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心理发展的性别差异综述

合集下载

关于男女心理差异的论文

关于男女心理差异的论文

关于男女心理差异的论文自亚当夏娃出现以来,男女有别的话题始终为人所热议。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男女心理差异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关于男女心理差异论文篇一《男女性心理差异以及择偶心理》【摘要】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他们都是靠上一代繁衍来得到传承。

而关于性,是与生俱来的。

青少年对于性,是懵懂的。

他们在慢慢探索,慢慢寻找刺激。

都说性会使人兴奋和满足。

但男性与女性心理差异是不相同的,其中有很多因素。

【关键词】性心理、择偶观女性,爱情是女性性欲产生的主要心理因素。

在女性的心目中,炽热的爱和温情往往居于首位。

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快对女性的性欲影响很大。

比如工作、事业上的不顺利,与丈夫发生口角,孩子不听管教,家务事的繁忙等等,都会破坏女性的情绪,使女性的精力分散,使提高刺激灵敏性的神经受到抑制,因而影响了性欲的产生。

女性在性生活中的心理状态要比男性复杂很多。

她们常常表现为扭捏、羞涩、不好意思。

因此,女性的性欲往往不能得到心情地、合理地、充分地发泄。

并且,女性的性欲和性冲动较之男性缓慢,由此女性在性生活前需要有性欲准备——爱抚阶段。

如果没有这阶段,女性在性生活中是很难达到性高潮的,相反会产生一种厌恶感。

视觉对女性性欲刺激不如男性。

女性裸露的性器官很快就可激发男性的性欲,使男性阴茎加速勃起,而男性裸露的性器官对多数女性不会起到刺激作用,相反,有时还会阻碍女性性欲的到来。

在激发性兴奋时,对女性触觉的作用比男性强大。

所以女性在性生活中,特别渴望丈夫去亲吻、抚摸性感部位。

而说到择偶心理。

女性择偶条件则比较具体、苛刻,更多考虑和关注现实问题,尤其是经济方面。

许多女性依赖性强,坐享其成心理突出,她们总想找一个有地位、有才华、富有的男性。

女性多注意男性的身材、气质、个性、才华等,理性的色彩浓厚。

她们对男性的个性与气概比对他的容貌、身材更感兴趣,她们对男性的内在素质更为看重。

女性容易受到同伴及社会流行的影响。

女性在择偶时常有攀比心理,这多是出于女性的自尊心和虛荣心。

性别与性心理学的研究

性别与性心理学的研究

性别与性心理学的研究性别与性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通过深入研究人类的性别差异和性心理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从定义性别与性心理学、性别差异、性别角色和性别认同等方面,详细探讨这一研究领域。

1. 定义性别与性心理学1.1 性别:指的是人类在生理和心理上所表现出的特征,包括生殖器官、染色体等。

1.2 性心理学:研究人类性别差异以及和性别相关的心理特征、行为模式和认知差异等。

2. 性别差异的研究2.1 生理差异:男性和女性在生殖器官、体型、性激素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2.2 性别认知差异:男性更倾向于空间和数学思维,女性更倾向于语言和情感表达。

2.3 性别行为差异:男性更倾向于竞争性、攻击性行为,女性更倾向于合作和照顾性行为。

3. 性别角色的研究3.1 性别角色:社会赋予男性和女性的行为、角色和期望。

3.2 社会化过程: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塑造是通过社会化过程来实现的,包括家庭、学校和媒体等渠道。

3.3 限制和改变:传统的性别角色常常会对个体产生束缚,追求性别角色平等和消除性别偏见是社会持续努力的目标。

4. 性别认同的研究4.1 性别认同:指个体对自己所属性别的认可和接纳程度。

4.2 性别认同发展:性别认同是一个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巩固的过程。

4.3 倾向多样性:性别认同可以超越传统的男性和女性之间的二分法,包括非二元性别认同、跨性别等。

5. 研究方法5.1 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实验室实验等方法来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5.2 个案研究:深入研究个体的性别差异和性心理特征,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方式获取详细信息。

5.3 跨文化研究:比较不同文化中的性别差异和性角色认同,了解文化对性别的影响。

5.4 纵向研究:追踪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性别认同和心理特征的变化,探讨性别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综上所述,性别与性心理学的研究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深入研究人类的性别差异和性心理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方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压力的时代,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大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并分析其原因及对策。

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和表现存在性别差异。

研究发现,女性大学生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社交恐惧等心理问题,而男性大学生则更易出现自信不足、攻击性、易怒等情绪问题。

这种性别差异在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上也得到了证实,女性大学生更容易罹患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而男性大学生则更易患有反社会行为障碍和酒精滥用等问题。

这些差异可能与个体的生理特征、社会角色以及心理发展等因素有关。

第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存在性别差异。

一方面,女性大学生在面对来自社会的期望和压力时,更容易出现自我怀疑和自卑情绪,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另一方面,男性大学生由于对社会角色的需求感和竞争压力的增加,其心理健康问题可能表现为攻击性和易怒等负面情绪。

此外,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也会对大学生产生一定影响,增加了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风险。

第三,性别差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和干预策略提出了挑战。

因为男女心理健康问题存在差异,所以在治疗和干预时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策略。

对于女性大学生而言,注重提供心理辅导、自我认知和自我关怀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而对于男性大学生,则需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情绪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需要营造一个安全宣泄情绪的环境。

总结起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女性大学生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而男性大学生则更易出现攻击性、易怒等情绪问题。

这种差异可能与社会角色、生理特征以及心理发展等因素有关。

对于性别差异,我们应该制定相应的干预策略,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支持和帮助,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性心理发展的性别差异综述

性心理发展的性别差异综述

性心理发展中性别差异的研究综述前言性心理健康是人类健康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正值青春期的学生,由于性生理的基本成熟和性心理的尚未成熟,因而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性心理的困扰。

本文主要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性心理发展为主线,性别差异为辅线,主要论述青少年和大学生在性心理发展中的性别差异性。

一、概念定义关于性心理的定义,广义上涉及性的所有观念或意识;狭义上指性情景刺激下的男女交媾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反应【1】。

张进辅等对性心理的理解如下:性心理也称性意识,是有关性问题的心理活动,是个体对性生理、性对象及两性关系的反映,其结构可以分为性感知、性思维、性情绪、性意志四种成分【2】。

性心理表现为个体在性方面的心理现象,如性意识、性欲望、性观念、性情感,以及性梦等性心理活动的总和。

个体性心理的发展与性成熟程度有关,受到社会环境、文化氛围、个人经历和人格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周向欣对性心理的定位为:性心理是指“人脑对有关性问题的反映。

包括对性生理变化、性别特征和差异、两性交往关系的感知、思维、需求、渴望,以及对性所持的态度及其体验等一系列心理活动【3】。

性心理既有性别上的差异,也有年龄上的差异。

王伟等给性心理的定义为:性心理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分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性心理指人们关于性现象和性行为的主观反映和自我意识;狭义的性心理指与人的性行为相伴随的心理活动【4】。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在研究方法上,现有文献表明,国内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并重,现有文献中,实证研究报告57篇,理论探讨文献65篇;在实证研究上国内外也有较大的差异。

和国外相比,国内实证研究工具少,方法单一,现有研究大多数采用纸质问卷调查,且成熟量表极少。

当前仅有骆一(2005)开发的《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问卷》和张国仁、杨金花(2010)编制的《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量表》等两个成熟量表【5】。

在对象的选择上,国内研究多以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研究对象,其优势在于样本来源广、数量大。

心理学中的性别差异性别在认知和行为上的差异

心理学中的性别差异性别在认知和行为上的差异

心理学中的性别差异性别在认知和行为上的差异心理学中的性别差异——性别在认知和行为上的差异性别差异是指男性和女性在认知、行为和心理特征方面存在的差异。

这种差异在心理学中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许多研究表明,性别差异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差异,也与社会和文化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中的性别差异,并着重分析性别在认知和行为上的差异。

一、认知上的性别差异1.空间能力研究发现男性在空间能力方面相对较强。

他们通常在图像旋转、空间导航和几何思维方面表现出色。

这可能与男性大脑结构和激素水平的差异有关。

女性在空间能力方面相对较弱,但在记忆和语言能力方面往往表现优秀。

2.语言能力女性在语言能力方面表现出较好的天赋。

她们通常在语法、词汇和口头表达方面具有优势。

这可能与女性更早地开始发展语言能力有关,以及女性大脑中处理语言的区域更为活跃。

3.记忆能力研究表明女性在记忆方面相对较强。

她们通常更善于记忆事件的细节和情景,并展示出更强的记忆回忆能力。

这可能与女性大脑中的海马体和颞叶结构有关,这些区域在记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行为上的性别差异1.领导和决策风格研究发现男性在领导和决策方面更倾向于采取直接、竞争和自信的风格。

女性则更注重合作、沟通和维护人际关系。

这可能与社会和文化角色的差异有关,以及性别社会化过程中的影响。

2.情感表达女性通常更擅长表达自己的情感。

她们更容易表达和理解非语言的情感线索,如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

男性在情感表达方面相对较弱,常常更倾向于使用直接和逻辑的方式来处理情感问题。

3.社交行为女性在社交行为方面表现出相对较强的能力。

她们更善于解读他人的情绪和意图,并展示更高的社交敏感性和同理心。

男性则更倾向于在社交互动中更加竞争和自我主导。

三、性别差异的原因性别差异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除了生理因素外,社会和文化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

性别角色、性别社会化、教育环境和媒体影响等因素都会对性别差异产生影响。

性别差异对性欲和性行为的影响

性别差异对性欲和性行为的影响

性别差异对性欲和性行为的影响性别差异是指男性和女性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的差异,这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性欲和性行为。

本文将探讨性别差异对性欲和性行为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一、性欲的差异性欲是指对性行为的欲望和需求,在男性和女性中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般来说,男性的性欲比女性更强烈。

这一差异主要是由以下因素造成的:1. 生理因素:男性的性激素水平更高,特别是睾酮的分泌水平较高,这使得他们具有更强的性欲。

女性的性激素水平相对较低,因此性欲较男性较弱。

2. 心理因素:男性对性的兴趣更加强烈,往往更主动、积极地追求性行为。

女性相对更加谨慎和保守,对性的需求并不如男性迫切。

二、性行为的差异性行为是指性欲得到满足时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男性和女性在性行为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差异:1. 追求行为:男性在性行为中更倾向于采取主动追求的角色,他们更多地发起性行为,表现出较强的求偶欲望。

而女性则更多承受性行为的对象,较少主动追求。

2. 性伴侣的选择:男性对于性伴侣的选择标准更注重外貌和年轻貌美,而女性更注重对方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以及稳定性。

这一差异源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男性更倾向于寻找年轻健康的女性以提高后代的存活率,而女性更倾向于选择具有优质基因和资源的男性。

3. 性行为偏好:研究发现,男性比女性更偏好一些传统的性行为方式,例如多个性伴侣、偏好一夜情等。

而女性更倾向于稳定的情感关系和较少的性伴侣。

三、性别差异的原因性别差异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理因素:男性和女性在生殖系统结构上存在差异,这导致了他们对性的不同体验和需求。

同时,性激素的分泌水平差异也影响了性欲的强弱。

2.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对性别角色的塑造和性行为的规范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些社会文化的偏见和刻板印象使得男性更多承担主动的追求角色,女性更多承受被追求的角色。

3. 心理因素:男性和女性的性心理存在差异,这是因为他们在成长和社会环境中受到了不同的性别社会化。

我国青少年性生理、性心理发展性别差异的元分析

我国青少年性生理、性心理发展性别差异的元分析
cu l m r xat ie a r e etev u s ee .7 3 4 。15 e t e 。 y s ogr e s eadata y oes c vis h g l f c v a e r 4 。 . 1 .9rli l r s d r l e i t tn i s( i l w 4 av y
【 bt c】O j te T p r gne df ec oao s n ̄ eo g. tos wn —h e t i A s at be i : oe le edr i r e fdlc t s l Me d :T et t e u e r cv x o f n e e e xo y h y r sd s
维普资讯
42 7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 0 6年
第2 O卷
第 7期

群体心理卫生 ・
我 国青 少 年性 生理 、性 心理 发 展 性 别 差 异 的元分 析
陆 爱 桃① 张 积 家①@ 张 秋 艳 ②
【 摘
要 】 目的 :了解我 国青 少年性 生理 和性 心理 发展是 否存在性 别差异 。方法 :对 19 20 94~ 05年 2 3
34 ,9 %C 分别 为 :40 5 1 . 7~18 .1 5 1 . 6~ .3、13 .6、3 1 3 7 ) .0~ .4 。结论 :我 国青 少年 的性 生 理 、性心 理发 展 存在性别 差异 。
【 关键词 】 青少年 ;性生理 ;元分析 ;性心理 ;性别差异
中图分类号 :B 4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 6 2 (06)0 0 7 0 84 2 0 0— 79 20 7— 4 2— 4
wt 9 % C ee .6~ .3 3 1 i 5 h 1 r 4 0 5 1 。 .0~34 13 w .7。 . 7~18 ) . o c s n:T e f bi sgn e ieecsi .6 C nl i uo hr a ov u e dr f rne e e o d n

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性别差异与性教育

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性别差异与性教育

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性别差异与性教育性别差异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对性教育的实施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性别差异以及性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方法。

一、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性别差异儿童的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性别身份形成:从儿童早期开始,他们会开始认同自己的性别,并逐渐形成性别角色认同。

男孩更容易接受男性角色,女孩更容易接受女性角色。

2.游戏行为:男孩在游戏中更喜欢玩具汽车、机器人等具有竞争性和冒险性质的游戏,而女孩则更喜欢玩娃娃、家庭角色扮演等与情感交流相关的游戏。

3.交往方式:男孩更倾向于通过竞争与对抗来建立关系,女孩则更注重合作和情感的交流。

4.心理发展:男孩在空间意识、逻辑思维等方面较为突出,女孩在语言表达和情感识别等方面相对更强。

以上性别差异并非绝对,仅仅是整体上的趋势。

理解儿童性别差异对于性教育的开展至关重要。

二、性教育的必要性早期性教育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提供适当的性教育可以帮助儿童健康地认识自己的身体、性别和性知识,从而培养积极健康的性观念和态度。

以下是性教育的必要性:1.促进健康性观念:性教育能够帮助儿童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性别和性器官,并为他们提供正确的性知识,以防止错误观念的形成。

2.预防性侵犯:通过性教育,儿童可以学会判断和拒绝他人的侵犯行为,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有效预防性侵犯事件的发生。

3.促进性别平等:性教育可以帮助儿童认识到性别平等的重要性,消除性别歧视和对特定性别角色的偏见。

4.培养积极态度:通过性教育,儿童能够培养积极的性态度,理解性是一种自然而美好的事物,并学会尊重他人的性别和个人隐私。

三、性教育的有效方法要有效地进行性教育,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和策略。

以下是几种常用且有效的性教育方法:1.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性教育的首要场所。

父母可以通过与孩子的开放交流和耐心解答问题,提供基本的性知识和价值观。

2.学校教育:学校是儿童性教育的重要渠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心理发展中性别差异的研究综述前言性心理健康是人类健康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正值青春期的学生,由于性生理的基本成熟和性心理的尚未成熟,因而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性心理的困扰。

本文主要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性心理发展为主线,性别差异为辅线,主要论述青少年和大学生在性心理发展中的性别差异性。

一、概念定义关于性心理的定义,广义上涉及性的所有观念或意识;狭义上指性情景刺激下的男女交媾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反应【1】。

张进辅等对性心理的理解如下:性心理也称性意识,是有关性问题的心理活动,是个体对性生理、性对象及两性关系的反映,其结构可以分为性感知、性思维、性情绪、性意志四种成分【2】。

性心理表现为个体在性方面的心理现象,如性意识、性欲望、性观念、性情感,以及性梦等性心理活动的总和。

个体性心理的发展与性成熟程度有关,受到社会环境、文化氛围、个人经历和人格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周向欣对性心理的定位为:性心理是指“人脑对有关性问题的反映。

包括对性生理变化、性别特征和差异、两性交往关系的感知、思维、需求、渴望,以及对性所持的态度及其体验等一系列心理活动【3】。

性心理既有性别上的差异,也有年龄上的差异。

王伟等给性心理的定义为:性心理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分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性心理指人们关于性现象和性行为的主观反映和自我意识;狭义的性心理指与人的性行为相伴随的心理活动【4】。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在研究方法上,现有文献表明,国内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并重,现有文献中,实证研究报告57篇,理论探讨文献65篇;在实证研究上国内外也有较大的差异。

和国外相比,国内实证研究工具少,方法单一,现有研究大多数采用纸质问卷调查,且成熟量表极少。

当前仅有骆一(2005)开发的《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问卷》和张国仁、杨金花(2010)编制的《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量表》等两个成熟量表【5】。

在对象的选择上,国内研究多以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研究对象,其优势在于样本来源广、数量大。

国外多以选修心理学课程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其特点是样本小、范围窄,但由于参与对象有心理学背景,且采用了学分激励、金钱激励等措施,使得参与者配合度较高。

三、研究内容在研究内容上,研究都集中于探讨青少年和大学生性观念、性心理、性行为、性吸引力现状之间性别差异等内容,但国内外研究目的还是有很多差异,国内的研究在于找出青少年以及大学生性心理及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问题的解决策略,即教育对策。

本综述主要阐述在性心理发展的两个关键的阶段:青少年和大学生,研究他们在性心理方面的性别差异。

四、青少年性心理的性别差异的研究青少年教育,已经引起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关注。

我国的青少年研究从无到有,现在正处于一个发展推广的时期。

有关青少年性心理性别差异的研究不少,分析其主要内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一)异性意识的差异青少年性生理的成熟为性心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决定了他们对异性的敏感。

异性意识的发展与表现大致经历了疏远异性期、爱慕期与恋爱期三个阶段,在异性意识的发展上,男女青少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性别差异。

1、疏远异性的行为差异女青少年疏远异性的行为表现比男青少年明显而强烈。

这是因为,女青少年青春发育的时间比男青少年早1到2年,体态变化也先于男性青少年,而且变化明显,因而其羞涩之感也更为强烈。

相对说来,男性青少年疏远异性的行为表现不是十分明显,对异性也并不十分敏感,虽然他们也会因自己生理上的变化而意识到男女有别,但这种变化不像女性那样显著而意识也不强烈。

2、爱慕异性的行为差异女青少年进人爱慕期后,她们很注意自己的服装,喜欢对着镜子修饰打扮,努力保持衣容整洁漂亮,以此来引起男性青少年对自己的注意。

在进入爱慕期的一段时间内,女青少年甚至比男青少年更主动地去接近异性,并通过与异性的接触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但是,在爱慕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女青少年与异性的交往都是被动的。

受社会文化与性格因素的影响,女青少年一般都不会主动地表现出对异性的好感,不会轻易流露对异性的爱慕,考虑到自己在异性面前树立一个良好形象的因素。

相比之下,男青少年真正步人爱慕期以后,会对女青少年保持强烈的兴趣,抓住一切机会在女性面前显示和炫耀自己,甚至会主动而热情地帮助女性解决困难。

在朱红等人的研究中,以587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在“有与异性交往的向往吗? ”的选择上,62.5%的青少年选择了“有”, 女生略高于男生, 但男女之间没有显著差异(x²=0.274,df=1, P=0.600﹥0.05)。

在回答“与异性单独在一起会觉得紧张不安吗?”时,79.9%的男生选择“会”, 而女生选择该项的百分比仅为9.3%, 男女学生的差异极其明显(x²=299.507,df=1,P=0.0004﹤0.001)【6】。

(二)恋爱心理的差异由于男女青少年性生理发展的差异及社会文化的影响,男性青少年的恋爱大多表现为“一见钟情”,而女性青少年则容易形成“爱情错觉”。

“一见钟情”实际上是“首因效应”在异性交往中的反映。

这种现象尽管男女青少年都会发生,但以男青少年居多。

男青少年第一次获得的关于异性容颜、仪表、举止等方面的印象,往往会强烈地印人脑海,成为以后双方是否继续交往的根据【7】。

第一印象虽然鲜明、深刻,但并不总是客观、正确,导致以点盖面的主观倾向,产生判断上的失误。

“爱情错觉”是在强烈希望得到自己所倾慕和爱恋的异性的爱情动机支配下,情不自禁地把对方的言谈举止纳人自己的主观需要,误认为对方钟情于自己。

这种认识偏误男女青少年都有可能发生,然而由于女青少年的感情更为深刻而稳定,因而常常更容易天真地认为自己真诚地爱对方,对方也必定会爱自己,从而认知受到干扰而产生“爱情错觉”。

在朱红等人的研究中,就青少年的恋爱动机而言, 从高到低依次为弥补内心空虚, 寻找精神寄托( 57.8%)、只是想玩玩( 20.3%)、出于真心( 10.7%)、对学习交往有帮助( 9.7%)、很认真, 准备将来结婚( 1.5%)。

经卡方检验表明, 男女青少年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x²=6.279,df=4,P=0.179﹥0.05)。

(三)性欲意识的差异1、性欲意识的发展在性欲意识的发展上,男青少年对性的兴趣明显比女青少年强烈。

女性青少年的性欲意识,随着月经来潮和第二性征的发展日趋明显。

调查表明,男女青少年对第二性征出现的态度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中对第二性征的出现持肯定态度的人,女青少年占47%,而男青少年则高72%;认为第二性征的出现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女青少年仅占35%,而男青少年则占56%。

2、性冲动的研究男性青少年的性冲动,主要表现为性代偿行为和自慰行为。

性代偿行为可能表现为试图观赏女性的身体,但由于现实环境的制约和性道德观念的约束,他们会转而欣赏电影、电视或画报、广告中衣着袒露的女性,并在观赏的过程中伴随着性的幻想,以平抑业已引起的性冲动。

自慰行为又称手淫,是一种发泄强烈的性冲动的方式,发生时间正值男性青少年青春发育的高峰期。

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大多数男女青少年对手淫的认识不是很准确, 仅22.3%的学生认为如果适度,青少年手淫就没有影响,30.5%的学生知道手淫并不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男女之间差异显著(x²=24.482,df=4, P=0.0006﹤0.001; x²=13.970,df=2, P=0.001﹤0.01)。

女性青少年性冲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出现“皮肤饥饿”,即期望与异性互相接触与抚摸。

这种对皮肤感觉的需求,是女青少年被爱的心理反映,她们蒙蒙胧胧地希望能被自己所钟爱的异性施爱。

此外,就引起性冲动的刺激渠道而言,男女青少年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一般说来,男青少年的性冲动容易被视觉刺激所引起,例如,女性具有性感刺激的动作、半遮半掩的身体及表现女性人体美的艺术作品等,都能激起男性青少年的性兴奋,引起性冲动。

而女青少年的性冲动则容易为触觉刺激所引起。

当然,在性知识的来源方面,当代青少年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 主要通过书报杂志、影视作品或电脑网络以及别人的谈论来获得性知识, 而较少从老师和父母那了解到有关性的知识。

但是, 女生从老师和父母获得性知识的比例要比男生的高, 具有统计学意义(x²=57.517,df=3, P=0.0002﹤0.001)。

五、大学生性心理的性别差异的研究由于青少年和大学生的性心理的阶段处于不同的时期,国内的相关研究就大学生的性心理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性别认同方面性别认同情况即是否喜欢自己的性别。

由胡珍等做的研究显示,2010年与2000年调查结果比较发现,总体上大学生对自己现有性别的喜恶与10年前没有太大的变化。

但从性别差异来看,女生不喜欢自己目前性别的比例比十年前大大降低(18%到11.5%),男生喜欢(83.2%到80.0%)和不喜欢(12.1%到8.0%)自己现有性别的比例都比十年前有所降低,感觉性别“无所谓”的男女生比例都升高7个百分点左右(男生由4.7%到12.0%,女生由14.1%到21.1%)【3】。

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排斥自己的性别。

(二)、性幻想方面研究者调查了“当清醒时脑海中是否出现有关性的形象”,从结果来看,“经常有”性幻想的男生比例有所上升(6.5%到8.6%),“从来没有”的男生(11.5%到19.7%)和女生(48.7%到55.4%)的比例都有所上升,“偶尔有”的男生(82.1%到71.8%)和女生(49.5%到43.0%)的比例都有所下降。

总体来说,近十年来有过性幻想的男生的比例下降近8个百分点,有过性幻想的女生的比例下降近7个百分点。

(三)、性梦发生情况问卷调查了大学生“在睡梦中是否曾与异性有过性行为”。

男生(7.6%到6.2%)和女生(2.4%到1.1%)“经常有”性梦的比例变化不大,“偶尔有”性梦的比例男生降低4个多百分点,女生降低近10个百分点,如果将“经常有”和“偶尔有”两项加起来,男生作过性梦的比例下降了6个百分点,女生下降了12个百分点。

从以上可以看出来,不同性别大学生性梦、性幻想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男生高于女生。

调查结果显示有过性幻想性梦的大学生的比例较十年前有所下降,究其原因,其一可能是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大学生在对待性的问题上感到神秘,并认为这是自己的隐私不愿让他人知道,因此报告率较低。

其二可能是当今大学生对恋爱与性的接纳程度越来越高,恋爱和发生性行为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一部分大学生的性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满足,因此性幻想性梦就更少了。

(四)、与异性交往心理方面1、是否有与异性交往的愿望对你和异性交往的愿望的调查显示,从性别角度来分析,男生的比例上升了4.5个百分点,女生的比例上升了7.5个百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