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周二次备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课题昼夜交替现象(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本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展示各种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解释方案,暴露原有认知,并按照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通过讨论交流后修正解释。
一是学生独立思考并形成自己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二是像科学家一样研讨、交流我们的解释;三是做模拟实验,初步检验假设是否成立;四是交流实验结果,修正解释或提出进一步的研究问题。
【学情分析】基础:学生对于昼夜交替现象非常熟悉。
障碍:学生熟悉昼夜交替现象的特征,但对现象成因的理解比较模糊,缺乏探究经历。
【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发展学习天文知识的兴趣。
2.通过提出有依据的假设、制定探究方案、开展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成因,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但与事实相符的是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并认识到许多自然现象是有科学解释的。
3.在有依据的假设、模拟实验、交流研讨过程中,能用批判性思维大胆质疑,形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创新的意识。
【评价任务】1.通过交流讨论,能描述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检测学习目标1)2.能够根据昼夜交替现象提出有依据的假设,制定较完善的模拟实验方案并开展实验,能发现三种及以上的解释方案。
(检验学习目标2)3.积极参与实验交流讨论,能根据他人的阐述进行有依据的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检验学习目标3)【学习准备】教师准备:PPT、班级记录表分组材料:班级记录大表、彩色笔记录学生假说、学历案。
学生准备:科学书、手电筒、地球仪【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环节一:聚焦(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1: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1.观察并思考:白天的天安门与黑夜的天安门有什么不同?2.想一想,说一说: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这种自然现象。
教师活动1引入:(出示图片。
)观察思考白天的天安门与黑夜的天安门有什么不同?(明暗不同)2.谈话:猜测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这种自然现象(预设:假设地球自转;)3.揭题:(板书:昼夜交替现象)活动意图说明:了解学生对于昼夜交替现象相关知识的前概念,引导学生尽量从不同方面尽可能多地进行描述,为分类整理信息作铺垫。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第2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以及人类对这一现象的认识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又有实际操作的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地球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昼夜交替现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2.地球自转的周期。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的基本原理。
2.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昼夜交替现象。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日光灯、黑板、粉笔。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地球仪,用于观察和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日光灯和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昼夜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地球自转的基本原理,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通过板书,呈现地球自转的周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用一个地球仪进行实际操作,观察和体验昼夜交替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是如何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绘制一幅地球自转示意图,标注出昼夜交替的现象。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以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为教材,教学内容涵盖全书共五个章节。
具体包括:1.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2. 生物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意义4. 环境与我们的生活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原因环保意识与行动5. 探索宇宙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及其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培养环保意识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综合运用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及其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环保意识的培养2.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环保意识的形成与实践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态系统模型生物多样性图片环保宣传片宇宙星系图2. 学具:生态瓶制作材料生物观察记录表环保调查问卷探索宇宙知识手册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态瓶,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2. 新课讲解: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通过例题讲解,巩固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认识3. 随堂练习:设计与生态系统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4. 情境体验:播放环保宣传片,让学生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组织学生进行环保调查,提高环保意识5. 探索宇宙:讲解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设计探索宇宙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六、板书设计1. 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2.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价值及保护3.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环保意识4. 宇宙的起源、演化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个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计划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写一篇环保作文2. 答案: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计划:具体措施、实施步骤、预期效果环保作文:围绕主题,表达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看法和感悟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高自我学习能力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实践活动,提高环保意识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知识视野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2.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价值及保护3.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环保意识的培养4. 宇宙的起源、演化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5.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1. 生态系统的概念:一个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一个自然系统。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新版)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新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
本课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昼夜交替的现象,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是产生昼夜交替的原因,以及地球自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也有实践活动的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可能对昼夜交替的原因和影响缺乏深入的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是产生昼夜交替的原因。
2.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是产生昼夜交替的原因。
2.地球自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昼夜交替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思考法: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实践法: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昼夜交替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用于展示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现象。
2.PPT: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辅助教学。
3.实践活动材料:如地球模型、彩纸等,用于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昼夜交替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昼夜交替现象。
如:制作地球模型,模拟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过程;或者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和感受。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种多样的自然现象气象万千、岩石与矿物、生物的多样性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溶解、酸碱反应、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3.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动力与能源、太阳能、能量守恒定律4. 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生物链、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2. 通过实践探究,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
2. 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生物的多样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实物模型。
2. 学具:实验报告册、学习笔记、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4. 实验教学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简洁明了,突出课程主题。
2. 内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物质溶解的原理。
(2)举例说明能量守恒定律。
(3)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及保护措施。
2. 答案:(1)物质溶解是溶剂与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溶质分子(或离子)均匀分散在溶剂中。
(2)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凭空产生,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3)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过度开发、污染、乱捕滥猎等。
保护措施: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制定法律法规、开展环保行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学生反思: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找出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3.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如科学竞赛、环保志愿者等,提高综合素质。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2.2《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2.2《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这一节内容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同时,教材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一些基本的天文知识也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昼夜交替的深层次原因,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的现象,并知道其原因。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交流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昼夜交替的原因。
2.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昼夜交替现象,并尝试解释其原因。
2.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昼夜交替的过程。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分享彼此的看法和理解。
4.讲授法:教师讲解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讲解和展示。
2.准备模拟昼夜交替的实验材料,如灯笼、黑布等。
3.准备计时器,用于记录时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昼夜交替现象,并提问:“你们知道昼夜交替的原因吗?”2.呈现(10分钟)讲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如地球自转等,并展示相关的实验结果。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感受昼夜交替的过程。
4.巩固(5分钟)提问学生:“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解释昼夜交替的原因吗?”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我们可以如何利用这一现象?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昼夜交替的原因和影响。
六年级科学上册计划、教案

六年级科学上册计划、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让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 物质的性质:密度、比热容、导电性等。
2. 物质的变化:固液气三态变化、溶解、沉淀等。
3. 实验:制作简易密度计、探究溶解现象等。
第二单元:生态系统1.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
2. 食物链与食物网:捕食关系、竞争关系等。
3. 实验:生态瓶制作、植物的光合作用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观察、实验、讨论等。
2. 结果性评价: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如课后作业、测验等。
3. 综合性评价: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意识等。
五、教学计划第一单元:物质的性质与变化(2周)1. 第1周:学习物质的性质,进行相关实验。
2. 第2周:学习物质的变化,进行相关实验。
第二单元:生态系统(3周)1. 第3周: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进行相关实验。
2. 第4周:学习食物链与食物网,进行相关实验。
3. 第5周:学习生态系统的保护,进行相关实践活动。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科学问题。
2. 情境教学: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3. 实践性教学: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科书:科学实验教材、科学知识讲解教材等。
2. 实验器材:显微镜、试管、烧杯、滴定管等。
科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科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探索宇宙第一节:宇宙的奥秘第二节:探索太阳系第三节:地球和月球2. 第二章:生物的多样性第一节:生物的分类第二节:生物的进化第三节:珍稀动植物的保护3. 第三章:能量与运动第一节:能量的转换第二节:简单机械第三节:物体的运动与力4. 第四章:环境与生活第一节:环境问题第二节: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三节:健康生活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宇宙的奥秘,认识太阳系,了解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知识。
2. 使学生掌握生物的分类、进化和保护,提高环保意识。
3. 让学生了解能量与运动的关系,理解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宇宙的奥秘、生物的分类和进化、能量与运动的关系。
环境问题及资源利用与保护。
2. 教学重点:探索太阳系、珍稀动植物的保护、简单机械的应用。
健康生活、环保意识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天文望远镜、地球仪、生物模型、简单机械模型。
环保图片、健康生活宣传册。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笔记本。
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星空、讨论环保问题、体验简单机械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详细讲解。
3. 随堂练习:设置与例题相似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堂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科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 内容:章节、重点知识点、例题、随堂练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每个章节设计23道练习题,涵盖重点知识点。
2. 答案:提供详细的作业答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科普书籍、网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组织实地考察、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章节和详细内容。
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阴小学科学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于春华执教:郭输栋
教学时间:2015.9.6--2015.9.11
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难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教学准备】
长竹筷、螺丝帽或其他重物、棉线或钓鱼线、塑料盘(学生)。
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粉笔;画有螺丝刀撬油漆桶、镊子夹粉笔、开瓶器开啤酒瓶的图片(教师)。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合适)
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判断后再现场操作体验是否省力、费力。
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个点,然后进行比较)先让学生找出三个点。
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老师也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实际大小的示意图,便于直接比较。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
(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
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同学找出其中规律)得出规律:用力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的距离时省力,反之费力,等于时不省力也不费力。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
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老师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些不容易找出用力点、阻力点、支点的工具,便于学生用实物体验。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用费力的工具演示讲解使学生明白根据不同的需要有时必须要用费力的杠杆。
教师小结。
四、小杆秤的研究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
(请学生从杠杆的三点之间的关系说一说)实验演示。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
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
(祥见教参P17~18)
3、指导学生用逐个放砝码的方法在杆上画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
(在称盘内放一个50克砝码,然后使杆秤平衡,在杆上刻下刻度,放2个……)
4、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杆秤。
(称一称自己的铅笔盒、书本等物体的重量)
五、课后思考题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六、作业布置:
书面作业:1、为什么有些杠杆设计成费力的?
2、P8填表
实践作业:自制一把小杆秤。
板书设计: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省力杠杆:偏口钳、园林剪
费力杠杆:面包夹、筷子
不省力不费力杠杆:订书机教学反思:
第四课轮轴的秘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教学难点】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准备】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
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出示阀门式水龙头)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尝试回答)让学生演示操作转一转水龙头后再让学生说说轮轴的作用。
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
教师为每一组都准备去掉轮和没去掉轮的水龙头实物让每一组的学生都试一试,亲身体验。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
实验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P10),这里主要培养
学生的协同分工能力。
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挂在轮上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上台来进行游戏。
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人按不同方向转。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请学生进行大胆推测)猜测后让学生亲自用手转一转体验一下再用钩码实验。
2、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
3、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P11)的表格内。
4、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教师将学生实验获得的数据出示在屏幕上让学生观察得出结论。
(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
四、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轮轴演示给大家看。
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
教师用图片出示轱辘、牛顿盘等学生不常见的轮轴介绍给学生认知。
五、作业布置:
书面作业:1、什么叫轮轴?
2、列举出几种常用的轮轴
实践作业:找找并观察生活中更多的轮轴工具板书设计: 4、轮轴的秘密
轮轴能省力
轮越大越省力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