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思考题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专业课思考题及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专业课思考题1、结合你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初步认识,谈谈你所认识到的中国现代文学。
答案答案要点:1、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起是近代社会变革、文化转型的历史产物;2、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有血肉般的内在关联,同时有受到外国文学(文化)思潮的直接影响;3、中国现代文学在文学性质上完成了现代的转变,具有鲜明的现代性、创新性特征。
参考:1、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2、本课绪论部分2、中国现代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因素有哪些?答案答案要点:1、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变革形势2、近代文学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3、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催生参考:1、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2、本课绪论部分思考题1、中国现代文学在初始阶段,创作上有哪些表现特征?答案要点:(1)个性解放思想的确立与理想精神的充分显现(2)传统价值观的失落与寻找新的终极关怀的感伤(3)新文体的建构与新语言、结构及表达方式的努力追求(4)多种创作方法的尝试与多样化创作的认真实践2、新文学作哪些方面显示出文学革命的实绩?答案要点:1.在思文化观念上,显示了现代文学的现代观念和价值标准的确立。
2.在文学理论建设上,"人的文学"理论的建构,显示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建设的高起点。
3.在创作上,各种新型的文体和语体的出现,适应了现代中国的现代化历史进程的需求,充分表现了现代中国人的心声和思想情感。
思考题1、鲁迅的小说创作有哪些特点?答案要点:1. 具有独特的视角、独特的主题与创新的模式特点2. 具有新的形式、新结构和新的表现方式3. 具有个性化的人物典型塑造的特点2、鲁迅的杂文创作具有什么样的历史地位?答案要点:(须从鲁迅杂文创作的特点上入手来回答这个问题)1. 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2. 在"反常规"、"多疑"思维中批判的犀利与尖锐3. 杂文创作中的"个"与"类"4. 鲁迅杂文的主观性5. 自由创造的杂文语言(然后,再从中国现代社会状况的需要和现代文学的发展上来予以总结定论)思考题1、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具有哪些表现特征?答案要点:1、个性解放走向社会解放,文学的社会性进一步加强。
现代文学思考题答案第一章文学革命的先声

现代文学思考题答案第一章文学革命的先声1、分析“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历史条件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社会历史条件:辛亥革命失败后,内忧外患使国家和民族陷于垂危之中。
封建帝制复辟与反复辟的尖锐斗争;尊孔与反尊孔的激烈交锋。
进步知识分子的历史反思与启蒙主义觉悟。
晚清以来,留学生译介大量西方文学、哲学、社会学著作,直接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和世界文化交流参照系。
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商业有了明显发展,新兴阶级壮大,国内政治力量发生有利于新文化生长的变化。
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兴起“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陈独秀、吴虞、李大钊、鲁迅等批判封建专制主义与三纲五常等传统伦理道德观念;胡适、周作人“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理论倡导。
这个反封建的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五四”爱国浪潮的推动下,不仅壮大了声势,而且逐渐转换着自身的思想性质,其左翼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坚。
2、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前期内容:思想革命: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后期内容:宣传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
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
4、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1、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2、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即反对“文以载道”、“代圣贤立传”等封建文学观念,提倡“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社会文学”。
这一点侧重文学表现内容。
自考现代汉语课后思考题答案

自考现代汉语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一节汉语和现代汉语1.现代汉语有几大方言区?你所在的地方属于哪个方言区?这个方言区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有那些明显的特点。
答:十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赣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北方言、闽南方言、晋语方言、平话方言。
北方方言区2.说明文言与白话、口语与书面语、方言与共同语之间的关系。
答:(1)文言与白话的关系:文言和白话都指书面语,两者是相对而言的。
文言指五四以前通用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
它最初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可是当它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一种书面语言的传统以后,就不再跟着口语一起变化,久而久之,就逐渐和口语脱节,最后变成了一种不但读出来听不懂,而且不经过专门学习连看也看不懂的书面语言。
文言在语法和词汇方面与口语有较大差别。
白话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书面形式的源头。
它的产生是由于文言与口语完全分家,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人民群众中间就逐渐产生了与口语直接联系的这种新的书面语言。
白话始终是和口语密切联系的,语法和词汇方面与口语比较一致。
白话和文言虽然也相互影响,但基本上是分道扬镳,各有各的应用范围。
但长期以来,白话文著作一直被看作是“俗”文学,在书面语言在始终是文言文占统治地位,直到19 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得正式书面的资格。
(2)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①口语和书面语是两种不同的语体。
书面语表诸文字的记述,口语经过口头发音而传播。
两者的载体是不同的,前者是文字,后者是语音。
两者的主要不同,还在于语体。
口语是人们口头上应用的语言,其特征在于简短,疏放,有较多省略因而常见短句。
这种风格的形成,是由于口语常呈现为当面交谈,有特定的语境存托,又有身手势态和语音变化的帮助。
从而具有较多的辅助性信息作为支持。
书面语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但具有与口语不同的语体风格。
书面语趋于周密,严谨,结构完整,因而长句较多。
这种风格的形成,往往是由于书面语缺少不同语境下当面会话所具备的种种辅助信息,不得不要求语句自身得以规范化,标准化,进而成为文学语言,即标准语的基础。
(0479)中国现当代文学一复习思考题资料

(0479)《中国现当代文学一》复习思考题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填在括号内)1、中国诗歌会的主要成员有( a )A、穆木天、蒲风等B、陈梦家、朱湘等C、汪静之、应修人等D、冯至、冯雪峰等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论著《人的文学》的作者是(c)A、胡适B、李大钊C、陈独秀D、周作人3、七月诗派的主要特色是( c )A、主张新诗格律化,主张“三美”。
B、主张诗歌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武器。
C、主张以抗战现实为内容,以自由体为形式。
D、主张诗歌远离政治,否定文学的阶级性。
4、现代文学史上被称为“农民诗人”的诗人是(c)A、刘半农B、艾青C、臧克家D、何其芳5、散文集《绿天》的作者是(d)A、朱自清B、周作人C、陆蠡D、苏雪林6、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诗人是(b)A、冯雪峰B、冯至C、徐志摩D、戴望舒7、茅盾小说《蚀》三部曲包括( c )A、《春蚕》、《秋收》、《残冬》B、《春蚕》、《林家铺子》、《腐蚀》C、《幻灭》、《动摇》、《追求》D、《幻灭》、《动摇》、《腐蚀》8、小说《新儿女英雄传》的作者是( a)A、孔厥、袁静B、张志民C、马烽、西戎D、柳青9、孙犁小说的特点是(c)A、有很强的故事性B、运用现代派的表现手法C、具有明显的散文化特征D、善于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个体形象10、老舍在中英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批判国民性弱点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小说是(b)A、《四世同堂》B、《二马》C、《猫城记》D、《离婚》11、在诗歌创作中具有农民的“忧郁”和“漂泊的情愫”的诗人是( a )A、艾青B、田间C、袁水拍D、田汉12、茅盾的日记体长篇小说是( b )A、《蚀》B、《腐蚀》C、《动摇》D、《幻灭》13、老舍以北京市民社会为描写中心的小说中所塑造的老派市民代表是( a )A、老马、祁老者等B、老马、祁瑞丰等C、赵四、李子荣等D、牛老四、张天真等14、鲁迅写作《故事新编》的时期是( c )A、“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B、“四.一二”事变前夕C、在上海的最后十年D、留学日本时期15、小说《边城》中被人们称为“善”的化身的人物是( c )A、翠翠B、天保C、老船夫D、傩送16、戏剧《日出》的戏剧结构是( b )A、戏中戏的结构B、人像展览式的结构C、糖葫芦式的结构D、回溯式结构17、属于李广田的散文集是( d )A、《画梦集》、《银狐集》B、《囚绿记》、《银狐集》C、《画梦集》、《鹰之歌》D、《画廊集》、《银狐集》18、对抗战期间“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力透纸背”的描写的小说是( d )A、萧军的《八月的乡村》B、萧红的《呼兰河传》C、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D、萧红的《生死场》19、被称为“农民诗人”、“泥土诗人”的诗人是( a )A、臧克家B、田间C、艾青D、胡风20、无名氏长篇六卷集的现代主义小说是( b )A、《北极风情画》B、《无名书稿》C、《塔里的女人》D、《风潇潇》21、小说《家》中的高老太爷是一个( b )A、独断专横、风流放荡的封建官僚B、他既是一个专制冷酷的封建家长、封建礼教的代表,但又有慈祥温和、富有人情味的一面C、他是一个没有半点人情味的、非常专制冷酷、阴险狡诈的封建家长D、是一个风流放荡、荒淫无度的地痞流氓22、《边城》的主题追求在于(b)A、批判了封建婚姻制度B、展现了人性美和人情美C、展示了悠久的苗族文化D、批判了中国旧军阀制度23、《山峡中》被盗贼同伙扔进江里的人是( c )A、野猫子B、野老鸦C、小黑牛D、鬼冬哥24、《华威先生》的讽刺艺术特色最充分地体现在(c)A、具有地域特色的滑稽语言B、大量运用有趣的绰号C、漫画式夸张的描写手法D、恰当地运用了反语25、《小城三月》中翠姨悲剧的时代特征是(a)A、新旧文化交织的时代B、封建文化占据着整个文化阵地C、“五四”新文化已经取得了绝对胜利D、社会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26、小说《荷花淀》的文体特点是( d )A、结构完整、情节连贯、故事性强B、运用白描等传统手法塑造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C、小说主要采用了意识流等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和结构方式D、融小说、散文、诗歌的特点于一体27、《我是一条小河》是一首( a )A、爱情诗B、叙事诗C、史诗D、歌词28、《发现》中的“发现”有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发现的双重含义,其中对客观世界的发现是指( a )A、挂在悬崖上如噩梦般的祖国的现实B、如花似锦般繁荣的祖国现实C、梦中的现代化的祖国D、诗人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操29、《再别康桥》在对康河美景的描写中表达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其中诗人描写康河的时空秩序是( d )A、从黄昏到夜晚、从上游到下游B、从夜晚到黎明、从上游到下游C、从夜晚到黎明、从下游到上游D、从黄昏到夜晚、从下游到上游30、《手推车》形成的整体气氛是( c )A、欢腾的喜悦气氛B、火热的劳动场面C、浓郁的悲剧气氛D、严肃的紧张气氛31、《断章》这首哲理小诗共有几节( b )A、一节B、两节C、三节D、四节32、下列作品中,属于诗人臧克家的诗集是( a )A、《烙印》B、《红烛》C、《云游》D、《我底记忆》33、散文《风景谈》借鉴了电影的表现手法,全文共描写了六个画面感很强的场景,其中小号兵清晨吹喇叭的场景是文中的第几个( d )A、第一个B、第三个C、第四个D、最后一个34、《压迫》中女房东有房不租单身男客的原因是( b )A、因为她房间里闹鬼B、她封建,怕女儿自由恋爱C、她有迫害狂,害怕单身男客抢劫她家D、她以为单身男客是革命党35、《金锁记》的结构线索是( d )A、以曹七巧为自己的婚事与其哥嫂进行争斗的过程为线索B、以曹七巧为自己女儿的婚事与女儿进行争斗的过程为线索C、以曹七巧为自己儿子的婚事与儿子进行争斗的过程为线索D、以曹七巧的生活经历、感受及心理变化的时空顺序为线索36、政治讽刺喜剧《升官图》创作于哪一时期( c )A、民国初年B、抗日战争前夕C、抗日战争胜利后D、军阀混战时期37、小说《断魂枪》的故事背景是(b)A、明末清初B、晚清时期C、民国时期D、抗战时期38、《在其香居茶馆里》中回龙镇上邢幺吵吵与方治国争斗的原因是( d )A、两人分赃不均B、因为邢老二婚姻问题产生的矛盾C、地主邢幺吵吵与雇农方治国关于地租发生的矛盾D、围绕邢老二是否服兵役的问题产生的矛盾39、赵树理小说《小二黑结婚》中二诸葛的性格内容是( b )A、性格狡诈而又封建愚昧B、性格厚道但软弱胆小C、他的愚昧是假装的愚昧D、思想解放、积极上进40、《大堰河——我的褓姆》中的主要表现手法是( b )A、对偶、反问、象征B、对比、排比、反复C、白描、对偶、夸张D、欲扬先抑的手法41、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的作者是( b )A、冰心B、叶绍钧C、张天翼D、丁玲42、在冰心小说中,表现出她思想中萌生了某种阶级观念的小说是( c )A、《斯人独憔悴》B、《超人》C、《分》D《悟》43、以典妻故事来揭示黑暗社会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是( d )A、《二月》B、《绅士的太太》C、《丈夫》D、《为奴隶的母亲》44、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口号的团体是( b )A、中国诗歌会B、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C、“左联”D、“民族主义文学”45、鲁迅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是(a)A、“五四”时期B、“五四”退潮以后C、大革命失败以后D、抗战爆发以后46、属于郭沫若的自叙传小说是(d)A、《我的童年》B、《反正前后》C、《创造十年》D、《漂流三部曲》47、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塑造的古人形象包括(a)A、大禹、眉间尺、后羿等B、大禹、吕纬甫、后羿等C、大禹、眉间尺、子君等D、子君、眉间尺、后羿等48、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是( d )A、《女神》B、《雨巷》C、《猛虎集》D、《尝试集》49、许地山小说“浪漫三要素”是指( a )A、异域色彩、宗教氛围、爱情线索B、象征手法、爱情线索、异域色彩C、象征手法、宗教氛围、爱情线索D、象征手法、宗教氛围、异域色彩50、诗人郭沫若的爱情诗集是( c )A、《星空》B、《前茅》C、《瓶》D、《恢复》二、多项选择题(从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到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下篇

《中国现当代⽂学史》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下篇教学效果下篇思考题:1、简述“⼗七年⽂学”赖以产⽣的社会风尚表现在哪些⽅⾯?2、谈谈“⼗七年⽂学”对外来影响的吸收。
3、60年代初党中央⽂艺政策调整的重⼤举措主要表现在哪些⽅⾯?4、简述“⽂学是⼈学”和⽂学与⼈性、⼈道主义问题讨论的主要观点。
5、试析“⼗七年⽂学”中政治抒情诗的特点。
6、试述解放后赵树理短篇⼩说创作的特⾊。
7、谈谈孙犁战争题材短篇⼩说的艺术特⾊。
8、试述“⼗七年”长篇⼩说创作的特点。
9、试以《林海雪原》和《红岩》为例分析“⼗七年⽂学”中⾰命英雄传奇的特点。
10、试述杨朔散⽂的特点。
11、试述⽼舍话剧的艺术特征。
12、“⽂化⼤⾰命”结束后的拨乱反正与思想解放运动对新时期⽂学产⽣了哪些重要的影响?13、在80年代的⽂化碰撞与⽂化融合中,当代⽂学受到了哪些影响?14、刘再复的“⽂学的主体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5、新时期⽂学思潮中关于西⽅现代主义的争论和探讨主要集中在哪些⽅⾯。
16、试论艾青“归来”后的诗歌创作。
17、论北岛的“朦胧诗”创作。
18、试论“伤痕⼩说” 的艺术特征。
19、试论王蒙的“反思⼩说” 创作。
20、试论张贤亮的“反思⼩说” 创作。
21、80年代“寻根⼩说” 的中短篇作品有哪些类型?22、以马原、洪峰的形式实验为例,谈谈拟现代派⼩说在叙事⽅式上的⾰新。
23、⽐较《平凡的世界》和《浮躁》的异同。
24、试论徐迟报告⽂学的创作特点。
25、试论⾼⾏健的实验探索性话剧在艺术上的表现形态。
26、90年代⽂学相对于此前时段的⽂学⾯貌⽽⾔发⽣了巨⼤变化,引起这⼀变化的历史社会根源有哪些?27、试述市场经济对90年代⽂学所产⽣的重要影响。
28、90代长篇⼩说主要表现出哪⼏种创作倾向?29、《⼼灵史》中对哲合忍耶历史的叙述被作者寄寓了哪⼏个层⾯的意义?30、《⽩⿅原》是从哪⼏个层⾯来体现其史诗品格的?31、在王蒙的“季节系列”中作者是如何展开他独特的历史叙述的?32、《马桥词典》中作者是通过哪些层⾯来体现其叙述意指的?33、浅析《务虚笔记》中情爱故事的特点及其所寄寓的哲学思考。
现代文学思考题答案新文学的兴起

现代文学思考题答案第十二章新文学的兴起1、赵树理的大众化风格(1)在塑造真实丰满的农民形象方面,赵树理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在赵树理的笔下出现了翻身农民的崭新形象。
这些农民关心政治,在社会生活中有了主人公感,开始表现出创造历史的主动性。
尽管他更加熟悉并能得心应手加以表现的,仍是老一辈的农民;但就是这类农民在他的作品中也已是被时代大潮所冲击,挟带着向前进步。
另一方面,由于赵树理来自农民,始终不脱离农民,热爱而且深刻了解农民,使他所塑造的农民形象,从思想、感情、习性、气质,到观察、思考、表达的方式,都具有地道的农民的特质。
这就是在文学的内容和想象塑造上,赵树理为新文学所增添的新因素。
(2)对于农村生活和农民心理真切深入的理解,从生活实际出发的现实主义艺术原则,使赵树理的作品表现的当时人们所普遍关切之事。
他的作品的主题思想常常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但并不是政治概念的没有艺术生命的图解。
赵树理以其细致生动的笔触,充分地刻画了变化的中国农村社会的一面镜子。
(3)赵树理在小说艺术的民族化、群众化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和语言上,他都有所创造,形成了他在艺术上的独特风格,这既是他个人的艺术风格,也是民族的、大众的风格。
创造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小说民族形式,是赵树理对新文学发展所增添的又一新因素。
(4)赵树理在语言上更有杰出的创造。
在他之前还很少有人完全做到使用北方农民的口语来写作。
不但人物语言是农民的口语,就是作者的叙述语言也完全口语化了。
无论讲述故事或评论人物、事件,都使人觉得是一个农民在说话。
但这又是经过提炼的,纯粹、质朴、平易,描情状物,绘影传神,都能形象逼真,生动活泼;在轻松幽默、风趣横生之中,表现出人民群众的聪明机智和乐观主义。
没有这种独具色彩的语言,也就没有赵树理的特殊的艺术风格。
2、从《小二黑结婚》看农村题材的变化《小二黑结婚》描写的是在解放区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对青年男女冲破封建传统,争取婚姻自由的故事。
中国现代文学思考题录(精)

中国现代文学思考题录1、简单评析五四“文学革命”兴起的文化—文学背景。
2、“文学革命”在文学观念、文学内容和语言形式方面的超越性特点是什么?3、文学革命发动后取得了哪些重大的实绩?4、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的重要文学主张是什么?5、评述郭沫若《女神》在中国白话新诗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6、怎么界定中国近现代通俗小说?它早期的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哪些?7、中国现代话剧是怎么萌芽的?8、“建设西洋式新剧”为中国戏剧艺术带来了什么影响?9、“新月派”在新诗发展中有那些富有价值的探索?10、什么是“问题小说”?11、1920年代周作人所提倡的散文精神是什么?“言志派”集合了哪些作家?12、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散文史集、散文集各有哪些?13、《呐喊》和《彷徨》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作用如何?14、你怎么看待鲁迅《阿Q正传》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15、以沈从文为例子,阐述“京派”的文学视野、文学理想和追求。
16、“新感觉派”是怎么诞生的?这个流派的文学史意义有哪些?17、论述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和其在现代文体发展中的重大意义。
18、在中国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为青春唱赞歌的作家是谁?试分析其一部代表作品。
19、以《雷雨》为例,试论曹禺戏剧的美学追求。
20、1928-1937年中国现代文学有哪几类重要的文学形态?21、试述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22、左联在30年代的重大影响有哪些?23、郭沫若历史题材的剧作有哪些?《屈原》中作者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屈原形象?24、五四时期乡土小说作家群包括哪些作家?他们的代表作品分别是什么?25、简述郁达夫“自叙传”小说的抒情性特征。
26、老舍笔下的北京“市民世界”是什么样的?27、张恨水的出现对于现代通俗小说有什么意义?他有那些代表性作品?28、请说明茅盾的长篇小说在左翼文学中的价值和地位。
29、《子夜》中吴荪甫的形象在现代文学上有什么特殊价值?30、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文坛按地域分为哪几种重要文学形态?31、1930年代三大文学派别(潮流)的论争与并存创造了怎样的文学景观?32、“七月派”是一个什么样的文学流派?33、请说明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文学思朝思考题答案

"当代文学思潮"思考题1.如何理解"文学思潮〞的在涵义.文学思潮是①特定历史时期②文学活动系统中受*种文学规体系所支配的③作家的群体性思想趋向。
2.简要分析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和话语资源对新时期文学思潮中的影响。
○西方人文精神给予中国当代文艺以重大影响的主要还是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
○积极——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对中国当代文艺的作用有积极的建设性的一面。
这体现在西方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话语向当代中国打开了一个异质的西方精神世界,使人们获得了一个人文精神和艺术精神的参照系;西方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的" 人学〞观念在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事业中现实地扮演了一种重要的角色。
它与中国当代文学精神发生纠后,对深化中国当代的" 人学〞思考,提高文学思维的水平,促进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等方面,无疑起到了推动作用。
○消极——西方人道主义、人本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一面。
这种消极作用是在西方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话语脱离了西方语境移入中国之时发生的。
西方人文精神在近现代之际已显露出分裂的征兆。
是" 五四〞新文化运动,从部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
3.如何对待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本能论的"人学〞观念.泛性论和惟性论主,潜意识概念,人生哲学。
中国新时期文学中的" 里比多〞指向与" 性大潮〞的涌动与弗洛伊德理论在中国文化思想界的广泛传播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4.如何对待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应将西方人本主义的理论置于各自产生的语境来认识。
西方人本主义的理论形态虽然极为繁杂,但是只要将其置于各自产生的语境之中进展学理性的分析,仍能把握它的总体价值取向和在意蕴。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本能论的"人学〞观念、以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和马尔库塞等人为代表的社会批判理论和审美乌托邦设想、以海德格尔、萨特等人为代表的存在主义"人学〞思想等三种理论形态大都属于新人本主义的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学思考题答案第八章茅盾1、分析评价《蚀》三部曲的思想内容和主要人物形象《蚀》是茅盾的小说处女作,由三个系列中篇所作成:《幻灭》《动摇》《追求》。
三部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整个作品以大革命前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为题材,深刻地揭示了革命中的各种矛盾和阶级分化。
作者试图表现“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个时期:幻灭、动摇、追求:(1)《幻灭》中,作者描写了一个抱着美好幻想的参加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的悲剧。
主人公静女士从小在恬静的家庭中长大,把革命也看作是一件诗情画意的事,但现实的社会带给她精神世界的“幻灭”。
“幻想破灭”成了她思想弊病。
从静女士的生活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踏入革命道路前后的思想境界,毫无准备的投入革命,革命动荡中必然就回出现个人主义的悲观幻灭心态。
(2)《动摇》反映的是1927年春夏之交,“武汉政府”蜕变之前,湖北一个小县城的风波。
主人公方罗兰是革命队伍中思想极不稳定的知识分子典型,在激烈的阶级斗争面前,他表现得软弱动摇,以致让人有机可趁。
他对反动势力打击不够,立场也不分明。
在对待爱情上也表现出“动摇”的本性。
一方面是结发之妻的纯情包围;另一方面是时代女性的性感诱惑。
方罗兰是属于即保留着传统道德,同时又呼吸时代新鲜空气的知识分子,在两者的选择中,他永远处在矛盾和动摇中。
(3)《追求》是描写在大革命失败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各自的追求中所遭受的不同悲剧命运。
在上海悲观、颓废等是他们流行的通病,然而,不甘黑暗现实的压迫,企图作一次新的挣扎和追求。
通过对张曼青的描写揭示教育救国梦的破灭;通过王仲昭揭示爱情至上主义的美梦破灭;通过史循揭示了“失败主义者“的失败;通过章秋柳揭示病态反抗者的悲哀。
《蚀》中的这些主人公,都难以摆脱精神上的枷锁,只能用这种病态的反抗来宣告对黑暗社会的诅咒,他们不是不想有所作为,而是根本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所以才在黑暗中盲目地、消极地追求新的出路。
《动摇》中的胡国光形象:《动摇》中对土豪劣绅胡国光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政治上他是个投机革命的老奸巨滑的狐狸,玩弄反革命的手腕,善于伪装保护自己。
他会察言观色,见机行事。
他笑里藏刀,一旦革命是时机成熟,他就会毫不手软地镇压革命。
生活上,在剥削阶级荒淫堕落的本质上,他给自己罩上了一层温和的面纱。
他的大度蒙蔽了一大批革命者,使他很快钻进革命堡垒的内部。
2、分析评价茅盾创造的“时代女性”形象系列茅盾人物刻画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他进行了“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其中主要创造了民族资本家与时代新女性两个形象系列。
而其“时代女性”系列比民族资本家系列较少理念化的痕迹,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时代女性”代表热烈、狂欢、从道德伦理观念、生活追求到性格、气质都迥异与传统的东方女性,是受着欧风美雨的新思潮直接影响而产生的西方型女性。
她们是真正的“现代”人,反对克己的清教徒生活,崇尚享乐,厌恶灰色的平庸,追求刺激,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强悍的泼辣的个性,她们在精神上实质是与民族资本家的男“英雄”们相通的。
在矛盾二三十年代的作品中,显然对这一类现代女性有所偏爱,无论是《蚀》里的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虹》里的梅行素,《子夜》里的张素素,作家对她们的趋于极端,易于动摇虽有所批评,但主要着力点还在肯定她们的思想、性格的反封建的叛逆方面,真实地写了她们尽管有动摇,却可能并走上革命的道路。
作家反复的强调:“如果读者并不觉得她们可爱可同情,那便是作者描写的失败。
”但在《子夜》林佩瑶身上,已经透露出了这些时代女性的悲剧性结局,作者的笔调中批判性因素逐渐加浓。
矛盾写于40年代的《腐蚀》的女主人公赵惠明,就其追求的性格,应该是30年代梅行素们的精神姐妹,但她已不再是作家倾心的“英雄”,同情中含有更多更严峻的批判。
赵惠明的利己主义、追求享乐、刺激,不再具有反封建的意义,而成为她堕落为国民党特务的内在原因。
3、分析吴荪甫形象吴荪甫是我国三十年代的民族工业资本家的典型形象。
作者把他置于多方面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来加以刻画的。
这主要是吴荪甫与官僚资本家赵伯韬的关系,与工人的关系,与中小资本家朱吟秋等的关系。
围绕这三方面主要社会关系,又展开了更为错综复杂的关系:吴荪甫与作为没落地主阶级象征的吴老太爷的关系,与其亲属的关系,与其精干下属屠维岳的关系,与同伙王和甫的关系,与双桥镇农民的关系等等。
所有这些不同的社会关系如同一面面镜子,从各个侧面照出了吴荪甫多方面的复杂性格。
茅盾笔下的吴荪甫性格的基本特征是似强实弱,外强中干。
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吴荪甫性格中强与弱两个方面不断进行搏斗,其发展趋势是前者不断让位于后者。
吴荪甫是中国现代社会出现的“新人“——与旧的封建地主阶级完全不同的民族资产阶级,他在精神上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兄弟。
茅盾称他为”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他有着发展中国独立的民族工业的雄才大略,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刚毅、顽强、果断的铁腕与魄力,更有现代科学管理的经营之才,他确实应该是时代英雄传奇理所当然的主角。
然而茅盾通过小说告诉我们:他生不逢时,他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而且是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下,帝国主义经济大肆入侵中国的30年代中国社会的民族资本家,他有着不可克服的种种矛盾:他自身所具有的封建性(这突出表现在他的家庭生活及与部下以至工人的关系中的封建专断性质,以及他依靠剥削农民作为积累资金的手段),使他在包括妻子在内的周围人的关系中经常处于孤立地位;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他在与背后有着帝国主义撑腰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搏斗中,不能不感到自己政治经济上的软弱无力。
这种软弱性投影在他的心灵和性格上,就形成了他本质上软弱的一面,在表面的果决善断背后是他的狐疑惶惑,在充满自信的背后是悲观绝望,在遇事胸有成竹的背后是张皇失措,最后导致了精神上的崩溃。
吴荪甫性格的复杂性,主要集中在他包含的深刻社会内容,表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而吴荪甫的悲剧命运正是说明了:在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国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永远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
这正是《子夜》的主旨。
吴荪甫这个人物引起读者的感情也是复杂的,他的自私、贪婪、专断与残酷,以及他内心深处的平庸面,都会引起读者的反感,然而,他那强悍的生命力量却是我们柔弱的民族性格中所缺乏的,我们的民族可以说自20世纪以来就在不断呼唤吴荪甫这样的铁腕人物出现,以他的雄才大略、经营之才与大刀阔斧的魄力打破沉滞不前的局面,实现中国工业的现代化。
因此,吴荪甫落入中国现代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网中,困兽般挣扎,终不免失败的结局,能够引起读者的同情。
茅盾对于吴荪甫复杂性格的刻画,对于以往文学中单一化的性格描写无疑是一个新的突破,但对这个人物性格复杂性的过于明确化与理性化的把握与表现,却仍然未能摆脱把无限丰富的人物或生活加以简单化的历史局限。
这表明,茅盾对人物塑造“立体化”的努力以及成就,只是现代小说人物刻画艺术所能历史地达到的一个阶段,但其积极意义及影响仍不可低估。
4、分析评价《子夜》对中国社会作出的艺术“定性”分析《子夜》是以精确把握现实的原则进行创作的,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革命运动都被容纳到作品中来。
如笼罩全篇的中原大战、时隐时现的红军革命战争进程,以及诸如公债市场的厮拼等具体场景的描绘等,都准确地显出历史的眉目,从而将艺术的虚构与历史的真实有机地统一起来,充实了作品的史诗性内涵。
这样,就使得《子夜》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再现中,深刻揭示出中国社会的本质特征。
当时,正值中国社会性质论战进行得激烈的时候,茅盾以他关于历史和艺术的真知灼见,参与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思考,并且通过《子夜》的创作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子夜》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悲剧。
按照茅盾最初的构想,作品原名为《夕阳》,正式出版时,才更名为《子夜》。
作为象征性的书名,“子夜”既是自然界最黑暗的时刻,也是黎明前的社会黑暗,“子夜”包容着旧中国的黑暗情境,同时也概括了通过黑暗走向黎明的信念。
茅盾试图把现实与未来,将死与方生,都融汇于这部小说。
5、分析《子夜》的艺术特征以及对同时代创作的影响一、《子夜》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主要特点是:(1)整概括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宏伟构思。
茅盾总是明确地、自觉地写历史,完整地描摹社会生活的全景。
这就使他的艺术创作表现出构思恢宏阔大,具有深重的历史感的鲜明特征。
茅盾创作《子夜》时,明确地提出要“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要以农村与都市的对比,反映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
正是出于对社会面貌整体把握的需要,他把吴荪甫设计成纱厂老板,因为这一角色地位便于“联系农村与都市”。
虽然《子夜》完稿时最终偏重于都市描写,并明显使人感到反映农村阶级斗争的第四章游离于主要情节,却始终不愿割舍,这当然是出于再现社会“整个面貌”的总体考虑的结果。
《子夜》不仅顾及到社会空间上的全景展现,而且更注重社会结构的全景式表层模拟。
他把每一个人都作为他所属的阶级的“标本”来塑造,写出他们所具有的社会角色特性。
像吴荪甫、赵伯韬、杜竹斋等不同类型的资本家,像吴老太爷、曾沧海、冯云卿等不同特点的地主,像李玉亭、范博文、杜新箨等不同模式的知识分子,既是“单个人”、“这一个”,又都是带有特指意义的社会角色,代表着不同的阶层、群类。
他们个人的命运,事实上反映了某一社会群类的基本状况。
茅盾在笔下铺开如此众多的社会角色或人物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就实现了对当时整个社会结构的直接性的表层模拟。
在进行大规模的全景式描写时,茅盾注意在具体的情节安排上虚实结合、远近结合,因为这才能显示出作品的色彩与波澜,也才符合生活的实际。
作品以城市为近景、以农村为远景的布局,以光怪陆离的城市为主要的生活舞台,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谈论或政治形势的变化,起伏不断地引出农村这一条线索。
这种手法可以笔墨经济地反映极大的生活面,在兼顾广度的同时,又聚焦于深度的挖掘。
在围绕吴荪甫这个中心人物引出各种经济斗争和阶级斗争(即表现吴荪甫的“三大火线”)时,茅盾也注意采用不同的方法安排各条情节线索,形成虚实结合、疏密相间的布局。
如吴荪甫与赵伯韬斗法的这一条线是先虚后实,与工人斗争的一条线是一实到底,与农民矛盾斗争一条线则是以虚为主。
三条线浓淡相间地起伏前进,又互相映照和互相补充。
这种对总体布局的强有力的把握,无疑得益于茅盾创作时写提纲的习惯。
茅盾在《<子夜>是怎样写成的》一文中,谈到他“一两万字一章的小说,常写一两千字的大纲”。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茅盾与那些提笔直书一泻千里的作家又很大的不同。
他具有谨严的“社会科学家的气质”。
(2)“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