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国传统礼仪制度
中国传统礼仪制度宗法制度

中国传统礼仪制度宗法制度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古老国家,其独特的传统礼仪制度与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两个制度既相辅相成,又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一、传统礼仪制度的概述传统礼仪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礼乐思想。
礼仪制度强调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合理规范和约束。
在中国古代社会,礼仪制度在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包括婚姻、出生、成年、官员任命等。
传统礼仪制度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传统礼仪制度的基本原则1. 等级尊卑原则:传统礼仪制度将人们按照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进行了等级划分,从而确立了尊卑有序的社会秩序。
在这种制度下,人们可以了解自己在社会上所处的位置,并遵循相应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来维护社会和谐。
2. 懂礼、遵礼原则:在传统礼仪制度中,人们不仅要懂得礼仪的基本知识,还需遵循适用的土地和族群的习俗,以展示出自己的尊重和礼貌。
人们通过了解和遵从相关礼仪,进一步强化了社会秩序和个体行为的规范性。
3. 按孝尊老原则:中国传统礼仪制度强调孝敬父母和尊重长辈的重要性。
人们通过表达对老人的尊敬和关怀来强化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
这一原则不仅在个人道德修养中发挥作用,还对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宗法制度的概述宗法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起到了社会秩序和个体身份认定的重要作用。
宗法制度强调家族间的存续和维系,并通过血缘关系来确定个体的社会地位和权益。
在宗法制度下,家族势力和地位的继承符合世袭规则,并采取一系列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制度安排。
四、宗法制度的基本原则1. 家族以家长为首:宗法制度中,家族以家族长者为首,家族成员需服从家族长者的命令和安排。
家族长者有着很高的权威和地位,对家族内部以及与其他家族的关系起到调和和稳定作用。
2. 血缘亲属关系:在宗法制度中,血缘关系起到了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课件

03
重要场合的礼仪
祭祀之礼
祭祀之礼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礼仪 之一,用于表达对天地鬼神的敬畏和 感激之情。
祭祀之礼中,人们会准备各种祭品, 如酒、肉、果品等,并按照规定的仪 式进行献祭。
祭祀之礼包括祭天、祭地、祭祖等内 容,通常在寺庙或祠堂中进行,由祭 司或族长主持。
祭祀之礼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还对人 们的道德观念产生深远影响。
详细描述
在与人相见时,要根据对方的身份和地位,采取不同的礼节。如见到长辈要行跪拜礼,见到地位高的 人要行揖礼等。同时,要注意态度恭敬、礼貌待人,不可有傲慢、无礼的行为。在特定场合,如朝会 、宴请等,还要遵循一定的仪式和规矩。
服饰之礼
要点一
总结词
中国古代服饰之礼讲究合乎身份、地位和场合,有一定的 规定和规矩。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古代中国,服饰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因此服饰之礼非 常重要。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有不同的服饰规定,如官员 的官服、士人的长衫等。在特定场合,如祭祀、朝会等, 也有相应的服饰要求。在服饰搭配和颜色选择上,也有一 定的规矩和讲究,如不可随意搭配、颜色要符合身份等。 同时,要注意保持服饰的整洁、合身,不可有过多的装饰 和配饰。
04
古代礼仪制度的影响
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维护阶级秩序
古代礼仪制度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它规定了不同阶层的人在各种 场合下的行为规范,确保了阶级 秩序的稳定。
强化尊卑观念
礼仪制度强调尊卑有序,让人们 在日常生活中明确自己的地位, 从而在社会中形成一种尊重和敬 畏的氛围。
对个人修养的提升
培养道德观念
礼仪制度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通 过学习和实践礼仪,人们可以培养出 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制度与礼法教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制度与礼法教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被视为人类文明的典范之一。
其中的礼仪制度与礼法教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至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制度中国传统的礼仪制度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宗族礼仪和祭祀活动。
在商周时期,这种礼仪制度逐渐演化为官方礼仪,成为统治者社会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礼仪制度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卓越的意义。
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思想、精神和价值观,而且还具有对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维护作用。
中国的传统礼仪制度主要包括宗族礼仪、官方礼仪、宴席礼仪等。
其中宗族礼仪最早诞生,强调的是家族、宗族中的亲情、敬仰和忠诚。
在这种制度下,宗族成员对于家族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其他任何关系。
通过这种礼仪制度的传承,家族成员之间的感情得到了充分的维护与升华。
官方礼仪则是指官员间或在特定场合举办的礼仪。
它在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不仅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同时也对于创造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起了积极的作用。
宴席礼仪则是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国民间的宴席一向布置讲究、品种繁多,而且礼仪十分规范,比如担任主人一方必定要亲自陪同客人入席,并且按照客人的尊卑和年龄大小顺序安排坐席。
并且,主人主动敬酒、询问客人的身体情况、送别别致等等,都是表达关切、感激和友好的习俗。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法教化礼法教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们行为与思想进行约束和影响的一种方式。
通过礼教、法令等方式,社会控制了个人和群体的行动,维护了社会秩序。
中华文化中的礼法教化有诸多精髓,包括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法家的“明罚”、“霸道”、“治本”等等。
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儒家的礼教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礼教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孔子曾说:“君子尽礼,则无所不合”。
“礼为天下之大本”,儒家认为行为变得趋向美好是有一定的规范和标准的,这些标准和规范通过礼教传承下来,通常称之为“行礼之道”。
中国传统礼仪制度 宗法制度

(二)凶礼——丧礼 凶礼 丧礼
1.招魂之礼 招魂之礼 2.入棺之礼 入棺之礼 3.停棺之礼 停棺之礼 4.墓葬之礼 墓葬之礼 5.服丧与丧服 服丧与丧服
(三)军礼
1.出征之礼——祭天、祭地、告庙、 祭军旗军神、祭道路 2.凯旋之礼 3.校阅之礼 4.田猎之礼
(四)宾礼
1.朝觐、朝聘之礼 朝觐、 朝觐 2.盟誓之礼 2.盟誓之礼 3.相见礼 相见礼
(三)封建礼制的确立和完善 三
春秋, 春秋,礼崩乐坏 孔子宣周礼 战国,三部礼学专著: 周礼》 礼记》 战国,三部礼学专著:《周礼》、《礼记》、 仪礼》 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 《仪礼》。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 中国礼仪制度呈现出如下几个特征: 中国礼仪制度呈现出如下几个特征: 1.封建礼仪制度越来越趋向正规化和制度化 1.封建礼仪制度越来越趋向正规化和制度化 2.礼乐程式更为烦琐 礼乐程式更为烦琐, 2.礼乐程式更为烦琐,内容更为烦杂 3.礼乐内容更趋消极 3.礼乐内容更趋消极
先加缁布冠,是为了教育年轻人不忘本初; 先加缁布冠,是为了教育年轻人不忘本初; 再加皮弁,着皮弁服,象征冠者将介入政事; 再加皮弁,着皮弁服,象征冠者将介入政事; 三加爵弁,身着爵弁服, 三加爵弁,身着爵弁服,象征冠者可以参与国 家的最高礼仪活动, 家的最高礼仪活动,从此拥有作为一个成年人 的完整权利。 的完整权利。 加冠礼的程序(视频: 加冠礼的程序(视频:汉代加冠礼 )
封禅的意义?为什么看重泰山封禅? 封禅的意义?为什么看重泰山封禅? 泰山封禅• 2Fra bibliotek祭地之礼 祭地之礼
• 正祭 正祭——方丘祭地 方丘祭地 • 社稷(土神、谷神 社稷(土神、 • 四望山川
• 3.宗庙祭祀 宗庙祭祀 • 4.学校礼仪 学校礼仪
中国传统礼仪规范和标准

中国传统礼仪规范和标准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正所谓有礼仪之大谓之夏。
那么关于我们中国的传统礼仪有哪些呢?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中国传统礼仪规范和标准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中国传统礼仪规范和标准一、立容、行容、跪容、坐容①立容(男女通用):身体肃立,下叉手或袖手,目视前方,从容优雅;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
足隔二寸,端面摄缨。
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参考文物,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
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
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
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
当然,处于艺术上的考虑,古代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
应用:窃以为经立是汉服同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
鉴于现在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二、行容②男:身体肃立,叉手(礼仪场合)或袖手,目视前方,步伐从容,庄重大方;③女:身体肃立,叉手(礼仪场合)或袖手,目视前方,步伐较小,步履庄重;三、跪容①跪立(一般为跪、正坐起身时的准备姿势):男:取跪姿,双膝着地分开与肩同宽,上身(膝以上)直立,足尖立起,叉手或袖手,目视前方;女:取跪姿,双膝着地并拢或略窄于肩,上身(膝以上)直立,足尖立起,叉手或袖手,目视前方;②跪坐(一般为拜礼时的姿势):男:取跪姿,双膝着地分开与肩同宽,上身(腰以上)直立,足尖立起,臀着于足踵之上,叉手或袖手或手臂自然垂放于两膝上,目视前方;女:取跪姿,双膝着地并拢与头同在一线,上身(腰以上)直立,足尖立起,臀着于足踵之上,叉手或袖手或手相搭合放于两膝上,目视前方;四、坐容(包括经坐)上身(腰以上)直立,叉手袖手或手合搭放于身体膝上,目视前方,如为经坐,则足背平放于地,臀坐于脚后跟上;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礼仪制度ppt课件

而以胶、漆、合欢铃、鸳鸯、凤凰等用来象
征夫妇好合之意;或取各物的优点美德以激
励劝勉夫妇,如蒲苇、卷柏、舍利兽、受福
兽、鱼、雁、九子妇等。
隋唐曾规定聘礼的定制,自皇子王以下
至于九品皆同,标准为:雁一只。羔羊一只,
酒黍稷稻米面各一斛。
36
37
雍正初,定制,汉人纳采成 婚,四品以上,绸缎、首饰限八 数,食物限十品。五品以下减二,
[揖让]:古代宾主相见的礼 节。按尊卑分为三种,称 为“三揖”:一为“土 揖”;二为“时揖”;三 为“天揖”。
宾礼
16
1、天揖(上揖:揖 礼手位于高者,标准 揖礼)
在正式礼仪场合,如祭 礼、冠礼等礼仪场合中, 对尊长及同族中人行此 礼。行礼时,身体肃立, (见图解),双手合抱, 左手在上,手心向内; 俯身推手时,双手缓缓 高举齐额(一般略高过 眉心),俯身约60度, 起身时,恢复立容。17
“十八担”是最高订婚规格。 “十八担”是义乌传统民俗中最豪华最利市的一 种喜事级别。 订婚的当天,男方家长要邀请自家的亲朋好友, 带上精心准备的礼物在媒人的引领下,由舅舅带 队前往女方家里送礼订婚。
42
43
44
45
46
问名:男家行纳采礼后,再托媒人询问
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及时辰,以便男
家卜问,决定成婚与否,吉凶如何。或
34
纳采
婚礼,下达纳
采。用雁。”
郑玄注:“将
欲与彼合婚姻,
必先使媒氏,
下通其言,女
氏许之,乃后
使人纳其采择
之。”其礼物
用雁。
35
纳采环节从汉代起,纳釆礼就已经不仅
限于雁了。当然,雁还是最重要的一种。奢
靡之风渐兴,纳采礼依身份的不同而异。百
中华民俗礼仪 第四章

社交礼仪
第四章 中国民俗礼仪
庆寿
现代庆寿有的也增加切蛋糕、吹蜡烛等仪式, 祝寿方式体现了现代气息。如寿诞主人摆了酒席, 得到邀请的亲朋好友则须携礼金或礼品前往祝贺。 酒宴开始,司仪宣讲贺词,然后共同举杯庆贺,说 些“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类的祝福语,接着晚 辈或同辈可向寿诞者敬酒。如果路途遥远或有事不 能参加者,可写信、拍电报、打电话、送鲜花或邮 送礼品予以祝贺。
报喜的目的除了表示与亲戚分享得子的喜悦 外,同时含有便于娘舅家备办婴儿衣帽等日常用品 的意思。
社交礼仪
洗三
第四章 中国民俗礼仪
洗三又叫“贺三朝”,是家庭、家族、亲朋 好友庆贺添丁进口的仪式。在某些地方婴儿出生 三天时,主人会请一位福寿双全的老太太主持洗 三仪式,为婴儿洗身,一边洗,一边念诵祝福的 喜歌。洗浴完毕,主人备酒菜或汤面招待亲朋好 友,俗称“汤饼筵”,也叫“吃三朝酒”,亲朋 好友则说一些长命百岁之类的吉利话。
求爱的时候要做到感情热烈而不失之于卑鄙下 流,风度翩翩而不失之于高傲冷漠,善解人意而不失 之于讨好谄媚,知己知彼而不失之于盘根追底。
社交礼仪
第四章 中国民俗礼仪
热恋
求爱成功后即进入热恋阶段。热恋阶段的男女会 感到一切都是美好的,甚至包括对方的缺点。
此时要注意的礼仪是尊重对方、关心对方、爱护 对方,不能让对方的身心受到任何的伤害。
社交礼仪
传统的现代婚礼
第四章 中国民俗礼仪
点击影片中播放!
社交礼仪
第四章 中国民俗礼仪
四、丧葬礼俗
出生是人生的起点,家庭、家族要为迎接他来 到人世间举行一系列隆重的礼仪,去世是人生的终 点,人们同样要为他举行一系列隆重的礼仪,然而 无论诞生礼还是丧葬礼,当事人都不能不积极地参 与这些礼仪活动。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6)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6)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的伦理政治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
)制度文化: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
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留存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宗法制产生的历史背景:完整的宗法制出现在周代。
周王自称天子,周朝王位的传递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周王自称天下的大宗,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政治上的共主,掌握着国家的政权与军权。
宗法制的特点:宗法制的特点在于,一方面用自然血缘关系来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用自然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连在一起,从而限制着人们社会关系的发展。
君主专制制度: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君主专制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
三公九卿:秦朝统一之后,建立起来的中央官吏系统。
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三公之下有九卿分理中央事务。
三省六部制:隋唐以后,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
三省同为国家最高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等政务。
六部为行政事务的职能管理机构,六部隶属于尚书省。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表明了传统社会中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的成熟。
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系列变动,土地兼并战争到处发生。
在大国吞并小国之后,政府者大都将小国变成县郡,以隶属于自己的行政系统之下。
这种郡县制在战国时代,以成为各国国内一般行政区划。
秦汉时代以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建立起天下一统的王权体制,君主集权达到空前的高度。
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秦汉以后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皇帝总揽天下大权。
封建帝王全面控制着行政、财经、司法、军事等国家权力;第二,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第三,严密的人身控制。
(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是专制王权严密控制人身的最重要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6、 鬼婚
又叫冥婚,阴婚,即幽冥世界的婚姻。起源很早,至少在先秦时期就 已流传开来。名目很多,冥配,配骨,幽婚,圆坟。
————第四章 中国传统礼仪制度
三、历代婚姻礼俗
❖ 婚姻维持着社会关系和宇宙秩序,所以婚姻需要力量,需要支撑 点。而在以德治国的中国传统社会里,道德便是最好的利器了。 中国婚姻里,有两个道德支点。一为礼,二为义。
————第四章 中国传统礼仪制度
❖ 2、血缘婚。
中国古代神话中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伏羲、女娲传说。他们本是兄妹 俩个,可是不知怎么搞的,人类遭遇灭顶之灾,世界上只剩下他们两 个人。为延续人类种族,兄妹两个不得不结合。这一神话在唐朝李冗 的<独异志>里有完整的描述: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 在昆仑山(象所有的神话故事一样,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这个传说, 交待不出伏羲女娲是怎么来的),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以 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 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妹以扇蔽面。
中国婚姻礼制的始祖母-女娲
女娲的功劳可不小:其一,宇宙秩序的维持者。《淮南子》载:往古之时, 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立,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 狡虫死,颛民生。其二,造人。《淮南子》云:天地初开,女娲抟黄土为 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横泥中,举以为人。其三,婚姻礼制的始祖 母。女娲在民间社会有着崇高的地位,跟这一点有很大的关系。
————第四章 中国传统礼仪制度
第三节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第四章 中国传统礼仪制度
❖ 一、埋葬习俗 ❖ 二、丧礼习俗 ❖ 三、丧服 ❖ 四、”丁忧”与”守制”
————第四章 中国传统礼仪制度
❖ 4)典妻婚
❖ 所谓的典妻,也叫租妻,历史上广泛流行于浙江、福建、甘肃、辽 宁和山西。辽宁叫搭伙,甘肃曰僦妻,在山西被称作挂帐,百姓也 有叫“拉边套”的。
❖ 出租妻子是一种更经济的婚俗形式,简而言之,就是丈夫把妻子出 租给需要老婆的人。时间长的叫做典妻,时间短的称租妻。《全国 风俗大观》记述:“贫苦之家蓄妻不得温饱,可以租之于人,共订 合同,半载或一年、三年,以本夫之需索,以定时期之长短。期满 则退回而已。”
————第四章 中国传统礼仪制度
❖ 6. 一夫一妻制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说:一夫一妻制从一开始就 具有了它的特殊性质,使它成了只是对妇女而不是对男子的一夫一 妻制。这一点,在中国传统的父系社会里,得到了充分的证明,所 以,所谓的一夫一妻,在中国,只能叫一妻一夫,或者一夫多妻。
一夫一妻制确立后,父死子继的继承法确立,婚姻制度,遂成为一 切宗法制度的根源。
中国传统文化
徐兆寿
————第四章 中国传统礼仪制度
第一节 中国传统五礼
————第四章 中国传统礼仪制度
❖ 一、吉礼 ❖ 二、嘉礼 ❖ 三、宾礼 ❖ 四、凶礼 ❖ 五、军礼
————第四章 中国传统礼仪制度
第二节 中国传统婚姻习俗
————第四章 中国传统国婚姻礼制源头的两大创始人
————第四章 中国传统礼仪制度
二、一夫一妻制下的婚姻形式
❖ 1. 政治和亲婚
汉朝首创和亲外交,始作俑者是大流氓刘邦,以宗室长公主嫁匈奴单于。其 后是武帝刘彻,先后把细君公主与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再其后是汉元帝, 搞了个“昭君出塞“。昭君这一出,从名义上来讲,相当于元帝把自己的女 人出让给少数民族兄弟,不象宗室女之外嫁,好歹是要替自己娘家说好话的, 而昭君就不一样了,在后夫面前替前夫说好话。不知是昭君这个角色不好当, 还是昭君漂亮得盖过所有外嫁公主了,或者是因了昭君的民间身份,总之, 昭君最得文史家青睐,还得民间舆论同情。
5)”闹房”和”听房”
“闹房”又称”吵房”,主要是对新郎新娘成婚进行祝 贺,多流行于汉族地区。至时,无论长辈、平辈、小辈, 聚于新房中戏嬉打闹,了无禁忌,来祝贺新人,故民间 有”越喜越闹,越闹越喜”之说。
————第四章 中国传统礼仪制度
6)”撒帐”
撒帐是旧时一种婚俗,主要流行于汉族地区。其仪式为新婚夫妇交 拜后并坐床沿,由妇女各以金钱糖果散掷。撒帐之俗一般认为始于 汉代。目的是求得富贵吉祥。明代还出现了撒帐歌。在北方仍行用 枣栗撒帐,枣子谐音”早子”,栗子谐音”利子”或”立子”。有” 早立子”之意,和汉代”得子多”寓意一致。
————第四章 中国传统礼仪制度
❖ 2、强权干涉婚
这一类婚姻形式的特点是,婚姻当事人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一切 都是外部强力促成,自己无法反抗。当然了,父母之命 媒灼之言 促成的聘娶婚,当事人也无权自行改变,但这两类婚姻形式所遭遇 的外力,在程度上是不太一样的。强权干涉,是强力、暴力、权力、 控制力的合成,而聘娶婚,父母还可能照顾一下子女的意愿,而子 女至少在口头上允诺父母:但凭父母作主!
————第四章 中国传统礼仪制度
❖ 3. 抢亲婚
两性关系被限制在家族内部班辈之间的同时,家族之外又有抢亲制作为补充。 女子在古代,可能也是被视作财产的,部落战争,家族械斗,导致女人被抢来 抢去。按现在的眼光看,抢亲肯定是不文明的,但是学者们认为,可不能小看 这一抢,这一抢,抢出了文明,抢出了优生优育。看看自己内部人生出来的畸 形、弱智婴儿,再看看抢来的女子生出来的白胖孩子,古人终于悟出:男女同 姓,其生不蕃。直到如今,偏僻的乡下仍有同姓不婚的所谓族规。
————第四章 中国传统礼仪制度
❖ 3、聘娶婚
聘娶婚,是指男子以财物作聘礼而娶妻,女子因聘礼而出嫁。《礼 记.曲礼》说:非受币,不交不亲。意思是说,没有“币”作为聘礼, 男方是不能与女方交亲的。聘礼这一关,皇帝也不能免,《汉宫仪》 载:皇帝聘皇后,黄金万斤。汉末,平帝娶王莽女为后,有司私自 给这小姑娘涨了价,奏请给黄金二万斤。给人的印象,皇家婚姻颇 象一桩大买卖,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第四章 中国传统礼仪制度
❖ 5. 经济实用型婚姻
所谓的经济实用型婚姻是穷人为省钱而自发实行的一种婚姻的变通。也就 是说,它没有聘娶这一关,能省下一笔财礼,甚至能减少日常婚姻消耗, 经济、方便、实用。具体有以下几种:
1)交换婚
它是中国历史上很典型的一种婚姻形式。它是指两个不同姓的家族通过协 议,互换异性子女互为配偶的婚姻方法。一家男子娶另一家女子,必须以 一女嫁到对方家作为交换条件。
————第四章 中国传统礼仪制度
首先谈礼。它相当于现代社会的仪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非媒不娶。
❖古代婚姻中介称“媒妁”。媒,谋也,谋合二姓者也。妁,酌也,斟酌二姓者 也。《礼记.曲礼》郑笺注:媒者,通二姓之言,定人家室之道。《周礼》中更 是定了一个媒官:媒氏,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其职责范围:媒氏,掌 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 十而嫁,凡 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 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看来,这个媒氏 之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婚姻登记所,但是职权要比后者大多了。
————第四章 中国传统礼仪制度
7)”见舅姑”礼
此是旧时婚俗中新婚媳妇拜见公婆的一种仪式,舅姑即公婆, 仍于表婚。这种仪式一般在迎亲次日举行。《仪礼•士昏》:” 质明,赞见妇于舅姑。”此日新妇要早早起床,沐浴盛装, 恭恭敬敬地等着拜见公婆。
————第四章 中国传统礼仪制度
四、关于离婚问题
严格来讲,中国传统婚姻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离婚,因为它完全是 在不平等的基础上,以践踏女性尊严为代价而进行的。也就是有说, 男家有权休妻,而妻不能休夫。《白虎通.嫁娶》载:夫有恶行妻不得 去者,地无去天之义。意思很明白,夫是天,不能去天,否则,反天 了不是?直到现在,夫妻双方较量,动不动就是这样一句:我再不镇 压他(她),他(她)就反天了。其实反天的原始意思只有三个:臣 反君,子反父,妻反夫。
3)童养媳
童养媳是中国颇有特色的一种传统婚俗。它是指有儿子的家庭,抱养 人家的童女为养女,等到儿子与养女达到结婚年龄,使他们完婚成亲, 俗称圆房。由于这种媳妇来时年少,需要长大成人后才可成亲,所以 又叫待年媳。当然,还有叫等郎媳的,乃是男方还没有在娘胎里酝酿, 父母就为其领养媳妇的,其功能约相当中国人给女孩子起名招弟,一 切尽在不言中。
————第四章 中国传统礼仪制度
❖ 4. 转房婚
又称收继婚、升房婚、转亲婚、叔嫂婚。一般而言,转房婚是指父亲死后 某一特定的儿子收娶其后母,或者兄长死后弟弟收娶其嫂,或者弟弟死后 兄长收娶其弟媳,这种婚俗曾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现代人戏言,这叫肥 水不流外人田,此话倒也不差,因为据民族学家考证,这种婚俗起源于原 始社会时期掠夺婚时人们所拥有的财产嗣承观念。原始社会,部落战争较 多,掠夺来的妇女自然是财产,一旦男人死去,女人也要被以财产的形式 转让给本部落其它男子。但是随着家庭的出现,私有制的产生,这种转让, 范围逐渐缩小,最后固定在家族范围之内,也就是说,转让给与死者具有 血缘关系的人。
————第四章 中国传统礼仪制度
❖ 4. 族外婚
研究中国婚姻制度的学者根据考古学资料推论,族外婚是母系社会 的一个标志。根据恩格斯的论述,学者想像母系氏族的婚姻情况是 这样的:氏族禁止族内通婚,须到其它氏族部落寻求女子;同时, 把本族女子嫁给外族。而中国许多上古圣人出生的神话传说,如 “附宝感北斗而生黄帝”、“庆都与赤龙合婚生尧”、“握登见大 虹意感而生舜”等等,正好被学者认为是族外婚的一种折射。
中国婚姻礼制的父亲-月下老人
————第四章 中国传统礼仪制度
二、婚姻发展史
1、原始群婚阶段
中国近现代学者研究上古时代的婚姻制度时,基本受到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作为他们 重要理论来源的摩尔根的影响。马克思在其,《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说: 最古是过着群团的生活,实行杂乱的性交。中国学者一般也认同这个观点,认为两性 关系应该带有刚从猿类脱胎过来的习惯,以小群体方式生活,无所谓婚姻家庭,有着 毫无节制的性交关系,处于杂乱无序的群婚状态之中。当然,所有这些观点都基于这 样一个前提-达尔文的进化论,即人类是从猿转变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