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成语故事
史记里的四字成语故事

史记里的四字成语故事《史记》是中国专门记载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的史书。
为二十四史之首。
那你知道史记里的四字成语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史记里的四字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史记里的四字成语故事:四面楚歌项羽的军队驻军在垓下,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层围了好几层。
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是什么原因让楚人这么多呢?”项羽就在夜里爬起来,到军帐中喝酒。
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
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
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该怎样安置你!”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
项羽泪流数行,身边的人也都哭了,没有谁能抬起头来看他。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
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
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
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
”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
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
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
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
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
”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
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
”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
出自史记的成语典故精选

出自史记的成语典故精选故事的价值1.扩大视野、增长知识、丰富词汇一个好的成语故事,语言规范,简洁明了,都是经过提炼、净化后的语言。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出自史记的成语典故精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出自史记的成语典故精选篇一:破釜沉舟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
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
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
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
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
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
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
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
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
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
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
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出自史记的成语典故精选篇二:九牛一毛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与。
这时,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
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
这时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却被匈奴八万骑兵围住,但还是连打了十几天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
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
中国史记成语故事(10篇)

中国史记成语故事(10篇)我们都知道,用原有的拼音输入法以输入'皆大欢喜'四个字来举例的话,应该总共要敲击键盘共十五六次键盘才能将所有的字打出(还不包含翻页找字的按键)。
那么相比英文则只需输入:'everybody happy' 就可以了。
在这个回合我们好像暂时输在了信息输入上面。
的确英文的组合排列形式很科学。
它的灵活性多样性特点在此时尽显其风头正足。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中国史记成语故事1一言九鼎秦昭王十五年,秦军攻打赵国邯郸,赵国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楚王不肯答应。
最后平原君手下一向被人瞧不起的门客毛遂仗剑上殿,开诚布公地为楚王分析时局,说明利害之所在,终于说服了楚王。
毛遂因此立了汗马功劳。
平原君开诚相见地称赞毛遂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国重于九鼎大吕。
毛先生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这段话的意思是:“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我们赵国的地位提高到像九鼎大吕般的重要。
毛先生的三寸不烂之舌,比百万军队的力量还要强大。
”中国史记成语故事2釜底游鱼东汉顺帝时期,有一个小官吏名叫张纲,此人为人忠诚,刚直不阿。
当时的大将军梁冀独断专行,张纲看不惯梁冀贪污腐化、残害忠良的行为,便上奏皇上揭露梁冀。
满朝的文武百宫为之举动震惊,但因为梁冀的势力实在太大,最终皇帝对他也无可奈何。
此后梁冀对张纲恨之入骨。
于后来,广陵张婴造反,梁冀想要借刀杀人,派张纲去广陵当太守。
张纲胸有成竹,上任后便前去说服张婴归顺朝廷,并表示要坚决惩办贪官污吏。
张婴被说服了,他开诚布公的说:“为了生计我们才聚在一起起事,就好像鱼儿游在锅里,很快就会死亡,我们心甘情愿的归顺朝廷。
”从此广陵太平无事。
中国史记成语故事3恩怨分明战国晚期,张仪赴楚国宰相家喝酒,结果被怀疑偷了楚相的一块玉璧,他抵死不认,被拘起来掠笞数百。
张仪当发秦国宰相后,他开诚布公的写信警告楚国宰相:“那一日我陪你喝酒,你却找个理由鞭打我。
史记成语故事大全

史记成语故事大全
1. 大家知道“网开一面”这个成语吗?当年商汤狩猎时,见猎人四面张网,还祈祷让天下的鸟都进入网中,商汤就说:“哎呀,这样太残忍了,把网撤去三面吧!”这就是网开一面啊!比如在生活中,当你的朋友犯了一个小错,你就可以网开一面,不要太过计较呀!
2. “韦编三绝”可厉害了!孔子晚年喜欢读《易》,以致把编联竹简的皮绳都翻断了多次。
这得多刻苦啊!就像我们学习的时候,为了搞懂一道难题,反复钻研,不也是一种韦编三绝的精神吗?
3. 来来来,说说“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忍辱负重,睡在柴草上,还尝苦胆来激励自己,最终报仇雪耻。
这就好比我们遇到困难挫折时,难道不应该学学勾践,咬牙坚持,卧薪尝胆去战胜困难吗?
4. 你们听过“鸡鸣狗盗”不?孟尝君被困秦国,他的门客学鸡叫骗开城门,还学狗盗走狐白裘献给昭王宠姬,才得以逃脱。
虽然手段特别,但关键时刻能救命呀!就好像有时候我们用一些特殊的小办法来解决大问题。
5. “破釜沉舟”简直太霸气啦!项羽在渡河攻打秦军时,下令把船凿沉,把锅打破,不留退路。
这得有多大的决心和勇气啊!想想我们要是做一件事也能这么坚决,还有什么做不成的呢?
6. 快来看“指鹿为马”。
赵高居然指着鹿说是马,还看大臣们的反应,以此来排除异己。
这多荒唐呀!这不就像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故意颠倒黑白吗?
7. 最后说说“负荆请罪”。
廉颇知道错怪了蔺相如后,背着荆条去请罪,多有诚意啊!我们和朋友有矛盾后,是不是也该学学廉颇,主动去化解矛盾呢?
总之,这些史记里的成语故事都太有意思了,而且能给我们很多启示呢!。
史记中的成语故事

1、卧薪尝胆【出处】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里的记载:“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故事】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凭着自己国力强大,领兵攻打越国。
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被抓到吴国。
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去守墓和喂马的工作。
越王心里虽然很难过,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
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越王回国后,决心洗刷自己在吴国当囚徒的耻辱。
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复仇雪恨,他每天夜里睡在柴草上,还在门上吊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目的就是要让自己记住在吴国的羞辱。
除此之外,他还亲自参加耕种,和百姓同甘共苦,让人民安居乐业。
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变得越来越强大,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并使越国成为春秋末期的强国。
【寓意】卧薪尝胆是一种磨炼意志的方法,有时候身处逆境会使人更加坚强、勇敢,也会激发出一个人的潜力。
该成语故事告诫人们不要轻易就被困难打倒,要学会在困境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2、破釜沉舟【出处】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里的记载:“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故事】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又攻破邯郸,反秦武装赵王歇及张耳被迫退守在巨鹿,被秦将王离率20万人围困。
章邯率军20万屯于巨鹿南数里的棘原,并修筑两侧有土墙的通道直达王离营,以供粮草。
项羽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
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就这样,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
史记里的成语

史记里的成语《史记》,一部不朽之作,影响了两千年来的中华文明。
它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书中的许多典故成语、警句格言,广为流传。
这里为大家精选了20个出自《史记》的成语,带你看看成语背后的故事。
1.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解释:是指将真实的意图隐藏在表面的行动背后,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敌人产生错觉,并忽略自己的真实意图,从而出奇制胜。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
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
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2. 韦编三绝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
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
后来比喻读书勤奋。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3. 酒池肉林解释:商朝末代君王纣王生活糜烂,他下令在沙丘平台用酒装满池子,把各种动物的肉割成一大块一大块挂在树林里,这就是所谓的“酒池肉林”,以便一边游玩,一边随意吃喝。
后人常用“酒池肉林”形容生活奢侈,纵欲无度。
出处:《史记·殷本纪》:“大冣乐戏于沙丘,(纣)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4. 网开一面解释: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
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出处:《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
”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
祝曰:“欲左,左;欲右,右。
不用命,乃入吾网。
”5. 一字千金解释:秦相吕不韦叫门客著《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出布告,称有能增减一字的,就赏千金。
后来用“一字千金”称赞诗文精妙。
出处:《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史记里有哪些成语故事

史记里有哪些成语故事《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那你知道史记里有哪些成语故事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史记里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史记里成语故事:毛遂自荐秦国围攻邯郸的时候,赵王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援。
平原君想选出门下文武兼备的二十名食客一同前往楚国,结果只选出了十九人,剩下一人没有着落。
这时一个叫毛遂的人,径自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大王,我听说您要跟门下的二十名食客到楚国去,让楚国订下合纵盟约。
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您就拿我充个数一起去吧。
”平原君问道:“先生寄附在我的门下到现在有几年啦?”毛遂回答道:“到现在整整三年了。
”平原君说:“有才能的贤士生活在世上,就如同锥子放在口袋里,它的锋尖立即就会显露出来。
如今先生寄附在我的门下已经三年,我的左右近臣们从没有人称赞推荐过你,我也从来没听说过你,这说明先生没有什么专长啊。
先生还是留下来吧。
”毛遂说:“我今天请求把我放在口袋里。
假使我早就被放在口袋里,整个锥锋早都会脱露出来,而不只是露出一点儿锋尖就罢了的。
”平原君被毛遂的话感动了,最终觉得这个毛遂确实不是个等闲之辈同意让他一同前去。
那十九个人则互相使眼色示意,暗暗嘲笑毛遂不自量力。
史记里成语故事:纸上谈兵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在乐毅破齐后,惠文王命赵奢为将,攻齐的麦丘(今山东商河西北)。
此前,赵军已多次进攻麦丘这个孤城,但由于麦丘粮草充足,守军中有善于守城的墨家弟子相助,而没能攻下。
惠文王十分生气,命令赵奢在一个月内拿下麦丘。
赵奢一到麦丘,就命令进攻。
赵括认为,采用硬攻的方法,是很难在一个月内攻下麦丘的。
从种种迹象来看,麦丘的粮食尽管还没有完全吃光,但肯定是不多了。
赵括希望父亲先搞清楚情况,暂停进攻,避免硬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但一个月的时间太短了,赵奢没有听赵括的话,下令攻城。
赵军死了不少人也没有攻下麦丘。
赵括对赵奢说,守城者中有墨家弟子,对赵军的进攻很有防御办法,使赵军攻了几年都无功而返。
史记成语故事

史记成语故事《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那你知道哪些史记成语故事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几篇史记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史记成语故事:一诺千金这则成语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为人很守信用,个性忠厚直爽,又乐于助人。
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无论有多大困难,他一定会尽自己的能力设法办到,因此受到大家的称赞。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手下的一员大将,他常常率兵和刘邦的军队作战,曾经把刘邦的军队打败了好几次。
因此,刘邦非常痛恨他,视他为眼中钉。
刘邦做了汉朝的开国皇帝以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悬赏捉拿季布,这时敬慕季布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
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
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
后来,朱家又去请刘邦的老朋友汝阴侯夏侯婴说情,夏侯婴力劝刘邦不要记着过去的仇恨,应该重用季布这个人才,以服天下的民心。
结果刘邦从善如流,赦免了季布,并且封他做了大官。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
听说季布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拜见季布。
季布见到曹邱生,知道他只是来巴结自己而已,就表现出一副非常厌烦的样子。
但曹邱生却弯腰鞠躬,很有礼貌的说:“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你怎么会有这么好的名声呢?还不是我们同乡到处帮您宣扬,而您现在却这么瞧不起我,这是为什么呢?” 季布听了,觉的很不好意思,便好好的招待他住了一阵。
成语“一诺千金”就是出自这个故事。
现在,我们说人家很重视自己的诺言,凡事说得出就做得到为“一诺千金”,用来比喻说话算数,言而有信。
史记成语故事:三生有幸唐朝的时候,有一位高僧,法号圆泽。
他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叫李源善。
有一天,圆泽约了李源善出去玩。
两人路上一边说说笑笑,一边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好不快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发百中一次,魏文侯召见外臣李克讨论治国安邦之道,文侯对李克道:“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魏国尚不够强大,想要设置国相帮我治理国家,用魏成子或翟璜,此二人你看如何?”李克答:“只要考察一下他们过去的举止表现就可以确定了。
看其平时喜欢亲近哪些人;富裕时能给予别人什么;显贵时能举荐什么人;处于逆境时干什么事;贫困时不要什么。
从这五个方面进行审察,心中就有数了。
”魏文侯听后高兴地说:“听了你的话,选谁为国相之事,可以确定了。
” 李克告别文侯后,来到翟璜家里,翟璜问:“听说国君召见先生去选荐国相,最后选定谁做国相?”李克答:“魏成子。
”翟璜愤然变色说:“我有哪一点不如魏成子?西河太守,为我所推荐;君王为邺城之事忧愁,我又荐举了西门豹前往治理;国君要讨伐中山国,是我举荐了乐羊子而取胜;攻克中山之后,无人守卫,是我举荐了先生您去任职;世子缺少老师,也是我推荐了屈侯鲋。
你说,哪一点我不如魏成子?”李克听后义正辞严地反问:“当初把我推荐给国君,你难道不是为结党营私以求做大官吗?你怎能与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虽享有俸禄千种,但9/10用于为国招贤,1/10用于个人生活。
他从东方招来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皆属天下奇才,君尊为师,向他们学习治国之道;而你所推荐的五个人,君王只是当臣来用。
由此可见,你怎能与魏成子相比呢?”翟璜听了李克一席话,猛然醒悟,他恭敬地向李克行了两个跪拜大礼说:“翟璜实在是无知,刚才说了不少错话,愿向您学习。
”破釜沉舟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
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
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
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
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
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
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
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
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
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
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
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卧薪尝胆”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典故。
说的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力图雪耻,激励自己,在屋内悬一苦胆出人、坐卧都要尝尝,使不忘受辱之苦。
睡觉时不用床铺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国之痛。
经过这样多年的磨砺,终于使越国强盛起来,打败了吴国。
但是,卧薪尝胆的典故始于何时?据有关吴越史料的书籍,战国时期的《左传》中“定公”和“哀公”篇中,有越王勾践和昊王夫差的详细记载,而没有勾践卧薪尝胆之记录。
另一战国时的著作《国语》中,也无勾践卧薪尝胆之说。
至东汉期间,《越绝书》和《吴越春秋》著作中,只有在“勾践归国外传”中,有勾践“悬胆于户,出人尝之,不绝于口”之句,而无“卧薪”之说。
“卧薪尝胆”作为成语,最早见于北宋大文豪苏轼所著的《拟孙权答曹操书》游戏性的书信体裁文中,设想孙权在三国鼎立之时,曾经“卧薪尝胆”,但这与勾践毫无关系。
到了南宋,吕祖谦在《左氏传记》书中,曾有吴王夫差“坐薪尝胆”,但只是“坐薪”,不是“卧薪”,只是“夫差”,不是“勾践”。
到了明代,张博在《春秋列国论》书中,也是“夫差即位,卧薪尝胆”,虽有“卧薪尝胆”,但亦是指夫差。
后来,在真德秀的《戊辰四月上殿奏扎》,和黄震的《古今记要》、《黄氏日抄》两书中,才开始有勾践“卧薪尝胆”之说。
明末,梁辰鱼所著《浣沙记》剧本中,将勾践“卧薪尝胆”作为传奇,加以渲染。
冯梦龙也在《东周列国志》中多次讲到勾践“卧薪尝胆”之事。
清初,吴乘权编的《纲鉴易知录》,亦有“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卧薪尝胆”之句。
从此,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故事,就愈传愈广,成为我国的成语典故了。
坐井观天一只青蛙坐在井里,一只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
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飞来呀?”小鸟回答说:“我从远处飞来。
我在天空中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
我不会弄错的。
”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
不相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这个“坐井观天”的成语故事家喻户晓,通常用来比喻某人的见识有限,眼光短浅;但是我认为这则故事在强调现在人们应该开阔思维、眼界放开的同时,却忽视了其他值得关注的因素和信息,当我们再对这则成语故事分析后,会有更深刻和实际的启示。
著名的有:轩辕天子出自《史记·五帝本纪》网开一面出自《史记·殷本纪》囊血射天出自《史记·殷本纪》酒肉池林出自《史记·殷本纪》左支右绌出自《史记·周本纪》焚书坑儒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拔山扛鼎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先发制人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沐猴而冠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霸王别姬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无颜见江东父老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一败涂地出自《史记·高祖本纪》约法三章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自《史记·高祖本纪》运筹帷幄出自《史记·高祖本纪》高屋建瓴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卧薪尝胆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鸟尽弓藏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一狐之腋出自《史记·赵世家》招摇过市出自《史记·孔子世家》韦编三绝出自《史记·孔子世家》鸿鹄之志出自《史记·陈涉世家》积毁销骨出自《史记·张仪列传》毛遂自荐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脱颖而出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歃血为盟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因人成事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一言九鼎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完璧归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怒发冲冠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刎颈之交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胶柱鼓瑟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一字千金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奇货可居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图穷匕见出自《史记·刺客列传》背水一战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肝脑涂地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多多益善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鸡鸣狗盗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狡兔三窟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著名的有:轩辕天子出自《史记·五帝本纪》网开一面出自《史记·殷本纪》囊血射天出自《史记·殷本纪》酒肉池林出自《史记·殷本纪》左支右绌出自《史记·周本纪》焚书坑儒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拔山扛鼎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先发制人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沐猴而冠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霸王别姬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无颜见江东父老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一败涂地出自《史记·高祖本纪》约法三章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自《史记·高祖本纪》运筹帷幄出自《史记·高祖本纪》高屋建瓴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卧薪尝胆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鸟尽弓藏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一狐之腋出自《史记·赵世家》招摇过市出自《史记·孔子世家》韦编三绝出自《史记·孔子世家》鸿鹄之志出自《史记·陈涉世家》积毁销骨出自《史记·张仪列传》毛遂自荐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脱颖而出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歃血为盟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因人成事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一言九鼎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完璧归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怒发冲冠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刎颈之交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胶柱鼓瑟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释义“师出无名”也称“兵出无名”。
意思是指出兵没有正当的理由,也泛指行事没有正当的理由。
故事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攻占秦都咸阳,推翻秦朝统治。
不久,项羽率大军进入咸阳,杀了秦朗的降王子婴,烧了秦朝的宫室,大火三个月都不熄灭。
接着,他派人向他所拥立的楚怀王禀报了入秦的情况。
怀王表示,按以前的约定办:谁先打败秦军、攻人咸阳,谁就当秦王。
项羽虽然是后进咸阳的,但他倚仗自己兵马强大,所以自封为西楚霸玉;而将刘邦封为汉王,让他到道路险阻、人烟稀少的巴蜀之地去。
同时,给了楚怀王一个徒有虚名的尊号——义帝。
但不久,又暗中指使人把义帝杀死。
项羽的这些举动,引起了诸侯王的强烈不满。
汉王刘邦领兵到了洛阳,董公对刘邦说:“我听说顺德的昌盛,逆德的灭亡。
没有正当理由,做大事就不能成功。
项羽无道,杀了他的君王,为天下人所怨。
您乘此率军征伐,四海之内都会仰慕你的德行。
这样,您就同从前的周武王讨伐殷纣王一样,兴的是仁义之师。
” 从此,刘邦与项羽进行了长期战争。
蔺相如列传》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就事情是萧何,破坏事情也是萧何。
汉高祖刘邦的丞相萧何,开始向刘邦推荐韩信,不被重用,韩信逃走,萧何把他追回来,让刘邦拜他为大将。
后来韩信企图兵变,也是萧何设计将韩信骗来,在长乐宫被吕后杀死。
所以,宋时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