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标准诊断术语之食管部分

合集下载

胃镜操作

胃镜操作

(转贴)胃肠镜操作与诊断1。

食管三个生理性狭窄区成人平均25厘米,直径=2厘米生理性狭窄区距门齿距离(1)食管入口处(C6水平)16-17厘米(2)主A弓处及左主支气管横跨食管前壁处26-27厘米(3)食管穿膈处(C11水平)40-45厘米2。

心脏引起食管压迫一般距门齿35厘米,相当于右心房部位。

食管调搏也将电极插至此处。

3.齿状线(Z线)食管与胃连接处粘膜有一不规则的白色界线,是食管与胃的分界线。

门齿至齿状线一般为40厘米左右,〈38厘米可能食管上移,有食管裂孔疝的可能。

4.胃分区法两条假想线:(1)食管与胃小弯交界区划一水平线,上为胃底,贲门、下为胃体。

(2)胃角切迹水平:下为胃窦、幽门。

上为胃体(大小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5.电子胃镜的主体结构控制柄:上下,左右控制钮各一(↓up:上;↑down:下;↓left:左;↑rigt:右)、注气(水)开头,吸引开头,活检孔,固定图象(1)及照象(2)钮。

控制上下的角度钮在内侧,控制左右的角度钮在外侧。

上下角度钮内侧为上下角度钮固定期钮,左右角度钮外侧为左右角度钮固定钮。

注气开头在下,为中央正常时向外“漏气”,中指阻止气体外逸即向胃内注气,阻住且压下为注水,吸引开头按下为吸引作用(红色)。

活检孔较吸引孔大,吸引胃内大量颗粒较大的胃内容物时可以将吸引器管从连接处取下接入活检孔吸引胃内容物,以减少通气通水管道的异物阻塞,也可用此法清洁活检孔。

6.胃镜及附件消毒消毒液:2%戊二醛,HBsAg(+)者消毒2小时以上。

消毒的物品:胃镜、牙托、托盘、、活检钳、刷子、注射针、圈套器、探条式扩张条、导丝。

所有消毒后的物品都要在使用前用清水冲洗以免消毒液引起粘膜损伤、有消毒液引起发热的报道。

7.胃镜操作原则适当充气,见腔进镜,准确定位,熟练使用角度钮,注意盲区(胃底、贲门口胃侧、十二指肠降段),仔细观察病灶,远近结合,全面观察。

8. 胃镜操作要领⑴插镜方法:摆好病人体位,向病人说明如何配合,取得病人合作,争取一次插管成功(反复刺激使插管一次较一次更困难),插管时在25cm处持镜,前端向上弯曲约15°,沿咽后壁滑入食管,恶心时食管狭窄部开放顺势插下,不可强行插入以免引起梨状窝血肿或其它损伤。

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标准

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标准

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标准如下:
1.胃镜检查:所有具有反流症状的患者均应进行内镜检查,其目的
为判断食管黏膜有无破损,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及消化道肿瘤等。

若内镜下见食管下段黏膜糜烂,可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

2.24小时反流检测: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金标准,通过该检查可
确定反流的客观依据。

其方法可采用插管的导管式反流监测或内镜下的无线pH胶囊。

中国人群一般以全天监测过程中食管pH 小于4的时间百分比超过4%为标准。

3.质子泵抑制剂试验:以奥美拉唑为例,标准或者双倍剂量的PPI,
疗程2~4周,治疗最后一周反流症状完全缓解定义为PPI试验阳性。

阳性患者可拟诊为胃食管反流病。

食管分段标准

食管分段标准

食管分段标准食管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将进入口腔的食物通过蠕动运动送入胃部,为食物消化吸收提供条件。

食管分段标准是指根据食管内部结构和功能特点,将食管分为上段、中段和下段,以便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食管分段标准的相关内容。

首先,食管上段是指食管的上部,即食管的近端部分,其主要特点是黏膜结构较为松弛,内部有大量黏液腺,黏膜皱襞较为明显。

食管上段的主要功能是将进入口腔的食物迅速传送至食管中段,为食物的顺利通过提供条件。

在临床上,食管上段常常是食管疾病的好发部位,如食管炎、食管狭窄等。

其次,食管中段是指食管的中部,即食管的主体部分,其主要特点是黏膜结构较为平滑,内部黏液腺较少,黏膜皱襞逐渐减少。

食管中段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蠕动运动将食物顺利送入胃部,为食物的进一步消化吸收提供条件。

在临床上,食管中段常常是食管癌等恶性肿瘤的好发部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最后,食管下段是指食管的下部,即食管的远端部分,其主要特点是黏膜结构较为松弛,内部黏液腺逐渐增多,黏膜皱襞再次明显。

食管下段的主要功能是将食物顺利送入胃部,并在胃食管括约肌的调节下,防止胃内容物返流入食管。

在临床上,食管下段常常是食管裂孔疝、食管炎症等疾病的好发部位,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综上所述,食管分段标准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通过对食管上段、中段和下段的特点和功能进行详细了解,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健康。

因此,医务人员应该加强对食管分段标准的学习和掌握,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胃镜描述

胃镜描述

食管炎分级标准:1、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反流性食管炎内镜分级(2003):分级食管黏膜内镜下表现0 级正常(可有组织学改变)Ⅰa 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 2 处Ⅰb 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 处Ⅱ级有条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但并非全周性,融合<75 %Ⅲ级病变广泛,发红、糜烂融合呈全周性,融合≥75 %必须注明:各病变部位(食管上、中、下段) 和长度;若有狭窄注明狭窄直径和长度;Barrett 食管应注明其长度、有无食管裂孔疝。

2、内科学第七版介绍的内镜下反流性食管炎的洛杉矶分类:A级:局限于一条黏膜皱襞上,黏膜破损长度≤5 mm;B级:局限于一条黏膜皱襞上,至少有一条黏膜破损长度>5 mm,但两条黏膜破损间无相互融合;C级: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黏膜破损存在相互融合现象,但非全周性;D级:融合为全周性的黏膜破损。

3.?轻度:红色条纹或红斑累及食管下1/3中度:糜烂小于1/2食管周圈,仅累及食管中下段。

重度Ⅰ级:糜烂大于1/2食管周圈或已累及上段或已形成溃疡小于1/3食管周圈。

重度Ⅱ级: 溃疡大于1/3食管周圈。

重度并发症:狭窄,缩短,Barrett食管4、内镜下反流性食管炎的Savery-Miller分类:Ⅰ级:一条纵行皱襞上见一处或多处糜烂;Ⅱ级:多条纵行皱襞上见多处糜烂,但病变未累及食管全周;Ⅲ级:食管全周都有糜烂;Ⅳ级:可见食管溃疡、狭窄、缩短或Barrett食管,有的改良方案将Barrett食管单列为Ⅴ级。

胃镜下描述:轻度食管炎,慢性胃炎:食管中段粘膜正常,下段粘膜不光滑,见散在糜烂充血灶,齿状线不规则,40cm过贲门,粘液湖稍混。

高位倒转胃底无异常;胃体粘膜稍充血,胃角光滑无溃疡,胃窦部充血水肿,蠕动正常。

幽门口圆,开闭好。

十二指肠球部无溃疡无畸形,降部伸入未见异常。

中度食管炎,慢性胃炎:食管中段粘膜正常,下段见粘膜纵条形,粘膜糜烂充血,部分融合,齿状线不规则,重度食管炎,慢性胃炎:食管中段粘膜正常,下段见粘膜糜烂充血,片状融合3/4圈以上,齿状线不清,40cm过贲门食管静脉曲张分级标准:中华消化内镜学会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记录及分级标准(2000)一、食管静脉曲张(esophagealvarices,EV)(一)记录方法1.形态(Form,F)F0:EV已消失(作为治疗后的描述)F1:EV呈直线形或略有迂曲F2:EV呈蛇形迂曲隆起F3:EV呈串珠状,结节状或瘤状附记:如EV不同形态同时存在,应选择最重的记录。

食管分段标准

食管分段标准

食管分段标准
食管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将食物从咽
喉部传输到胃部,为消化吸收提供通道。

食管的结构复杂,分段明显,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段。

本文将介绍食管的分段
标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食管的结构和功能。

首先,食管可以按照解剖结构进行分段。

从上至下分为颈部、
胸部和腹部三段。

颈部食管位于颈部,主要负责将食物从口腔传输
至胸部食管。

胸部食管位于胸腔内,主要负责将食物从胸部传输至
腹部。

腹部食管位于腹腔内,是连接胸部食管和胃部的部分。

其次,食管还可以按照功能进行分段。

食管的功能主要包括传
输食物、分泌黏液和食物的运动。

根据这些功能,食管可以分为传
导段、分泌段和运动段。

传导段主要负责传输食物,分泌段主要负
责分泌黏液帮助食物顺利通过,运动段主要负责食物的运动和排泄。

除此之外,食管还可以按照病理生理学进行分段。

根据食管疾
病的不同特点,可以将食管分为正常段和异常段。

正常段指的是没
有发生病变的食管组织,功能正常;异常段指的是发生了病变的食
管组织,功能受损。

根据不同的病理生理特点,可以对食管进行相
应的治疗和护理。

综上所述,食管的分段标准可以根据解剖结构、功能和病理生理学进行划分。

了解食管的分段标准有助于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也有助于患者了解自身疾病的情况。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食管的结构和功能,促进健康管理和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胃镜检查诊断模板

胃镜检查诊断模板

急性胃粘膜病变食管粘膜正常。

胃体蠕动正常,粘液湖清。

胃底未见异常。

弥漫性胃粘膜水肿、充血及多发性粘膜糜烂、出血或溃疡形成。

幽门开合良好。

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慢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食管粘膜正常。

胃体蠕动正常,粘液湖清,量中等。

胃底未见异常。

胃窦部粘膜花斑状,充血,水肿,渗出,粘膜脆性增加,颗粒状增生。

幽门开合良好。

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慢性糜烂性胃炎食管粘膜正常。

胃体蠕动正常,粘液湖清,量中等。

胃底未见异常。

胃窦部粘膜多发隆起性糜烂,直径0.5-1.0cm,隆起顶端呈脐样凹陷。

幽门开合良好。

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慢性萎缩性胃炎食管粘膜正常。

胃体蠕动正常,粘液湖清,量中等。

胃底未见异常。

粘膜呈灰白色,粘膜变薄,血管网显露。

部分称颗粒状/结节状增生。

幽门开合良好。

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肥厚性胃炎食管粘膜正常。

胃体粘膜皱襞巨大扭曲如脑回状,胃小凹延长扭曲,胃窦正常。

幽门开合良好。

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胆汁返流性胃炎食管粘膜正常。

胃粘液湖呈黄绿色,量中等。

胃底未见异常。

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

幽门较松弛,可见胆汁返流。

十二指肠粘膜充血水肿,可见胆汁附着。

门脉高压性胃病食管下端可见静脉曲张,呈蚯蚓状。

胃粘膜充血明显,多发性点状糜烂和出血点,呈“蛇皮样”外观。

幽门开合良好。

十二指肠球部散在点状糜烂和溃疡。

胃窦血管扩张症食管粘膜正常。

胃体蠕动正常,粘液湖清,量中等。

胃底未见异常。

胃窦部粘膜毛细血管扩张,粘膜下静脉扭曲扩张。

幽门开合良好。

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胃溃疡胃溃疡(A1期)食管粘膜正常。

胃体蠕动正常,粘液湖清,量中等。

胃底未见异常。

胃体/窦部小弯/大弯侧/胃角可见一直径**cm溃疡,边缘水肿,底覆厚白苔,污秽。

幽门开合良好。

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胃溃疡(A2期)食管粘膜正常。

胃体蠕动正常,粘液湖清,量中等。

胃底未见异常。

胃体/窦部小弯/大弯侧/胃角可见一直径**cm溃疡,边缘水肿,底覆白苔,清洁。

幽门开合良好。

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胃溃疡(H1期)食管粘膜正常。

胃镜检查食道癌

胃镜检查食道癌

全国体检预约平台全国体检预约平台 胃镜检查食道癌胃镜检查食道癌是胃镜检查常见的一种项目,现代的胃镜检查已经成了检查食道、胃、十二指肠等最常见的检查方法。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胃镜检查食道癌的内容吧。

胃镜检查食道癌食管癌的症状:呃逆,干咳,气急,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

⒈咽下困难:进行性咽下困难是绝大多数患者就诊时的主要症状,但却是本病的较晚期表现。

⒉食物反应:常在咽下困难加重时出现,反流量不大,内含食物与粘液,也可含血液与脓液。

⒊其他症状:当癌肿压迫喉返神经可致声音嘶哑侵犯膈神经可引起呃逆或膈神经麻痹压迫气管或支气管可出现气急和干咳侵蚀主动脉则可产生致命性出血。

食管癌检查项目:内镜检查,胃镜,食管钡餐透视,食管造影,癌症普查。

纤维食管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癌肿的形态,并可在直视下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确定诊断。

胃镜检查是目前诊断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疾病最可靠的方法,其它任何检查方法,包括上消化道钡剂造影、胃电图和胃肠道彩色B 超等都不能替代它。

最早的胃镜是德国人库斯莫尔在1868年借鉴江湖吞剑术发明的库斯莫尔管,它其实就是一根长金属管,末端装有镜子。

但因为这种胃镜容易戳破病人食道,因此不久就废弃了。

1950年,日本医生宇治达郎成功发明软式胃镜的雏形——胃内照相机。

它借助一条纤细、柔软的管子伸入胃中,医生可以直接观察食道、胃和十二指肠的病变,尤其对微小的病变。

胃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到被检查部位的真实情况,更可通过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病理活检及细胞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是上消化道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胃镜能检查出食道癌吗,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大家也银锭有所了解了,那么对于食道癌的检查大家,相信也看明白了,检查食道癌的方法不只一样,胃镜的作用也不止一种,但是最常见的检查食道癌的方法就是胃镜这一种。

本文来源:深圳胃思宝肠胃检查中心/0755/weisibao。

诊断学-内镜检查

诊断学-内镜检查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胃镜(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检查)正常胃镜图像粘膜淡红色,光滑湿润,皱襞纵行,可见细小血管网上段:距门齿15~23cm中段:距门齿约23~32cm下段:距门齿32~ 40cm食管三个狭窄•两缘:胃小弯和胃大弯•两面:前壁和后壁•两口:贲门和幽门粘膜橘红色,光滑,湿润,有光泽,观察胃底,胃体,胃窦,贲门部,幽门管胃底,胃体胃体与胃窦分界;胃窦上端接胃的幽门,下端续空肠于treitz韧带处。

全长约25cm。

胃镜检查适应征(一切食管,胃,十二指肠疾病诊断不明者,均可)1.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烧灼,上腹部疼痛,不适,饱胀,食欲下降等上消化道症状,原因不明者2.不明原因的上消化道出血。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早期检查不仅可获得病因的诊断也可以进行镜下止血。

3.X线和钡餐检查不能确诊或不能解释的上消化道病变,特别是粘膜病变和疑似肿瘤患者4.需要随访观察的病变,如消化道溃疡,萎缩性胃炎,胃手术后,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等5.药物治疗前后对比观察或术后随访6.需要内镜治疗的患者,如异物取出,止血,食管静脉曲张的硬化剂注射和套扎,食管狭窄的扩张,内支架放置治疗,上消化道息肉切除,粘膜切除。

禁忌征1. 严重心肺疾患,如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急性期、严重呼吸衰竭及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等。

轻症心肺功能不全不属禁忌,必要时酌情在监护条件下进行。

2.休克、昏迷等危重状态。

3.神志不清、精神失常,不能合作者。

4.食管、胃、十二指肠穿孔急性期。

5.严重咽喉疾患、腐蚀性食管炎和胃炎、巨大食管憩室、主动脉瘤及严重颈胸段脊柱畸形者。

6.急性传染性肝炎或胃肠道传染病一般暂缓检查;慢性乙、丙型肝炎或病原携带者、AIDs 患者应具备特殊的消毒措施。

检查内镜下常见疾病类型•炎症及溃疡•息肉及肿瘤•憩室•异物鱼刺•寄生虫•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食管贲门黏膜撕裂(Malloty weisis综合征)等常见上消化道疾病的内镜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黏膜已经发生了萎缩改变•根据内镜表现分为单纯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伴增生单纯萎缩性胃炎: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血管显露,色泽灰暗,皱襞变平甚至消失萎缩性胃炎伴增生: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状活动期:可见圆形或椭圆形凹陷,直径多在0.5~1.5cm之间,底部覆以白苔、血痂或血凝块,周围黏膜充血、水肿,呈堤状隆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镜标准化诊断术语之食管部分(哈医大四院消化内科王立国医生)(一)概述1食管解剖:成人全长23-28cm,平均25cm,左右径3cm,前后径2cm,距门齿分别为15cm和40cm;2食管三个生理狭窄:A第一狭窄:距门齿15cm,第6颈椎,咽与食管连接处即食管入口处;B第二狭窄:距门齿23cm,第4、5胸椎,支气管和主动脉弓交叉处;C第三狭窄:距门齿40cm,第10胸椎,横膈食管裂孔处,又称贲门;3内镜下食管分三段:上段距门齿15-23cm,粘膜光滑,散在纵行毛细血管网;中段距门齿23-32cm,9点至12点处可见主动脉弓与主支气管交叉所致的管腔内凹陷性切迹,即第二个生理性狭窄,3点-4点处可见管壁外脊柱椎体压迫管腔所致的串珠状坡状微隆起,可见密集的树枝样毛细血管网;食管下段距门齿32-40cm,可见贲门齿状线及密集栅状毛细血管网;4食管定位:分前后左右侧壁,进镜后没有任何旋转时视野上方右侧壁,下方左侧壁,左侧为前壁,右侧为后壁;当有旋转时定位如下:液体潴留及食管中段左心房压迹,并可见搏动为左侧壁,支气管压迹为前壁,椎骨压迫为后壁,食管内不变规律:顺时针左、前、右、后;5注意事项:正常情况下鳞状交界线SCJ(齿状线)和胃食管连接线GEJ处于同一位置,病理情况下不一致;食管粘膜上见到岛状橘红色粘膜称胃粘膜异位;25%正常人食管粘膜见白色结节或小斑,为上皮棘细胞增厚,称糖原棘皮症。

食管上段食管中段食管中段食管下段(二)食管疾病分类(按平坦型、溃疡型、隆起型和其他分类)1食管平坦型病变(<良恶性>充血性、薄膜状、剥脱性病变)(1)充血性病变:良性充血性病变包括:反流性和非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真菌感染;食管胃粘膜异位。

恶性充血性病变包括:食管粘膜内癌和原位癌。

1)反流性食管炎:内镜下分级很重要:洛杉矶分级A级,食管可见一个或一个以上黏膜破损,长度小于5mm(局限于一个黏膜皱襞内);B级,食管可见一个或一个以上黏膜破损,长度大于5mm(局限于一个黏膜皱襞内),且病变没有融合;C级,食管黏膜破损病变有融合,但是小于食管管周的75%;D级,食管黏膜破损病变有融合,且大于食管管周的75%。

烟台会议分级0级,黏膜正常(可有组织学改变);Ⅰ级(轻度),黏膜呈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无融合现象(将洛杉矶A、B级合为一起);Ⅱ级(中度),有条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但非全周性;Ⅲ级(重度),病变广泛,发红、糜烂融合呈全周性,或溃疡。

检查报告必须注明:各病变部位(食管上、中、下段)和长度;狭窄部位、直径和程度;Barrett食管改变部位;有无食管裂孔疝。

附:Barrett食管:胃食管结合部食管粘膜(鳞状上皮)被胃粘膜(柱状上皮)所取代。

A概述:必须明确两个线,食管胃连接线(EGJ)和食管鳞状上皮和胃柱状上皮交界线即齿状线(SCJ);正常情况下两条线重合,但有20%正常人二者不一致,发生病变时出现异常,涉及Barrett食管和食管裂孔疝,其中食管下段栅栏状血管对于两个疾病的鉴别很重要(正常情况下食管下方为栅状血管,如鳞柱线上移,其下方为柱状上皮,透过柱状上皮见栅状血管为Barrett食管,未见栅状血管为食管裂孔疝)。

B内镜下四大特点:1)齿状线上移不规则;2)Barrett食管内的粘膜色调比胃粘膜浅而粗糙,常呈细沙颗粒状;3)可观察到残存的食管上皮粘膜岛;4)炎症消退期可观察到栅状食管毛细血管网;C经典描述:对其诊断必须包括,明确描述SCJ和EGJ的位置,病变近端和远端到门齿的距离。

D活检原则:从EGJ到SCJ每2cm四象限活检分瓶装,对于高度异型增生者需每1cm活检,诊断符合率只有50%。

E形态分类:有岛状、舌形和环形;分长节段Barrett食管和短节段Barrett食管,以3cm为界。

2)非反流性食管炎:刺激饮食(辣、热等)后的充血水肿,炎症反应。

3)食管真菌感染:体弱多病、抵抗力下降的老年人,糖尿病、爱滋病、营养不良患者,化疗中的肿瘤患者及应用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药的患者,容易因体内菌群紊乱而出现食管真菌感染性病变。

4)食管胃粘膜异位:食管粘膜如观察到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粉红或深红色区域,应咬取黏膜活检送病理做组织学检查来诊断食管胃粘膜异位。

5)食管早癌:胃镜检查中遇到糜烂、颗粒样改变、黏膜不光整或剥脱样充血、粗糙、易出血等表现,均提示恶性可能,应注意病变区和临近黏膜的辨认及全貌观察,多方位活检、刷检、咬刷检结合应用,有利于提高阳性率。

使用卢戈碘染色,有利于提高确诊率。

(2)薄膜状病变:食管黏膜表面的薄膜状病变多见于局部炎症及真菌感染性病变。

(3)剥脱性病变:剥脱性食管炎的诱因多为进食干硬、过热食物及酗酒或食管异物刺激导致食管黏膜损伤致血肿或炎症,食管肌肉挛缩致管型解离有关,因临床少见易被忽视。

反流性食管炎非反流性食管炎(充血)食管真菌病食管胃粘膜异位食管早癌食管早癌食管薄膜状病变食管剥脱样病变(标注:图1,食管下段齿状线上1点、4点、7点、11点位可见四条条形红斑(黏膜破损),病灶相互之间有融合,但小于食管全周的75%;图2,食管中段局部见2条长约2cm、宽约1cm的纵行、条索状不均匀充血痕;图3,食管中段局部4点处可见直径0.3cm的环形白色膜状病变;图4,食管下段齿状线上3cm,9点位可见大小约0.5cm×0.5cm的圆形橘红色黏膜,表面光滑;图5,食管中段5点处见直径0.2cm的微凹陷小片充血红斑,边界清晰,外缘0.1cm宽的周围黏膜水肿性微隆起。

活检病理结果证实是:食管鳞状上皮黏膜内癌;图6,食管下段1点-3点处见直径0.3cm的小片,充血红斑,边界尚清晰,边缘呈星状毛刺样,外缘的上皮黏膜似有不均匀灰色微颗粒状小隆起,活检病理结果证实是:食管鳞状上皮黏膜内癌;图7,食管下段3点处见一片,0.3cm×1.0cm的三角形白膜(此图的右上角),活检病理结果:食管黏膜组织呈活动性慢性炎;图8,食管入口处起至齿状线食管四壁见直径0.1~2.0cm的大小不一的地图斑驳状上皮剥脱性充血、出血、红斑,纵行、放射状向下延伸,另见白色脱落膜状物)2食管溃疡型病变:(1)良性溃疡性病变:反流性食管炎溃疡和外因性(烫伤性和药物性)食管溃疡1)反流性食管炎溃疡:(见上述)可描述为(多条纵行条索状上皮剥脱)充血痕,(断续或连续线状)、(条索状或小片状)浅溃疡形成,表面覆盖薄白苔或被胆汁黄染,(因溃疡融合连成片状者呈)地图斑驳状2)外因性(烫伤性和药物性)食管溃疡:因食管存在生理性狭窄,进食过烫食物或卧位服药少饮水或留置胃管等情况下可致食管局部损伤致食管溃疡,多位于食管中上段,内镜下表现为:局限性或对称性溃疡,周围可呈充血、水肿红斑或环周性食管炎,严重时可形成狭窄,活检做病理组织学检查常诊断为伴非特异性炎症的食管溃疡,可排除食管癌。

反流性食管炎溃疡(充血痕)反流性食管炎溃疡(浅溃疡)药物性食管溃疡外伤性食管溃疡(胃管)(标注:图1,食管中下段见多条纵行条索状上皮剥脱充血痕,断续条索状浅溃疡形成,表面覆薄白苔;图2,食管下段散在分布小片状浅溃疡,表面覆薄白苔;图3,食管中段后壁见一大小约0.4cm*0.4cm浅溃疡,表面覆薄白苔,周围粘膜充血;图4,食管粘膜上皮呈地图斑驳状不均匀剥脱,表面覆盖薄厚不均的溃疡白苔)(2)恶性溃疡性病变:溃疡型食管癌,见食管癌章节。

3食管隆起型病变:(1)食管良性隆起型病变:包括颗粒状、息肉状、血管性、粘膜下隆起型病变1)食管颗粒状隆起型病变:局部(A)和弥漫分布(B)A:食管局部鳞状上皮增生:慢性炎症,局部粘膜糜烂后纤维化,鳞状上皮基底细胞增生,延伸至上皮表面,血管增生,固有层内中性粒细胞浸润,导致局部黏膜增厚,胃镜下呈白色颗粒状表现。

B:食管弥漫性颗粒样隆起型病变:包括真菌感染、化脓性改变、鳞状上皮角化等。

内镜下可描述为为食管黏膜表面见多量针尖大小的白点、粟粒大的黄色脓点、白色豆渣样颗粒、团块样或环型棉絮样颗粒,连成片者呈纵行、放射状、不均匀条索状分布。

食管局部颗粒样隆起食管真菌感染食管鳞状上皮角化食管化脓性改变(图1,食管中段6点位见一直径0.2cm孤立性白色半球状隆起小颗粒;图2,食管中段粘膜表面见散在白色豆渣样颗粒,呈不均匀条索状分布;图3,食管管腔粘膜表面见多片直径0.2cm-0.3cm薄棉絮状白色扁平小片状隆起;图4,食管粘膜散在分布直径约0.3cm-0.5cm圆盘状隆起污苔)2)息肉状隆起型病变:食管息肉和食管乳头状瘤A:食管息肉:其定义不同于胃息肉,包括来自粘膜上皮或粘膜下层的息肉样外观的良性隆起性病变,由于食管的蠕动可使粘膜下病变呈息肉样改变。

食管息肉常以其组成的主要组织而命名,如真性粘膜息肉、纤维息肉、纤维脂肪瘤、脂肪瘤等(此概念有待考证,出自《实用胃镜学》第二版34页,龚均等主编)内镜描述:大小、形态、有无蒂、表面光滑或颗粒状、颜色等,病理可表现增生、化生或腺瘤。

B:食管乳头样瘤:上皮性良性肿瘤,病因多为粘膜炎症损伤、人乳头瘤病毒或综合因素。

病理显示指样或树枝状外形,表层鳞状上皮乳头样增生,上皮分化成熟,部分上皮角化不全。

内镜描述:多位于食管中下段,多为无蒂,球形或半球形隆起,大小约0.5cm-1cm,呈浅桃红色,质软,弹性可;部分可为扁平隆起呈白色或红色,有似在水中观察不清晰感。

3)食管血管病变:食管静脉显露、食管孤立血管瘤、食管静脉曲张。

A:食管静脉显露:未诊断食管静脉曲张。

B:食管孤立血管瘤(静脉瘤常见):食管孤立性蓝色或浅蓝色(部分见橘黄色或红色)黏膜下静脉扩张呈局限性小隆起,并排除潴留性囊肿及门脉高压者。

食管息肉食管乳头样瘤食管静脉显露食管孤立血管瘤(标注:图1,食管中段见长约2cm桥形条索状息肉,根部稍粗;图2,食管中段见一直径约1cm圆形无蒂息肉样隆起,表面粘膜绒毛样外观;图3,食管管腔5点处见一直径约0.2cm直线形蓝色血管略凸出于粘膜表面;图4,食管管腔5点处见一直径约0.3cm淡蓝色半球状隆起结节,表面可见清晰的食管毛细血管网从上延伸跨越而过,活检钳触之柔软,)C:食管静脉曲张(EV):内镜诊断标准为中华消化内镜学会2000年昆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诊断和治疗规范试行方案”,包括内镜下描述和内镜下分级诊断。

内镜下描述:部位、形态、色调、红色征、有无食管炎。

部位(L):Ls(上段)、Lm(中段)、Li(下段)、Lg(胃底)形态(F):F0(已消失,作为治疗后的描述);F1(呈直线形或略纡曲);F2(呈蛇形纡曲隆起);F3(呈串珠状、结节状或瘤状)<以数条曲张静脉中最重的一条为代表>颜色(C):Cw(白色);Cb(蓝色)<以最粗的色调为代表>红色征(Rc):Rc(-);Rc(+)红斑、红色条纹或血疱征(红斑:亦称樱桃红斑,即曲张静脉表面毛细血管明显怒张、蛇形屈曲,或隆起成小红点;红色条纹:亦称红色鞭痕,即曲张静脉粘膜表面的红色毛细血管或重叠)食管炎(E):E(-);E(+)粘膜糜烂或溃疡内镜下分级(G):轻度:F1+Rc(-);中度:F2+RC(-)或F1+Rc(+);重度:F3+Rc(-或+)或F2+Rc(+)(附:胃底静脉曲张(GV):胃贲门部的静脉曲张(Lg-c);远离贲门部的孤立(或瘤样)的静脉曲张(Lg-f);附记:①有糜烂E(+),无糜烂E(-);②有红色征RC(+),无红色征RC(-))食管静脉曲张(中度)食管静脉曲张(中度)食管静脉曲张(重度)食管静脉曲张(重度)(标注:图1,距门齿30-40cm食管中下段11点、12点、3点-5点及7点处见四条蛇形蓝紫色曲张静脉,无红色征;图2,食管中下段四壁见四条浅蓝色曲张静脉,略有迂曲,无红色征;图3,距门齿30cm起至齿状线食管中下段四壁粘膜见数条串珠样蓝色曲张静脉,表面可见红色条纹;图4,食管中下段至齿状线食管四壁粘膜见四条串珠样蓝色曲张静脉)4)食管粘膜下隆起型病变:包括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间质瘤、脂肪瘤、囊肿和血管瘤,少见的食管颗粒细胞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