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教育教学名著读书笔记(通用5篇)

教育教学名著读书笔记(通用5篇)

教育教学名著读书笔记教育教学名著读书笔记(通用5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育教学名著读书笔记(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为了提高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的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近我读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大伟教授撰写的《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一书,希望自己在有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之后,结合教学实际,提高自己教育科研的能力。

本书“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朋友,采用对话的方式,讲述了“教育研究,我心有主”“修炼发现研究问题的慧眼”“规划研究行动”“脚踏实地做研究”“成为优秀的研究型教师”五个话题的内容,联系教师的教学实际,诠释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办”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鞭辟入里,通俗易懂。

不仅提供了教育科研的具体方法,使每个教师都有能力去做教育科研,更重要的是,它激励教师在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摆脱平庸,过上幸福的教育生活。

书中对何为“有效的教育科研”娓娓道来,以有效为底色,与日常职业生命有机结合,向我们介绍了一条适合于一线教师的快乐科研、幸福科研、有效科研的道路,让作为研究者的教师逐渐体悟着“幸福科研路”的教育生活。

结合研读内容,我不断反思发现自己的教学中有价值的问题,拟定研究的小课题,希望自己在脚踏实地中有所发现,在这本书的理论指导下,希望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多一些理性思考。

“爱自己,栽培自己,做一个幸福的科研型教师。

”培根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中的文字使我们脱离了未开化的状态。

《走近教育大师》为我搭设了一个平台,使我能够有机会以文字的形式,聆听大师的声音,提升自己的心灵。

通过读这本书,便能概览从孔子到蔡元培,从苏格拉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主张,通读全篇,受益匪浅。

书中共收录了47位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言论,这个数字应该说不小了,但对于人类2000多年的教育史而言,似乎又微乎其微。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篇1《中国文化史》是一本由张传燧教授编写的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

该教材共分为五个部分: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和宋元明清时期。

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礼乐制度为主导,强调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诗经》、《尚书》等经典文献。

此外,先秦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思想家,如孔子、老子等,他们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秦汉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大一统为主导,强调中央集权的统治。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史记》等文学巨著,以及造纸术等科技发明。

此外,佛教在这一时期也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玄学为主导,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世说新语》等文学巨著,以及山水画等艺术形式。

此外,佛教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在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盛世为主导,强调文化繁荣和对外交流。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金刚经》等文学巨著,以及唐诗、宋词等文学形式。

此外,佛教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在宋元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理学为主导,强调道德规范和思想统一。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本草纲目》等科技巨著,以及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

此外,儒学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造和发展。

总体来说,《中国文化史》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教材,它全面介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深入剖析了各个时期的文化特点和发展成就。

通过阅读该书,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现状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篇2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一、背景介绍中国文化史是指中国从古至今的文化发展历程。

它涵盖了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社会的文化变迁,包括了哲学、宗教、艺术、科技、文学、社会等方面。

教育学读书笔记大全

教育学读书笔记大全

教育学读书笔记大全篇一:《教育学》读书笔记《教育学》读书笔记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1806年发表的。

该书所论述的教学理论,说明了心理学对于教育学的意义,提出了教学的形式阶段的原理,论证了教育性的教学这一概念,特别是指出了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意义。

所有这些,在教育史上都有一定的价值,这就是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在世界各国得到传播的原因之一,也就是我们今天重新研究与评价该书的意义之所在。

全书共分三编,三编之前加有一个绪论。

绪论里,赫尔巴特着重说明教师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作用。

还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以及教育目的与作用等问题。

第一编的标题是教育的一般目的 ,共分两章,第一章为儿童的管理 ,第二章为真正的教育,本编主要论述了管理和教育的一般目的问题。

第二编的标题是兴趣的多方面性 ,共分六章,各章依次为: 多方面性的概念 , 兴趣的概念 , 多方面兴趣的对象 , 教学 , 教学的过程 , 教学的效果。

本编主要论述了兴趣的多方面性问题,并以此为根本原理来解释学校的教学方案和学科设置,阐述了教学的过程,环节等一系列教学论问题。

这一部份是《教育学》一书的核心,也是比拟有价值的部份。

管理,教学和训育,构成了赫尔巴特教育体系的骨干。

一、《教育学》中的主要教育思想赫尔巴特认为, 教育的最高目的 , 教育的唯一的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

赫尔巴特还把儿童未来的目的分为两局部,即希望到达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

所谓希望到达的目的是一个人有时可以根据自由选择而给自己提出的目的,或者说与职业选择有关的目的。

为到达这一目的,教育就必须开展人的多样的,各方面的感受性,培养人的多方面的兴趣。

所谓必要的目的就是道德的目的,这是一个人在任何活动中都必须到达的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各种观念来丰富儿童的心灵,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完美的道德品格的人。

(一)性恶论与管理论赫尔巴特禀承了历史上沿袭的,曾为中世纪神学所竭力鼓吹的性恶论 ,认为在儿童天性中处处都会表现出不服从的烈性。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中国教育史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教育。

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教育史的读书笔记应该怎么写?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篇一:在中国近几千年的教育史上,涌现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者。

这本书对中国历代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对教育家也给出了简单的介绍,其中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有三个教育家:孔子、王守仁、陶行知。

孔子在中国史乃至世界史上都是名气很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也流传了数年,经久不衰。

他的教学思想是非常丰富的,包含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主张,而且还包含了深刻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

即使从他的思想提出直到现在,中国社会已经发展了两千多年,但是他的一些思想对于当代的教育研究和教学原则仍有深远的意义。

几千年前,他就提出了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还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要有三个环节,即:学,思,行。

还提到了一些教学原则,比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等等。

记得初中时就学过《论语》,上面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就是说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乏不实。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学思结合,不偏不重,才能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这对我们的学习是很有启迪作用的。

思考在学习过程中是很重要的,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将学到的只是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只有通过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印象。

这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极为需要的。

至于王守仁,他比孔子的名气小了很多,但是经历过考研的人至少都会熟悉一些。

他在哲学史上是有名的主观唯心主义者,因此他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为基础的。

学哲学的时候一直就有一种印象在头脑中存在着,就是觉得王守仁是个“坏人”,当考试时出现在选择题中的时候,一见到这个名字,就会想到主观唯心等等。

但是现在这些想法已经得到改观了。

王守仁一生对教育十分关注,他将自己的哲学思想贯穿于他的教育研究之中,以非常独特的视角对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主张,这在整个封建统治时代都是非常大胆和有创见的。

读书笔记目录

读书笔记目录

基础篇(30部)1、《论语译注》, 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1980年版2、《学记评注》, 高时良编撰,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3、《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4、《爱弥儿》,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5、《大教学论》, (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6、《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7、《教育漫话》, (英)约翰·洛克著,徐诚、杨汉麟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8、《民主主义与教学》, (美)杜威著,王承绪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9、《给教师的建议》, (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10、《和教师的谈话》, (苏)B.赞科夫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11、《当代教育学》, 袁振国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12、《中国教育史》(修订本), 孙培青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3、《外国教育史教程》, 吴式颖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14、《学与教的心理学》, 皮连生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5、《儿童发展》, (美)劳拉·E·贝克著,吴颖等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16、《教育社会学》, 吴康宁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17、《德育新论》, 鲁洁、王逢贤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8、《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 (美)艾伦·C·奥恩斯坦、费朗西斯·P·汉金斯著柯森主译,钟启泉审校,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19、《有效教学方法》, (美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20、《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美)杨雷迪斯·D·高尔著,许庆豫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21、《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 坎贝尔等著,王成全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22、《终身教育引论》, (法)保尔·朗格朗著,周南照、陈树清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5年版----------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23、《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24、《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华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25、《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美)内尔·诺丁斯著,于天龙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26、《国际教育新理念》, 顾明远、孟繁华主编, 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27、《素质教育学习纲要》,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 三联书店200年版28、《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部师范司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9、《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朱慕菊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0、《新教育之梦》, 朱永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拓展篇(50部)31、《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 华东师大、浙江大学教育系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32、《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 华东师大、浙江大学教育系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33、《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 任仲印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34、《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 王承绪、赵祥麟编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35、《中国近代教育文选》(修订版), 陈学恂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36、《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37、《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论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38、《中国教育家评传》(精选本), 沈灌群、毛礼锐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39、《外国教育家评传》(精选本), 赵祥麟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40、《爱满天下——陶行知文学传记》, 周毅、向明,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41、《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 (俄)塔尔塔科夫斯基著,唐其慈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42、《人的现代化》, (美)英格尔斯著,殷陆君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43、《自我实现的人》, (美)马斯洛著,徐金声等译, 三联书店1986年版44、《宽容》, (美)房龙著,迮卫、靳翠微译, 三联书店1985年版45、《赏识你的学生》, 孟繁华主编, 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46、《伟大的笨蛋:中外名人的差生生涯》 , 彭歌、陈敬著, 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47、《顺生论》, 张中行, 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48、《教师人文读本》, 张民生、于漪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49、《教育哲学通论》, 黄济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50、《中国的智慧》, 韦政通, 岳麓书社2003年版51、《西方的智慧》, (英)伯兰特·罗素著,马家驹、贺霖译,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52、《教育的奇迹》, 朱永新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53、《发现母亲》, 王东华,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54、《窗边的小豆豆》, (日)黑柳彻子著,, 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版55、《精神的雕像——西南联大纪实》, 李洪涛,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56、《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 刘军宁主编, 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57、《教育的未来》, 温世仁著, 三联书店2001年版58、《朱兰质量手册》, (美)朱兰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59、《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 (美)拉里·博西迪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60、《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美)奥格·曼狄诺著,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61、《更新教育观念报告集》,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62、《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叶澜,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63、《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 朱小蔓, 南京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64、《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肖川, 岳麓书社出版2002年版65、《教师的情感与智慧》, 《教师博览》编辑部,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66、《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 徐光兴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67、《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皮亚杰著, 傅统先译, 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68、《早期教育与天才》, (日)木村久一著,王传璧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69、《教育过程》, (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 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70、《教育的经济价值》, (美)舒尔茨著,曹延亭译,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71、《人的教育》, (德)福禄倍尔著,孙祖复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72、《再论教育目的》, (英)约翰·怀特著,李永宏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73、《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 (瑞士)裴斯泰洛齐著,夏之莲等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74、《学校无分数三部曲》, (苏)阿莫纳什维利著,朱佩荣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75、《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 (美)戴尔·H·申克著,韦小满等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76、《领导学:理论与实践》, (美)彼得•诺思豪斯著,吴荣先等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77、《科学家论教育》, 周川选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78、《成功智力》, (美)R.J.斯腾伯格著,吴国宏、钱文译, 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79、《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 (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著,郭洋生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80、《第五项修炼》, (美)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 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实践篇(26部)81、《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 高万祥等,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82、《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 窦桂梅等,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83、《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 于漪等,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84、《帕夫雷什中学》,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85、《班主任工作漫谈》, 魏书生著, 漓江出版社1995年版86、《爱心与教育》, 李镇西, 四川少儿出版社1998年版87、《向孩子学习》, 孙云晓主编, 晨光出版社1998年版88、《向瑞吉欧学习什么》, 屠美如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89、《小学生心理辅导札记》, 毛蓓蕾,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90、《教育诗》, (苏)马卡连柯著, 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91、《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 (苏)巴班斯基著,吴文侃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92、《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发展》, (美)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著,唐晓杰、崔允潡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9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理科教师手册》, 左雅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94、《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95、《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 (美)布鲁克菲尔德、普瑞斯基尔著,罗静、褚保堂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96、《案例教学指南》 , 郑金洲,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97、《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 李吉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98、《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 陈向明,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99、《青浦教育实验》, 顾泠沅,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00、《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钟启泉等编,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101《幸福与教育》 [美]内尔·诺丁斯著,龙宝新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02,《教育在十字路口》[法]雅克·马里坦著,高旭平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03,《致青年教师》吴非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04,《来自美国最优秀教师的建议》[美]萨拉·布朗·韦斯林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05,《从原点出发——讲述一个教师团队的故事》刘可钦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06,《解密高效课堂》赵徽、荆秀红著教育科学出版社----------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

《333教育综合考试攻略 中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教育学基础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333教育综合考试攻略 中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教育学基础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中国教育史
01
前言
02
第一章 西 周官学制度 的建立与 “六艺”教 育...
03
第二章 私 人讲学的兴 起与传统教 育思想的 奠...
04
第三章 儒 学独尊与读 经做官教育 模式的形成
06
第五章 理 学教育思想 和学校的改 革与发展
05
第四章 封 建国家教育 体制的完备
第五章 理学教育思 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
05
第四章 教 育与社会发 展
第六章 教育制度 第七章 课程
第八章 教学 第九章 德育
第十一章 教师
第十章 班主任
第十二章 学校管理
教育心理学
01
前言
02
第一章 教 育心理学概 述
04
第三章 学 习及其理论
06
第五章 知 识的学习
03
第二章 心 理发展与教 育
05
第四章 学 习动机
1
第六章 技能的 形成
2
第七章 学习策 略及其教学
3 第八章 问题解
决能力与创造 性的培养
4 第九章 社会规
范学习与品德 发展
5
第十章 心理健 康及其教育
感谢观看





第六章 早期启蒙教 育思想
第七章 中国教育的 近代转折
第八章 近代教育体 系的建立
第九章 近代教育体 制的变革
第十章 南京国民政 府的教育建设
第十一章 中国共产 党领导下的教育
第十二章 现代教育 家的教育探索
外国教育史
01
前言
02
第一章 古 希腊教育
03
第二章 古 罗马教育
04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国史大纲》读书笔记1《国史大纲》阅读起来是非常有难度的,首先是它的竖排版式,这种版式很考验人的耐性。

其次在于它的小字注释,有些比正文更加难懂。

对于我们这些文言文不是太好的人来说读国史大纲简直是一种“折磨”。

先不讲它的内容,他的书面排版就很锻炼人,就很有挑战性,其次对于自己的文言文水平也很有帮助。

虽然全书没有读完,但从中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也有很多的感想。

这本书是一本简要的中国通史,与以往的历史教科书不同。

说起历史教科书是怎么样的,大家恐怕都不会陌生。

以分阶段的社会进化史为纵线,阶级斗争为轴线,从政治辐射到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条目虽然清晰,但文字干枯发涩,千篇一律。

然后我们学生就死记硬背,不质疑书本,没有独立思考。

这根本不是学历史,这是把意识形态强行灌输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去。

这样死记硬背却没有对历史的反思,即使将整本课本都背的滚瓜烂熟,也不知道中国是怎样形成,怎样兴盛起来的,又是怎样落后下去的。

像义和团运动那部分,书上只说这场运动是如何爱国,如何轰轰烈烈,一点没提那些团民是如何愚昧,如何残忍。

爱国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不能理性对待就容易变成民粹主义,只知帝国主义罪恶,不知我们怎么给了帝国主义罪恶的口实。

而该书有简有繁,概述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重点描写了各朝的经济、政治制度及思想状况,重点的重点是以上的种种造成的影响。

整本书都突出了他深入理解本民族传统与文化的个性与特性的主张。

这本书写出了中国曾经的强盛和病态。

和强盛一样,《国史大纲》一书也特别突出了中国历史上的种种弊病,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等方面的某些病态的、不合常理的东西,如书中提到的中唐以后中央与地方统治上的冲突与弊端等。

对于书的结构,钱穆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从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梳理社会的变化。

经济是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样的论述在宏观层面还可以,但到了微观层面就容易纠缠不清。

中国史一读就上瘾读书笔记(一)

中国史一读就上瘾读书笔记(一)

中国史一读就上瘾读书笔记(一)中国史一读就上瘾读书什么是中国史?•中国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公元前2100年左右•中国史被分为许多时期,包括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为什么要读中国史?•历史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助于提高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了解历史可以指导现实,避免重蹈覆辙如何阅读中国史?•选择适合自己的历史读物,如有趣的历史小说、生动的历史故事等•注重历史资料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尽可能选择正规出版社的正规出版物•阅读过程中可以结合地图、图片等资料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阅读中国史的好处•丰富个人知识储备,提高文化素养•增加个人历史观念和国家意识•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思考,提高个人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有助于职场和生活的成功总之,中国史是一门宝藏级的学科,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自己和这个国家的历程,为自己的未来做出更好的规划。

如何将中国史融入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选读经典历史文献,如《史记》、《资治通鉴》等,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研究•将历史知识贯穿于各学科,如在语文、数学、地理等课程中,引入历史元素,丰富教学内容•安排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等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做历史小调查、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历史故事、历史小说等生动的教材,讲述历史事件,强调历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组织历史知识竞赛、历史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对历史的了解如何评估学生的历史学习成果?•建立科学的历史考试评估体系,评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注意观察、记录、感悟历史文化,通过课外实践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论文、演讲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理解程度通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提高历史学习的效果,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历史文化,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史》是由孙培青主编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出版的一部有关于中国教育发展历程的学习教材。

本书按各个社会形态的发展附段分章,把各时代各阶级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都放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以揭示其内在联系。

阅读本书有助于对中国教育发展史宏观把握,将各个朝代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形成一定的系统,详细的掌握有关于中国教育发展史的脉络。

一、语文独立设科的简要过程
人类历史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自从语言和文字的产生之初,以“语言文字”为内容的“教”和“学”活动就从未停止过。

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文教育。

“语言”和“文字”除了有传授统治者所需的政治文化方面上层建筑的理论的作用之外,人民大众也有借助语言文字传授生产知识和劳动经验的需求。

于是语文教育从最初只有官府贵族才能接受逐渐文化下移到民间,使普通民众也有机会接受到关于基本语言文字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从孔夫子到汉代董仲舒,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颜元等等,语文教育经过无数教育家的继承和发展变革,逐渐变成中国教育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部分。

但是人们把“语文教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看待和研究的历史却是十分短暂的。

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压迫的水深火热之中,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世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了“语言文字”分科教学这种教学方法。

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

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的新系统教学。

八门必修课中首次出现关于语文教学的“读经讲经”和“中国文学”课程。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

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呈报并咨行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及课程标准》。

规定小学到大学都开设国文课。

语文教学就不仅形成独立一门学科,而且形成了独立的系统。

1919年“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

教育部从法令上规定了白话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合法地位。

至此,语文学科的体系基本固定,在此基础上不断改革和发展,形成了今日所见语文学科之规模。

二、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对语文学科教学的影响
纵观中国教育思想史,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即融合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精华,又克服了实用主义教育的不足,对现代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活教育”的目的论
“活教育”的目的有三方面,即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活教育”理论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因为人具有社会性,人难以离开社会而独自存活。

教育的第一个重要目的使社会化,融入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人”。

不仅做“社会人”,还要做特定历史社会环境的人,即做中国人。

教育要使人传承中国文明、了解中国历史、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团结同胞、以自己
的力量促进祖国的繁荣富强。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遭遇下,时代赋予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能承担救国救民任务的人,要求青年具有时代精神,将知识用于实践,成为具有健全身体、建设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的现代中国人。

“活教育”的目的反映到语文教育中来就体现了语文课程独特的德育功能。

语文学科不仅传授给学生基础语文基础以及语文能力,还在情感道德价值观方面积极引导学生上进,成为对社会负责的现代中国人。

2.“活教育”课程论
“活教育”主张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

突破书本教育的形式僵化,脱离事实的弊端,将学生引向大自然中寻找“活教材”。

这样适应了儿童生活经验与兴趣,逐渐扩大和丰富了儿童对自然以及社会的了解,使儿童获得真实亲切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儿童能够自主投入到学习之中。

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一致,把儿童培养成为能够投身实践的实用型人才。

在强调向自然学习的同时,“活教育”思想并不机械否定书本知识,也十分重视教材的内容。

认为学生系统学习书本知识是获得间接经验的途径,而这种间接经验的习得能够有效的指导实践。

认为学校教育是自然社会、书本知识的辩证统一体,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贯彻中创造性的运用知识以解决实践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活教育”的课程论反映到语文教学之中即体现了语文课程资源的涉猎广泛,又体现了语文教学要在教材与实践的共同作用之下发挥作用。

3.“活教育”教学论
“活教育”的教学基本原则明显受到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基本教学方法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以“做”为学生学习的基础,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提倡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教师就应该放手让儿童自己实践。

只有儿童做了,才能与事物有直接接触,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过程和本质,由此产生兴趣,启发学生自己思考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发现“真的世界”,形成对理论知识的独特理解并内化为自己知识逻辑体系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由于儿童经验不足,目的不明确,无正确的理论指导,不能放任学生完全成为学习的中心与主体。

突出教师正确引导和有效辅助的地位和作用。

总之,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调动学生积极性,反对机械的“灌输式”教学,批判传统教育中忽视儿童生活和主体性等弊端,吸取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合理内核,同时也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取舍和补充,是一种有改造有创新的新形教育思想,对现代的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改革都产生了及其重大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