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下科学观察一种动物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

《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在寻访校园里动物的基础上,本课将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对一种小动物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
在对个体动物的观察中,进一步感受动物的生命特征,指向单元的核心概念。
对蜗牛的观察遵循从整体到局部、静态到动态、肉眼到工具、结构到功能的程序,这是学习观察方法和培养良好观察习惯的契机。
引入腹足、触角等科学词汇有利于学生更科学、更准确地描述蜗牛的特征。
在饲养蜗牛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观察它的生活习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也有利于第4课《给动物建个“家”》的学习。
教材还安排了蜗牛与相似的动物比较的环节,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小动物身体特点与生活习性的认知。
二、学生分析学生对动物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
一年级学生对蜗牛这种行动缓慢的小动物充满了好奇,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对它的样子有些害怕,不敢触碰。
一年级学生的观察活动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工具,提供科学词汇,要指导学生先观察蜗牛的形态和反应,再观察蜗牛的运动。
学生通过对蜗牛运动、反应、吃食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动物生命特征的认识,这也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三、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很多物体表面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二)科学探究目标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
2.能尝试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三)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2.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学会保护小动物。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蜗牛的反应、蜗牛的运动难点:观察蜗牛的触角、观察蜗牛的运动五、教学准备学生:蜗牛(活体)、棉签、活动手册、活动记录单、树叶、透明塑料杯、线、木棍。
动物探索六个小学一年级的动物科学实验活动

动物探索六个小学一年级的动物科学实验活动动物探索:六个小学一年级的动物科学实验活动第一章:小猫的科学实验活动在小学一年级的科学实验课上,动物主题是一个引人入胜且有趣的话题。
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动物世界,以下是六个适合小学一年级学生进行的简单又有趣的动物科学实验活动。
一、观察猫咪的感知能力活动目的:让学生们观察猫咪的感知能力,并了解它们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感官与外界互动。
实验材料:笔、纸、小猫玩具、录音设备、眼罩、耳塞实验步骤:1. 学生们观察小猫玩具,并记录下它的特征和外观。
2. 尝试使用眼罩遮住自己的眼睛,感受在看不见的情况下拿起小猫玩具需要多长时间。
3. 使用耳塞遮住自己的耳朵,再次拿起小猫玩具并记录下所需时间。
4. 将眼罩和耳塞一同戴上,尝试拿起小猫玩具并记录所需时间。
5. 将实验结果和观察感受进行记录,并与同学们分享。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将能够更好地了解猫咪的感知能力以及人类与猫咪在感知上的差异。
第二章:小鸟的科学实验活动二、观察鸟儿的飞行能力活动目的:让学生们观察鸟儿的飞行能力,并尝试探究其中的原因。
实验材料:纸制飞鸟模型、各种纸制小物件(如纸球、纸片等)实验步骤:1. 学生们观察纸制飞鸟的外观,并思考它是如何实现飞行的。
2. 制作纸制飞鸟模型,并使用各种纸制小物件进行试飞。
3. 记录下不同形状和角度的纸制小物件对飞鸟模型飞行的影响。
4. 分享实验结果,让学生们讨论鸟儿的飞行秘密。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将能够对鸟儿的飞行方式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体会到不同的设计和形状对于飞行能力的影响。
第三章:小狗的科学实验活动三、观察狗狗的听觉能力活动目的:让学生们观察狗狗的听觉能力,并学习如何利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和记录。
实验材料:录音设备、响铃、纸、铅笔实验步骤:1. 学生们设置不同距离,在一定范围内摆放响铃,并记录下狗狗对于响铃声的反应。
2. 尝试增加或减少响铃声的音量,再次记录狗狗的反应。
3. 分享实验结果,让学生们分析狗狗听觉敏感度的差异。
一年级观察小动物作文【6篇】

一年级观察小动物作文【6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
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6篇一年级观察小动物作文,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观察小动物的作文篇一毛毛虫一直安静地沉睡在卵壳里。
第五天,卵壳被咬开了,一个黑乎乎的小脑袋钻了出来。
紧接着,一条黝黑黝黑的毛毛虫东张西望地爬了出来,他是那样黑,那样小,全身长满像刺一样的长绒毛。
一个转身他就狼吞虎咽地把卵壳吃掉了,可能是他太饿的原因吧!他觉得没有吃饱,又爬到植物的嫩茎上吃起来。
毛毛虫舒展身姿,沿着嫩茎爬到碧绿的叶子上,从上到下,一刻不停地吃着嫩枝叶,一片片叶子被吃得只剩下光秃秃的叶脉。
慢慢地,毛毛虫的身体变长了,绒毛变短了。
毛毛虫的胃口实在是太大了,食量大得惊人,黑黑的衣服隔三差五就被撑破,渐渐换上了金色斑点的彩衣,变成了个漂亮的小胖子。
这时候,毛毛虫开始不吃也不喝。
他慎重地选了一根树枝,先吐出透明粘液,然后慢慢地转过身用尾巴粘紧粘液。
毛毛虫开始吐丝了。
它的头左右摇晃,它把丝粘在树枝上。
又过了几天,它把自己从头到脚包进青黄色“小屋”。
也许是累坏了,毛毛虫躺在里面纹丝不动,任由茧慢慢变成了嫩黄色。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茧子“咔”的一声裂开了一道口子,里面有一只五彩斑斓的蝴蝶。
蝴蝶先慢慢用头顶开茧。
太阳照进了茧里面,蝴蝶全身暖和和的。
然后它用触角使劲儿扒开茧上面的盖子,盖子终于被打开了!蝴蝶把触角伸到外面,粘在树枝上,然后用他的后足往前一跃,他整个身体就从茧中跳了出来!它一边左看看,右看看,一边舒展开自己美丽的翅膀,那黑白相间的翅膀下面有一个橙红色的小点,他展开翅膀,飞向了他心中向往的地方。
观察小动物作文篇二今日,家里有一箱螃蟹,妈妈让我细细地观察一下它们。
妈妈随手拿起一只,放在我手上。
啊,它身体比我手掌还要大哩。
妈妈又拿来一把秤,一称,不得了,足足有半斤重呢!然后妈妈又拿来一把剪刀,把绳子剪开。
第3课《观察一种动物》教案计(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3课《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观察一种动物》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动物》单元第三课。
从这一课开始,学生将对一些小动物进行细致地观察。
这些观察活动,将指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获得观察结果的过程中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建立起生命体的概念。
本课课题没有明确规定小动物的名称,但是为什么选择了蜗牛呢?第一、蜗牛在我们各省市都有分布,是我们身边常见动物。
第二、蜗牛易于饲养,行动缓慢,便于一年级的孩子进行观察。
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利用不同的方式从整体到局部观察蜗牛的外形、反应、运动等方面特征。
此外,教材还安排了比较蜗牛相似的动物的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小动物身体特点与生活习性的认知。
【学情分析】学生面对动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
从科学认知上,一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许多校园里的小动物,数量虽多但缺乏深入细致的观察,对于蜗牛一类的动物并没有详细的了解。
此外,虽然已经经历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但一年级学生的文字能力还是非常有限,因此教师依旧需要重点指导学生利用画图记录的方法进行学习。
在科学态度上,需要培养学生对于动物观察的浓厚兴趣,学会细致观察,交流倾听,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体。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这些身体结构能够满足它们的生存需要。
2.知道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
3.知道蜗牛运动缓慢,能利用腹足在很多物体表面上爬行,并会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科学探究目标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
2.能尝试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3.能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基本外形。
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蜗牛的发现,乐于表达自己的观察发现。
3.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一年级观察动物日记

一年级观察动物日记峨嵋山的猴子有两只乌黑亮丽的“黑葡萄”,黑葡萄下面有一个扁扁的鼻子,鼻子下是个大大的嘴巴,张开时几乎占了整个脸的一半。
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接下来请欣赏:观察动物日记。
观察动物日记1老师说让我们观察一样小动物,我选择了——蜗牛。
今天,我和妈妈去捉蜗牛,我们到了一片泥土湿润的草地,在一棵阴暗的树下找到了一只在吃叶子的蜗牛,可把我乐坏了,赶紧抓起来放到事先预备好的盒子里,仔细观察盒中的蜗牛。
蜗牛有两对触角像天线一样,眼睛长在最长的触角上,我听妈妈说它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
好象有几万颗呢,蜗牛是用腹足爬行的,它背上背着一个壳,像是它的“房子”。
然后,我准备了树叶、苹果、面包给它吃,但蜗牛只去吃了树叶,蜗牛非常胆小,只要碰一下它身体的一部分,它就会钻进壳里,蜗牛爬行很慢。
我看了下时间,十分钟大概爬行五十厘米左右,我看见蜗牛爬过的地方会有很粘的液体。
我还了解到,蜗牛全身都是宝,营养成份非常高。
蜗牛真有趣!通过观察,让我知道了蜗牛的许多秘密和特征,收获了丰富的知识。
观察动物日记2我家刚养了一条娃娃鱼,它的样子长的很像蜥蜴,我把它放在生态瓶里和泥鳅一起生活。
娃娃鱼的正面是黑棕色的,而娃娃鱼的背部却是不同的,背部的颜色有朱红、灰和褐色。
像砖快一样,错杂的填着娃娃鱼的背部。
娃娃鱼是用肺呼吸,但是每隔一段时间,娃娃鱼便会跳出水面呼吸,很快就潜入水里。
娃娃鱼的四肢肥短,前肢有4指,后肢有5趾,无爪。
两指(趾)长短不一。
我这条娃娃鱼它十分活泼好动,它就是爱爬,它以为自己的四肢能跟爬山虎的吸盘相提并论,每次他往上爬,总会摔下来。
不过它能从矮的瓶子里往外爬,它之所以往外爬成功,那是因为它的尾巴。
娃娃鱼在水里很容易捉到,因为它的皮肤跟泥鳅的皮肤比起来太不光滑了,它在没水的地方呆久了皮肤就会变的粘粘的,回到水里时皮肤就不粘了。
它这种活泼好动的性格也为它自己惹了麻烦。
我把娃娃鱼买来的第二天早上,我到阳台上的生态瓶里去找娃娃鱼,发现它不见了,这可把我急坏了,我急忙把这个消息告诉爸爸妈妈,我们大家一起寻找娃娃鱼的踪影。
《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

《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观察一种动物》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动物》单元第3课,是在观察了校园里的'动物后,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对一种小动物(蜗牛)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
本课也为下一课的教学做准备,学生在饲养蜗牛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教材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观察蜗牛的身体,通过观察,学生知道蜗牛的身体结构;第二部分为观察蜗牛的应激反应和运动,通过使用棉签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在不同物体上的爬行,帮助学生知道蜗牛的应激反应、运动特点。
本节课对教材的处理是完成第一部分:观察蜗牛的身体,活动二放下一个课时。
一年级学生的观察活动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他们需要较多的时间进行观察和记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突破重难点,故将有限的课堂时间放在观察蜗牛的身体。
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一年级学生基本能运用多感官观察。
但由于他们好奇心强,在观察中往往会先注意到蜗牛的运动。
此外,一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认识了较多的动物,数量虽多但缺乏深入细致的观察,对蜗牛一类的动物并没有细致的观察。
虽然一年级学生已经历了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但他们仍在科学记录方面未能做到真实性,有部分学生会物体拟人化,未能做到如实记录。
二、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说出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两对触角、眼睛、口等器官。
2、科学探究目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
能用简单的图示,如实画出蜗牛的基本外形。
3、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分享他人关于蜗牛的发现,乐于表达自己的观察发现。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蜗牛也是动物家族的一员,是有生命的,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说出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口、两对触角、眼睛等器官。
教学难点:能用简单的图示,如实画出蜗牛的基本外形。
四、教学准备每人1只蜗牛、记录表。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2.3 观察一种动物 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2.3 观察一种动物教案一. 教材分析《科学》一年级下册2.3节“观察一种动物”是本册的一个重点章节。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一种动物,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通过图片、文字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从而使学生能够对动物有更直观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如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而达到对动物特征的认识。
同时,学生对动物已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观察和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
2.难点:培养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动物的图片、实物等,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特征。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3.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观察和实验,加深对动物特征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动物的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2.准备观察记录表,用于学生记录观察结果。
3.准备教学场地,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观察和实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关注动物,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好奇心和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动物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让学生用肉眼观察动物的特征,如外形、颜色、大小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观察和实验。
可以让学生触摸动物的皮肤,感受其质地;观察动物的牙齿,了解其食性等。
4.巩固(10分钟)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让学生用观察记录表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0《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

《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嘉兴市南湖区七星中心小学李张宇【教材简析】在寻访校园里动物的基础上,本课将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对一种小动物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
在对个体动物的观察中,进一步感受动物的生命特征,指向单元的核心概念。
对蜗牛的观察遵循从整体到局部、静态到动态、肉眼到工具、结构到功能的程序,这是学习观察方法和培养良好观察习惯的契机。
引入腹足、触角等科学词汇有利于学生更科学、更准确地描述蜗牛的特征。
在饲养蜗牛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观察它的生活习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也有利于第4课《给动物建个“家”》的学习。
教材还安排了蜗牛与相似的动物比较的环节,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小动物身体特点与生活习性的认知。
【学生分析】学生对动物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
一年级学生对蜗牛这种行动缓慢的小动物充满了好奇,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对它的样子有些害怕,不敢触碰。
一年级学生的观察活动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工具,提供科学词汇,要指导学生先观察蜗牛的形态和反应,再观察蜗牛的运动。
学生通过对蜗牛运动、反应、吃食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动物生命特征的认识,这也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很多物体表面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科学探究目标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
2.能尝试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2.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学会保护小动物。
【教学准备】学生:蜗牛(活体)、放大镜、棉签、活动手册、菜叶、玻璃片、线、树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蜗牛的应激反应。
4.在不打扰蜗牛的情况下,还观察到蜗牛的哪些行为或特点?
五、交流汇报
学生汇报,教师记录班级记录单。(以画图的形式记录:壳、触角、眼睛、口等)
六、观察蜗牛的运动
1.情境创设:同学们真是太厉害了,发现了这么多特点。今天我们观察的蜗牛,它也和同学们一样厉害!接下来我们请蜗牛为我们表演表演,但我们可要做文明观众,观察时要保持安静。
学学校电子教案模板
学年第二学期
课题
观察一种动物
授课时间
课时
一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要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的相应反应。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很多物体表面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2.能尝试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2.讲解要求:老师这里有四种材料,分别是菜叶、玻璃片、线、树枝。我们要请小蜗牛在这四种材料上爬一爬,你仔细看看它是怎样爬行的。
3.每个小组先发菜叶进行爬行观察。教师根据各小组观察进程不定时下发其余材料。
4.观察结束,学生研讨汇报(可以鼓励学生用肢体模仿蜗牛的爬行动作),教师记录班级记录单。(记录腹足、黏液等信息)
(2)想知道老师怎么喂养蜗牛吗?先回去寻找并观察蜗牛,找到蜗牛的同学可以到老师这里领取一张蜗牛的饲养秘籍。
(3)让学生用一周时间观察并饲养蜗牛。
二、引入
1.谜语导入。
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
你们曾经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蜗牛?
间了,有的同学已经开始喂养蜗牛,关于蜗牛你有哪些发现?请你说一说。
七、课外延伸
1.今天同学们仔细观察了蜗牛,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和蜗牛相似的小动物呢?
2.请同学们认一认图片上的小动物:蛞蝓、蛤蜊、螺……如果遇到这些小动物,能用今天的方法观察吗?
板书设计:
观察一种动物(班级记录单)
二次备课
布置作业:
1、熟记蜗牛的各个身体部位的名称。
2、画一幅蜗牛的身体构造图。
教学反思与后记:
教具
蜗牛(活体)、放大镜、棉签、活动手册、菜叶、玻璃片、线、树枝。
民族团结教育内容
马克思主义“五观”是什么?
答: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1.提前一周布置,让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寻访蜗牛并带回家开始尝试饲养。
2.布置过程。
(1)老师带来了一位动物朋友,你见过吗?它生活在哪里?
备课组/学科组长签字(盖章)
教务处/教研室签字(盖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
1、蜗牛的身体构造。
2、蜗牛对外界刺激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3.蜗牛的爬行方式以及爬行过程中会留下粘液。
教学难点
1、仔细观察蜗牛的身体构造。
2、了解蜗牛对外界刺激做出的一系列反应。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学习方法
观察法、小组合作法,自学法
画一画看到过的蜗牛,并展示作品。
三、仔细观察蜗牛
教师强调观察要求。
每一个小组把蜗牛“请”出来,大家静静地仔细观察,可以轻声地交流。教师提供一些工具,学生在观察时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用。把观察到的蜗牛的样子仔细地画在活动手册的方框中。
四、观察蜗牛的应激反应
(学生进行观察研究,教师重在巡视指导)
1.教师帮助没有准备蜗牛的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