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PICC置管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策略PPT

案例五:血栓形成的预防与处理
总结词
血栓形成是PICC置管中较为严重的并发症,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详细描述
定期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避免长时间留置导管,出现血栓症状时及时就医,根据情况使用抗凝药物 或溶栓治疗,严重时考虑拔除导管。
THANKS
感谢观看
减少活动
避免剧烈运动和大幅度动 作,以减少导管脱落的可 能性。
及时处理
如发现导管脱落,应立即 停止使用,并寻求专业医 生处理。
静脉炎的处理策略
冷敷或热敷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冷敷或 热敷,以缓解静脉炎引起 的疼痛和肿胀。
拔除导管
如静脉炎严重且无法缓解 ,可能需要考虑拔除导管 。
药物治疗
使用抗炎药物、止痛药等 药物治疗静脉炎,缓解症 状。
导管堵塞的处理策略
01 预防措施
定期进行冲管,保持导管通畅,避免导管打折或 受压。
02 机械性阻塞
如因导管打折或受压引起的阻塞,可尝试轻轻调 整导管位置或解除压迫。
03 血栓性阻塞
如因血栓形成引起的阻塞,可采用尿激酶溶栓治 疗,必要时考虑拔除导管。
导管脱落的处理策略
01
02
03
固定导管
使用适当的固定方法,如 胶布、绷带等,确保导管 在位并减少脱落风险。
增强患者自我观察意识
向患者介绍PICC置管后的注意事 项,提高患者的自我观察意识。
指导患者定期检查导管周围皮肤 情况,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护人
员。
提醒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置 管部位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
和重物压迫。
定期对导管进行检查与更换
根据患者情况和导管类型定期对导管 进行检查与更换,确保导管功能正常 。
PICC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目录
• PICC置管前的评估与准备 • PICC置管过程中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 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 PICC并发症的特殊情况处理 • PICC并发症预防及处理的注意事项
01
PICC置管前的评估与准备
患者评估
01
02
03
评估适应症
确认患者是否适合置入 PICC,排除置管禁忌症。
保持PICC穿刺部位的清洁和干 燥,定期更换敷料,一般每周
更换一次。
避免接触污染物
避免PICC穿刺部位接触水、化 学物质和其他污染物,以防感 染。
遵循无菌操作
在更换敷料和护理PICC时,应 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使用消毒 剂清洁周围皮肤。
监测体温和局部症状
密切监测体温和PICC穿刺部位 的局部症状,如红肿、疼痛等
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置管过程中可能 出现的风险和并发症,并签署知情同 意书。
02
PICC置管过程中的并发症预防 及处理
预防导管异位
置管前评估
在置管前对患者的血管情况进行 全面评估,选择合适的导管型号 和置管位置,尽量选择贵要静脉
进行置管。
正确置管技巧
熟练掌握置管技巧,确保导管放 置到位,避免在置管过程中过度
准备影像设备
在置管前进行血管超声检查,以便 更好地了解血管情况,提高置管成 功率。
置管前的沟通与告知
沟通置管目的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置管的目的、 必要性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确保 患者及家属充分了解并同意置管。
告知置管风险
告知注意事项
告知患者在置管前后的注意事项,如 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局部清洁干燥等 ,以便患者更好地配合置管及后续护 理。
患者应保持导管通畅,避免导 管打折、弯曲或受压。
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PPT课件(2024版)

静脉血栓
诊断方法
静脉造影是确诊静脉血栓的金标准 血管彩超检查具有无创、安全、快捷、费用低
等特点,为较理想的诊断方法,其敏感性、特 异性较高
28
静脉血栓的预防
❖ 根据血管情况,选择合适的导管材质和型号 ❖ 避免选择影响肢体活动的静脉进行置管 ❖ 穿刺过程尽量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 ❖ 适当的肢体活动,避免压迫术肢 ❖ 保持导管尖端在适当的位置 ❖ 超声导引技术置管
毒剂或抗菌药涂层的短期中心静脉导管和浸有氯己 定的海绵敷料。
38
导管损伤
症状及表现
• 给药时液体自穿刺点回漏 • 导管外露部分漏液 • 导管断裂
39
导管损伤
原因
• 穿刺鞘反复使用损伤导管
• 导丝划伤导管
• 修剪导管不当
• 安装连机器方法不当
• 不正确的导管固定
• 暴力冲管和高压注射所致
• 锐利物品的意外损伤
22
负压溶栓复通技术
Step7:用10毫升注射器以“脉冲”方式冲洗导管, 使用20毫升生理盐水,遵循规范的冲洗方式
23
负压溶栓复通技术
尿激酶溶栓注意事项:
1、评估凝血功能,遵医嘱使用药物 2、溶栓过程中嘱病人减少活动,防止接口松脱 3、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凝血功能障碍的表现 4、采用负压方法,不要把尿激酶推入病人体内
第一天减少肢体活动,利于穿刺点愈合 第二天鼓励松拳握拳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原则:避免大幅度的活动及反复屈伸肘关节
7
机械性静脉炎
处理
❖ 抬高患肢,增加手指的精细活动, 促进静脉回流 ❖ 局部:
--- 喜疗妥乳膏,可预防性使用 --- 美皮康、康惠儿水胶体敷料 --- 湿热敷/中药外敷 --- 物理治疗:红外线、微波照射等
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一、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PICC置管是一种常用的静脉输液方法,它可以有效地避免静脉注射引起的疼痛和感染。
PICC置管后也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血栓形成、皮下血肿、导管阻塞等。
本文将从理论层面探讨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
二、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分类及原因1. 血栓形成血栓形成是PICC置管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PICC置管后,导管插入部位周围的血管受到刺激,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液凝固机制被激活,从而形成血栓。
长时间的静脉输液也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2. 皮下血肿皮下血肿是指PICC置管后导管插入部位周围皮肤下的出血。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PICC置管时未正确定位或插入深度不当,导致导管刺破了皮下组织。
PICC置管后未及时进行消毒和更换敷料也会导致皮下血肿的发生。
3. 导管阻塞导管阻塞是指PICC置管后导管内出现堵塞物,导致输液不畅或无法输液。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PICC置管后未及时进行冲洗或更换敷料,导致管道内积累了异物或分泌物。
PICC置管后未正确固定导管也会导致导管脱落或移位,从而引起导管阻塞。
三、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1. 血栓形成(1)采用抗凝剂预防血栓形成。
常用的抗凝剂包括肝素、低分子量肝素等。
在使用抗凝剂时应注意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和出血情况。
(2)适当调整PICC置管位置和角度。
应将PICC置管尽量靠近心脏方向,以减少血液回流和淤积的可能性。
应将导管与皮肤呈30度角插入,以便于血液流动。
(3)定期活动患者肢体。
适当的肢体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2. 皮下血肿(1)加强PICC置管操作技能培训。
医务人员应熟练掌握PICC置管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确保操作规范和安全可靠。
(2)正确定位和插入PICC导管。
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体型等因素合理选择导管长度和直径,并注意插入深度和角度的准确性。
(完整word版)PICC置管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PICC置管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并发症1:导管堵塞原因:1.导管被夹闭;2.导管打折;3.不正确、不充分的冲管和封管方法;4.输入过高浓度的液体。
预防:1.置管成功后立即用肝素钠稀释液冲管。
2.每次输液结束后,用肝素钠稀释液10ml 行脉冲式推注冲管,肝素帽正压封管。
3.输注高浓度的液体及血制品后,要用生理盐水把导管完全冲干净才能封管。
4.未输液时每1~3天封管1 次,保持PICC导管的顺畅,避免扭曲、打折。
处理:1.先检查导管夹是否夹闭,导管是否打折,使其顺畅。
2.若为血栓阻塞导管,可用肝素钠或尿激酶溶栓治疗。
用针管抽取药液10ml ,通过肝素帽先稍用力回抽,然后放松,使药液与血栓充分接触,如此反复数次,见回血后抽3~5ml 弃掉,不可推注入血管,以免再次造成栓塞。
并发症2:穿刺点渗血、水肿原因:1.穿刺针过粗;2.病人凝血功能异常;3.穿刺部位过度活动。
预防:1.根据血管情况选择合适的穿刺针。
2.置管前常规检查凝血功能。
术后局部压迫止血15~30min ,24 小时内适当限制臂部活动。
3.如有凝血功能障碍者,局部压迫止血时间可适当延长。
处理:给予局部喷洒云南白药及凝血酶,并用无菌纱布加压包扎。
并发症3:静脉炎原因:1.在小静脉内放置过大的导管,持续刺激静脉内皮;2.在导管穿刺过程中静脉壁受到刺激;3.通过尖端不在中心静脉内的导管输入刺激性药物。
预防:1.置管前选择好血管和导管,首选肘正中静脉,其次是贵要静脉。
2.穿刺及送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血管壁。
3.输入刺激性药物如某些化疗药时,可用50%硫酸镁湿敷,4~6次/d,10~30 min/次。
若封管前输的是刺激性药物,宜用生理盐水冲净药物后再脉冲式冲管和正压封管。
4.加强置管后的护理,置管后24h 应换药1 次,此后每周2 次,导管脱出部分勿再送入血管内,以防止局部皮肤表面细菌侵入血管,造成细菌性静脉炎。
处理:一旦发生静脉炎,应及时处理。
picc置管并发症及处理

渗血和血肿
主要发生在穿刺部位过度活动,反复穿 刺及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处理方法: 1.穿刺后勿过度活动,咳嗽时在局部加压。 2.提高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穿刺时在皮下潜 行一段再进静脉会减少局部渗血。 3.操作前要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有出血倾向者 多按压片刻,对渗血、血肿者予止血药、局部 压迫等。
感染。 症状:穿刺点红、痛,严重可见分泌物。 处理:穿刺点严格消毒并覆盖无菌敷料,涂抗
生素软膏。
拔针后静脉炎-2
预防:1 选择导管柔软的留置产品。 2 避免在关节部位穿刺。 3 拔针后及时消毒穿刺部位,覆 盖无菌敷料,提醒病人防水。 4 老年人特别要注意伤口防护。
静脉炎发生的相关因素
穿刺护士是否接受过专门培训? 血管及穿刺部位的选择是否恰当? 是否选择合适的穿刺工具? 是否选择合适型号的套管进行穿刺? 穿刺时有无损伤血管的内膜和外膜? 是否严格无菌操作? 是否应用透气性较好的无菌透明敷料固定? 是否正压封管? 保留时间是否过长? 是否做好病人的宣教工作? 是否合理用药? 拔针后是否做好穿刺点的护理?
——导管堵塞
原因:血液或药物在导管内形成栓子造 成堵塞。
相关因素:1 封管技术(回血、药物)。 2 并发症导致的结果(导管尖端纤 维蛋白鞘形成)。 3 导管打折或肢体受压。 4 高血压患者静脉压力过高引起血 液返流。
导管堵塞
症状:无法冲管、有阻力、滴注困难(滴速减慢或停
止)、不能抽回血。
处理:拔管或溶栓处理。 预防:1 严格遵守封管原则
机械性静脉炎-1
原因:物理刺激所致 相关因素:
1 导管留置状态(固定不良;导管至于关节部 位;不适当的活动)
2 导管材料过硬 3 大导管/小静脉 4 穿刺时绷皮技术不好或送管过快
PICC置管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PICC置管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一)早期机械性静脉炎预防:1、置管前充分评估,根据血管管径选择合适型号、材质导管;2、合理选择置管时机;3、严格规范置管操作;4、置管24或48小时后常规热敷一周,2次天,20min次注意避开贴膜处。
处理:1、给予热敷,抬高患肢;2、针对不同程度的静脉炎对症处理:1度:局部涂喜辽妥软膏,4次/天。
2度:局部热敷20min/次,并涂以喜辽妥软膏。
3度:微波治疗30min/次,1次天,并涂以喜辽妥软膏;3、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痛药及消炎药进行干预;4、同时结合红外线、超短波等理疗,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及水肿;5、局部贴水胶体敷料、爱立敷薄型敷料,能有效预防和治疗静脉炎;6、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必有时拔除导管。
(二)感染预防:1、置管前充分评估、合理选择置管部位及导管;2、应用有效消毒剂;3、置管时最大化无菌屏障;4、加强护士置管术的操作培训;5、加强对应用有明显骨髓抑制化疗药患者的监测;6、采取预充式导管冲洗器;7、实施集束化护理措施;8、加强带管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9、动态评估,尽早拔管。
处理:1、及时更换敷贴,适当增加更换频率。
2、穿刺点有炎性反应,可局部使用藻酸盐敷料;3、穿刺点有分泌物需取分泌物作培养,并及时、彻底清除分泌物,同时用2%碘伏消毒穿刺点,藻酸盐敷料局部覆盖。
4、应根据感染程度、感染微生物以及重建血管通路条件,确定是否拔除导管或保留导管的必要性与风险;5、对于不能被拔除而保留的导管,应遵医嘱给药,严密观察局部与全身改善情况并记录;(三)导管堵塞预防:1、导管的选择及固定;2、执行正确冲封管操作;3、在同一导管同时或序贯输注2种或2种以上药物时,应评估药物间的相容性;4、规范使用合适的终端过滤器;5、尽量减少可能导致胸腔压力增高的活动。
处理:应与医生沟通有效恢复导管功能使用的药物品种、剂量及浓度。
(1)血栓性堵塞1)使用溶栓剂尿激酶(5000u/ml)恢复导管功能,高凝状态患者可升高尿激酶浓度;2)溶栓剂在导管内停留时间30-120min;3)如导管通畅,将溶栓剂和分解产物全部抽出并丢弃,然后用0.9%氯化钠注射液脉冲式冲洗导管。
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1)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进行穿刺和换药,保持穿刺点清洁干燥。
2)选择适当的导管型号和材质,避免过敏和血管损伤。
3)避免过度活动和剧烈运动,避免导管与血管壁产生机械摩擦。
4)保持导管通畅,避免血栓形成。
5)注意敷料的透气性和穿刺部位的清洁卫生。
6)加强病人营养和免疫力,提高机体抵抗力。
3.处理方法1)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如局部冷敷、升高肢体、口服抗生素等。
2)如病情加重,应及时拔管,并进行相应治疗,如静脉输液、抗生素治疗等。
3)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发现病情不稳定或有其他并发症,应及时就医。
Before inserting the catheter。
select a blood vessel with good XXX the size of the vessel。
The preferred site is the midline vein of the elbow。
followed by the basilic vein (which has XXX)。
It isbest to choose the right side for the catheter n。
as the left side is longer and more curved。
making it XXX size should be appropriate for the size of the blood vessel.XXX。
XXX dressing (once every 4-7 days) and checking the n of the puncture site to keep the XXX movement of the limb during XXX puncture。
the site should be fixed with a XXX。
XXX。
the dressing XX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并使其顶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植入术。
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如下:
(一)导管堵塞
1.原因
(1)未按时冲管或冲管方法不当。
(2)输注特殊药物如:乳剂、甘露醇、化疗药物、使用配伍禁忌药物致药物沉淀阻塞导管。
(3)采血后未及时冲管。
(4)输液速度过慢、导管扭曲、打折、接头松动、脱落
(5)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
2.预防
(1)保持PICC导管的通畅,避免扭曲、打折,穿刺及送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血管壁,减少血栓形成。
(2)穿刺点外露导管妥善固定以“S”型,在置管后,记录每个患者的导管置入长度,在每次换药和冲管过程中,仔细观察现有长度是否与置入长度相符。
(3)正确的冲管方法是置管成功后立即用20ML注射器抽吸1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等,输注粘稠度较高的液体及血制品后,要用生理盐水把导管完全冲干净。
(4)输液完毕时应及时封管,以生理盐水行脉冲式推注冲管,使用输液接头正压封管。
(使用中冲管3次/日间歇期1次/周有特殊情况及时处理)
3.处理方法
(1)先仔细检查导管外露部分有无打折、扭曲及长度。
(2)若为血栓形成阻塞导管,可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先抽回血,若遇有阻力不见回血,切不可用暴力、导丝或冲管来清除凝块,以免使导管损伤、破裂或造成栓塞,可用负压方式进行再通,反复数次,见回血后抽3~5ml血,使导管畅通。
如三次溶栓不成功,可考虑拔管。
(二)静脉炎,穿刺点感染
1.原因
以肘正中静脉置管与头静脉置管出现静脉炎最为明显大多数患者在置管后2~3天内出现静脉炎,少数患者在置管后l5天左右出现。
临床表现主要是沿穿刺点向上出现局部红肿。
PICC 置管后静脉炎与穿刺点感染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
(1)护理操作、病人体质、免疫力等个体差异。
(2)对导管材质过敏,被穿刺静脉小,导管型号大或材料过硬。
(3)置管初期术肢剧烈运动导致导管与血管壁产生机械摩擦、感染等。
(4)置管后血液流速减慢,血栓形成。
(5)导管、药物在血管内造成异物刺激,加之病人紧张致使血管收缩痉挛,造成上肢肿痛、疼痛而发生静脉炎。
(6)敷料不透气,穿刺部位皮肤潮湿。
(7)病人机体抵抗力下降等。
2.预防
(1)置管前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和型号匹配的导管,首选肘正中静脉,其次是贵要静脉(静脉瓣少,血管粗)。
(2)血管最好选择右侧路径,因左侧路径较长、弯曲,插管时难度较大而且容易损伤血管
内膜:导管的型号应于血管的大小相适宜。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置管前严格消毒局部皮肤,置管后定期换药(4—7天1次),及时检查创口情况,保持穿刺点周围皮肤清洁。
穿刺时送管动作轻柔、被穿刺肢体制动,可减少对血管的机械性刺激,以免损伤血管内膜;穿刺完毕后以无菌透明贴固定,便于观察穿刺点,及早发现静脉炎。
(4)根据病人情况,及时更换敷贴,特别是当病人出汗较多时,更换时采用适当的敷贴,消毒范围大于l2cm。
透明贴不粘或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3.处理方法
静脉炎通常发生于穿刺后48~72小时,一但发生应给予对症处理。
(1)局部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每日2次,每次20min。
(2)置管后如发现穿刺点出现红肿、疼痛和(或)局部出现脓性分泌物,应按伤口感染处理。
(3)如出现发热、寒战等症状。
应考虑是否并发感染性败血症,应严密观察。
(4)若为机械损伤、药物刺激导致的静脉炎,一般可通过热敷、远红外线照射(每日3次,每次30min)、抬高患侧手臂、外用消炎止痛膏、限制患肢过多活动及调整输入液体的浓度等处理。
(5)若为血栓性静脉炎,可给予热敷或同血栓堵塞导管处理方法。
(6)情况严重者及时拔除PICC管。
(三)穿刺点渗血、水肿
1.原因
(1)穿刺针过粗而置入导管过细;
(2)病人凝血功能异常;
(3)局部反复穿刺。
2. 预防
(1)病人血管情况好,穿刺针应与导管相适应;剧烈频繁咳嗽时可用手指按压在穿刺点,防止因静脉压增高而渗血;置管前常规检查凝血功能,穿刺后按压穿刺点2~3min,凝血机制较差者按压的时间应增至5-lOmin,制动30min,24h内限制插管侧上肢过度活动,或加压敷料固定24h,必要时停服抗凝剂,给予止血剂。
3.处理方法
(1)在穿刺点加盖无菌纱布,再透明敷贴固定后指压穿刺点5~lOmin或局部给予冰袋或沙袋压迫止血,以促进血液凝固。
嘱忠者在咳嗽、咯痰或入厕时按压穿刺部位,防止压力过大血液渗出。
(2)穿刺部位皮肤潮湿多汗,创口易于出现渗出物,可酌情增加换药次数,能有效的抑制渗出物的出现。
(四)导管漂移或脱出
1.原因
(1)导管固定不牢固,更换贴膜时方法不正确。
(2)过度牵拉导管,主要是由于病人肢体频繁活动。
(3)患者缺乏自我保护导管方面的知识。
2 .预防
(1)指导病人休息与活动,穿刺侧肢体勿频繁活动,妥善固定导管。
(2)定期检查导管,记录好外留导管的位置与长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3)更换贴膜时手法轻稳、正确,顺着导管方向从下往上揭去贴膜,以免将导管拔出。
3. 处理方法
(1)导管漂移时,拍胸片找出漂移的位置,使导管移至正常位置,若无不适感可继续使用。
(2)导管外脱时,严格无菌操作从里向外碘伏消毒脱出的导管,嘱病人手臂外展900
,然后将外脱的导管送到“0”点。
(五)静脉血栓
1.原因
(1)导管因素:留置导管尖端对静脉壁的刺激,导管直径过粗,头端置入位置过浅,留置时间过长。
(2)疾病和用药因素:肿瘤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化疗药物引起血管壁硬化和血管内皮损伤。
(3)老年病人血细胞老化,变形能力差,聚集性强,易促进血液凝固和血栓形成。
2.预防
置管前测量臂围,排除既往静脉血栓史;尽可能选择细的导管;避免长时间压迫置管侧肢体,以免致血液缓流而发生静脉血栓。
3.处理方法
立即停止输液,通过血管彩超确认,根据血栓程度、静脉受累情况、症状严重程度决定处理措施。
(1)拔管。
(2)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10-14天,抬高患肢20-300。
(3)患肢制动,避免按摩。
(4)观察患肢肿胀情况,同时观察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桡动脉搏动。
(5)避免在患肢输液和静脉注射,严密观察有无肺栓塞症状。
(6)抗凝、溶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