水解。

(2)本品在乙醇中易溶,在三氯甲烷或乙醚中溶解,在水或无水乙醚中微溶。

(3)结构中具有羧基具有酸性。

(4)结构中有酯键,在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中溶解,但同时分解。

(5)苯环具有紫外吸收。

关键词阿司匹林鉴别含量测定正文试剂:三氯化铁试液、碳酸氢钠溶液、稀硫酸试液、中性乙醇、酚酞指示液、氢氧化钠试液、盐酸试液仪器:紫外分光光度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恒温恒湿箱、恒温水浴箱、薄层色谱扫描仪、荧光分光光度计、紫外褶合光谱仪、气相色谱仪、烧杯、量筒、移液管、胶头滴管、滴定管、玻璃棒、研钵、电子天平一、原料药的分析鉴别:1.方法一:物理方法(1)外观及熔点:纯乙酰水杨酸为白色针状或片状晶体,m.p135~136℃,但由于它受热易分解,因此熔点难测准。

(2)各种谱图:例如红外光谱2.方法二:化学方法(1)三氯化铁反应:水杨酸及其盐在中性或弱酸条件下,与三氯化铁试液反应分子中的酯键受热水解,生成紫色铁配合物,显紫堇色。

这是部分本品水解成水杨酸,三价铁离子与水杨酸的酚羟基结合所致。

(2)水解反应阿司匹林与碳酸钠试液加热水解,得水杨酸钠,醋酸钠加过量稀硫酸后,水杨酸白色沉淀析出产生醋酸的臭气(3)薄层色谱法:将阿司匹林供试品与标准品同时点样,比较斑点大小,位置。

阿司匹林综述

阿司匹林综述

Insert title text here
• 阿司匹林通过对COX的结构修饰抑制酶的活性, 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
镇痛作用
解热作用
Add text感he染re原和细菌内毒素等外源性致热源
机体
内热原(细胞因子如:IL-1、IL-6、TNF等)
中枢前列腺素的合成增加
阿司匹林
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升高(发热)
• 所有的结果证明了乙酰水杨酸的有效和安全,优于当 时其它的降热止痛药物。阿司匹林,作为第一个真正 意义上的合成药物出现被人接受和信任。
五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
• 镇痛 • 解热 • 抗炎 • 抑制血小板的凝集, 防止血栓形成。 (因而临床上被用作心血管类疾病的预防或缓解
药物。)
• 20世纪中期以前, 人们对阿司匹林类药物的作用 机理知之甚少。更多的观点认为阿司匹林是通 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而达到其药效的。
• 直到1971年英国药理学家vane和他的同事们, 以其杰出的研究证明, 阿司匹林是通过抑制花生 四烯酸代谢产物前列腺素的合成实现其各种作 用的。这使他们获得了198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 或医学奖。
Insert title text here
花生四烯酸与豚鼠的肺无细胞溶浆在37摄氏度下, 合成前列腺素。加入不同浓度的消炎痛、阿司匹林 和水杨酸,测试的对PG的抑制作用。
结语
• 虽然结构简单, 价格便宜, 但这丝毫不影响阿司 匹林成为一种风靡世界的药物, 阿司匹林100多 年的辉煌历史也证实了这一点。
• 近年来, 新药大量问世打击了阿司匹林在常用药 物中的地位。不过, 它较小的副作用, 廉价的来 源仍是其他药物所难以取代的。
• 随着对阿司匹林作用机理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许 多新的药用性质正在被挖掘出来, 这也将为老药 注入新的活力。我们相信, 在未来的日子里, 阿 司匹林这种经典药物, 会以一种新的姿态活跃在 药物市场上。

阿司匹林综述

阿司匹林综述

阿司匹林综述阿司匹林,英文名:Aspirin,别名:醋柳酸、巴米尔、力爽、塞宁、东青等,分子式:C9H8O4分子量:180.16,性状:白色针状或板状结晶或粉末,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3月6日。

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

1阿司匹林的适用症状1.1镇痛、解热阿司匹林通过血管扩张短期内可以起到缓解头痛的效果,该药对钝痛的作用优于对锐痛的作用。

故该药可缓解轻度或中度的钝疼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及月经痛,也用于感冒、流感等退热。

该品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治疗引起疼痛、发热的病因,故需同时应用其他药物参与治疗。

1.2消炎、抗风湿阿司匹林为治疗风湿热的首选药物,用药后可解热、减轻炎症,使关节症状好转,血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风湿的基本病理改变,也不能预防心脏损害及其他合并症。

如已有明显心肌炎,一般都主张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在风湿症状控制之后、停用激素之前,加用该品治疗,以减少停用激素后引起的反跳现象。

1.3关节炎除风湿性关节炎外,该品也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改善症状,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

此外,该品用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幼年型关节炎以及其他非风湿性炎症的骨骼肌肉疼痛,也能缓解症状。

1.4抗血栓该品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阻止血栓形成,临床可用于预防暂时性脑缺血发作(TIA)、心肌梗塞、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

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1.5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川崎病)患川崎病的患儿应用阿斯匹林,目的是减少炎症反应和预防血管内血栓的形成。

1.6预防消化道肿瘤长期规律的使用阿司匹林可以大大降低胃肠道肿瘤的发生率。

2阿司匹林的其他作用阿司匹林抗癌的研究结果显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显著降低患肠癌的风险。

这是第一个基于长期随机对比试验的结果,为阿司匹林的抗癌效果提供了有力证据。

阿司匹林文献综述

阿司匹林文献综述

阿司匹林的生产技术及国内外市场分析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药物,从催化剂对阿司匹林生产工艺的改进作了简要综述,分析国内外阿司匹林的生产消费现状及发展前景,提出我国阿司匹林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阿司匹林;生产;消费;市场需求分析AbstractAspirin was a commonly used drug.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methods in the preparation of aspirin were reviewed briefly, including improved catalysts.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situation of aspirin and its development prospect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and existed problems in the production of aspirin in China,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spirin in China were put forward.Key words: Aspirin; production; consumption; market demand analysis前言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白色针状或板状结晶或粉末,无气味,微带酸味,在干燥空气中稳定,在潮湿空气中缓缓水解成水杨酸和乙酸。

在乙醇中易溶,在乙醚和氯仿溶解,微溶于水,在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中能溶解,但同时分解。

该品1g能溶于300mL水5mL醇10~15mL醚或17mL氯仿。

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1]。

阿司匹林鉴别及含量测定综述

阿司匹林鉴别及含量测定综述

阿司匹林鉴别及含量测定综述药学3班袁源摘要:阿司匹林是应用最早,最广和最普通解热镇痛药。

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和抗血小板聚集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还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

发挥药效迅速,药效肯定,其收载于(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

该文旨在通过对阿司匹林的结构推测与性质探究,分析阿司匹林原料药及阿司匹林为主药的制剂的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

关键词:阿司匹林鉴别含量测定1.阿司匹林的结构及理化性质分子式:C9H8O4相对分子量:180.16官能团:苯环、羧基、酯基1.1性质描述:白色针状或板状结晶或粉末。

熔点135~140℃。

无气味,微带酸味。

在干燥空气中稳定,潮湿空气中缓缓水解成水杨酸和乙酸。

在乙醇中易溶,在乙醚和氯仿溶解,微溶于水和无水乙醚,在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中能溶解,但同时分解。

(水溶性:3.3g/L(20℃)、熔点:136℃)1.2有关杂质:苯酚及其他合成副产物,如醋酸苯酯、水杨酸苯酯、水杨酰水杨酸、水杨酸酐、乙酰水杨酸苯酯、乙酰水杨酰水杨酸、乙酰水杨酸酐及双水杨酯等。

特别是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水杨酸对人体有毒性,其酚羟基在空气中容易氧化成一系列的有色醌型化合物而使阿司匹林成品变色,所以需要控制。

2. 阿司匹林原料药和制剂的鉴别原料药的特点是组分单一、结构明确,所以鉴别不易区分的同类药物时时要选用专属性强的鉴别方法。

制剂的鉴别一般需采取提取分离、经适当干燥后再压片绘制图谱。

提取时应选择适宜的溶剂,以尽可能减少辅料的干扰,并力求避免导致可能的晶型转变。

2.1.试剂鉴别法:阿匹林的水溶液加热放冷后水解成水杨酸,可与三氯化铁溶液反应,呈紫堇色。

阿司匹林的碳酸钠溶液加热放冷后,与稀硫酸反应,析出白色沉淀,并发出乙酸臭气。

2.2仪器鉴别:基于阿司匹林的化学结构和性质,用计算机等仪器,建立数学模型等方法进行的测量。

2.2.1红外光谱鉴别法是一种专属性强、应用较广(固、液、气样品)的鉴别方法,用于区别不易区分的同类药物。

阿司匹林含量测定的综述

阿司匹林含量测定的综述

阿司匹林含量测定的综述【结构】【性状】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带醋酸臭,味微酸;遇湿气即缓缓水解。

本品在乙醇中易溶,在三氯甲烷或乙醚中溶解,在水或无水乙醚中微溶;在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中溶解,但同时分解。

【鉴别】(1)取本品约0.1g,加水10ml,煮沸,放冷,加三氯化铁试液1滴,即显紫堇色。

(2)取本品约0.5g,加碳酸钠试液10ml,煮沸2分钟后,放冷,加过量的稀硫酸,即析出白色沉淀,并发生醋酸的臭气。

(3)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光谱集209图)一致。

【检查】(1)溶液的澄清度取本品0.50g,加温热至约45℃的碳酸钠试液10ml溶解后,溶液应澄清。

(2)游离水杨酸取本品0.10g,加乙醇1ml溶解后,加冷水适量使成50ml,立即加新制的稀硫酸铁铵溶液〔取盐酸溶液(9→100)1ml,加硫酸铁铵指示液2ml后,再加水适量使成100ml〕1ml,摇匀;30秒钟内如显色,与对照液(精密称取水杨酸0.1g,加水溶解后,加冰醋酸1ml,摇匀,再加水使成1000ml,摇匀,精密量取1ml,加乙醇1ml、水48ml与上述新制的稀硫酸铁铵溶液1ml,摇匀)比较,不得更深(0.1%)。

(3)易炭化物取本品0.5g,依法检查(附录ⅧK),与对照液(取比色用氯化钴液0.25ml、比色用重铬酸钾液0.25ml、比色用硫酸铜液0.40ml,加水使成5ml)比较,不得更深。

(4)炽灼残渣不得过0.1%(附录ⅧN)。

(5)重金属取本品1.0g,加乙醇23ml溶解后,加醋酸盐缓冲液(pH3.5)2ml,依法检查(附录ⅧH第一法),含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十。

【含量测定】1.直接碱滴定法取本品约0.4g,精密称定,加中性乙醇(对酚酞指示液显中性)20ml 溶解后,加酚酞指示液3滴,用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滴定。

每1ml 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相当于18.02mg的C9H8O4。

阿司匹林小综述

阿司匹林小综述

阿司匹林摘要:阿司匹林(Aspirin)也叫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3月6日。

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也可提高植物的出芽率,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本文主要同通过其理化性质、药理药效、发现与应用、临床适应症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介绍和讨论。

【关键词】:阿司匹林、心脑血管、环氧化物酶、抗癌、新应用阿司匹林抵抗、发展前景1.阿司匹林的基本特征1.1 阿司匹林化学结构式分子化学式为:C9H8O4分子结构式为:CH3COOC6H4COOH分子相对质量:180.161.2阿司匹林物理性质性状:白色结晶性粉末。

无臭,微带酸味熔点:136-140℃沸点:321.4°C at 760 mmHg闪点:131.1°C水溶性:3.3 g/L (20℃)蒸汽压:0.000124mmHg at 25°C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氯仿,也溶于较强的碱性溶液,同时分解1.3 阿司匹林的化学性质分子中含有羧基而呈弱酸性。

在乙醇中易溶,在三氯甲烷或乙醚中溶解,在水中或无水乙醚中微溶,在NaOH或Na2CO3溶液中溶解,同时分解。

分子中具有酯键可水解,产生水杨酸,其分子中由于含有酚羟基,在空气中久置,易被氧化成一系列淡黄、红棕甚至深棕色的醌型有色物质,而使阿司匹林成品变色。

1.3阿司匹林药理作用1.3.1药物效力动力学阿司匹林是最早被应用于抗栓治疗的抗血小板药物,已经被确立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心绞痛及心肌梗死(MI)二期预防的经典用药。

作用原理是阿司匹林通过与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中的COX-1活性部位多肽链530位丝氨酸残基的羟基发生不可逆的乙酰化,导致COX失活,继而阻断了AA 转化为血栓烷A2(TXA2)的途径,抑制PLT聚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司匹林的合成及临床研究摘要阿司匹林(Aspirin)又名乙酰水酸,其化学名为2-乙酰氧基苯甲酸,是一种解热镇痛药,问世于1899年,已有百余年历史,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是至今为止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物。

本文对不同催化剂合成阿司匹林的工艺进行了简要的综述,简述了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分析了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应用以及发展前景,并提出了我国阿司匹林发展的建议。

关键字:阿司匹林;合成;药理作用;临床应用AbstractAspirin is also known as acetyl salicylic acid, its chemical name is 2-acetoxy benzoic acid, is a kind of antipyretic analgesics, published in 1899, has more than 100 years of history, is one of the three classical drug in history of medicine and it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clinical antipyretic, 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drugs by far. The process of synthesis of aspirin with different catalysts were reviewed,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 of aspirin,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aspirin in clinical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of aspirin.前 言阿司匹林(Aspirin )又名乙酰水酸,英文名为2-acetylsalicylic acid ,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物。

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微带酸味,化学式为984C H O ,分子结构式为364CH COOC H COOH ,相对分子质量为180.16。

阿司匹林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氯仿,也溶于氢氧化碱溶液或碳酸溶液并同时分解。

对眼睛、呼吸道以及皮肤均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

阿司匹林可以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癌症的死亡率,在治疗偏头痛、原发性高血压、春季结膜炎、缺血性脑卒中均有较好的疗效[1]。

1、阿司匹林合成工艺阿司匹林自上市以来百余年间,一直都受到老百姓的亲睐,对于治疗头痛、牙痛、发热、感冒等普通病症有着良好的疗效。

近年来又有学者研究出阿司匹林不仅可以抑制血小板凝聚,对于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脑血栓等疾病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而且对于农作物的增产抗旱也有着特殊的功效。

为了更加方便、简洁的得到阿司匹林,众多学者都对于阿司匹林的制取工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

1.1阿司匹林的合成原理醋酐对水酸进行O-酰化反应得到。

反应式如下:还可能因为发生了副反应而生成水酰水酸酯、乙酰水酰水酸酯等副产物。

1.2催化剂的改性研究阿司匹林的传统制法是在1976年被研制出来,以水酸和乙酸酐作为原料,以浓硫酸作为催化剂进行的工艺,产率在60%至70%之间。

此传统工艺是最经典的工艺且工艺十分成熟,但副反应较多且由于作为催化剂的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和脱水性,因此对于设备的腐蚀很严重,同时也具有很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由于阿司匹林有很大的价值,用途广泛,因此如何使得产率更高、操作更简便、成本更低廉、更加绿色的生产工艺成为我们要讨论的课题。

综合文献,我们可得到经过改性后的催化剂可以分为酸性催化剂、碱性催化剂以及其它类型催化剂三种。

1.2.1酸性催化剂 COOH OH +(CH 3CO)2O 催化剂COOH OCOCH 3+CH3COOH酸性催化剂催化合成Aspirin的机理是:在酸的作用下,醋酐中羟基碳原子的正电性增强,从而使得乙酸酐中的酰基容易向羟基转移而形成酯基,即完成了乙酰水酸的合成。

催化剂的酸性越强,即氢质子流动性越好,越易于催化酯基的生成,但若酸性太强则会导致水酸分子中羧基与另一水酸分子的酚羟基脱水酯化生成较多的副产物。

因此,人们对酸性催化剂进行改良,用包括路易维斯酸、固体酸、有机酸等酸性催化剂来代替浓硫酸[2]。

隆金桥[3]等以草酸为催化剂来合成阿司匹林。

草酸为有机二元酸,有很强的酸性,因此可以用来替代传统工艺中的浓硫酸。

此方法工艺过程中不腐蚀设备,不氧化反应物,用量少,产品易提纯,产品产率高质量好等优点。

翁文[4]等以处理过的硫酸氢钠代替浓硫酸作为催化剂来合成阿司匹林,其产品的产率高,产品质量好,催化剂用量少且反应过程中催化剂始终保持固状、易与产物分离等优点,避免了传统工艺中腐蚀设备,催化剂与产物分离麻烦等缺点。

周秀龙[5]等以柠檬酸作为催化剂合成阿司匹林,柠檬酸属于有机酸,具有还原性,此工艺过程催化剂用量少易得,不腐蚀设备,不氧化反应物,易提纯、产品收率高等优点,且此工艺适合工业生产。

丁健桦[6]等通过实验比较了无水碳酸钠、三氯化铝、三氯化铋为催化剂时催化剂用量、反应物摩尔比和反应时间等方面对产率的影响,综合考虑分析以三氯化铝最优,其催化效果可以与传统工艺中的浓硫酸相当,且其价格低廉可重复回收使用,又不污染环境。

此工艺满足了工业生产中所必备的快速、简单、经济、绿色生产、产品产量高、产品质量好等条件,适用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

胡晓川[7]将三氯化铝固载到活性炭上代替传统工艺制法中的浓硫酸作为催化剂来合成阿司匹林。

三氯化铝本身为一种很强的路易斯酸,且对设备无腐蚀作用,也没有排放污染的问题,将三氯化铝固载到活性炭上后,又解决了催化剂难以回收再利用的问题。

该催化剂可以回收使用三次以上,且回收后的催化剂效果比较好,产品产率较高,此方法大大的降低了生产成本。

此外,三氯稀土、氨基磺酸或其他路易斯酸也可用来代替浓硫酸作为合成阿司匹林的催化剂,都有用量少、成本低、产率高、产品质量好等优点,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从而进行大规模的绿色工艺生产,本综述中就不一一列举。

1.2.2碱性催化剂碱性化合物作为催化剂用来合成阿司匹林的机理:碱性化合物可以与水酸进行反应,破坏了水酸分子中的氢键从而活化了水酸的羟基,使得水酸中的羟基可以更好的与乙酸酐中的酰基相结合形成酯基,即完成乙酰水酸的合成。

常见的碱性催化剂有强碱、弱碱、弱酸强碱盐等,吴汉福[8]利用碳酸钾作为催化剂来进行阿司匹林的合成。

碳酸钾为催化剂时具有较好的催化效果,又克服了传统工艺中浓硫酸对设备的腐蚀以及环境污染等缺点,产率高,产品质量佳,实验重现性好。

但此工艺对乙酸酐的量要求十分苛刻,量少则整体反应速度变慢,反应不完全,产率低;量大则会溶解阿司匹林、消耗催化剂,从而大大影响了催化效果和产率。

因此,此方法还有待研究和改进,还不适合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

史兵方[9]等人用固体氢氧化钠作为催化剂,采用超声辐射快速合成阿司匹林。

该工艺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后处理简单、产率高等特点,符合现代化绿色生产的要求。

此工艺主要依赖超声辐射产生的瞬间爆时强烈的振动波,其产生的短暂的高能环境足以打开化学键,从而促成反应的进行。

这种新型的能量形式可以用于改善有机合成过程中的反应条件,加快反应速度,提高反应效率。

1.2.3其他催化剂洪[10]以维生素C作为催化剂合成阿司匹林。

维生素C是酯的一种,其分子中存在双烯醇的结构,呈酸性和还原性。

此工艺具有反应快,操作简单,催化剂易得且不用回收,反应条件温和不腐蚀仪器设备等优点,但同样对乙酸酐的含量要求苛刻,难以在生产中得到运用,需进一步研究改造,具有一定的工业应用的前景。

熊知行[11]以强酸阳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合成阿司匹林。

此工艺生产效率高,无腐蚀性,不污染环境,反应重现性好,催化剂可重复使用从而大大降低了工业生产成本,且所得产品质量好。

此工艺可用来简化生产工艺,节省能源,具有很大的工业应用发展前景。

还有在超声辐射下的碘等其他催化剂也可用于合成阿司匹林,基于阿司匹林的用途十分广泛,因此高效廉价、操作简便、低能环保的催化剂成为众多学者探讨研究的方向。

2、阿司匹林的应用阿司匹林正式生产为1899年,最初用来进行消炎、镇痛、解热、抗风湿等疾病,后来随着科学的发展逐渐运用到抗血栓、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等各个领域中,其价格低廉且副作用小,得到人们广泛的认可。

下面就阿司匹林的药理及其临床应用进行简单的介绍。

2.1阿司匹林的药理[12]阿司匹林有消炎、镇痛、解热、抗风湿、抑制血小板凝聚等功效。

消炎、抗风湿:抑制可能引起炎症的物质如:组胺等;抑制前列腺素的分泌;调节白细胞活力及抑制溶酶体酶的分泌。

镇痛和抑制血小板凝聚:控制前列腺素或者其他可能引起疼痛刺激敏感物质的合成来达到外周性的镇痛调节;通过抑制血小板中前列腺环氧酶的合成来达到控制TXA2合成并最终起到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

解热:通过作用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在使得皮肤血液流量增加以及扩来达到出汗和散热的目的。

2.2阿司匹林的临床研究阿司匹林是临床常用的解热镇痛药,经过长时间的临床实践,发现阿司匹林还有其他临床上的应用:阿司匹林有消炎的功效,因此可以用来治疗佐治难治性渗出性胸膜炎、顽固性春季结膜炎等疾病;多种研究指出阿司匹林可以降低肠癌、卵巢癌等癌症的发病率[13];阿司匹林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因此可以有效的防治糖尿病引发的心脏病[14];阿司匹林可以抑制心绞痛[15]、降血压等作用;阿司匹林还可以通过晶体蛋白的非酶性糖基化反应,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等,从而达到抑制白障的目的[16-18]等。

阿司匹林同其他药物一样,也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例如:由于阿司匹林对环氧化酶的抑制作用,使得黏膜生成的减少和血小板聚集能力的下降,从而导致功能的紊乱,大剂量的服用阿司匹林可导致胃溃疡、胃出血等更严重的肠胃疾病;还会引起皮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过敏反应;水酸反应以及大量服用阿司匹林后导致的肝功能损害[19-20]。

更有甚者会出现阿司匹林抵抗的不良反应[21]。

结语阿司匹林是老药新用的典型代表,从最初生产到现如今百年的时间里其用途十分广泛,其廉价、易得、副作用小等的特性也得到人们的亲睐。

因此进一步的完善阿司匹林的生产工艺、降低工业化生产成本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现绿色、高效的生产工艺是我们的目标。

对阿司匹林的药学价值进行不断地探索,使得其更好地为人们服务,寻找尽量避免阿司匹林不良反应,以及避免阿司匹林抵抗的方法,也成了我们努力研究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