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史料的搜集、考证与整理
史学论文写作:材料的搜集与整理

史学论文写作:材料的搜集与整理一.研究现状的疏理(链接博士论文“今人论著”)1.学术期刊网(因购买年限限制,早期论文可到图书馆过刊部查询)2.硕博士论文题库(链接校园网查询,展示下载的言官期刊论文)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链接历史研究网站一览表)二.史料的搜集(链接博士论文“历史文献”)1.基本史料:正史、编年体、典制体等(说明学历史文选的意义)2.笔记、文集、奏议、碑刻、家谱、小说、诗歌等;3.史料的查询:图书馆、网络下载(百度、google、国学网、象牙塔等网站)、四库全书光盘(链接目录)三.材料的整理1.今人成果的整理:仔细研读材料后进行归纳(为写开题报告的前提);链接博士论文绪论之“学术史回顾”;2.史料的整理:(1)史料的阅读:A.根据选题有选择地读;B.摘录:博士论文在此方面化了整整一年功夫,链接“言官笔记”;(2)史料的整理:A.解读分析所摘录的史料,归纳总结史料内容(链接“言官笔记”)B.对史料归类(链接博士论文“材料分类”);C.提炼写作提纲。
根据掌握的史料可解决写什么东西的问题;D.确定写作思路(链接博士论文“目录”)。
3.心得:自己摸索,本科阶段没有训练过,读研时导师没专门讲,经过博士论文的写作,摸索出一些史学写作的门道,师弟妹受益。
选择数据库单库检索请点击数据库名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1994年至今(部分刊物回溯至创刊)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新版1999年至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新版1999年至今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1912年至今,共 1054164 篇。
历史学研究的资料搜集与考证技巧

历史学研究的资料搜集与考证技巧在历史学的研究领域中,资料搜集与考证是构建坚实学术大厦的基石。
准确、全面地搜集资料,并对其进行严谨的考证,是每一位历史学者必备的技能,也是得出可靠研究成果的关键。
资料搜集是历史学研究的第一步,其范围广泛,来源多样。
首先,图书馆是不可或缺的宝库。
各大高校和公共图书馆中收藏着大量的历史书籍、期刊、档案等,从通史著作到专题研究,从古代文献到近现代的研究成果,应有尽有。
在图书馆中,我们可以通过分类目录、索引和数据库等工具,快速找到与研究主题相关的资料。
档案馆也是重要的资料来源之一。
这里保存着各种官方文件、机构档案、个人手稿等原始资料,对于研究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但在查阅档案馆的资料时,往往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定和程序。
博物馆和纪念馆同样不容忽视。
它们展示的文物、图片、实物等能够为我们提供直观的历史感受,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此外,一些私人收藏家和学术团体也可能拥有珍贵的历史资料。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资源成为了资料搜集中的新领域。
但网络信息繁杂,需要我们具备筛选和辨别真伪的能力。
学术数据库、专业网站、在线图书馆等是相对可靠的网络资源。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首先,要对研究主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界定,明确需要搜集哪些方面的资料。
其次,要制定详细的搜集策略,包括确定搜集的范围、重点和先后顺序。
同时,要善于利用各种检索工具和技巧,提高搜集效率。
考证资料是确保历史研究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环节。
考证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基本的是对资料的来源进行考察。
了解资料的作者、创作背景、出版情况等,有助于判断其可信度。
对于古代文献,要考察其流传过程中是否存在篡改和讹误。
内证法也是常用的考证手段。
通过对资料本身的内容进行分析,检查其逻辑是否严密、前后是否一致、是否存在矛盾之处。
比如,在一份历史记载中,如果时间、地点、人物等关键信息存在冲突,就需要进一步考证。
史料实证阶段总结范文

随着我国考古学、历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史料实证已成为推动学术进步的重要手段。
经过一段时间的史料实证研究,我们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
现将史料实证阶段的工作进行如下总结:一、史料搜集与整理1. 拓展史料来源:在史料实证阶段,我们积极拓展史料来源,不仅包括传世文献、考古发掘资料,还包括民间传说、地方志等。
通过对各类史料的搜集,丰富了史料实证的研究基础。
2. 整理与分类:对搜集到的史料进行整理与分类,使其具有条理性和系统性。
例如,将史料分为历史文献、考古资料、民间传说等类别,便于后续研究。
二、史料分析与解读1. 文献学分析: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校勘、考证,揭示史料背后的历史事实。
例如,在研究古代战争时,通过对《史记》、《资治通鉴》等文献的分析,揭示了战争的性质、规模、影响等。
2. 考古学分析:将考古发掘资料与历史文献相结合,探讨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变迁。
例如,在研究古代城市时,通过对城市遗址的考古发掘,揭示了城市的发展历程、社会结构、文化特点等。
3. 民间传说分析:对民间传说进行搜集、整理、研究,揭示其背后的历史内涵。
例如,通过对民间传说的分析,揭示了古代社会的生活习俗、信仰观念等。
三、史料实证的成果与应用1. 学术成果:通过史料实证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成果。
例如,揭示了某些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丰富了历史研究的内容。
2. 教育普及:将史料实证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编写教材、制作课件、举办讲座等。
3. 文化传承:将史料实证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修复历史建筑、举办文化活动、开发旅游项目等。
四、史料实证的不足与展望1. 不足之处:尽管史料实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例如,部分史料存在残缺、矛盾,导致研究结论难以定论;部分史料解读存在主观臆断,影响研究结论的准确性。
2. 展望未来:为进一步提高史料实证的研究水平,我们需要:(1)加强史料搜集与整理,拓展史料来源,提高史料质量。
7章史料的收集

三是民族学、语言学资料搜集。 史料学派主要是开展以搜集基础和原始资料为主 要目的的调查研究。 在民族学方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后所调查的 原始民族,包括广西摇人,湘西苗族,台湾番民,松花江 下游的哲赫族,浙江的舍族,云南的傣族等。 语言学方面,对广东、广西、河北、河南、陕西、 安徽、江西、湖南、湖北、云南、四川、福州、厦门、 苏州等14个地区的方言调查和边疆少数民族方言的 采集,积累了可供科学分析的大量语言学资料。
(3)档案类。
档案分公、私档案两种。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建立了国 家档案制度,凡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大事,便记载 下来,由专门机构加以保管。故宫博物院是目前我国收藏档 案最丰富的地方,清朝内阁大库所藏明清两朝档案有很多都 存于此。各地方所藏历史档案的数量也为数可观。 内阁大库档案由三部分组成,分为明档、盛京旧档、清档。 明档清初为修明史而征集的明代天启、崇祯年间的题行稿等 档案及旧存实录、诰、敕等;盛京旧档是清入关前后金天聪、 崇德年间的满文档案等,清初由盛京移至京师;清档包括清 入关后形成的题本等各种档案、图册、试卷等。由于年积月 累,数量甚多,库房小,条件差,损坏相当严重。光绪年间 销毁不少。
“二十四史”共3 249卷,约4 500万字,记述了 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明崇祯十七年(1644)长达 四千多年的历史,是研究中国历史最主要的文献资料。
除正史外,还有如《资治通鉴》等编年史类,《宋 史纪事本末》等纪事本末体类,《国语》、《战国策》 等杂史类,以及各种别史、起居注、实录、政书等等, 都是对正史极为有力的补充记载,有相当高的史料价 值。
但实物史料的突出优势在于比较真实可靠作为史学认识成果的检验形式和依据它的发掘和发现不仅可以补充文献史料的不足而且有助于纠正文献史料记载中的错误并增强人们对历史的真实感因此实物史料对于人们了解和研究历史特别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大三历史学专业的史料考证与研究方法

大三历史学专业的史料考证与研究方法在大三历史学专业中,史料考证和研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
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我们能够掌握各种考证技巧和研究方法,提高历史研究的准确性和深度。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史料考证和研究方法。
一、史料考证1. 文献查阅与分析在进行史料考证时,首先需要进行文献查阅。
我们可以通过图书馆、电子数据库等途径获取相关文献。
查阅到的文献需要进行仔细的阅读和分析,了解其中的信息和观点,并判断其价值和可靠性。
2. 史料辨伪史料辨伪是史料考证中的重要一环。
在进行史料辨伪时,我们需要对史料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对比。
比较不同史料的来源、内容、风格和立场,判断其真实性和可信度。
同时,还要注意是否存在伪造、篡改等情况,尽可能找到更多的证据来进一步验证。
3. 考据方法考据方法是历史学中常用的史料考证方法之一。
通过对史料的文字、用词、结构等进行研究和比较,以确定其真实性和时代性。
考据方法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精确的判断力,对于研究古代文献和手稿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1. 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是历史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历史现象和文化进行比较,找出其异同之处,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提供更多的视角和思考方法。
2. 统计与数据分析在历史研究中,统计与数据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对历史事件进行量化和定量分析。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历史数据,我们可以得出更准确的结论和推论。
统计与数据分析方法在研究历史趋势、经济变迁、人口统计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3. 口述历史研究口述历史研究是一种通过访谈和采集个人口述史料进行研究的方法。
通过与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或相关人士进行交流和访谈,我们可以获取更多的细节和内部信息,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口述历史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珍贵的一手资料,但也需要注意甄别和验证的问题。
总结起来,大三历史学专业的史料考证和研究方法涉及多个方面,需要我们进行系统学习和实践。
史料搜集的五种方法

史料搜集的五种方法一、史料搜集的重要性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通过搜集和分析史料,我们可以了解到过去的事件、人物和社会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历史发展的规律。
史料的搜集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下面将介绍史料搜集的五种方法。
二、考古发掘考古发掘是通过对古代文物、遗址和遗迹的挖掘和研究来获取史料的一种方法。
通过考古发掘可以发掘出许多有关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史料,如古代工艺品、建筑遗址、墓葬等。
考古发掘可以提供直接的物质证据,帮助我们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三、文献研究文献研究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分析来获取史料的一种方法。
历史文献包括古代的书籍、史书、文集、档案、碑刻等。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可以获取到大量的历史信息和史料。
文献研究要注意文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可信度,防止史料的失真或错误。
四、口述调查口述调查是通过对当事人或亲历者的采访和访谈来获取史料的一种方法。
通过与当事人交流,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的亲身经历、见闻和感受,从而获取到宝贵的史料。
口述调查要注意采访对象的选择和采访技巧,确保所获取的史料准确真实。
五、考证研究考证研究是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和资料的比对、分析和验证来获取史料的一种方法。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考证,可以确定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排除错误和虚假的信息。
考证研究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态度,确保所获取的史料准确无误。
六、史料搜集的技巧和注意事项1.明确研究目标:在进行史料搜集之前,要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和问题,确定需要搜集哪些史料。
2.多方渠道搜集:不要局限于某一种方法,要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史料,如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
3.深入分析:不仅要搜集史料,还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挖掘出其中的有价值的信息。
4.注重真实性和可信度:在搜集史料时,要注重其真实性和可信度,尽量排除虚假和错误的信息。
5.合理运用:不同的研究问题和目标需要不同的史料,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运用各种搜集方法。
史料搜集的五种方法

史料搜集的五种方法
史料搜集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工作之一,通过搜集和整理大量的史料,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特定时期、特定事件或特定人物的历史背景、动态和变迁。
史料搜集的方法有很多种,本文将介绍其中五种常用的方法。
一、文献搜集法
文献是最常见的史料之一,通过搜集相关的书籍、期刊、文献、手稿等,可以获取到大量的历史信息。
在文献搜集时,可以通过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档案馆等渠道进行,也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在线。
此外,还可以通过借阅、购买等方式获取特定的文献资料。
二、考古搜集法
考古学是通过发掘和研究人类遗址、古物,来揭示人类历史文化的学科。
通过考古搜集法,可以获取到大量的物质文化史料,如器物、遗迹、墓葬等。
考古学家可以进行现场勘探、发掘,也可以研究已存在的考古报告、调查数据等。
考古搜集法是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口述史料搜集法
口述史料是通过采访各种历史事件中的见证者或相关人士,记录下他们的回忆和经历,成为历史的重要见证。
通过口述史料搜集法,可以获取到丰富的生活历史、社会历史等非书面的史料。
在搜集过程中,可以通过个人访谈、群体讨论、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
四、档案搜集法
档案是政府、组织、机构等单位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相关文件和资料的总称。
通过搜集档案,可以获取到大量的历史史料,如国家档案、地方
档案、机构档案等。
在搜集档案时,可以利用档案馆、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先进行初步了解目标档案的内容,然后通过申请、查阅等方式搜集所需的史料。
五、多媒体搜集法。
搜集·整理·辩证分析

搜集·整理·辩证分析作者:高思嘉来源:《新课程》2024年第11期随着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初中历史教学倡导教师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其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对史料的阅读、探究,形成对历史知识的形象化认知,活化历史教材中枯燥的文字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基于此,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从“搜集史料、整理史料、辩证分析史料”三个层面出发,对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方法进行论述。
一、搜集:课前搜集史料(一)巧设悬疑教师利用课前时间为学生创设悬疑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其积极参与到史料搜集中。
教师展示两幅图片,壁画《花神芙罗拉》,及“1954年出土于广州横枝岗西汉墓葬的原产罗马的蓝琉璃碗图”。
教师设问:通过两幅图片,能够看出,在西汉时期,东西方世界已经存在商贸关系,很多西方国家的商品进入中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物品。
那么,这些物品是怎么流传过来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探寻“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
(二)任务驱动在悬疑情境的引领下,提高学生对“丝绸之路”的探究兴趣,同时为学生布置一系列的课前任务,引导学生搜集“丝绸之路”相关的史料,并做好笔记。
教师:在汉代,丝绸之路的开拓构建了汉代与西域各个国家的联系,并开始了东西方商品的流通,这才让我们的生活里有了更丰富的物品和食品,同时也开辟了一条新的经济之路,为汉代以及后面朝代的经济发展打开了新的大门。
教师出示前置性预习任务:请大家通过网络平台、书籍或者其他学科搜索丝绸之路相关的史料,如图片、视频、史书记载、古诗词、人物传记等,重点研究“为什么要开通丝绸之路?开通丝绸之路的过程是怎样的?该过程中有哪些重要人物及其贡献?开通丝绸之路的意义如何?”二、整理:课堂讲读史料(一)学生展示教师播放视频《丝绸之路》,并讲解:这是一条连接欧亚的道路,见证了两千年历史的沧桑之变,在这条路上,多种文化交汇融合、多种商品交换互通,无数胡商贩客走过,无数僧侣信徒走过,这就是丝绸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史料 ?
④ 地方志类。 地方志是记载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社会生活、 历史变迁、地理沿革、风土人情等情况的书籍。我 国历来重视地方志的编修工作,其涉及地域之广, 内容之丰富,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地方志一般分为总志和地区志。总志是全国性的 方志,如战国时的《禹贡》、《山海经》,清朝时 的《一统志》;地区志极为丰富,省、府、州、郡、 县一般都各有其志,记载详细,内容广泛,是研究 地方史的一手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二、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1、史料搜集方法
• 2)分类搜集法。 根据研究的课题,分类搜集史料,是历史研究 中常用的搜集史料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可反其道而 行之,即确定研究的方向以后,着手广泛搜集史料, 然后将史料分类排比,形成具体课题,得出结论。
梁启超颇重视分类搜集法,他说:“大抵史料之为物,往往有单举 一事,觉其无足轻重,及汇集同类若干事比而视之,则一时代的状况可 以跳活表现”(《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五章)。梁启超在考察古代中西 交通的道路和学术文化相互影响时,曾运用了这个方法。他从许多记载 传说中搜集出中国僧人西去印度的姓名可考者107人,姓名失考者8 0人。再将这187人分时代、籍贯、学业成就、经行路线作种种统计, 最后得出“六朝唐时中国人留学印度之风甚胜”的结论,弥补了常人只 知中国人西去印度的前有法显、后有玄奘的片面认识的不足。
二、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1、史料搜集方法
• 索引可以提供所需要的专题研究论文题目,确定研究选题方 向,确定资料来源。 • 重要的索引书目如《中国史学论文索引》、《八十年史学书 目》(收集了1900——1980年间的我国史学论著)、 《廿五史人名索引》、《十三经索引》、《全国报刊资料索 引》等,可供查阅。 • 年鉴类工具书如《中国历史学年鉴》,也具有很强的索引功 能,可以有效的查出某一年内史学研究动态、信息和资料统 计。 • 最后是类书等史料汇编。类书是通过摘录各种书上有关的材 料并依照内容分门别类的编排来以备检索的书籍。如唐代的 《艺文类聚》、宋代的《太平御览》和《册府元龟》、明代 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等。
一、什么是史料 ?
• ������ 1、实物史料 • ������ 实物史料:指人们在历史活动中使用过 、并留存下来的遗物、遗迹和有形的物品。 • ������ 实物史料的类别:遗址、遗迹;墓葬; 历史文物。 • 价值:真实、直观 、原始 、 可信度高 ; 但零散、量少、不完整。
一、什么是史料 ?
一、什么是史料 ?
① 史部类。 经、史、子、集是战国古代对学科的划分标准,史部类 即关于历史的书籍。史部书是我国历史资料储藏量最丰富、 最集中的宝藏。 《四库全书总目》把史部类分为15个子目,所收书籍连存 目共2,714部,37,000多卷。 在史部类图书中,以正史类最为重要,它是历代封建王 朝官私机构专门编写的记载各朝代历史发展概况的纪传体史 书。人们将其合称为《二十四史》。《二十四史》共3,249 卷,约4,500万字,记述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明崇祯 17年(1644年)长达四千多年的历史,是研究中国历史最主 要的文献资料。 除正史外,还有如《资治通鉴》等编年史类,《宋史记 事本末》等记事本末体类,《国语》、《战国策》等杂史类, 以及各种别史、起居注、实录、政书等等。都是对正史较为 有利的补充记载,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
• ������ 2、文献史料:
• ������ 元初史学家马端临所说:“凡叙事,则 本之经史而考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 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 所谓文也;凡谓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折疏, 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 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 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一、什么是史料 ?
⑥ 外国人著述类。 外国人有关中国历史的记载中不乏颇有价 值者。如《马可波罗游记》、波斯人拉施特的 《蒙古史》,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朝 鲜的《李朝密录》对研究前清的历史很有帮助。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与国外的交往日益频繁, 外国人关于中国的论述也越来越多,成为研究 中国历史的重要资料来源。
一、什么是史料 ?
② 经、子、集类。 “经”字本意是指纵的线,就是订书的线。演化为古籍 的统称,凡带有原理原则性的著述,都可以称作经。汉代以 后,专指儒家所传授的几种书。而经学开辟的时代,当以孔 子定六经为始。清人章学诚提出了“六经皆史”的观点。 经部诸书中,《尚书》、《左传》本身就是史书; 《周礼》、《仪礼》是研究先秦官制和社会制度的重要典籍; 《易经》包含着许多反映殷周和殷以前的历史的重要资料; 《诗经》虽是古代一部诗歌总集,但其中蕴含的史料价值也是 人们公认的。 子部类汇总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作品,是研究哲学 史、古代科学史和当时社会历史变革的重要史料。 集部书系文学性质,不专门记载史事,但里面同样不乏珍贵 的史料。如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 其著名的“三吏”、“三别”生动的反映了唐玄宗、代宗、 肃宗三朝的社会情况。集部书中有很多内容可与史书互证、 互补,甚至多有史书未曾记载的内容。
第六讲 史料的搜集、考证与整理
一、什么是史料 ? 二、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三、史料的鉴别 四、史事的考证
• 《史学概论》是关于历史学的概论,以历史学为研究对 象,主要介绍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问题。
• 《史学概论》课程内容
• 1、历史本体论 • 2、史学方法论 • 3、史学认识论
• 培养目标:
1、引导学习者进入历史学科的殿堂。 ������ • 2、引导学习者跨进史学研究的大门。 • 3、开阔料 ?
• 1、史料的概念:指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 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信 息资料。
• 2、史料的种类及其价值 一般来说,人类的历史愈悠久,它所遗留下来 的各种痕迹就愈多,史料的范围就愈广阔,可资我 们认识和研究历史的史料也就愈丰富。 • 根据史料的存在形式,一般可分为实物史料(也称 史迹遗存)和文献史料两大类。
一、什么是史料 ?
• 2、文字史料: • 经、史、子、集:“六经皆史料” • 档案:公文案牍、文书、奏折、文件������ 私 人信札、日记、书信、家谱、契约文书、账 簿…… • 地方志乘:省志、府、州、郡、县志、乡土 志、地理志、风物志…… • 铭刻文字:甲骨文、金文、石刻文字������ 石 鼓文、碑文、岩崖文等������ 、各类印章…… • 其他文字:外文资料、著述;各民族文字
二、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1、史料搜集方法
• 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目指篇名或书名,录是指对 目的说明和编次,也称序录或书录。把篇名(或书 名)与说明编次在一起就是目录。我国从汉代起就 注意对当时流行及以前保留下来的书进行整理记录, 编成目录,以后历代传衍,留下了丰富的书目遗产。
• 有关中国古代史的书目最常见的有“二十五史”中的《汉书· 艺文志》、 《隋书· 经籍志》、《明史· 艺文志》、《清史稿· 艺文志》。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一部官修大型工具书,该书共收书3,503种, 存目6,720种,分经、史、子、集四部,下分44类,类下再分67 个子目录。部有大序,类有小序,每书各附提要,可查阅出关于某书的内 容、价值、版本及材料的真伪、作者简历等,是研究古代学术知识门径的 重要工具书。 • 《中国丛书综录》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丛书目录,集中收录了国内41所图 书馆收藏的古籍丛书2,797种,书名子目录7万余条,包括古籍38, 891种,为查询书目藏书之所提供了方便。
一、什么是史料 ?
⑤ 甲骨和金石铭文类。 甲骨文是商周时期人们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 字;金文以商周青铜器为主。它们都是研究商周时 代的珍贵史料。 郭沫若 的《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和《卜辞通 纂》总汇了甲骨金文资料。 石刻铭文包括石经、造像、墓志、记事碑等,以 记事碑的史料价值为最高,它往往记录了不见史传 的重要史实。如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立的《大 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了唐太宗时基督教由欧 洲传入中国,在长安建寺传教的情况。唐穆宗长庆 三年(823年)吐蕃赞普建的《唐蕃会盟碑》,用汉、 藏两种文字记载了两族人民的亲密关系。
二、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 ( 1 )充分利用各种工具书。
1、史料搜集方法
• 工具书是专供解释疑难或翻检资料的书籍,犹如过 河的桥梁,是治学的得力助手。借助工具书提供的 资料线索,可以有效快捷地寻找到所需要的史料。
• 文史工具书种类繁多,按其功用,大致有如下几类: 首先是用于解答疑难的字典、词典类,重要的工具 书如《中国历史大辞典》、《世界历史辞典》、 《康熙字典》、《辞源》、《辞海》等,从中可以 便利地查到专业知识或资料,其次是为搜集史料指 引线索的目录、索引类。 •
一、什么是史料 ? • 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是什么?
•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就曾经提出过“以论带史”的 口号 。 • 上个世纪70年代,曾经有人提出过“立足现实, 追溯历史” 。 • 也有人说问题是研究的出发点。 • 有学者还提出,“材料即史学”。
一、什么是史料 ?
• 上个世纪60年代,翦伯赞教授针对当时弥漫于史学 界中的“以论带史”的观点,提出: • “研究历史要从实际出发,从具体的史实出发,不 能而且不允许从理论出发,从概念出发。一般的理 论或概念只是研究历史的指导原则,不是出发点。 理论和概念是研究具体史实得出来的结论。如果从 理论和概念出发,那岂不是先有结论,然后按照结 论去武断历史?岂不是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 念,从抽象到抽象。”(翦伯赞:《关于史与论的 结合问题》,《光明日报》,1962年2月14日) • 这段话不仅反驳了“以论带史”的观点,而且指出 了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是具体的史实。
一、什么是史料 ?
③ 档案类。 档案分公、私档案两种。 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建立了国家档案制度,凡 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大事,便记载下来, 由专门机构加以保管。 故宫博物院是目前我国收藏档案最丰富的地方, 清朝内阁大库所藏明清两朝档案有很多都存于此。 各地方所藏历史档案的数量也为数极为可观。 除公家档案外,还有大量的私家档案,如私人信札、 笔记、谱牒、契约、帐簿、商号、文书等,对于研 究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地区的经济状况、宗法关系 和阶级关系颇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