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笔记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中国教育史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教育。
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教育史的读书笔记应该怎么写?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篇一:在中国近几千年的教育史上,涌现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者。
这本书对中国历代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对教育家也给出了简单的介绍,其中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有三个教育家:孔子、王守仁、陶行知。
孔子在中国史乃至世界史上都是名气很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也流传了数年,经久不衰。
他的教学思想是非常丰富的,包含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主张,而且还包含了深刻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
即使从他的思想提出直到现在,中国社会已经发展了两千多年,但是他的一些思想对于当代的教育研究和教学原则仍有深远的意义。
几千年前,他就提出了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还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要有三个环节,即:学,思,行。
还提到了一些教学原则,比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等等。
记得初中时就学过《论语》,上面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就是说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乏不实。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学思结合,不偏不重,才能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这对我们的学习是很有启迪作用的。
思考在学习过程中是很重要的,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将学到的只是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只有通过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印象。
这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极为需要的。
至于王守仁,他比孔子的名气小了很多,但是经历过考研的人至少都会熟悉一些。
他在哲学史上是有名的主观唯心主义者,因此他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为基础的。
学哲学的时候一直就有一种印象在头脑中存在着,就是觉得王守仁是个“坏人”,当考试时出现在选择题中的时候,一见到这个名字,就会想到主观唯心等等。
但是现在这些想法已经得到改观了。
王守仁一生对教育十分关注,他将自己的哲学思想贯穿于他的教育研究之中,以非常独特的视角对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主张,这在整个封建统治时代都是非常大胆和有创见的。
《中国教育史》课程笔记

《中国教育史》课程笔记第一章远古至先秦时期教育变迁概况一、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萌芽1. 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的集体生活、生产劳动和宗教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通过口头传授、模仿和实践来进行。
2.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产生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和学校。
在我国,夏代已经有了学校的雏形,如《尚书》中提到的“大学”、“小学”。
3.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传承生产经验、社会规范和宗教信仰,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
二、夏、商、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1. 夏代的学校教育主要是以祭祀、军事和农业生产知识为主。
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教育内容与当时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2. 商代学校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大学”、“小学”等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
大学以培养贵族子弟为主,小学则面向平民子弟。
教育内容逐渐丰富,包括宗教、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
3. 西周时期,学校教育制度更加完善,分为“国学”和“乡学”两大类。
国学设在国都,以培养贵族子弟为主;乡学设在地方,面向平民子弟。
教育内容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1.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国的争霸和学术思想的繁荣,私学应运而生。
私学不受国家控制,由学者自行设立,传授自己的学说和主张。
2. 诸子百家纷纷设立私学,如儒家的孔子、墨家的墨子等。
私学教育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哲学、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3. 私学的兴起打破了官学对教育的垄断,使教育更加普及,促进了学术思想的交流和繁荣。
同时,私学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政治、文化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第二章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一、孔子的教育思想1.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主张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2. 孔子强调“因材施教”,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来进行。
中国教育史人物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抄一:有教无类孔子提倡“有教无类”,认为教育应该面向所有人,不论贫富贵贱,只要有学习的愿望,就应该得到教育的机会。
摘抄二:因材施教孔子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他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摘抄三:温故而知新孔子强调复习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复习旧知识,可以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二、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摘抄一:性善论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发掘和培养人的善良本性。
摘抄二:教亦多术矣孟子认为教育的方法有很多种,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和情境选择合适的方法。
摘抄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认为教育者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三、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
摘抄一:性恶论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教育的作用就是通过礼乐来约束和改造人的本性。
摘抄二:化性起伪荀子认为教育可以通过“化性起伪”的方式,将人的本性中的恶转化为善。
摘抄三:教无常师荀子主张教育没有固定的老师,任何有知识、有道德的人都可以成为学生的老师。
四、韩愈(768年—824年)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
摘抄一:师说韩愈的《师说》是一篇论述教师职责和作用的著名文章,他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摘抄二:古文运动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回归先秦两汉的文风,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
摘抄三:尊师重道韩愈强调尊师重道,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应该尊敬教师。
五、朱熹(1130年—1200年)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经典笔记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经典笔记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1)舜、虞时期:庠和成均;(2)夏朝:序和校;(3)商朝:大学、小学、庠、序、瞽宗(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2.西周的教育制度(1)“学在官府”;(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教学内容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体,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核心,培养统治阶级所需的治术人才(2)国学和乡学:国学(大司乐负责)分大学和小学;大学考核制度:一年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大成)乡学(大司徒负责)分闾塾、党庠、州(国学按年龄和程度划分)序、乡校等,学习内容为“乡三物”:“六德、六行、六艺”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3)大学与小学:天子设大学称辟雍、东序、成均、瞽宗、上庠;诸侯设大学称“泮宫”;(4)家庭教育:7岁开始分男女进行教学;3.“六艺”教育(1)礼的作用:明确等级关系,强化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2)乐的作用:是一切艺术教育的总称,包括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3)礼乐的关系:“礼”是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乐”是内在的道德精神修养;(4)射御:军事技能训练;“五御”:一鸣和鸾,二逐水曲,三过君表,四舞交衢,五逐禽左》是西周的小学文字教学用书;“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1)私学兴起的原因:政治下移、经济下移导致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官学衰败;士阶级的崛起,养士之风盛行;(2)私学兴起的意义:私学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使文化知识传播于民间;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教师成为独立的职业;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扩大了教育对象,培养了各类人才;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为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3)私学与官学的不同:1) 西周奴隶社会的官学是建立在土地国有的基础上;春秋时期的私学是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基础上。
中国教育史笔记版

中国教育史笔记版中国教育史笔记版第一章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2、六艺是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3、明人伦“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也称为“五伦”。
孟子着眼于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4、虚壹而静:是荀子提出主张培养的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专心有恒。
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不要一心二用,也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排斥对新知识或见解的研究和掌握;静,即静心,不能用胡思乱想或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
5、三纲领八条目:这是南宋朱熹归纳出来的《大学》中所提出的关于大学教育的纲领和目标。
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体现了儒家修已治人的理想目标。
所谓“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
实际上前五条都是修身的原则措施,后三条是修身的扩展和递进,先到国家,再到国,再到整个世界。
6、豫时孙摩:这是《学记》总结出的四条重要教学原则。
“豫”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是指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中国教育史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教育。
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教育史的读书笔记应该怎么写?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篇一:在中国近几千年的教育史上,涌现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者。
这本书对中国历代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对教育家也给出了简单的介绍,其中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有三个教育家:孔子、王守仁、陶行知。
孔子在中国史乃至世界史上都是名气很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也流传了数年,经久不衰。
他的教学思想是非常丰富的,包含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主张,而且还包含了深刻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
即使从他的思想提出直到现在,中国社会已经发展了两千多年,但是他的一些思想对于当代的教育研究和教学原则仍有深远的意义。
几千年前,他就提出了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还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要有三个环节,即:学,思,行。
还提到了一些教学原则,比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等等。
记得初中时就学过《论语》,上面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就是说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乏不实。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学思结合,不偏不重,才能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这对我们的学习是很有启迪作用的。
思考在学习过程中是很重要的,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将学到的只是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只有通过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印象。
这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极为需要的。
至于王守仁,他比孔子的名气小了很多,但是经历过考研的人至少都会熟悉一些。
他在哲学史上是有名的主观唯心主义者,因此他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为基础的。
学哲学的时候一直就有一种印象在头脑中存在着,就是觉得王守仁是个“坏人”,当考试时出现在选择题中的时候,一见到这个名字,就会想到主观唯心等等。
但是现在这些想法已经得到改观了。
王守仁一生对教育十分关注,他将自己的哲学思想贯穿于他的教育研究之中,以非常独特的视角对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主张,这在整个封建统治时代都是非常大胆和有创见的。
中国教育史自整理笔记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西周一、“学在官府”定义:是西周文化教育上的主要特征。
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没有私学,官学机构和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无分离独立,这种现象叫“学在官府”。
根本原因:源于西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
客观原因:1.唯官有书,而民无书。
2.唯官有器,而民无器。
3.唯官有学,而民无学。
特点:西周时期形成了“学在官府”“学术官守”的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二、“六艺”简介:“六艺”是夏、商、西周时期的六项基本教育内容: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礼、乐是“六艺”的中心。
内容:礼:涵盖政治、伦理、道德、礼仪。
乐:指艺术教育,包括诗歌、音乐和舞蹈。
射:是拉弓射箭训练。
御:是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书:指阅读、写字。
数:指算术。
意义:经历了夏、商的发展,到西周最为完备,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①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②即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③即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④即要符合外在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总之,“六艺”体现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早期的辉煌。
另,孔子的“六艺”指的是其教学过程中的六种教材,也就是孔子编订的“六经”。
三、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了解)国学是指设立在天子或诸侯国都城内的学校,主要为贵族子弟设立,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
小学教育首先强调的是德行教育,内容是德、行、艺、仪等关于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大学教育强调学大艺、履大节,以礼乐为重,教学已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进行教学活动,天子所设大学称为辟雍,诸侯所设大学称为泮宫。
乡学是指设立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学校,主要为下级奴隶主和平民设立。
乡学只有小学一级,经考核选拔的优秀学生可进入国学中的大学学习。
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重要章节)一、私学兴起1.原因:①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中国教育史是一部宏大的历史篇章,记录着我们中华民族教育发展的先后进程。
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中国教育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期,每一时期都为后世教育奠定了基础,对今天的教育事业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本篇读书笔记,将从中国教育史的几个关键时期入手,简单分析中国教育史的主要特点,以期更好地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与意义。
1.古代教育时期中国古代教育时期算得上是中国教育史的鼻祖,它以儒家思想为主流,严格规范教育内容和方式。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内容广泛,包括文、史、经、子、诗五经等,在此基础上,又以四书五经为主干;教师被赋予了非常高的社会地位,教书育人的职责也成为“君子之道”之一;此外,此时期的教育还有种姓制度,即割裂了贫富之间的机会,并依靠财政支出来保证在维持统治之下的贵族阶层子弟的幼稚园教育。
2.封建教育时期封建社会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它随着政治建制的形成而形成。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学制逐步完备,私塾普及,儒家思想仍然是主流;私塾中的书生在财富到足够水平后,学生们登基为状元,成了当时知识分子和政治人物;地方政府则由体制内的文人担任,勉力提供教育资源以使贵族子弟接受基本教育;通过应试考试制度,社会排斥了许多人才,高考日后得这个制度充分恢复了封建主义下等级制度的坚定与不屈不挠。
3.现代教育时期中国现代教育正在构建中,此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学制逐渐规范,学校制度逐渐形成;教育模式开始多样化,大学成为独立的教育机构,洋务运动和改良派推进科学技术教育,各种主义势力进入学校而带来多组份互相背离的教学内容;国民教育政策的颁布和执行以及高等教育慷慨就业政策等措施共同推动了现代化教育的发展;然而,教学模式的创新仍然是不足的,教育的社会功能也没有发挥出来,而教育从业者对学生的教育能力却不足以使教育成为一个民族的命运。
中国教育史是一部充满变革、创新与探索的历程,在历史的波澜中,我国的教育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势,以更好地适应民族命运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社会作用:庶、富、教(即教育与社会发展)
“庶”是指更多的劳动力,“富”使人民群众丰富的物质生活,“教”是指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先抓
好经济建设以建立物质基础,随之而来抓教育建设。提出“庶、富、教”,庶与富是教育的基础。
2、个体发展作用:性相近、习相远(即教育与人的发展)
提倡“性相近、习相远”,即先天素质很相似,但后天习染却有很大不同,而“习染”是由后天的教育环
第二部分:中国教育史
第一章: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第三章: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第四章: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第五章: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第六章: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第七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第八章: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第十章: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非重点,略) 第十一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 第十二章: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5、教育内容:“六艺”(以“六经”为教材),教育内容三个特点
6、教学方法
①因材施教√
②启发诱导
③学思行结合√
7、论道德教育√
(1)内容:“礼”、“仁” (2)方法 ①立志②克己③力行④中庸⑤内省⑥改过
第
8、论教师
9、历史影响(即评价)
三、孟子 二
1、性善论√ 由此 提出
①说明人性是人类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 ②人性是先天固有的,提出“良知、良能”说 ③善端说
Lucky 精心制作 qq:2479894780
第2页,共22页
(2)特点:
a,待遇优厚(物质待遇:享有上大夫俸禄;政治待遇:不治而议)
b,学术自由,容纳百家与相互争鸣;
c,学无常师;
d,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3)历史意义:
其一,稷下学宫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
2、教育的作用
①社会作用:保民心 ②个人作用:求放心
3、教育目的:“明人伦”
章
4、道德教育 (1)内容:“大丈夫”的理想人格
(2)方法:1,持志养气;2,动心忍性;3,存心养性;4,反求诸己
5、教学思想:深造自得
四、荀子 1、荀子与六经传授
2、性恶论√ 与教育作用:“化性起伪”
3、教育目标:培养“大儒”
4、教学内容:“六经”
5、教学方法:“闻见知行”
6、论教师√
五、墨子
1、教育作用 ①社会作用:建立“兼爱”社会
②个人作用:“素丝说”,强调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2、教育目标:培养“兼士”
3、教育内容:a,政治和道德教育;b,科技知识;c,文史教育;d,培养思维能力
4、教育方法:主动、创造
六、《大学》√
第二章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Lucky 精心制作 qq:2479894780
第1页,共22页
一、稷下学宫√
二、孔子√ 1、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2、教育的作用
①社会作用:庶、富、教—教育与社会发展
②个体发展作用:性相近、习相远—教育与人的发展
3、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4、教育目标:“学而优则仕” √
七、《中庸》
八、《学记》√ 1、教育作用
2、教育制度:学制与学年
3、学校管理:视学与考试
4、教育、教学原则
①教学相长√
②尊师重道
③藏息相辅
④豫、时、孙、摩
⑤启发诱导√
5、教学方法
⑥长善救失
九、补充相关知识点:儒、墨教育的异同√
一、稷下学宫(名词解释/简答) (1)定义:①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操办、私家主持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学校,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 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艺”教育的形成
第一章
1、“学在官府”√ 2、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未考过,简单复习) 3、六艺 ①内容√
②特征√
1、“学在官府”(名词解释):①这是西周教育制度的显著特点,即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民间无学 术,无学校教育。②“学在官府”主要表现为:其一,官师合一;其二,政教合一。③在“学在官府”体 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较为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以及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主体的教育 内容,并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2、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 国学是指设立在天子或诸侯国都城内的学校,主要为贵族子弟设立,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教育首先 强调的是德行教育,内容是德、行、艺、仪等关于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大 学教育强调学大艺、履大节,以礼乐为重,教学已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进行教学活动,天子所设大 学称为辟雍,诸侯所设大学称为泮宫。乡学是指设立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学校,主要为下级奴隶主 和平民设立。乡学只有小学一级,经考核选拔的优秀学生可进入国学中的大学学习。 3、六艺(内容和特征一起回答,名词解释) (1)内容: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是西周时期主要的教育内容。礼,即道德规 范和礼仪;乐,艺术教育包括诗歌,音乐等;射,即射箭的技术训练;御,即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书,文字书写;数,算法。 (2)特征: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②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③既重视文事, 也重视武备;④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境所决定的。孔子认为人要发展,教育条件很重要。
(三)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名词解释)
1、孔子从“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前提出发,主张扩大教育的对象,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即
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2、“有教无类”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与贵族官学的
办学方针相对立,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
其二,稷下学宫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其三,稷下学宫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二、孔子(重点)(可以挑其中一个考名词解释或简答,也可以出论述大题,如“请论述孔子的教育思
想”,需把以下8点全部写出)
(一)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孔子的私学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六经奠定了儒家教育内容基础。
(二)教育的作用
进步思想,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四)教育目标:“学而优则仕”(名词解释)
1、“学而优则仕”包括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