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经籙新史料的调查与考证
中国道教方志研究概述

封天后志》《吴山城隍庙志》傥云轩云霄玄谱志》等。 道经中收录了大量道教方志。怔统道藏》中收 录有俩岳小录:》俭华赤松山志>饫台山志》等20
余部方志类书籍,《藏外道书》收录《紫阳庵志》
《青城山记》锣浮志》等多部方志,这与道教的教义
有着密切的关联。道教崇尚仙境,在古代神化传说的
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仙境体系。《云笈七签》卷27
乾隆<武夷山志>为中心>(厦门大学2007年硕士论 文)等。陈国符先生是早期研究道教山志的代表人 物,其《道教源流考》一书中,对《茅山志》的编撰 以及各种版本进行了比较研究,最终得出此书是“张 雨所修,刘大彬窃取其名而已”的结论。对于这个结 论,后人有不同的意见,丁雪艳《<茅山志>作者考》
和经典教义三类。共收录23部道教方志。成都巴蜀
班范之为做书》也,地理、沟洫、郡国皆有志.今
虽小而志山.亦史之一体也。《尚书》之《禹贡>,
倜丰L》之佩前,峄、岐、壶口、沂、岱、医无间
之属,连类而及之,今虽专而志一,罗浮亦经之遗意 也,禀其制于史,酌其旨于经,是故不博则不详不 备.不精则烦而无体,是书也宁有遗憾乎”。【。】作者 认为山志虽小。“亦史之一体也”。清代施闰章先生认 为“夫山志有三难,前人碑篆多埋土藓虎穴间.吏士 足迹所不至。又断剥多阙文。摹录者以意传会.或弃 取失重轻。又不载撰文年月,率难核考其诗文.滥登 近作,动苦芜陋”。【’】知识分子阶层与道教徒编写方 志最大之区别,是更多地从方志学的层面对山志加以 整理和研究.而非神异飞升之事。 总地说来,明清时期是道教名山志发展的重要时 期,大量的作品出现在这一时期。由于中国古代儒学 占统治地位,官方对于道教类书籍重视不多。多将道
<南岳小录:}体松山志>《洞霄图志:}拢虎山志:} 佯山志>等25部。需要指出的是,杜光庭的《洞天
论道藏中的音乐史料

论道藏中的音乐史料论道藏中的音乐史料道藏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内容,包括哲学、宗教、历史和文学。
然而,在道藏中鲜为人知的一个方面是其丰富的音乐史料。
这些音乐史料记录了古代中国人民的音乐实践、音乐理论和音乐文化,对于研究古代音乐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的价值。
道藏中的音乐史料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关音乐的经典文章,另一类是有关音乐的乐谱和曲目。
在道教经典中,有关音乐的文章主要集中在《正一洞经》和《太上感应篇》中。
这些文章涵盖了音乐的起源、演变和奏效的观念。
其中,《太上感应篇》更是对音乐的神圣性和疗愈效果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以下将对其中的几篇进行介绍。
道藏中的第一篇音乐史料是《正一洞经》中的《五音陈声》。
这篇文章系统地阐述了古代五音音阶的理论和实践。
其中提到,音乐要与天地万物相和谐,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这种乐理观念对古代音乐的创作和演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篇音乐史料是《太上感应篇》中的《天人立象》。
该篇强调了音乐的疗愈功能。
它认为,音乐可以修身养性,净化心灵,帮助人们达到心神安宁的境界。
这种观点在古代音乐治疗中得以实践,也对后来的音乐疗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此外,在道藏中还发现了一些珍贵的音乐乐谱和曲目。
这些乐谱和曲目表明,古代中国人民的音乐实践非常丰富多样。
其中一部分乐谱是以琴、瑟、筝等传统乐器为主要表演工具的器乐曲目。
这些曲目既有象征着高雅文化的古琴曲,又有生动活泼的民间曲调。
通过对这些乐谱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音乐的演奏方式和技巧,还可以窥见音乐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另一部分乐谱是以歌唱和舞蹈为主要形式的曲目。
这些曲目包括了宗教仪式中的经文歌曲、宫廷乐舞、民间节庆曲目等。
这些乐谱不仅记录了古代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还传递了当时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的信息。
通过对这些乐谱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民的日常娱乐活动和社交方式。
正是因为道教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广泛传播和影响力,道藏中的音乐史料才得以保存和传承至今。
《正一经》与七部道书体制

《正一经》与七部道书体制
伍成泉
【期刊名称】《上海道教》
【年(卷),期】2004(000)003
【摘要】《正一经》是纂辑于南北朝时期的天师道(正一派)道经,今已散佚,但在《无上秘要》、《玄门大义》、《道教义枢》、《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三洞珠囊》、《要修科仪戒律抄》、《仙苑编珠》、《云笈七签》等道教类书中保存有其许多佚文,根据后世道书频繁征引该经的情况看来,它应是一颇为重要的道书。
笔者根据《云笈七签》卷六和《道教义枢》卷二有关《正一经》的材料进行分析,【总页数】5页(P14-18)
【作者】伍成泉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52
【相关文献】
1.“人正、心正、笔正、书正”——再议年鉴编辑的综合素养
2.长江下游1840-1950统一经济体研究——评《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与农民的反抗斗争1840-1950》一书
3.人正文正书正--记刘正同志的书画情操
4.鼓励优秀精神产品生产促进出版事业蓬勃发展中国图书奖评选揭晓十部书获“中国图书奖”十七
部书获“中国图书奖”荣誉奖5.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及简本《脉书·十一经脉》对《灵枢》有关文字的考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无意史料与历史研究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41卷第5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41,No.52014年9月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September,2014论无意史料与历史研究张㊀秋㊀升(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天津300387)㊀㊀摘要:史料是过往社会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是认识㊁解释和重构历史所必须的材料㊂无意史料是人们无意间留存下来的,它与有意史料相对应㊂有意史料虽有故意作伪之嫌,亦具有意存真之实㊂而无意史料的特殊价值在于:因其无主体之 意 的干扰而尤能保存历史之真㊂有意史料和无意史料是涵容并存的,不能从史料存在形式上作截然区分㊂主体之 意 是剔分无意史料的刀尺,研究的问题是捕获无意史料的筌网㊂在历史研究的实践中,无意史料应与有意史料对勘使用,庶几能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㊂关键词:无意史料;有意史料;历史研究中图分类号:K061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1000⁃5315(2014)05⁃0096⁃08收稿日期:2014⁃05⁃3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儒家思想与正史编撰研究 (编号:13BZS002)的阶段性成果㊂作者简介:张秋升(1965 ),男,山东嘉祥人,历史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与史学史㊂㊀㊀史料是过往社会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我们只有依据史料才能认识㊁解释和重构历史㊂史料的范围极其广泛,盈天地之间的人类遗存都可以作为史料㊂ 史料之为物,真所谓 牛溲马勃,具用无遗 [1]54㊂按照不同的标准,史料可划分为不同类型:以离历史发生时空的远近为标准,史料可以分为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又称作原始史料和转手史料,或称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前者离历史发生的时间最短㊁距离最近,是亲历者或目击者的直接留存,后者是转手后流传下来的史料;以史料存在形式为标准,史料可以分为实物史料㊁口传史料㊁文字史料和图画音像史料等㊂这是最为普遍的分类方法㊂以史料留存者的故意与否为标准,史料可以分为有意史料和无意史料㊂前者是人们有意记述或传布下来的,后者则是人们无意间留存下来的㊂长期以来,人们对前两种划分类型的史料谈论较多,认识也较为深入,而对有意史料和无意史料未作深究,有些问题至今比较模糊㊂本文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力图对无意史料与历史研究的相关问题作一次较为清晰的梳理㊂一㊀主体之 意 与史料留存这里的 主体 指的是史料留存者或转存者; 意 指的是主体行为的目的㊂作为目的的 意 是人类理性的表现㊂主体的行为目的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利益的背后是主体的社会地位㊁阶级立场㊁情感情绪㊁价值观念等支配因素㊂人们的诸多行动都有 意 的支配㊂就史料留存而言,目的是主体事先已经预测到了接受者的反应而具有的一种行为心理追求,是经过理性思考之后的决定㊂人是利益的动物,与自身利益无关的历史,人们往往不会去有意伪造;而对于和自身利益相关的历史,又往往很难祛除一己之私 意 而撰写出绝对客观真实的历史㊂单就主体之 意 而言,其对史料真伪的影响之大,不可不给予高度关注㊂求真是史学的基本理念,是史学存在的根基,是优良的史学传统,也是千百年来史家追求的理想境界㊂但历史的失真又是一个广泛而持久的现象,失真的原因多种多样,而人们有意或故意造成的历史失真非常普遍,其对历史真实的损害也特别严重㊂法国布洛赫说: 在所有歪曲证据的毒素中,最致命的莫过于有意69作伪㊂ [2]69因此,我们首先要重视主体的 意 ㊂我们应该做的是分析史料留存者有什么样的 意 ,此 意 对史料的真伪究竟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进而排除其故意的干扰,从有意的史料中剔分出其无意的留存,以备历史研究之用㊂把史料分为有意和无意两大类,是把史料留存者的目的视为鉴别史料可靠性的首要尺度㊂杜维运说: 影响史料内容最大者,为史料记载人;史料内部考证的重点之一,为研究史料记载人的为人㊂ 研究史料记载人的为人,最重要者是其信用程度㊂ [3]162从史料留存者之 意 的角度,对史料进行划分和审查,在伯伦汉‘史学方法论“一书中已经萌芽,只是没有明确使用 有意史料 和 无意史料 的概念㊂伯伦汉将史料分为遗迹和传说两大类:直接遗留而尚存者属于遗迹; 经过人之观解而重复述出之者,则谓之传说 ㊂其中,遗迹又据 有无以回想事故为用意 分为两小类:一是狭义之遗迹, 并无供后人回想或留与后人之用意 ,只是未经泯灭者如遗骸㊁工具㊁语言㊁法律㊁风俗㊁技术㊁钱币㊁建筑等以及文件书契如法庭记录㊁国会议案㊁演说词㊁新闻纸㊁信件㊁账目等;二是 含有使人得由之以作回想之用意 的纪念物,如文书条文㊁铭志㊁纪念碑等,因为用意之强, 已具有一般历史纪念之性质,故已入于传说之范围 [4]190㊂第二大类为传说, 均在使事故之回想得以保存 ,分为图画的㊁口头的及文字的三种,其中 文字的传说,则有历史内容之铭志㊁日记㊁系谱㊁年志㊁回忆录㊁人物志等种种 [4]191㊂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伯伦汉对史料的划分并非十分明晰,但有一点非常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是否以 回想 为用意,这就为后人有意和无意史料的划分埋下了引线㊂不过,伯伦汉并未对 回想 之用意的影响作史料价值方面的详细分析㊂傅斯年在‘史学方法导论“中曾将史料列为直接史料对间接史料㊁官家的记载对民间的记载㊁本国的记载对外国的记载㊁近人的记载对远人的记载㊁不经意的记载对经意的记载㊁本事对旁涉㊁直说对隐喻㊁口说的史料对著文的史料八对[5]3-51,其中对不经意的记载和对经意的记载就是后来所说的有意史料和无意史料㊂卢绍稷在‘史学概要“中将史料广义地划分为有意史料(如史书)和无意史料(如器物㊁语言)[6]151-154㊂布洛赫则以举例的方式说: 让我们把希罗多德的‘历史“与法老时代埃及人放在墓穴中的游记加以比较,然后,对比一下这两大范畴的原型,将史学家所掌握的形形色色史料加以划分,就可以看到,第一组的证据是有意的,而第二组则不是㊂ [2]48后来,杜维运对有意和无意史料进行了清晰的界定,他说: 分史料为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为近代对史料另一重要的分类㊂有意史料为史料作者蓄意存留某一部分往事 大凡名流的回忆录㊁公家的宣传册子,以及肆意颂扬或诋毁的一类文字,绝少不是有意史料㊂无意史料则为不知不觉中的表现,没有预定的目的㊁周密的计划,只是自然的流露出来㊂如报纸中的广告,是无意史料(新闻为有意史料),俗语㊁遗风遗俗以及法院公告(判决书),也都是无意史料㊂ [3]141这样的区分显然有伯伦汉的痕迹㊂宁可也将史料划分为有意史料和无意史料,而且对二者的性质有了明确的界定,指出: 有意的史料指作者蓄意写下以留存于后世者,像回忆录㊁传记㊁历史著述以及纪功碑㊁墓志铭等等,包括肆意赞扬或诋毁某人某事的东西㊂这种史料常常经过取舍㊁剪裁㊁凸显乃至隐讳㊁歪曲㊁篡改㊂无意的史料不是没有目的,而是指它具有当时另外的实用目的,例如账册㊁契约㊁田亩册㊁户籍㊁官私文书㊁犯人的口供㊁遗风遗俗㊁俗语,乃至报纸的广告㊁寺观的签文㊁信函㊁便条㊁日记以及古代遗址的瓦片㊁居室㊁墙壁㊁墓葬等等㊂ [7]114在这里,宁可对有意史料和无意史料进行了举例说明,而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特别指出 无意的史料不是没有目的,而是指它具有当时另外的实用目的 ,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无意史料指明了方向㊂实际上,所有的文字都是人留下来的,毫无疑问,这些文字都含有人之 意 ㊂人之 意 多种多样,各不相同㊂但有一点很清楚,所有的与人相关的留存物都是有意所为,关键是这个 意 到底是什么㊂一般来说,我们对史料留存者之 意 通常有一个隐含的界定,那就是特指存史的目的㊂至于一种留存物与主体的其它关联,常常被置而不问㊂如果说,只要是人的留存物,就与人的目的相关,显然没有问题㊂清楚了这一点,我们才不至于将有意和无意史料机械地从其存在形式方面来划分,如正史就是有意史料㊁小说就是无意史料,史书就是有意史料㊁诗文就是无意史料等等,实际上,这些都是人的有意所为,但并非都是为了存史,如小说诗文自有作者之意,或娱乐,或刺世,或抒情,但绝非为了存史,只是无意之中流露出了历史的信息㊂只有这样看待问题,才好对它们的价值作出合理的判断,对有意和无意史料作出清晰的区分㊂关于主体之 意 对史料留存的作用,傅斯年有过一段论述: 记载时特别经意,固可使这记载信实,亦可使这记载格外不实;经意便难免于有作用,有作用便失79张秋升㊀论无意史料与历史研究史料之信实㊂ 不经意的记载,固有时因不经意而乱七八糟,轻重不衬,然也有时因此保存了些原史料,不曾受 修改 之劫㊂ 他举例为大家诟病的‘晋书“和‘宋史“, ‘晋书“中之小说,‘宋史“中之紊乱,固是不可掩之事实;然而‘晋书“却保存了些晋人的风气,‘宋史“也保存了些宋人的传状㊂对于我们,每一书保存的原料越多越好,修理的越整齐越糟㊂ 我们要看的史料越生越好! ‘新五代史“及‘明史“是最能锻炼的,反而糟了㊂因为材料的原来面目被他的锻炼消灭了㊂ [5]38-39按照傅斯年的观点,主体之 意 能使史料存真,亦会导致史料的失真,而不经意的记载,没有主体的故意,有时反而保存了历史之真㊂这一判断是正确的,许多学者也持相同的看法,比如上面所引宁可的一段话亦持此意㊂但有人片面地认定,有意史料因故意一定会造成历史的失真,这是极端的看法㊂他们忽略了故意存真的一面㊂千百年来,中国史家一直有求真实录的撰史传统,有的甚至为了留下真实的历史,宁为兰摧玉折,不为瓦砾长存㊂所以,故意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故意造伪,一种是有意存真,并非凡是故意者都是作伪者㊂人们之所以看中无意,贬低故意,可能与一种认识有关:一般认为,凡是人写的历史,必然带有主体化的色彩与烙印,而要做到客观真实,最好排斥自我,斩断主客体之间的任何联系㊂这一观点和立场有其道理,但也有失偏颇㊂因为人有说谎的需要,也有求实的追求㊂当然,相同的情况下,无意史料的存真度显然大于有意史料㊂比如,在法律上,证人的证词固然重要,但却存在说谎的可能,故法律更重证据,尤其重视与证人之 意 关联较弱的物证㊂那么,无意史料是如何产生的呢?杜维运将无意史料的形成概括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心的流露,他以周人对牧野之战殷纣败亡的解释为例,指出在周人的正面说辞里,流露出了殷征东夷国力大耗㊁周武王乘敝取胜及商纣王有军事天才等信息;二是得意忘形,他以唐太宗得意时将高祖称臣于突厥之事泄露为例进行了分析;三是诚于中㊁形于外,他举杜太后说出其子赵匡胤篡位之事为例进行阐释,并认为这种情况是无意史料的主要来源[3]141-143㊂这三种情况无疑都是存在的,其举例也是确当的㊂另外,我们还应该看到,这三种情况都是在人的理智失控状态下的产物,同时也都是与有意相伴而生的㊂特别是第三种情况,其根据就是思想和表达是本然统一的,二者冲突时必然会露出破绽,真实的信息总想冲破理智的缠裹,与其语言达成一致㊂人有说谎的本领,但不具备将谎言完全扯圆的能力,终有露出真相之处㊁之时㊂分析各种史料,以存史为标尺,我们可以量度出不同史料中 意 之作用的强弱㊂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㊂其一,从历史内容的角度看,关于人的道德荣辱的记载与评价,往往有意程度较强,而关于环境㊁制度㊁人名㊁地名㊁物品等,因与主体的利益相关度较弱,往往不会有意造伪,实也没有造伪的必要㊂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其它因素 如知识水平㊁认识能力㊁表达技巧等因素不会导致历史失真㊂就基本情况而言,越是远离人的利益㊁情感和价值的史料,其中的有意程度越弱㊂其二,从史料存在形式来说,其有意程度由强到弱可以排序为:史书㊁方志㊁墓志铭㊁碑文㊁经书㊁子书㊁诗文㊁小说㊁日记㊁书信㊁家谱㊁档案㊁账簿㊁遗嘱㊁清单㊁考古遗迹㊁文物㊁文字语言等,其中主体有意存史的意识呈逐渐减弱趋势㊂当然,这只是就主流情况来说的,并非绝对如此㊂比如,当有人知道了日记可以进入历史时,有意撰写日记甚至修改㊁伪造日记的现象就出现了;书信本为私人之物,但要流传于世㊁公开出版时,有人就要删改了㊂情况是复杂的,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㊂二㊀无意史料的特殊价值史料价值,若统而论之,无所谓高低㊂史料价值是相对于某一历史研究的问题或目标来评判的,即对于同一历史问题,不同的史料才会有高低之别㊂价值的高低要看其满足研究需求的程度,即对于解决这一问题其所能提供的信息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㊂就总体而言,所有的史料相对于全部的历史研究,地位是平等的,价值是一样的㊂对于有意史料和无意史料价值的判断,也遵循这一基本前提㊂古人对史料的有意和无意已有了明确的认识,代表性的表述是清代钱澄之所说: 其言之出于道路无心之口,足信也;言之出于亲戚㊁知交有意为表彰者,不足信也㊂其人生平直谅无所假借者,其言足信也;轻听好夸,喜以私意是非人者,其言不足信也㊂ [8]176这是非常典型的一则从主体的角度分析史料价值的材料,表达了亲情利益和人格修养对历史记载真实度的影响㊂实际上,在古代社会,销毁删改档案㊁正史编撰中的隐讳与歪曲㊁私家墓志铭中的谀辞等等,都是有意为之的典型㊂梁启超认为,史料有不具和不确两种情况,而造成不确的原因来源于主体,所以他对无意涉笔的现象也给予了高度重视: 旧史之作列传,其本意固非欲以纪社会纪文化也㊂然人总不能不生活于社会环境之中,既叙人则不能不涉笔以叙及其环境,而吾侪所最渴需之史料,求诸正笔而不得者,求诸其涉笔而往往得之㊂89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若作史读,惟患其不简严㊂简严乃能壹吾趋向,节吾精力㊂若作史料读,惟患其不杂博㊂杂博乃能扩吾范围,恣吾别择㊂ [1]49从逻辑上讲,只有从主体上解决史料的真伪问题,才最为彻底,故而人们特别重视无意史料是可以理解的㊂漆侠针对傅斯年所说的 不经意 史料,认为其 不经意的记载对经意的记载 ,此条甚为有用,但傅先生论述太简单, 不经意的记载,或者更进一步说无意的记载,其史料之真实性实为值得重视 [9]32㊂布洛赫指出: 历史研究无疑认为第二类史料更为可靠,也就是那些目击者无意识记下的证据㊂ [2]49他接着说: 这并不是说第二种类型的史料不会出错或作伪㊂有许许多多伪造的训令,大使的报告和商务信件的内容也未必全部真实可信㊂就算有这种欺骗行为,至少它也不是要蓄意欺骗后人的㊂而且过去无意中留下的遗迹还可以填补历史的空白,考辨史实的真伪,它可以帮助我们预防无知或失实这类绝症㊂若不是借助这类史料,当历史学家将注意力转向过去之时,难免会成为当时的偏见㊁禁忌和短视的牺牲品㊂ 即便急于要找到证据,我们首先注意的也不再是文献记载㊂一般来讲,如果允许偷听的话,我们总会竖起耳朵倾听那些人们不打算说出来的事情㊂ [2]50杜维运甚至明确提出: 有意史料的价值,是有限度的㊂无意史料的价值,则未有其比㊂历史的真相,最需无意史料来表白㊂ [3]141他们的判断都是基于有意史料只有一半存真的可能性,而无意史料则完全没有作伪的可能性,因为它们的出现是主体不自觉的产物,没有预定的目的,没有周密的计划,只是自然的流露㊂史学史上许多成功的历史考证或研究成果,似乎都得益于无意史料㊂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续考“,取得了重大学术成就㊂王氏自己将这一成就归功于其使用的 二重证据法 ,并将 二重证据 解释成 纸上之材料 和 地下之新材料 [10]2,陈寅恪进一步阐发为 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 [11]247㊂ 地下之新材料 ㊁ 地下之实物 何谓?显然是甲骨卜辞,但这是埋在地下的文字,并非近代考古学意义上地层中的实物㊂所以我们认为,王氏之成功不是因为使用了近代意义上的考古资料,而是因为使用了甲骨卜辞 一种典型的无意史料㊂贞人或商王的有意之处在占卜,而殷先公先王的名字则是在占卜时无意留下的㊂因为当时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成为时尚之学,故王㊁陈对 二重证据 的解释有攀附新学之意,对其考证成功的评判又有故意赋值之嫌㊂否则为什么王氏运用地下出土的青铜器铭文对大禹的考证却是失败的呢?显然金文与卜辞不同,金文多是撰述歌颂祖先的有意撰述,其可信性较之卜辞有很多差距㊂所以,如果讲 二重证据法 的话,就王氏考证的真实情况,应是有意史料和无意史料二重,是这两类史料的对勘,而非地上地下的互相释证㊂又如梁启超和陈垣考证玄奘西行始年问题,陈氏之所以比梁氏高明,从史料的使用上看,梁氏使用的是‘续高僧传“㊁‘慈恩法师传“和新旧‘唐书“,陈氏除使用了梁氏所用史料外,还使用了‘贞观政要“㊁‘全唐文“㊁‘通典“㊁‘太平寰宇记“㊁‘册府元龟“,甚至法帖‘圣教序“中的史料,其中不少属于无意史料㊂再如,杨志玖考证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运用的关键史料是‘永乐大典“之‘经世大典㊃站赤“中的记载,该史料并非为了记述马可波罗的事迹而留下的,亦属于典型的无意史料㊂科学史研究的进行,更多地依赖于无意史料,如竺可桢对于中国古气候的研究,使用的许多史料都是无意史料㊂据记载: 历史资料在地球科学研究工作中也很重要㊂竺可桢先生关于气候变迁的研究就是一例㊂从1925年开始,他不断地从经㊁史㊁子㊁集以及笔记㊁小说㊁日记㊁地方志中收集有关天气变化㊁动植物分布㊁冰川进退㊁雪线升降㊁河流湖泊冻结等资料,加以整理,临终前于1972年发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㊂ [12]6引文中所提及的相关史料,恐怕绝大多数属于无意史料㊂席泽宗对超新星的研究,也得益于古代留存下来的无意史料㊂ 近几十年来,利用中国古代的天象纪录来研究超新星遗迹㊁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㊁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㊁哈雷彗星的轨道演变等许多问题,已成为热门课题,在英㊁美㊁日㊁韩等国都有人在研究 [12]6㊂中国古代的天象记录,其有意处是在宣扬天人感应,但今天却不经意成为了科学史研究的绝佳资料㊂长期以来,人们更习惯于㊁也更多地从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的角度谈论史料的价值,普遍认为直接史料的价值高于间接史料㊂傅斯年对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论述较为充分,他虽然将史料分成八对范畴,但 其实这八对范畴可以概略为一对,也就是直接史料与间接史料,其余均由此衍伸 [13]㊂他说: 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是间接的史料㊂‘周书“是间接的材料,‘毛公鼎“则是直接的;‘世本“是间接的材料(今已佚),卜辞则是直接的;‘明史“是间接的材料,明档案则是直接的㊂ [5]3而就这两种史料的价值而言,傅斯年认为: 直接的材料是比较最可信的,间接材料因转手的缘故容易被人更改或加减;但 不能一99张秋升㊀论无意史料与历史研究概论断,要随时随地的分别着看㊂ [5]4 直接材料虽然不比间接材料全得多,却比间接材料正确得多㊂ 间接史料的错误,靠他更正;间接史料的不足,靠他弥补;间接史料的错乱,靠他整齐;间接史料因经中间人手而成之灰沉沉样,靠他改给一个活泼泼的生气象㊂ [5]5傅斯年给我们的 要随时随地的分别着看 的提醒非常重要㊂固然,直接史料因为其留存者距离历史发生的时空最近,留存者多为目击者或事件的亲自参与者,而使得其价值较高,间接史料因其转手再加上自然的流失,使得史料更容易走形,如同排队喊话,传至最后,甚至已经大相径庭㊂但是,也有后来史料胜过从前史料的情况,如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的材料,是经过了缜密考证而选择写入的,其可信度有的远远超过此前的史料㊂此外,正因为直接史料距离历史发生的时空近,所以观察者留下的记载往往具有部分性㊁片面性㊁暂时性㊁不完整性,反而不如间接史料具有全局性㊁统合性和反映事件的全面性㊂特别是这些目击者或参与者,因为距离历史发生时空最近,作为史料的第一留存者,其主体之 意 也就发挥着更强的作用,反而不如后来的转存者,因为他们往往已经与当时的历史没有利益的瓜葛,能够更加客观地对待历史㊂梁启超曾举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证: 著书者无论若何纯洁,终不免有主观的感情夹杂其间㊂例如王闿运之‘湘军志“,在理宜认为第一等史料者也㊂试读郭嵩焘之‘ 湘军志㊃曾军篇⓪书后“,则知其不实之处甚多㊂又如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不敢自承㊂何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㊂ [1]97因为情感的作用导致了其著史目的的发生,主体之 意 对历史真实的干扰是很显然的㊂在史料产生的初始点上,若从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的角度考虑问题,是不可取甚至无效的㊂所以,与其纠结于 直接 间接 或 一手 二手 ,倒不如用 有意 无意 划分史料更为有效㊂从这一意义上说,地上的无意史料比地下的有意史料更宝贵,比如出土文献,实际上与传世文献是一样的,也是有意的,固然没有经过流传过程中的失真,但却无法抹去其有意造成的失真,所以,出土文献有时反不如无意的传世史料,况且,出土文献又多是残缺的㊁不系统的㊂总的说来,直接史料的价值高在其稀有性,而不高在其可信性㊂我们不妨举文字语言㊁小说㊁诗歌等为例,进一步阐明无意史料的价值㊂这几类史料通常被人们认为是无意史料,实际上,严格地讲,它们也是有意史料,不但它们的产生和留存有作者之 意 贯穿其中,而且有的还有明确的存史的目的㊂关于如何区分二者,我们在下文再进行辨析㊂这里,我们先看它们的史料价值㊂文字语言是一种无意留存,只是人们撰述的工具,虽然人们所写内容是有意的,但使用文字语言时却并不着意,故而文字语言往往无意中带有作者时代的信息㊂梁启超说: 至如小学类之‘尔雅“㊁‘说文“等书,因其名物训诂,以推察古社会之情状,其史料乃益无尽藏也㊂ [1]52陈寅恪说: 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㊂ [14]172亦即一个字里面蕴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 盖一时代之名词,有一时代之界说㊂其涵义之广狭,随政治社会之变迁而不同,往往巨大之纠纷伪谬,即因兹细故而起,此尤为治史学者所宜审慎也㊂ [11]105此外,文体等与文字语言一样,都可作无意史料看待㊂小说更是许多史家公认的无意史料㊂梁启超说: 善为史者,偏能于非事实中觅出事实㊂ 他举‘水浒传“中鲁智深以度牒入佛门逃身为元明间犯罪人逃身之事实,与‘儒林外史“中范进一中举即为社会特别阶级之事实为例,指出: 此类事实,往往在他书中不能得,而于小说中得之㊂ [1]53胡适也认为杂记小说是无意的史料,其价值是远远胜于官书的㊂他以‘醒世姻缘传“㊁‘儒林外史“等为例,认为: 以上略举数例,略说教育制度史的性质与史料的来源㊂来源不拘一格,搜采要博,辨别要精,大要以 无意于伪造史料 一语为标准㊂杂记与小说皆无意于造史料,故其言最有史料的价值,远胜于官书㊂ [15]541又认为: ‘醒世姻缘传“真是一部最有价值的社会史料㊂他的最不近人情处,他的最没有办法处,他的最可笑处,也正是最可注意的社会史实 ,诸如信仙㊁信鬼㊁信孽报等, 这些都是那个时代最普遍的信仰,都是可信的历史 ,‘醒世姻缘传“ 是一部最丰富最详细的文化史料 [16]310㊂他还预言,将来研究17世纪中国社会风俗史㊁教育史㊁经济史以及当时的政治腐败㊁民生苦痛㊁宗教生活的学者, 必定要研究这部书 [16]310-311㊂对于小说的社会史料价值,杜维运的看法与胡适一致: 以小说来讲,小说虽属虚构,但背景颇多可取,如‘红楼梦“的记繁华世家,‘儒林外史“的记士子生活,‘儿女英雄传“的记闱场情形,‘彭公案“的记秘密社会,都是绝好的社会史材料㊂ [3]136漆侠则指出了‘红楼梦“作为研究中西交通史的价值: 由于18世纪中国和外国的交往,很多的外国物品传到中国,诸如大玻璃镜㊁俄罗斯绒大毡㊁自鸣钟㊁小蛮靴之类,应有尽有,因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有人001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赣西北流传的正一箓

众所周知棳江西省简称赣暎赣西北的修水县 和铜鼓县在明暍清两朝属于同一个州棳先后称为 暟宁州暠暟义宁州暠棳直到民国初年 棬棻椆棻棽棭才分别 单立为县暎棽棸棸棿 年 椄 月棳 法 国 高 等 研 究 学 院 劳 格 文教授与他的搭档香港中文大学谭伟伦教授暍江 西省赣州市博物馆刘劲峰研究员来到铜鼓县棳调 查客家人和原住民的社会生活暎这可能是历史上 第一位外国学者到这个偏远的地方做调查暎后来棳 他们又来过几次暎其调查成果就 是 劳 格文 主 编 暥客家传统社会丛书暦最后一种 暥铜鼓县的传统经 济与民俗文化暦栙 棳由刘劲峰负责编辑完成暎
吕鹏志棳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暍博士研究生导师暍中国宗教研究中心主任暎 主题词椇赣西北 箓 符 正一箓 正一派
授箓是道教特有的仪式活动暎道教史上出现 了各种 名 目 的 箓棳其 中 天 师 道 棬又 称 暟正 一 道暠 或 暟正一派暠棭传行的正一箓出现最早棳持续时间 最长棳名目最多棳影 响 最 大暎 但 经 过 近 现 代 战 火 和政治运动之后棳天师祖庭龙虎山和各地流传的 正一箓几乎消失殆尽暎 暟礼失而求诸野暠棳笔者在 调查研究赣西北民间现存道教仪式的过程中棳意 外发现 当 地 正 一 派 火 居 道 士 不 仅 藏 有 大 批 称 为 暟天 师 经 箓暠 的 正 一箓 及 相 关 的 填 箓 秘 诀 暍 行 移 文 书棳而且还在实际传行暎本文拟简明扼要地向读 者介绍和讲解这批罕见的正一箓暎为了直观形象棳 文中按照需要配有部分正一箓实物照片暎
很流行棳但没有找到戴祥柳暎笔者是第二年在香 港中文大学讲授道教课程时棳意外通过来听课的 许世聪道长认识了他暎原来戴祥柳在香港民间道 士或法师中早有名气棳已多次由他的香港弟子邀 请来港授箓暎我们在香港中文大学第一次与戴祥 柳道长见面暎随后笔者应他的邀请棳对他收藏的 天师经箓 和 他 主 持 的 授 箓 法 事 做 了 一 系 列 调 查 研究暎
清朝官修“三通”之“经籍考”“艺文略”编成时间考

84·文献学研究·清朝官修“三通”之“经籍考”“艺文略”编成时间考毛伟林 杨 峰 尹 飞(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 陕西西安 710049)摘 要:文章基于《续文献通考·经籍考》《续通志·艺文略》《清文献通考·经籍考》《清通志·艺文略》参考《四库全书总目》稿本撰成的前提,将它们放在《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四库全书总目》稿本、文渊阁《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等组成的《四库全书总目》文本形成序列中,综合考察其分类和收录图书情况,突破直接资料匮乏的瓶颈,明确了它们的编成时间范围:《续经籍考》编成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二月前后,《续艺文略》编成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二月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之间,《清经籍考》编成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至乾隆五十年(1785年)十二月之间,《清艺文略》编成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十二月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十二月之间。
文章借此构建出更加完整的《四库全书总目》文本形成序列。
关键词:艺文略;经籍考;《四库全书总目》;史志目录;古典图书分类法中图分类号:G257 文献标识码:AThe Research of the Time to Complete the "Three Tong"'s "Jingjikao" and "Yiwenlve" Codified by Qing Dynasty Officials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manuscript of the Siku Quanshu Zongmu , the books Xu Wen Xian Tong Kao Jing Ji Kao , Xu Tong Zhi Yi Wen Lve , Qing Chao Wen Xian Tong Kao Jing Ji Kao , and Qing Chao Tong Zhi Yi Wen Lve were compiled. Based on this premise, a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of their classification and included books was conducted by integrating them into a sequence of texts that includes the Siku Quanshu Chuci Jincheng Cunmu , the manuscript of the Siku Quanshu Zongmu held by the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the Wenyuange Siku Quanshu , and the Siku Quanshu Jianming Mulu . This breakthrough overcame the bottleneck caused by the lack of direct materials and clearly defined the time range of their compilation: the Xu Jing Ji Kao was compiled around the second month of the 46th year of Qianlong(1781), the Xu Yi Wen Lve was compiled between the second month and the last month of the 46th year of Qianlong (1781), the Qing Jing Ji Kao was compiled between the 49th year (1784) and the end of the 50th year of Qianlong(1785), and the Qing Yi Wen Lve was compiled between the last month of the 50th year (1785) and the end of the 52nd year of Qianlong(1787). This process was used to construct a more complete sequence of texts for the Siku Quanshu Zongmu .Key words Yi Wen Lve; Jing Ji Kao; Siku Quanshu Zongmu ; historical records catalogue; classical literature classification* 本文系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2022年馆内课题“《四库全书总目》对古典图书分类法的继承与影响”的研究成果之一。
明以来正一派道教的世俗化——对闽西火居道士的调查

53摘要:明中叶以降,道教逐渐远离国家政治中心,走向“世俗化”的发展道路,一般认为这是道教走向“衰落”的标志。
正一派道教于宋元之际传入闽西之后,最初是在连城的石门岩建观修持。
明末清初,闽西正一派道士开始脱离原有的宫观,在各地民间建立道坛,成为“世俗化”的火居道士。
自清代以来,闽西火居道士的道坛和人数日益增多,表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与社会影响力。
因此,明中叶以来的道教“世俗化”,并不意味着道教的“衰落”,而是反映了道教发展的新形态与新方向。
关键词:道教世俗化;闽西;火居道士中图分类号:B959;K 2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6)11-0153-08作者简介:魏德毓,厦门大学历史系2003级博士研究生(厦门361005)、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讲师(福州350002)道教“世俗化”是宗教学、人类学、历史学界长期关注的问题。
国内道教学界一般认为,道教的发展与国家的支持力度成正比,所以将获得国家支持的明代中叶作为道教发展的兴盛时期,而清代国家对道教支持力度明显减弱,至乾隆年间将道士任职的神乐观提点改由儒生担任,这就使道教的发展降至最低潮①。
由于传统的道教史研究注重国家政权与道教发展的关系,形成了宗教学体系内道教史与政治史相结合的叙事“模式”。
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国内道教学界沿袭明中期以后道教衰落的论述框架②,对道教“世俗化”的过程也缺乏明确的叙述。
人类学关注的是当前道教的存在形式,尤其是与民间宗教密切相关的闾山派和正一派火居道士③,但似未论及道教的“世俗化”历程。
历史学界将道教“世俗化”与区域社会文化变迁相联系,如丁荷生、郑振满考察了闽台道教与地方神崇拜的内在联系,论述了道教“世俗化”的阶段性特征和区域性特征④。
本文主要依据地方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考察明以来闽西正一道的“世俗化”历程,以期深化对道教史与区域社会文化史的认识。
明以来正一派道教的世俗化*——对闽西火居道士的调查魏德毓收稿日期:2006-04-30*本文撰写过程中,与厦门大学历史系郑振满教授、刘永华博士多次讨论,在此谨表谢意。
2019年内陆正一派道士参加初授箓活动培训纲要(附2018年内陆初授箓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9年内陆正一派道士参加初授箓活动培训纲要(附2018年内陆初授箓试题及参考答案)道讯法讯...为办好内陆正一派道士初授箓活动,传承正一经箓,培养道门人才,根据《关于正一派道士授箓的规定》第二条和第八条规定,制定本培训纲要:一、关于对授箓的认识(要求:能背诵名称,阐述大意。
)(一)道教正一派为什么要举行授箓活动?(二)正一道士参加授箓的目的和意义?(三)箓坛三大师和护坛六大师名称分别为何?(四)初授箓所授的经箓名称为何?二、正一派基本知识(要求:能背诵名称,阐述大意。
)(一)何为正一?正一教全称为何?正一教由何人初创于何时何地?(二)正一教有何重要支派及著名道场(举三例以上)?(三)正一教四大法坛名称为何?(四)何为万法宗坛?(五)正式成为正一道士要举行什么仪式?(六)传度活动的“三师”是指哪三位?三、本人法眷知识(要求:能背诵。
)(一)度师(本师)、师祖(师爷)道名怎么称呼?(二)本派属正一派那个支派?(三)本派辈份如何排序(派谱)?(四)本人传度三师为谁?四、道教基本礼仪(要求:会演示,能讲解)(一)拱手、稽首、长跪、一礼三拜、三皈九拜、三礼九叩;(二)上香、献供、摆供;(三)秉简(站立、长跪、叩拜、行走、拈香)五、正一弟子日常应诵基本经典(一)通达《太上感应篇》(要求:熟习经文,能讲解经义);(二)熟习《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1.能背诵八大神咒和灵官咒、土地咒、供养咒、结斋咒等常用咒语;2.能背诵三清、玉皇、四御、雷祖、救苦、斗姆、三官、东岳、四大天师等宝诰;3.能熟诵(能熟读,会断句)《清静经》《玉皇心印妙经》《太上洞玄灵宝昇玄消灾护命妙经》《太上灵宝天尊说禳灾度厄真经》《太上洞玄灵宝十方救苦妙经》《元始天尊说昇天得道真经》《太上道君说解冤拔罪妙经》等功课经中的经文。
(三)熟诵《道德经》《度人经》《三官经》《北斗经》六、正一弟子基本戒律及饮食禁忌(要求:能背诵,会讲解,能持守)(一)三皈依;(三)太上老君说五戒;(三)五荤、四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一經籙新史料的調查與考證
*导读:一、前言本文所稱的「正一經籙」,乃指傳承道教正一派龍虎山系統的經籙,包含正一道壇道士在逐步昇職過程中,所受的太上三五都功……
*一、前言
本文所稱的「正一經籙」,乃指傳承道教正一派龍虎山系統的經籙,包含正一道壇道士在逐步昇職過程中,所受的太上三五都功、正一盟威與三洞五雷職籙等等,以及相應的經典、契券與籙圖文憑,還包括虔誠信士所請授的各種保命延年寶籙。
關於經籙的重要性與功能,古道經中多有記載,只有經由傳度受籙後的籙士,取得仙職(如按《天壇玉格》中的各派品階)、經法(經典、戒律、度牒、法籙、符圖、印訣與可差撥的將帥軍兵等等)、壇靖(依出生甲子)、法名(依派詩字序命名)、宗派職額、官物祿資和職印法服,以及相與配合應用的法物法器,始能具備主壇行持道法的資格。
傳度授籙是制度化道教既神聖又神秘的核心儀式,其中關於籙的古老意涵、發展與相關「正一籙」經典與傳授的研究,索安(AnnaSeidel)的〈國之重寶與道教秘寶〉、施舟人(KristoferSchipper)的〈都功の職能の關する二、三の考察〉、袁至鴻的〈道教正一派授籙與全真派傳戒之比較研究〉、勞格文(JohnLagerwey)的〈ZhengyiRegisters正一籙〉與呂鵬志的
〈天師道授籙科儀-敦煌寫本S203考論〉諸文,都是代表性的論述著作。
另有諸多對明、清以降至現今,有關正一派授籙儀式中「經籙」的研究:如大淵忍爾公布的日本天理圖書館所藏的〈乾隆十九年經籙十五道〉與台灣台南道法的傳授資料、丁煌的〈《正一大黃預修延壽經籙》初研〉、鄢光潤的〈湘潭正一道教調查〉、勞格文的〈藍松炎、戴禮輝:《正一填籙秘訣》詳解〉、丸山宏的奏職文檢研究、陸於平(Luk Yu-ping)的〈正一道教憑照中的圖像:以《張皇后授籙卷》(1493)為例〉,王見川與高萬桑(Vincent Goossaert)主編的《近代張天師史料彙編》,鄭燦山主編的《道法海涵:李豐楙教授暨師門道教文物收藏展》等等。
以上相關研究,或提供寶貴的經籙資料,或加以考證與論述部分相關的儀式,但累積的研究成果仍然有限,可以繼續探析突破的空間十分寬廣。
筆者最近五、六年來,學術座標即以南台灣靈寶道壇道法為經,福建泉州道法關係為緯,跨入閩南與南台灣道壇道法傳承與轉變研究。
所以,本文將以筆者實地調查的區域所發現的老道壇秘傳抄本為主,考證其重要內涵與在道教正一道歷史的意義,希望能經由奏籙儀式與經籙文檢的研究成果累積,為建構閩、台道教傳承關係與變化歷史累積更多的研究例證。
*二、泉州南安正一經籙內容具顯清初傳承使用的證據
泉州南安北部道法傳統的研究,筆者近作曾舉證傳統奏籙儀式中所授予的法職名稱:「清微○○使」,比對《道法會元》卷20〈清微法職品格〉與相關傳承的《天壇玉格》一類填籙規範記
載,證明確有繼承使用的關係。
而且將相關抄本文檢中所延請的神統譜系名稱與順序,溯源比較元?陳采所編纂《清微仙譜》與
後來的相關清微科儀經典,其所建構的傳承譜系;除休端、郭玉隆與傅英未見奏請之外,其餘主要的清微道宗系統是完全一致的。
再以南安《延生紫微表科》「三獻酒文」文,具稱「忝參清微之職,濫膺雷使之班」為證,以及《拔亡文檢:黃籙大齋全部》中〈洞真赦式〉,所上詣的歷代清微祖師譜系,皆清楚地表示確實
傳承元代以來清微道派道法的證據。
更重要的是,泉州南安北部道法區域道壇,到現在仍然傳承龍虎山正一經籙於奏職授度儀式中傳授,當地道教內部稱為「奏籙」(意即「奏請道職經籙」),
民間百姓則稱為「納籙」。
其史料證據,如《泉州道教》一書中
所說的:「現在有的道士還保存著六十二代天師張元旭授發的《三五都功經籙》,整套文牒券憑有數十份樣式。
」
正一經籙的內容記錄了非常豐富的道法傳統,並具顯重要的歷史意義,但實質的深入研究目前仍是闕如。
以筆者所見,其中兩件外界較不容易看到的〈太上三五都功版券職籙請法詞〉與〈太上老君宣告都功祭酒真經請法詞〉為例,不僅都記載了祖玄真三師與經籍度三師的玉諱(附圖1),更反映了重要的道法傳承內
涵意義:
祖玄真三師玉諱
祖師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正一沖玄神化靜應顯佑真君張道
陵
玄師正一嗣師太清演教妙道真君張衡
真師正一系師太清昭化廣德真君張魯
經師上清三洞經籙九天金闕侍御上相總督雷霆酆嶽都天大
法主正一嗣教大真人五十
一代天師張顯庸
籍師上清三洞經籙清微靈寶侍御上相神霄總督教天大法天
師正一嗣教宏化大真人五
十二代天師張應京
度師上清三洞經籙太極執法真宰靈寶領教真人都天大法主
嗣漢(大)真人五十三代天
師張洪任
這兩件請法詞文書的經籍度三師,龍虎山天師府《太上三五都功經籙》記載為六十一、六十二與六十三代天師;但泉州南安所傳承的資料,卻早至清初五十一代、五十二代與五十三代天師,此一珍貴證據具體說明南安至少保存自清初以來的正一經籙受
籙傳統與較完整資料史證,並且其所蘊藏的時代意義可供我們進一步探究。
因為在清乾隆四年(1739)三月所下的禁令氛圍下:「禁止道官(按指龍虎山提點司道官)差法員潛往各省考選道士及開壇傳度受籙,犯者照違禁例治罪。
」泉州受籙傳統雖逐漸調
整採用「代香遠叩」的方式;但從此秘傳經籙內容具顯,其一直延續自乾隆禁令前以來的正一經籙的受籙傳統與實質內容。
如此,就可以大概理解,為什麼五十三代張天師之時,會在1658年為
重新整編過的《正一天壇玉格》作〈序〉,強調其維持正統傳承的意涵;且其亦為泉州南安經籙中的度師,顯示正一經籙與天壇玉格一類受籙資料,應在清初重新彙宗與調整的歷史意義。
*三、高雄翁家抄本記載 55 代天師時泉州南安受籙史料
目前對於台灣正一派靈寶道壇的研究成果,大多著重於「台南道」,而清屬南路「鳳山道」(約今高雄、屏東)仍相對不足。
經過筆者多年田野調查發現,此區域的老道壇,大多指稱其祖先曾受教或交往過一大人宮(今屬高雄市小港區)翁姓道壇;且核對這些老道壇目前仍保存著部分清雍正、乾隆以降古科儀抄本,的確留有一些翁姓抄手所落款題署的文字。
而由於大人宮《翁家族譜》的出現與翁家道壇古抄本的陸續蒐集,加以藉助大陸安溪、嘉義義竹等翁姓祖譜,與能找到的相關翁家神主牌、日據時代戶籍,以及所有相關抄本的時間、款識和鈐記的考證;再結合泉州與台灣的田野調查,相關的歷史文獻資料探究,和其他十幾個相關道壇抄本的詳細比對考證。
讓我們可以確知至少在270年前,在大人宮一帶就有一祖籍來自舊泉州安溪縣依仁里科坂村(今屬龍門鎮)的翁姓家族道壇存在。
以目前所見的最早抄手翁定獎定為來台祖源的話,其在翁家內部血緣關係後嗣間,至少可建構八代的主脈傳承譜系:而以已蒐集的一百六十多本原屬翁家的抄本資料,其翁姓抄手有清楚款識者:最早的是清雍正2年(1724)季秋,抄手署名為翁定獎(1693-?,翁思甫六子翁倡);最晚的是日據昭和庚辰年(1940)9月翁癸本(1909-1956)。
再分析其
抄本內容用途,涵蓋道教清醮、慶成、傳度、王醮與功德齋醮科儀,以及「三元法」用於生命禮儀中解除儀式的相關經典與文檢,具顯正一派靈寶道壇的屬性,以及道、法二門兼備的實質特色。
高雄大人宮翁家道壇抄本所留下的最早署名者翁定獎,其抄本題記款識中,常出現「集」、「重抄」、「重集」、「重錄」、「傳錄」與「暫用」、「權用」等用語,可知其原有所本、有所源與有所據。
又翁家所保存的傳度奏職文檢,按照可考的翁家道法第五代翁百寬(1841-?)所抄錄的有三部份:第一部分是署名為《安籙附
安石獅全科》,其所附的〈意文〉中即出現了「福建泉州府南安縣」的地名,和「托憑道(或化)士代香遠叩福地龍虎山五十五代天師老祖」的時間,以及言「經籙寄閣」的不同經籙種類、名稱與負責官署將帥。
第二部分是傳授《太上正乙盟威修真玉經》(外函〈三天誥命籙職〉)的〈疏意〉,與六件「進職盟威職籙」(時間內書「同治」)的「封籙」文檢。
第三部份則抄錄署名「漢五十七代天師張真人告行」的〈新臨籙士帖〉,以及今通用於刀
梯奏職的公牒。
考察翁家保存的《安籙?意文》(附圖2)地名、時間和相關資料意涵,忠實地反映了五十五代張錫麟天師在位時期
(1715-1727),福建泉州府南安縣道壇道士曾托憑當地資深道長,替代天師或其指派親臨監盟的法官,採取所謂「代香遠叩」的變通方式,傳度進職正一盟威經籙的情況,而其時間也適值翁定獎受籙期間。
福建泉州府南安縣○都○里○保居住,奉道佩籙弟子○○,本命○○建生,念○○心歸大道,意慕真風,茲遇○元令節,幸祖師開濟度之門,許下民伸悔悟之誠,托憑道(或化)士代香遠叩福地龍虎山五十五代天師老祖,醮筵中拜受太上三五都功(盟威、三洞)經籙○宗,籙文、職帖、通關、路引、公牒、合同、環券,皈身佩奉,保命延生,欲伸平安,理宜安奉,涓告○月○日就家建立延生道場,宣經祝燈,批陳三獻,安奉籙中官將諸職吏兵,府保康寧。
伏願師尊降格,列聖垂慈,納蠢茲之微誠,錫優渥之嘉負,祈星辰順度,保命基鞏固。
冀籙職以高僊,俾罪愆而求息,扶身度命,保命延生,無疆之福永綏,積善之慶長存,凡在光中,永托神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