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紫陶调查报告
2019建水、石屏等地文物古迹考察报告

建水、石屏等地文物古迹考察报告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十X大清真寺。
此次参观考察活动,组织严谨有序,安排紧凑得当,委员们通过考察拓展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情况简介
1、瓦窑村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历史悠久。
1953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建水紫陶与江苏宜兴陶、广东石湾陶、四川荣昌陶一起被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
如今,随着原料的枯竭,市场上大品牌紫砂煲出现了制假现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建水紫陶,情况如何?带着这样的疑问,此行第一站,委员们实地走访了建水的做陶名家,参观了制陶工艺。
建水紫陶的生产主要集中在瓦窑村。
这是一个位于建水北部距县城2公里的村落,村内一溜排开有几十X大规模的修缮、扩建。
清康熙初年,知州刘维世和学正罗天柱主持又进行全面修缮。
文庙原占地4257平方米,坐北朝南,临街有“礼门”、“义路”两道券门,背面刻有“玉振”、“金声”。
北进是一座四柱三门,高13.5米,宽43米的大牌坊。
正中悬挂红底金字横匾“棂星门”,左右悬挂“德配之地”、“道冠古今”横匾。
背面正中悬挂“洙泗渊源”横匾。
皆由清乾隆年间石屏州学正,蒙化人张瑞亮书写。
大牌坊不但斗拱、客枋、雀替等构件雕刻精美,前面的一对石狮,正中两根门柱、前后的石雕,有抱鼓石上的团龙图和基石上的麒麟图。
- 1 -。
建水紫陶实践报告总结与反思

建水紫陶实践报告总结与反思# 建水紫陶实践报告总结与反思## 一、引言建水紫陶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 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紫陶制作过程繁琐,技术要求高,需要耐心和细致的手工操作。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我与同学们一起学习和探索了紫陶的制作工艺和技巧,通过亲身实践,对紫陶制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二、实践过程在一开始的实践活动中,我们首先学习了紫陶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了解到紫陶制作始于明代,经过多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工艺和风格。
紫陶以其优美的造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之后,我们学习了紫陶的制作工艺和步骤,包括原料的准备、模具的制作、成型、雕刻、干燥、烧制等。
通过老师的指导和示范,我们亲自动手操作,学习了各个环节的技巧和要点。
在模具的制作过程中,我们掌握了如何选取适合的材料和工具,如何精确测量和切割,以及如何确保模具的稳固性和耐用性。
在紫陶的成型和雕刻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使用坯料进行整形和修饰。
不同的造型和图案需要不同的手法和工具,我们通过练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
在干燥和烧制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温度和时间的控制非常重要,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成品造成影响。
## 三、实践心得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我对建水紫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收获了很多。
首先,我学会了如何操作紫陶制作所需的工具和设备。
例如,我掌握了模具制作的技巧,不仅了解了各种模具的类型和特点,还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模具。
此外,我还练习了成型、雕刻、干燥和烧制等环节的技巧,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我深刻体会到紫陶制作需要耐心和细致的态度。
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仔细对待,不能草率从事。
例如,在成型和雕刻过程中,一点小小的疏忽就会对最终的成品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此,我学会了专注于每一个细节,保持耐心和细致。
最重要的是,我意识到紫陶制作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紫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浅谈建水紫陶制作和发展

literary 浅谈建水紫陶的制作和发展■股志勇(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历史渊源建水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是一个汉、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聚居的边陲重镇。
被世人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就产于建水县碗窑村。
建水紫陶发源地碗窑村世代以陶瓷为业,村名因陶瓷而得。
始于清代道光年间的建水紫陶传统手工技艺,是在承传了千余年陶瓷文明的基础上,为满足近现代人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逐步形成的。
《民国建水县志稿》中载:“建水陶业(紫陶)创始于清光绪末期,发明者,建水知县卢咸顼,江西人,先试做烟斗,继做花瓶、茶壶、笔筒、汽锅及各种用具。
体质坚实,形式古朴,书画生颍,色彩光润,见者无不赏心悦目。
累次寄往欧美赛会,均获上奖,成为独一无二之工业也。
民间代表性紫陶发明人有清中未期的张好、潘金槐和40年代成名的向逢春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4年成立了“建水县陶器社”(70年代更名为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打破了当时仅靠手工作坊生产的格局,碗窑村大部分人进厂亦工亦农,人最多时有150多人,建水紫陶古老传统的制陶工艺得到了继承和弘扬。
■艺术价值建水紫陶因艺而珍,其品质洁如玉,明如镜,声如磬,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无铅、无毒、对人体无有害物质。
其更侧重于文化的张扬,以传统中国书法绘画为主要内容,以陶为纸,既保留笔墨的法备气至,又要兼顾陶坯在不同弧面和湿润状态的柔糯特性,使建水紫陶古貌淋漓,文气盎然。
与其它陶瓷艺术不同的是,建水紫陶不仅可以通过制作精美、造型新颖的器形之外,最主要的是将传统的书画艺术运用于紫陶创作,紫陶上的字画不以斑斓的视角冲击取胜,而以一种纯洁安详的淡雅与观者交流,传导出的是一种优美单纯的宁静。
■工艺制作在传统的建水紫陶制作工艺中,一般分为制泥、拉坯、绘制、刻坯、填泥、精修、烧制和磨制8个程序,每道工序都由专人承担各个工艺的制作。
制泥:建水紫陶的原料取自距县城两公里附近的碗窑村。
传统的制泥方法是:将开采出来的粘土原料用石磨磨成细粉,然后将细粉过筛后按照制陶要求把不同成分含量的粉末泥灰原料进行配比,再将其倒入陶缸中加水浸泡搅浆,待含砂浆泥沉落池底,便只勺取上面的浆泥倒入另外的池内作再次淘洗。
【最新文档】有关建水紫陶工艺的社会实践-word范文模板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有关建水紫陶工艺的社会实践篇一:关于加强建水紫陶工艺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201X年5月5日政协红河州第十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政协红河州委员会建水紫陶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及“手工拉坯、名人书画、阴刻阳填、无釉磨光”的独特工艺而闻名于世,具有质如铁、亮如镜、音如磐、洁如玉的特点,被誉为“陶中瑰宝”,与江苏宜兴紫砂陶、广东石湾陶、四川荣昌陶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陶”。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建水紫陶再次焕发勃勃生机,呈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
按照我州“十二五”规划和文化产业建设的要求,州政协主席会议研究决定把“建水紫陶工艺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列为州政协常委会调研课题。
201X年4月11日至12日,州政协主席李保文、副主席陈军率领部分州政协常委和文史委委员及相关专家学者,对建水紫陶工艺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研组听取了建水县人民政府的专题汇报,实地考察了碗窑村古窑遗址和绍康陶品、火宝陶艺、工艺陶厂、进兴工作室、贝山陶庄、陶茶居、紫陶会馆7家企业,并召开紫陶行业代表座谈会广泛听取了意见。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建水紫陶的发展历史和工艺传承保护情况建水陶瓷历史悠久,从该县西汉古墓群出土的陶丸、陶片表明距今两千多年前建水就有了原始制陶业。
据1980年国家陶瓷专家对建水碗窑村古窑遗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发掘考证,建水“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细陶”。
产生于清光绪年间的建水紫陶最初是生产达官贵人的烟斗,政府禁烟后碗窑村陶户改制花瓶、笔筒、汽锅等陶器。
从民国初年起,在紫陶上广泛采用名家书画、断简残帖等装饰,经刊刻填泥、烧制磨光后,建水紫陶呈现出典雅秀丽、自然斑驳、浑朴古拙、别具一格的金石韵味,被称之为文人陶又被誉为“陶中一秀”,产品不仅畅销滇南,还远销到东南亚一带。
云南建水紫陶的产业化发展及对策

云南建水紫陶的产业化发展及对策云南建水紫陶作为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早在唐代就有“建水陶器”之誉。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制造的兴起和消费者对新颖、实用、便捷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的手工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和生存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云南建水紫陶的产业化发展,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云南建水紫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云南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主要是手制、手胎,传统工艺的工序繁多,一些细节和纹饰的加工需要精湛的手艺,生产效率低下,成本较高。
在市场上,建水紫陶的竞争力较弱,一方面是因为其价格高,定位于高端市场,另一方面是应用范围窄,多用于收藏和装饰,市场规模较小。
1、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是云南建水紫陶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开发经典的建水紫陶文化产品,既能够满足消费者对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气息的需求,又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品牌形象。
例如,可以设计具有建水特色的送礼茶具、摆件等产品,营销渠道可以通过参加文化展览、线下活动等方式来扩宽市场。
2、提升工艺水平。
传统的手工制造业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效率低、成本高的困扰,如何提升生产效率和工艺水平,符合市场需求,是企业转型发展的关键。
首先,可以通过工艺改进降低成本,应用现代化设备提高效率。
其次,可以实行专业化分工,重新分配生产流程,提高产能提升。
此外,加强对员工的技术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和技术水平,有助于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
3、拓展销售渠道。
如何找到更多的销售渠道,扩大销售范围,提高品牌知名度,是企业追求增长的关键。
可以通过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开发新型市场,挖掘新的消费群体,创新销售模式,提高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
三、对策1、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企业应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产业发展规划,包括产业布局、市场定位、产品研发和营销策略。
规划应该具有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需要适应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变化。
2、加强品牌建设。
紫陶线上销售现况分析

紫陶线上销售现况分析建水紫陶是发展于中国西南边陲的一种陶瓷工艺品,其烧制技艺被评为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购买紫陶,但是由于地域偏僻,宣传力度不够,使得其在市场上的认知度仍然不高。
对于大多数传统品牌的产品来说,其主力消费群体出现逐渐由线下转向线上的发展趋势,这是由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如果紫陶企业的有效体系仍以线下为主,那么必然出现企业的销售渠道与目标消费群体直接背离的问题。
由于建水紫陶的线上销售和管理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此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建水紫陶走出云南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必经之路。
一、建水紫陶的发展背景自宋末年间开始云南建水生产陶器,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
建水紫陶与江苏宜兴紫砂、广西钦州坭兴陶、四川荣昌陶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陶。
建水紫陶陶泥取自境内五彩山,含铁量高,使成器硬度高,强度大,表面富有金属质感,叩击有金石之声。
经无釉磨光,精工细磨抛光,质地细腻,光亮如镜,2008年建水紫陶工艺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建水县大力推进紫陶产业化、规模化、精细化、市场化发展,紫陶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2004年建水仅有7家紫陶企业,到2018年,建水紫陶年产值达到了24.15亿元,建水紫陶已经成为建水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网民数量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制造商正在通过电商平台开展线上销售,建水紫陶的线上销售也成为紫陶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
二、建水紫陶线上销售现状及问题(一)建水紫陶线上销售的现状据调查,现下建水制造商关于线上销售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朋友圈宣传销售,这种模式宣传范围比较局限,仅限于自己的朋友,业务量有限且较为零散;另一种模式是销售给经销商,建水紫陶作坊中三分之二的紫陶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销售。
虽然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上也有售卖紫陶的店铺,但是店铺里的产品反复多次经过经销商的倒卖,造成了价格过高,生产与销售严重隔离,紫陶产品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建水紫陶调查报告

建水紫陶调查成果展示:【摘要】:建水紫陶以其卓然不凡的陶瓷品相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坭兴陶、四川荣昌陶一并被称为“中国四大名陶”。
建水紫陶以其独具的风格蜚声海内外,成为人们喜爱的珍品。
究其原因,除了制作精美、造型新颖之外,最主要的是将传统的书画艺术运用于紫陶身上,使其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成为一种典雅的艺术品,登上了艺术大雅之堂。
如今,建水紫陶面临着传统还是商业化的难题。
当紫陶形成产业后,在传承与商业之间,似乎形成了一种对立关系,而寻找“传承技艺”与“商业利益”的平衡点,是现如今建水紫陶面对的难题。
紫陶要保持家庭作坊式生产,还是让紫陶进入工业化时代?保持传统还是尽量市场化?是现如今建水紫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建水紫陶的未来应把握传统,并在创新中寻求发展。
应鼓励当地年轻人学习建陶的制作,了解民间艺术品传承的意义,将建水紫陶文化传向世界。
【关键字】:生产技艺品鉴要点传承技艺工业化生产实践目的:1为了促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的思想认识,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2 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中,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学会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3 开拓大学生的视野,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的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给自己定位。
并学会如何待人处事,加强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和承受压力的能力,锻炼意志,以适应社会需要。
4 这次文化下乡,让大家认识建水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紫陶文化和建水青年思想,进一步了解云南的文化和民俗,更加清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让大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文化,保护文化,传承文化,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实践结果:建水紫陶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及“手工拉坯、名人书画、阴刻阳填、无釉磨光”的独特工艺而闻名于世,与江苏宜兴紫砂陶、广东石湾陶、四川荣昌陶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陶”。
云南建水紫陶行业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课程名称社会调研Ⅱ班级与班级代码国贸3班(132506013)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指导教师吕瑛学号 51名单姚莉提交日期 2015年9月7日广东财经大学教务处制姓名姚莉调研报告成绩评语: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云南建水紫陶产业发展概况摘要:云南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建水县是我国传统陶瓷的只要产地之一,在这里发现了距今3500年的陶瓷碎片,建水县有一个名叫碗窑村的以陶瓷为业的村落,建水陶瓷始发于此。
建水紫陶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工艺品。
其制作源远流长,自宋末年间开始生产陶器,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
历史上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瓷,清有紫陶的说法,紫陶属传统的名优产品,建水文化最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就是紫陶。
1953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建水紫陶被列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与江苏宜兴陶、广东石湾陶、四川荣昌陶并驾齐名。
建水陶瓷源远流长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国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建水紫陶泥玩文化刻坯填泥无釉磨光目录一、导论 (1)(一)研究背景 (1)(二)研究目的 (1)(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2)二、现状分析 (2)(一)陈绍康代表手工作坊访谈录分析: (2)(二)肖春魁2015年国际柴烧活动体验 (3)(三)红河民族师范学院李红峰访谈录分析 (4)(四)政府政策 (5)(五)旅游业发展 (6)(六)调查问卷分析 (6)三、与江西景德镇陶瓷对比 (8)(一)制作工艺对比 (8)(二)发展情况对比 (10)(三)经验总结 (12)四、行业发展阻碍因素 (12)(一)紫陶工艺本身 (12)(二)制陶师创新意识 (13)(三)市场化与产业化的平衡 (14)五、行业展望与合理化建议 (14)六、参考文献 (16)七、附录 (16)一、导论(一)研究背景建水县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下辖的县之一,该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北岸,面积3789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 2012年建水县实现生产总值(GDP)89.6亿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史料记载,建水紫陶产生于清代,始于道光年间,是在明代粗陶生产昌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建水陶瓷发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说。 在1980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与建水工艺美术陶厂首次对建水古窑遗址和陶瓷残片进行的叩访中,他们惊喜地发现了大量的宋代青瓷、元代青花、明代粗陶和清代紫陶的残片。建水紫陶生产之初,主要生产烟斗、茶具、花瓶、笔筒、印盒、烛台等物件,造型大多古朴典雅,别具一格;至清朝光绪年间开始生产一种用于炖鸡的造型独特的“杨林锅”,即新中国成立后曾大量生产的汽锅紫陶汽锅,又称为“杨捏”,为拳头产品,文人的字画移位于紫陶之上,是将古老的建水陶艺点化为一种经典。以陶为纸,既要保留笔墨的法备气至,又要兼顾陶坯在不同弧面和湿润状态的柔糯特性,捉毫濡墨须由厚实的悬肘运笔功底。紫陶上的字画不以斑斓的视角冲击取胜,而以一种纯洁安详的淡雅与观者交流,传导出的是一种优美单纯的宁静。
建水紫陶以其卓然不凡的陶瓷品相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坭兴陶、四川荣昌陶一并被称为“中国四大名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几番沉浮,“体如铁、明如水、亮如镜、声如磬”,依靠这些特质,建水紫陶奠定了自己的商业地位。
如今,建水紫陶面临着传统还是商业化的难题。当紫陶形成产业后,在传承与商业之间,似乎形成了一种对立关系,而寻找“传承技艺”与“商业利益”的平衡点,是现如今建水紫陶面对的难题。
建水紫陶以其独具的风格蜚声海内外,成为人们喜爱的珍品。究其原因,除了制作精美、造型新颖之外,最主要的是将传统的书画艺术运用于紫陶身上,使其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成为一种典雅的艺术品,登上了艺术大雅之堂。
建水紫陶的未来应把握传统,并在创新中寻求发展。鼓励当地年轻人学习建陶的制作,了解民间艺术品传承的意义。
3、制定陶土资源的保护利用规划,并严格实施
县人民政府应尽快组织有资质的地质勘探技术单位对建水县陶土资源进行普查勘测,全面掌握陶土资源的总储量、分布位置、品质及化学成分等。要尽快制定出台陶土资源保护利用的规划和措施,明确划定保护区域,实行许可证制度,加强对优质陶土的科学管理,合理采集使用,严禁乱挖、乱采、乱建和外运,杜绝陶土资源的浪费和外流,避免外地企业的不良竞争,确保建水紫陶产业的持续发展。
4、建水优质陶土资源的缺乏,紫陶质量得不到保证。据了解,以前制陶用的土都是当地人去自己山上采的,回来之后也是经过自己筛洗的,但现在已经找不到这样的土了,现在用的土都是进货的来的,在这个过程中,谁都不能保证土的质量,从而也就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5、对紫陶的兴趣和重视不够,后继人才储备不足。现在的技术人员大多都是中年人,青年人大多在外打工上学,对紫陶的接触很少,更不用说对手工技艺的接触,还有的人认为制陶很辛苦,是他们无法坚持的,根据我们的调查得知也有部分年轻人在做陶瓷,但是很少,会的也很少,再者他们对此不够重视,似乎也没有兴趣。
4 这次文化下乡,让大家认识建水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紫陶文化和建水青年思想,进一步了解云南的文化和民俗,更加清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让大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文化,保护文化,传承文化,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实践结果:
建水紫陶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及“手工拉坯、名人书画、阴刻阳填、无釉磨光”的独特工艺而闻名于世,与江苏宜兴紫砂陶、广东石湾陶、四川荣昌陶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陶”。在此次三下乡的实践中,我们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在建水紫陶的发展中存在喜与忧,建水人民在生产生活中不断传承建水紫陶所具有的民族特色,同时还加进了时代元素,使建水紫陶文化生生不息。建水紫陶得到了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以下的一系列问题:
2、泡茶不吸味,不影响茶叶自身的气韵,同时兼具陶器泡茶的浓郁滋味。
3、建水紫陶壶新到手时,表面抛光的光泽还显得有点“贼”,但是随着不断使用,表面光泽会逐渐圆润内敛,更显其拙朴特性。4、壶的表面最好不用茶水浇,用开水浇。(特别是白泥,用茶水养壶会使壶面变色。)
用紫陶壶在周末与朋友喝茶聊天乃是人生一大乐事,让烦躁的心灵在都市中拥有片刻的宁静。
以下是对加强陶发展的建议:
政府方面
1、 加大紫陶的宣传。要不断挖掘文化内涵,加强对紫陶文化的保护、策划、开发、宣传和推广,扩大影响力;可以通过举办博览会、参加展示会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沟通;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手段加强广告宣传,让当地人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也以此加深他们对紫陶的认识。
2、提高当地制陶人的技术水平、管理及营销水平。针对当地人受教育水平低,技术水平不太高这些方面,政府应该予以重视,加强他们专业知识技能,制定人才培训计划,培育优秀的紫陶生产技术人才,以保持企业的发展后劲;要培养紫陶企业管理人才,加强对人才培训的宏观指导,组织实施人才培训计划,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要引进高级科研和创意设计人才;四要引进专业营销人才,组建有市场意识、品牌意识和商业头脑的专业营销队伍,积极拓展市场。
建水紫陶作为艺术品的品鉴要点:一、首先观其形看其色,这是所有陶瓷欣赏的第一步。但建陶之形不能按景德镇。宜兴的标准来横量,这是因为建陶的工艺特殊性所决定的。其形多取古朴厚重。其色黑里透红变化丰富,净色较少,这已是建陶的特色。二、品味上面的书与画,先看其线条有独立的审美性,就陶上而言好的线质如同毛笔写出,其线质是有独立审美性的。虽经刀刻但无刻意之迹,笔韵线质尚存。反之线条如同木刻,死板无韵。谓之无笔,既无笔则失去了中国书画情趣,情趣既失神韵何来。这须观者有一定的书画鉴赏力,方可识其韵味。中国画讲求笔墨功力,更注重写意传神。没有扎实的基本功而妄言得其神者乃是自欺欺人而已。当今欺艺盗名者居多,观者须慧眼识之。古人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这里的道是书之道。画之道。中国文化之大道。这也是建陶的灵魂所在。这也是中国‘四大名陶’。‘陶中一秀’的立足点。不入其‘道’只徒其形,只可谓之器,器皿之器。不入韵者,属形而下者。非形而上之艺。好的建陶不在是传统意义上的‘瓶罐,’因其承载了中国文人的情思与追求。她是艺术的载体。反映出来的是中国的人文精神。三、建陶还有一道特殊的无釉磨光工艺。有人喜欢磨得很亮,有的又偏爱哑光。这一点按个人喜好选择即可。
个人方面
1、加强自身文学素养,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当地人应该自觉地多去了解建水紫陶的历史、发展及其特点,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并有效地运用到实际当中,刻苦钻研,打破常规,制造出更多新颖有创意的作品。
2、加强思想意识。让他们重视起来,从而把建水紫陶这一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使之发扬光大并确保建水紫陶产业的持续发展。
在科技、技术、文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来自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物质已经不能再满足都市人的心灵,追求精神的慰藉已然成为潮流,而和朋友在周末喝茶聊天是最好的选择。好茶配好的茶具是必然选择,而建水紫陶壶拥有一种优雅宁静的韵味是品茗之精品。以下是紫陶壶品茗要点:
1、建水紫陶古朴的金石味道,非常配合普洱茶内敛厚重的个性。
紫陶要保持家庭作坊式生产,还是让紫陶进入工业化时代?保持传统还是尽量市场化?是现如今建水紫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碗窑村实地调研考察中,我们了解到家庭作坊式生产已用现代气化窑科学控制温度烧窑,早已摒弃传统耗时费力的龙窑烧制法。这是建水紫陶工业化生产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用现代气化窑烧制的陶器略显匠气过重,缺失了紫陶深沉的韵味与灵气。并且龙窑有它的魅力,当龙窑窑膛温度达到1200°的时候,紫陶呈色就会出现奇异的窑变,或黑或绛或红紫相间,出现可遇而不可求的神奇色彩。窑变后的紫陶,像云彩一样神秘而又捉摸不定。这是现代气化窑所达不到的境界。另外,建水紫陶的坯土是以氧化铁为主要呈色元素的红色粘土,填色的泥料则是含硅的白色粘土,一些灰绿的、浅绛的、橙黄的天然彩泥被奇妙的敷上了紫色的陶坯,这种人为的创新和发挥,极大地彰显了建水紫陶的艺术表现力。“残贴”便是将在陶坯上施泥为彩的艺术演绎得出神入化。残贴的做法是:将坯上的字画分别以阴、阳两种刻法交叉刻出,在刻模上以彩泥交替填充,多不过五六块,少则两三贴,让观者心随神移,浮想联翩。但是建水紫陶泥料现已采用工厂化的大规模生产,再由家庭作坊向工厂购买泥料进行生产陶器。
【关键字】:生产技艺 品鉴要点 传承技艺 工业化生产
实践目的:
1为了促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的思想认识,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2 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中,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学会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3 开拓大学生的视野,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的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给自己定位。并学会如何待人处事,加强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和承受压力的能力,锻炼意志,以适应社会需要。
2、企业规模小,结构单一。碗窑村里,私人经营的较多,生产紫陶的工厂较少,即便有,也只是小规模生产,在我们走访的工厂里,他们只有两到三个雕花工人,制作造型的也只有两三个,还有其他制泥及烧窑的工人都没见到,而且成品种类少,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
3、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建水紫陶企业普遍规模不大,家庭作坊式企业居多,在管理、技术人才的培养引进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建水虽然拥有一批制陶工艺美术师和技术人员,但大多都没受过更多的教育,总体上文化水平不高、艺术修养不够,其产品的艺术创新力弱、文化内涵浅,更缺乏国内书画名家参与,导致建水紫陶艺术精品、珍品不多,在全国的认知度不高、影响力不大。
建水紫陶调查成果展示:
【摘要】:建水紫陶以其卓然不凡的陶瓷品相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坭兴陶、四川荣昌陶一并被称为“中国四大名陶”。建水紫陶以其独具的风格蜚声海内外,成为人们喜爱的珍品。究其原因,除了制作精美、造型新颖之外,最主要的是将传统的书画艺术运用于紫陶身上,使其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成为一种典雅的艺术品,登上了艺术大雅之堂。如今,建水紫陶面临着传统还是商业化的难题。当紫陶形成产业后,在传承与商业之间,似乎形成了一种对立关系,而寻找“传承技艺”与“商业利益”的平衡点,是现如今建水紫陶面对的难题。紫陶要保持家庭作坊式生产,还是让紫陶进入工业化时代?保持传统还是尽量市场化?是现如今建水紫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建水紫陶的未来应把握传统,并在创新中寻求发展。应鼓励当地年轻人学习建陶的制作,了解民间艺术品传承的意义,将建水紫陶文化传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