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绿色蝈蝈》教案 语文版
《绿色蝈蝈》教案(优秀7篇)

《绿色蝈蝈》教案(优秀7篇)《绿色蝈蝈》教案篇一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重点)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蝈蝈的生活习性。
(重点)3.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难点)一、简介法布尔及《昆虫记》。
法布尔(1823-1915),法国博物学家、昆虫学家、科普学家,以《昆虫记》一书留名后世,该书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具重要地位。
鲁迅把《昆虫记》称作“讲昆虫的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二、快速阅读法:是从文字当中迅速汲取有效信息的阅读方法。
要求:(1)去粗取精;(2)扫描跳跃阅读;(3)思维集中;(4)眼脑直映。
三、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全文,思考:1、本文从那几个方面来写的绿色蝈蝈?2、在文章中找出对绿色蝈蝈外表描写的句子。
3、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蝈蝈的哪个方面的习性?四、品味探究。
1、文章的开头并没有直接写“绿色蝈蝈”,作者是如何引入的?你觉得这样写好吗?2、课文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4、作者是如何通过比较来写蝈蝈的?有什么作用?五、小游戏:小猫小狗小刺猬,请你猜猜我是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身边的同学和小动物,结合自己平时对它们的了解,看看它们有哪些特点?并试着用拟人和对比手法写一段文字,并展示给同学们看看,看看谁能猜到你写的是谁或哪种动物。
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静谧()大颚()吮取()低劣()篡夺()喑哑()()窸窣()()gōu ()火 shu()猎贪ln()哀ho()2、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
1)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2)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
()3)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有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姐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经。
()4)这并不是因为食物缺乏,而是因为贪婪才吃死去的同伴。
七年级上册语文《绿色蝈蝈》教案设计范文3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绿色蝈蝈》教案设计范文3篇大家小时候都玩过蝈蝈之类的小昆虫吧,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七年级上册语文中《绿色蝈蝈》的教案设计范文,供大家阅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绿色蝈蝈》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①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②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课前准备教师可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并制作相应的课件,制作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动画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
学生注意本课的语言积累,并注意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教学内容《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
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
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
○教学设计情景导入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
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
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课题:绿色蝈蝈’初读课文,感知内容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明确汐L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
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初中语文《绿色蝈蝈》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绿⾊蝈蝈》是⼀篇妙趣横⽣的⼩品⽂,作者采⽤⽣动的⽂艺笔调,通过⽣动传神的语⾔描写及拟⼈⼿法的运⽤,把蝈蝈的外形叫声及习性写得活灵活现,字⾥⾏间洋溢着作者本⼈对⽣命的尊重和热爱,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初中语⽂《绿⾊蝈蝈》课⽂原⽂ 现在是7⽉中旬,村⾥今晚在庆祝国庆。
当孩⼦们围着欢乐的篝⽕跳跳蹦蹦,当⿎声随着每⽀烟花的升空⽽响起时,我独⾃⼀⼈,在阴暗的⾓落⾥,倾听着⽥野的节⽇⾳乐会,⽥野⾥的节⽬要⽐此时在村庄⼴场上上演的节⽬更加庄严。
夜已晚了,夜晚9点的天⽓⽐较凉爽,蝉已不再鸣叫了。
它⽩天唱了⼀整天,夜晚来临,也该休息了,但它的休息常常被扰乱。
在梧桐树浓密的枝叶⾥,突然发出哀鸣似的短促⽽尖锐的叫声。
这是蝉在安静的休息中,被夜间狂热的狩猎者绿⾊蝈蝈捉住⽽发出的绝望哀号。
让我们远离喧嚣去倾听,去沉思吧。
当被捉住的蝉还在挣扎的时候,梧桐树梢上的节⽬还在进⾏着,但合唱队已经换了⼈。
现在轮到夜晚的艺术家上场了。
⽿朵灵敏的⼈,能听到弱⾁强⾷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语。
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注意,⼜像是⼲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作响。
在这喑哑⽽连续不断的低⾳中,时不时发出⼀阵⾮常尖锐⽽急促、近乎⾦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
尽管歌声的低⾳得到了加强,这个⾳乐会不管怎么说还是不起眼,⼗分不起眼的。
虽然在我的⽿边,就有⼗来个蝈蝈在演唱,可它们的声⾳不强,我⽿朵的⿎膜并不都能捕捉到这微弱的声⾳。
然⽽当四野蛙声和其他⾍鸣暂时沉寂时,我所能听到的⼀点点歌声则是⾮常柔和的,与夜⾊苍茫中的静谧⽓氛再适合不过了。
绿⾊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点⼉,那你就是⽐蝉更胜⼀筹的歌⼿了。
在我国北⽅,⼈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 在6⽉份,我捉了不少雌雄的蝈蝈关在我的⾦属罩⾥。
这种昆⾍⾮常漂亮,浑⾝嫩绿,侧⾯有两条淡⽩⾊的丝带,⾝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翼轻盈如纱。
关于⾷物,我遇到了喂养螽斯时同样的⿇烦。
《绿色蝈蝈》语文教案

《绿色蝈蝈》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绿色蝈蝈的喜爱之情;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结合课文,进行拓展写作。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出示绿色蝈蝈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昆虫吗?它在课文中的角色是什么?(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边读边勾画生字词,标注自然段。
2.教师检查学生生字词掌握情况,对不认识的字词进行讲解。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绿色蝈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四)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举例说明,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绿色蝈蝈》,谁能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绿色蝈蝈给你留下了什么启示?(三)写作训练1.教师出示作文题目:“我眼中的绿色蝈蝈”,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发挥想象,写一篇作文。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反馈,教师点评。
五、作业布置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每个写5遍。
2.家长签字确认。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作者对绿色蝈蝈的喜爱之情。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在写作训练环节,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了富有个性化的作文。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加强课堂管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课文中发现了哪些描述绿色蝈蝈的动词?它们如何体现了蝈蝈的特点?”2.学生回答:“课文中有‘跳跃’、‘振动’等动词,这些词语让我们感受到蝈蝈的活泼和生命的活力。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绿色蝈蝈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绿色蝈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生词和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3)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生词和重点词语的学习与运用。
2.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3. 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生词和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对课文结构的理解和分析。
3. 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注释。
2. 与课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3. 生词和重点词语的学习卡片。
4. 小组讨论的问题清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绿色蝈蝈》,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风格。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生词和重点词语。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词和重点词语的意思,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2)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主题思想。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小组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学生通过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七、课堂练习1. 对生词和重点词语进行填空练习。
《绿色蝈蝈 》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

《绿色蝈蝈》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绿色蝈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快速阅读全文,抓住关键词句,简洁概括文章内容。
2.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3.体会文中生动传神的语言,学习细致描写动物。
教学重难点:学习用快速阅读法筛选信息、概况内容;品味语言美教学方法:快速阅读法研讨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显示)猜猜看:1.小小诸葛亮,独坐军中帐,摆成八卦阵,专抓飞来将。
2.长长身体两排脚,阴湿暗地是家窝,剧毒咬人难忍痛,治病倒是好中药。
3.白天草里住,晚上空中游,金光闪闪动,见尾不见头。
4.小小飞贼,武器是针,抽别人血,养自己身。
二、作者、作品介绍1.多媒体展示一组精美的蝈蝈图片2.走近作者——法布尔:多媒体显示法布尔(1823—1915年),法国近代杰出的昆虫学家,著名科普读物作家。
早年家境贫困,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曾给人家打短工放鸭子,以后又先后卖过柠檬,当过小学教员,研究过数学,但他的兴趣始终在生物学方面。
通过自学,先后取得物理、数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当时的法国教育部长曾邀他到巴黎,授予他“荣誉勋章”,还引他去见法国皇帝。
他过不惯那种生活,又回到乡村,继续研究工作。
法国学士院把最大的奖金送给他。
法国文学界曾以“昆虫世界的维吉尔”为称号,推荐他为诺贝尔奖候选人。
可惜诺奖委员们还没得及作最后决议,便传来他离世的消息。
他用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写成十大卷《昆虫记》(一作《昆虫的故事》)。
这是一部介绍昆虫生活情态的书。
在书中,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昆虫世界的秘密。
因此,他被人们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赞美“他的额上理应戴上一顶双层灿烂的皇冠”。
现在,他的故居和实验室已建成法布尔纪念馆。
鲁迅兄弟对法布尔的评价:鲁迅说:《昆虫记》是“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出示法布尔生活、工作的一组图片三、检查预习:1.读出下列划横线的字和词语喧嚣劫掠静谧酷爱吮吸满载而归喑哑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shòu猎cuàn夺rǎo乱更胜一chóu gōu火zhōng 斯wōjù xīsū作响3.请将划线处的文字表述换成成语:(1)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七年级语文上册《绿色蝈蝈》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绿色蝈蝈》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绿色蝈蝈》教案1○教学目标①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②能体会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③培育学生的阅读力量,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神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培育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力量,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课前预备教师可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并制作相应的课件,制作有关昆虫特殊是蝈蝈的动画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
学生留意本课的语言积存,并留意观看,预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识的一种小动物。
○教学内容《绿色蝈蝈》是法国闻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看随笔。
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
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把握科学学问,而且可以体会到深厚的文学颜色,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会说明文的情趣。
○教学设计1、情景导入同学们,或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或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飘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
或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妙的昆虫、动物或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
今日,大家再去访问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2、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课题:绿色蝈蝈初读课文,感知内容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b.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学生自读,小组争论发言,教师也可参加争论,并准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明确汐L表特征这种昆虫特别美丽,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美丽,苗条均匀,两片大翼轻快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3、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沟通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
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爱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a.你最喜爱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b.你最喜爱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在学生的争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尝赏析的乐趣。
《绿色蝈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绿色蝈蝈的特
征和习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观察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全面了解绿色蝈蝈的 特征和习性。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和探究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 同进步。
04
CHAPTER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 考,激发学生对课文的
兴趣和理解。
情境模拟
通过模拟绿色蝈蝈的生 活环境,让学生更好地
理解和感受课文。
小组合作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共同探讨课文的主题 和意义,培养合作精神
。
个性化教学
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 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教 学方案,满足不同学生
通过展示绿色蝈蝈的图片或播放其鸣叫声,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激发他们的 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课文讲解
深入解析
详细解读课文内容,包括对绿色蝈蝈的形态、习性、生活环境的描述,以及作者的观察和感受。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 词汇和句子,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课堂活动
互动参与
设计一些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朗诵等,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合作 能力。同时,通过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
《虫虫的秘密》
一本介绍昆虫奥秘的科普读物,适 合学生拓展阅读,增加对昆虫的认 识。
《昆虫的故事》
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形式讲述昆虫的 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昆虫的兴 趣。
THANKS
谢谢
02 03
难点2
课文中涉及的较难理解的自然科学知识。由于课文中涉及一些关于昆 虫的专业知识,如食物链、生物链等,这些概念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可 能较为抽象,不易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绿色蝈蝈》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①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
②体味文中美词佳句,试分析作用;
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可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通过课件,制作出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动画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布置学生课下认真进行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一种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
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出示课题:绿色蝈蝈’
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学生交流有关蝈蝈的文章与图片,学生整体了解感知蝈蝈;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
蝈蝈的外形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出示板书:
绿色蝈蝈法布尔
(科学小品文)
绿
色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拟人
蝈
生动
蝈习性:叫声—柔和,捕蝉—为食
研读探究:
学生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师生在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
教师可总结指导。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因为它能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感受;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
学生设疑:
1、蝈蝈的叫声非常的优美,但是蝈蝈的发生器官与人的发生器官有何不同?
2、如何看待动物中的同类相食这种现象?
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巩固练习:
a.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b.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课后记:《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
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
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
在课堂中,学生设疑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今后要继续保持着一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