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最大的麦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6 《最大的麦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6 《最大的麦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6 《最大的麦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4、联系实际谈谈学了课文的体会,并试着写写自己的人生格言

【教学重点】

紧紧抓住苏格拉底的三段话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流程】

课前:默写词语:

沉甸甸挑挑拣拣错失良机两手空空如梦初醒

你能用上其中的词语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一、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穿越时空,与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进行对话,聆听他的教诲,感受他的智慧,一起到麦田去寻找那——(齐读)最大的麦穗。

过渡:有人说: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语言,是智慧的语言。我们今天就从苏格拉底的语言入手,去领略他的风采。

二、活动导学,精讲点拨

(一)活动一:

1、出示要求:

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中苏格拉底一共说了几句话?动笔划一划,再放声读一读,想一想该分别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2、学生自学。

3、交流:

同学们划得认真,读得用心,一共找出了几句话?谁来读第一句?

(一)第一句话

课件出示:“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 指名读。

相机评价:读得正确、流利。

2、提问:你们听懂苏格拉底的话了吗,他对弟子们提了什么要求?

【相机点红:最大的只许进不许退】

”只许进不许退”意味着什么?

(要求弟子们一直往前走,没有回头重新选择的机会。)

3.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严肃地、郑重地、不容置疑……)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指名朗读。(评价:严肃的苏格拉底!)(评价:你是温柔派的苏格拉底!)

(评价:郑重其事!)

4、一起来当一回苏格拉底,齐读第一句话。

(二)、第二句

【课件出示:“你们已经到头了。”】

1.谁来读?

2.这七个字告诉弟子们什么?

3. 你从中还读出了什么?((时间到头了,机遇没有了……)

4、此时,苏格拉底会带着怎样的表情或语气来说这句话?(惋惜、遗憾、失望……)(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出示:苏格拉底说:“你们已经到头了。”

带着自己的理解好好读读这句话。

指名读。(评价:带着深深的叹息!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5.听了苏格拉底的话,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引读句子)

难道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吗?他们会两手空空呢?

6、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画出描写弟子们摘麦穗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有关词句,读一读,想一想: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什么?在旁边作批注。

7、学生圈画批注。

鼓励:同学们学习得真投入!请看——(课件出示: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说说你的想法:8、交流:

从“看看”、“用心地挑挑拣拣”……看出弟子们是很认真地对待的。

体会“埋头”、“低着头”的含义(眼界不够开阔、目光短浅……)是的,我们不仅要低头走路,更要抬头看路。

从“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摘了又扔掉”等处可见他们挑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

9、引读:是啊!就在挑挑拣拣中,你们已经到头了;

就在随手扔掉时,你们已经到头了;

就在总以为机会还很多,无法定夺时,你们已经到头了……

苏格拉底的一句话犹如当头棒喝,使弟子们如梦初醒,让我们再来读读苏格拉底那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来敲醒人生的警钟。齐读:

(三)、第三句

1.过渡:面对两手空空、如梦初醒的弟子们,苏格拉底说了第三句话,指名说。

课件出示:第六自然段

2. 这时候,苏格拉底又会以怎样的语气说这些话呢?(语重心长、意味深长、循循善诱)指名感情朗读。(评价:苏格拉底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句句发人深省!)

3、相机点拨:这段话中有两个“最大的”,意思相同吗?

遇到拦路虎了怎么办?和小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讨论交流:第一个“最大的”指的是整个麦地里确实存在着一粒最大的麦穗;而第二个“最大的”指的是弟子们在麦地里所能见到的、所能把握住的最大的麦穗。它是相对而言的。4、现在明白了吗?让我们再一次来聆听苏格拉底这富有人生哲理的话语。指名读。

(二)、活动二:

1、过渡:苏格拉底仅仅是在教弟子们如何摘麦穗吗?(苏格拉底用摘麦穗这件小事来教育弟子们,含蓄地告诉他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就在——(第七自然段)

出示活动二:

1、默读课文第七自然段,想一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2、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困惑,分享你的收获。

2、学生活动。

3、合作探究。

学贵有疑,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

预设:

(1)为什么“麦穗”上加双引号?

(这里的“麦穗”,指的是出现在眼前的机遇。)

(2)为什么说“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比喻很形象。麦穗就是机会,麦地就是人生。人生追寻理想,就像弟子们在麦地里选取最大的麦穗一样。)

(3)“最大的一穗”指什么?“眼前的一穗”又指什么?

“最大的一穗”是追求,是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而“眼前的一穗”是实实在在的,是已经出现在眼前的机遇。

相机板书:最大的一穗眼前的一穗

追求机遇

(4)为什么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指名说。

小结:是啊,我们不但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更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把握当前,脚踏实地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

相机板书:抓住机遇把握当前

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只有把握住今天,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在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谁来说一说?

(同学们说得真好,足以证明了你们已经真正读懂了苏格拉底的话语!)

引读:让我们记住这句话,在心里默默对自己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让我们自信地、大声地对自己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5)为什么苏格拉底不直接把这个道理告诉学生?

是的,让弟子们自己去实践!这就是苏格拉底的智慧之处,他循循善诱,巧妙引导,不愧是一位——大学者!

4、总结:这篇课文重在说明道理,但作者却花了大量的笔墨把事情写得非常生动、具体,这种表达方法就是“借事说理”。【板书:借事说理】

三、练习运用、迁移创新

1、今天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聆听了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谆谆教诲,懂得了“抓住机遇,把握当前”的道理。

2、交流搜集到的关于机遇的名言。

3、老师也要送给大家两句名言,让我们共勉:

课件出示名言:

(1)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2)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去利用(巴尔扎克)

(齐读名言)

4、你能不能也来创作一句关于机遇的名言呢?

活动三:

请你创作一句关于机遇的简短语句,在后面署上自己的姓名。

交流。

四、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请同学们课后阅读《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试着比较一下这两课有什么相同之处。

2、小练笔:写一段“与机会失之交臂”令自己深深遗憾的往事,细致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板书设计:】

16 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一穗眼前的一穗

追求实在

抓住机遇把握当前

小学五年级16《桥》教学设计

16《桥》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教案 16《桥》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和人格魅力。 2、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3、认识6个生字,学会本课新词、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都见过桥。谁来说说你见过的桥?(板书:桥)刚才同学们介绍的这些桥都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我们的汉字常是一词多义,这个“桥”除了指我们常见的这些便于通行的建筑物外,还有什么意思呢?(形状如桥梁的) 对,我们曾学过的《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中的“桥”就是指比喻能起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今天我们来学习《桥》这篇课文,看看那这里的“桥”又是指什么呢? ●二、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4、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自学提示: 1、读课文大家要先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画出文中生字组成的词,多读几遍。 2、画出容易读错的地方提醒一下大家。 3、想一想: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再读课文,说一说那儿让你感动? ●四、自学、交流: 1、交流容易读错的地方。如多音字的读法。 2、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说一说那儿让你感动。 ●五、精讲点拨: 1、请同学来读一读课文,大家来评评他读得怎么样?(相机正音、学习词语)

16.《桥》教学设计

16.《桥》教学设计

生命桥人性美 16.《桥》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广东省东莞松山湖实验小学张新元 设计理念: 《桥》这篇课文,处处充满着人性的美。课文讲的是一位老汉(村党支部书记),又是父亲。面对滔滔的洪水,人们惊慌失措,而老汉却稳如一座山,慌而不乱,将生死置之度外,心中只有群众——人性美。当他发出了“是党员的留下”的时候,他想到了自己是党员,就应该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人性美。当在人群中发现自己的儿子,一把揪住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群众,把儿子留在最后——人性美。如何让人性美在学生心中扎根、升华呢?首先,通过入情入境,导入课题,引领学生迅速进入课文,引出主要人物,为后文垫下基调;接着通过入情入境地读、细品词句,设身处地地想,让学生自读、自悟,感受情势危急;继续再读再悟,以巧妙的过渡语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老汉的身上,引导学生用心灵与文本对话,感受老汉的高大形象,让学生的心间溢满对老汉的敬仰之情,并体会人物形象:迂回曲折,回到课题,探究课题深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赞美老汉,抒发自己敬仰之情,将“老汉”的形象将永远定格在学生的心中;而临近课束之时,启发想象,读写迁移,顺势而导,情感渲染,笔触情发,总结升华,引起共鸣。 本课的教学设计,教者在深研文本的基础上,创设情景——以情激情;以读为本,以悟为根——入情入境,细品词句;启发想象与联系实际相结合——读写迁移,笔触情发,突出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思想,在整个教学中坚持在朗读教学中激发阅读兴趣,点亮心中明灯;在自读自悟过程中又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引领学生我能说、我会说、我想说;亦坚持读写结合,提高表达能力,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质量亦显得淋漓尽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联系上文理解“咆哮,狞笑”等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崇高的人格魅力。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情感目标:体会课文中的老汉在生死关头,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体会课文中的老汉高尚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六年级:六下语文教案-16、最大的麦穗(实用文本)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六年级:六下语文教案-16、最大的麦穗(实用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六年级:六下语文教案-16、最大的麦穗(实 用文本)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虽然……但……"、"即使……也……"造句。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从弟子们在麦地里寻找最大麦穗的动作中去感受弟子们的内心,从弟子们最后一无所获和苏格拉底的教导中分析弟子行为的失误原因。最后去领悟出其中的做人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中设计苏格拉底的图片和课文中的相关文字。文字详见备课中有底纹底句段。 【预习导航】 (1)读几遍课文,尽量做到正确通顺。 (2)对不理解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等办法解决,对不理解的句子做个记号。 (3)通过网络、图书和请教别人,尽量多了解一些关于苏格拉底的情况,并概括的写下来。同时了解一下世界的文明古国有哪些。 【教学过程】 一、凸显导入趣味点,乐学新知 同学们,在公元前四五百年的时候,也就是离现在约2400多年的时候,在古希腊,则出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他被誉为是“人类的导师”。 多媒体出示:苏格拉底图片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说说他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板书)最大的麦穗,就是讲关于苏格拉底的一个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

第十六课《桥》教学设计

第十六课《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 呻吟、搀扶、祭奠、舌L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情感与思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拓展与延伸】读一读《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然后以 《桥》为题写一篇关于师生情谊的作文或小诗。 【重、难点突破】理解题目的含义;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次我们学习了《金色的鱼钩》这节课,知道了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桥》这篇课文的题目又有关怎样的含义呢?在写法上,是不是同《金色的鱼钩》有着相似之处呢? F面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板书:桥 、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体会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交流。 提示: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2、再读课文,体会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 提示: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句回答,也可以自己总结概括。如果学生能够回答出“这是一座生命的桥”这类意思,则引导学生分析在这座生命之桥前,人们的不同表现,重点感受 “老书记”形象的咼大与精神的崇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你能够运用学习《金色的鱼 钩》时的方法,分析一下“桥”与“人”的关系,并从中体 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吗? 提示: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洪水的可怕、形势的危急、 人们的惊慌同老书记的对比中体会老书记形象的高大与精神的崇高。 ①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这里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人们在山洪暴发时“惊慌”“疯了似的”“跌跌撞撞” “乱哄哄”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又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②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急情景,也为下文写木桥的轰塌埋下了伏笔。

16、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2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麦地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四、自主阅读,发现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发现问题,动笔画画。 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所提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自己将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在问题后面注上自己的名字) 4、 师生梳理本课讨论问题:A.、为什么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地?B、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小麦嘲笑弟子们什么?C、为什么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只许进,不许退"?D、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16桥 教学内容教材78页——81页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2.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3.认识6个生字,学会本课新词、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和学习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云含的深意。 预习要求学习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学法指导通过读、画、议和感情朗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教学方法自读、质疑。 教具准备搜集有关桥的文章、图片、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桥”引入,初步感知 1.谈话引入课题。 我们在四年级学习过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今天

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也是一座生命桥。出示课题──《桥》。 2.自学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感动”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2.交流: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2)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理解“势不可挡” (3)知道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16 《最大的麦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6 《最大的麦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4、联系实际谈谈学了课文的体会,并试着写写自己的人生格言 【教学重点】 紧紧抓住苏格拉底的三段话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流程】 课前:默写词语: 沉甸甸挑挑拣拣错失良机两手空空如梦初醒 你能用上其中的词语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一、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穿越时空,与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进行对话,聆听他的教诲,感受他的智慧,一起到麦田去寻找那——(齐读)最大的麦穗。 过渡:有人说: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语言,是智慧的语言。我们今天就从苏格拉底的语言入手,去领略他的风采。 二、活动导学,精讲点拨 (一)活动一: 1、出示要求: 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中苏格拉底一共说了几句话?动笔划一划,再放声读一读,想一想该分别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2、学生自学。 3、交流: 同学们划得认真,读得用心,一共找出了几句话?谁来读第一句? (一)第一句话 课件出示:“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 指名读。 相机评价:读得正确、流利。 2、提问:你们听懂苏格拉底的话了吗,他对弟子们提了什么要求? 【相机点红:最大的只许进不许退】 ”只许进不许退”意味着什么? (要求弟子们一直往前走,没有回头重新选择的机会。) 3.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严肃地、郑重地、不容置疑……)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指名朗读。(评价:严肃的苏格拉底!)(评价:你是温柔派的苏格拉底!)

16桥教学设计

16.《桥》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体会老汉的大山形象。课前准备:读通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桥》这篇课文,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黎明的时候,当洪水袭击时,老支书冒着生民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以“桥”为切入口,一读文本,初步积淀情感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想,文中的“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2、交流,可以初步说说文中依据,随机层层点拨:(窄窄的木桥、不结实的木桥、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 引导: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平日里或许只是山村里极不起眼的,可在洪水来临时却成了——生死桥逃命桥生命桥救命桥希望桥 三、走进文本感受洪水之大 1、就是这样一座又窄又不够结实的桥,成了洪水突然袭击时的唯一的逃命桥。那么它是否真的能那么轻易地救老百姓的性命呢?当时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这究竟是一场怎样可怕的洪水呢?让我们回到课文中,请同学们分小组认真读课文,找出描写洪水的句子,并写下你的感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课件出示: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洪水大而猛)再读这句话,你还有什么发现?(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两句话)为什么独立成句呢?(更突出了雨非同寻常地大,来势凶猛。)指名读,评价,小组读。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从这句话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洪水非常凶猛)理解“咆哮”(形容洪水奔腾轰鸣)“狂奔”(迅猛地奔跑)“势不可当”(来势凶猛,不可阻挡)从这句中你发现了什么?(是一个比喻句)把山洪比作野马,突出了洪水的迅猛。指导读出洪水的凶猛。读后评价。)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此时,洪水还在不断地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你觉得是人在跳舞吗?(是死神在跳舞)当时的情形怎样?(无比紧张,令人恐惧))

16、《桥》教学设计

16、《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得思想感情; 3、领悟文章在表达上得特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得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得崇高精神,体会文章在表达上得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得深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我们曾学习过不少跟桥有关得课文。有雄伟、坚固、美观得赵州桥,有感人至深得《跨越海峡得生命桥》,而这一课又给我们写了一座怎样得桥呢? 2、快速浏览课文,把描写桥得语句画一画。 出示:只有北面有座窄窄得木桥。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这就是一座怎样得桥?板书:又窄又不结实得木 3、可就就是这座又窄又不结实得木桥,在怎样得情境下却成了人们逃生得唯一通道?(洪水来得时候) 二、通过群众与老汉得对比,感受老汉得临危不惧 (一)情况得危急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8自然段,画出描写大雨与洪水得句子。 出示: 黎明得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得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得洪水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得狞笑声中逼近。 2、这雨就是怎样得雨?(瓢泼、倾盆大雨)您就是从哪读到雨势之大得?(像泼。像倒。)您能通过您得朗读让我们感受到雨势得凶猛吗?齐读。 两个短句,只有四个字,却字字千钧,短促、有力,让我们感到雨势之大。用简短得句段渲染了紧张得气氛就是这篇文章语言一大特色。 3、这洪水来势如何?(来势汹汹)作者用了怎样得手法来表现?读罢这几句,您瞧到洪水

怎样得一个形象?把您得感受融入您得朗读,指名读。 采用了比喻与拟人得修辞手法,真切形象地让我们感受到洪水得肆无忌惮,把洪水这魔鬼猛兽得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平常在写作得时候,不管就是环境描写还就是对其她事物得描写我们都可以通过这样得方式来将它写活。 4、配乐,出示洪水图片。师生合作读。 (二)老汉得表现 1、就在如此迫在眉睫得时刻,老汉有着怎样得表现。在1-8段中,找出对老汉得描写。 2、生汇报。出示: 木桥前,没腿深得水里,站着她们得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得老汉。 老汉清瘦得脸上淌着雨水。她不说话,盯着乱哄哄得人们。她像一座山。 3、指名读,从这些描写中您感觉到这就是一位怎样得老汉?(镇定自若、临危不惧)板书:临危不惧 就是啊,她像一座山,一座稳重得山,一座给人以足够信心得山。让我们带上对老汉得崇敬再读句子。所以,老汉备受全村人得——拥戴。(理解“拥戴”,拆字法——拥护爱戴。) 4、引导朗读。大雨倾盆而下,老汉就是那么得冷静,读——;面对着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得洪水,老汉就是如此得镇定,读——;在洪水得狞笑声中,老汉没有丝毫得畏惧,读——出示:木桥前,没腿深得水里,站着她们得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得老汉。 老汉清瘦得脸上淌着雨水。她不说话,盯着乱哄哄得人们。她像一座山。 (二)群众得表现 1、同样就是在山洪面前,村民们又就是怎样得表现? 出示: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就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您拥我挤地往南跑。 人们又疯了似得折回来。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乱哄哄得人们。 您会用个怎样得词语来形容村民们?(惊慌失措)从哪些字眼里感受到?抓住重点词语朗读。 村民们就是您拥我挤,而老汉就是镇定自若。村民们心里满就是恐惧,而老汉就是临危不惧。这就是什么写法?这就就是群众与典型得对比。

第16课《最大的麦穗》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6.最大的麦穗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垄”字,联系生活实际与上下文理解“麦垄、沉甸甸、颗粒饱满”和“定夺、如梦初醒、错失良机”等词语的意思,并结合语境体会分号的作用。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借助苏格拉底的三句话,理清故事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苏格拉底独特的育人方法。 3.能联系实际,深化学生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从而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人生哲理。 4.积累关于“机遇”的名人名言名事;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结合生活中错失良机,深感遗憾的往事,写一段话,重点突出心理活动描写。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2.找出课文中使用的分号,同时学会分号的用法。 教学难点: 1.明白“人生仿佛在麦地里行走……”等句子的含义,体会文章蕴涵的道理。内外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2.把学习到“以小见大”的写法,运用于实践中。 三、教学评价设计: 1.检查学生预习阶段,通过检查学生自学书写的生字,采取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熟读课文,明白“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道理。在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作出鼓励性的评价。 3.以演促讲,以演促读,在情境表演中,深化学生对“必须善于抓住眼前

12 桥(教案)

12 桥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本文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做题目的深刻内涵。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教学本课,教师可以由课题入手,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让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地预测文意,然后再去读课文。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之后,还应注意从表达方法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一步欣赏和评价课文。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从课文的结构安排、句式特点、语言风格等多个角度引发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教学目标: 1.会写9个生字,重点理解“咆哮、拥戴、呻吟、搀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悟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课文题目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1.会写“咆、哮、嗓、党”等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惊慌、拥戴、沙哑、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的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洪水的可怕和村民的惊慌,为第二课时感悟人物形象奠定基础。 4.体会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的方法。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品读第1—6自然段,感受洪水的可怕和村民的惊慌。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山洪暴发视频,教师激趣导入。 导语:黎明的时候,山洪暴发,来势汹汹,给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带来了可怕的灾难。村民们是怎样躲过这场灾难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桥》这篇课文。 2.出示课题,质疑思考:桥,让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通过播放山洪暴发的视频,学生们或许能联想到:这座桥一定是一座特殊的、承载着人们生的希望的桥。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圈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自主识记字形。 (3)圈画出课文中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和同桌一起讨论。 2.教师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 (1)正确认读下面的词语,注意把变色的字读准。 咆哮嗓子党员流淌沙哑揪出呻吟废话 ◆需注意的字音:“嗓”是平舌音,“呻”是翘舌音。 ◆需注意的字形:“哮”的右边是“孝”,不是“考”。

2019苏教版六年级下册16课《最大的麦穗》课堂实录语文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16课《最大的麦穗》课堂实 录 师:同学们,今天是周六,你们和在座的老师一样放弃了休息日,来到这里与我见面。我非常感谢你们!(真诚地鞠躬,同学和老师热烈鼓掌!)想不想认识我? 生:想!(同学们异口同声。其中,有一位女同学高举着手并且站起来说。) 师:请你到前面来。(那位同学走到了前台,显得有些紧张。)听说盐城一小同学的字写得很棒,愿不愿意现场展示一下? 生:当然可以!(她很自信地说道。) 师:请你先写一个孙悟空的“孙”,再写一个建设的“建”,然后写一个雷锋的“锋”。(她的笔下立刻出现了“孙建锋”三个字,其他同学惊奇地看着黑板。) 师:你写下的就是我的名字。(她猛地愣了一下,又下意识地吐了一下舌头,鼻尖上闪动着几粒细小的汗珠。)勇敢地喊一声,好吗? 生:孙建锋!(她的声音清晰而又响亮。) 师:好样的!其余的同学尽情地喊一声! 生:孙——建——锋。 师:六年来,你当着一位老师的面,既写又喊他的名字,有什么感受?

生:不礼貌。(她不好意思地说)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感受? 生:(一个胖乎乎的男孩子“噌”地站了起来)你是在“师生互动”。(千余名听课的老师热烈鼓掌!) 师:真不简单?你小小的年纪竟然知道如此深刻而又前卫的教学专业术语。我很佩服你!(我双手同时向他竖起了大拇指,听课的老师又一次热烈鼓掌。) 师:第一次来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盐城,听说这里有丹顶鹤自然保护区,还有历史景观“新、马、泰”。(同学们开心地笑了起来)请为我导游一下“新、马、泰”,好吗? 生:“新”,是新四军纪念馆;“马”是铜马广 场;“泰”,是原新四军指挥部所在地——泰山庙。 师:谢谢“导游们”清晰地讲解。(笑声)孙老师也将带你们去旅游,去做一次精神旅游。我们将要到一座精神殿堂,与2500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进行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触摸他的智慧,去汲取他的营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最大的麦穗》。(板书课题)这篇课文,共490字,只有两个生字。我相信经过认真地练习,你们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 (同学们自由练习朗读,约六分钟。) 师:有问题的请自由发问!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16最大的麦穗(2)附答案苏教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课时同步练习-16最大的麦穗(2)附答案轻松做做 一、细读课文深感悟。 1.“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这段话中第一个“最大的”含义是( );第二个“最大的”含义是( )。 A.整个麦地里确实存在着一个最大的麦穗,它是客观存在的,是绝对而言的 B.弟子们在麦地里所能见到的、所能把握住的那株最大的麦穗,它是主观感觉的,是相对而言的 C.大家没有拾到的那个最大的麦穗 2.再结合语境想想上文中“你们已经到头了”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二、课内语段阅读。 “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1.句中分号的作用是( )。 A.表示因果关系分句的停顿 B.表示并列关系分句的停顿 2.这句话中“麦穗”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属于哪一种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三、课外类文阅读。 嗅苹果 学生们向苏格拉底请教:怎样才能坚持真理?

笑容可掬的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随后取出一个苹果。他用手指捏着,慢 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 一嗅空气中的气味儿。”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哪位同学闻到了苹 果的气味儿?” 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香味儿!” 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起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走过,边 走边叮嘱:“请同学们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儿。”稍停,苏格 拉底第三次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让每一个学生再嗅一嗅苹果的气味儿。 经过三次“嗅一嗅”之后,除一个学生外,其他学生都举起了手,都说闻到 了苹果的香味儿。 那位没有举手的学生环顾了一下四周,觉得一定是自己错了,于是也随波逐 流地赶紧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 假苹果,什么味也没有。”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笑容可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波逐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过三次“嗅一嗅”之后,那位没有举手的学生也举手了,他当时可能 在想什么?为什么最终举起了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3.为什么苏格拉底的笑容最后不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桥教学设计

16《桥》教学设计 华立学校余庆佳 一、教学内容: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 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通过比较,了解作者结尾布局之妙。 4、体会《桥》的深刻涵义。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研读课文,感悟老支书沉着镇定、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 难点:体会《桥》的涵义及文章结尾布局的巧妙。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记得我们学过的《赵州桥》介绍的是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跨越海峡两岸的生 命桥》写的是海峡两岸人民用爱心共同救助一位大陆白血病患者的感人故事。这篇课文仅用一个字“桥”做题目,作者会写些什么呢?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6课《桥》 板书课题————桥 2.首先我们来回顾下上节课的一些内容,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二)朗读课文,深入体会 1.快速读课文,找出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画出来。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比喻) (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拟人) (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拟人) (4)水渐渐窜上来,放肆的舔着人们的腰。(拟人) (5)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拟人) 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洪水? (凶猛可怕……) 2.面对汹涌的洪水,面对死亡的威胁,乡亲们是怎样的? (惊慌你拥我挤疯了跌跌撞撞) 3.过渡:那他们还有路可走吗?哪里?什么样的路?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 面对唯一可以逃生而又随时可能崩塌的桥,如果乡亲们还是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跑,会有什么后果? 那乡亲们安然过桥了吗?是谁在中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是的,是老支书。 (三)品悟老汉的言行,体会人物品质 1、孩子们,现在请你们拿出一支笔,静下心来,读7—23自然段,从中找出最能表现老 汉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用“———”划出,反复读读,试着说说自己的体会。 2、出示句子 (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这是对老汉什么的描写?(外貌神态)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你从这个句子中感受到了什么?(把老汉比作“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人们的“惊慌”“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你拥我挤”等形成鲜明的对比,又写出了老人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试想:如果是你或者我镇定得像一座山就能让村民们停下来吗?那为什么老汉就行?

16.《桥》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16.《桥》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执教者:王力山(南沙区实验小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课标版第十册第四组,本组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学习本组课文重点是抓住那些感动人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内心想法及品质的课文已有过接触,因此,在本文教学时,让学生抓住老汉的言行来体会他的品质应该不是难点。但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推想老汉的内心想法却有难度,因为学生对洪水不熟悉。因此,结合本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学习本课的表达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狞笑、拥戴、放肆、呻吟、搀扶、祭奠、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抓关键词理解句子,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老党员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句子,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课前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词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走近洪水,学习环境描写。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导入新课

2019苏教版六下《最大的麦穗》听课记录语文

苏教版六下《最大的麦穗》听课记录 (说明:培训还安排有一项“跟一位特级进课堂”的内 容(三天)。分成几个七八人的小组,安排到某位特级所在的学校(或单位)。我们分到的导师是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的特级教师倪宗红。她原是学军小学的,师承唐淑华,获得过全国赛课一等奖。今年暑假刚到新岗位。按规定要听导师两节课,这一节是根据05年11月的录像整理的。觉得此设计对“说理性小品文”的教学有很大启示,尤其在“落实人文性,强化工具性,体现语文味”上更是一个超越,所以发于此,望能给予您启示。红色为听课时的即时感想。) 一、课前活动 图片显示麦田 1、一块麦田里有多少麦穗?猜,数字——你能用语文的方式表达吗?(成语) 2、一起走进麦地,仔细看一看麦穗(图片显示麦穗)。 这一束一束的麦穗,看到最大的时候,用起立的方式告诉大家。图片:看一束束麦穗,认为找到最大的就站起来。 3、你怎么没站过?站过了,怎么又坐下了?你坐下表示 什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选择及依据。 一次也没站的,谈一谈想法。 (即时感想:第一,学生手头没有文本,课前谈话环节 安排这样一个活动之意在于让学生走近文本,让学生感受到

“机遇”问题。其次,用“麦穗”作为活动的题材,有更贴近文本,降低难度,直观地理解麦田和麦穗渗透这一知识点等几个好处。) 二、引题质疑 1、介绍:带学生选择最大的麦穗的事,是2500多年前一位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带学生做的。 今天我们来读这个故事,你想从中寻找什么答案。交流:为什么带学生找。记住“苏格拉底”。 结果? 怎么找?大?(板书学生的问题) 2、自由读文,自己带着疑问读课文。大声读,反复读,读到老师喊停的时候。发教材。 读完的站起来。一遍的坐下,二遍的坐下,三遍的继续站着。 3、梳理问题:通过读,明白我们应该首先解决什么问题?给学生的问题标上序号。产生争议。根据课文内容先解决怎么找,再解决为什么找?道理是最后读着读着就越来越清晰了。 (在学生不知道的情况下组织教学,具有真实性。学生未接触文本,不了解文本的前提下,先引导质疑,再发下文本,这种做法很有新意。利用了阅读期待心理;注重了梳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在梳理问题的同时也梳理了文本的顺序,

16、最大的麦穗

16、最大的麦穗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走进弟子们的内心,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内外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在一个收获的季节里,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了一块长满沉甸甸麦穗的麦地里,他要让弟子们干什么呢?(指名说) 二、自主感知 1、出示: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默读,想想苏格拉底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怎样的语气呢?从哪个词语能够感受到?

(2)“只许进不许退”言下之意就是说什么?指名说 (3)指导读好这句话,读出严肃、命令的语气 (4)指名读,齐读 2、过渡: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话后,怎么去做的呢? 3、默读课文3、4自然段,在旁边写写批注。提示:能够抓住重点词句,分析一下当时弟子们的表现,也能够写写对弟子们这样做的感受,想对他们说些什么等等。. 4、交流---- 5、师小结:即使弟子们很认真的在找那一穗最大的麦穗,但他们的目光短浅,不能把握住眼前的机会,到最后落的个“两手空空”。 6、苏格拉底看到弟子们这样的表现,他首先对他们说了一句什么话? 出示:你们已经到头了。 (1)想想苏格拉底说这话的时候,他的内心感到怎样呢? (2)交流(失望、生气) (3)指导朗读(根据不同感受读出不同语气)

7、过渡:失望也好,生气也罢,这都不是苏格拉底所要的,他是要告诉弟子们一个道理。 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所以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默读,思考苏格拉底在说这句话时是怎么样的语气呢? (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2)指名读,齐读 (3)这里的“有一穗是最大的”和“最大的一穗”意思同吗? (4)小结 8、过渡:苏格拉底是一位大哲学家,他让弟子来麦田仅仅是为了找最大的麦穗吗?他想让弟子做什么? 三、品读感悟,合作探究 出示: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了那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麦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6.最大的麦穗(说课稿)

16.《最大的麦穗》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感悟人生”主题篇中的第二篇《最大的麦穗》。本单元共安排了3篇文章——《天游峰的扫路人》《最大的麦穗》《山谷中的谜底》,意在让学生通过一些人、事、物领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导向。《最大的麦穗》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颗最大的麦穗,但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说学情 有了六年学习生活的的积淀,学生对生活有所体验与感悟,思想开始向成熟发展,正是引导其明事理,辨是非,培养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时期。通过六年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合作能力,就本文来看,只要孩子们稍稍用心预习,就能概括出事情的主要经过,并且找到在结尾点明的哲理。但课文以小见大,思想性很强,真正内化理解,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的,再加上生活经验有限,对文中描绘的景象,仅凭想象也是很难以深刻感受。 三、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以及对本课教材的理解,保证学生“读、写、说”三种习惯的养成,我们预设用两课时完成本

课的教学。第一课时的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垄”,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今天我重点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联系实际,说说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的”这句话的理解。 四、说教法与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结合本文借事喻理的特点——叙事简洁,说理深刻,这节课我们采用目标教学法,以“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中介,以“相机点拨”为重点,组织学习活动。学生则通过“读—画—悟—批—读”的方法,细读品味,运用抽丝剥茧式的演绎思维,用自己的经验去兑换文中的道理,“走进教材”再“走出教材”,教学合一,自主畅游在《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家园中,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互生。 五、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师:多媒体课件。生:1、搜集苏格拉底的有关资料

16桥教学设计

16桥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生字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过程与方法 看、听、质疑、品读、讨论分析、汇总、共同赏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主人公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主人公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教学过程。 2、体会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有关“桥”的课文?这几篇课文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这篇课文又会写些什么内容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不理解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自己解决,也可向学习伙伴请教,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认读和课文朗读情况。 (1)检查字音、字形 (应注意“肆”的声母是平舌音,“搀、呻”的韵母是翘舌音,“疯、狞、淌、瞪、膛”的韵母是后鼻音,“呻、搀、奠”的韵母是前鼻音。特别注意“肆”、“奠”的写法) (2)学生提出难理解的词语,共同帮助解决。 (3)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朗读。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突遇山洪1~6;疏导撤离7~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 三、感受险情 1.让我们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可怕的一幕。读课文第一段,找出文中描写洪水(或雨水)可怕的句子,用心体会。 2.汇报交流谈体会,感情朗读促感悟: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